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上万的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瓷器上的款识题记有哪些种类?

瓷器上的款识题记有哪些种类?

古代上万的瓷器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2021-01-25

古代上万的瓷器有哪些。

瓷器上的款识题记有哪些种类?

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的款识,称“陶人款”。“陶人款”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珍贵资料。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只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如唐长沙窑瓷器的“郑家小口天下第一”,清乾隆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的“蜗寄唐英制”等,民国时期更有大量陶人款如“刘雨岑绘”、“汪野亭绘”等,以作坊主命名则有“丽泽轩”等。

供养款

宗教信徒订烧的专用于供奉神灵的瓷器及供奉祖先的瓷器、其他专用于祭祀活动的瓷器上的款识。这种款识文字较长,内容大多为供养(供奉)人姓名、祭献之神、佛名、器物名、地名、时间、祷词等。宋、金瓷器上已出现这种款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器上大量流行。清代最着名的供养款瓷器是乾隆时的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吉言赞颂款

吉言赞颂款又称“吉语款”、“赞颂款”。即在陶瓷上刻、印或书写的,具有祈求幸福吉祥或赞美器物本身含义的字和词语,如“富”、“福”、“禄”、“寿”、“禧”、“金玉满堂”、“在川之乐”、“万年甲子”、“陶成宝鼎”、“若深珍藏”、“美玉如斯”、“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福山寿海”等。

仿写款

简称仿款,又称寄托款。为后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代的年款。如明正德落“大明宣德年制”,清康熙落“大明成化年制”,或清乾隆落“大清康熙年制”等。仿写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瓷器上,自明代中后期至今天仍有所见。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高有密切关系。如永宣青花以其青料的浓郁、釉质的润泽、胎质的精细一直为世所传诵,自成化以后一直有所仿制,它们都落上“大明宣德年制”年款,这些人当初的好古之心却为后世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前朝代的器物如成化的斗彩以及康熙、雍正的颜色釉等,因其市场价值较高,又多被精于制假者所造,充真器谋利,这就有必要对仿写款的器物进行鉴定。

康熙仿宣德年款

康熙仿宣德年款的特点是:字体或过大,或过于规整,笔力较软。

仿写宣德年款瓷器见有白釉鲜红三鱼纹高足碗,内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仿宣德祭红釉僧帽壶,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而真正的宣德祭红釉僧帽壶一般无款识。仿宣德祭蓝釉白鱼莲纹盘、釉里红云龙纹碗、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盘、红绿彩鱼藻纹盘及青花仕女纹碗等,均在外底写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圆圈。

花样款

又称花押款,原指旧时文书契约末尾的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宋已见有花押印,元时花押印极盛行,也称元印、元戳,这与元人不识汉字有关,后汉人效仿,花样印遂广为流行。瓷器上出现花样印为明代晚期,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外形如秦汉古玺中的印章款,外有青花双框或单框,字在可识与不可识之间,流行于天启、崇祯年问。另一种为窗格款,青花单框内以横竖线条组成图形,似文字,但仍不可识。

明代、清代康熙与雍正的花样款

明代景德镇瓷器上的花样款不多见,永乐青花龙纹葵口碗的底有绘一龙的。另见永乐青花加金彩苜蓿花碗的外底用金彩描绘小片雪花状的图案。宣德青花风纹葵口洗外底有绘一凤的。成化花瓷器的外底有绘牡丹或鹤莲的。嘉靖蓝彩花卉小盘,底部有画蓝彩小兔的。万历青花加红绿彩八仙人物纹梅瓶的底部有以绿彩绘一朵灵芝的。天启青花人物罐的外底有绘一兔或一花朵的。

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上盛行花样款,尤以康熙、雍正时多见,内容亦多种多样。康熙时有团凤、仙鹤、蕉叶、鹭莲、竹、团花、兰花、螺、犀角、双龙、盘长、鼎、方胜、梅朵、梅枝、银锭、双鱼、灵芝、笔洗、云头、免、钱、“豆腐干”以及各种变形文字等。雍正时见有龙、凤、鹤、灵芝、鼎、人物、老媪、四朵花、笔锭如意、蝙蝠、云头及大量的“豆腐干”等。

古瓷器的特殊款识

“供御”与“进盏”款;“花盒”、“油盒”、“镜盒”款;“盈”字与“翰林”款;“会稽”款;“尚食局”与“尚药局”款;“五王府”与“易定”款;“仁和馆”与“太平馆”款;西夏文款;元代卵白釉款、“使司帅府公用”款;八思巴文款;“显德年制”款、“宣州官窑”款、“天威军官瓶”款;“永”字款;“正八”款。

“天”字款

主要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这种罐可分为长圆腹与矮圆腹两式。外底施白釉,中心以青花料写一楷书“灭”字,款外无边栏。其纹饰有瓜地行龙、香草龙、海水龙、海马、海象、缠枝莲、缠枝莲托八吉祥等。其盖分为两种,一种平顶尤钮,一种盖面隆起呈伞状,盖顶有宝珠钮。“天”字笔划均衡,起笔、住笔自然有力,全字显得一气呵成,毫无停滞。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总结的“天”字款歌诀为:“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漾浅褐边。康熙仿造虽技巧,一长二短里俱干。”成化斗彩天字罐的名气很大,明代万历、清代康熙、雍正时均有仿制品,康熙、雍正时景德镇官窑仿制品除斗彩器外,还有青花制品,但目前未见有成化青花天字罐。这类仿品除款识字体不及成化斗彩天字罐上的挺拔有力,其器型也有差异,腹部或很大或过于扁平,显得笨拙。另外,所用青料和釉上彩料也有区别。

