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价值 > 导航 >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缅怀一代伟人 极具收藏价值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缅怀一代伟人 极具收藏价值

古代瓷器价值 博德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2021-01-25

古代瓷器价值。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带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展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伟大力量。这种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红色精神,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国博金萃推出毛泽东福寿瓶,特为纪念,缅怀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瓶体镶嵌主席的亲笔题字“福寿”二字,更具收藏价值。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象征着太阳、生命、喜庆、吉祥如意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与中国革命的红色精神遥相呼应,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采用专用的“中国红”红釉烧结成,艳丽、纯正、典雅,“红而雅,艳而美,亮而柔”,喜庆吉祥、富丽堂皇。“人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毛泽东福寿瓶,可谓是殿堂之器,红瓷珍稀,更寓意中国革命的红色精神源远流长。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简约雅致、细致白润、胎薄如纸、击声如磬是其真实写照,毛泽东福寿瓶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以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收藏与赠友的珍品。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而且基于高温釉料的独特技术优势,可以在表面进行二次加工,配以主席亲笔所书福寿二字更具收藏价值,“福”是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寿”是对繁荣昌盛的期待。瓶面的“喜上梅梢”和“松鹤延年”图案是毛主席最喜爱的国画图案,寓意“繁荣昌盛、幸福长寿”。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是高雅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颠峰之作,具有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审美价值及收藏价值,为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境界,是当今世界陶瓷科技与艺术的顶峰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缅怀一代伟人,极具收藏价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泰蓝陶瓷极具收藏价值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收藏景泰蓝知识

景泰蓝在历史上是国宝级的重器,曾经比玉石珠宝都贵重。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单调,批量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冷寂。近年来,景泰蓝在创新中重放异彩,作品精湛,极具收藏价值。

在北京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中,景泰蓝经常摆在显眼的地方。也难怪,景泰蓝是京城工艺美术的奇葩,也是与玉雕、牙雕、花丝镶嵌、金漆镶嵌、雕漆、内画、漆画齐名的工艺美术“燕京八绝”之一。

发扬光大阿拉伯人的发明

景泰蓝,也叫珐琅。古代生产景泰蓝的工厂就叫珐琅厂。珐琅是译音,珐琅的工艺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珐琅自元代传入中国,先进入广州,广州人当时把珐琅也称为“佛郎”、“佛林”,后来逐渐地称为“珐琅”,珐琅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叫“七宝烧”。到了明代,中国在珐琅制作上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景德年间,由于皇帝酷爱珐琅,其制造工艺日趋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工艺特色的珐琅艺术。珐琅的品种也日渐丰富,除了盒、盆、碗、烛台等日用品以外,还有花觚、鼎、尊等大的摆件;装饰图案更是多姿多彩的人物、花鸟、动物、果实、风景等;最为重要的是创造了许多新的釉色,仅蓝色就有钴蓝、天蓝、宝蓝、普蓝、粉青等。釉质优美沉稳、坚实浓郁、润泽光亮。由于许多器物多以蓝釉打底,创造了以蓝为主色调的风格,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景泰蓝随后逐渐取代了珐琅的叫法。

景泰蓝曾是明、清两代宫廷名贵重器,当年宫里专设生产景泰蓝的机构,明代由内务府监造局掌管,清代由宫廷造办处内专门设有的“珐琅作”,专司景泰蓝制作。景泰蓝名贵一时,是皇家和王府的专用品,寻常百姓家里是见不着的。皇帝偶尔把它作为赠品赏给大臣,王公大臣以家里能摆件景泰蓝而炫耀恩宠和尊贵。因此,景泰蓝“比珠宝玉石更珍贵”。

据史料记载,景泰蓝到清中后期才传入民间。北京的景泰蓝民间作坊最早是清咸丰、光绪年间才有的,当时有名的字号有老天利、杨天利、德兴成等,他们制作的景泰蓝不逊于宫内的“珐琅作”。北京的景泰蓝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掐制和纹饰上不仅增添了上百余种工艺,而且在造型和题材上又创新了200多个品种。景泰蓝已成为北京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的国礼之一。

制作工序有108道

出北京天坛南门,过景泰桥,穿景泰街,便是中国生产制作景泰蓝最具权威的企业——北京市珐琅厂,现在许多游客都来这里观看景泰蓝制作的神秘过程。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有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最让人叫绝的是掐丝与点蓝。掐丝的师傅仅凭手中的一把小镊子,就能把柔软而有韧性的扁丝七折八拧,弯来弯去变成了一条龙身、一只凤头、一朵牡丹、一株兰花。然后将一根根扁丝粘在铜胎上,就像绘画中的白描,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来表现。一个光秃秃的铜胎经过掐丝艺人“心运其灵,手熟其巧”的装扮,山水人物、四季花开、龙飞凤舞等千姿百态的图案便跃然胎上,俨然一幅没有上色的立体画卷。

