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 导航 >

清代同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清代同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鉴别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2020-12-14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同治(1862-1874)时期,皇帝年幼,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独揽朝政,清政府的颓势难以挽回。外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更趋萎缩,虽然在同治五年(1866)时重建官窑,但生产工艺低下,产品质量粗糙。传世品中官窑青花的数量超过了咸丰的官窑产品。

【清.同治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在同治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为慈禧太后烧造了署有“体和殿制”款识的专用瓷器,在造型上多承袭传统,有的从规格到纹饰都雷同于前朝。此外专为慈禧太后烧制的专用瓷,质量精细,并且数量较多,饰有云龙、梅竹、兰菊、水仙、葡萄等纹饰。官窑中另有如缠枝莲纹赏瓶、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缠枝莲纹盘、岁寒三友盘等都十分精美,远胜于咸丰官窑。民窑器多造型粗壮,瓶的颈部较粗,罐的底足变大。民窑器以日用器皿及嫁妆瓶为多,常见的有笔筒、盖罐、印盒、水盂、茶壶、灯盏、壁瓶等。

【青.同治】矾红彩描金百蝠碗

胎釉官窑器胎体较为洁白细腻,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大件器物尤其如此,也有较为轻薄。釉色以粉白居多,少数泛青,民窑器则淡青或淡灰,釉层都比较稀薄,透明度较差。青花都有漂浮感。

纹饰风格图案化,笔触较为呆滞拘谨。内容上除沿袭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案外,更为突出的是采用荣华富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内容,如“马上封侯”、“状元及第”、“五福捧寿”、“八仙庆寿”等。此外有用白描青花技法绘成的纹饰,勾勒线条较粗。青花勾莲喜字纹在瓶,罐、茶壶、盘上均可见到,“囍”字已逐渐变大。

款识官款以楷书款为主,款识有“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或“同治年制”四字两行竖式排列,字体工整,布局严谨。还署有“体和殿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赏


道光1821—1850

道光时随着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解体和门户的对外开放,国力严重衰退,由此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尤其是景德镇制瓷业规模聚缩。官民窑瓷器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由康、雍乾三朝的制瓷盛世而走向衰败。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盘

道光早期的青花器仍保留着嘉庆时的风格,嗣后,渐由规整趋向笨拙,民窑琢器更为明显,且日渐粗糙,甚至一些足墙修坯不规整。但民窑小件器物较为规整;此时饮茶之风兴盛,大量出现盖、碗、茶盘、茶托、茶壶等。

青花花卉纹瓶

器型

道光时青花琢器笨拙,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显得呆滞生硬。

常见器物有碗、盘、洗、盏托、盖碗、茶壶、玉壶春瓶、棒槌瓶、胆瓶、葫芦瓶、绶带葫芦瓶、梅瓶、赏瓶、花觚、花盆、鼎炉、鱼缸、烛台等。

青花碗

胎釉

胎虽白但密度小,胎质较粗松,同类产品比前期轻,琢器胎厚,圆器薄。

釉面稀薄、无润泽,釉表常常有明显的“波浪纹”。

青花瓷片

青料

道光早期青花淡雅清晰而呈灰色,元青花色料凝聚的斑点和晕散,呈色稳定,后期青花有飘浮现象。

青花花卉双耳瓶

纹饰

官窑以图案画为多,构图画意刻板,神韵欠之,民窑以实意画为主,中后期多见祝寿、喜庆及玩乐题材的画面。

常见纹饰有缠枝莲加“喜”或“寿”字,并蒂莲、勾莲、菊花、皮球花、石榴、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云龙、团龙、龙凤、云蝠、瓜蝶、草虫、花鸟、梅鹊、太狮少狮、猫、竹报平安、婴戏、婴戏爆竹、丰登、西厢、耕织图、喜、寿、吉、万寿无疆等。