“官”与“新官”款

这两种款识均为刻划款,书体有行、楷、革数种,以行书为多,主要见于晚唐至北宋时的白瓷上。五代耀州窑和越窑青瓷上以及辽代赤峰缸瓦窑遗址出土的匣钵上也有刻划的“官”字款,缸瓦窑垫柱上有刻划的“新官”款。

“官”或“新官”款白瓷的造型以盘、碗、碟最为多见,另有少量瓶、壶、罐、盏托、笔舔等,绝大部分作品是施釉后入窑前将铭文阴刻于外底,只有少数几件是在露胎的底部直接刻划的。

“官”、“新官”款白瓷是定窑白瓷中的精品,尤其是盘、碗、碟类器物,以模仿同时代金银器造型为主,多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等技法,有的还在口、足部镶包金、银扣。

考古资料表明:“官”、“新官”款白瓷往往一同出土,因此两者并无时代先后的区别。从数量上看,“官”字款者占绝大多数。至于“官”、“新官”款的涵义,由于宋、辽、金时的铜镜上亦见有刻划的“官”字,如“朔州马邑县验记官”、“东平府银事司官”,且“官”字下都刻划签押文字,因此瓷器上的“官”、“新官”也应是“官样”之意,即是一种押记,表明是官府订烧之器。

钧窑数目字款

传世宋代官钧窑瓷器及窑址出土的宋代官钧窑瓷器标本上,都曾见到数目字款。这类器物是北宋时期专为宫廷烧造的陈设用瓷,器型有花盆、盆盏、鼓钉洗、出戟尊等。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质地优良,制作精细。数目字多阴刻于外底,从“一”到“十”都有。以往古陶瓷着作,例如,《南窑笔记》、《陶雅》、《饮流斋说瓷》等,对数目字的涵义和用途做过种种推测,如《南窑笔记》云:“有一、二数目字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饮流斋说瓷》云:“均盆与盆连(奁),其底必有数目字,红紫者单数,青蓝者双数……”但通过对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物进行排比研究,发现以往的推测皆不正确,数目字实际上是起表达同类器物尺寸大小的作用,即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大者,“十”是最小者。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识。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因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命令八思巴制订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为基础,运用汉语的语法,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类似现在的汉语拼音的形式。八思八文从1269年颁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大约一百年,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时代标志。龙泉窑系的安仁口窑、丽水窑及南海窑遗址都曾出土过带八思巴文的瓷片。明正德官窑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这与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并与蒙藏上层僧侣往来密切有很大的关系。

诗句文字类题记

与款识和题记相比,诗句文字类题记具有更强的装饰性,所采用的题记手段以书写为主,但其风格显得更为自由舒畅,内容更为丰富翔实,与器物的其他装饰方法结合得更为紧密,观赏性更为突出。诗句文字类题记又根据内容以及题材等多方面分为如下几种:

民间谚语类

用民间谚语作为瓷器的装饰。是从唐代长沙窑器物开始的。民问谚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反映商人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和意识,如“众人少语”、“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等。

四季风景诗类

在器物上描绘四季风景,并配以诗句,如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件粉彩山水转颈瓶,器面开光内绘春夏秋冬风景图,以便于随季节来展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隶、楷、行、篆四种书体题写诗句,春季图题“春到人间饶富丽。柳烟花雨总宜人”;夏季图题“风绉谷纹回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季图题“澹月梧桐影,轻风梦薛香”;冬季图题“梅帐春融血,松窗月舞龙”。

山水诗类

将描写山水美景的诗题写于器物上,如一件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壶清代的碗上就写道了“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并配以“山高”、“水长”印章。诗句与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花卉诗类

一股是在瓶、碗等器物上一面描绘花卉,一面题诗。常见的花卉有:月季、牡丹、天竹、兰草、腊梅等。常见的题诗有:“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等。

对联类

在清代康熙时期的瓷器上,常见对联类题记,如康熙五彩加金锦地瓷器,在菱形开光内书“聪明当此发”,“步步是莲花”,横批“锦地永常”。

仕女诗句类

仕女类画是瓷器装饰的主要题材之一,仕女诗句类题记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清代乾隆时期的这类瓷器中,有“惜花春起甲”,爱日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高烧银烛照红妆”,“轻罗小扇扑流萤”等题记。

短文类

这一类题记在清代康熙时期较为流行,也是以整篇古文装饰瓷器的一种手段,常用的短文有《出师表》、《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闲臣颂》等。短文的字体也比较讲究,多仿书法名家,有不同风格的行、楷、隶、篆等形式。这类短文题记主要见于文具和陈设品上的装饰。

歌颂名人类

这是一种以歌颂古代历史名人为内容的题记,如明代龙泉瓷器上的“孔子泣颜回,韩信武志才”。李白书。

御题诗类

清代乾隆时期,盛行在唐宋名窑瓷器上的题写御制诗,目前所知乾隆一生所作的有关瓷器的诗文达199首,基本上都由宫廷造办处为其刻在唐宋瓷器上。

祈愿类:祈愿的主要内容是祈求幸福、健康、平安和升官发财,在寺庙道观使用的香炉花瓶等供器上常见。

记事类:将一些重要事件记录在陶瓷器上。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上的纪年类款识有多少种类型?


