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 导航 >

浅谈乾隆料器的光辉

浅谈乾隆料器的光辉

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如何鉴别乾隆瓷器 乾隆瓷器鉴别

2020-11-20

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质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的前身可追溯到汉魏时期的琉璃烧铸艺术,我们如今所说的“料器”的生产则始于元代,经明代发展和美满,在清代到达了艺术成绩的最高峰。料器在清代以其器型的雅观、色泽的美丽博得了康熙的喜好古玩收藏瓷器,造办处专门设立了制作料器专门的制办处,时称“御琉璃”。

料器成品可以根据最好的玉料的色泽来调制料颜色,加之制作时间相对较快、有着高仿真度,故而偶然会取代玉器来利用.在当时,这种手工艺的作品只能为皇家御用古玩收藏瓷器,民间是不答应流畅的,老百姓是不得见这些作品的。厥后乾隆天子以为“琉璃”的谐音似于“流浪失所”,不太吉祥,以是下令将其改名为“料器”。

乾隆料器的光辉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最高程度,连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革。

乾隆天子非常喜好玻璃器皿,施行兼容并蓄的管理政策,使中西文化得以融会。斥巨资扩建玻璃厂,改善装备,在传统皇家风格底子上雇用法国技师,烧造洛可可风格的灯具与摆设物。乾隆时期的宫殿玻璃器烧造量大,造型繁复。各种摆设、祭器、饰品、日用器皿,器型达百余种。

乾隆款料器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

乾隆朝玻璃工艺开展盛极顶峰,点彩、洒金、搅胎、雕琢、磨花、描彩、描金、戗[qiàng] 金等等,工艺繁复。尤其是套料、金星、画搪瓷等工艺更是无可对抗。据统计,当时的玻璃呈色多达30多种,斑驳美丽华丽。这儿插一句,民国至解放时期外贸玻璃器大多喜好刻上“乾隆年制”的款,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乾隆朝皇家玻璃品种远远凌驾康、雍二朝,单色玻璃已有20余种,复色玻璃富丽多彩,如新出的金星玻璃、点彩玻璃、夹金洒金玻璃、夹彩玻璃以及绞丝玻璃等等。套色玻璃出于康熙朝并得到很高的评价,而乾隆朝套色玻璃更加丰富多彩并留下大量遗物,确已到达至高地步并赛过前朝一筹。套料,或称套,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出现,至乾隆时已到达相称高超的程度,是用涅白色玻璃制成器胎,再根据计划必要,将彩色玻璃料加热至半流质状,粘接在器胎外貌,然后加工细部装饰;或以彩色玻璃为地,白色或彩色玻璃做装饰。套料作品颜色丰富,除套红外另有套蓝、套绿等多种,反映了此时套料玻璃的成绩,较好地表现了乾隆时期玻璃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代表作。

别的,在装饰伎俩上已有镌刻、描彩、描金、珐琅彩等加工本领。涅白玻璃胎画珐琅虽属玻璃与珐琅两种工艺的复互助品,但若没有玻璃厂烧炼出的白如羊脂、温润如玉的涅白玻璃作器胎,那么珐琅则失去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会剩下金银及瓷陶为胎的珐琅彩或画珐琅。

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彩色玻璃制成的器物。据史料纪录,在康熙时期已有套玻璃这一品种。它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料胎上满套与胎色差别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衣的这层料上雕琢斑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做斑纹。套料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清代著明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所撰写的《勇庐闲诘》一书中写道:“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厚简古,光明艳烂若异宝。”

“火中的雕塑”的制作工艺

最开始的时间只有内宫才可以打仗到料器哦!平凡老百姓是无法打仗的!料器是专供内宫玩赏利用的琉璃器皿,其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其时的料器工坊皆从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漂泊民间,平凡人家才有时机打仗到料器。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趁热打铁,极大磨练工匠的伎俩和纯熟水平,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端赖艺人的眼上功夫,以是假如是老琉璃,各位迷友最好可以注意一下,非常有收藏代价!随着现在工艺的改进等等,逐步如许的老技术,就小时不存在了!

