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钧瓷器 > 导航 >

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

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

古代钧瓷器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2020-06-05

古代钧瓷器。

钧窑瓷器的特色:钧窑也称均窑丶均州窑是宋代初河南钧台建立的瓷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丶朱沙,青翠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丶梅子青丶茄皮紫丶天兰等色彩。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

钧釉质地乳浊凝敛,一件作品往往经素烧及多次施釉的步骤,故烧制过程中,若先前一层釉彩出现裂隙,为後来添加的釉彩给填补上去,等烧造完成之後,釉面上会出现「蚯蚓走泥纹」,形成钧釉的特殊纹路。

钧窑瓷器以釉色着称,故宫所藏钧瓷瓶丶炉丶碗丶盘之器,釉色有天青丶粉青和天蓝的色泽,少数作品也出现以铜红为彩,在青蓝色的釉面挥洒出彷如霞紫般美丽的图画。至於花盆丶盆托之类的作品,千变万化的釉彩远超乎观者的想像;经常是一件作品同时拥有里外两种不同的色泽,难怪古人会以窑变釉来形容钧瓷的釉色。明末以来,钧釉即屡次见载於文人笔记,如高濂於万历十九年(1591)的《遵生八笺》中,曾以朱砂红丶葱翠青丶茄皮紫来描述钧窑花器的釉色。观察本堂的藏品,发现颜色固以青丶蓝丶紫丶红为主要的色调;然而同一色系之内犹包含深丶浅相异的色阶,以及多种釉彩汇合穿流的情景,在天蓝的色层中时而泛出浅蓝或玫瑰红的釉斑,口缘处乍现犹如彩带般的铜红釉彩,令人叹为观止。

宋丶金丶元钧瓷的特徵和鉴定要领

宋代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丶月白丶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器物多为盆丶盘丶碗丶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丶洗丶尊等陈设慈。盆丶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丶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明丶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丶石湾窑(广钧)丶景德镇窑(炉钧)。区别点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瓷窑变


很久以来,青瓷材料艺术品中的“窑变”,总是以飘渺而难以捉摸的神秘形象,徊旋在人们的脑海。

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宋代的青瓷艺术水准已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其中大部分顶级的东西都出自于窑变的形式。

窑变,从专业学角度来解释,有实质意义和相对意义的区别。严格说来,早期只是指釉子的变化反应,而且是以氧化铜、氧化铁还原为其典型代表。

窑变,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一定量的CO渗入作用,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主权体现在色调和层次两个方面),烧制出特有的状态与效果的过程。那种把生坯烧熟或几种物质融化流淌的现象并不叫窑变。因此,这个名词不能乱用。

最早的窑变,来自于偶然。由于那时窑炉的结构、装栽方式、烧窑方法、与采用能源等因素的不稳定性所造成。后来,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总结出了利用这个原理来制取那种奇异陶艺的一系列经验……。至于许多动人的故事,大多只是传说。

其实,窑变并不希罕,希罕的是变出十分好的效果,以及所能够掌握定向窑变的一系列经验和感觉。任何艺术品都应该符合某种客观规律——物以稀为贵!古代哥瓷在整窑的产品中,往往只能挑出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成功的作品,原因并不是就只有这么几个东西产生了“窑变”,而是只有这几个由于反应的自然性和特殊性,才出现了那种混然天成、诗情画意般的神奇面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窑变必须符合作为珍奇美术品的诸多条件,要具备让人们反复欣赏、产生无限联想、愉悦心灵的丰富美术要素,确实能够使人百看不厌的孤品才是无价之宝

从相对意义来说,青瓷,作为一种艺术品,其材质中富含的氧化铁等,(主要是铁)在烧成过程中遇到CO气体,整个或局部也能产生相对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因为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失去了一定比例的氧原子而变化出浓淡不一的青色状态,并有可能出现良好的层次过渡和不均匀自然状,与本色原料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反差,出现千姿百态的层次与面貌。此刻,很可能就会出来几个“极品”!但其中大部分东西是不会太理想的。同时,由于青瓷原料中基质与团粒结构的密度不同、含铁量不同而转化亚铁量的不同,呈现的肌理状态就会非常丰富,十分优美!因此,材质的真假好坏同样是个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这个过程并没有掠去材质之美,反以人工引动了材质之变……