瓷器上的纪年类题记有多少种类型?

“款识"又称"铭文”,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这时期的“款识"才真正能为研究、鉴定提供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受学者们重视。

纪年款是标明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在款识中占有较大比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年款,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也称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等;第二种为干支款,即用天、干、配、地、支来标明器物具体年份,如“大清康熙丙午年制”等;第三种为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如“大明年造”,多用于民窑。字体有楷、篆、行草等,排列方式有横书、竖书,三行、二行、一行不等。用料有青花、彩绘等。明清官窑纪年款书写规范,而民窑则为随意,这也是判断官、民窑器物的标准之一。

1.早期纪年款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陶器上的纪年款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瓷器上的纪年款首载于三国时期。秦、汉至元代,纪年款日趋多见,落款方式以刻、划为主,另有彩书、墨书和模印。其特征是:文字内容不统一,落款位置不固定,款式无定制,不见批量落款,一种纪年款往往只用于某一件器物。

2.秦、汉纪年款

秦代瓷器尚无单独落纪年款的习惯,但有些铭文中的纪年内容同样起到纪年款的作用。这些铭文大多印、刻在陶器上,字体多为小篆,字体方正、笔道圆润、章法和谐、布局合理,是研究秦代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佐证。

汉代瓷器上的题记远不如陶器题记那么丰富,这主要是因为瓷器本身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釉下书写或刻划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3.三国纪年款

最早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就诞生在三国时期。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4.唐、五代纪年款

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问(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塑"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如“元和三年二月三十日”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问(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问(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造”(929年)等。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越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

5.宋代纪年款

有纪年款的宋代器物,除各种陶瓷日用品和生产工具外,还有一些专为寺院烧制的供器、塑像及丧葬用具等。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

6.辽代纪年款

辽代瓷器的纪年款,主要见于契丹族独有的器物鸡腿瓶上,均为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二十一”等。这里的“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

7.金代纪年款

金代陶瓷纪年款以墨书款较为多见,另有釉下彩书写款和刻划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于腹部和内底的。金代瓷器上还有一种只书年号、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红绿彩瓷器上见有“泰和”、“正大”等款,耀州窑青瓷残片上见有“贞元”款。

8.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款于器底、肩、腹部等。如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

9.明代纪年款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形式以书写为主,极少刻、印者。比如:明洪武纪年款多沿袭元代遗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官窑瓷器上开始冠以帝王年号款并成为定制,但绝大部分不书年款,开启了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上书帝王年号款之先河。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官窑红年款在明、清各朝中最为复杂。可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有青花料书写款、矾红彩书写款、锥刻款和模印款等。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纪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成化年制”两种。主要体式为青料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围以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年款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以“大明弘治年制”为多,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官窑年款有“大明正德年制”和“正德年制”两种,字体均为楷书,其中又以“正德年制”居多,有青花料或矾红彩书写款,也有暗刻款。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纪年款有“大明嘉靖年造”、“大明嘉靖年制”、“嘉靖年制”三种。文字排列有直、横两种,题写方法有毛笔书写、刻划和模印三种。可分为青花料书写款、砚红彩书写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料书写款最为多见。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年款有“大明隆庆年造”、“隆庆二年制造”、“隆庆贰年”、“大明隆庆五年吉日”五种。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且绝大多数为青花料书写。明万历年问(1573—1620年)纪年款主要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制”、“德化长春”、“万历年造",四种。有青花料或紫彩书写款,也有刻划款或在刻划款的笔划上填绿彩的。落款位置较复杂,常见于外底,另有内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烛台则书于承盘下。明天启年问(1621—1627年)纪年款一般为“天启年制”、“天启年造”四字,另外还有“大明天启年制”、‘‘天启元年”、“天启八年”等。主要见于景德镇瓷器上。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纪年款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民窑款较多见。目前仅有“大明崇祯年制”、“大明崇祯元年”及“崇祯丁丑”(1637)款的器物。

10.清代纪年款

此时的纪年款主要有以下特征:顺治官窑年款均为青花料楷书,一种为“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另一种为“顺治年制”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康熙纪年款书写方法有笔书、凹刻和凸雕多种,书体可分为楷书、篆书、行书,文字除汉字之外,还有满文、回文、藏文。题款除大多用青花料外还有用紫、天青色、湖水蓝、黑、黄等彩料题款,并有白底黑字、白底蓝字、白底红字等多种形式。康熙官窑早期作品多无年款或仅有干支款,中晚期大量使用楷书年款,晚期出现少量篆书款。雍正官窑楷书年款最为多见的是以青花料书于器物外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圆圈或双线方框。乾隆年间(1736-1795年)款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嘉庆年问(1796-1820年)年款主要有“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两种,还有“嘉庆年制”、“嘉庆元年”、“嘉庆廿三年九思堂”等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道光年问(1821—1850年)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六字款,楷书六字款较少见。咸丰年问(1851—1861年)复兴起以惜书为主的风气,官窑瓷器年款以“大清咸丰年制”六字青花楷款最为多见。同治年问(1862-1874年)官窑瓷器年款以楷书为主,兼有篆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之分。光绪年问(1875一1908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六字,四字较少,字体楷、篆并用,楷书较为多见。宣统年间(1909—1911年)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分为青花、红彩、紫彩、墨彩款与暗刻款。