料器成品都是由料棍制成,质料重要是以硅酸盐、石英砂、纯碱为主,再配以铅、锌、铜、铝、镁、铁等金属,按比例组合后,经锅炉熔化,后手工拉制成条状。与玻璃相比,料器的质料是在石英砂的底子上大量地参加了重金属,以让其色彩有更多的变革,同时熔点也较低,易于快速软化、塑性,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如今我们市场上见到的琉璃成品根本上都是模具化生产,巨细、外形,乃至是成色根本上无太大差别,然而料器成品必要艺人纯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火候、色彩、造型难把握

料器被称为“火中的雕塑”,是说从烧推测塑型都是在火中完成的。制作时辅助的工具根本就是一把镊子,偶然依据作品必要还会利用剪子等工具。将所用的料棍按照制作物件的巨细用铁块敲下一块,随后用喷灯将其烧至半液状的状态后,利用各种捏、拉、挑等手工艺将熔化的料塑成所需的样子,最后再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入小石子中冷却。真正的料器制作,是不利用任何模具的,草虫的四肢、人物的心情、龙的爪子都要在近乎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完成,这种对于火候、色彩、造型上的把握,端赖艺人的手感和履历完成。太快,不讲求,使作品流于粗糙、呆板;太慢,又会致使料融化过分,这对于艺人程度的要求可谓甚高。别的,想要出新,还要求艺人具备肯定的审美素养,才气制作出一件上乘的作品。

现在的很多琉璃成品现实是铸模浇铸而来,因此无论怎样说是“限量版”,都仍旧具有可复制性。但传统的料器是将硅酸盐及其他金属氧化物等质料,颠末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敏捷捏塑,充实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秘密的特性。和琉璃比力,料器没有底胎,制作端赖人的履历和技术,在喷灯的火焰中即兴加工,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而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也使其作品具有独一性,更加作育了它的贵重。

实物赏析

清朝颠末了康熙和雍正两朝的管理,至乾隆年间,国力已达壮盛。由于乾隆天子对古玩特殊喜欢,对历朝历代传播下来的文物举行了大量的网络整理工作,分门别类,装匣配座,题诗写字。这时御用工艺品的制造,也进入了一个光辉的时期,不计本钱与时间,成了乾隆官器的特点。

这时的料器制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地步,由于乾隆本人对高古文化甚是欣赏,常用其他质料仿制商周文物,这便为料器的计划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中就诞生了这件“清乾隆料胎珐琅彩仕女图纹瓶”。

料胎珐琅彩仕女图纹瓶

规格:高20 cm 口径5cm

形貌:口折沿,短直颈,丰肩敛腹至胫。瓶身是以玻璃作胎体,以画珐琅装饰,利用颜料色彩丰富,色彩控制正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致,富丽堂皇,运笔天然条理清楚。足内署褐料“乾隆年制”四字双行宋体款,外双框。

统观这件料器是清朝壮盛时期宫廷御用料器的经典之作,是清朝御用料器工艺的会合表现与最高成绩,在中华料器制作史上也有着极其紧张的代价。

收藏代价及远景

料器在收藏界并非新面貌。早期中国料器多为彩球和碗、瓶、尊、盏等生存用品。清末后期,山东博山料器艺人、北京鼻烟壶画匠,开始在料器鼻烟壶内绘图案,大受好评。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烟壶风行一时,并流入外洋,不少西欧艺术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国料器鼻烟壶。谈起“琉璃”,许多人大概就更不生疏。“琉璃工坊”等台湾琉璃工艺品品牌比年在大陆的大行其道,让不少人对琉璃有了直接的观感。与今世的台湾琉璃艺术品差别,传统的料器无论在制法上照旧质料上,都有许多差别之处。

鼻烟壶

由于古代玻璃器在中国较为少见,因此除鼻烟壶外,从前别的玻璃器皿不停没有成为收藏的热门。但近些年来,不少有远见的收藏家把眼光会合在了这些以往并未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古代玻璃器皿上,其代价也由此上涨了很多。由于早期玻璃器多为出土文物,后期玻璃器为宫廷藏品,现均为国家所掩护的藏品,收藏家不易买到珍品,因此买家在购买过程中应有充足的生理预备。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采澤興潤的舊料器


