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演艺界的收藏家 :蔡国庆:收藏瓷器上百件

演艺界的收藏家 :蔡国庆:收藏瓷器上百件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1-01-25

古代瓷器收藏。

演艺明星玩收藏已不是新奇的事情,他们大多靠收藏给自己增添一点情趣,而蔡国庆却因为收藏一大批现代画家,如吴作人、陈佩秋、蒋兆和的画,使他的身份变得诡秘起来。

蔡国庆是一个端庄、阳光、多才的艺人,但他还有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喜爱收藏和传统文化,而这一爱好又令他的艺术事业更为特别。一个春日的午后,在北京菖蒲河畔的皇城艺术馆,我见到了他——蔡国庆。他身着深蓝色毛衣、黑色牛仔裤,从服饰到发型看起来都一丝不苟。为了此次采访和拍摄,他精心挑选了心爱的藏品,连拍摄时所换的服饰都事先准备好了。拍摄伊始,他又建议摄影师找一盆兰花来与藏品搭配,以凸显藏品中的传统文化味道。他将自己这种对美和传统文化的敏感,首先归结于天性。

“时尚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曾说:‘有些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深谙衣物搭配之道。但有些人即便是世界顶级明星,出席过各种时尚活动,但至今不知道如何穿衣服。’而我对艺术天生有一种不同常人的感觉,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这是一种天性。”蔡国庆说。

而收藏,又赋予了这种天性一对飞翔的翅膀。

父亲开启收藏之门

蔡国庆是地道的北京人,在那个流行“不破不立”的年代,在四合院长大的他,却很小便在长辈的带领下,接触到被人们遗忘多年的古董珍玩。他说:“父亲作为知识分子,一直很钟爱中国传统的艺术品,打小他便带着我逛琉璃厂、委托商店。那时候这些商店里宝贝很多,明清家具、官窑瓷器很常见。我一见这些当时被人们视为‘破烂’的东西,便被它们的造型、纹饰所吸引,觉得很漂亮,比家里日常用的家具强太多。我很纳闷,为什么人们将他们遗弃掉,转而用那些普通的,甚至看起来有些丑陋的家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方兴未艾,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引下,蔡国庆率先走入拍卖场,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旅。青涩的拍场初体验,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在歌坛已有些名气,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就拉上父亲一起去参加拍卖会。之所以叫上父亲,一来他可以为我掌眼,二来也是怕别人用怀疑的眼光看我,父亲在身边,人家会说,蔡国庆旁边的老头是不是故宫专家啊,咱别蒙他。”

“我第一次在拍卖场上买的,是一个清中期的核桃木条案,虽然在材质上它没有紫檀、黄花梨名贵,但造型和做工都非常好,当属民间家具中的上品。五千元起拍,六千、七千、八千,竞价者频频举牌,很快便超过了我的心理价位。我心里迟疑了一下,觉得太贵。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不断的用胳膊顶我,意思让我继续举下去,他说,你要喜欢就继续下去。在他的鼓励下,当价位标高到一万多元的时候,拍卖师响亮地落槌,对我说,‘这就是你的了’”

收藏生涯的“第一次”

父亲将蔡国庆引入了收藏之路,更以自己的言行,让初涉拍场的他,感悟到了收藏的真谛——喜欢是一切的缘由。逐渐,蔡国庆开始自己逛拍场,独立去欣赏和判断预展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拍品,很快,他收藏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不期而至。

那是十几年前,他在嘉德小拍中的一件事。一个雍正时期的截口龙纹天球瓶摆在预展展桌上,它并不完整,瓶颈断裂且底款被磨花。蔡国庆心想:“残件应该便宜,并且没有多少藏家会跟自己竞拍,几千块应该可以拍到。”不料,当拍卖师宣布此件天球瓶竞拍开始后,十几张号牌,从各个角落不时显现,几百元的起拍价很快便蹿升到四万元。蔡国庆不禁窃喜,有那么多人争夺,说明自己的眼光还不错。