11.“大清年制”款

只书时代不书具体年号的特殊纪年款,源于明代景德镇窑,明代已有“大明年造”和“大明年制”两种。清代的“大清年制”款不多见,字体有楷书和行书两种,以青花料书于外底,四宇分双行排列,外围双圆圈。其中较为草率的行书款为康熙早期款识,工整的楷书款字体同官窑年款一样,为康末雍初作品。

12.民国纪年款

主要是指袁世凯洪宪政权时期景德镇瓷器上的纪年款。袁世凯1912年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12月接受拥戴推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把大总统的称号换成了洪宪皇帝,后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于1916年3月23日被迫取消帝制,复位为大总统,于同年6月6日病死。洪宪瓷的真伪是研究20世纪中国陶瓷史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

瓷器上的题记是什么?


瓷器上的题记是什么?

中国古代瓷器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即瓷器上的题记。所谓瓷器题记,系指在瓷器上题写的各种文字。它不仅是一件瓷器的“自白”和“官言”,也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众生活、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反映。因此,作为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瓷器题记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民众生活、风俗习惯的一个自然生成的结合点,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瓷器在研究、鉴赏和收藏方面的魅力经久不衰。

题记的分类

陶瓷的题记可依据内容和形式划分为两大体系,每个体系又包括若干类别。分为款识类题记和诗句文字类题记。诗句文字类题记又可分为:民间谚语类、四季风景诗类、山水诗句类、花卉诗句类、对联类、仕女诗句类、短文类、歌颂名人类、御题诗类、祈愿类、记事类。

题记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陶瓷题记的主题是其内容,聪慧的古代陶瓷艺人在设计题记时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为题记的内容服务,达到美化、强化题记内容的目的。其中有些题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辅相成,成为表达陶瓷器内涵及其精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纵观古代陶瓷题记,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工艺制作、书体、格式三个方面。

1.工艺制作

陶瓷题记的工艺制作可分为胎体和釉彩两种。

(1)胎体题记

在瓷器产生以前的陶器时期,陶瓷题记制作是直接在胎体上进行的;在瓷器产生以后,几乎所有单色釉瓷的题记也是直接在胎体上制作的。胎体题记的方法主要有:

刻划:是陶瓷题记的最早制作方法,有隶书、楷书、篆书等字体,写得刚劲有力、古朴凝重,巧妙地利用了陶瓷的胎质,极富金石韵味。在元代以前,刻划题记成为陶瓷题记普遍采用的形式。明清时期,刻划题记虽然不占主流,但也被广泛地采用。

模印:模印题记出现于唐代,是为了适应瓷器的大批量生产而产生的。这种题记的制作方法是用事先刻好的字模在胎体未干时打印上去,然后上釉(或不上釉),极其简单,其创作灵感或许来自春秋战国以来流行的印章艺术。模印题记有阴文和阳文两种,布局规范,但字数较少,字的结构和笔意皆具楷书风格。最突出的模印题记是宋代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窑、耀州窑的碗、盒类印文,元代“枢府”瓷也多用模印形式。

书写题记:是用毛笔在制好的胎体上题字,然后上釉或不上釉,再烧制的形式;也有的是直接在烧好的瓷器未上釉的部位书写。由于书写题记不拘一格,流畅自然,并具书法意味,所以更容易为人接受。宋代瓷枕、元代以后的青花瓷多采取书写形式制作题记。

(2)釉彩题记

釉彩题记的前提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釉彩同时使用,是瓷器题记在宋代以后的主要形式,有釉上彩、釉下彩两种。釉下彩题记的制作过程是制胎—题记一上釉一烧制。而釉上彩题记的制作过程比釉下彩题记更为复杂,制胎之后先上釉,再题记,再上釉、烧制。这种题记有釉上墨彩、红彩、珐琅彩等,尤以珐琅彩最为着名。

2.书体艺术

陶瓷题记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陶瓷题记的文字种类很多,有汉文、西夏文、蒙文、满文、波斯文、西洋文、梵文、藏文等,以汉文为主。汉文的字体包含有中国古代书法体中的真、草、隶、篆四种主要字体。

3.格式

中国古代陶瓷题记的格式是千变万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在明代以前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唐宋时期,题记在器盖、器身、器心、器底等都有所存在,甚至有在器物的肩、颈部位题记的。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同类造型的器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些它们的共同点:

(1)碗、杯、盘类:这类器物均为撇口、浅身,题记的位置以里心和底面为主。明清时期的这类器物题记还往往与各种山水花鸟图案相互配合。

(2)壶、瓶、罐类:这类器物主要是容器,小口、高身,题记的基本位置是器腹、器肩、器底和口沿。有些题记是以装饰、欣赏的目的而设计的,所以多位于器腹等显着位置。如唐代长沙铜官窑器物和明清时期陈设所用的瓷瓶等。

(3)瓷枕类:瓷枕盛行于宋金时期,或刻划、或模印,或为了广告作用,但都以枕面为主,偶有题于侧面的。

在各类陶瓷题记中,题记的内容也与其格式和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属于商标广告性质的题记多在器物的底部或侧面,而以装饰为主的题记则多处于显着位置。研究中国历代陶瓷题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研究陶瓷题记所具有的内容和形式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陶瓷题记也同样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

瓷器的釉彩有哪些种类?