青花瓷片

浅析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精髓与特征


清康熙青花过墙龙图杯黄地青花云龙图方斗杯

清康熙青花四妃十六子将军罐

清康熙青花太白醉酒图杯

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纹罐

清康熙青花福寿纹碗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尊重知识,博学多才。正如《清史稿》中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公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康熙帝事必躬亲,凡事绝不马虎,他的志向不仅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衰减,反而越发高涨。从康熙时期的御用青花制品上,人们可感知一种特别的精神与气质。这种精神就是雄浑不乏精细,华贵且充满力量。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在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督造宫廷御用器物。清朝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勤政博学图强盛,事必躬亲求卓越”。这是后人对康熙帝的赞誉,也是影响康熙时期造瓷的精神。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大器超过1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除官窑器外,民窑日用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器广泛流传,贸易瓷外销增多,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谣互相促进,技术迅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康熙时期尽管胎土精细,瓷胎坚密,但在明末器形敦厚的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胎体厚重的特征。到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很精细,这首先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胚成形技术的纯熟。

清康熙青花龙凤纹墩式碗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一.从工艺角度看:

1、康熙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2、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3、康熙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4、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5、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6、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7、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8、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9、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青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但也有许多创新式样。

10、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1、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从纹饰角度看:

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2、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3,康熙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指捺式水印纹,但比起前朝的水印纹要小.

4,粗壮有力的壬字云.

5,水墨国画皴染法.

6,民窑人物多用陈老莲写意画法,脸部大多不甚规整,往往只勾轮廓线,很少填色.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

7,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同治时期的瓷器有哪些特征?


同治时期的瓷器有哪些特征?同治(1862--1874)朝时间较短,瓷器制作基本沿袭前朝,制作量和传世量较少。官窑器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定烧用瓷,一般器型硕大,彩绘多红,寓意多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鸿喜齐天等,但存世极少;其二为慈禧用瓷,器物一般款识为口沿下有“大雅斋”楷书款及“天地一家春”印章式篆书宽、外底有“永庆长春”红彩楷书款。

官窑器多用“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或“同治年制”四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仿康熙的白地红彩瓷用“同治年制”四字楷书红彩款。还有少量“体和殿制”款的粉彩瓷,字体书写十分规范。另外,还见有金彩款、抹红款,在茶叶末、窑变釉瓷器上多见刻款。民窑瓷器流行红彩篆书图章款,但字体不正、书写潦草。

一、同治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独揽国家大权;咸丰以来轻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清王朝的封建政权,从而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族工业从此日益衰退。

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当时制瓷的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窥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变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主……。”这时,瓷器的胎体比咸丰时更加厚重,胎质松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质较前朝显得粗糙。绘画办公室自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并从此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瓷器装饰的共同风格。从官窑瓷器乃至同时期的丝织等工艺品,多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

同治七年,江西巡抚为为宫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一百二十桶,计七千二百九十四件,作为同治皇帝大婚时的用品。其中绝大多数是黄釉粉彩器,纹饰内容有:万寿无疆、万寿花、金双喜、百碟、红“喜”字、长“寿”字、万寿万福、红地金“喜”字等。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载:这些品类分十分,每份二十四种,计六百七十二件。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一百四十八件为一套,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同时,套具中还有盖碗、茶缸、粉盒、胭脂盒、花盆、水仙盆等,被通称为大婚礼型器。这些由各种形状所组成的成套食具,又通称为大婚造器,有一些己散失到民间,全数成套者不多得。成套的绿里粉彩博古餐具,自喜庆、道光以来民窑也有大量的制作。

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体和殿”烧制了百只大鱼缸,其他器皿约万件,,皆署“体和殿制”款识。(“体和殿”是慈禧居住储秀宫时用膳之处)。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造型除大鱼缸外,还有灯笼樽、各式花盆和圆形棒盒等。多以黄地或绿地衬托粉彩花卉,也有的绘青花云龙和竹兰梅菊或墨彩花卉;一些大件用五彩加粉彩或蓝釉加粉彩装饰。素黄釉暗刻四季花及墨彩花卉器,胎体较为厚重。民国时仿造“体和殿”粉彩较多;虽然晚清制作工敢已经欠佳,但后仿之器却仍然不可企及。仿品的胎体更显粗松,修胎不规,釉面亦不及真品细润平整,画笔滞拙生硬。

