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27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啊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洪武瓷器赏析


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代瓷器以其突出的贡献,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烧制瓷器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当时,除了正式设“御器厂”、“厂官窑”烧制的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繁花似锦的众多器物中,明代初期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以及红釉瓷器如昙花一现,尤为短暂,稀少、珍贵。

正因为洪武瓷器传世极少,加之目前尚未发现带洪武官窑款的器物,所以给区分洪武瓷器与元代瓷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64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发掘出一批明洪武时期的瓷器,在出土的瓷片中,官窑、民窑都有。这些器物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可以看到元瓷的影响,同时又蕴藏着不同于元代瓷器的新的变化。1984年夏季在北京第四中学基建工地上,又发现数千片青花和釉里红残片。这些残片的风格既区别于元青花,又早于明永乐的标本,根据土质,地层叠压关系及伴随物,确认是明代洪武时期的产品。另外景德镇御窑厂出土了一批明代洪武器的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可作为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瓷器史的空白,而且是研究明初景德镇窑瓷器分期,断代的很好资料。

明代洪武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图1),口径19.4厘米,此盏托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菱形,足里向外斜削一刀有轻微的旋削痕迹,底足无釉,细沙底刷一层赫红色浆料,胎质精细,薄厚适度,青花色泽淡雅,清丽,少有晕散,器物釉质肥厚,白中闪青,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盏托的图案装饰分四层,板沿以卷草纹作边饰,盏壁绘八组仰莲纹,六组缠枝菊花纹,盏托中央绘有折枝牡丹纹。仰莲纹的花叶呈螺丝状,缠枝菊花的花瓣分两层,外层每瓣留白边,花蕊呈斜网格状,每组花卉均匀排列,整个盘的修饰,构图简洁,格调高雅,层次清晰,线条活泼流畅,给人以恬静舒适,超凡脱俗,赏心悦目的感觉。

从这件洪武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的造型上看,胎骨不及元瓷浑厚,但与永宣瓷器相比稍感厚重。质地亦比元瓷致密,显露出它正力图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作风,孕育着以秀美飘逸而著称于世的明永乐瓷器造型的雏形。

盘的足径与元代相比,大而矮,表现出从元瓷小而高的圈足形式向明瓷大而矮的圈足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器物的放置更加平稳,底足的旋削形式,基本上与元风格相同,可见较明显的旋纹,但比元瓷细密,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为以后永、宣瓷器所继承,盘的底足部刷有一层赫红色的浆料,这是洪武瓷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见于其他时期的瓷器,它与元瓷和明瓷无釉砂底上自然形成的“火石红”明显不同。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具民族特色,所谓“青花”一般是指应用“氧化鈷”这种原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在高温1200度以上经平稳的窑室一次烧成的瓷器。青花原料分进口原料与国产原料两大类,国产青料发色灰暗,进口原料色泽鲜艳,从中东伊斯兰地区进口“苏泥勃青”因含铁高、含锰低,在适当的火温下烧出的青花色泽像蓝宝石一样。由于含铁高往往会在青花颜色中出现黑色斑点,呈星点状向外晕散,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状,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由于青花在釉层之下,显得深沉含蓄,给人以凝重之感。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各朝代青花瓷器因青花用料不同,故呈色也不一样,这也为断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盘的青花色泽浅淡,在青花纹饰中有明显的深色斑点无规则的散布其中,这种小黑斑与元青花和明永乐、宣德青花的黑斑终有不同。缠枝扁菊花是洪武瓷中常见的纹饰,以扁菊作为主题纹饰在元瓷中很少见,洪武的扁菊纹呈椭圆形,花蕊作斜网格纹,花蕊外以双线描花廓花瓣两层,里层不填色,外层每个花瓣的顶端和一侧留有白边,用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使花叶每一层花廓表现得很清楚,这种扁菊花形式脱胎于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纹,但元瓷上没有二重花瓣,或无网格花蕊,或花形呈圆形,个别元代青花盘上的菊花于洪武扁菊类似,但花瓣间的留白要比洪武窄,花蕊外只以单线描轮廓,而且花叶较宽大较规则,终不能完全一样,洪武瓷上的扁菊花纹到永、宣时就十分罕见了,所以说这种纹饰是洪武时常用的典型纹饰,这又为区分元代与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据。盏托外壁的变形莲瓣与元代比较,洪武瓷器上的变形仰覆莲瓣边缘只勾线而不填色,莲瓣相互借用边线,元代莲瓣各自独立,莲瓣内常常精心描绘各种花卉如意云头或杂宝等,而洪武却多见单线勾描的涡卷纹,宝相花等,永宣期间的莲瓣纹或作双层重叠,在外层每两个莲瓣之间露出里层莲瓣尖,或在莲瓣内填色,完全改变了元代和明初洪武时期的形式。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大罐(图2),高48.3厘米,这件洪武缠枝莲纹大罐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至足部为微撇,通体为青花装饰,颈部绘一周卷草纹,肩部绘变形覆莲瓣纹,瓣尖为卷草状纹饰,其上饰各式杂宝纹,腹部的主题是繁密缠枝莲纹,莲叶大都成螺丝状,下腹部是一周仰开的变形莲瓣纹,与肩部的莲瓣纹相映衬。足外部是缠枝花卉纹。此罐从上至下的纹饰有五层之多,但绘画线条流畅,笔力遒劲,构图繁而不乱自然生动,所绘花卉均留白边,这种留白与元代的留白不同,元代花卉的留边不甚清晰,明洪武花卉留白,非常醒目。青花发色明快,釉面青亮,青花的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估计这时期进口青花色料一度中断,所以改用国产料,胎质白中泛灰,造型上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墩厚的风格,造型浑厚,气势磅礴,整体风貌承袭了元代遗风,又具有明初装饰风格的雏形,体现出洪武瓷器着意于摆脱元代厚重的风格,向秀美飘逸的永乐瓷器过渡的趋势。