瓷器的釉彩有哪些种类?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着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着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瓷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它的性能和外观都远远超越瓷器并有了质的突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抟土成金,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那么关于古代瓷器的种类,您是否了解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下有关古代瓷器的种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如果按照瓷器的器形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下面我将简明扼要的阐述一下古代陶瓷的种类: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一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碗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二盘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盘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三杯

1高足杯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四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五盒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六罐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七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在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八尊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九匝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都是稀世珍品。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一炉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二灯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三枕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真的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啦!中国是瓷器大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多不胜数,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就不以已说明了。虽然瓷器的使用从来不曾像青铜器、铁器那样因制成生产工具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它也只是用于辅助性和代表性的工作和材料。但瓷器的发明是为了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在众多拍卖会现场,瓷器成为拍卖会必不可少的专场,这样标志着瓷器的收藏价值不断的升温,小编建议各位收藏爱好者在够买前一定要多加观察,因为古代瓷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鱼目混杂的古玩市场,多加小心总归是好的。

瓷器釉彩的种类有哪些?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一般以长石、石英、黏土等为原料。釉的化学组成为氧代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经温式球磨调成油浆,用浸、喷、浇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焙烧而成。由于所含金属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的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白釉其实是无色透明釉)。瓷器上釉不仅可使自身表面光洁,防止对液体、气体的吸收,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而且还使瓷器更具观赏性,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由于装烧和施釉工艺的差异,各具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釉彩上便形成许多釉彩品种,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等等。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釉彩品种,我们可以通过这点判定某一瓷器为何时何地的产品。因此,了解瓷器的釉彩品种,对于瓷器的断代和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瓷器釉彩种类繁多,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瓷器上的动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瓷器上的动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鱼纹

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鱼藻纹、鱼鸟纹等;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的表现手法有深刻、彩绘、模印、塑贴等。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称为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指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鲐、鲤、鲫鱼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

民窑瓷器·青花釉里红鱼纹执壶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陶瓷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摩羯纹

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纪末传人中国。经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征。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纹多见于耀州窑瓷器。往往在青瓷碗的内壁刻划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莲池中盘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摩羯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的,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

马纹

广义上可包含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归在鸟纹类属。鸟纹的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模印、塑贴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鸟纹多与花卉纹相配为饰,习称花鸟纹。

花鸟纹

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凤纹

凤是远古氏族图腾的一种标志,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其形象在传说中十分神秘奇异。

唐长沙窑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绘展翅之凤,侧题“飞风”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凤鸟纹。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常见印花凤纹,多与牡丹相配,形成风衔牡丹、凤穿牡丹等典型画面,还有双飞凤、双凤穿云等形象。宋吉州窑窑变釉剪纸贴花凤戏朵花纹,新颖别致。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纹扁壶,以凤首作流,壶身绘展翅飞翔的凤体,凤尾卷起作柄,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构思精妙。

凤尾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图案形似凤尾而得名。风纹多作为地纹,或作为辅助纹饰,有锥风尾和画风尾两种装饰方法。锥凤尾系用锐器在红、蓝、黄、绿等粉彩地色上划出凤尾纹,俗称压风尾,作为地纹。画凤尾系用彩笔描绘而成,作为辅助纹饰。凤尾纹盛行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彩瓷上,清乾隆蓝地粉彩风尾纹开光山水图碗等是其典型作。

龙凤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笔盒、清康熙斗彩龙凤纹盖罐等都是典型之作。乾隆粉彩龙风纹盒的盖面上饰龙风对舞戏珠的纹样,别有情致。

鹤纹

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用鹤纹蕴涵延年益寿之意。瓷器装饰中的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问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有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画面。有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还有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

雁纹

广义上包含以雁纹为主配合其他景物的纹饰,狭义上仅指单独的雁纹。雁纹常以其憩息环境芦苇为衬景,俗称“芦雁纹”。元代服饰制度上称雁衔芦,所以又称“雁衔芦纹”。变为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状,并成为一种定式。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匝,在适合纹样的圆形画心部位描绘一只红色衔芦之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纹样上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上,充溢着一种野逸气息。

鸳鸯纹

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古今注》说鸳鸯为“鸟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日匹鸟”。瓷器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碗、盘、盘、枕等器物上普遍采用鸳鸯纹。典型器物有西藏萨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花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鸳鸯莲花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鸳鸯池纹瓶等,均为传世之作。