随着价格的飙升,一些号牌逐渐偃旗息鼓,只剩拍场前排的一位藏家依旧坚挺,于是,两人间焦灼的“竞拍战”开锣了。

“当时我坐在后排,没法看清前排的那个人是谁,就一门心思举下去。价格突破五万时,我心里一咯噔,几百元钱起拍,五万元应该到头了吧,但又觉得不甘心,自己很喜欢这个天球瓶,颇有点志在必得的意思,所以最终也没停手——我举五万一千,他举五万二千,我赶紧又往上加了一千……最后谢天谢地,他先撤了,这件瓷器五万七千归我了。槌音一落,拍场上掌声雷动。这是拍卖会的惯例,如果某件拍品由低价拍到高价时,大家就会以此表达兴奋的情绪。尽管我在舞台上听到过许多掌声,但那次在拍卖会上听到的掌声,对我而言尤为特别,终身难忘。等拍卖结束,我抱着这个天球瓶退场的时候,王刚老师一把从后面抓住我说,原来是你小子在跟我举呢?这个东西好啊!到现在,他碰到我还会提及当年往事,说再也没碰到过类似的藏品了。”

不过,瓶子上的瑕疵还是留给了蔡国庆些许遗憾,因为整个收藏圈都十分注重品相。但是,这个心结在他看到一篇文章后,彻底解开了。那篇刊载于《嘉德通讯》上的文章说:残缺之美也逐渐为藏家们接受,因为如此精美的曾是皇家重器的藏品,哪怕是残件,那种魅力和魔力仍然让有眼光的收藏家抵挡不住。

乾隆爷的把玩件

蔡国庆的收藏门类颇为繁杂,有瓷器、玉器、翡翠、家具、书画……但从中不难发现,皇家题材、龙纹饰甚多。他解释道:喜欢皇家题材的原因是受到了故宫的影响。“早年间,我去北京故宫玩,发现皇帝休息、办公的地方的艺术品陈列都非常讲究,既符合风水学,又体现了艺术的唯美。也是在那里,我注意到了龙纹。龙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力量,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符号,所以我会特别留意具有龙纹饰的藏品。”

重聚的杯与盏

蔡国庆收藏的乐趣,还在于孜孜以求的过程,他与我们说起一段“杯”与“盏”重聚的故事。

杯,是一只青花矾红龙纹杯,洁白而细腻的胎体上绘着在青花祥云中飞舞的神龙,精美至极。十年前,蔡国庆在荣宝斋遇见了它。“当时,我看它很漂亮,但并不知道它有多好。朋友让我去买而我没买,后来,他买了六只。每过一段时间,朋友便拿出一对去拍卖,次次都被疯抢,那时我才知道杯子底款‘浴砚书屋’是清朝雍正时期赫赫有名的堂名款,凡是印有它的器物都是大稀珍品。等到朋友想去拍最后一对杯子时,我劝他说‘别上拍了,咱们一人一只吧’,如此,才拥有了这只杯子。”

不久,蔡国庆又得知龙纹小杯原本有个相配的盏托,遂开始四处寻找,这一找竟花了十年的时间。也是凑巧,在今年的一个拍卖会预展上,他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盏托。找到心仪已久的藏品,那种心情,用喜出望外、心花怒放来形容毫不为过。

虽然只是一个小器物,但却暗含了蔡国庆的感情及心血。讲究完美主义的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家里摆放的藏品不仅左右搭配好,而且须成双成对。他说:“所以我第一个计划是争取将这些年我收藏的单只藏品配上对儿,我觉得这是一种完美,摆在那里也会觉得不一样,特别完整。”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就领悟到这个民族的真正美,并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蔡国庆说。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美的领悟,在舞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曾有人评论蔡国庆的艺术形象说:“蔡国庆是中国歌坛唱功极佳并最会穿衣的一位歌唱家,他每一次公开亮相时衣服搭配都很得体,有品而不张扬。”蔡国庆将这些归功于收藏以及传统文化对他的耳濡目染。