宣德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官窑的青花烧造数量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均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以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用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从形制上,永乐期的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之感。永乐细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都是采用平削。宣德盘、碗之底多数有棱边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鳅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大盘削足为倒梯形,圈足外墙内收,里墙外斜,用手无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为分段接合,凡见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为仿品。盘类塌底现象明显。宣德器底部露胎处,或属白胎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但均无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瓷一直是收藏家钟爱的艺术品,它的价格在国际拍展上也一直居高不下。在2005年秋拍上,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以2980万元人民币成交,其珍贵可见一斑。

湖田窑及青花瓷器 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瓷器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青花之美,美在富丽、雄浑、豪放,强调外在的震撼。而这两种瓷器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说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湖田窑娃娃纹梅瓶口径:2.3厘米底径:7.5厘米高:24.5厘米¥8,000,000RMB

此湖田窑娃娃纹梅瓶,小口,矮束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削收,浅隐圈足。造型浑厚饱满,胎体厚重。外壁模印花卉娃娃纹,纹饰凸显,姿态多样,花卉烘托其间,栩栩如生,腹下部则饰瘦长变体莲纹边饰。这件梅瓶的造型、釉色、花纹等均为上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青花八棱大罐口径:5.2厘米底径:7厘米高:14.7厘米¥9,000,000RMB

元代青花八棱罐多为通体布满多层纹饰的松竹梅纹八棱大罐。此青花八棱大罐腹部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瓷质精美,瓷质如玉,造型大方端庄,特别是它的纹饰,花纹画得艺术性高,艺术价值很高。艺术陶瓷作品,它的收藏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很高,它的纹饰,不管是构图,纹样的绘画、形象、色彩,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来自雅昌艺术的统计数据表明,瓷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在2013年止跌回升,成交数量大幅上扬,高价拍品的成交提振了整体市场信心。

建国瓷极具收藏潜力


“建国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建国瓷专指1953年国家组织生产的有严格意义的官僚体制的现代官窑制度下的首批官窑产品,产品有青花、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品类。广义的建国瓷是1949-1966年(建国到文革前)瓷器的统称。

当大多数人的眼光紧盯着明清瓷器时,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收藏建国瓷,在他们看来,近代瓷器的市场价正处低位,值得长线投资。

由于建国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一直以来并不被收藏家们所重视。一些收藏家认为,古董收藏才是高雅文化,而建国时期生产的瓷器特别是老百姓生活日用建国瓷壶,较其他藏品,具有大众性、普及性、门槛低等特点。所以,很多建国藏品价位低,甚至有些被当作废品处理了,使存世量稀少下来,这恰恰成就了建国瓷的收藏契机。

事实上,建国瓷精湛的工艺水平、独特的政治色彩,都是值得注意的升值点。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瓷业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陶瓷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号召各地成立国营性质的工厂,保证批量生产,以此推动出口创汇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于是诞生了许多大型陶瓷生产企业。

建国瓷的工艺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由轻工部陶研所出品的毛主席(7501)专用瓷,又被称为“红色官窑瓷”,因其工艺水平极高,存世量极少,这批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推崇。

与动辄上百万的明清瓷器相比,建国瓷更适合初级藏家。第一,是价格尚处较低位。据介绍,目前一些较为典型建国瓷壶价格大都在数千元左右。而只有少数由名家所绘的稀有瓷壶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另一个原因是建国瓷赝品相对较少。相比市场认可度高的文革瓷,建国瓷关注的人少,价格也较低,作假并不划算,因此赝品相对比较少。

但价格低,并不意味着不升值。从2007年开始,逐步有人关注建国瓷,因此现在一些精品建国瓷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如今一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茶具,市场价大概2万元。所以由此看来,建国瓷具有很大的收藏潜力。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尊

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太白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苹果尊

苹果尊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百鹿尊

百鹿尊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茄式壶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式瓶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扁瓶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凤尾瓶

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蒜头瓶

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甘露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贲巴壶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尊

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太白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苹果尊

苹果尊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百鹿尊

百鹿尊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茄式壶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式瓶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扁瓶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凤尾瓶

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蒜头瓶

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甘露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贲巴壶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现代工艺瓷极具收藏潜力


现代工艺瓷极具收藏潜力

在本届民博会上,来自景德镇的瓷器吸引了大批收藏家的目光,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陶瓷、紫砂收藏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笠鑫在观展后建议各位收藏爱好者,可多关注景德镇的现代工艺瓷,就目前收藏市场形势观察,现代工艺瓷的收藏前景非常可观。

在本届民博会期间,展场4号馆环廊处,每天都有一位我市的收藏家在现场坐镇,为收藏爱好者们作艺术品投资鉴赏指导,在开展当天,高笠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与收藏爱好者们分享陶瓷收藏心得。高笠鑫收藏瓷器已有20多个年头,他介绍,陶瓷艺术品是唯一一种“既能观赏、还能把玩;既能使用,还能投资、收藏”的艺术品,陶瓷艺术品收藏也是传统收藏活动中的重要门类。

