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陶瓷鉴定大师的鉴瓷秘籍

陶瓷鉴定大师的鉴瓷秘籍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陶瓷艺术

2021-02-01

全瓷的瓷砖。

陶瓷鉴定大师的鉴瓷秘籍。

近年来,制作古瓷之风愈演愈烈,不仅给正常的陶瓷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

在此给大家列举一些张浦生先生的鉴瓷秘籍,帮助更多人提升专业鉴赏知识。

一、五种瓷器不能要

如何防止收藏古瓷上当受骗.张浦生总结了五种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低下。

3.胎体分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分量一般也有规范。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

5.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要,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

二、元青花特征口诀及鉴定要点:元青花主要外销,分高档外来材料和本土材料制作。

1、高档外来材料制作特点:器型高大,胎体厚重,青色浓艳,蓝中闪黑,纹饰繁密。

2、本土材料烧制特点:器型矮小,胎体轻薄,青色淡雅,纹饰简单。

3、元青花瓷鉴定要点:一看青,青花瓷中闪黑的呈色要深入胎骨,不能浮于表面,侧看有锡光,手摸局部有下凹感。二看花,绘画粗犷、豪放,用笔有力度、深度、速度。三看胎,胎色不白,不致密,貌似厚重,实际不重。叩之声响似铜钟。四看釉,釉汁厚润,白中闪青,少有洁白。五看工,底部砂底,不细,底心带一点釉,很少见火石红。

三、新老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水放瓷器上。很快被吸收,并有味道散出,则为老瓷;反之为新瓷。

张浦生简介

陶瓷鉴定大师,享誉全球的“青花王子”、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仅三位)、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长。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花王子”张浦生的鉴瓷秘籍


近年来,制作古瓷之风愈演愈烈,不仅给正常的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

在此给大家列举一些张浦生先生的鉴瓷秘籍,帮助更多人提升专业鉴赏知识。

一、五种瓷器不能要

如何防止收藏古瓷上当受骗?张浦生总结了五种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低下。

3.胎体分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分量一般也有规范。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

5.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要,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

二、元青花特征口诀及鉴定要点:元青花主要外销,分高档外来材料和本土材料制作。

1、高档外来材料制作特点:器型高大,胎体厚重,青色浓艳,蓝中闪黑,纹饰繁密。

2、本土材料烧制特点:器型矮小,胎体轻薄,青色淡雅,纹饰简单。

3、元青花瓷鉴定要点:一看青,青花瓷中闪黑的呈色要深入胎骨,不能浮于表面,侧看有锡光,手摸局部有下凹感。二看花,绘画粗犷、豪放,用笔有力度、深度、速度。三看胎,胎色不白,不致密,貌似厚重,实际不重。叩之声响似铜钟。四看釉,釉汁厚润,白中闪青,少有洁白。五看工,底部砂底,不细,底心带一点釉,很少见火石红。

三、新老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水放瓷器上。很快被吸收,并有味道散出,则为老瓷;反之为新瓷。

张浦生简介

陶瓷鉴定大师,享誉全球的“青花王子”、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仅三位)、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长。

哥窑瓷器鉴定秘籍


瓷器鉴定真知堂

哥窑,是陶瓷学术界和收藏圈最大的痛。

玩瓷十年以上的朋友,大多做过哥窑梦。哥窑这种东西,表面开有各式各样的纹片,非常特别的是,这些纹片和以往宋瓷属于缺陷不一样,它染了色,主要纹理是黑色的,仿佛金属铁的颜色,所以后来被称为铁线纹。

还有一种典型哥窑器,除了铁线纹以外,铁线纹内还有一种红褐色的细小开片纹,后人称之为金丝。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就是哥窑的特征概括。

南宋哥窑炒米黄釉花口洗

由于学术界至今没有发现哥窑窑址.所以以前根据文献资料,有龙泉哥窑和传世哥窑之分别。如今,龙泉小梅,溪口等黑胎青瓷烧制窑口已经被发现了,科学检测和直观目视,都告诉人们,龙泉不是传世那些神秘的哥窑的产地。转了一大圈,哥窑的研究又回到原地。

