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是什么 > 导航 >

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瓷砖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1-01-25

瓷砖是什么。

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成化官窑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成化青花凡饰有青花边线的,双边线均十分规整,靠近足根无釉处的那条圈线,青花颜色深重,上面的圈线则显淡,这可能是制作时先画下面,后画上面所致。

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墨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分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钩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因而,烧成作品大多数浅淡雅致。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明朝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器对于中国的青花瓷器来说是影响深远的且不同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器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是青花时期的绘画是通过传统的毛笔来进行绘制的,加上各种线条、点染、渲染等方式来完整青花瓷器的图案,样式以及纹饰花样、品相都有着较为高品质的展现。

在明朝的崇祯年间虽然国势呈现为衰退的状态,景德镇的官窑烧制也处于停废状态,当时整个国家的瓷器都是由民间的窑厂来进行烧制的,出口数量可以说是庞大的,只是在质量以及工艺特点上有所下降,其瓷器的烧制主要分为细瓷和粗瓷两种,两种瓷器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于胎质上的差别,做工的工艺程序有所差别,导致两种瓷器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特色以及收藏价值,例如:在其瓷器的图案纹饰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山水画开始在瓷器上进行广泛的绘制,内容更加的富有生活的气息,有着明末时期国画的韵味,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明朝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的胎土主要是使用高岭土进行制作的,胎质较为的粗糙、疏松,从其瓷器的胎色上看以灰白色为主,胎质较厚,这就导致烧制的瓷器会出现瓷化,还有一类瓷器是胎质较为的细腻,釉层稀薄,光泽度较低,有着瓷器还存在着开片的现象,例如:明朝崇祯年间青花人物纹缸,这件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保存完整度较高,作为装饰的人物可谓是栩栩如生,有着较高的传神性,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就足以展现这件瓷器的收藏价值以及肯定了崇祯年间的制瓷工艺水平,这类品相的瓷器市场价格一般是在几十万到百万。

崇祯时期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纹饰上创新,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选择了以人物故事题材为主,例如:十八罗汉、竹林七贤、水淹七军等等有着历史故事人物题材;其次就是在绘画上的特色,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有着较高的意境之美以及独特的韵味,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非常的相似,通过青花山水、人物题材等上的留白,展现出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绘画的理解以及发展;最后就是技法的独特性,更加注重装饰瓷器勾勒的笔法,通过勾、点、写等途径来营造出文人水墨画、人物故事题材瓷器的效果,有着较强的意趣之感。现今市场中,虽然明朝崇祯年间的瓷器数量较少,但是品相较好的、制作工艺精湛的、纹饰花样独特的瓷器收藏价值是非常之高的。

崇祯青花瓷器精品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明崇祯青花百子图大笔海,尺寸:高20.4厘米;直径25.5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4.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明瓷青花人物,以笔筒花觚为甚诙诡”、“明瓷青花笔筒,往往凹雕一围填以影青。画笔工给无款识,瓶觚亦然”。且据相关历史资料证实,此类大笔海,现存世极为稀少,故为极其罕见的百子戏婴巨幅青花图作品。 此件笔海周身笔直,体型硕大,口沿一周无釉,底部堆塑辟邪瑞兽形足,为目前所见瓷制的最大形笔筒。周身画八十七个童子,琴棋书画、放风筝、演戏、捉迷藏等,众童子神态生动,栩栩如生,青花青翠艳丽,为青花笔筒之极品,极为罕见。此品种并非明晚期流行的笔筒式样,更加珍罕;通体施白釉,外壁通景式布局,以青花绘百子婴戏图景。其胎色白净,釉质晶滢,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青花发色青翠艳丽。百子图顾名思义,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此件笔海呈色艳丽而沉着,构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以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游戏的内容多变,轮廓线条清晰。全景犹如一幅长卷的风俗画,笔意生动,笔触纤细精致,青花发色鲜丽明快,具有明、清交替的时代特征,为崇祯青花顶级上品。 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发,人口急遽大量减少,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许多画家去景德镇谋生,以泥刀代笔,出现了许多惊世之作,对这个时期的瓷器一般有细器和粗器之分。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以求子繁衍为主题的瓷器装饰题材,承接嘉靖婴戏图之风,流行一时,成为十七世纪中国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明清笔筒为中国古典文房艺术品中极为重要的门类,而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当推瓷器,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故传世品较多。而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中极难一见,崇祯笔筒,亦体型款式尤为特殊者,更加稀少。

2: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尺寸:直径19.5厘米,估价:RMB 9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0 ,成交时间:2016.07.17,拍卖公司: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春季拍卖会。

