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总成交额1亿多,雍正、乾隆钟情的紫砂艺术

总成交额1亿多,雍正、乾隆钟情的紫砂艺术

艺术瓷砖 雍正瓷器鉴别 瓷砖多厚

2020-11-26

艺术瓷砖。

在紫砂艺术的众多品类中,御制彩泥堆绘作品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彩泥堆绘主要运用于文房、雅玩等,在紫砂壶上的彩泥堆绘比较少见。

▲杨季初制 彩泥堆绘紫砂花盆

2017成交价977.5万元

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统计,彩泥堆绘的紫砂艺术品,总成交额已达1亿多,单品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000万,数百万的藏品屡见不鲜。遗憾的是此技艺在乾隆以后逐渐失传,我们所见传器基本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作品。

▲清乾隆 彩泥堆绘赤壁图笔筒

2015成交价7,015,000元

▲清乾隆 彩泥堆绘山谷清幽印泥盒

2017成交价6,978,200元

彩泥堆绘,在即将完成,尚带有一定湿度的坯件上,以白泥、朱泥、紫泥等各色泥浆为墨,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为基础,分别堆绘纹饰,多色并施,刀笔兼用,强调光影的三维效果,对施作者的艺术素养与品位要求极高。

▲杨季初 彩绘人物山水纹笔筒

2012年成交价5,479,620元

▲杨季初 月下独酌图紫砂笔筒

2013年成交价586.5万元

▲清乾隆 水村园紫砂笔筒

2013成交价437万元

▲杨季初 泥绘牧牛图笔筒

2010年成交价425.6万元

精工的彩泥堆绘作品,布局匀称,运笔自然,常随主题堆绘出三维效果,依靠泥的厚薄与不同色泥的表现效果,展现出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和意境,断非寻常紫砂泥绘能及,其艺术成就非一般良工可以企及。

▲杨季初 彩泥绘山水渔舟笔筒

2014成交价425.5万元

▲清早期 色泥堆绘长方盆

2012年成交价345万元

▲杨季元 泥绘花鸟兽耳方尊

2011年成交价336万元

▲清彩泥堆绘兽耳方瓶

2012成交价195.5万元

▲杨季初 泥绘赏荷观景笔筒

2015成交价310.5万元

从现有的传器看,彩泥堆绘作品较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2016年西泠秋拍,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上有明确的落款纪年,两面的纪年皆为“丙戌”,为康熙45年(1706)。彩泥堆绘案头插屏形制为首见,十分珍稀,连两岸故宫也未曾得见。

▲杨履乾 五彩堆泥绘案屏

2016成交价195.5万元

大凡彩泥堆绘的佳者,每多见“杨”姓名款,推测彩泥堆绘艺术很可能是清初时期,宜兴杨氏一族的独家技艺。传世所见彩泥堆绘的作者有杨履乾、杨季初、杨季元等人。

▲杨季初 堆绘二甲传胪笔筒

2016年成交价2,779,320元

螃蟹有甲壳,芦苇谐音胪,故两只螃蟹加上芦苇,有二甲传胪之寓意。《明史·选举志》记:“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二甲传胪亦即是祝愿对方在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螃蟹与芦苇遂成为中国艺术中受人喜爱的吉祥纹饰。

然而关于杨氏一族的史料却十分有限,清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卷四(清光绪刻本):“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另据嘉庆二年李先荣、宁楷的《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艺术》:“陈汉文,雍正时人。”乃知杨季初为雍正时宜兴陶工。

▲清乾隆 彩泥堆绘花鸟虫鱼四方笔筒

2013成交价230万元

《江苏陶瓷工业志》记载,杨季元、邵基祖、王南林等制壶高手,曾为朝廷制作一批精美壶器,于乾隆七年(1742)被召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

这些彩泥堆绘作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犹如薄意雕,他们以画言志的文人妙笔,令人回味无穷,与中国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格调高雅,艺术效果极佳。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成交额预期高于往届 瓷博会招商有望实现“三高”


招展招商是瓷博会的工作重点,也是瓷博会举办成功与否的关键。日前,2008年瓷博会三大展馆共计1480个标准展位已全部落实。记者从瓷博会执委会获悉,这次招商招展工作在参展企业数量、大型知名采购商到会层面和预期的贸易成交额都将高于往届。

据了解,国内主要参展企业涵盖了湖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等产瓷区的品牌陶瓷企业和中国十大名窑代表企业。国外参展企业则在往年14个国家36家参展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荷兰、印尼、西班牙的3家陶瓷企业。参展的国外客商达17个国家的39家知名品牌陶瓷企业,涵盖了世界各主要产瓷国家,参展企业数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瓷博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瓷博会在采购商邀请上侧重于有实力、有意向的客商,令人兴奋的是,针对世界知名超市采购团和国内星级宾馆采购部门的邀请上也实现了新的突破。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波兰、美国、法国、罗马尼亚、中东地区等37个主要产瓷国家的专业陶瓷采购团。目前,确定到会的采购商人数已达1460人。