构成陶瓷艺术的三个要素就是形、釉、火,窑变就是火的艺术之核心,取得一个成功的窑变作品,除了人工的因素以外还有“天工”的因素;即需要有必然的经验和偶然的巧,这个偶然是无法人为掌控的自然现象: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含氧量、风向乃至风力等等的因素。因此,这也是一门遗憾艺术,在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理性以外,更需要一种“心态”……

窑变 陶瓷色釉的涅槃之美


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尤其是经过窑火煅烧过的釉色,像烈日的火焰,像皎洁的月光,像清澈的泉水,而色釉的窑变更是千变万化,似乎可把人带入仙境,时而是高山瀑布,时而是雾中峻岭,时而又像一望无际的沙洲……

生活中的美景在运动中变换,可陶瓷的釉面是千年来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是他们用双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煅烧而成,且永恒不变。据说祭红就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用自己的身躯投入熊熊的窑火烧制而成。

窑变荷叶口炉

多么神秘的故事,多么值得探索研究的事业——配釉!20多年,从景德镇老鸭滩全市只有五座窑开始,到涨大水迁到景德镇雕塑瓷厂,我陪伴在父亲身边,他搞创作,我配釉,那时我简直着魔了,每当推窑车进窑的时候,我总会放几块“照子”以试制色釉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慢慢地从一块釉果、一块长石、一块高梁(陶瓷原料)、一两氧化铁、二两氧化铜……在不断试制中揭开了色釉的神秘——原来釉就是用不同的无机矿物、泥巴、金属等,经过科学的配制、反复的高温氧化焰或还原焰煅烧而成。但配釉实在太麻烦了,不是配好了就可以烧成,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火的作用,什么釉用怎样的火,那是很讲究的,并不像煮饭那么简单:红釉要还原到位,青釉要氧化恰当。面对这些变化纷繁、无可捉摸的色釉,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宫。当我回过头来看明清古瓷的时候,更感到古人的伟大,他们把泥土和釉色变得比黄金还珍贵。

景德镇传统的釉在没有烧之前,基本是土灰色,只是经过了高温还原煅烧后才使它们变成光亮夺目的色釉,在窑变过程中有它的必然规律,又有它的偶然性,窑变的效果是不能重复的,当然这里不包括氧化焰色剂釉的烧成。所以每次窑变烧成的釉都有所不同,被称作“天人合一不可多得”。

陶瓷色釉美在何处?从她的外在美而言,窑变的色釉具有一种幻化之美,能使灰扑扑的泥坯成为艳光四射的瓷器,有青白釉的光亮之美,有亚光釉的温柔之美,还有无光釉的粗犷厚实之美。从釉的内在品格而言,釉的色彩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如影青釉给人宁静的感觉,祭红釉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花釉则给人万紫千红、色彩跳跃的感觉……正因如此,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在创作时充分运用釉的内在品格,使作品的立意和主题能够得以充分的表现,使作品不仅美,而且美得有文化含量,这种釉是很有价值的。釉的稳定持久性则是色釉特有的优势,无论是油画色彩、国画色彩、漆料的色彩都是无法与瓷釉色彩这一独特性相比的,我们从出土的千年陶瓷文物,或从海底打涝起来的百年陶瓷花瓶上就可看到,尽管在土里、海水里沉睡了成百上千年,但它们的釉色仍是保留着崭新的色彩。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陶瓷这个领域,釉的品种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装饰的需要,现在已不限于古代的那些色釉,如五代的白釉、北宋的影青、元代的卵白釉、明代的霁蓝釉、清代的茶叶末等釉,又增加了暖色调、冷色调、综合色调,底釉、面釉等等数不胜数的现代色釉,品种真是丰富极了。

不论是什么釉,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都是从创作的内容、审美情趣的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在运用的范围中,从观赏性的艺术瓷、实用性的日用瓷,到建筑用瓷都需要不同的色釉来装饰。陶瓷色釉已进入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空间散发着美的光彩。