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青花缠枝莲纹大罐,从器物造型,烧造工艺青花用料,纹饰等分析,具有明初洪武时期瓷器各种特点和风格,应属明洪武时期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在洪武瓷器的传世品中,青花瓷器少于釉里红瓷器,且精品很少见,此件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和青花缠枝莲纹大罐无论从装潢工艺还是制作工艺都非常精湛,称得上是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罐(图3),高54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45厘米、底径24厘米。江西景德镇窑烧制。胎体厚重,撇口、短颈,鼓腹造型雄健,胎质不很紧密,叩击声音不很清脆,底足为平削,釉面呈清白色,釉质肥厚,釉下用铜红料绘画纹饰,釉里红发色为深红色,有的部分较灰暗,口沿至肩部,分别绘如意垂云纹,变体莲瓣,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并配有蕉叶和坡石,腹下部有两组莲花瓣。纹饰虽然承袭了元代绘画风格,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线条比元代更加精细,画意瞻远雅洁。

明洪武釉里红菊花纹棱口大盘(图4), 此盘直径为45.2厘米,宽折沿为16个菱形花口,浅弧形壁,平底,圈足。内壁绘16朵宝相花,盘底主题纹饰是折枝菊花纹,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具有傲霜、斗寒、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此盘纹饰均为釉下铜红彩绘,釉色鲜红,呈色稳定,图案主题突出,繁而不乱,造型别致,胎质细腻,烧制手法已趋完善,其装饰手法既有元代遗风,又具有明初装饰的雏形,国内传世品较少。

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源于元代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的制作工艺和青花瓷器一样,所不同的在于用料,前者是以氧化铜着色,后者则以氧化钴着色,它们都是在瓷胎上描绘花纹,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红色是一种暖色,给人以喜庆的感觉,我国人民常以红色代表吉祥,瓷器色调凝重华丽,正符合传统审美的心理,因此,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利用氧化钴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的红色作为瓷器的装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目前尚未发现宋代任何窑厂烧造过釉里红瓷器。由于釉里红烧造技术较难掌握。尤其是铜元素对炉窑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烧制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颜色又会晕散,甚至完全挥发成不了红色。元代釉里红大多是釉里红拔白或釉里红涂绘,到了明代景德镇窑工对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基本成熟起来,釉里红的线绘装饰多了起来,这是区分元代釉里红和明洪釉里红重要一点。除此之外,明代洪武釉里红的颜色的多数较暗淡或偏灰,器物釉面具有明代青花瓷器的物征,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清白,胎体淘炼不够精细,胎质呈浅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气底釉面的光泽度与器身釉面玻璃化成度不一致,为浆白釉,釉薄处微泛黄色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因烧制温度偏低有类似浆胎的现象,带足的器物改变了元代斜削的特点,底足多为平削,器底微微下塌,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纹饰,无论是纹饰布局,还是纹饰题材都具有元代遗风,在布局上仍以多层次的绘画为主,如釉里红松竹梅纹罐通体达八层纹饰,但线条比元代更加精细。常见的纹饰以缠枝花卉和折枝花卉为主,还有荷花、灵芝、松竹梅纹等。主题纹饰之外,辅助纹饰还有莲瓣纹、蕉叶纹、云头纹、海水纹、回纹或缠枝灵枝等多种纹样做边饰。明代洪武釉里红在世间流传很少,出土也不多见,但从鉴定欣赏的角度来说,辨别其年代也不是很难,从整体看上去,它与元代和明永乐宣德器物的造型,装饰手法,绘画风格等,都有一定的区别。

