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 导航 >

宣德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宣德瓷器鉴别

2020-06-05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宣德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官窑的青花烧造数量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均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以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用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从形制上,永乐期的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之感。永乐细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都是采用平削。宣德盘、碗之底多数有棱边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鳅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大盘削足为倒梯形,圈足外墙内收,里墙外斜,用手无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为分段接合,凡见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为仿品。盘类塌底现象明显。宣德器底部露胎处,或属白胎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但均无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瓷一直是收藏家钟爱的艺术品,它的价格在国际拍展上也一直居高不下。在2005年秋拍上,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以2980万元人民币成交,其珍贵可见一斑。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尊

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太白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苹果尊

苹果尊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百鹿尊

百鹿尊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茄式壶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式瓶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扁瓶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凤尾瓶

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蒜头瓶

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甘露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贲巴壶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尊

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太白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苹果尊

苹果尊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百鹿尊

百鹿尊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茄式壶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式瓶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扁瓶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凤尾瓶

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蒜头瓶

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甘露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贲巴壶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耀世奇珍——明宣德云龙纹罐


明朝有名的航海事件——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年间。他的舰队带回了“苏麻离青”料,为永宣时期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苏麻离青”料实际上是一种含铁量高、含锰量最低的进口钴料,在当时就十分名贵,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烧成的青花色泽凝重、发黑,在釉面上形成凝聚的黑色结晶斑,黑斑深入胎骨,反射出一种金属锡光,以手抚之,可以感受到凹凸不平之感。这是后世无法仿制的,也是鉴定永宣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明朝宣德官窑青花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永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瓷器生产进入了黄金时代。瓷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且修胎讲究,瓶罐类琢器接胎痕不明显,底部一般无釉,为砂底,但光滑细腻,抚之有糯米粉般的爽滑感。此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瓷器多模仿西亚的金银器及陶器,天球瓶就是仿西亚的造型而烧制成功的。

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已经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日的欣欣向荣,成长之路坎坷崎岖,着实不易;这个年轻的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接受乃至重视,则是在跨进21世纪的事情。较之书画古玉青铜市场的“井喷”景象,内地的瓷器市场“处变不惊”,始终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此件宣德青花云龙纹罐,造型丰满,端庄大方,罐直口短颈,口径略大于底径,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釉质润亮,施釉较厚,绘画生动,青花苍翠浓艳。色釉质朴内敛,却又不似彩瓷那般五彩斑斓,画面当中的游龙似在龙腾云海间自由驰骋,霸气十足,彰显宣德朝盛世景观。青白两色之间交相辉映,散发着古朴而又灿烂的光彩,这便是青花瓷器独有的魅力。

据2013年某艺术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明宣德瓷器成交前十名,其中六件成交总额为2.15亿元,占榜单成交总额的75.92%,是同时期其他瓷器望尘莫及的。据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人员说:“宣德青花瓷器目前市场价值非常高,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它以其广博精深的内涵,华美绚丽的外表,始终是中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关注点,堪称海内外收藏市场的无价瑰宝。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已作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各类收藏家所珍藏。

青花瓷器在洪武、永乐、宣德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许多瓷器精品在拥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拍场看,近十年来创高价成交的官窑瓷器,绝大部分都出自明清官窑瓷器。此外,高古瓷器因鉴定赏析困难导致的曲高和寡,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明清官窑瓷器的走好。

如此之艺术瑰宝,望世人众家共赏之,有缘人收藏之,让它闪耀出应有的光芒!

明宣德青花瓷鉴定之一瓷质细腻 宣德瓷多橘皮纹


收藏界的爱好者都知道,某人若有一件永乐或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让人羡慕的。如果说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始和发展时期,宣德则为明代瓷器的鼎盛期,它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日,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就宣德青花的鉴定要点为广大读者支招。

造型:宣德青花瓷以胎土淘炼精细、造型工整凝重、釉汁匀净、器型多样、青花浓艳,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个时期的瓷器不但继承了前朝传统,还兼收了阿拉伯铜器文化的因素,大胆创新烧制了许多独特新颖的器具。目前世上多见的有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八角烛台、葵瓣口碗、卧足碗、菱花口碗、大盘、扁壶、折沿盆等。器物多为圆足,外墙内敛、里墙外斜,足端棱角状呈现梯形,用手很难抓起,此后的仿制者多不具备这些特征。

胎釉:宣德时期瓷质细腻,胎体坚致,大件器多为厚胎,底无釉,砂底、露胎处常见尖石红斑,光滑自然无旋纹。瓶罐接口明显,虽制作精良,但仔细观察仍能看出衔接痕。多橘皮纹是宣德瓷器的突出特征。釉面均匀细润、白中泛青,呈“亮青釉”。器身器足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现水绿色积釉。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同器身色泽有别。同永乐青花瓷器一样,宣德青花使用的青料多为进口料,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且有自然形成的黑褐色铁锈斑,深处钻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凹凸感。当然,同时期也有国产料,发色淡雅无锈斑,时有流散,致使纹饰有模糊不清的现象。