本届瓷博会,到会的采购商具有层面高、专项性强、实力雄厚的特点,加上展品的组织涵盖了高、中档各个层次,将满足不同层面客户的需求。另外,瓷博会还将举办生产厂家与采购商面对面接洽的贸易方式推动成交。据瓷博会执委会保守估计,今年的实际贸易成交额将高于往届。

与此同时,为突出瓷博会期间高新科技陶瓷的交流和展示,今年的高科技成果展的招商比去年也有了提高。目前,已有3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确定参展,涵盖了清华、北大、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加拿大利马公司、瑞典诺尔稀土陶瓷有限公司等客商均为首次参展。

据悉,为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采购商到会参展和洽谈贸易,在招商招展方面,瓷博会执委会下一步将采取抓好重点品牌陶瓷企业的跟踪落实。

醴陵艺术瓷精品专场拍卖会落幕 42件作品超两百万成交额


5月30日上午10时,2015湖南省第十三届文物(国际)博览会魅力五彩·醴陵艺术陶瓷精品专场拍卖会在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以及联拍在线线上线下同时开拍。经过1小时的激烈竞拍,共有42件拍品被22位买家拍得,总成交额2155200元。其中,艺术家黄小玲的作品《 清河鱼趣》以 40万元花落杨女士之手 ,成为当天的“标王”。在拍卖会上,大球泥瓷器广受藏友追捧,其作品《雪霜何所惧》、《释迦牟尼佛瓷塑像》分别以10万元、8万元成交。

据介绍,参与本次拍卖会的拍品过百件,汇集了醴陵陶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本次拍卖会,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力打造了艺术精品“防伪保真”的概念。今后该机构还将采用版权交易、企业挂牌、免费托管等方式,在延伸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权益。而作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四件作品参与拍卖的艺术家彭利民表示:“拍卖会给艺术家提供了走向市场、走向大众的平台。”据悉,本次拍卖会未成交的精品也将继续在联合利国文交所展出并进行场内交易。

洋彩,乾隆钟情的“新”玩意


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场以2.5266亿港元成交,引得业界内外一片热议。让人们颇感兴趣的,不但是超过了2.5亿的成交价,还有这件清代瓷器的洋彩“身份”。毕竟在人们的印象里,此前只有传世数量极少的元青花和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的珐琅彩才创造过这般令人咋舌的天价。

相对于元青花和珐琅彩,洋彩的名字对很多人而言有些陌生。事实上,这种瓷器同样具有自己的传奇经历,并且与珐琅彩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运用西洋绘画技法

什么是洋彩?顾名思义,从“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与西洋有关。清代曾为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他还进一步解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珐琅是舶来品,明末清初的时候由国外传入,起初是铜胎珐琅。把珐琅料运用到瓷器上,是宫廷匠师的伟大发明。

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陶瓷分类上,洋彩属于珐琅彩瓷。清宫珐琅彩瓷分为两类,一类是瓷胎画珐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珐琅彩”。实际上,相关的历史文献从未使用过“珐琅彩”一说,而是使用“瓷胎画珐琅”这个更为科学的称呼;另一类就是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瓷胎洋彩。清宫档案《活计档》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瓷胎”项下,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密切。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陶瓷专家吕成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洋彩和瓷胎画珐琅用的彩料都是珐琅料,这是没有a问题的。不过,瓷胎画珐琅绝大部分是运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进行装饰。雍正朝虽然开始出现了仿西洋绘画的彩瓷,但数量并不多。洋彩主要在乾隆朝流行,图案主要是西洋花卉类,如洋菊、洋莲等,也出现了一些描绘西洋人物的内容。

可见,想辨认一件瓷器是不是洋彩瓷,需要记住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是否仿西洋绘画技法,以及是否使用珐琅料。

所饰诗文采用皇帝御制诗

无论是瓷胎画珐琅,还是瓷胎洋彩,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杰作,深受清高宗乾隆皇帝喜爱。这些昔日深藏于乾清宫,供皇帝赏玩的艺术珍品,传至今日都已极其珍贵稀有。

不过,洋彩与瓷胎画珐琅虽然都采用珐琅釉,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为了令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不同,收藏乾隆朝珐琅彩瓷500多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特地举办“华丽彩瓷”特展,除挑出《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瓷胎洋彩黄地蕉叶美人花觚》、《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樽》、《瓷胎洋彩人物胆瓶》等代表性的百余件洋彩展览外,还展出了一批瓷胎画珐琅以进行对照。