此件笔筒呈直筒形,沙底平足,旋削整齐,胎坚厚重,外口沿刻暗缠枝卷草纹,通体施泛青亮白釉,釉面莹透滋润平滑。腹部绘制仕女人物故事图,仕女立于一亭台院落门前,面前跪一高仕,二人身后各有一婢女陪侍。整体纹饰生动衬托出当时庭院生活状态的精髓细节,借以17世纪景德镇窑工的生花妙笔将这赏心乐事,永恒地定格在瓷器绘画之中。青花发色青翠明丽,浓淡深浅运用自如,人物神情勾勒细腻、生动,周围衬以山石树木,层次清晰,实为不可多得明崇祯时期的清雅精良文房器具。

3:明崇祯青花百子图笔筒,尺寸:高20.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RMB 2,128,000 ,成交时间:2007.08.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器呈筒形,口底相若,直壁,圈足。腹壁以青花绘通景。百子图顾名思义,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这种寓意题材的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均为传统的吉祥图案,盛行于明清两代。此件笔筒呈色艳丽而沉着,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以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游戏的内容多变,轮廓线条清晰,笔筒外壁下部塑有三个兽面,形式新颖,极为少见,且保存完整,实为难得。

4:明崇祯青花水浒筒瓶,尺寸:高45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3.10.2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24期精品拍卖会。

此瓶为崇祯青花代表器,敞口,束颈,直腹,胎密质坚,泛青白釉地莹厚,瓶口处饰蕉叶纹,腹部绘水浒人物为主题。筒瓶也称想退平、一统瓶。因为明末战乱不断,百姓深受其害,因此盼望国家早日和平统一。明末清初的瓷器多以筒瓶、笔筒、花觚这类造型为主。筒瓶周身以青花绘三水浒人物:萧让、陶宗旺和索超,人物间山石草本,间有嶙峋怪石,所绘岩石,颇具质感,状物有神,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均体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

5: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笔筒,尺寸:高20.7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明末清初也借指“民窑瓷器”,是中国景德镇民窑瓷器的黄金时期,富含艺术与文化价值,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晚明嘉靖朝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烧瓷制度,这是景德镇民窑瓷器面貌重要转变的开始。至万历后期官窑停烧,民窑瓷器历经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一个多世纪的辉煌。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笔筒圆口直壁,口微外撇,为器型增添几分变化。器底涩胎无釉,平底呈螺旋纹。通体白釉作底,外口沿做暗刻回纹,及近足处细线暗刻双线纹,中部通景绘青花人物故事图,一员大将手执令旗立于点将台上,刀斧手分立两侧,前方辕门四周旌旗猎猎,人物刻画传神洒脱,构图考究,绘法娴熟,青花发色蓝中见紫,为少见明末青花大笔筒之精品力作,流传至今十分珍贵。

6:明崇祯青花龙王拜观音纹净水碗,尺寸:直径21.3厘米;高7.5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1.07.17,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元明清瓷珍·雅玩拍卖会。

净水碗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器皿,因内盛圣水而名。此碗唇口微侈,腹圆弧丰满,形似小缸,高圈足,圈足留有一周涩胎无釉。胎体厚重,胎体坚致细腻。釉面白中闪青,内壁施白釉,外壁以青花描绘,口沿一周绘青花花卉纹边饰,腹部通景绘青花龙拜观音图,观音面容慈祥,端坐于仙坛之上,小童侍女恭敬地站于两侧,水面上,一身着盔甲的武士站于祥云之上,手持利剑,水中老龙王面朝观音持笏板相敬,旁有龙兵持伞盖相护,周围竹影婆娑,祥云缭绕,一派仙境。笔触纤细流畅,人物神态刻画精致,青花色泽鲜丽明快。以观音为题材的净水碗还曾见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清康熙青花送子图净水碗,可作参考。流传至今完好的净水碗较为少见,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有明确纪年-崇祯十二年的青花净水碗,可作为此时期崇祯青花的鉴定标准,此件虽无纪年,但无论在胎质、绘工、青花发色上无一不体现着崇祯青花瓷的典型特征。

7:明崇祯青花钟馗抓鬼笔筒,尺寸:高20.3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12.01,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很多时候,明末清初也借指“民窑瓷器”,是中国景德镇民窑瓷器的黄金时期,富含艺术与文化价值,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晚明嘉靖朝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烧瓷制度,这是景德镇民窑瓷器面貌重要转变的开始。至万历后期官窑停烧,民窑瓷器历经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一个多世纪的辉煌。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笔筒圆口直壁,口微外撇,为器型增添几分变化。口沿﹑器底涩胎无釉,平底呈螺旋纹。通体白釉作底,外口沿及近足处细线暗刻缠枝花纹,中部通景绘青花钟馗抓鬼故事图,人物刻画传神洒脱,构图考究,绘法娴熟,青花发色蓝中见紫,为少见明末青花大笔筒之精品力作,流传至今十分珍贵。