与生俱来、深入骨髓、达到极致,这是蔡国庆对自己收藏的感想。他说,收藏,是他精神上不可以短缺的食粮;艺术品,则是呵护他人生的宝贝,这些很难被其他的事物所撼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低调的收藏家


老吴最不舍他的清朝天青釉“出阁”

老吴收藏的周朝镏金青铜炉

“文物是用来保护的,不是拿来炫耀和攀比的”,老吴对记者说,自己爱上历史文物,其实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上世纪80年代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了一趟文物名城河南,开始对文物收藏情有独钟。现在,老吴说,他收集的文物多样,喜爱传世品更胜过出土品,其中得意之作就是清朝的天青釉和周朝的一尊镏金青铜炉。

【大闺女】清朝天青釉

这个天青釉目前被公认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不过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官窑,一种认为是民窑,但不管是哪一种,如今都是很宝贵的文物。

天青釉是2005年时,老吴从漳州收藏家协会一个会员手中相中的。他说第一眼看到这个天青釉,凭着经验就已经对它一见钟情了。天青釉上有两个兽头尊,整个釉器上没有一处接缝,共有3个阴雕、4个阳雕共7种图案,其中的阳雕分别刻着风雨形状、老三代青铜器图案以及如意等图案,寓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等。

老吴说,去年他拍下天青釉的图案寄给山东电视台,被该台《空中鉴宝》栏目作为片头滚动播出很长时间。其间,几大拍卖行也闻讯邀请他参加拍卖。前2个月,香港的苏富比公司也发函邀请他参加。但他实在太爱这个天青釉了,目前舍不得这个“宝贝闺女”外嫁他人。

【小闺女】周朝镏金青铜炉

镏金青铜炉高34厘米,直径17.5厘米。炉由三只独角瑞兽浮雕撑着,炉身布满精美的纹路。老吴介绍,这是陶模分铸法工艺,内模至今还在。炉底呈锅型,这是比较少见的,且锅底有多处碎裂纹,可以说是青铜器传世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老吴说,青铜器铸造后会留下一种痕迹,即起表面不规则下凹的裂痕,古玩行家称之为“碎裂纹”,铜质越好,越容易出现。业内人士都知道,器物有碎裂纹者基本上就是真的,技术高超的艺匠也难以伪作出碎裂痕迹。这座青铜炉还曾参加过央视2008年“寻宝走进石狮”的活动,当时鉴宝专家鉴定为明年间藏品。对此,老吴有他的个人看法,他觉得从三条范模及多处无法伪作的碎裂纹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周中期的作品。他说,不管怎样,这座青铜炉在他心中仍是挚爱的“闺女”之一。

社区达人

【达人档案】

老吴,58岁,黄石镇普通居民。爱青铜器,爱瓷器,爱文物,是个半路出家的收藏爱好者,家中橱窗里、书桌上、床底下……到处都有各个朝代的文物。即使经济窘困,也要想方设法挤资金来搜集文物,把收藏品当成亲闺女一样珍爱。当地业内人士都称他为“最低调的民间收藏家”。

收藏观与收藏家品德


收藏观指对收藏的看法和态度,它受收藏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

有的属于自私占有型。唐太宗收藏到大量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唯缺传说中最精彩的《兰亭序》。后久经打探,得知《兰亭序》珍藏在越洲(今绍兴)永钦寺主持辩才手里。唐太宗3次将辩才召进长安,愿出重赏要它献出《兰亭序》。辩才一直推说此件书法真迹早已在战乱中遗失,不知下落。唐太宗思忖再三,召见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乔装打扮,变成一名穷书生,住进了辩才和尚的寺院,与辩才谈经论道,结为密友,终于从辩才口中套出了《兰亭序》真本的秘藏之处,随后趁机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在他病重之际,叮嘱太子道:“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同去也”。李治遵从父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埋于昭陵之中。在封建帝王看来,任何人类文化珍宝都是其私有财产,应由其自由支配、赏玩,甚至死后也不能让他人拥有。