细说钧瓷器型之美


钧瓷与其他瓷器一样,由陶器演变而来,是对陶器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考古发现和对现存古钧瓷的研究,古代钧瓷的器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生活器皿类器型,另一类为陈设类器型。有的专家认为,以碗、盘、碟、炉、鼎等民间日常用器为主的俗称民钧。与此对应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为主的造型,俗称官钧。官钧瓷器,造型大雅,窑变美妙,被认为钧瓷中的珍品。流传于世的官钧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等处。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官钧瓷器仅有百余件,弥足珍贵。

钧瓷的名称,往往依器型而定。所以,历代的钧瓷生产都十分重视器型的塑造,并因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考古学家和鉴赏家也往往把器型作为钧瓷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来讲,唐代钧瓷的器型多为实用类器皿,如碗、盆、盘、罐、坛、注子、瓶、炉等器具。除此之外,也有极少数装饰品,如腰鼓形的拍鼓。这表明唐钧的器型已从实用向装饰、审美方面发展。唐代瓷器的造型大多丰润、浑厚、庄重、素穆,故以庄重古朴著称。

到了宋代,钧瓷得到朝廷的重视,始设官窑烧造。宋代钧瓷线条流畅、质朴端庄、趣味高雅、自然天成。相比唐朝的钧瓷造型,其更具文化气息,式样也更加丰富。传世的除生活器皿类器型外,还有花盆、盆托、鼓钉洗、出戟尊、奁、瓶等陈设类器型。仅花盆,其式样就有海棠式、葵花式、莲花式、渣斗式、仰钟式、正方式等多种。

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金、元时钧瓷得以复烧。此时,各地争相仿制钧瓷,曾经风靡一时。这一时期的钧瓷器型主要为日常生活用瓷,陈设瓷较少。突出的器型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元代钧瓷的造型多为瓶、碗、盘、钵、炉、罐、鼎、枕等,注重于应用瓷器,鲜见盆、奁、洗、尊等陈设品。其造型虽类似宋钧,但由于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文化背景,所以普遍显得硕大、粗犷,并形成了粗犷、豪放、狂野、繁复的个性。

有的专家认为,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但也有专家对此不予苟同,甚至以现存钧瓷中明、清钧瓷较多为例予以反驳。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上卷》中提到钧窑时,称“此窑唯种蒲盆底佳甚”。说明从明代开始,钧窑已经被文人士大夫看重,钧瓷成为庭院、书房中的贵重陈设器被普遍使用。专家对现存的钧瓷进行研究后发现,明朝钧瓷的造型模仿宋钧,除花盆外,还有琮式瓶、玉壶春瓶、高脚盘、荷叶盖罐、荷叶大盘、鼓钉洗等。

清朝时,钧瓷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品质也有很大提升。钧瓷的器型既有生活器皿类,也有陈设类;造型既有仿制,也有一些创新。但从存世的官钧瓷看,花盆居多。清宫旧藏的20余件官钧瓷中,花盆占了大半,且式样众多,有海棠式、葵花式、菱花式、长方形、圆形、六方形等。可见在清代宫廷之中,钧窑花盆也是颇得皇帝喜爱的陈设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8件官钧瓷,花盆及盆托19件、洗6件、尊3件。

现代钧瓷随着烧造工艺的改进,成品率大大提升,器型也逐渐丰富起来。吸引了大批艺术大师和工艺大师投身钧瓷创作,推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卢广东、卢广兴为代表的卢氏家族,还有刘福安、晋佩章大师等,大胆地推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有韩美林大师创作的“春夏秋冬”、“鱼”等系列、荣昌钧瓷坊的“易之华夏系列”以及孔家钧窑、苗家钧窑、神州钧窑、金鼎钧窑、锦丰源钧窑创作的国礼系列等。尤其是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举办中国钧瓷文化节,促进了艺术交流,推动了钧瓷的创新和发展,优秀的钧瓷作品不断涌现,钧瓷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五彩琼霞的“窑变”颜色釉瓷