明代洪武瓷器中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釉瓷器,红色是明王朝的吉祥之色,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崇,因此红釉瓷器的生产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识,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了“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装饰,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钧窑,红釉是以色剂在1200度以上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颜色釉瓷器,由于红釉对炉窑的气氛要求甚高,成品色泽鲜艳极少所以历来是瓷中珍品。

洪武红釉模印龙纹盘(图5),直径19.5厘米、撇口、坦底、弧壁、圈足,盘内摸印首尾相连的龙纹,红釉发色较暗,上有缩釉痕迹,器壁上的龙纹可以看出洪武官窑瓷器的风格,瓷盘制作不甚成功,但因目前明代洪武红釉瓷器及其少见,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到洪武釉里红瓷器的时代特点。

虽然明洪武年间历史较短,然而历史却不会中断,在众多文化界前辈及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元代、明代瓷器不断深入研究中,将会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辨别,明代洪武瓷器的风格面貌,以便更好的把文物链接历史的发展顺序完整准确的贯穿起来,更好的保护利用祖国的文化遗产。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


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彩瓷时代,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窑一支独秀,已完全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业中心,供应着国内与国外、宫廷与民间大部分瓷器的需要。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天津博物馆

明代官窑青花瓷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永乐、宣德时期,一个是成化时期。

明永乐青花山茶纹扁壶 上海博物馆

永宣官窑青花的青花钴料大多为从波斯进口的低锰高铁型青料,即文献上所说的“苏麻离青”,料色浓艳而晕散,并有明显的结晶铁斑。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双系扁平大壶,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青花云龙纹钵,天津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藏

明宣德青花仕女纹高足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池纹碗底部,西藏萨迦寺藏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夔龙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台北故宫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嘉靖青花松竹梅纹禄字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明代洪武瓷器鉴赏要诀


洪武瓷器一直是瓷器界收藏热门之一,但是鉴定洪武瓷器的注意事项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今天普及一下洪武瓷器的鉴定要诀,希望对大家的收藏之路有一定的帮助。

明代及洪武釉里红瓷

开片洪武釉里红,虽画元纹五爪龙。

泡杂大泡比元小,落笔中灰边确红。

绘画三法提高快,明代釉厚查飞红。

白地中泡浅又亮,可见护胎釉色红。

底部刷纹显粗糙,高温釉下釉里红。

注解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

洪武瓷器的画工

洪武画艺元代样,画工纹饰器形象。

有点变化也不大,变在料细色层上。

注解

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带微黑。

好似白地点青花,气泡大小都不一。

釉红青花肥光润,小泡随多相对低。

排列整齐较密集,白中泛青论密稀。

注解

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

洪武瓷看泡简句

洪武釉灰青花黑,大小泡存釉下黑。

红青两釉亮肥润,小泡稍密齐匀低。

注解

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

洪武釉里红

明代洪武少有款,釉里红瓷灰晕散。

莲瓣分开混元代,细查器形和接点。

纹饰层多带元气,镜下观察开片展。

口底不同很明显。

注解

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

洪武瓷器传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却是造假业的宠儿,能收藏一件已是幸运之极。要多注意细节,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渐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明代弘治青花瓷器鉴赏


