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1-01-25

瓷砖有哪些。

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本身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清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列朝诗集小传》等均有记载,能诗善画,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卧图卷》、《万年松图卷》、《莲蒲松荫图卷》、《苦瓜鼠图卷》等作品。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

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与国产料有很大的不同,据化学分析,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心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以上二本书均对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赞誉。

宣德青花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鹊、海兽、飞象、麟麟、狮子等。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根据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资料来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同点,二者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温度高于宣德青花,造型小,尺寸不是很大,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篆书款;而宣德青花,胎体重,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多布气泡,有桔皮棕眼,青花浓淡相间,带有黑色斑点,造型丰富,尺寸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大多写有年款。

名声显赫的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宣德瓷器有哪些特征?


明宣德瓷器有哪些特征?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1、造型特征:明宣德瓷器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2、胎体、底足特征:明宣德瓷器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

3、釉面特征: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民窑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4、青花用料:明宣德瓷器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5、纹饰图案特征: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

6、款识特征: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宣德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也是科技考古介入较多且卓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宣德青花瓷器更是文博界里讨论最多和争议频发的重要课题。实际上,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在认识自然科学的能力上,都存在着相对客观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和持续提升,我们一定能找到进入自由世界的那扇大门。

一、解析著录里的宣德青花

明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论述宣成二窑时提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浡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 还有《南窑笔记》里宣窑一节中记录: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 上述古籍里关于宣德青花的评论由古至今影响深远,乃至当下个别专家在鉴定宣德青花瓷器工作中仍坚持锡斑、渗青、晕散这些特点作为肯定与否的首要依据。但老一辈文物专家、学者根据考古实践发现:古人结论有悖于明代史实!早有相关著作多次进行揭示。摘录如下:

1.《中国陶瓷史》在介绍明代青花时提到:在传世的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带铁锈瘢黑斑,而青花色泽又极为优雅美丽的制品。有人物画面的青花器,往往属于这一类,其所用的青料究竟是国产钴土矿,还是进口料加以精制的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冯先铭先生所著的《中国陶瓷》修订版中论述宣德青花时说: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锈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用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3.耿宝昌先生在《国粹青花瓷辨伪》中依据1983年景德镇珠山宣德官窑旧址中出土的一件青花试料盘的考证中也证明:宣德时期已开始使用国产青料了。 4.近期北大学者胡东波先生在其所著的《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一书中,根据对几组宣德青花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给出结论:他所检测的几个样品均属于高锰低铁青花料。与此同时胡东波先生还引用李家治先生的观点:宣德青花色料有两种,一种为高铁低锰,一种为高锰低铁,且高锰低铁型青花是大量的。同时胡东波又以此对比吴隽先生的研究成果也与之相同。

上述众多专家、学者的权威性科研成果证明:高铁低锰青花料和高锰低铁青花料,还有两种青料配伍的多元化青料都是宣德时期的主流品种。

二、从考古出土和传世的宣德青花瓷器的发色中看到的客观性 氧化钴是在高温气氛中呈现出蓝色的矿物原料,因其具有着色力强和性能稳定的综合特点,所以氧化钴是烧制青花瓷器时采用的主要原料,简称青料。青料又依据产地不同进而分离出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国产青料又分为平等青、回青、珠明青和现代极为纯净的氧化钴青料等。 进口青料译音苏渤尼青或苏麻离青,简称苏料。因其钴土矿物之中所含铁的比例较高、含锰的比例较低,所以又称之为高铁低锰料。宣德时期烧制青花瓷器时不仅使用进口青料,同时也使用国产青料,因国产青料中所含铁和锰的比例与进口青料的比值正好相反,故将国产青料称之为低铁高锰料。各种青料因其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所以不同的青料在相同的高温气氛中所呈现出的色泽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青料也会因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多种的发色变化,例如:

1.同一种青料会因提炼的纯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蓝色变化,如元青花、洪武青花、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采用的都是进口苏料,然而它们的发色变化却各不相同。

2.同一批次的青料会因烧制温度的不同,或因器物的釉料及胎土质量的不同和器物在窑炉里摆放的位置不同等因素而出现色泽的差异变化。

3.同一批次的青料在不同的火焰氛围里会发生色泽的变化,而装载器物匣钵的质量首先决定了匣钵中的还原焰是否纯正,尤其是国产青料在还原焰和氧化焰的不同气氛中会使青料中氧化锰的发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4.著名学者张浦生在研究青花微量元素时,详细地分析了其中几种主要元素在各种条件下发生不同变化的规律:钴元素氧化气氛下呈蓝色、紫色,还原气氛下呈蓝色、暗红色。