不少收藏古舊鼻煙壺和小擺件的朋友們往往忽視清代的料器。所謂「料器」,其實是指玻璃料;不過與現今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明鈉玻璃並不相同。

清代的「料」或「料質」,乃坊間俗稱;山東人稱之為琉璃。若我們分析其成份,則應屬於一種鉀鈣或鉀硅玻璃。清代御製的料器媲美官精瓷:康熙時期已被視為「采澤興潤,踰於眾玉」。像附圖似圓燈罩的小瓶,即為那個時期的料器,現今值數萬港元;其白底真的溫潤如玉,但並不透明,左方有肖浮雕的佛手,右方為莖葉呈粉藍色的石榴。這種清代料器清麗典雅,令人賞心悅目。

康熙至雍正期間,料器中已有套料和灑金星料,前者可套不同的鮮艷顏色,如紅、藍、褐、黃、綠、橙、青等,尤其是揚州派的套紅與套藍料器更精絕。乾隆時的御用黃料、琥珀料、寶石紅等俱特別亮麗。

其實乾隆時期富特色的除了金星料、仿寶石料及花料外,工精色美如畫者是京料(料胎)粉彩畫琺瑯。這種玻璃料胎的製造難度十分高,要與燒琺瑯的熔點配合而溫度絲毫不差,故價值更高。

浅谈陶瓷的分类


陶瓷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的发展上陶瓷一直是占有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陶瓷人类历史开始变得更加的文明,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陶瓷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许多人对于陶瓷的分类确实没有很深的了解的。下面就粗略的向您介绍一些基本的陶瓷吧!

最为原始低级的陶瓷粗陶,是有一些比较的低级的粘土制成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的简单,所以在很多时候粗陶一直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陶瓷制品,这也是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还有许多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的复杂些的就是精陶了,精陶的制作工艺都是复杂了很多,投入的成本也是相应的高了许多,所以这些陶瓷的用途也是开始向收藏以及一些美观的方面发展。

炻器在我国古代上称“石胎瓷”,这类瓷器在颜色上一般都是以白色为多的,而与一些普通的瓷器又是有些不同之处,在精度方面也是不及瓷器那样。

而半瓷器则是一些接近于瓷器的材料,但是由于比较的脆,所以在使用性能上是不及精陶的,然而制作工艺却也是相当的复杂的一种工艺制品。瓷器则是陶瓷发展的日渐成熟的阶段,瓷器的表面开始变的光滑起来,而且在色泽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

软质瓷的熔剂是很多的,熔点也是相对的来说是低些的,热稳定性也是相对的比较低些。而具有特殊的用途的陶瓷就是特种陶瓷了,特种陶瓷对于现代科技有着重要的作用,起着关键的作用。小编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一定会有更多不同的陶瓷种类产生,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浅谈鸡血红的来历


清朝末年,禹州神垕镇有个老窑工名叫王金。王金老伴早早死去,身边只有一个养子,家境贫困,靠捏泥巴烧窑湖口。

一天夜里,王金在梦地里听见有人轻轻喊他:“王金醒来,王金醒来!”王金睡得正香,心里很是不快,看看周围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睡着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把小屋映得如同白天。王金爬起来一看,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前。老人对王金说:“你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一直不得温饱,立志为穷人烧造精美的钧瓷,可是不得秘诀。老君叫我点化你,但仙凡间有别,天机不可泄露,我写两个字,你可以慢慢领悟。”说罢,拿起一根木棍儿在地上划起来。王金细看,原来是“心血”二字。他不解其中意思。正要细问,老人把手一摆,待着胡子说:“你不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以后,子孙相继,不可盘剥他人,不然上天不容。”老人说罢,转眼不见踪影了。