台北故宫的学者研究认为,根据档案与实物,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说的“洋彩”必须符合四个要件:使用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而这种绘法几乎从未使用在瓷胎画珐琅上;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此外,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器的所饰诗文与章文章来源于华夏陶瓷网印完全不相同,画珐琅以唐宋明诗文为主,洋彩则完全采用乾隆皇帝御制诗以及钤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记,如“乾隆辰翰”、“惟精惟一”。

无论是御制诗、还是“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都说明了乾隆皇帝对洋彩的重视。台北故宫学者认为,从这些迹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乾隆皇帝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的创新工艺。

观点台:清宫档案无“粉彩”记录

除了瓷胎画珐琅,还有一个和洋彩联系密切的名称,就是粉彩。关于二者的关系,业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粉彩即洋彩,粉彩是民国以后人们对洋彩的一种误称;有的则认为,洋彩和粉彩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吕成龙告诉记者,“粉彩”的名称在文献中出现很晚,在清代宫廷档案中确实没有“粉彩”之说,“粉彩”这种叫法是清末、民国初年才有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名为粉彩的清代瓷器,它们在清宫档案中是被称为洋彩的。这类彩瓷运用仿西洋技法绘画,使用珐琅彩料。

不过,并非所有现在归为粉彩的彩瓷都是洋彩。因为在雍正、乾隆时期也有一批不是仿西洋绘画类的彩瓷,比如清乾隆《粉彩九桃瓶》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将这类瓷器归入洋彩就显得不太合适。

在将于12月初举办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碗》提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对来自“放山居”的御制珍品,碗心以红彩绘五只展翅蝙蝠,碗外绘黄地缠枝四季花卉。在介绍它们时,佳士得方面特别提到,“此类作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名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

同场拍卖的另一件《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同样采用了洋彩技法。此瓶口沿外翻作垂云状,口沿施金彩,器外施黄彩为地,绘莲纹,足圈饰莲瓣纹一周。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副总裁、资深专家曾志芬说,细看那些使用洋彩技法装饰的部分,会有一点西方油画的感觉,用手摸上去,还能感到明显突出的立体感。

古艺探秘:奢华繁缛的“锦上添花”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意气风发。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艺术创作都极欲有所作为。为了秉承上意,督陶官唐英在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时不断推陈出新。

在唐英的用心之下,景德镇御窑烧制出了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的镂空转旋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英还开创了一种“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

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锦纹的隙处,再添纹饰。乾隆六年(1741)开始,这种技法被大量使用于瓷胎画珐琅和洋彩瓷器上。

锦上添花纹饰分剔地锦纹与描画锦纹二种。剔地锦纹纹饰微凹,描画锦纹则略凸。二者皆精雕细琢、笔触细腻。各式锦地纹包括凤尾形卷草纹,卍字锦纹、绣球花纹、六角龟甲纹、方形柿蒂纹、花叶纹,修饰边沿的有莲瓣纹、回纹、云纹等,都剔工精妙,一丝不苟。

据悉,锦上添花的制作工序十分费工,必须经过一次高温烧制瓷胎,二次以上的低温烧造纹饰,至少三次以上的烧成工序。

不久前在香港拍场以约2.5亿港元成交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即是使用锦上添花技法的一件洋彩瓷器。

这件长颈葫芦瓶作为乾隆年间在景德镇备受推崇的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的代表,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缤纷细致。

乾隆瓷器的特征及成交


乾隆瓷器: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一、乾隆瓷器鉴定——胎体

1、胎质特征:前期胎骨坚硬细密,后期略微疏松,胎体相对前朝略厚重。

2、胎色特征:大多洁白细腻,仿宋代名窑器物的胎体也有黑色或灰色。

二、乾隆瓷器鉴定——釉质

1、釉料特征:釉面匀净、光润,肥腴坚质,后期釉面有波浪纹。

2、釉色特征:大多青白色,也有粉白色,粉彩瓷器一般里面和器底施松石绿釉。

三、乾隆瓷器鉴定——彩料

乾隆青花料也是采用浙江料,提炼精细,发色浓艳,主要仿永宣时期“苏麻泥青”的效果,人工细笔点触模仿其晕散和深入胎骨的特征。

四、乾隆瓷器鉴定——器型

乾隆器型丰富无比,除前期器型无所不有之外,还有些创新品种。主要有:盘、碗、壶、瓶、碟、尊、花盆、香炉、香薰、钵、盒、缸、橄榄瓶、天球瓶、转心瓶、蒜头瓶、琮式瓶、灯笼瓶、胆式瓶、马蹄瓶、双联瓶、活环葫芦瓶、僧帽壶、葫芦壶、石榴尊、三牺尊、象耳尊、百鹿尊、葫芦瓶、棒槌瓶、梅瓶、弦纹瓶、花觚、笔筒、云耳瓶、石榴尊、仿铜尊等。