鹦鹉纹

始见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方法上无论是表现展翅飞舞的单体鹦鹉,还是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都考虑器物造型特征,处理成适合纹样。这些都是因为深受金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方法是彩绘、刻划。唐长沙窑出土的鹦鹉纹枕,笔法流利、生动自然。北宋越窑青釉碗、盘等器物上,常刻划首尾相逐的两只鹦鹉,装饰更具韵味。

鸭纹

包括单独的鸭纹和以鸭主体的组合纹饰。鸭纹多配以荷莲或芦苇,更奇者与雄鹰相配。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多以此为装饰题材,画面上多是两只或四只鸭成双成对,周围莲草相问。尤以老鹰逐鸭最为精彩,黑鹰从天飞扑而下,一鸭仓皇逃窜,一鸭急钻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溅,芦苇摇曳,画面真切动人。

蝴蝶纹

广义上包含以蝴蝶为主配以其他内容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独立的蝴蝶纹。受宋代花鸟画成熟的影响,瓷器装饰中花鸟虫鱼题材大增,蝴蝶纹开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纹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蝶纹蒜头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还盛行一种瓜蝶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习称“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乾隆粉彩瓜蝶纹瓶即为代表之作。

饕餮纹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应视作兽面纹中的一种。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纹瓶、五彩加金饕餮纹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纹尊等等。

鹿纹

鹿纹是一种反映原始渔猎生活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唐代长沙窑有青釉鹿纹褐绿彩注壶,小鹿体态轻盈,边跑边顺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宋代缂丝上的天鹿纹移植于瓷器,典型纹饰如定窑白釉盘上的印花鹿纹,画面上两只长角鹿奔跑在枝叶缠绕的花丛中,前一只鹿回首张望,后一只鹿追赶呜叫。磁州窑枕面上所绘鹿纹动态不同,或在山中奔跑、或在草莽间漫步、或卧于灌木中惊望、或立于路途上徘徊,线条流畅写意。明代晚期流行以谐音和寓意象征吉祥的纹样,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常与蝠(福)、寿桃组合成“福禄寿”吉祥图案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乾隆朝创烧的粉彩百鹿纹尊,把鹿纹的人文含义推到了极致,乾隆以后及近代仿制品较多

狮纹

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包含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习称“狮球纹”。南京博物馆藏明永乐至宣德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狮纹琉璃建筑构件,狮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出现,造型奇伟,制作精湛。其他典型器有“永乐年制”篆款青花压手杯,杯心绘画双狮滚球,为永乐压手杯的上品。

麒麟纹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兽,被视作吉祥象征,是古代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形象略似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尾,简称“麒”。典型作品有元青花麒麟花果纹菱口大盘、元青花麟凤纹四系扁壶等。

海马纹

初见于唐代三彩器上,元代盛行。白马又称玉马,特征是两膊有火焰。元代常在瓶、罐上部的云肩形纹饰中绘白马海水纹,习称“海马纹”。如元青花大罐的肩部所绘海马纹,画一匹两膊火焰上飘的白马,不加渲染,配以蓝线勾画的起伏不断的海浪,加强了白马的神奇感。

云龙纹

是龙纹的一种,因其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而得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兀、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问,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穿花龙纹

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明代穿花龙纹运用较多,主要以青花描绘,也有用五彩的。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描绘缠绕的花枝和穿行其间的龙纹。正德时穿花龙纹最盛行,盘、碗、渣斗、壶、花觚上较为常见。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饰,称“莲池龙纹"或”连池游龙纹”。

龙戏珠纹

以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前方,龙在后追逐;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或二龙戏珠纹。五代越窑青釉龙纹四系壶,腹部浮雕双龙戏珠及卷云纹,足口前所见最早的龙戏珠纹饰。

夔纹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仪有一足。《庄子·秋水》中记载:“夔谓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汉代许慎<说义解宁》也谓夔“如龙一足”。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二,如宣德青花夔龙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肜龙耳瓶等。

螭纹

螭是占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二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彩。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唐代瓷器有哪些种类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加强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手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当朝官府服务。

由于瓷器的发展,产区日广,唐代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逐步形成了青瓷与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

陆上与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唐代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受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第一节 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

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据考古发掘显示: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绝大多数是青瓷窑,而北方的唐代白瓷窑已发现10多处,仅在陕西铜川窑发现少量青瓷,基本上符合唐瓷器“南青北白”的发展特点。然而,尽管唐代瓷器制造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青瓷在整个瓷业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一、越窑青瓷

唐越窑青釉八棱瓶

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青瓷需求量的增大,都促使越窑青瓷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刻划花装饰线条简洁流畅,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之笔。

唐越窑青釉壶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越来越精,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并改进了施釉技术、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使得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胎色呈灰或淡灰。成型操作严格、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之感。胎体通体施釉、薄而均匀。

二、邢窑白瓷

唐邢窑白釉瓶

唐代内丘邢窑的规模很大,南北约30公里。生产数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所出产的精器一般供上层皇室官吏使用。如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洁白光润的邢窑器就刻有“盈”字,属官窑性质。

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其洁白如雪的胎质为后期瓷器的美化和各种彩绘装饰打下了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节 其他釉色瓷的发展

一、寿州黄瓷

唐寿州窑黄釉注子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并开有细小纹片;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窑相似。