8:明崇祯青花文王仿贤笔筒,尺寸:高21.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7.07.09,拍卖公司:北京印千山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印千山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崇祯时期盛行在瓷器上描绘故事图,此时对国产钴料的选料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青花装饰的绘画效果。质量最好的崇祯瓷器上的青花发色要远胜于万历晚期。此件作品即为崇祯时期优秀的青花人物故事笔筒。笔筒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平砂底。胎体坚实,釉色柔和,釉面略泛青,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瓷胎,细腻柔滑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通景绘文王渭水河边探访姜太公的历史故事画面,画中文王毕恭毕敬,身后仆从神态各异,辇车放置一旁;亦有姜太公垂钓图景。所绘岩石,颇具质感,青花发色鲜妍夺目,分水技法细腻。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衣褶折叠错落之处尤见功力。“访贤图”为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独有的装饰题材,包括常见的周文王渭滨访姜太公和尧访许由等典故。其出现的缘故可能与晚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崇祯皇帝即位后诛除魏忠贤等奸党,平反冤案,起用前朝被罢免官员,广纳贤才,朝廷始有清明之象。此时文人雅士当中出仕奉君之思潮暗涌,与隐逸自洁、寄怀山水的主流形成对立。此访贤图笔筒的出现颇有深意,正是此种思潮之寄托。观此件笔筒造型、胎釉、青花发色、人物画法均具有明显崇祯时代特征,可为同类作品之代表,且整器状态基本完好,颇为难得。

9:明崇祯青花崔戎捧靴图笔筒,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笔筒造型规矩,直腹平底,口底相若。外壁罩施白釉,其上以青花绘崔戎捧靴图,其典出《新唐书》:崔戎,字可大,玄暐从孙也。……云南蛮乱成都,诏戎持节剑南为宣抚使。奏罢税外姜芋钱;当赋钱者率三之,以其一准缯布,优其估以与民;绥招流亡。凡废若置,公私莫不便之。还拜给事中。出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曰:籍所置钱享军,吾重矫激以夸后人也。徙兖海沂密观察使,民拥留于道不得行,乃休传舍,民至抱持取其靴。时诏使尚在,民泣诣使,请白天子丐戎还,使许诺。戎恚责其下,众曰:‘留公而天子怒,不过斩吾二三老人,则公不去矣。’戎夜单骑亡去,民追不及乃止。因崔戎为官清廉,政绩斐然,调任之时,百姓脱下他的鞋子阻止他离开,本品即通景式表现的此画面。画面主体为坐于帐前的崔戎,士官及将士立于左右,面前众人跪于地,一人手持托盘捧官靴,其余或做伏地状,比较醒目的是三个倚仗老翁,跪姿的同时可见一手抬高做制止的状态,并三两做交谈之姿,正合《新唐书》中:留公而天子怒,不过斩吾二三老人,则公不去矣这段对白。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得,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物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其面部表情,身姿动态,乃至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只要是收藏者都知道在中国千年的文明中宋代官窑瓷器一直是艺术品职业中的风向标,不管什么层次的买家对于宋官瓷器的热爱那是史无前例的,每一件官窑瓷在拍卖中的表现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那么怎样分辨官窑瓷器的真假的,接下来我们基正本解析宋代官窑瓷器。

1、器型和概貌:宋代外型。大多用来祭祀或摆设,也有有些日用百货。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支配)釉也不太厚(0.8毫米支配)适中型等。釉色缤纷。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简略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运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有些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支配,薄者3毫米支配。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格外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现已说得很了解:“澄泥为范,极点精巧”,即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格外细腻精巧。而澄泥,格外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榜首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不见,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榜首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表面上,有如酥光润泽,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即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榜首、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格外是有些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充溢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斓,擦不掉,这是因为釉中含有玛瑙因素,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屡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格外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一样,颜色缤纷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碧绿、月白等色居多,其间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碧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详细分三种,榜首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会集。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构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曲折回旋多改动,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榜首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归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间有一些较特别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一样,这种叫法不一定适合)。这类器物釉层比一般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我不是一个政治家,但是我非常感谢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艺术,开创性的审美境界,把中国文化艺术做到了极致,至今也无人超越,他就是宋代皇帝——宋徽宗。

中国陶瓷业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为鼎盛时期,是宋代专属名词,特指宋代官窑御用的产品。