有的属于商业投机型。收藏对于有些人是一种绝好的投机生意,是财产保值与升值的绝招。富商巨贾可以一次把一个流派或一个画家的作品全部购买囤积,然后大肆鼓吹,激起人们的收藏欲望,再高价售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已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然而仍有许多富翁热衷于拍卖行中的名画争夺战。一位富翁把他的收藏观说得非常明白:“因为艺术品是一种可增值的证券,也是一种可以大量逃税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国家,当子女继承父母的股票、房产时,更改所有者的姓名,必须缴纳可观的税款,而艺术品用不着办理什么继承手续。谁持有它,谁就是物主。名画在西方社会不断升值,其中的奥妙或许就在于此。不过,这些名家大都是在画家故世之后才开始升值的。否则大笔的金钱就会流到画家的口袋之中。

有的属于文化建设型。鲁迅酷爱木刻艺术,收藏了许多国外木刻。在他自费印刷的《凯绥·珂勒支版画选集》的版权页上,印了“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八个大字。他寄希望于“有人翻印”而把这些艺术珍品保存下去、广泛传播。其他如林伯渠、张伯驹、邓拓等许多老前辈都用其切实行动反映了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收藏观。

收藏家的品德中,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把人的动作分为随意和不随意两种,毅力是“指向一定目的”坚持行动的能力。收藏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其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两种。毅力就是同内部与外部困难作不懈斗争的坚持能力。在从事收藏活动中,要有克服障碍的顽强精神,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成绩斐然的收藏家,无一不是耗费了几十年心血才终成宏业。

收藏者还应具备收藏行业的道德。1981年4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发了《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十条》,即是全国文物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与收藏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本身并不收藏。如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成天同古瓷、古钱、古玩、古画打交道,然而在他家中却不收藏一件古董。我国几位著名邮票设计师,虽然非常热心于民间收藏活动,但却不集邮。其原因可用一句古话作答复:“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只有这样品德高尚、人格卓绝的人,才会成为优秀和出色的收藏家。

明清瓷器深受收藏家喜爱-陶瓷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青花瓷在我国瓷杂艺术品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精品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天价。在我国陶瓷开展史上,青花瓷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以后,被公认的瓷器艺术一朵奇葩。它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写纹饰,然后施以通明釉,在1280℃的高温复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自古以来为皇室贵族、达官显要所喜爱。青花瓷不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跟着年月的消逝,也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出资保藏价值。在古玩市场上,品相好的青花瓷常常遭到买家追捧,明清青花瓷身价更是成倍上涨,青花瓷行情可谓长盛不衰。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圆润,给人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清代瓷器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

瓷器藏家向来喜爱明清瓷器,再加上能够传世的出自官窑且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拍卖会上屡拍天价,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了明清瓷器的收藏领域中。但明清瓷器做假做旧也一直伴随其中。明清瓷器动辄千万,因此,购买瓷器前必须掌握一些识别要领。

翟健民先生是著名的古董商、古董经纪人、鉴定家,在瓷器方面的造诣非常深。近年来,翟先一直致力于在市场和传媒上推广中国瓷器,对提升业界鉴定水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开场首先介绍了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上的现状:对中国瓷器市场来说,清代瓷器更能够得到大众的青睐,其次是明代瓷器,之后才会考虑其他朝代。翟健民指出明清瓷器之所以深受藏家喜爱,审美方面容易吸引眼球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翟先生指出一个40-50公分的青花大瓶,不管放在家里哪个角落都散发出一种青花的艳丽,非常漂亮。另一方面是明清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也大放异彩。以彩为例:粉彩的制作过程中,画工受宫廷的约束,必须要画到精美、漂亮,包括纹饰。

手工艺方面,清代官窑烧制过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单色釉等极为漂亮的瓷器。以清代单色釉为例,其从颜色上可分为两类:低温釉和高温釉。低温釉包括柠檬黄、胭脂红、胭脂水这几类;高温釉包括青釉、粉青釉、仿官釉、仿骨釉、仿鸽釉、甜白釉等。