宣德青花价值不菲


华夏收藏网讯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根据资深古陶瓷鉴藏家周国光先生介绍,宣德瓷器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目前的市场价值已高达数十万元以上。

在近期的广州华艺拍卖公司展览中,周国光先生便亲自上手鉴赏了一件估价为50-60万的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根据周先生的描述,该瓷盘的重量感觉比平时所上手的宣德瓷器要偏轻了一点。但是从该瓷器的胎质及造型去判断,该瓷器绝对是一件非常开门的古董。由于很多特征都符合有上百年历史的岁月痕迹,故而周先生也对该拍品给以肯定。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周先生也为此讲解了宣德青花的鉴定要诀,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华夏收藏新闻部文字记者:朱妙婵、摄影记者:陈雪雯)

故宫宣德青花瓷赏析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宣德青花瓷概述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宣德青花瓷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明宣德青花瓷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明宣德青花瓷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明宣德青花瓷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青花瓷珍品———明宣德青花梅瓶


 专家鉴宝

读者蒋先生手里藏有一件刻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青花瓷器,他珍藏多年,十分喜欢,也买了不少青花瓷器鉴定的参考书自己琢磨“宝贝”的真伪,但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看到本报每周四收藏版推出的鉴宝栏目后,他特地打来电话,申请鉴定。本期我们请到了原文物局瓷器鉴定专家许锦女士为蒋先生的这件青花瓷把把眼,辨辨真伪,以飨读者。

鉴定结果:这是一件明代宣德官窑珍品青花梅瓶。

鉴定理由:鉴定一件青花瓷器一般要看造型、胎质、釉料、绘画、款识、重量、敲击声音等几个方面。首先,这件梅瓶的造型非常周正匀称,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十分恰到好处,显得颇为丰满,具有端庄高雅的审美特色,而赝品往往仔细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出不规整、变形或者不对称。

其次,宣德青花瓷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有油润感,这只梅瓶底部为无釉露胎砂底,以手摸之能明显感到极其细腻滑润,而新仿品的胎手感生硬;宣德青花瓷釉使用的是一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从波斯带回来的,这种料在明代成化年间基本就消失了,因此弥足珍贵,采用这种料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再者,此梅瓶绘画分三部分,主体部分绘画为缠枝石榴纹,肩颈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上方为一圈树叶纹,线条粗犷,纹路清晰,描绘得非常流畅,有一气呵成感,自由活泼,且布局疏密有致,这也符合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另外,器身肩下部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识,字体遒劲有力,属于典型的官窑器物,款识笔法工整清秀,用高倍放大镜照视,款识上部呈暗雾状而下沉,甚至晕散开来。

最后,此器物上手重量适中,轻敲时声音清亮,口沿内外和器身釉薄处由于空气氧化呈明显的牙黄色,符合老瓷器的特征。在高倍放大镜下,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且泡色青亮密集,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偶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这些细节都与明代宣德官窑瓷器的特点相吻合。

总之,此件青花梅瓶器型端庄规整,纹饰精美,釉料明显采用苏麻离青进口料,呈黑蓝,釉上绘画部分黑褐色铁质斑点明显,题款也为官窑,无一不精,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市场拍卖价可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本报记者李斌采访整理

答读者问

1.读者万先生问:我爷爷传下来的一枚古钱,我看到和你们报纸登的那期花钱专题里提到的金质“淳化元宝”很像,钱币一面有双佛,但就是上面锈得很,可能不是金的,不知道这样的“淳化元宝”有没有铜的?

答:“淳化元宝”是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的,目前只在五台山发掘出背佛的金币近千枚,价格可达10万元左右一枚,因此许多仿造的“淳化元宝”就出现了,根本不存在铜制的,这是后人的仿品。

2.读者何先生问:我有一枚方孔花钱“周元通宝”,上面有八卦图案,比普通钱大且厚,请问有价值吗?

答:“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时期铸造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这属于一枚后人仿造的花钱,用来辟邪驱恶。

3.读者庄先生问:我比较喜欢元代青花瓷器,请问收藏时如何识别元青花瓷器的风格?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谢谢!

答: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底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4.读者吴小姐问:我有三枚铜钱,一枚“咸丰重宝”背面无字,一枚“宋元重宝”,背面也无字,还有一枚“崇宁重宝”,反面写“当十”,两侧是蒙文,请问各值多少钱?

