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将军瓷砖 > 导航 >

康熙青花缠枝莲将军罐

康熙青花缠枝莲将军罐

将军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古代红色瓷器罐

2020-11-23

将军瓷砖。

无论是多大的行家,学习瓷器都有一个开始的阶段,学瓷从青花开始,是绝大多数学瓷者的第一步,而认识康熙青花,则是掌握了青花的重要分水岭。比康熙青花粗犷的,大约就是明代;比康熙青花细腻的,大约就是清代;而那集洒脱与青翠的美丽则独属于康熙本朝,它独领风骚、艳压群芳,是青花发展史上的标杆。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件康熙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器物高33cm,无盖,直颈,溜肩,鼓腹,收腰,腰部曲线玲珑,撇足,二层台底。底部绘制双栏圈。器物颈部以如意纹作为边饰一周,器身满绘缠枝莲纹,绘画粗枝大叶,满布器身,十分大气。

青花将军罐始于晚明,而在康熙一朝最为流行,有青花、五彩及单色釉品种。将军罐因形似一个顶盔贯甲的将军而得名,可惜此件盖子遗失。对于将军罐而言,十罐九缺盖实为常态。此件将军罐曲线玲珑有力,充满弹性。清代瓷器至康熙时期开始,十分注意修胎。明代瓷器的罐体常见上下两部分的接胎痕,故而器型轮廓难以光润、柔滑。而康熙瓷器内、外皆修胎精细,官窑、民窑的制瓷工艺都较前朝有较大飞跃,制瓷在康熙一朝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标准化的产业,康熙朝瓷器的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康熙一朝的器型挺拔有力,有赖于极为细腻的胎土。康熙朝使用的瓷石与高岭土较前朝并无明显区别,但是康熙朝改进了对瓷土的加工工艺,对瓷石的碾磨、淘洗、陈腐工艺分为了二十多道工序,大量的人力融入瓷土之中,只为其成为更宜陶的原料。

康熙一朝的青花料使用的是浙料,由于将对青花钴料的加工方法由水沉法改为煅烧法,青花颜色更为青翠,达到了墨分五色的境界,青花颜色可以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这使得青花绘画就如同一幅水墨画,极具中国绘画之风。此件青花罐发色鲜丽、绘工熟练,才有了双勾填色的绘画技法,其中,在青花分水填色的部位留有一层一层的好似水渍的痕迹,这痕迹被称为“水印指捺痕”,这是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重要依据。

器物胫部外撇,足部不是圈足,而是二层台底,即在底部形成一个承台,圈足略略收缩一圈在承台之下。虽然看似和圈足在工艺上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一个小小的改变像是给罐子穿上了高跟鞋,使整件器物的身材便一下子挺拔了起来,形成了婀娜多姿的体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基本摆脱了洪武青花瓷器从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

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宣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

青花盘为明永乐官窑的经典品种,其造型丰富,纹饰多样,胎釉精细,色泽深翠,产品远播海内外,影响深远。此盘以缠枝莲纹为主要纹饰,构图疏朗大方,多出几分文人气息。盘外壁内壁均绘缠枝莲纹图案,盘心绘宝相花一朵,绘画婉转流畅,釉色肥莹,胎体光润,青花又有大量晕散,苏麻离青氧化铁之锡光几乎凡深处皆有,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作品典范之作。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盘 尺寸:

口径:8.2cm

高:3.9cm

足径:2cm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洪武一朝,因仰赖海外贸易进口之钴蓝料,受海禁影响,洪武瓷器釉里红多于青花。当时人们刻意追求一种青料发黑,可让画面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这与传统青花料截然不同,乃是当朝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喜好所致。

此时期之瓷胎,一般较为厚重,呈白色略带灰色;釉面肥丰腴,传世洪武瓷器之造型、风格均带有元代遗韵。元代梅瓶器身修长,比例均匀;洪武则宽肩细颈,腹颈较元代梅瓶丰满;元代梅瓶底足微微外撇,而洪武时期则渐收到底;圈足早期为平底,中后期则为宽足平底,此种圈足唯洪武一朝独有,此为洪武梅瓶之造型特征。

此梅瓶器型典雅、画工精美,纹饰层次分明舒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边自上而下绘如意云纹,双龙戏珠纹,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团花纹,底部以仰莲纹为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通体青花纹饰色度偏暗,图案虚实深浅分明,肩部以龙纹象征着皇权,彰显霸气。瓶体釉质肥润,瓷胎洁白,笔法流畅,充分反映了烧造者的独具匠心。

此器不仅是洪武时期的精品典范,且又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观,时隔六百余年任然保存如此完好,将是人类永恒的艺术瑰宝。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尺寸:

口径:5.7cm

高:41.2cm

足径:12cm

清代正德青花缠枝莲龙纹执壶


瓷器釉下存在大量疏朗之气泡,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本品执壶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的依据之一。

观览此件珍品,除却之大明气象、康雍干盛世气息,盖其笃定、意趣、高古、耐人寻味,当下存世尤品也。盛势皇裘之下,裹素然纤雅之心,然此最难求,今与之神交,此份超然,为器魂物魄,聊慰凡心也;『物』之『物外』,终为天机。