在此,翟先生以清代高温釉的代表粉青釉对碗为例,讲述了其烧制过程及注意的问题:首先,碗的颜色难烧非常漂亮,碗形又被称之为叫馒头形、剔花,制作时需把胎坯拉成之后再把花纹剔出来,其他的胎去掉,最终露出这种纹饰出来;再上釉,上釉的过程当中要控制好瓷器的厚薄程度既不能厚,也不能薄。厚瓷器的纹饰就被釉盖住,效果降低;薄就做不出粉青釉的效果。

收藏家陶瓷珍品的介绍


☆靓品一:金代磁州窑大盆

这件宝贝的主人也是青铜焦斗的主人———正定瓷器收藏家刘金海先生。在看过这件器型硕大的藏品后,“探宝”专家都赞不绝口。此器物直径可达50cm,褐彩,有漂亮的纹饰。造型端庄大方,大盘底部为鱼草纹,内壁饰以规整的莲瓣纹,外面施黑釉,双鱼画面灵活生动。专家李和祥认定,此为金代磁州窑的典型作品,品相不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说到这件磁州窑大盆的收藏史,正定收藏协会副会长郝双群先生告诉记者,大盆也是刘先生十年前买的。刘金海以收藏瓷器见长,所以,对于这件罕见的磁州窑大盆,更是珍爱有加。有人曾出高价想收藏,刘先生却从未动过心。

☆靓品二:嘉庆葫芦方瓶(一对)

“探宝”专家寻访至我省邢台,见到了收藏爱好者魏杰先生的一对粉彩葫芦方瓶。这两件瓷器高40cm,外型秀美、着彩绚丽。省民间收藏协会秘书长李昆堂介绍说,这是一对典型清中期粉彩葫芦方瓶器型,一只主绿釉,一只主蓝釉,上装饰有开光花卉,地子全方位饰以席纹,纹饰繁琐并不失工整,上下以粉彩锁口,端庄完整,是一对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邢台市收藏协会会长吴佩英不失时机对藏品和它的主人进行了介绍。他说,这两件器物在魏杰那里已经保存多年,别看魏杰年龄只有40多岁,但搞收藏已经有20多年了,他家中藏了不少瓷器和玉器,“眼力好”在邢台收藏圈里也是出了名的。

古陶瓷收藏家的福音


文/蔡暄民

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

有位资深的古陶瓷收藏家和我谈起:“何时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问世了?那眼下古陶瓷收藏界的浑水也纯清了,什么无据打假者也没有了市场,假国宝也自然原形毕露,真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类似的心态不光存在某些藏家心里,连一些具有相当眼力的鉴赏家也在期盼,他们想让科技来佐证自己的眼力。一日凌晨,收到一位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发来微信: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一文,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细胞;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老专家在微信中流露出终于盼到天亮的欣喜。

他的欢欣是可以理解的,仿佛终于迎来了一位公正的、具有权威性的裁判员,结束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状况。古陶瓷界确实存在真假莫辨,黑白不清的现象,极为开门的物品也会遭来非议,持否定论者大多不会列举理由,只要下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一眼假”,或者“假得不能再假”,你即使有千张嘴也没用。于是,形成了古陶瓷界谁说了也不算数,哪位专家下的定论都没有权威的怪圈,由此,中国古陶瓷的话语权也自然拱手让给了外国人。

那位发来微信的著名专家,他有很好的鉴赏眼力,那为什么他也要期盼痕迹鉴定技术的早日问世呢?说明他心中积累了太多苦恼和无奈,希望这痕迹鉴定技术的问世能给他一个公正的结论。他的想法无可厚非。我要表达的是:一,痕迹鉴定技术是否能彻底解决古陶瓷断代的问题?二,如果这一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断代的问题,我们的目鉴是否就真的无法被认可了?