五、乾隆瓷器鉴定——纹饰

1 、装饰方法:主要以绘画为主,另有堆塑、镂空、刻花、印花、贴花、活环、转心等装饰工艺。

2、纹饰纹样:乾隆时期瓷器纹饰都非常精美,风格华丽、繁缛,画工精巧,图案层叠繁复、排列整齐、绘画精巧。纹饰主要以各种植物花卉、人物故事、花鸟动物、山水风景为主。其纹饰都是以前朝流传纹饰加以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在前朝各个纹饰的发展脉络进行分辨。

六、乾隆瓷器鉴定——款识

乾隆瓷器款识风格和样式都比较多,其中以楷书、篆书为主,多数是“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字体紧凑工整,也有仿前朝款识,另外,乾隆斋堂款款识也是比较多的。

乾隆时期是历史上制瓷业的顶峰时期,无论对于已有瓷器品种的改进精致,还是摹古瓷器都制作精巧,后世无法企及。青花瓷在历朝都是主流品种,乾隆也不例外,乾隆青花特点是发色沉稳、典雅、厚重,并有各种其他有色的青花品种;乾隆粉彩和珐琅瓷器在这一时段受西方绘画的影响,风格独特;在单色釉方面,乾隆瓷器除了继承、精益求精之外还略有创新。

如果您有藏品出手可留言。

康熙、雍正、乾隆所喜欢的紫砂壶风格对比


全面解析紫砂基础知识

解密中国传统紫砂文化

康熙喜欢的紫砂壶:炫彩的紫砂珐琅器

珐琅,源于西欧的金属绘饰艺术;紫砂,古老中国的饮茶上等佳器。当珐琅遇上紫砂,注定会碰撞出一段浪漫而辉煌的传奇。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了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画珐琅最初是以金属为胎,后被逐渐移植到瓷胎上成为一种釉上彩绘,在皇室的授意下,又被移加紫砂壶制作中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

清康熙年间造办处根据皇帝的喜好在定制的紫砂素胎上画珐琅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批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茶具,北京故宫博物院则仅存一件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紫砂胎珐琅彩残壶。

康熙以后,将珐琅融入了紫砂制壶工艺,大大增强了紫砂壶的艺术性,令其拥有了和瓷器一样色彩魅力,色泽单一的紫砂壶从此也能开出美艳的花朵。在闲情品茗的同时,亦能欣赏到壶的精美雅致。珐琅紫砂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仿古上,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具有技艺价值和收藏价值。又因其烧制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精美的成品极为罕见,在紫砂壶收藏界一直是非常抢手的藏品。

宜兴窑邵邦佑制款珐琅彩花卉壶(残)

清康熙 ·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壶

清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清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提梁壶

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三季花果纹茶碗

清康熙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

雍正喜欢的紫砂壶:不入妍媚,文雅脱俗

清代康雍乾时期,国力昌盛,宜兴紫砂的发展更是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其中帝王的偏好,对于宜兴紫砂发展起到了尤为突出的影响。清三代时期,宜兴紫砂进贡内廷,备受帝王和宫廷人员的青睐,一时间成为风靡宫廷的艺术品。不仅如此,宜兴紫砂器独特的造型艺术,也在影响着帝王的审美情趣。于是乎,许多紫砂器物的造型甚至成了官窑瓷器的祖本。雍正帝就曾命令景德镇御窑瓷器仿照宜兴器形烧制瓷器。据《雍正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文档》记载:“正月二十一日,司库长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另寻宜兴钵一件,交与烧造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祭青、祭红钵各烧造些送来,其钧窑的要紧。钦此”。

雍正对紫砂的理解应该说是十分超前的,重视的是紫砂泥料的材质美,而不是追求过分的装饰美。所以雍正朝的紫砂壶作品多数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表现出难得的文雅脱俗的风格。

五彩堆泥绘礼佛壶

该壶色泽清丽,呈淡黄色,温润秀丽,包浆莹润,胎质尤为细腻。壶身造型挺括,溜肩挺腹,圈把直流,端庄秀丽。壶身通体堆绘五彩图案,笔法清丽,虽为方寸之间,然近景与远景搭配的相得益彰,凸显成竹之势。而在画面内容表现上,却颇有深意。壶身正面绘一山中小亭,小亭旁一株玉兰和一株红枫相映而生,两树之间绘一着青衣长褂,手摇折扇的文人形象。壶身反面所绘景致与正面一致。