宋 粉青釉窑变红斑碗

颜色釉瓷是用各种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配制成釉料,在适当的温度和火焰气氛中烧成的,其色彩丰富,釉面晶莹明丽,光彩照人,世人赞誉为“人造宝石”。其中有一些颜色釉烧成时,在窑内高温下偶发各种变化,意外出现五彩琼霞般的釉色,人们通称为“窑变”釉。

奇异的“窑变”釉

古代文人笔下的“窑变” 古人对颜色釉呈色原理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宋代周辉《清波杂志》最早记述景德镇瓷器有“窑变”,云:“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1107~1110年)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躔(chn)度临照而然(意思是:窑变是火星运行时在天空照耀而产生的),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时有玉牒防御使仲戢,年八十余,居于饶,得数种出以相视,云,比之定州红瓷尤鲜明。”周辉是词人周邦彦之子,绍兴中,寓杭州清波门,记述宋代人文杂事,此则记事所述景德镇的窑变红釉瓷“红如朱砂”,令人十分怀疑。因为迄今为止,在传世物和考古发掘中,都没有实物资料证实在宋代景德镇烧制过高温红釉瓷。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之“吉州窑”(后增)条:“相传云:‘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人们崇敬文天祥高尚的品质和民族精神,以至于谓其路过窑前,烧瓷也能变成玉,就更不可信了。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之“火候窑变”一章中云:“至若出器时有窑变,非人力所致。官、哥二窑于本色釉外变或黄、或红紫状,类蝴蝶、禽、鱼、鳞、豹,肖形可爱。火之幻化,时或有之。”窑变出现的不可名状的花纹,任凭观赏者想象。梁氏接下又云:“《春渚纪闻》载,万延之赴铨都下,铜禁严甚。以十钱市瓦缶沃面。既倾,有余水留缶,时寒凝冰,视之,桃花一枝也。明日,成双头牡丹。次日,又成水村竹屋,断鸿翘鹭满缶,宛似寒林图画。因以白金为护什袭而藏,遇寒则约客以赏之。此窑变之至幻者。”窑变是化学反应,水凝成冰是物理现象,两者不会自然转化,记述怪诞不经,显然是对“窑变”的误解。

钧瓷无对 窑变无双


钧瓷美,贵在其窑变。正所谓“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世上是找不出一对相同的钧瓷器的,因其窑变是天然变化,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

钧红釉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灿如红霞,极为珍贵。史有“钧窑一枚,价值万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钧窑窑址分布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遍及县内各地一百多处。禹县古属钧州,其窑口因此称为“钧窑”。钧窑始于唐,兴于宋,金、元时续烧,明代衰退。

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是钧窑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的巨大贡献。早期钧瓷胎呈淡灰色,釉面则多为天青色。宋代官钧多在天青色的釉面上出现梦幻般的“窑变”,颜色斑斓诡蛾异,以色红如胭脂为佳,青如葱绿、深紫如黑都次之。

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点,是由于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变化。因为窑变不为人工所控制,所以难以仿制。

钧窑器物多施满釉,釉质肥厚,呈“乳浊现象”,釉面下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钧窑到元代以后,虽继续烧造但质量较粗糙,釉面很厚,常有滞留气泡造成的无釉凹痕,俗称“鬃眼”、“橘皮”。

宋代钧窑器型主要有各式花盆、折沿盘、炉、尊、洗、莲瓣纹碗、执壶、杯等,釉色千变万化,有天蓝、天青、蓝灰、灰绿、葱绿、墨绿、月白、大红、茄皮紫、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

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


近日整理装订“黑瓷鉴赏剪报”,拜读两篇有关“天目瓷”的文章,感到迷惑不解。现摘录如下,愿同藏友们共探讨。

“建窑黑盏,日本人称此碗为‘曜变天目’,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在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也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珍品。日本人习惯于把它作为黑釉中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黑釉上所浮现的大小不同的结晶斑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环,含有光辉照耀之意。”(徐巍《宋代黑釉独具诱色》)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的晕环。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奇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

关于窑变和曜变,依笔者之见,不该混为一谈。因为冯先铭先生在论著中阐明:如星光闪耀的黑盏实属窑变,“油滴釉”和“兔毫纹”均系结晶釉,“玳瑁斑”和“鹧鸪斑”则归纳窑变花釉。