虽然说各种原料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可循,然而各种矿物成分匹配比例的交织变化和物质依存条件相互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鉴赏宣德青花瓷器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客观历史,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谨慎实践,尤其是在没有科学仪器配合的传统鉴定时,一味地追求苏料特征,难免会造成认证时的误判,从而产生有损于文物保护事业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宣德青花艺术的历史评价 明代学者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中记录:“宣窑”,大明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皆纯白,或回青、石青画之,或加彩色。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亦以次重矣。明代万历学者袁宏道在《瓶史》里记载:但得宣、成等窑磁瓶一二枚,亦可谓乞儿暴富也。 “青花宣德最贵”已成古今学界共识。不过问及:青花工艺自唐而始,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为何“独誉宣窑”,再问因何而贵之时,却众说纷纭且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带着这些问题研究考证后发现:宣窑之青确有独耀其身的客观因素,成就了“青花宣德最贵”的旷世美誉。

1.独侍朝廷的御用属性决定了“宣窑之青”的至尊地位

王光尧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御器厂的建立时间是在宣德元年前后。 同时耿宝昌先生在其《国粹青花瓷辨伪》一书中也曾提到:是否可以说青花瓷真正成为皇宫之需,设置官窑而大量生产就应当始于宣德朝。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耿宝昌先生对御窑厂是在宣德元年建立的观点是有支持倾向的。因此我们说:宣宗皇帝登基之时不仅结束了过去御用瓷器由地方官窑烧造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御器厂专烧御用瓷器的全新时代。

然而我们在赏析历代官窑青花瓷器时却发现:虽说至正、洪武、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在烧造技术、工艺和绘画风格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究其生产材料和烧色原理一致性的平台上看并无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器形的大点小点、粗点细点的变化,图案装饰大都为龙凤纹、云鹤纹、鱼藻纹、八宝纹、瓜瓞纹、人物纹、麒麟瑞兽纹、缠枝花卉纹等,尤其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比较更为明显,若不采用非常专业的技术手段去刻意分析,仅凭正常的视觉观察是很难区别的。既然这样,宣德青花瓷器除了御用属性的特殊身价之外,还有哪些是提升“宣窑青花”市场价值因素的呢?

2.丹青画师决定了宣德官样瓷器装饰艺术的时代特色

众所周知:历代宫廷画师的艺术作品,都会在其所属的社会艺术品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明代早期的宫廷画师,他们不仅开创了写意花鸟的艺术先河,而且引领了绘画艺术从工细传统向写意风格转变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师们遇上了一位才华横溢且在瓷画艺术上喜于创新的开明皇帝,从而使画师们有机会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烧造在宫廷使用的陶瓷器皿之上,进而使原本就盖世一筹的宫廷瓷器成就了一代空前绝后的稀世珍品。有史为证: 明代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景德镇瓷器遍天下》文中这样描述: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余见御用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莹”者,其人物毫发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

乾隆举人梁同书在《明窑合评》中说:宣窑选料制样、绘画、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色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从古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录描述的瓷器绝非是画、染分制的流水线上生产的工艺品,而是出于当代丹青之手的艺术品,诸位先师都是从品鉴书画艺术的角度上来品鉴官窑瓷画,并用瓷画水平的高低来确定宣德青花的价值与否。那么,宣窑瓷器上到底是怎样的绘画艺术赢得了历代名家的一致赞许呢?