二、造型特征

官窑琢、圆器多承袭传统的造型,有的从规格到色彩和纹饰都类同于前朝。与此同时,在慈禧授意下,景德镇也烧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品种和造型,如“大婚礼造器”、“体和殿”陈设品及日用瓷,还有一些瓶、樽、缸、盒等,器型虽然规整,但略显笨拙。一般盘、碗、仍按旧时式样,红地锦纹开光龙凤碗的器壁高深,为此时新的型制。唾盂、灰槽等卫生用器甚为多见,常见的器型有赏瓶、玉壶春瓶、贯耳方瓶、琮式瓶、象耳方瓶、直口扁腹瓶、蒜头瓶、石榴樽、灯笼樽、圆盒、高足盘等。民窑有撇口瓶、狮耳瓶、瓜式罐、花盆、餐具(盘、碗)等。清中期以来瓶类多加双耳的装饰手法,此时仍很流行,耳有夔凤、蟠螭、双狮等多种,民窑器尤为多见还有哥釉铁色花瓶等,多刻“成化年制”款。

三、图案纹饰特征

除继续沿用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案外,更为突出的是较多的采用吉祥内容的纹饰,如五蝠捧寿、长寿、万寿无疆、“喜”字、年景、麒麟送子等等。纹饰风格己图案化,画意庸俗、笔触呆滞拘谨。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云凤、龙凤、夔凤、海水龙、云鹤八卦、八宝、九狮、云蝠、五蝠、三羊开泰、三星、八仙庆寿、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婴戏、二十四孝、年年有余、山水人物、松竹梅、“寿”字、缠枝“寿”字、福禄寿喜、缠枝莲、梅花、荷莲、菊花、海棠、瓜蝶、花蝶、花鸟、鸳鸯荷花、灵芝、四季花、葡萄、三叶、九桃、白菜、寿山福海、万寿无疆、龙凤呈祥、博古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具有晚清时期的呈色特征、即有较清新明快色泽、也有黑褐色。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显。常见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小缸、笔筒、花盆、盖盒、罐、水盛、盘、碗等。以“体和殿”款花卉盒为代表、其色清新、制作尚精、胎厚薄适中。民国时的仿品,往往胎薄体轻。

釉里红——由于铜红色料的呈色技术掌握不好,此时的釉里红多数色泽浅淡,并己很少用作大面积的主题纹饰。

五彩——仅剩传统的龙凤碗,但色彩鲜艳,与前后两朝的基本一致。民窑中出现了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类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粗率、甚至远不及以后光绪的仿制水平。

斗彩、三彩——与前朝类同。斗彩器有鸳鸯卧莲小碗,器壁很直,较咸丰时见拙;三彩器有康熙以来传统的紫绿龙纹碟等。

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时鲜艳,署“体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为鲜亮。黄色浅淡娇嫩;浓绿色深翠;蓝色深浅有致,有的如佛头青色一样醒目,墨彩也与清代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阶的层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涩无光。多用彩色为地是同治瓷的时代特征;或用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或在淡绿或淡紫地上绘粉红色图案。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治粉彩加金百子婴戏图大盘,器外或绘双喜龙凤,或绘婴戏画面,盘心为婴戏龙灯,稚童游戏各画其态,儿童鼻部和咸丰时的一样夸张,较为宽大。又如黄釉地粉彩百子图贯耳瓶和八百件的大碗,画意都很细腻。黄釉地色凝厚鲜亮,又称作“明黄”。其他各类官窑粉彩瓶、罐、茶具、餐具等,亦具有一定的水平。

红彩——具有晚清时暗淡凝腻的色调,也有以淡红色为地留白纹饰的品种。其署“吉祥如意”款的红彩龙纹西餐具,以大小盘、碗、糖缸、咖啡壶等器组成,多连有盘托,器型为十九世纪西方流行的银餐具古老式样。胎体略厚,加绘金饰,成套器现己难见到。

金彩——在红彩地或白地上书写或描绘金彩“喜”字的器物,多是大婚礼用器,其金色仍很光灿。

黄釉——宫廷用瓷以黄釉器居多.同治黄釉器釉色较为浓深。装饰手法除素器与刻花外,也有黄釉作色地加彩的,如以黄釉色的饰各种体式的“喜”、“寿”字制作精细的盘、碗。此时黄釉色地饰彩描金百子穿带瓶,完全同于道光同类器。