而这五大名窑中,唯独北宋官窑到现在也没找到它的窑址。因此,给我们鉴定北宋官窑瓷带来了很多困难,和诸多不便。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第一、北宋官窑瓷的特点;

北宋官窑瓷的器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类、二是文房用具类。礼器类,主要是严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礼器”的主导思想和观点,严格按照《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古代青铜器为主,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艺术境界。

礼器类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炉、觚、簋等非民间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类主要为笔筒、笔洗、笔架、水盂、水注等,笔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钉寿桃、炫纹、兽头、等。

多种样式。真正符合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北宋官窑瓷将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北宋官窑瓷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极其讲究和奢华,优质的原材料,要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雨水、冰雪的浸润,到了春季自然软化,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积池澄,从中提炼瓷泥,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棉”。另外,还选用了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质淳厚均润,肥若堆脂,纯净如水,莹润如玉,真正达到了“润、蓄、雅、净”的效果。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高一分显莽;矮一分则墩。北宋官窑瓷无不表现出宋徽宗的审美境界和文人气质,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窑瓷无精美的雕饰和艳丽的涂绘,唯以简单精炼的造型及梦幻般的釉色,浸俏着自然开裂的纹片,让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来自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一定秉承着至高无上的追求。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爱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所能表达的颜色完美的表现出来。不但彰显着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韵含中庸、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儒教思想。

北宋官窑瓷开片裂纹极富有神秘感,冷热膨胀后受力不一,裂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更重要的是所裂纹路还有层次感,最多开裂层可达七层之多。所开裂纹是由最外层及表层开始裂,大片裂纹即“龟背纹”是器物遇冷后产生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关系,膨炸的同时,浑浊的窑烟炝色入内形成人们所说的“铁线”。所谓的“金丝”,则是器物出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细小的开裂纹路呈黄色,那是多年氧化的表现。注意观察:“金丝是围绕着铁线展开的”。这就是北宋官窑的特点之一“金丝铁线”。器物通身盛开,体现着一种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美。

北宋官窑所选用的瓷土含铁量很高,这种含铁量高的胎体,遇到高温烧造时,器物的露胎处会形成一种黑紫的颜色,很像刷上的护胎釉,器物的口沿处施釉烧造过程中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外露,产生出“紫口”特征。而足底无釉处则成为黑红色表层,称之为“铁足”。因此,“紫口铁足”,是北宋官窑瓷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胎质细腻,胎体厚重,施釉层多,显得釉肥胎厚,有垂釉现象,刀修圈足不是那么精细,很像不规则的泥鳅背。

北宋官窑瓷的更重要的特征,也是人们鉴别北宋官窑瓷的法宝:即器物本身烧造时,堆积成很多乳沫状的气泡,有的气泡破了,形成了空洞,经过长期自然氧化,特别是经过八九百年的自然氧化后,用五十倍的放大镜发现破了的气泡空洞内是黑褐色的焦状体。而形成这种焦状态的自然氧化过程最少也得五百年以上。而明清两朝所仿制的宋官瓷的死亡气泡空洞,则是浅黄色的状态。那么,我得出一个结论:“时间越长,死亡气泡内的自然氧化颜色越深这是谁也仿造不了的”。

德化白瓷的特点是什么


德化白瓷特点解析

在白瓷中,有一个著名的品种是德化白瓷。德化白瓷诞生于明代,与其他朝代或者其他品种的白瓷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德化白瓷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一:具有玻璃般的透光度

一般的白瓷都是颜色白,看起来比较纯净,但是达不到透亮的程度。但是德化白瓷用特殊的技术,添加与别的白瓷不一样的成分,烧出来的白瓷能够达到玻璃般透亮的程度,整体通透,甚至可以照见人影。这是别的朝代的白瓷所不能比的。

特点二:纯白

德化白瓷区别与别的朝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颜色。德化白瓷称得上是真正的白瓷。因为德化白瓷的颜色为纯白,不含有别的颜色。大家都知道,一般的白瓷都稍稍泛青,这是因为陶土中含铁的缘故。而德化白瓷做到了纯白,不含有其他的颜色,看起来更白净,更透亮。德化白瓷之所有能做到这样,是陶瓷技术的进步。陶艺制造者在研究了以前白瓷泛青的原因之后,在陶土中加入特别的成分,来避免出现青色或者其他颜色,来保证白瓷的纯色。通过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白瓷在明代的技艺有所提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因为德化白瓷的烧造技艺高,呈现的白瓷质量更好,但是存世的数量却不多,因此在收藏界受到藏友的喜欢,是陶瓷收藏中比较有价值的藏品。

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成化斗彩历代仿品的特点是什么?