痕迹技术鉴定和正确的目鉴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即“痕迹技术鉴定是否能彻底解决古陶瓷的断代问题”。首先,我认为岁月留在古陶瓷器物上的痕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通过腐蚀痕迹的鉴定来断物品的新老一定准确,由此也划清了新旧的概念。这在古陶瓷鉴定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值得称赞。

但是,对古陶瓷鉴定,最难也最关键的是断代。从磨损和腐蚀痕迹的角度去鉴定,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即同一时代、同一窑口的器物,被放置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磨损和腐蚀程度。古陶瓷流传下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出土,二是传世。不管是传世或出土,不同的器物放置不同的墓葬环境中,或被收藏在不同藏家手里,都会造成不同的磨损腐蚀程度。特别是出土器,不同土壤的含酸碱度不一样,更有南方与北方土壤的干湿度的差别,还有墓室封闭状态的好坏等等,都会造成器物侵蚀度的巨大差距。

再拿传世品来说,放置陈设的环境不一样,磨损程度也大相径庭。因此,要定出统一的断代标准确实很难。但也不是说不可能,那要寻找到各种类型的被侵蚀标本,包括传世的、出土的,各朝各代的,最好要无所遗漏,才能作出百分之百的正确结论。此数据库的庞大程度真是无法估量。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我暂不怀疑,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找全所有的不同朝代、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下的各种标本,将各种情况下遭受不同腐蚀程度的细微特性等等全都输入数据库,让每一件需鉴定的器物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数据才行。

以上在理论上是能成立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正确断代,这里还牵涉到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古陶瓷上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是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绘画和书法牵涉到画风的鉴别,以及对线条刚劲流畅度的识别,这已超出了受腐蚀和磨损的范围,是属于审美观的范畴了,也是另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需建立的问题。我这样说,倒并不想否定痕迹技术鉴定的成果,至少我认为它在新旧的区分上是完全可行的。可正确断代就不单单是污损痕迹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又回到第二个命题,即“正确的目鉴是否具有权威性”?我认为,如果一位真正具有眼力的专家,他对自己的鉴定结论很自信,有痕迹技术作引证自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反正,真的总是真的,暂时不被人看好或遭人否认也释之坦然。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大藏家,如孙灜洲、大维德,都曾遭遇过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但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眼力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中,建立在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古玩鉴定行也是颠朴不破的真理。其实,鉴定是门非常严谨的学问,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尺度过紧了,会冤杀真正的到代品,过宽了,会使大量的假国宝登堂入室。真正的鉴定家肩上的担子是相当沉重的,恰如其分,真就是真,假的绝不说真,鉴定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历史的负责。

尤其是面对高、精、尖的藏品,一定要具有高尖端的眼力才看得懂!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鉴定手段日趋成熟,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百的正确率,这一天的到来,才会对真正的专家和真正的藏家作出公正的评判。这一天才是古陶瓷收藏家的真正福音。

马未都给收藏家的启示


今年,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讲座。马未都以一个民间学者的身份,站上央视这个顶层平台开讲有关陶瓷、家具等收藏方面的文化话题,无疑给目前火暴的陶瓷收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瓷器是藏界的主流收藏品种之一。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达官贵人,喜好瓷器可谓经久不衰。早在1989年伦敦苏富比就推出过一件唐三彩,当时以4950万港元成交,这价格纪录一直保持10多年。2005年伦敦克里斯蒂又上拍了一件《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罐》,结果以2.3亿元的价格被一英国大藏家买走。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高价。

虽然,景德镇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等2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刘平、熊汉中等9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以及35名陶瓷美术教授、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大家”云集。但景德镇却没有几个知名的陶瓷收藏家,就连陶瓷收藏爱好者都较少。这与诺大的瓷都是极不相衬的。作为瓷都,景德镇急缺象马未都这样的、能一呼百应、能引领收藏市场的大收藏家!