3.苏青的晕散特性助写意小品在宣德名器上得以升华 本人曾有幸去过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感悟颇深,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师名家众多,是哪位大家创造了哪些作品已无从考证,蟋蟀罐上诸多的花鸟纹饰给后人留下了随意联想的无限空间。虽说是花鸟题材的绘画艺术盛于唐宋,然写意之风却云起于明。将书画艺术烧造于瓷器之上更是让当时的宫廷器皿面貌一新。我们从蟋蟀罐中看到了诸多以苏料绘画的写意小品之后,不得不拍手叫绝。 飞鹰逐雁图、洲渚水禽图、鸳鸯嬉戏图等等,好像我们看见的就是一幅幅水墨丹青,仿佛置身于现实的自然场景之中。荷塘月色、清野飘香、芦苇摇曳、静谧恬美,苍鹰芦雁、鹭雀水禽、飞翔栖息、追逐嬉戏。尤其是青花苏料的洇晕特性,更加提升了瓷画近似纸绢水墨效果的艺术特征。烘染设色、浓淡干湿、皴擦点画、黑中留白,种种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再加小品题材活泼、意趣横生。仕女图不仅描画出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婀娜矜持,同时又看到了淑女们在亭台楼榭中的生活场景,婴戏图展现出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可爱的玩耍画面,充分地显示了太平盛世中百姓生活的天伦之乐,安静祥和。我们在品鉴陶瓷艺术品的同时又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明代绘画艺术,也正是这些殿中画院人的作品 ,使原本民间常见的日用俗器,一蹴而就地生成了璀璨盈庭、光耀后世的艺术珍宝。我们说不清是苏青成就了小品,还是小品成就了苏青,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宣德皇帝成就了一代空前绝后的官窑名器!

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


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导致明初制瓷业萧条。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永乐、宣德两朝,形成了明代瓷器制作上的第一个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乐朝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已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书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第二,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第三,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冲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第四,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细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宣德官窑青花瓷器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明宣德青花芦雁纹碗 规格:口径23.1cm 高9.5cm

明宣德青花芦雁纹碗敞口,弧腹,圈足,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碗外壁绘芦苇丛生的沙渚坡岸,上有四只野生无华的大雁,它们或振翅高飞,或引颈眺望,或梳理羽毛,各具生态,运笔流畅。

雁历来被认为是吉祥之鸟,是守信的象徵。宋徽宗赵佶有《柳鸭芦雁图》《文物图注》上有雁衔芦纹,寓意“一甲一名”。雁善鸣,“鸣”通“名”,初生的芦苇称“葭”,“葭”又与“甲”谐音,所以芦雁纹便代表“一甲一名”,有“金榜题名”的吉祥寓意。

明代青花之冠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宣德青花瓷器造型敦厚端庄,釉面青亮,纹饰细腻豪放,笔法潇洒,一向被列为明代青花之冠。

宣德帝在位仅仅十年时间,恰逢明朝盛世,朱瞻基个人雅好艺术,如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朱瞻基在位时出现的,懂艺术的明宣宗成就了宣德朝瓷器的辉煌。

晕散成就极致的残缺美

宣德时青花瓷器所用的“苏麻离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釉色蓝中透黑,有着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苏麻离青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创造了一道绚丽的风景——晕散的残缺美,这种墨晕效果一直为古代文人所推崇。

永宣青花,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元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一)造型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与同时代其他瓷器造型风格相同的饱满、硕大以及浑圆的特征,因而能够给人留下朴实、雄伟、庄重的感觉。目前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大碗、大盘直颈盖罐、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盘口狮钮盖罐、葫芦瓶、四系扁壶、执壶、风流扁壶、花盆、筒炉、盘座、盏托、高足碗、高足杯、鼎,等等。而元代青花瓷器比较多见的造型是八方造型,通常有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梅瓶、八方执壶、八方盖罐等,体现着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除了要满足当时汉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殊功用的器具:其一为满足蒙古人爱喝酒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高足杯与高足碗;其二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抓饭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大碗、大盘;其三是出口到东南亚诸国的小件器物,主要包括葫芦瓶、鸟食罐、双系小罐、军持等。

(二)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具有主次分明、布局繁密、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的特征。瓶、罐的纹饰主要呈横向带状分布,具有5-8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钱纹、弦纹、回纹、锦纹以及卷草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具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此外,盘、碗等器物,通常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式,展现出多层次放射状的外观形态,某些器具上还具有回纹、云纹、蕉页的纹理,与时代相符。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粗放与细腻两种绘画方式,具体表现为白地青花纹饰与青花涂地章留白纹饰,有的器具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在器具上绘有青料星点以及剔刻花筋叶脉。元代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上的典型特征是线条酣畅流利、笔触细腻。器具绘画上用于装饰的主要有动植物装饰、人物故事装饰、仪器几何装饰等。

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具有一些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海水纹、花卉纹、云间纹、云纹、卷草纹、竹石纹、鱼藻纹、钱纹,等等。