成化斗彩历代仿品的特点是什么?一、斗彩仿品的历代足迹

成化斗彩起源于宣德,成名于成化。

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后又在珠山遗址又出土过同类瓷片。原以为斗彩是成化年创烧,事实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成化年加以全方位完善提升、增加品种并作为烧造重点,由此成名。成化斗彩名气大增后,几代王朝都有仿制。从国内外博物馆、历次拍卖记录及市场上见到的器物来看,归纳起来大体上(不是绝对的)有7个朝代或时期仿制过成化斗彩。

1、嘉靖朝

明弘治朝没烧过斗彩,到正德、嘉靖朝开始按成化图案和技术再烧斗彩。

关于斗彩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由于成化本年的斗彩瓷器留传极少,早在明嘉靖、万历时就很名贵了。因此,从明嘉靖开始,仿制品就持续不断。正德斗彩虽有传世,但数量更少,仅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嘉靖青花五彩兴起也是烧造的重点之一,斗彩的生产只是少量。

嘉靖斗彩秞面偏灰黄,姹紫色偏灰黑,黄彩带微红,杂质略多,成化青花发色淡雅,嘉靖青花发色浓暗偏灰,在色泽等方面也不能与成化相比。

2、万历朝

万历帝非常喜欢奇珍异宝,由于鸡缸杯的名贵,万历时仿烧,自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十万钱起,仿品开始泛滥,特别是斗彩鸡缸杯,天字罐、斗彩葡萄杯等仿品很多!但这些仿品都不能与成化斗彩相提并论!主要是釉色呈灰黄、青花发色灰暗、笔调僵硬、细弱,红彩色浓带黑。色彩的成分也明显减少,关键是成化使用的“姹紫”在以后各朝仿品上都没有出现,原因是彩料配方失传根本仿不出来。万历斗彩基本没有任何创新,传世多为仿成化的制品。但由于胎釉淘洗精细度不同以及器物制作、烧成上的细微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征。如婴戏图小杯,咋看乱真,细看其口较真品微撇,整体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丽。

3、清朝康、雍、乾三代

进入清代,各朝多有仿制,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品的最多,工艺各有千秋,个别作品已具很高的水平,但还达不到乱真的程度。

这三朝期间的斗彩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工艺精、质量高,出现了继明成化之后又一个生产斗彩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斗彩作品分成了两大类:一为仿成化斗彩的制品,另一类为清代创新的产品。

其特点是:

①、康、雍、乾仿成化斗彩,在材料、器型、纹样、色彩等方面,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准,特别是雍正的仿品非常接近成化斗彩。遗憾的是仿品无论如何逼真,但都带有时代烙印。清官窑由于建立了严格的烧造管理体系和分工明确的技术流程,因此,从选料到胎、釉制的作都极为精良,纹样绘画工整有余,器型过为规整,烧成温度高,因此仿品没有成化器典雅、柔和、自然的味道。

②、康熙朝的斗彩在彩绘技法上基本上承袭了成化斗彩的风格,纹样采用平涂勾勒,纹绘色彩略微超过釉下青花的边纹。但在色彩运用和施彩工艺上还是有明显的本朝特征。康熙仿品的款识除书写“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之外,多仿写“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书款;款识尚较逼真,但其布局占满杯的底面,字体线条稍粗,青花色泽也稍重。此外,康熙的彩料不如成化的纯净,所以画面中的彩饰有极小的颗粒,这不仅是鉴别康熙仿成化斗彩的要点,也是康熙斗彩瓷的特点。

康熙朝在生产传统斗彩的同对,又创烧出了黄地、洒蓝地等斗彩器,从而使康熙斗彩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这类器型以盘、碗、杯、笔筒、壁瓶为多,个别也有稍大的多角形花盆、长腹盖罐、签式碗、方盒等制品,纹样也以康熙朝流行的龙凤、莲池鸳鸯、缠枝桃、雏鸡牡丹、过枝凤、花卉果树、携琴访友等为典型。

③、雍正朝是清代斗彩瓷器烧制最成功的时期,其器物从纹样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均比康熙朝进步。其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传统的斗彩呈色中增加了金红,并在斗彩中融入了粉彩的技法,不仅增加了色彩,而且打破了成化斗彩一件衣、花朵无阴阳向背的特点;第二是雍正斗彩绘画较以往的更为精细,釉上的各种色彩都准确无误地填于纹样轮廓线内。

雍正朝斗彩的形制也非常丰富,所见器物有两类,小部分是成化斗彩的仿品,如天字罐、鸡缸杯、马蹄杯等,主流是当时流行的造型,如盘、碗、杯、碟、灯座、长方花盆、提梁壶、菊瓣形尊、天球瓶、如意耳蒜头瓶等。图案以花鸟、竹、凤、瓜果、松鹿、芭蕉、梅雀、龙纹、暗八仙等为典型。