弘冶朝的官窑青花瓷器无论从胎釉、造型,还是青花颜色,都非常接近成化,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弘治官窑瓷胎子细润、坚密;有的釉面光亮闪青,有亮青釉的说法,有的釉面很白润,用“如脂似玉”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青花颜色闪灰浅谈,纹饰纤细,图案稀疏;还有一类器物青花颜色稍浓艳,纹饰细密。常见纹饰有海水龙纹(以浅淡青花绘海水,深沉青花绘行龙,立体感极强)、火云龙纹、荷莲龙纹、龙穿花、四季花果、海马异兽、松鹤、缠枝牡丹、缠枝莲花、葡萄、焦叶、山石花卉、结带宝杵、海水江牙、婴戏、仕女及梵文等。弘冶官窑器型秀巧,修胎规整,圆器底足圆滑,盘底下塌(明中、晚期同类器都有此特点),圈足比成化时稍矮,足外下部有的也用青花画双圈。弘冶朝官窑款,有“大明弘冶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均为楷书款,另有“弘治年制”篆款一种,但不见于青花器上。字体秀气有力,其中“弘”字的部首“弓”绝大多数写得向右边歪,好像要向当中倒,被右边的“么”支住。

弘治朝的民窑青花瓷和成化时一样,无论胎、釉的质量,还是造型的秀气程度,在明代民窑瓷器中都是较为突出的。民窑青花颜色比较浅淡,常见的纹饰有松鹤、折枝花、缠枝花、团花、花果、菜蔬、树石栏杆、高士图、婴戏仕女、骑马、鱼跃、庙前朝拜、火轮、莲瓣,纹饰画得非常潇洒飘逸,尤其人物,只寥寥几笔,活灵活现。常见器型除了盘、碗、香炉、大瓶、葫芦瓶外,还有一种深腹浅里的碗,俗称“诸葛碗”,即看外表是深腹碗,实际上碗很浅,底足心上有一大圆孔通腹部,腹是空的。这种造型明代成化时才开始出现,弘治朝渐多,有人说是温碗,有人说是佛前供器。弘治民窑瓷写款的不多,捐给庙里的佛前供器多写祈求平安、发财的长篇铭文,也有只写干支款的。

明代天顺年青花瓷器


天顺(1457-1464)是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因历时较短,故纪年瓷极为珍罕,此器与山西博物院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天顺年”款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造型、书写风格基本相似,极为珍稀。

明代天顺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除官窑下品用苏麻离青外,其他皆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

淡两种呈色,色彩深厚者似宣德青花,浓艳柔和的似成化青花。

胎釉特色

胎体厚重,多白皙,瓷化水平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津润,釉色白度高,大多成浅鸭蛋青色,或略含青味

。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分歧。底釉色彩正常较器身为淡,呈极淡青色或白色。盘、碗均为釉底。

重要器形有梅瓶、盖罐、长颈瓶、三足炉、碗、盘等。

梅瓶为小口,丰肩,腹部以下内敛,足微撇,全器线

条变更较前朝显著,团体感到比拟秀气。

罐类器物里外均施釉,口部内敛,内底釉不平整,器底无釉,但较

平整,胎体较厚重,腹部有接缝,为节装成形,外壁接痕不显著,内壁接口崛起,浅宽圈足。

瓶类器物外壁

及口部内沿施釉,底部无釉,砂底旋削较为轻率,底部常有窑裂。

纹饰作风趋势浓艳,规划疏朗。装潢斑纹表示手段宽阔,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缠枝莲花用青花淡描勾勒出纹样,在表面线外涂抹色料作为底色,花瓣有单瓣、复瓣。纹样根本上因循了前

朝作风,纹饰规划较为疏朗,奇丽宜人。人物画广泛程度不高,画面比拟稚拙僵硬,有些死板和比例失调,

人物纹的衣纹、飘带大多绘成飞舞状,看似逆风而行,与之相配的云气纹形如灵芝或快意云头状,粗线条为

表面,细线条作装潢,这种云气纹构图称为天顺朝的特点。

这一时代,锦地开光装潢大批应用,详细办法是先用青花绘出精致的锦地如菱形、花形、钱文形、圆点形底

纹,在预留的白地上绘花形、方形快意云优等开光纹饰,再在开光内会花草、人物、植物等纹饰,开光内的

纹饰用锦地陪衬出来。这种手段在元代曾经开端应用,到天顺朝大批应用。

款识特点

天顺青花上年号款少少,所见“大明天顺年制”六字两行款的青花小碗,系万历伪托。署天顺纪年款的青花

瓷有两件通体连书波斯文古兰经语的三足筒炉。一件由香港珍藏家杨永德老师馈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器口径