第二天,王金醒来,原来是一场梦。说起王金的手艺,真是百里挑一,他捏出的盆、罐、鸟、兽等物件,造型巧妙,做工精细,活灵活现,但是就因为掌握不住火候变化规律,釉色不好,这使他很伤脑筋。看看自己已是两鬓白发,一生愿望不能实现,很是痛心。眼下仙翁指点,需用“心血”才能成功。可这“心血”又往哪里去找呢?王金左思右想,苦没办法。最后拿定主意,决心自己以身跳火,以身心换取烧造钧瓷的良方。

王金主意已定,把养子王小叫到跟前。这王小是外乡人,因家乡连年荒旱,颗粒不收,父母被饿死,王小逃荒来到神垕。王金见他聪明、勤快,就把他收为养子。王金把自己梦见仙翁指点,准备以身试火寻求烧瓷秘诀的事告诉了他。王小虽说是养子,对王金比亲生父亲还要孝顺。他听说爹爹要这样做,“扑通”一声跪倒在王金踉前,哭着说:“爹爹万不可这样做,仙翁要你寻求烧瓷秘诀,可不是叫你去送死啊!”王金拉起王小,说:“为了窑家万代昌盛,我情愿这样,你不必多说了。”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一时劝不过来,就暗自留心关照好父亲。

这一天,父子俩装好窑,生起了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只见窑里浓烟滚滚,不见火苗往上蹿。以往只烧三天就能挂色,可这回情况实在反常。王金双眼布满血丝,扭过头对王小说:“孩子,你去给我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回身拿馍去了。王金眼望苍天,嘴里咕咕着说:“苍天若是有灵,不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去衣服,爬上窑顶,纵身跳进熊熊的窑火里。

这时,一旁可急坏了那白发仙翁,他在窑旁边整整守了三天三夜,只等今晚助王金一臂之力。谁知王金错解天意,只身跳进了窑火里。他跺着脚,叹了口气说:“罪过!罪过!”看着事情已不可挽回,随手点化,只见窑里浓烟消失,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父亲的衣服脱在窑口,知道父亲跳火身亡,大哭一声,昏死了过去。

王小昏死后,魂魄不散,转悠悠来到大刘山上,看见一位白发老翁正和爹爹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住老翁说:“若仙翁,求求你救救俺爹吧!”老翁面带愧色说:“这是天意,命该如此。以后你继承父业,救济穷人吧。”说罢,拉着王金飘上天空。王小醒来抬头一看,半空中飘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可用鸡血代替。

王小哭着对乡亲们说了原委,并在烧钧瓷时用鸡血祭窑。果然,出窑后的钧瓷釉色非常好看,最好的就算鸡血红了。另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从此,钧瓷里添了一种珍品鸡血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金,在神更的窑堂里和窑前都塑起了王金火神像,以保佑烧窑不出事故。现在还有人传说,在窑火点燃三天三夜的时候,还能看见王金的身影呢。

浅谈投资收藏的心态


一次买官窑的经历

大凡搞艺术品投资的,不论是收藏家、店铺老板、摆地摊的商贩,还是做“说客”的中间商,绝少有不走眼购进假货的。

暴露自己的弱点,把自己吃亏上当的前因后果告诉朋友和初涉此行的新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把怎样受骗买进“官窑”的经过以及投资收藏者的心态向诸位藏友讲述一番,与大家共勉。

数年前,我热情地接待了一位由朋友介绍来的山西省文物贩子。此人三十几岁,西装革履,一表人材,谈吐文雅。他自称手里有几件“官窑”瓷器,本来是给一个“大明星”送去的,正赶上“大明星”有急事出国,买卖没做成;其父是山西省某地区文物考古队队长,面临着退休,就想来北京卖几件瓷器,日后好留些积蓄(那个“大明星”就是他父亲的好朋友)。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决定把几件东西就地卖掉,以免在回去的路上出问题。(这些谎言编造得并不太高明,可我却坚信不疑。)那人见我很高兴,又拿出了几张省级专家的鉴定证书,我认真地看了那证书及几件“官窑”瓷器,心想:“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多少年寻不见的‘宝物’竟然从天而降。”可巧那天来了一个多年玩瓷的老朋友,说不要听那人的一派胡言,他哪里有那么多“官窑”,并一再地劝阻我,可我像鬼迷了心窍一样,居然对朋友的忠言也听不进去了。为了保险起见,双方商议到我家交易。(我对他是“引狼入室”,而他对我则是“请君入瓮”。)