流把之上所绘图案亦是相同,在极为细小的面上通转绘一小亭,亭畔一株翠竹摇曳生风,而红衣僧侣则在竹下打坐。

壶盖之上的画面与前面两幅有所类似,却又有明显的差别,更像是两者的融合之作。画面中,红衣僧侣移步至壶身那株的玉兰和小亭中,神态自若。此作画中人物,笔者根据清朝帝王与章嘉活佛之间的亲密关系来猜测,那位轻摇折扇的文人很有可能是雍正的化身,而红衣僧侣便是章嘉活佛。从这件《五彩堆泥绘礼佛壶》可以看出,雍正帝对于藏传佛教已经进入一个完全痴迷的境界,对于章佳活佛更是尊敬万分。

这件宫廷御制的《五彩堆泥绘礼佛壶》带有浓浓的雍正朝的艺术风格,道出了鲜为人知的清宫生活与历史花絮,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弥足珍贵。此作品更是目前唯一仅见的雍正年间的有关藏传佛教的五彩堆泥绘紫砂壶,在国内外的诸多博物馆中,唯独香港茶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此类作品,可惜流已缺失。

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

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浮雕柿蒂纹为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此壶浮雕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

宜兴窑紫砂圆壶

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弦线线条流畅,壶嘴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此壶形制古朴,代表了雍正宫廷紫砂文雅脱俗的制壶风格。

宜兴窑端把壶

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型、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出砂壶肌理的自然美。

宜兴窑紫砂扁圆壶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髹黑漆描金缠枝莲边饰一周,器底髹黑漆。附描金漆座,云头形三足。黄砂泥。通体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在烟波浩淼、奇山秀树的环境中,一高士执杖行于蜿蜒的小径,书童抱琴紧随其后。路的尽头是白墙所围的二层屋舍,摆放方桌的二楼轩敞明亮,置身其中,远山近水、白帆点点、摆渡船夫、风吹芦苇尽收眼底。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完美地复制于笔筒上。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黄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纹边饰,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绘打枣图。枝叶繁茂的枣树枝干粗壮,硕果累累,枣子已经鲜红熟透。一持长竿的老翁正哄着小孙孙打枣玩耍。老翁着深色衣衫,与小童的粉衫对比鲜明。小童的表情顽皮可爱,老翁深受感染。远景为坡地、树木,使画面具有辽阔感。

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装饰在清雍正时期做得最好。此笔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饰,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所称赞:“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宜兴窑紫砂花卉竹石纹茶叶罐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双套盖。罐身四面开光内以泥浆堆绘竹石、兰草、梅花、菊花纹。砂泥呈浅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灰鼠皮”色,素雅纯净。

雍正皇帝特别欣赏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这时期首创了本色泥浆堆绘技法,绘画用的泥浆必须研磨得与墨汁一样细润,浓稠度要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技艺性极高的装饰手法,也是雍正朝宫廷紫砂装饰的一大特色。

宜兴窑紫砂莲心铭花鸟六方茶叶罐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双套盖。盖面刻楷书“莲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别以泥浆堆绘山石花鸟图。砂泥呈紫红色,肌理细润,纹饰精妙。

雍正时期内廷特向宜兴定制带有不同的茶叶名称的小容量紫砂茶叶罐,供皇帝品茶使用。莲心茶为江南名茶之一。

宜兴窑紫砂泥绘芦雁纹茶叶罐

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

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乾隆喜欢的紫砂器:装饰手法最丰富多彩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嗜茶及对茶相关物事的投入,于中国茶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这从其在位时所建的茶舍就可见一斑,乾隆在位时,在香山、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等地所建的茶舍有十五处之多。还有不少乾隆皇帝装扮成前朝文人雅士品茶的御画,带你玩转紫砂。而乾隆时期紫砂器最大的特色便是或刻或泥绘或镶金,几乎都有弘历大诗人的御诗。

在所有的宫廷紫砂器中,乾隆紫砂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装饰手法也丰富多彩。

不管是黑底描金、珐琅釉彩还是亮红大漆、泥绘山水,每件作品都是取材考究、精工细作。紫砂表面多以御题诗作和乾隆喜欢的江南园林作装饰,诗句内容也多为他对茶的有感而发。由“内廷造办处”出样,然后去往宜兴定制,烧好素胎再送入宫中,进行二次加工,光素或印花的则直接在宜兴烧好。