④、乾隆朝的斗彩风格是:器型多、装饰华丽、色彩绚丽缤纷。典型特点是:官窑多;在制作方法上,除传统斗彩外,还创做出“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两种新工艺,这种斗彩与其他品种组合装饰是前所末有的,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结合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于多数是官窑,因此图案花纹还是脱离不了缠枝莲、云蝠、八吉祥、暗八仙、团花、岁寒三友、凤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专为宫廷庆寿定制的,因此寿字盘、碗较多。传世斗彩的各种器型也比较齐全,特别是高达50至70厘米的大型斗彩器尤为流行。除此之外,金彩在乾隆斗彩中也广为运用,金彩的流行.使乾隆斗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器型主要是盘、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乾隆官窑斗彩纹样大多是按朝廷送来的样稿或圣旨设计的。

清代仿成化斗彩作品与成化斗彩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化斗彩的绘画神韵不是一般工匠所为,没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扎实的绘画基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神韵,何况还有很多只能意会的东西,更重要的一点是成化独有的“童体老功”的款识及彩料发色的色差、质感和如脂似玉釉色等。这些都是清代仿品所不具备的,而且做工过于规整。

乾隆以后,斗彩瓷器的生产虽然始终未停止,但制作工艺日趋衰退,图案工整呆板,缺少变化。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斗彩仿品在质量上,与清朝早期的差距就更大了,在画工、色彩、神韵等方面都无法与成化斗彩相语。

5、现代仿品

现代景德镇的斗彩仿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极少数能够仿品出较高水平的斗彩瓷。二是非常低俗的斗彩瓷。

其中仿制较好的不仅有成化斗彩,而且康熙斗彩、乾隆斗彩等著名品种也同样仿制得很好。这些仿品由于使用高科技,精心制作,精心彩绘,仔细落款,至于小碗、小杯、小盘等器物更是仿得精致。或按实物描摩,或按图录绘制,更讲究的像明清官窑那样“款铭书记归落款之工”,“画者,学画而不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内部流程清晰、分工细致,每人专心一道工序。这些仿品虽然精细,但结合胎釉、彩绘仍可看出是现代仿品,主要是釉面一没有包浆、二没有古韵之味及岁月痕迹,三是白中闪青釉面的釉料是配出来的,而不是历史形成的,因而生硬不温润;四是彩料的颜色与成化斗彩本年的颜色相差甚远,这四条是鉴定现代仿品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至于第二种低俗仿品随处可见,粗俗低档,不值一提。

二、仿品的市场价值

嘉靖,万历仿成化斗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识上有所区别,其价虽不及成化斗彩高,但仍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也要几十万,近百万元人民币。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别是康熙、雍正朝的做工精细,仿得比较到位,虽是仿品,但也是精细之作,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与经济价值,其价位也在几十万至百万以上人民币,而且很少面世。2006年12月13日,一只清雍正斗彩鸡缸杯在厦门心和秋季古玩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50万成交。

近代仿品铺天盖地,但好的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目前能值几千甚至上万元左右。工艺粗糙,画工一般,只值几十元到近百元,没有收藏价值。

三、收藏成化斗彩的真确方法

鉴于成化斗彩的名贵与奇缺,从成化朝传世下来的斗彩是凤毛麟角。从目前市场来看,能够收藏到真正成化本年斗彩瓷器的概率几乎为零。各朝代传世的仿品也极少,即便有也是天价。

瓷器真伪鉴定的核心是:“知真才能辩假”。没有上过真品手的初学者,光凭书本上的知识就判断真假,是不可能的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近几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成化斗彩瓷呢?主要是成化斗彩的名气大、价值高,而真正懂成化瓷的人又很少,对那些功底不深的瓷器爱好者好骗,作假者容易得手。因此,收藏成化瓷器一定要理性,要找真正的专家或业内人士帮忙,认真向他们学习鉴定古代陶瓷的精髓,千万不要听故事,市场上凡是遇到低价出售的成化瓷基本上都是假的,掏宝捡漏得到一件成化斗彩的时代早已经不存在了,请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千万要小心,否则就要付出不必要的“学费”。

玻化砖是什么 玻化砖特点是什么


玻化砖是什么?玻化砖特点是什么?装修建材种类繁多,有业主了解到玻化砖,但是不清楚玻化砖到底是什么样的,玻化砖有什么特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玻化砖和玻化砖特点,让大家对玻化砖有更多的了解。

玻化砖是什么?什么是玻化砖?