那人拎着一个精致的手提箱来到了我家。稍坐片刻,他打开了神秘的提箱,里面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精美盒子,竟然全是青花、五彩带年号款的“官窑”,一对斗彩鸡缸杯让我爱不释手,还有一件钧瓷洗子,土迹斑斑,像是刚出土的。这真让我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了。最后我选了一件“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青花云龙大碗,一件“大明万历年制”款的钟形绿彩婴戏罐。那碗和罐敲击起来的声音悠扬悦耳,浑厚清脆;画工精细,栩栩如生;胎骨质坚缜密;釉色温润如玉。迎光侧视器底,橘皮纹忽隐忽现。我的心一阵狂跳,多年的学习没白费,机遇终于让我抓住了。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那件青花碗一万元,钟形罐定8000元,由我交给他一万元保证金并负责上拍卖公司,所拍利润先付对方本金,所余部分按四六分成。(果真如此,拍卖行也该关张倒闭了。)事后,热情款待,酒足饭饱,双方皆大欢喜。他并表示要建立长久的关系,打通山西和北京的货源和销售渠道,形成一个网络。(一双慧眼识真宝,有缘交个好朋友,这是我当时的心态。那位年青人在庆幸自己轻而易举得到万元之后,一定在嘲笑我的贪婪与无知,“天下真有如此的傻瓜!”)

送走那人以后,我手捧两件“大官窑”爱不释手,一边得意地用手弹击,一边听着那荡人魂魄、发古人之幽思的声音,陶醉其中。两个小时之后,给这位朋友打电话问候一下是否到站了,结果音讯杳无。这时我再仔细审视两件宝物,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唉,原先让我心动的“官窑”现出了作假的原形!我意识到他逃之夭夭了。

后来,那两件曾使我心跳的“官窑”一直摆放在我的收藏室里。每天看着并依然弹击它几下,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不能平静下来,痛苦、悔恨、烦躁种种思绪不时萦扰着我。对家人无法交账,同朋友们无言以对。“一失足成千古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滋味偏偏叫我尝到了。我一边吞噬着那苦水,一边深刻的反思,终于悟出了一些道理,投资收藏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由心态使然。良好的心态结果是其乐无穷、稳操胜券;反之则一溃千里,不可收拾。

贪图便宜是投资收藏的大忌

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事儿总是有的,而以最低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收益,像“捡漏”之类也不乏其例,然而这种机会微乎其微。例如:一古董商人巧遇某地一老农家猫食盘子,花几块钱搞了个“清三代”的大珍品;某人在古玩摊上花200元买了一张唐伯虎的山水画真迹;还有人杀猪从其肚子里发现了两枚某皇帝生辰金币。

我有许多古玩界的朋友,有的家里堆满了瓷器,什么五大名窑、唐三彩、明清五彩、青花,比比皆是。那件花了2000元,这件花了1000元,都是便宜货。有个搞玉件收藏的朋友和我说:“我这些玉件有十几件是红山文化的,还有十几件是汉代的玉佩,总共花了5000元从潘家园地摊上撮回来的。”好家伙,我真为其“高兴”,捡了天漏了!可是各位朋友想一想,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若手里有点闲钱,不管那东西真假买来当个摆设无可厚非。真是投资收藏就决不可贪便宜而为之。前面提到的大明成化云龙碗和万历钟形罐少说也值几十万元吧!这天大的好事怎么偏让我遇上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侥幸撞大运,捡漏、找便宜的心理在作怪。“便宜是当”,这是投资收藏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而贪图便宜的心态是投资收藏者之大忌!