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各种仿制,臆造的哥窑瓷器漫天飞舞。宋瓷收藏爱好者,没有买过一两件仿哥窑的人估计不多。但真正能和故宫国外收藏的传世哥窑相符的,一件也没有。

陶瓷鉴定泰斗,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将自己上过手,源于清宫旧藏的 60 多件“传世哥窑”的研究,总结出其特征:黑胎或深色胎,器型仿青铜器,紫口铁足,乳浊釉,釉面失透、如“粥皮”,釉面油腻,器物口沿常有一道较厚的釉层,俗称“釉环”。他认为这批东西是宋代的。至于金丝铁线,并不能作为传世哥窑瓷器鉴定的必要条件。

根据笔者对国内外收藏的已经发表的哥窑瓷器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1. 哥窑纹片有典型的金丝铁线类型,大部分哥窑只有铁线没有金丝,还有少部分只有金丝(鳝血纹),没有铁线的,被归纳于宋官窑里面。

2.哥窑紫口者有,但不是每件都有紫口。水渍纹也不是哥窑的必要特征。多数没有水渍纹。

3.哥窑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方式并存,支钉痕一般都比较粗大(相对于汝窑细小支钉而言)

4.哥窑胎骨有紫胎,铁胎,还有带砂质感的胎,但绝无白色胎,也没有龙泉那种砖红色胎骨 。

5.哥窑釉质有玉质釉,也有粉质釉,以粉质釉居多。

6.哥窑器型均较小,20公分以上就是大器了,一般都在10几公分左右。部分器物(炉)内底可见支钉痕,为叠烧痕迹。可见哥窑极有可能在馒头窑一类小型窑中烧成。

7.哥窑绝大多数是白色或者米色,青绿色少见。可见哥窑一般都是在氧化焰环境下烧制而成。

以上归纳要点,均为笔者多年来研究心得体会,请勿抄袭

哥窑真品清晰图片罕见,绝大多数收藏者无缘上手哥窑瓷器,都是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灯下看瓷。所以很难对哥窑有正确的理解。本文接下来这件哥窑瓷器,属于海外拍卖品。具有典型的金丝铁线型哥窑特征,对于研究哥窑有一定经验的藏友而言,基本上看图就能搞清楚此类型哥窑的鉴定要诀了。

此器紫口特征明显,大开片黑色,小开片褐色,属于金丝铁线型哥窑

【陶瓷文化】看气泡鉴古瓷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战国到六朝早期瓷器鉴定秘籍


初入门的收藏爱好者,不可盲目收藏,必须先确立收藏方向。

瓷器收藏和玉器收藏书画收藏不一样。书画收藏也就是古代书画和现代书画,玉器收藏也就是高古玉和明清玉,翡翠三大项。而瓷器收藏绝不是简简单单青花瓷,粉彩瓷,五彩瓷,青瓷这么简单。

我们一般把收藏瓷器的爱好者分为几大类。高古瓷,明清瓷,民国瓷。

其中高古瓷,又分为六朝瓷,唐瓷,宋瓷,元瓷。

明清瓷又分为明官窑,清三代,清中晚,明清民窑。其中有的人又错开,专收青花瓷,粉彩瓷,五彩器,颜色釉等等。

民国瓷主要收藏的是浅绛彩为主的彩瓷。基本上玩瓷器的,都只涉猎其中一项或者两两项,专家学者亦不例外。

瓷器和陶器不一样。最早的瓷器,被称为原始青瓷。一般认为出现在战国时期。现在有资料显示,可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制法是用瓷石为胎,施一层含铁元素的石灰釉,经1200℃左右高温焙烧而成。由于采用了瓷石和较高的温度,所以胎体烧结程度较好,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所以被称为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由于工艺一直没有太大突破,从商代一直到汉代,没有太大的技术进步。再加上贵族商周时期一般都喜欢青铜器(当时以青铜为主要货币,青铜货币按重量定币值。所以,青铜器实际上等同于用钱堆筑起来的器皿,属于赤裸裸的炫富,)汉代贵族则喜欢漆器和黄金(漆器制作工艺复杂,昂贵,一件漆器耳杯当时价值十倍于青铜耳杯,而且轻薄,美丽。黄金更是大汉贵族的最爱,参看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就知道当时他们有多喜欢金子了)。所以直到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在孙吴境内,开始大量流行浙江本地生产的青瓷器。主要产地在绍兴,上虞一带。