其实,马未都并无显赫的学历,他搞收藏,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自己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经验。能够登上《百家讲坛》,名扬天下,这无疑给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以及想进入收藏领域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勤于学习,投资自己

1966年,马未都11岁,“文革”开始了,和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业戛然而止。后来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在做收藏之前,他只是一位回城没几年的机床工人。但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却在20多岁时已然因文成名。文学领域给马未都后来醉心收藏搭建了桥梁,从此,他走上了“由文学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由文物了解收藏”之路。

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北京的潘家园,是北京旧货买卖的集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时常看到马未都的身影。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最初几天,他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由于展厅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总带着手电筒,对一件瓷器照着看,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引得保安人员怀疑他是“江湖大道”。由此可知他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并非一日之功。

马未都告诫收藏爱好者:“哪怕你是想赚钱,真正想获得极好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定是对文化(知识)了解更深的时候。你不懂那就永远只是跟着别人走,当你懂,你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马未都说只有把所有的信息都捕捉到了,都熟知了,用到它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马未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成就了一代收藏名家。因此,对于想进入陶瓷艺术品投资的收藏爱好者而言,具备陶瓷应有的基本鉴赏知识,做一名勤奋的、谦虚的学生,请教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投资,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勤于学习,投资自己,这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第一条启示。

启示二:学会借势,打造品牌

在北京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会竖起大拇指,生在动荡岁月却不甘人后,不是收藏世家却以收藏古代瓷器、家具闻名;不是专家,却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办私人博物馆并招来国际风投的关注。马未都无疑是“借势”高手和打造“品牌”的能手。

所谓“借势”,简言之就是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以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所谓“品牌”,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马未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收藏能力后,就不断的借助媒体平台,以求提高“马未都”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马未都收藏专家”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力。正如马未都所言:“我之前做电视节目,包括对我的宣传都很多了。但是其他的节目都比较娱乐化,或者有些传奇化,有的人想听听你的故事啊什么的,而央视《百家讲坛》品牌响、知名度高、文化学术氛围浓,我觉得能借助这一强势平台挺好的。”以前马未都只是在收藏圈内有名,但自从“借势”央视《百家讲坛》后,“马未都收藏专家”的品牌可喟家喻户晓,并成为收藏市场的风向标。

收藏家品牌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形且重要的元素,它象征着、代表着收藏家本身。就收藏家品牌的角度而言,消费者(买家)除了跟收藏家作品或服务相关连之外,和收藏家品牌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收藏家品牌本身即代表着收藏家承诺,是一种永续性的信任,并被定义为“消费者(买家)的一种期待(质量的期待、升值的期待、服务的期待,等等)”。

今天,打造、利用收藏家品牌,不仅是促进收藏家快速达成长期成长目标之道,而且也是收藏家创造丰富利润的最佳途径。

学会借势,打造收藏家自己的品牌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又一启示。

马未都先生简介: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知名收藏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专著还有《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岛城收藏家“携宝”亮相


首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日前在安丘市齐鲁酒地中国古陶瓷小镇盛大开幕,著名古陶瓷专家叶文程、刘兰华、冯小琦、王健华、耿东升、赵青云、丘小君等以及社会各界资深收藏家500余人前往参加,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杨宏书、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毕文德等15位岛城藏家受邀出席。新华社、经济日报、雅昌艺术网等近50家主流和专业新闻媒体做了全程报道。

本届文化节分为青龙小镇古陶瓷文化节开幕式、古陶瓷专家高峰论坛及相关古陶瓷讲座、青龙小镇古陶瓷博物馆参观和专家鉴宝活动四大部分。在融合中国古陶瓷文化和古陶瓷保护、继承、交流的盛会上,古陶瓷泰斗耿宝昌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分别发来亲笔贺信。期间举办的中国古陶瓷高峰论坛,围绕古陶瓷的历史与传承等课题展开交流与演讲,并将集结成册。此次论坛无论学术规格还是与会专家层次上,在国内外都堪称高规格。岛城收藏家们认真聆听了现场专家对古陶瓷保护与鉴定的各种观点,并阐述如何对中国古陶瓷文化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得到专家学者好评。