“笨岩”款本色堆泥绘如意海棠壶

此作本色堆泥绘如意海棠壶,有着典型的清乾隆宫廷风格,无论从艺术体现,还是从装饰手法,都与乾隆御制诗文壶有着相同的艺术气息。此壶器形文雅别致,呈海棠形制,饱满挺阔。大小相间的瓣状造型,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壶之两面分别堆绘诗文景物,极具立体感。壶身一面堆绘篆书诗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系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气格高古。另一面则堆绘清雅屋舍,摇曳芭蕉,遒劲老松,疏朗有致,与王维诗文搭配的天衣无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呈现出一派清新淡雅的田园气息。全作诗文、泥绘、器形三者一味相承,搭配的相得益彰,颇有醉情于田园之间的野趣。壶底钤“笨岩”二字阳文印款。笨岩擅长泥绘,制壶多进贡宫廷,有的带有御制诗文,在诗文前面冠“御制”两字,而此壶主题王维诗意,故无此字样。

盖钮作老树枝干,并于盖面点缀枝叶,意趣横生。口盖字母线上,以一圈回文为饰,彰显宫廷贵气;而圈把弯流上又以如意为饰,呈现出中国传统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趣。

清乾隆紫砂荷莲寿字壶

壶圆腹,耳形柄,短直流,浅圈足。通体凸雕装饰,盖钮为宝珠形,盖面中心饰瓜瓣,周边一圈梅花,肩部有一周如意云头纹,腹中部环绕细竹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有20个篆书“寿”字,其字体各异,下半部凸雕池塘荷莲纹。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壶是特为乾隆皇帝庆寿而向宜兴定制的紫砂茗壶,吉祥喜庆的纹饰设计不落俗套,娴熟精练的浅浮雕技法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造型大气端庄,款识的书写更具有官窑瓷器的特点。

清 乾隆 紫砂刻绘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

壶身呈圆筒形状,口出唇边,短颈,长弓形柄,曲流,圈足。圆盖鼓起,有莲苞形钮。通体在黄粉色的砂泥上施朱红色陶衣,从其班驳的磨损处可见点点粉色胎泥。壶腹一面刻描金乾隆帝御题《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句末钤篆书款“乾”圆形印、篆书款“隆”方形印。另一面堆绘庭院烹茶图。

宜兴窑紫砂泥绘人物纹诗句茶壶

壶口微撇,粗颈,硕腹,阔平底,弯流,螭龙形长柄,圆盖,圆钮。腹部两面长方形委角开光内一面堆绘乾隆帝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节选,原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羶芗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法宝僧庵慎弆全。”此诗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参见《清高宗御制诗文集》),壶上只节选了诗的前半部。另一面堆绘烹茶图。此壶造型独特,制作精工,为乾隆时期宫廷壶的一种壶式。

宜兴窑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一对)

瓜棱形,曲柄,短弯流,瓜形盖,宝珠钮。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富丽堂皇。一件绿地略泛灰蓝,流部纹饰略有不同。圈足内紫砂地金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印章款。

乾隆时期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这对瓜棱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上漆、描金.彩画、书款。款识的书写格式与御用官窑瓷器相同。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曾一度在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享有御用官窑的同等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壶

扁圆腹,短弯流,环形柄,圈足。盖拱起,上饰宝珠钮。紫砂内胎,外罩黑髹漆,上绘金彩菊花纹,纹饰微凸。富有立体感。底有金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印章款。此壶制作精湛,装饰华丽,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绝伦的特点。

紫砂描金山水方壶

壶方口,三弯流,蝉肩方体,下承四方折角包边足。紫色砂泥,通体金彩篆书装饰,腹一面绘金彩山水人物纹,另三面有金彩乾隆御题五言诗《雨中留余山居即景杂咏》节选:“御制雨中留余山居即景径 穿玲珑石,簷挂峥嵘泉。小许亦自佳,昨来龙井边。”足内凸印“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壶的金彩御题诗文笔势古峭,布局适宜,古雅中见富丽,是御用紫砂茗壶的优秀代表作品。

宜兴窑御题诗松树山石图壶

扁圆形,小弯流,曲柄,圆盖微鼓有钮。紫红色砂泥,砂质细腻,色调纯正。腹一面长方形开光内刻乾隆御题《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蒙,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需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句末钤圆形篆文“乾”字、方形篆文“隆”字印章款;另一面刻松树山石图。此诗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皇帝乘船游览江南的途中,“卧游书室”是乾隆皇帝游览江南之时所乘游船之名。

·····································

匠心 一种坚持的倔强

在一切讲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

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

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

是古老中国的传承,

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法库瓷”远销欧美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


“咱公司生产的仿古砖在国外可是香饽饽!”11月16日上午,在法库经济开发区沈阳浩松陶瓷有限公司院内,总经理林茂指着几辆正在装货的货车告诉记者,这批仿古陶瓷砖将经过营口港运到广州,出口到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今年以来,公司出口全线飘红,仿古砖卖到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销量达到近万吨,出口额666万美元。”