六朝青瓷魂瓶

所以我们说的早期青瓷,一般就是指六朝青瓷。

所谓六朝。就是以北方正统士族为代表的政权。继承了魏国的西晋,然后是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这一时期又称为南北朝时期。所谓北朝,就是以北魏为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时期南方主要是青瓷,产地主要都在浙江。统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磁窑考古资料不多,产地不太清楚。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为典型代表。近年来考证为相州窑生产。器型多高大,以雕塑出名。相州窑在历史上是个文献中无记载的瓷窑,今天的河南安阳在北魏、北周时期隶相州管辖,按古代以地名命窑名的法则,故称相州窑。

1986年10月,安阳市文管办再次在对安阳桥一大型隋墓的清理发掘中,意外地在出土的瓷质建筑构件的模具上发现刻有“相”字铭文,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相州窑的实际存在田野考古调查证实:相州窑始烧于北魏,终于晚唐。

北齐相州窑青白釉瓷神牛

北朝还有一项发明,那就是白瓷。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这时候的白瓷釉色普遍泛青,说明还没有脱离青瓷的影子,它的釉料中含铁量比较高,也说明白瓷是从青瓷进化而来的品种。早期的北齐白瓷极为罕见。

而六朝时期的江南,属于传统汉族士大夫阶层居住地。由于战乱,大量的汉族士族从中原迁到江南,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知识。大力的提高了以浙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六朝青瓷,多采用模印工具印花,然后施釉。还有一种印贴工艺,是用模子先做好瓷泥纹饰后再粘贴到胚体上。然后施釉。最常见的印贴纹饰是兽面衔环纹饰,还有猛兽。印花和印贴是当时青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东晋后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出现了不少用铁锈斑装饰的点彩瓷器。但中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却不是东晋,而早到了三国孙吴时代。

孙吴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

青瓷釉下彩盘口壶:三国时期吴国, 高32.1厘米 ,1983年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M5出土,圆弧形盖,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

壶上腹饰一周贴塑,由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系组成。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盘口壶肩腹部饰釉下彩绘图案:鸟形盖纽两旁各饰一柿蒂纹,盖面绘四组类似纹饰,两个人首鸟身的动物分别在一株仙草上方相对飞舞,仙草两侧各有一只动物;颈部绘七只异兽,除两只并列外,其余几只之间皆有形状相似的半身异兽图案;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有十一人,下排为十人,高低交错排列,空隙处绘有疏密有致、飘然欲动的仙草和云气。

它将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拓了瓷器装饰的途径,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好了,早期瓷器就介绍到此,你了解清楚了吗?

大师共鉴“五帝赐福粉彩宝瓶”


日前,由中国陶瓷艺术画院举办的“五帝赐福粉彩宝瓶”鉴赏会在景德镇召开。中国陶瓷界大师周国桢、熊钢如、戴荣华、张育贤、何叔水、唐自强、宁勤征、朱正荣、涂翼报、许国胜、方文贤以及景德镇市部分青年陶瓷艺术家参加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由中国陶瓷艺术画院耗费一年时间设计创作的“五帝赐福粉彩宝瓶”创意来源于民间流传甚广的“五福图”,将清代五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的御笔之宝以第一次以瓶的方式来表现。器形选用乾隆粉彩缠枝纹双象耳瓶型,据了解,该器型瓶2011年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5900万元的高价。为达到皇家用瓷珐琅彩的效果,中国陶瓷艺术画院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釉料,采用景德镇皇家用瓷的传统工艺,严格按照国礼瓷的标准制作,手工拉坯,手工绘制。

会上,各位大师对宝瓶进行了细心品鉴,对作品的取材、构思、器型、收藏价值等都作出高度评价,并对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后,大师们还挥毫泼墨,为作品题词。

人特访谈之----陶瓷鉴定大师刘岩


人特访谈之----陶瓷鉴定大师刘岩

刘岩老师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专业工作者,有着丰富经验,年过半百,依然活跃在古玩鉴定的活动中,并帮助更多的朋友认识收藏行业。在国内外的古玩鉴定市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中国字画、瓷器研究与鉴定三十余年则国内最权威的鉴定大师。