翡翠瓶——是同治时创新的一种釉色。釉中白色和绿色的斑片混杂,自然浸透,似翡翠美玉一般,十分别致。它与此时常用的藕荷釉(雪青釉)一样,虽颇新鲜,却不雅致。

窑变釉——此时的窑变釉面,己不再出现前朝同一品种呈现的那种由月白、蓝、红等色组成的五光十色条斑,而是以大面积红色为基调。间杂浅青的黑色或露胎体的白色,釉面光亮很强。这种色泽特点,是鉴别晚清窑变釉的主要依据之一。

仿官、哥釉——自咸丰以来,釉色逐渐演变为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哥釉,却有名无实。釉面或开片或无片纹,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涂施黑漆以充“铁足”。器型为传统的贯耳杏圆川带瓶、八卦瓶等。

蓝釉(天青)——呈黑蓝色调。造型有方瓶、盘、碗等;其象耳方瓶,沿袭乾隆旧制。

五、胎釉特征

胎体:官窑器的胎质与咸丰时期的相近,洁白而精细;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也有的较为轻薄。以指轻叩圆器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时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釉面:官窑器及署“体和殿”款的器物,釉面细润,具有珐琅器的效果;一般器物则因为胎质不够坚致,施釉稀薄;釉面多泛莹白,厚釉者更显得质松软,釉面的透明度及坚硬度都较差。

六、鉴定要点

1.官窑器制作仍很规范,薄胎器也是如此,只是器型见拙而欠秀美。民窑器多不规整,厚胎器更为粗糙,厚重笨拙。

2.胎釉粗松,釉色泛白,釉面不够平净。

3.粉彩色料中加施粉质较多而显浓厚,色泽纹饰用的绿彩,呈深翠色。绿里器的绿釉,色泽较前时的浓重,施釉较厚,釉面不够平净,但无细小的皱纹。

4.纹饰己图案化,笔法稚拙,缺少生气,内容多事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绘画尚精;民窑书法则杂乱无章,绘工粗俗低劣。

5.粉彩器款识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器大都用篆书四字或六字印款。

6.同治时期的瓷器,历史是未见有仿品,近年才有仿制。但赝品均露出现代瓷的特点。较易分辨。

清代乾隆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

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青花瓷器整理和研究,综合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乾隆早期青花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渤青”的艺术效果。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釉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

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四、纹饰

景德镇御窑厂多是按照朝廷送来的图样描绘,装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反映民众生活内容的已少见。

乾隆青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缠枝莲、云龙、八宝纹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荷莲纹、三果图、勾莲、折技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中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是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五、款识

乾隆青花多数是在器物底足内书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少见四字篆书款和楷书款。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本朝官款字体紧凑工整,横平竖直,青花色调浓艳而又深沉,鉴别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製”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样,即出头,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宁晋斋”、“澹宁斋”、“彩秀堂制”、“养和堂”、“彩华堂”、“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乾隆青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清代乾隆青花瓷器的特征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青花瓷器整理和研究,综合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乾隆早期青花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的艺术效果。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 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9件)、暖盘、盖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

文房用具类:笔筒分直口和敞口两种,尺寸上没有康熙、雍正两朝高大,形体要小。笔洗有瓜式、叶式、双耳三足小洗、竹节式、海棠花式,墨床有书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类一般上下结合紧密。此外,还有笔架、笔舔、水盛。这些文房用具虽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类:有玉壶春瓶、赏瓶、梅瓶(有带盖有不带盖两种),直颈部、长颈撇口瓶、棒槌瓶、盘口瓶、洗口瓶、蒜头瓶、胆式瓶、马蹄瓶、琮式瓶、灯笼式瓶,双连瓶(创新式样)、六连瓶、七孔瓶、天球瓶、转心瓶(腹部多有镂空)、四方委角瓶、葫芦瓶、三孔葫芦瓶、绶带耳葫芦扁瓶、天圆地方葫芦瓶、活环葫芦瓶(创新式样,既在瓶的束腰处有一圆环,可左右移动)、壁瓶、葫芦式壁瓶、双耳壁瓶、宝月瓶、双耳宝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贯耳瓶、贯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兽耳衔环方瓶、双耳大扁瓶、凤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应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还有执、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仿明代永乐青花式样的有: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人: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看,乾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在数量上和水平上明显不如雍正时期的仿品。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爵杯、盉壶、炉、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时期的高,较康熙时期的矮。