二、黑瓷

唐代黑釉凤首壶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三、唐花釉瓷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在唐代,花釉瓷获得了一定发展。寿州窑黄釉壶瓷是指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后呈现,以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不规则的斑条状面釉作装饰的瓷器。那些色泽对比强烈的花斑,仿若白云朵朵,又似落叶片片,充溢着诗情画意。此时,花釉瓷的色釉组合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黑或褐黑、茶叶末釉为底色,其上饰以月白或灰白色釉斑;另一类是以黑、月白或钧蓝色釉为底釉,衬托天蓝色的不规则条块状釉斑。一般是: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相间、对比强烈,且釉斑排列无论足有序还是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其器型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其中彩斑腰鼓是乐器,釉色绚丽美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唐花瓷罐

关于花瓷的产地,被认同的是河南省境内的郏县窑、鲁山窑、内乡窑和禹县窑。20世纪60年代人们住郏县窑最先发现花釉瓷残器,70年代在鲁山窑发现了花釉腰鼓碎器,从而证实了鲁山窑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窑场。

四、彩绘瓷

唐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唐代中期以后,长沙窑兴起了彩绘装饰。过去有人认为长沙窑属于釉下彩绘,而现在经化验表明:长沙窑的彩绘装饰技术多种多样,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鸟一类精细作品则类似釉下彩的工艺。主要是以褐色、绿色和蓝色进行彩绘,色彩以褐、绿为主。装饰图案丰富,有用联珠纹组成的图案,还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构思简洁、意境协调,表现出明丽浑朴的装饰格调。

五、绞胎瓷

唐巩义窑绞胎枕

唐代的绞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器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烧成后通体呈现出灰色与白色或赭色与白色线条交织组成的如羽毛似木纹般美丽而有规律的花纹;一种是器表的绞胎装饰,俗称绞胎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镶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可呈现花朵绽开的画面。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唐代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有的施绿釉,还有一种极为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做坯,造成如羽毛或木纹纹理的效果。其工艺技法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白与灰或白与赭)分别制成泥料,揉作长片交叉叠放,拧绞一起制成花色泥料,用来制坯。

绞胎瓷的器型有绞胎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而且,唐代已出现专门烧制绞胎贴花枕的作坊。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馒头窑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龙窑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如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就残长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从烧造工艺上看,唐代很多窑普遍使用了匣钵,避免窑火直接接触坯体。

二、器型的演变

此时的器型有了较大发展,包括碗、盘、洗、碟、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胎体的厚度和重量有所减轻,器型更加轻薄秀美。釉面更加光洁。

瓷砚。砚足明显增多,四足、五足以至多到排列成密集的一圈。有的砚,砚面圆形凸起,四周围有深凹的水槽,造型更趋于实用。

中唐时期,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型风格相同。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和葵瓣口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两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线折进。葵瓣口盘,有的口沿有四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凹的直线,有的口沿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执壶。它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改变,颈部加高,腹部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流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更加方便。

唐晚期还生产各种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流;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流和柄各一,流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流,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的器具。

瓷罂。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一种产品,其形状与六朝、初唐时的盘口壶或瓶相似。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就发掘出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入记此罂”的器物,可知这类盘口壶本名为罂。罂字下部,有从“瓦”、从“缶”和从“女”的,互相通用。而且,根据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壶的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推测:在六朝时期,这种盘口壶也称为“罂”。

三、装饰特征

此时,瓷器的装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壶多是短短的小嘴,与壶嘴相对称的地方多是弯弯的曲柄。碗的口多作四瓣或五瓣花瓣形,外部多刻直线。这几乎成为唐代瓷器的共同装饰方法,但也或多或少地有其地方特色。此时,长沙窑制瓷工匠已开始把绘画题材反映到瓷器上,并开始使用三彩和多彩的装饰方法,如在瓷器上用几种不同的矿物质画圆斑点或花鸟纹饰,使瓷器上呈现出青、褐、绿三种色调。在三彩和多彩的基础上,印贴花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以宝相花及独立的花朵为多。陕西及长沙窑出土的青釉瓷器就印贴有打马球、人物、龙、狮子及葡萄等纹饰。在造型方面,则带有外来作风,如凤头壶、四花瓣形口的椭圆杯等,都是受中亚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国内外陶瓷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一种认为青花瓷器产生于元代景德镇;另一种认为产生于宋代;第三种认为产生于唐代。但195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扬州遗址发现的一片唐代瓷枕残片和1983年扬州出土的许多件青花瓷残片证明,这些青花瓷均属于唐代。而且,南京雨花台出土的吴末、晋初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证明,早在三国时我国的瓷匠就已经掌握了青花瓷的生产有两个必备条件:釉下彩工艺和钴料的应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琉璃珠就已有用钴蓝作为着色剂的了,而钴蓝在唐三彩和唐蓝釉陶中的使用则更为普遍,这些都说明唐青花瓷出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当时都已具备。经过测定证明:上述出土的瓷片,其烧造温度在1200℃——1300℃之间;胎、釉化学成分与唐代河南巩县窑白瓷产品相似;青花色料为低锰钴矿,与巩县唐三彩器中的钴蓝料雷同。而且,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青花瓷为釉下彩。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经专家考证:青花瓷的发明是唐代景德镇陶瓷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由唐代褐彩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先民们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运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坯体上进行描绘并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的。其特点是:钴料的着色力强,呈色明快、鲜亮;成品白底蓝花,显得庄重、典雅和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釉下彩,发色剂得到釉的保护,永不褪色。