答:“咸丰重宝”、“同治重宝”之类的一般很常见,20-30元一枚,只有铜质优良的样钱珍贵,可达1000多元一枚;而宋代铜币都是小钱,根本没有重宝,这是伪造品;崇宁重宝是北宋徽宗时代的钱币,价格也就3-5元/枚。

鉴识永乐宣德青花瓷要点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在元代成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期,到了永乐和宣德年间,可以说是到了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这两朝的官窑器,多使用进口青钴料(即所谓“苏麻离青”),但到了宣德朝后,也许是因为进口料的缺乏,有在一个器物上合用国产和进口两种青钴料的现象。在制瓷的风格上,永宣期的青花瓷已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在制瓷技术和工艺等方面,这两朝大体一致,因此,历来都有“永宣不分”之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仔细鉴察,还是可以将两朝区分开来的。现择要介绍鉴识两朝青花瓷的要领。

两朝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由元瓷装饰的粗放而向秀丽、典雅方向发展。由于用“苏麻离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烧成后易产生晕散现象,一般不适合作要求图象清晰的人物,因此,两朝纹饰多见植物图案,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牵牛花、石榴、枇杷、葡萄、荔枝、樱桃、灵芝、山茶等。动物纹多见为龙凤图案,后期特别是到宣德朝,又有少量的麒麟、狮球和海兽波涛纹出现。另外,庭园仕女、婴戏等人物纹图案也较永乐为多。特别要注意其绘画的用笔特点,与元代的刷涂不同,两朝此时的绘画,多为双勾填色,系用小笔触一笔笔填绘而成。因此,图案上均可见小笔触填绘的痕迹,无一笔涂抹之作。在鉴识时,除了要注意其“苏麻离青”料的烧成特点外,必须要审察其绘画的用笔特点。小笔触填色也系永乐至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绘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这是鉴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形制上,永乐期的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之感。永乐细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都是采用平削。宣德盘、碗之底多数有棱边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鳅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大盘削足为倒梯形,圈足外墙内收,里墙外斜,用手无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为分段接合,凡见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为仿品。盘类塌底现象明显。宣德器底部露胎处,或属白胎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但均无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在款识上,永乐瓷一般都没有年款,极少数有款之物如青花瓷碗类器,均把年款书写于碗的内心部,且一律是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自宣德朝起,款识装饰开始盛行,且落款的地方也随器物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并非只限于器物底部,前人就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相对而言,官窑较多,民窑较少。同时要注意宣德年款的一些特定之点,如书写大都以青花写的楷书体,篆书少见。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书“宣德年制” 款多数是后仿,六字篆款更不可信。宣德的楷书款,沿用古碑体,德中间少一横。

但鉴识古瓷,了解其纹饰图案特点、绘制的用笔方法,乃至形制的特征等等固然重要,可这些后世均可依样模仿,因此,只能是一个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胎釉的烧成特点。

永乐瓷的胎土淘炼很精细,胎质纯净,杂质较少,抚之细腻有如糯米粉。烧成后,有肉红色透釉而出,除了在胎釉的结合处常可见到这种淡红的火石红外,在釉薄处也常从釉后隐现出肉红色来,这是鉴别的重要特征。与宣德相比,永乐的瓷胎薄而宣德厚,因而,永乐器轻而宣德器重。薄胎永乐瓷如盘碗之类虽边缘薄而透,但底心都是厚实而不透的,凡全部薄透者非永乐朝所出。另,薄胎永乐青花迎亮均可见胎质的厚薄不均现象,凡瓷胎厚薄均匀,大都是仿品。宣德瓷的胎质虽然也较白,但已明显不如永乐,所含杂质稍多,有的器物的露骨之处,多见氧化铁的红色斑点,而在永乐器上则是偶见铁斑。这也是永宣瓷胎骨特点的一大区别。

在施釉上,永乐瓷虽然胎质较薄,但施釉很厚,薄胎厚釉是其特点,而且虽釉质肥厚,却不显臃肿。还因为高温烧造,永乐瓷釉色肥亮,白釉的转折聚釉之成水绿色,釉内气泡虽也有大小之别,但没有很大的气泡,排列较松且通透,凡气泡大小一律者,非永乐瓷。宣德瓷大中小气泡都有,形成一组组气泡群,但群与群之间间距也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都非宣德瓷。从釉面看,永乐瓷显莹润,而宣德瓷则呈橘皮纹,白釉地出现一层雾状效果。后仿宣德之器,白釉地没有雾状效果。

此外,要注意“苏麻离青”料的烧成效果。真品晕散现象明显,且它的铁斑沉着釉里,侧看可见明显的下凹现象,色泽也较深。伪品青花没有晕散现象,铁斑色泽较淡,而且浮于表面,有的系用人工点厾而成。

关键的一点,永宣距今已600年左右,因此,传世品都应有较厚的包浆,釉色应是十分清亮,且因包浆缘故,青花应在釉下发出幽光,凡釉面发闷,青花发暗者,十有八九是不对的。

谈谈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