节会期间,市收藏家协会参与者在会长杨宏书的带领下对所有馆藏展品进行了认真品鉴讨论。其中协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毕文德为在场藏家详细讲解了重量级藏品“孔雀绿釉龙纹大罐”。

最后的鉴宝环节中,央视鉴宝专家丘小君针对藏友们的藏品,现场逐一品鉴,不时妙语连珠,让藏友们大获裨益。岛城资深收藏家刘云功和赵世文的古瓷珍藏均得到丘小君认可,成为现场众人关注点。

“青龙腾齐鲁,古瓷耀中华”。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杨宏书称,协会也将本着“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情趣”的原则,组织动员团结热衷于收藏的各界人士,不断推出高品味文化沙龙活动,多方收集、整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助力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一个陶瓷收藏家的情怀


去年11月,我应邀参加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与研讨会同时进行的有一个作品展览,按规定,每个出席研讨会的陶艺家应带几件作品参展。可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美陶厂副厂长庄稼却没带作品。问何故,答曰:“香港有借。”

开展那天,展厅果然立着庄稼的两件陶瓷雕塑,一件叫《诗圣杜甫》,一件叫《与君同寿——彭祖八百岁》,均有40多厘米高。我心想,庄稼真会起巧,免去从大陆搬动香港的功夫,又免去途中可能破损的担心受怕。我同时纳闷,他的作品怎么香港有借?

晚上,我在下榻的亚洲酒店找同行问候,串门串到庄稼房间时,见有一个陌生人,庄稼忙起身介绍:“这位是香港陶艺收藏家吴志明先生,我的展品就是从他那里借来的。”

哦,收藏家?我仔细打量他,衣着朴素,身体不瘦不胖,不像是个大富翁。他听庄稼说我来自景德镇,立刻显得很热情:“景德镇的陶瓷我也喜欢收藏,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人的,我更喜欢。”他居然一口气讲出原景德镇八大名家的尊名大姓,一个不漏,叫我大为惊讶。

对于收藏家,我原来也未接触过。但我知道有的出于对民族之根的眷恋,喜欢收藏民族色彩极浓的艺术珍品;有的从宗教信仰出发,偏爱收集符合自己宗教心理的东西;有的按照自己的现代审美情趣,收寻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有的为财产保值而收藏;还有的也许是附庸风雅。眼前这位收藏家属于哪一种呢?

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说得沉重:“中国陶艺精品流失国外太多了,我不能不为保护这些精品尽一份心,我死前要留下遗嘱,把我的全部收藏品捐赠国家。”一席滚烫的话,使我深受感动,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许多人疲于追求生活的温饱,没钱收藏艺术品,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艺术精品的经费也有限,许多艺术精品自然流失国外,以至于我们的陶瓷专业工作者要研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还得常常翻阅外国资料,实在令人痛心。眼前有这么一位品德高尚的收藏家,真是难能可贵。从与吴志明先生聊天中得知,他的艺术素养也很厚实,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都能说出道道来。由此,我想到香港的一位同行对我说的话:“香港容易接受中国文化,也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从我近几年多次赴港考察、展出的情况来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既有保留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现代化生活的一面;既有西方文化的参透,又有民族文化的痕迹,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完美情趣上的多元格局。其实,不仅港澳地区如此,东南亚地区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这些地区佛教文化氛围浓厚,审美情趣是单一的,因此我们面向他们的陶艺作品也只有单一的佛教题材,殊不知情况早已变化。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之间,有审美眼光的大收藏家介入,不能不是左右审美趣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收藏家本身就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如果开放的话,是可以起到艺术交流、观摩、借鉴保护作用的。吴志明先生他诚意邀请我们这次与会的陶艺家去他家参观,可惜会议活动日程安排很紧我,我有心去却未能实现。

吴志明先生在与我交谈的短短时间里,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我深信,他的一番话语在我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是会化为力量的。

我们陶艺创作者应学会研究收藏家,与收藏家对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