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一书中指出:“宋代曜变等黑瓷装饰手法,使原本沉闷单调的黑瓷同样花纹丰富,装饰华丽,变得生机盎然。”那么,究竟何为曜变?原西藏军区后勤部长,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揉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窑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图示黑瓷罐:高18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18厘米、足径12厘米。胎质坚致泛黑褐色,直芒口短颈圆弧腹,溜肩至底渐收,涩底挖浅平圈足,露胎处见竹丝刮纹。器外施釉不及底,釉汁凝润漆黑明亮,釉面散布针孔状大小棕眼。足胫蜡泪痕呈堆脂状,底部残留釉滴窑粘。器内荡釉,显现手工拉坯痕。

黑瓷罐釉面窑变呈蓝色星光,显现银灰色兔毫纹,局部还有油滴状圆点,如同汽油滴洒水面,折射出美丽的光晕。

如果仅此而已,并不能称之为曜变。关键是这件黑瓷罐,确如谭瑞林先生所言:通体在受外界光波的干扰下,从釉面形成的特殊薄膜上,映烁出彩虹般的奇光异彩。此罐弥足珍贵。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河南钧瓷-“窑变” “作品”还是“产品”


河南钧瓷-“窑变” “作品”还是“产品”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作为中国传统五大名窑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这句谚语是建立在钧瓷非常稀有的基础上的。如今,河南禹州作为钧瓷的故乡,钧瓷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重要产业,2008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机械化生产的钧瓷“产品”,正在逐渐降低钧瓷的艺术价值和品位。钧瓷究竟应该是“产品”还是“作品”?在我国1000多年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河南钧瓷产业应经历怎样的“窑变”,才能产生夺目的光彩?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市神垕镇,北宋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中的三大名窑均在河南,以钧瓷为首。

作为河南陶瓷产业的资深专家,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对钧瓷产业如数家珍。

“钧瓷属于青瓷的系统,在青瓷的技术上,出现了红斑,演化到现在以红色调为主,”王爱纯介绍说,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始于唐代,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

而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高级工程师张西林眼里,钧瓷实则是火的艺术,其灵魂就在于窑变,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单一釉瓷的局面,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

张西林认为,窑变核心在于“一把火”。他认为,自然窑变不等同于刻意地用其他色彩来追求某种效果,“那种饱满、丰富的窑变通过烧制火候的掌握,使得铜红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显示出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所以一般精品钧瓷应具备以下特点: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如盛开的牡丹、深红的海棠。

张西林认为,每一件钧瓷成品,其实都像人的面孔一样,无法复制。

是“作品”还是“产品”?

“目前中国的五大名窑当中,从产量上来说,钧瓷做得最大,然而不是做得最经典的。”王爱纯说,现在河南钧瓷产业量很大,然而古语云“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建立在钧瓷非常稀有的基础上,“现在河南钧瓷产业不是缺量,而是缺精品”。

她指出,眼下钧瓷产业的普遍状况是,一些生产者虽然在设计上下的工夫大,但做的东西太花哨,没有整体设计感。

“近年来,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手拉坯制作得越来越少”,王爱纯说,现在也有一些钧瓷大师,一直坚持手拉坯制作,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手拉坯制作的艺术、烧制的艺术、上釉的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钧瓷艺术精品。”张西林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张西林很赞赏神垕镇钧瓷大师杨国政的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杨国政自幼耳濡目染的都是钧瓷,可以说闻的是窑火烟,看的是七彩火,听的是长辈们怎么烧好钧瓷的心经。在禹州的神垕镇,有一个顺口溜:邢国政的型,辛国政的釉,杨国政的火。而钧瓷的美贵在窑变,窑变又贵在烧制。“钧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钧瓷以窑变为神,而窑变就在于一把火。”杨国政说。

王爱纯说,杨国政熟知钧瓷的各种工艺流程,集手拉坯、适器配釉、烧窑观火于一身,这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手工制作的钧瓷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人性与作品属性融合在一起的深刻哲理。也希望更多的制作者不要只求量,而要追求精品。