玻化砖是抛光砖的一种,与釉面砖在家装市场上的地位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因为抛光砖的一大特点就是硬度强与其他瓷砖,可以说抛光砖是所有瓷砖中硬度最强的,而玻化砖作为抛光砖中硬度最强的一种,自然其实力不可小觑。玻化砖经常被用在卫浴空间或者厨房,就是因为玻化砖的另外一个优点,防滑性能。对于家有老人的家庭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玻化砖特点是什么?玻化砖的特点:

1、色彩艳丽柔和,没有显著色差。而自然花岗岩因为成岩时间、岩层的深浅不同色差较大。

2、高温烧结、完全瓷化生成了莫来石等多种晶体,理化性能稳固,耐腐化、抗污性强,历久如新。花岗岩因为自然构成,成材时间、风化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致密度、强度不一,运用两年后逐步失去光泽,外表磨损粗糙,难以清洁,影响雅观。

3、厚度相对较薄,抗折强度高,砖体轻盈,建筑物荷重减少。而自然花岗岩强度较低,轻盈,增添了建筑物的荷重,且会给运输、铺贴等过程带来一系列的艰苦。

4、无有害元素。花岗岩是自然矿物,长期埋藏于地壳深处,未经高温烧结,故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如长期接触会有害身材健康。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广彩瓷始为中国明代的广州三彩,以后发展为五彩,并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彩瓷吸取了民间优秀的工艺图案和戏剧艺术的舞台装饰手法,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1514年广州瓷器首次传到葡萄牙。17世纪是广彩瓷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

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烤而成。这是一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品种,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曼妙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图案纹饰有花鸟、人物、纹章、风景等等。早期色彩以红绿为主,金彩较少。嘉庆以后色彩增多,大量使用金彩。

广彩瓷器的器型主要有餐饮用具,包括各种碗(汤碗、调酒碗、冰碗等)、盘、壶(茶壶、奶壶、咖啡壶等)、杯、烛台(用于餐桌装饰和照明)、果盆等;也有一些成套的餐具或咖啡具、茶具、奶壶等;以及陈设用器,如瓶、花盆等。纹饰题材有徽章纹、人物纹、花鸟纹、风景纹、动物纹等。

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纹章瓷主要分为名人徽章、机构或公司徽章、省城徽章、军队徽章。名人徽章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定做,省城徽章多由荷兰、美国定做,机构或公司徽章主要由荷兰、美国定做,军队徽章仅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印度的某些部队定做。根据国内现有的出土资料来看,景德镇出土的明万历末年青花纹章瓷碎片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纹章瓷实物资料。但也有一种说法,最早的纹章瓷是现存葡萄牙的一件青花徽章纹玉壶春瓶,是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I1495-1522年)定做,其徽章是带有他姓名的浑天仪,寓意他将控制全世界。无论如何,最早的纹章瓷是在明晚期时由欧洲人向景德镇定做的青花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乾隆以后景德镇已很少见这类瓷器。而广彩的徽章瓷在乾隆、嘉庆时产量较大,主要还是由欧洲人定做,美国人定做的广彩徽章瓷出现在十九世纪以后。徽章图案一般放置于盘子的内中心,也有的放于边饰的中心位置,或碗、瓶的外腹部中心。也就是说,以它为主要纹饰,周边再附以其他边饰。

人物纹有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两大类,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中国人物图一般人物较多、气氛较热闹,有家庭生活、宴乐、祝寿、郊游等场景,人物多绘汉装,少数绘清装。西洋人物有花园春游、神话故事等题材。花鸟纹也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有花无鸟、有花有鸟、花蝶、花鸟蝶等图案。风景纹有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中式风景有山水、庭院、航船以及写实的十三行图等等,西洋风景有远景或近景的城堡、庭院等。动物纹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广彩的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写意鹿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彩装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用色、纹饰内容三个方面。