对于本届民博会参展的陶瓷艺术品,高笠鑫的评价是:规格高,品种丰富,是瓷器收藏爱好者的盛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与积累中,景德镇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队伍,形成了极为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本届民博会上,景德镇更是带来了许多珍贵的瓷器艺术品。张松茂作品“黄山胜景”,重工粉彩,细致的笔触彰显着黄山精神,其技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再度创新,高笠鑫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熊国辉的四条屏瓷板画,以丹青的形势描绘江南山水,表现手法独特新颖,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绘画底蕴。赵世文的山水冰雪画,借助瓷器的质感,绘出江南雪景的空阔、灵秀,别具风味。高笠鑫说,“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工艺瓷的特色与收藏、赏玩价值。”

近几年,陶器收藏市场中,现代工艺瓷异军突起,直逼传统瓷器,而现代工艺瓷收藏的火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高笠鑫分析,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瓷器作品在烧制、绘制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与突破,极具现代特色,另外,许多大家出炉的作品也就十余件最多不过百件,都是稀有品,最重要的是,现代工艺瓷价格适宜,是收藏者投资的上佳选择。

世博瓷——收藏界的又一新宠


吉祥海宝瓶(青花版)

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呈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眼球,这样的空前盛况,更进一步提升了世博的纪念意义和价值。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以世博为主题的收藏品不下上千种,有邮册、纪念币。灵动活泼的三人行世博会徽、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现代大气的上海市标志东方明珠、典雅高洁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吉祥物海宝等等元素的纪念品更是令游客爱不释手。如何选择一款既有纪念意义,又能在日后增值保值的产品,相信是不少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

考虑到日后要其增值,就要考虑到收藏品的发行机构要权威、发行量要少、制作工艺精湛。比如像展示世博的瓷器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一组“世博瓷·中国礼”,以世博为主题,从方方面面展示出世博的国际性纪念意义和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也让中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既有浓厚的中国风,如龙凤呈祥、金玉满堂等都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又有对中国现代化的展示,浦东印象就把上海浦东的繁荣展现在瓷器上。

这组“世博瓷·中国礼”瓷器,以红色、蓝色、白色和金色为基色,红色喜庆隆重,是大方的中国红,蓝色代表海洋,与海宝交相呼应,白色朴素典雅,像一朵圣洁的莲花,金色是财富的象征。收藏这样一种瓷器,可谓纪念与价值并存。

南宋时期金国和西夏的瓷器特点


金国和西夏的瓷器受到宋代瓷器很大的影响,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瓷器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尤其是实用性和审美都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特点。

磁州窑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还有南方的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其风格相近似的瓷器。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绿釉瓷器也很常见。如观复展出的“金代磁州窑绿釉诗文瓷枕”,枕上刻划的是“正丰调”,苏东坡的词《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不知这工匠是想家了,还是一换行大意了,写得挺好的一篇词句,竟丢了一个“又”字,也没看出来,就进炉烧制了。女真族的第三次崛起,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后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入关,定鼎中国。

在金世宗和南宋签定《隆兴和议》之后,两国开始了相对和平的时期。金国的陶瓷业也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各地窑口都开始恢复或扩大生产,烧制瓷器。金承宋窑,北方还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大窑系。虽然烧瓷的水平,各方面都比不上北宋时期的产品,但荒废的窑场和濒临失传的工艺得到了抢救,使后代人能继承北宋的制瓷工艺。八九百年后,让我们今天的人平添遐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北宋的怀念。

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金代耀州窑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印花装饰比刻花省事多了,也有刻花的。看观复展出的“金代耀州窑刻花花草纹梅瓶”,“金代耀州窑印花大碗”。耀州窑从金、元时期开始衰落,终于元初。

定窑是金代北方各个窑口复烧质量最好的,看台北故宫藏“金定白釉印花四季花卉碗”,覆烧和印花工艺表现的淋漓尽致。定窑主要还是烧制百姓的生活用器,盘碗类最多,看我馆的“金定窑白釉印花鱼藻纹花口碗”。金代瓷器与宋瓷接近,不像辽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尤其定窑不太容易辨识。

钧窑与北宋有所区别,由于基本了解了铜红釉的成因,金代钧窑器上开始出现有意识的涂抹釉斑,而宋代钧瓷没有这项工艺。所以,凡是有涂抹彩斑痕迹的,大都是金元之后的钧瓷。

与南宋、大金形成“后三国”时代的大夏,是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叛宋在中国西部以兴庆(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宋人称之为“西夏”。夏国灵武窑烧瓷的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等建筑用材。

金立国有120年。到1234年,南宋又与蒙古国结盟联兵灭金,报了一箭之仇。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中因果相报。南宋也终被元灭,开始了异族统治中国的新纪元,瓷器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