乾隆青花还有一些常见造型:小酒蛊、高足蛊、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四、纹饰 景德镇御窑厂多是按照朝廷送来的图样描绘,装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反映民从生活内容的已少见。

乾青花最引人注目的缠枝莲、云龙、八宝纹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荷莲纹、三果图、勾莲、折枝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五、款识 乾隆青花多数是在器物底足内书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少见四字篆款和楷书款。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本朝官款字体紧凑工整、横平竖直,青花色调浓艳而又深沉,在鉴别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製”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样,即出头,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代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宁晋斋”、“澹宁斋”、“彩秀堂制”、“养和堂”、“彩华堂”、“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堂名款主要书写属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为了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乾隆青花瓷器,现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挑选出12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和赏析。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特征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等。

怎么收藏鉴赏青花瓷?


怎么收藏鉴赏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主流品种,中华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今天由小编给大家带来青花瓷器的收藏和鉴赏资料。

青花瓷发展历史贯穿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每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代表作,各类瓷器,精品绝艳,此起彼伏,争才斗艳。给传承的历史也留下了厚重的色彩。小编总结出了几条青花瓷器的鉴赏资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青花的年代不同,材质不同,器形不同,纹饰不同,造成了鉴定方法的不一样。

第一、唐代的青花鉴赏技巧

唐代时期的青花瓷目前根本收藏不到,关于此类青花,一笔带过。

第二、宋代的青花鉴赏技巧:

宋代青花瓷,纹饰多样,但是构图紧密,多而不乱,非常有层次感。青花的发色颜色不一样,前面浓,后面淡。瓷器釉面的透明釉极薄。

第三、明代的青花鉴赏技巧:

明代是青花瓷器铸造工艺十分兴盛,尤其是永乐、宣德年间所铸造的青花瓷,制作工艺极为精美。最出名的就是当时的五彩青花瓷。更是将青花瓷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位置。就算在现代也是赫赫有名,享誉国内外。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色泽艳丽,纹饰丰富。

第四、清代的青花鉴赏技巧:

清代的青花瓷种类繁多,康熙年代的时候五彩青花瓷十分兴盛,但是到了乾隆年以后因为粉彩瓷器的诞生和发展逐渐的被替代和衰退。这个时候的青花瓷渐渐的从多元化发展到了单一化,用料和纹饰虽然得到了延伸,但是后继无人,逐渐的衰退。

如今青花瓷作为国宝之一,是我国剩下为数不多的瑰宝。如果各位藏友收藏到,还希望妥善保存。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艺术的精萃。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


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

一、胎釉 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 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 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干支纪年款,如故宫博物院藏顺台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净水碗、顺治十六年青花异兽纹炉等。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将军罐,因宝珠钮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得名,始见于喜靖,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形,康熙朝大量烧造。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实足两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盘、碗的底足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

四、纹饰 顺治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多线平涂的技法,画面构图饱满,粗犷豪放。崇祯时期开始以皴、涂、染,描绘山水,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常见题材有:云龙纹、二龙戏珠纹、浮云纹、怪石山林、虎、狮子、麒麟、异兽纹、花鸟纹、牡丹、玉兰、缠枝莲花、洞石花卉、雉鸡牡丹、博古纹、山石芭蕉、菊花等。龙纹一般高大雄壮,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人物纹有:人仙庆寿、罗汉、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颂书图,以及取自《西厢让》、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人物描绘形象潇洒,意态闲适,布局有简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枝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黄花落兮,雁南归”等,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虽然在一些瓶、罐使用皴染分水技法,层次色阶还是不很明显。

五、款识 顺治官窑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正像《饮流斋说瓷》记载的那样:“顺治仅一年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器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字体书写具有明代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民窑青花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还有写堂名款的,如:“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梓桑轩制”、“西畴书院”、“继善堂”等;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

仿明朝款识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均为楷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同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同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