“自以为是”是投资收藏大敌

收藏投资者的知识大体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二是实践。现代化的印刷技术、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仪器、先进的媒体影视传播等为投资收藏者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投资收藏领域的真赝之争也愈演愈烈。这边拍出了一个天价“元青花”,市场就会有一批等你去光顾;君不见徐悲鸿的马儿、黄胄的驴儿四处狂奔么!

盛世兴收藏,艺术市场现在异军突起。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似乎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俯拾即是,巨大的利益在诱惑着人们。做为投资收藏者对目前的大气候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借以把握形势,了解市场,抓住机遇。

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但必须和实物相结合。没见过真器,何以知其为假?过去琉璃厂店铺老板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其实他们书读得并不多,就是勤于实践,接触真东西多,再加细心揣摩,炼就了火眼金睛。北京市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先生最近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讲话,他说:“一些专家说,有些高仿的东西连专家都看不出来。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你没见过,你没学到家,所以你看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东西,你不可能都见过,人家就找你没见过的东西仿,你怎么办?现在大家都买钧窑、汝窑、哥窑,就说哥窑,我干文物鉴定42年了,看过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了,但哥窑我只见过一件,如今市场上大量出现了,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问号了?”你看华老师说得多么坦率!42年的鉴定生涯,过手几十万件瓷器,只见一件是真哥窑,我那两件“官窑”还不是只看了几本书,几件假官窑就自以为是地盲目购进,现在真是追悔莫及!

收藏领域品类极多,每一类都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从事投资收藏事业的有志者知识面要广博,专业知识要精深。“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投资收藏者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投资收藏事业将硕果累累!

平静似水是投资收藏者之重宝

平静似水的良好心态首先要做到:不为利益和金钱所动。投资收藏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今天买了一件,明天就想倒出去,那叫什么收藏?那叫生意人或贩子。谁坚持了长线投资的原则,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谁就是最后的赢家。俗话说:等待是金钱,耐心是财富。

平静似水的良好心态还要做到:随缘而定。在获得时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失去时不忧愁满腹,悲观失望。怡然自得地去从事研究、赏玩和投资。只有心情保持平静,就不会失去理性而坐失良机或走进投资的误区。

总之,投资收藏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但成败得失无不由心态所决定。

浅谈渣斗的用途


渣斗又名作爹斗、唾壶,古人们特地用它来盛放兽骨、鱼骨或者生活小垃圾,是古代名门望族宴席上的必备良器。换而言之,渣斗的功能相当于我们当今宴席上放置的盛放食物渣滓的小碟子等容器,它可以说是古人们精致生活的一种象征。

渣斗的主要外形特点有:器口呈喇叭状,口沿较宽,器腹较深,器形与尊相近,渣斗的高多在6到10厘米,器口直径在6到8厘米,上口径在4到7厘米,渣斗的口沿宽大,便于盛放秽物。西晋到隋朝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外形和作用都和渣斗极为相近的器皿——唾壶,根据专家们考证,渣斗应该就是由这种卫生器皿演变而来。

隋朝时期,青瓷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通体施以青绿色,釉面显得晶莹通透,外壁呈现细小的碎纹,具有疏朗清润的玻璃质感。渣斗的存在也向世人印证了,历朝历代的社会中上层阶级都过着讲究而体面的生活。在唐朝时期,由于制瓷工艺和制瓷原料的约束,白瓷并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加之渣斗本身作为一种卫生器物,并不是平民百姓能够用得起的。因此,那种品相俱佳的白瓷渣斗绝对不会被用于普通人家的生活中,而是来自于社会中上层阶级。根据当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在唐朝时期,社会中上层人士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渣斗了,而且这种生活习惯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时期方才消失。到了晚清民国的时候,渣斗的用途愈发广泛,制作渣斗的原料也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漆质渣斗和银质渣斗等,器型饱满优雅,品相可与民窑瓷器相媲美。