杨国政告诉记者,手拉坯是钧瓷传统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手的感觉很重要,线条是否流畅,厚薄是否均匀,不仅在于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更在于手对泥土的熟练把握。“遗憾的是,现在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

应着力提升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南省钧瓷产业生产厂家已发展至近百家,2008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

“河南钧瓷产业眼下应着力提升附加值”,王爱纯说,钧瓷的附加值主要在于其文化、技术和品牌。

“要想提升河南钧瓷产业,就做出我们这一代人认为尖端的东西,做出个性、品位。让人家提到钧瓷会说‘这东西我非常想要,但是很难得到’,而不是 ‘到处都是钧瓷’”,王爱纯建议钧瓷不走普及的路线,而应用手工做,因为“模子做的东西很‘呆’,而手工做的一件一个样”。现在,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为此,杨国政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拉坯的心得分几个章节详细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钧瓷工艺》一书。“我现在又写了一本《钧瓷艺术与工艺流程》,明年就会出版。”杨国政表示,希望这些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体会,能使手拉坯这朵艺术奇葩得到更多的传承。

王爱纯还指出,钧瓷产业可以向紫砂产业借鉴,通过把钧瓷做精,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而不是希望通过大批量生产,提高产业规模。

王爱纯建议钧瓷应以手工制作,往高端走,甚至“把模子砸掉一些”。

此外,王爱纯建议钧瓷产业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学习,提高知名度。

【实用】建水紫陶的窑变是什么?如何看待自然窑变与人为窑变?(通用)


窑变,从专业学角度来解释,有实质意义和相对意义的区别。严格说来,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渗入作用,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从而烧制出丰富而特殊的状态与效果的过程。

窑变的发生主要跟泥料、窑的温度、泥料中矿物质成分含量、摆放烧制的空间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最早的窑变,来自于偶然。

由于那时窑炉的结构、装载方式、烧窑方法、与采用能源等因素的不稳定性所造成。后来,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总结出了利用这个原理来制取那种奇异陶艺的一系列经验。

窑变分为自然窑变和人为窑变两种。

其实,窑变的希罕之处在于通过自然窑变变出十分美好的效果,龙窑中自然窑变所得的建水紫陶浑然天成,色彩鲜艳,过度自然,多数为上红下黑或下红上黑,一般占70%的色彩,会有预想不到的图案,能够使人百看不厌,产生无限联想、愉悦心灵,被称为窑变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当然,窑变是火的艺术,取得一个成功的窑变作品,除了人工的因素以外,还有自然的因素;需要有必然的经验和偶然的巧合,这个偶然是无法人为掌控的自然现象: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含氧量、风向乃至风力等等因素。

因此,窑变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理性以外,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也许就是许许多多老艺人烧了一辈子紫陶也只有一两件窑变精品的缘故吧。

人为窑变是指对紫陶工艺具有较深造诣以及能掌握定向窑变的一系列经验和感觉的紫陶制作艺人在烧成过程中人为的调整窑的温度,从而使产品整个或局部产生一些相对的变化,出现颜色浓淡不一的状态,并有可能出现良好的层次过渡和不均匀的自然状,与本色原料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反差,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人为窑变艺术品的过程。由这种方式制作的建水紫陶与自然窑变所得到的建水紫陶,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能烧制出少量的视觉精品。

无论是自然窑变还是人工窑变,都是在原料天然健康的情况下,匠人对作品表现效果的一种追求。窑变其实只是一种作品效果,理应用平常心看待,不宜过度解读和吹捧,误导广大陶友。

欣赏窑变紫陶首先看色彩的过渡是否自然、颜色是否丰富多彩、再看色彩的稀有程度、色彩与造型是否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还有就是窑变的趣味性,窑变紫陶的价值就在于色彩之变,而流光溢彩的形成恰恰是火焰的美丽痕迹,是鬼火神工。

人们对窑变色彩的理解能力取决于自身心灵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审美情趣。正是窑变色彩及其性状形成的抽象、混沌、看似无序却深度隐喻等可遇而不可求的效果,同现代艺术存在着相似之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钧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