在距离沈阳浩松陶瓷有限公司仅百米之遥的沈阳新大地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同样在为陶瓷出口而忙碌——他们正在生产出口韩国的釉面内墙砖。“新大地公司2008年就踏上了陶瓷出口之路,开了沈阳地区高档瓷砖出口的先河。”法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春杰介绍,法库陶瓷产业起步于2002年,11年后,法库已成为东北亚最大的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目前,园区内有企业152户,从业人员逾5万人,产品除中国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外,还销往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法库陶瓷产品出口额占陶瓷产品销售额的近10%。今年以来,法库陶瓷产品销售额闯过百亿关口,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姜春杰说,搁在六年前,由于缺乏相关的外销渠道和外贸知识,开发区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仅5家,并且都是由外贸代理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的低档地砖,出口量小且产品附加值低。经过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如今,已有沈阳新大地陶瓷有限公司、沈阳天成陶瓷有限公司、沈阳环球高压电瓷电器有限公司、沈阳浩松陶瓷有限公司、沈阳骊住建材有限公司5家企业拥有了自理出口权,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法库陶瓷产业更注重走“品牌化”之路,使陶瓷品质持续提升。在法库陶瓷开发区内,不但每个陶瓷企业自身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还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国家级陶瓷产业研发中心、新产品研制中心,组建了沈阳法库院士工作站。密集而强大的研发队伍,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

鉴识雍正和乾隆瓷要点


当下的古瓷收藏界,对清三代的瓷器青睐有加。这是因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传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窑器则越来越见少。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数雍正和乾隆瓷了。因为其珍贵而少,仿品也就层出不穷,在收藏时需要特别小心鉴别。

要鉴识雍乾瓷,先看瓷胎。应当说雍正时期的胎骨与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洁白、坚硬、紧密、细腻的,放大镜下可见糯米状。但其胎质较之康熙时期稍差一点,胎骨也要稍薄一点。到了乾隆朝,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显逊色了,虽然胎质尚可,可无论精细、硬度或洁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时,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有在实物比较之中方能领悟。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瓷釉。这个时期的制品,烧制工艺和火候掌握均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结合紧密,器物显得精细。相对而言,乾隆朝的釉质稍粗。但无论雍正还是乾隆,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细微的橘皮纹,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还会出现波浪纹。当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数瓷品中均可发现这种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雍乾时期,一道釉的品种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窑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其时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颜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条清晰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雍正期的青釉器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与其匹敌,但要确定其雍正年代,必须注意其釉面的橘皮纹和圈足的润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虽品种与雍正时差不多,但制法与质量则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论官窑或民窑,常见有在圈足上涂一层黑色酱釉,而且多数有剥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结合处常不呈一条齐线状,而是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这在鉴识上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两朝彩瓷均较前朝有发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玉质感更强。另一种是白中闪青,也是晶莹滋润的,但比较而言,闪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渐減轻。乾隆白釉的釉质虽然较之前两朝稍次,但仍是很洁白滋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识别乾隆瓷的一个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个层次,晚期颜色深一些,层次更少,总的说此期青花色调较为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质量就不如前朝精细了。颜色也更深沉些,成为蓝中微闪紫色,层次也更少,立体感较差。炉钧釉在雍正朝新创,其主要特点是流淌的蓝釉中,其间又出现红色或青色小点,雍正期这类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数已为仅有青色小点。此外,雍正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则成为密集的点状蓝釉。

在彩绘风格上,较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朝则显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则是华缛多姿、讲求对称。青花瓷在此期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造。雍正前期类同康熙,后来出现不同,色彩的青翠、艳丽和染色层次均不如康熙,到晚期色调更深,层次更少。色调显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料质又不如雍正朝精细,颜色更见深沉,蓝中微显紫色,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两朝均有仿明宣德“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可从其析出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笔涂抹中加以区别。永宣时期用“苏麻离青”出现的铁斑系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深处出现的铁斑是吸进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苏麻离青”铁斑效果系人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进的效果,也是人工点厾而成。

两朝官窑器及民窑精品的底足多现糯米粉感的所谓“泥鳅背”状。与康熙朝的缺口齿咬状有很大不同。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过重,仿雍正朝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漂浮。款识文字书写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饰件为后人臆造。但要识其真伪,最终还要看其有无旧气。而在这一点上,又要细心去排除人为的作旧。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只有对照真品,反复去比较研究。

雍正、乾隆两朝御瓷的优劣


雍正、乾隆两朝御瓷的优劣:

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差?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期,集历代古瓷工艺之大成,而三代中又以雍正朝为顶峰,到了乾隆朝初期则略有下降的趋势,那原因何在呢?我们先从被誉为“瓷中皇后”的画珐琅瓷中,探寻其内在的根源。有人说,这与雍正帝对官窑瓷烧制的亲力亲为有关,这只说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乾隆爷对官窑器烧造的重视程度也是事必躬亲的。我们从清宫档案不难找到此类记载: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唐英被责问“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著怡亲王寄自唐英。”足见乾隆帝对御窑瓷的烧造过问亦十分细致,连上色和釉水都点到了。那为什么烧制出来的作品仍不及雍正时?以珐琅彩为例,雍正时画珐琅的画师都是当时风靡画坛的一流高手,如戴恒、唐岱、贺金坤、汤振基、邹文玉等,因此使绘在瓷胎上的画达到了蝶有绒毛,花含露珠之精绝。而乾隆时,这些高手竟移作他用,倒不是将这些宫廷画师贬谪了,而是将他们纷纷提升,以致“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催总默参峨为画珐琅人不足用,另欲将画珐琅画人张维奇情商进内当差,照例行取钱粮,每月工含银五两,二八月衣服银十八两,回明内大臣海望,监察御史沈瑜,员外郎三音保准行。钦此。”乾隆元年不但画珐琅缺人,在烧珐琅方面也换了新人:“乾隆元年三月十七日,首领吴书来说,乾清宫苏培盛、交小太监何德祿、王成祥、杨如福、魏青奇四名,传旨,着给珐琅作,与烧珐琅。钦此。”可见竟然将这些小太监也用上了,其烧制质量自然不能与雍正时同日而语。

乾隆下这样的御旨,是提升原班画珐琅画师后,突然发现画珐琅人缺了,故立即下旨着内务府招新人补充,在他看来仿佛画珐琅器不必非要全国一流的宫廷画师,只要有相当高超的水平即可。而事实上,如此一调换,直接造成瓷胎画珐琅器的水平下降。我们可以从瓶碗上看出,雍、乾之间珐琅器上绘画水平的高低差异。比如同样画奇石,雍正的宫廷画师运用国画的皴法和细笔勾勒,精细地表现出奇石的立体效果,而乾隆时的画师,只是将笔由山顶整片深抹下来,甚至用石青色简单地分出些浓淡而已。就是在诗词的钤印上,乾隆时也不及雍正时讲究,多用红彩代替了红料。一对比,立分高下。另外,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雍正时,珐琅彩瓷是先由景德镇烧好素胎后运京中,交由造办处,等宫廷画师绘成后,送如意宫,怡亲王府和颐和园小窑烧制而成。加之雍正帝亲自参与,任何人不敢草率为之。到了乾隆时,宫中珐琅彩瓷移交景德镇烧制完成。清宫档案中有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瓷器一百七十四件,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再五彩珐琅瓷五寸瓷碟一件,五彩珐琅暗八仙瓷碗一件收小些也烧造。”

弹劾追责之下乾隆御瓷又有惊世之作

移交景德镇,交唐英督烧,照例质量也不会下降多少。唐英艺术素养非常高,既是个绘画能手,又是制瓷高人,有学者说他是因为由员升为官后志得意满,业务上松懈所致,此观点值得商榷。因唐英在乾隆七年曾上书要朝廷免去其“九江关务”一职,希望自己专职督烧御窑,足见他并非将官职看得很重,骄怠一说经不起推敲!他一再遭到乾隆的查问,如前面所述的色和釉的问责外,同月又被更严厉的追查,“唐英钦奉硃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造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造,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一、十二、十三年等,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查明造册奏阅备查,仍缮清单奏闻。”

用词之严厉快到弹劾追责的程度了。其实唐英哪敢懈怠?他做事历来谨小慎微,克勤克俭,这主要是由于御窑厂协造一职屡屡更换之故,而更为主要的原因,此时唐英主抓税务,陶务竟然为次了,一年只去景德镇两次。自己不能自始至终亲历其间,质量上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唐英再有能耐,靠遥向指挥必然不如心意。加之具体掌管烧造的人,即工厂的厂长一职,无固定人员,运作自然松懈,产品质量必定无法保证。皇帝的追责,唐英何敢申辩,只好强吞苦涩,直到乾隆六年十二月,一个名为老格的督窑员继承协造一职后,情况才有了改观。所以,乾隆八年之前的御瓷无论从形制或纹饰基本都参照雍正时的产品,少有创新之作,直到从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年唐英退休,在老格和另一帮手六十三的共同努力下,又创造出了很多惊世之作!将景德镇的官窑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饮流者说瓷》中提到的落“古月轩”款的珐琅彩瓷应该是乾隆八年后唐英、老格、六十三合力研烧的精品,不输给雍正时的瓷胎画珐琅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总成交额1亿多,雍正、乾隆钟情的紫砂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总成交额1亿多,雍正、乾隆钟情的紫砂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