许许多多中国传统瓷器最初都是作为生活用品烧制出来的,并不用作欣赏陈设,古代上流阶层为了显示主人身份的显赫以及所宴请客人身份的贵重,以及体现主人家的品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食欲,筵席上当然除了呈上大鱼大肉之外,还会放置好盛放骨渣等秽物的容器。因此,外形和商周青铜尊相近的唾壶便创制而成。这个容器的外形愈发美观,造型愈发别致,上层贵族阶级的脸面也就愈发光彩,这也就是古代唾壶之所以如此优雅、细腻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也是明清时期官窑大量生产渣斗的重要原因。

浅谈唐代瓷器的特点


唐代是公认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各行各业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李唐王朝以长安为首都,以洛阳为陪都。洛阳位于中原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人口就非常多、文化经济发展得欣欣向荣。五百年以来,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连接了长安和关东、东南区域的经济。即使长安才是首都,但是统治者也十分注重洛阳。在这两片土地上,都出土了不少唐三彩瓷器,烧造工艺水平十分相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唐代炉窑有了一些改进,北方地区有直焰馒头窑、倒焰窑等等。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组成,排烟孔决定燃气的流量,火焰流向为半倒焰式;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于,冷底窑变成了热底窑,窑内温差减了不少,使得窑温分布得更加均匀。南方地区主要是龙窑,加长窑身的同时,减小窑床的倾斜度。这样一来可以省掉不少燃料、大大提高瓷器生产量。之前在浙江地区发掘了一处长40m,宽1.7m,倾斜度在11°左右的唐代龙窑。

据悉,唐代的贡白瓷主要烧造于河南府。当时,烧造白瓷的窑口非常多,包括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等。除此之外,也大量生产唐三彩和彩釉器。兴盛的手工业带动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而优秀的商品经济反过来又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在这一阶段制瓷工艺快速发展,这和陪葬风俗有着很大的关联。李唐时期,有头有脸的人物云集在长安和洛阳地区。平生穷奢极侈也就罢了,故去后还要不少宝贝陪葬。最先是在皇室贵族之间流行,后来平民百姓渐渐也受到了陪葬之风的影响,而唐三彩是当时最为常见的陪葬品之一,现在的唐三彩多是出土物。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精彩的一笔,它代表了我国制瓷工匠对烧造工艺的掌握又上了一个阶段。唐代对外贸易非常发达,丝绸之路声名远播,海上贸易日益繁荣。在过去我国出土了不少唐代胡人佣,这是当时有大量外国人来中活的力证。而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印尼、日本等地区出土了不少唐三彩,这是当时对外贸易发达的力证。

浅谈哥窑


哥窑的窑址

哥窑是五大名窑存世瓷器之中谜团最多的。到目前为止哥窑的窑址至今仍然还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日哥窑,其胎质细,坚,体重,多裂纹,即开片也。”这就是说, 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的瓷器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而弟弟烧制的瓷器叫“弟窑”,也叫龙泉窑。

但是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人们对这一说法却仍抱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成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该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另一种说法是, 哥窑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时,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窑的形制, 建立了南宋官窑, 因为是学着哥哥的样子建造的窑,所以被叫做“哥哥窑”。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记载道:“哥哥窑,旧哥哥窑出, 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今亦少有”。意思是说哥哥窑的瓷器, 是南宋哥哥窑生产出来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开有浓淡不一的纹片,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

根据史料记载, 宋高宗曾“袭故京遗制,设窑于内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风格烧造御用瓷器,民间就形象地把这种具有汴京官窑风格的窑称为哥哥窑。

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随着类似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充实,然而奇怪的是哥窑的重重迷雾反而更加的扑朔迷离。其原因在于缺乏同代文献,而后代文献也是零零碎碎,甚至互相矛盾。虽然目前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认定的宋哥窑瓷器约有60件,其中以各式瓶、炉、洗、碗、盘为最多,瓶的种类有八方贯耳瓶、贯耳瓶、胆瓶、弦纹瓶等;炉有双耳炉、双耳三足炉、筒式炉等: 洗有葵花洗、圆洗、菱花洗等; 碗有葵瓣口碗、八方形、花口碗等;盘有葵瓣口盘、菊花盘等, 此外还有小罐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花插、渣斗、单把杯、壶等器型。不过, 由于前人记载的混乱以及哥窑窑址的迷踪,这些传世哥窑瓷器的认定并不十分准确, 其中很可能包含有南宋官窑、龙泉窑、元代杭州地区的其他窑口, 明清时期仿哥窑器物等。