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的7号墓出土的两件唐青花瓷罐

瓷器上的植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瓷器上的植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多在盘、碗、瓶、罐、枕上分别用刻划、模印、彩绘等手法,以串枝、缠枝、折枝等多样姿态表现优美清雅的莲纹。其中折枝式的一花一叶莲花纹比较多见,如定窑白釉盘上舒展的缠枝莲,茎蔓缠绕,莲花摇曳。串枝莲则多以环带形式布于盘壁,两朵莲花相对开放,衬托着盘心的折枝莲花。

把莲纹是莲花纹的一种形式,因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而得名。常见的是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还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始见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印花纹饰,其中三把莲纹样上还印“三把莲”字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把莲纹盛行,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为多见。

红釉莲瓣纹水注

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而得名。莲瓣纹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我国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早期瓷器上的莲瓣纹曾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如着名的北朝青釉仰覆莲瓣纹大尊、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渣斗、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盖罐等。

宝相花纹

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典型器。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此种宝相花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为代表。

牡丹纹

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扁菊花纹

特指明洪武朝瓷器上的菊花图案。菊花纹饰在宋、元瓷器装饰中已经出现,花形近似团形。洪武朝瓷器则将菊花形状处理成扁圆形,因此称作扁菊花纹。一般将菊花的花蕊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其外围以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花形清晰,时代特征鲜明突出。

百花纹

又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以多种花卉为题材绘满器身。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嘉庆朝继续流行。构图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花卉,蕴含百花呈瑞之意。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工整秀丽。

冰梅纹

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图案地纹,然后于地纹上画朵梅或枝梅。景德镇有以青花作画的,也有以五彩作画的,以青花作画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是典型的冰梅纹作品。晚清、民国瓷器上多有摹绘。

木叶纹

特指以植物叶片经工艺处理贴烧后在器物上形成的纹样。天然树叶经腐蚀处理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这种木叶贴花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I窑的独特创造,装饰在黑釉瓷盏的内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显现纹饰美丽的黄颜色。木叶纹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错落有致。叶形或残叶稀疏,或满叶铺地,极富诗情和致趣。

蕉叶纹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其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而得名,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写实性的芭蕉纹不在此列。蕉叶纹最初流行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用作瓷器装饰则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手法主要是划花。景德镇出土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颈部饰蕉叶纹,近腹部饰一周大小相问的云肩纹,云肩纹内绘画蕉叶的筋脉,十分奇特,好似变形蕉叶纹。

瓜果纹

指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历代装饰手法有模印、贴塑、雕刻、彩绘等。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多见葡萄纹和石榴纹,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等图案,均含多子多孙的寓意。表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构图方法多样。

三果纹

瓜果纹的一种,以二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最着名的如宣德釉里红二果纹高足杯,腹壁饰石榴、柿子、桃三种果实,其装饰技法为施白釉后先剔出j种果实的轮廓,再在轮廓内填以高温铜红釉,烧成后,红窄石般艳丽的二果纹在白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称为“宝烧”。

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从伊朗传人,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有模印贴化,也有刻花施彩手法。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凶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成为一种占祥纹饰。

岁寒三友纹

死代景德镇窑瓷器小始见。明清沿用,凶其在器身卜绘寒冬常青的松、竹、梅而得名。此外,亦见以梅、竹、石或柏、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纹饰。岁寒三友题材源于文人画,文人画在元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中产牛,采用松竹梅或梅兰竹菊等植物象征君子德行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及其他一艺品的装饰。

缠枝纹

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代称为“转枝”。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力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茎纹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纹样,统称缠枝纹。

折枝纹

构图方法系截取花卉或仡果的r-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如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使用者居多,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

忍冬纹

一种以忍冬植物为主题的瓷器装饰纹样。忍冬也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此而得名。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始见于魏晋时期浙江一带的青瓷上,与佛教的传人有关。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是典型器物,表现风格比较写实。

卷草纹

又称“卷枝纹”、“卷叶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而得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图案为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构图机理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是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虽也图案化,但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较凝炼概括,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但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

过枝纹

又称“过墙花”、“过墙龙”,是一种特殊的纹饰构图,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宛如花枝越墙头,从外壁伸至内墙。有过枝花卉、过枝花果等纹样。《饮流斋说瓷》载:“过枝,成化开其先。”清代开始流行起来,以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朝为盛。过枝花卉多见于盘、碗、瓶等粉彩器上,有过枝牡丹、过枝菊花、过枝梅花等。尤其是表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境的过枝花卉纹,令人称绝。

皮球花纹

以多个大小不一、花色不同的团花有规则或无规则地分布在装饰画面上,宛如跳动的花皮球,因而称作皮球花纹。皮球花纹的基本单位是团花,即圆形适合纹样。团花纹成熟于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常见,多以模印手法制作。明、清两代团花纹再度盛行,且内涵远比隋唐时期丰富,表现手法主要是彩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上的款识题记有哪些种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上的款识题记有哪些种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上万的瓷器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