(三)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

元代青花瓷器上图案的典型特征是图案发光鲜艳,同时在浓重处有黑点疵点,闪烁着金属光泽,这种光泽人们常称为“锡光”。如果把瓷器对光斜视,就会发现锡光上移,与周围蓝色区域处于同一平面。这种特征不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后者瓷器上的铁锈斑常常没入釉内,外观呈现凸凹不平的形状。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来源史籍并无记载,因而近些年关于青料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综合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其一来源于波斯;其二来源于印度;其三来源于远东的蓝色料Smalt而制,而Smalt又必须与锰矿或钴土矿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描绘青花瓷器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中青料中钴料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元代青花瓷器所测试的样本数量偏低,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然而笔者坚信,随着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终将被解决。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体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记呈现厚重的特点,通过对其断面以及器底观察分析得出其胎质与明清瓷器相比,不够细腻洁白同表面粗送同时分布着许多细小气孔。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胎的主要成分是瓷石与高岭石合理搭配而制。而高岭石的使用加大了瓷器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而加大了烧成概率,同时瓷器整体强度提升降低了变形,这些都是烧制大器物的基础。

(五)元代青花瓷的釉

元代青花瓷的釉主要呈现白中闪青色。通过科学测试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青白釉以及卵白釉,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方面,其釉中氧化钙含量比青白釉低而比卵白釉高,而氧化钠与氧化钾的含量却比卵白釉低而比青白釉高。

(六)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征

其一,器具的表面特征多数为砂底无釉,玉壶春瓶除外。

其二,对于瓶、罐、壶来说,都是通过先分段成型再进行粘结,从外观来看,接痕明显。

其三,圈足出现扭曲,常常有斜削修足的现象,而且底部含有鸡心状凸起。

其四,器具的外底部出现不规则的釉斑,这种釉斑是施釉过程中工匠粗心洒在上面的,因而导致每个器具的釉斑都呈现不同的形状。

其五,在器具底部露胎处常出现疵点。

其六,对于梅瓶而言,其颈部大都呈梯形。

(七)元代青花瓷器款识

多数的元代青花瓷器都不署款,除了个别瓷器如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原创的署款外,其他瓷器的教识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宣德青花瓷器的特点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永乐和宣德瓷器堪称盛世。

明宣德 宣德青花云龙纹钵

一、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致。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无旋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如小孩的屁股那样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前期与后期稍白,中期青白色,均而细润。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的盘、碗大多数器物有开片,开片是一种生烧现象,是工艺不成熟造成的。这一时期开片的规律是线条拉长,细不规则。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明 宣德青花拔白海水龙纹大盘

二、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进口与国产混合料三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青花自然晕散,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

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

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三、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

宣德时期的盘极雅致华贵。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

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

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明代 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尺盆

四、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这种点画法到了天顺就结束了。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宣德龙纹狰狞凶猛,在整个明、清两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嘴,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五、落款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

.明 宣德款青花缠枝莲纹卧足碗

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款识特点

“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


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元青花瓷器有很多谜。那么,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呢?

1、蓝色纹饰

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朝建立以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贸易能力都非常强,愿意跟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有这样的记载:“鞑人初始草昧,百工之事,无人而有……后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鞑人,是一种蔑称,就是元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懂,没有工艺,自从灭了“回回”以后,把工匠、器械都带回来,就慢慢发达了。

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的建筑。

2、突然成熟

第二个谜就是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出现于元代的中晚期,受波斯的影响,原材料和工艺都是从波斯输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都比较强,比如磁州窑就是以绘画为主。工匠到了南方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这么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就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至今从学术角度上讲,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3、题材众多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愿意画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4、造型硕大

第四个谜就是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瓷器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喝酒用的,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是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我们说过,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度数开始提高了,但就用这杯子,要喝蒸馏酒也够呛。

高安当时还出土了六个带盖的梅瓶,梅瓶也是装酒的,每个瓶子底下都有一个字,写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说的六艺。

六艺很有意思。第一是礼,说的是礼节,道德水准。过去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是乐,是音乐,修养,素养。你懂得音乐,你的修养就比较高。第三是射,古代的射,就是射箭,指技艺,生存的一个本能。第四是御,御是驾御,驾御马车的人叫御手嘛。指你的行动能力。第五是书,书法,形象思维。第六是数,算术,逻辑思维。

礼、乐、射、御、书、数,掌握这六艺,你就是一个全才,在今天的社会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礼·保氏》就有这样的说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高安出土的六个梅瓶全部带盖。底下六个字,盖上六个字,互相都是对应的。当时可能就是为了配套,底是“礼”字,就拿写“礼”的盖扣上。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批出土元青花,每个都精美至极。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鉴赏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伴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宜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育,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常见纹饰有批把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风、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