哥窑的鉴定

一件瓷器的创作往往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技术水平,从而制作出来的瓷器总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另外,一件瓷器的烧制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窑口特征。由于不同的窑口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同一窑口不同时代也常常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生产出来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说, 鉴定瓷器要从瓷器的断代、烧制的窑口以及生产工艺几个方面综合来考虑。

具体来说,我们要认识一件瓷器,首先要认真学习陶瓷发展史,深入地了解不同时代瓷器的具体特征、窑口特征和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体器型、胎釉、装饰工艺等的观察和比较,从而判别一件瓷器的真伪。

器型方面:仿品总是刻意去模仿真品,然而在比例、大小、协调性等方面总会出现细微的差别。

胎釉方面:仿品很难模仿到惟妙惟肖。因为胎釉的原料拣选、淘洗、配比成分、烧成火候等没有严格的标准,完全依靠古人的经验积累, 因此只要与真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观察, 就可以发现区别。

装饰工艺方面:包括胎装饰(如镂空、刻花)、釉装饰(如色釉、开片)、彩绘装饰(如釉上彩、釉下彩)等,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仿品也是良莠不齐,只要结合实物,认真观察比较,种种仿制的伎俩就不会逃出我们的眼睛。

哥窑最重要的特征便是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 “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 亦有紫口铁足。” 所谓紫口, 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 圈足露胎的部分, 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 即所谓“攒珠聚球”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 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因此这成为辨别真伪哥窑的一个重大依据。

哥窑的审美情趣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往往追求华美,而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虽然哥窑的谜团接踵而来, 始终让人无法看清它的真正面目,但是哥窑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 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 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占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浅谈紫砂壶的档次


紫砂壶的档次,全在于紫砂作者的制作技巧和文化艺术含量,从作品或产品制作的精粗,去归类紫砂茶壶和其他紫砂产品,大致可分三类:大路货、细货、特种工艺品(包括艺术品)。

紫砂壶的档次

大路货:

是指面向群众的大批量产品,价格低廉,但制作粗糙、简略,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其造型就目前市场所见也是千变万化,但为同型号的大批量生产。历史上,大路货产品以实用为主,使用于茶馆及农村,造型简单利于生产;现今以实用和欣赏陈设相结合,造型多样,符合大众口味,但从艺术角度看相对比较俗气,使用对象亦多为江南茶馆和初涉紫砂的一般群众。这类产品,不讲“艺”,只讲“用”。通俗、欠雅,因此历来不在鉴赏、收藏之列品论。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即历史上经济萧条时期,独具功力的高手也只能做些大路货产品,藉以谋生;或名人成名之前所制作的大路货作品。而且历史上曾大理生产的产品流传到现在已廖廖无几,同样也有收藏、研究价值。

细货:

指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兼具实用性的艺品,有一定的工艺水平,既讲“用”也讲“艺”。其作者多为技术娴熟的良工巧匠,以复制传统造型为主,有批量的出品,也有相当的制作水平,但不属精心制作,不是创新的特艺品。总体上讲,是有欣赏价值的“产品”,而非个人的“作品”。

特种工艺品(包括艺术品) :

指出于名艺人之手的手工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美,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是艺人(作者)赋予泥土感情及其创造意识的结晶物,它是(作品),而非通过相对固定的生产流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特种工艺茶壶,是收藏爱好者渴求的对象,价格不菲;历史作品为文物,其价格更为惊人。典籍记载,古代名艺人的工艺杰作有“珍重比流黄”、“贵重如珩璜”、“价拟璆琳”之誉。“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就是说景陵产的铜铫五十可买,而荆溪的砂壶要值一万多。紫砂专著《茗壶图录》中也提到“明朝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足见名家作品价值之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乾隆料器的光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乾隆料器的光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