在构图方面,嘉庆以前有构图丰满和疏朗两种特点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以丰满为主,较少留白。无论是构图丰满还是疏朗,厂彩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边饰和开光(广彩行业称“开斗方”)的运用。广彩瓷器的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龙风纹、龟背锦纹、锦地开光纹(内绘山水或人物)、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各种碗、盘、杯、壶、瓶等器物都非常注重边饰的使用。广彩瓷器的开光,在道光以前与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比较接近。同治、光绪以后流行的开光是以大红、大绿绘带状花蝶图案作十字开光,开光带的边缘饰以连续的C字形花纹,在开光内再绘人物或花鸟图案。有的构图遵循对称的原则,而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的画法。广彩纹饰的这种线条繁复、浓彩厚涂的特色,应该说与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洛可可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洛可可(Rococo)源自法语洛克(Rocaille),是一种用贝壳或鹅卵石做成的装饰,常用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人造山洞或花园,后来传入法国。作为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刻风格,洛可可的特征是连绵的叶形花纹,过度地使用卷曲和自然的形式,制造轻柔、精致、优美、高雅的格调。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C形和S形曲线,以及贝壳或其他自然物体的线条作为装饰。洛可可风格于十八世纪率先在巴黎兴起,成为遍及建筑、装饰、美术、音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风格,并迅速从法国宫廷蔓延到欧洲各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股时尚之风之所以能迅速蔓延,也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经过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后,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神权统治大为削弱,宗教的束缚也大为松弛,各国君丰逐步把昔口掌握在教会手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实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商业的繁荣使富人阶层、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热切希望以财富融入上层社会,由此而导致了享乐之风的蔓延。此时虽然仍是君丰制,但民主的思想和个性的追求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渗透。此时追求轻松、享乐和个性化成为时代理想。

法王路易十五曾说出“在我之后管它洪水滔天”,“现世一周的享受胜过死后八百年的荣耀”等“名言”。洛可可风尚以优雅、轻柔、华丽、欢快为特质,充满了畅快和享乐的艺术效应。而这种艺术风格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流行于欧洲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形式蜕变而来。巴洛克艺术同样大量使用藤蔓般的曲线,尊崇的是对称的原则,但它在专制制度下体现的是严肃和拘谨,蜷曲的蔓藤所表达的情感是痛苦的扭曲。洛可可艺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承了曲线的运用,但尊崇的是不对称原则,各种线条体现出优美流畅、欢快淋漓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彩瓷器的纹饰构图会有对称与不对称共存的怪异现象。

广彩瓷器绘画以浓彩厚涂为特征,这或多或少是受了西方油画的影响,使它与效仿中国画的青花瓷、粉彩瓷大相径庭。虽然它是在五彩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又因融入了西洋绘画技法而与五彩瓷区别显著。广彩的用色以红、绿、金、麻色(用红与黑色调配而成,根据需要可调出酱、褐、棕、橙红、橙黄等深浅不同的色调)为主。全红(仅见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胭脂红可能因为太鲜艳而不适合全器使用)、全绿或全麻色的器物偶有所见,但更多的是各种色料互相搭配使用。岭南地区四季如春,花红叶绿、花繁叶茂是岭南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广彩瓷器在用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十八世纪销往欧洲为主的广彩瓷中,麻色的运用尤其突出。麻色或单独使用,或加金彩,或与其他色料搭配使用,所占比重不小。建筑物的墙面、柱子通常都用麻色以工笔细线一点点挑画,使其阴阳面和立体感更为凸显(景德镇五彩或粉彩均使用色块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而康熙晚期至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类似釉色的酱釉或芝麻酱釉瓷,尤其是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也大量销往欧洲。可见,欧洲人对这种棕色系的暖色调是情有独钟。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温馨、惬意的视觉效果,与洛可可风尚的欢快、轻柔之风不谋而合。

进入十九世纪,广彩的主要外销对象从欧洲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风格的转变,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到了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开始介入广彩瓷器的创作,在广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这种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其纹饰内容极具个性:一方面它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位。因此它的纹饰图案既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外销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就技巧而言,广彩较之景德镇彩瓷更多地借鉴西方绘画技法,明快的色调、写实的笔法、透视法的运用、阴阳面的表现都令它与传统彩绘瓷大为不同。就内容而言,仍以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花鸟纹和人物纹为主流。

花鸟或花卉纹,在中国古陶瓷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花蝶纹在广彩中大量出现,因为蝴蝶的发音,在广州话中蝴与“福”谐音,蝶与“耋”同音,因而寓意福寿与富贵。在十九世纪以后的广彩瓷器中,比较流行一种花鸟图案布满器身,画面基本不留白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粉彩瓷器中也有出现,创烧于乾隆,称“百花不露地”或“万花锦地”,而在广彩中还有一个动听的叫法——探花及第(地)。这类纹饰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广彩瓷器在绘花鸟纹时,较之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画风更为写实,笔触更加细腻,并且增加了曼妙曲线的运用,这些都是西方绘丽技法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所致。广彩瓷器的人物纹与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人物图纹己大不一样:后者是基本上每个都有实际内容,描绘的是戏剧故事、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或是表现文人避世清高的高士图。而前者是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只是家族宴乐、祝寿贺喜、书画棋琴、春游休闲等画面,完全没有康熙瓷器刀马人的严肃与激扬气氛,而是以轻松、休闲、欢快的世俗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理想,也迎合了洛可可风尚轻松享乐的精神追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