青花穿花龙纹源自永乐官瓷,以正德朝最为流行,寓江山万代、延绵不断之意。正德青花穿花龙纹为当时官瓷的流行款式,较常见于壶、盘、高足盌、渣斗等器形。

此器仿永宣时期青花执壶原样而制,秀美而不失浑厚,壶身上秀下实,稳重典雅,宽壶把线条优美流畅,上饰小系,用以系壶盖,执壶通体施釉,釉质青白透澈,肥润晶莹,烧制讲究,青花发色淡雅,整件执壶从最大的限度上去忠实的模仿永宣青花执壶的原始面貌,绘画工丽细致。

外壁均绘青花穿花龙纹饰,龙卷曲盘旋在花丛中,张牙舞爪,龙首昂起,嘴、眼、角雕刻得逼真生动,齿外露,身藏于花丛中,五爪龙腾空飞舞,采用内凹和阴刻线手法显露爪部肌肉,爪为五趾,扇形排列在花丛边。花为缠枝莲纹,随舞龙弯转起伏,恰到好处。此穿莲龙纹乃正德官瓷中最具特色之图纹,应用之广,甚或可称为正德朝之官样典范。

康熙矾红缠枝莲宝相花彩长颈胆瓶


康熙朝瓷器中,矾红常与其它色彩共同装饰瓷器,如青花矾红或矾红五彩等,本品以矾红一色为主色调,仅以留白缠枝莲纹为饰,红、白两色搭配得当,富丽堂皇。纹样简洁大方,不同于常见的官窑瓷器,口沿与近足处并无常见的程序化边饰,主题鲜明,花卉纹干净利落,尤显突出。

此类矾红缠枝莲宝相花彩长颈胆瓶极有可能是康熙六旬万寿为康熙祝寿所烧造。据《陶雅》载:“仁庙六旬万寿,所制瓷品颇多。盘碗碟盏,花鸟虫鱼,几于无美不备”。

而本品口沿绘“万福”纹,瓶体挺拔秀美,通体以矾红为地,绘缠枝莲宝相花卉纹,寓意洪福齐天,在礼制森严的传统社会,应当是专门为帝王烧造的。

此器器形端庄,胎体厚重,胎质坚韧致密,白釉润泽丰厚;瓶为直口,长颈,圆腹,圈足,足内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宝相花花朵饱满,缠枝莲枝叶曲卷流畅。花瓣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以晕染的效果呈现,自然细腻,纹饰描绘写意流畅。保存至今,极为难得。

康熙 缠枝莲宝相花矾红彩长颈胆瓶 尺寸:

口径:5厘米

高:47厘米

足径:11.8厘米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_陶瓷知识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大尊


青花瓷是在素瓷胎上以钴蓝为着色描绘纹饰,再敷以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成品因花纹呈现青蓝色,故名“青花”,又因花纹与白地相间,亦称“白地蓝花”。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大尊。

这件青花缠枝莲纹大尊高63.2厘米。分为三部分:喇叭形口、罐形腹和倒钵形底座,各部分单独分开烧制,最后连接而成。通体饰多层缠枝蕃莲、蔓草纹、蕉叶纹、忍冬纹、莲瓣纹、云雷纹等。腹体开光内以楷书撰写铭文,从铭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款大尊是唐英监烧敬献给皇宫,用来在朝阳门外祭祀东岳大帝的供器,成套共有五件:香炉一、烛台二、花觚二,称之为五供,这件青花缠枝莲纹大尊烧制时间为乾隆六年。纵观此尊,器形雄硕,工艺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有绝对的纪年铭,是研究乾隆时期瓷器的标准器,也是研究当时著名的御用督陶官唐英督陶业绩的重要资料。

青花工艺是在瓷胎上单独用钴蓝料进行彩绘的器物,所见最早的是于江苏省扬州市观音阁出土的唐代白瓷蓝彩折枝牡丹如意纹碗残器,该器为河南省巩县窑的产品,故此可以说青花肇始于唐代,到明清两代青花瓷生产达到鼎盛。青花色调于青蓝中蕴含丰富的变化,浓淡散晕,青翠披离,如同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瓷器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赏析


古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制瓷业发达,青花瓷烧制工艺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景德镇陶录》评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绮丽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四海珍瓷展厅展出了一尊高17cm,口径10.5cm的青花小罐;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最大径在肩部,腹斜收,平底内凹。器身内壁施白釉,肩腹满饰牡丹缠枝花卉纹,彰显富丽堂皇,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视觉效果极好,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别具一格。此青花牡丹缠枝花卉纹小罐,烧制工艺精湛,极为难得。

青花瓷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种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自从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高额成交后,近几年的青花收藏市场可谓是风声水起,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从各大拍卖公司每年的成交情况来看,青花瓷在市场的欢迎度一直非常不错。目前全世界能够发现的青花瓷器真品也不超过500件,所以收藏家手里如果能够有一件到代的、青花真品,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和值得骄傲的。正因为如此,青花瓷器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如此多的买家群体愿意花费大笔金额去购买。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此罐器形典雅,釉质肥润,罐形周正,通体以青花装饰,自上而下分绘纹饰,层次丰富清晰,青花色泽浓艳,绘画流畅,为难得的青花陈设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而此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作品更是精美绝伦、鹤立鸡群,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必将引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成就较高的市场地位,审美独步天下,价值雄冠古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青花缠枝莲将军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青花缠枝莲将军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将军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