为16厘米,外型幽美,口沿饰回文边饰,器身环写三行波斯文,器底内书“天顺年”三字。另一件现藏山西

省文物市肆,炉身里壁与底心分离书有“天顺七年大同马”和“天顺七年大同马氏书”双重款。所书“天字

”,酷似成化名器“天字罐”的书法,为天顺青花的显著特点。尚有“天顺五年”、“天顺七年”款。

明代天顺 青花龙凤大罐

明代天顺 青花龙凤大罐 拍卖结果 LOT号: 2279 估价: 3000-5000万 成交价: 3360万

拍卖公司: 苏富比(香港) 拍卖日期: 2014-12-06

藏品点评:

大罐直口微敛,矮领,丰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器形硕大,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中轻轻泛青色

,釉面莹润,有褐色黑点,器表、底露胎处泛火石白色,这是器物在窑炉中烧造时,因无釉的胎体直接打仗

火焰而出现的天然光彩。釉下绘饰青花龙凤纹图案,分多层斑纹,口沿下罐领饰一周回字纹,肩部为穿花凤

纹,花枝缠连,飞凤穿于其间;腹部为主体,饰云龙纹,龙五爪,龙须上扬,耀武扬威,腾空飞行,祥云俊

逸,整条龙身体强健,回旋穿越于云间,异样威猛。下腹部则饰海水波涛纹,蓝、白相间,光彩深浅富于变

更。各层纹饰之间,均以两道青花弦纹作为分开。此罐青花光彩昏暗,色浓厚处见有天然造成的铁锈斑陈迹

,但其光彩较之永乐、宣德时代的青花,已略显浓艳,而较之厥后的成化、弘治时代青花,则又显浓厚,据

此,咱们能够判断这件青花龙凤纹大罐介于宣德与成化之间,也就恰是明代官窑瓷器所谓的“空缺期”,即

正统、景泰、天顺时代。青花的这种呈色后果,是由于青料,这时转变了永宣时代单一采取“苏麻离青”入

口青料的做法,而是参加了国产青料,成化时代也是较多掺入了国产青料,故其光彩介于二者之间。别的,

从龙、凤、缠枝花草等斑纹的绘法及作风、斑纹规划、用笔特点等方面来看,也是介于宣、成之间。这些特

点,与同时代墓葬出土的青花瓷器也是分歧的。

明代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

明代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 拍卖结果 LOT号: 4915 估价: 2200-4200万 成交价: 2530万

拍卖公司: 苏富比(香港) 拍卖日期: 2016-12-06

藏品点评:本品器形恢弘雄壮,胎体厚重矮壮,保存了宣德时代古朴、粗豪的作风,通体以青花为饰,肩部

及胫部门别绘缠枝牡丹纹和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仙家采药图。所绘人物衣衫飘拂,神色安适,有文人画

的笔情墨意;所绘云纹,粗重豪迈,呈灵芝状,时代特点光鲜。绘画多以中锋,一笔点划、勾画,画风豪迈

洒脱。纹饰规划简洁明朗,显然表现出由宣德时的繁密渐向成化时的疏朗过渡。此时瓷绘装潢方面各式人物

题材均风行涌现,人物抽象离别永宣时代的拘束和刻板,改而高古超逸,仙气飘然,一如许之衡《饮流斋说

瓷》评叹:“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致,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

明代天顺 青花人物梅瓶 拍卖结果 LOT号: 6243 估价: 800-1200万 成交价: 2070万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日期: 2015-12-06

藏品点评:此梅瓶呈小口、圆唇、短束颈、丰肩以下渐敛,近足部略外撇。外型矮壮,胎坚质厚,釉质莹润

,釉面泛青,清爽雅丽,颇有特色。肩部饰锦地开光花草纹,近足处饰蕉叶纹一圈,腹部的主题纹样是人物

故事,而辅以大批的云纹,以粗线画云的表面,再以细线勾勒内层,云纹似灵枝状如意头,通体以青花双弦

纹为距离纹饰的帮助。人物绘画俊逸,笔触逼真,古韵悠然。明代空缺期时势动乱,少有传世作品,故此件

得以留存实为珍罕。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在元代发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品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造型、胎釉、纹饰以及款识四方面来总结明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鉴赏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伴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宜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育,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常见纹饰有批把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风、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鉴赏


成化朝的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

成化青花瓷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常见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盏托、梅瓶、玉壶春瓶、梨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成化无大器”之说。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并有六宇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