陶瓷鉴定大师刘岩老师认为,想要让假货没有留存余地,鉴定师这个行业的各自的水平必须要不断提高,同时还要还所有古玩作品一个真实,这就要求鉴定更加准确,水平更可信任。

刘岩老师以身作责,坚持耐心勤恳、认真负责、敬业守则,专心研究鉴定的手法与技巧,对于古玩鉴定方面,有着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目前经手的各类文物已经达到数以万计,并参加国内外的拍卖会很多次,还从国内外的拍卖会上收回很多重要的国家级文物,是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师。

因为现在的古玩市场仿品很多,特别是一些收藏家们喜欢确不能准确判断,找到刘岩老师的人特别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一些还从国外带着藏品专门来请教刘老师,刘老师的原则的就是尽自己的所能,把产品的真实出处讲给藏家们听,还原藏品的真实身份。

刘老师近年参加了全国多家媒体的收藏栏目拍摄,在现场给更多的人传播陶瓷文化,这也是他做了一生古玩鉴定事业,最想要做的事情,让更多人对陶瓷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公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品味与能力,从而推动陶瓷产业一个大发展的前景。

古陶瓷之鉴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收藏者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的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谙熟了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准确地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2.胎质。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我国商至东汉中期,原始瓷出现,这段时期的原始瓷和釉陶器,经测定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种。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霁红、黄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4.色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

5.装饰。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出现后,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款识已经非常普及。款识之所以能作为断代的依据,是由于历代的窑场成千上万,而它们落款字体都不可能是统一的。但我们鉴别一件陶瓷器的款识,不应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而是要根据胎质、釉色、器型、纹饰、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以求鉴别正确。

潮州工艺陶瓷的鉴藏


广东潮州,地处我国南疆,位于粤东富饶的韩江三角洲,这里地理形势得天独厚,水陆交通畅利,手工业发达,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在历史上,潮州行政区划多数时间属粤,而文化却与闽南一体,因此陶瓷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潮州陶瓷历史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地下的已有不少器物,南澳象山出土的陶器,面绳纹而内壁有印压方格纹,与江西吴城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相似;潮州陈桥、梅林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出土了网纹陶罐、陶釜,可见距今6000年以前,潮州已普遍使用陶器。

北宋时期是广东历史上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潮州是北宋的瓷都,潮州笔架山窑,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北宋窑址,其产品主要是以外销为主,有碗、盏、茶托、盆、钵、盘、碟、杯、灯、瓶、壶、罐、盂、粉盒、香炉、人物、佛像、玩具等。瓷胎细密纯净,釉色有白釉、青釉、黄釉和酱褐釉,青白釉数量最多。瓷器的纹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和镂孔,印花很少见。划花的划痕较浅,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花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篦纹、水波纹、云龙纹、莲花瓣纹等。雕刻主要是炉上的莲花瓣,刀法泼辣,刻出的棱角刚劲有力。镂孔仅见于一些炉的底座或器盖,有镂圆形孔或孤线三角形孔,印花很少见,只见到一种花瓣纹。总的来说,潮州窑烧制的瓷器种类繁多,较精致的喇叭口或直口瓜棱腹长流执壶、军执壶、凸雕莲瓣炉、刻花碗碟、瓜菱形粉盒、圆筒形刻花粉盒、莲花三联盒、玩具、人物和佛像等都是当年畅销海外的商品。其中有四尊完整的佛像是潮州窑的代表作,四座像分别刻有“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五月”、“熙宁元年六月”铭文,井刻有潮州地名、水东(即笔架山)窑名、供奉人和工匠姓名。五类铭文俱备的宋瓷佛像在国内仅见此四尊,其文物学术价值之高,可以想见。值得注意的是潮州窑出土的高鼻卷发瓷西洋人头像和一批瓷西洋狗。狗的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姿态各异,有头作倾斜状的,有蹲坐有站立的,有停步而吠的。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当年潮州艺人用不同的手法,制作出不同姿态的瓷西洋狗和瓷西洋人头像,无疑是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同时,这也可视为现在潮州工艺瓷的肇始。

到清代,潮州瓷业中心移到近郊枫溪,并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继续生产出口瓷器。如清代文献《瀛环志略》婆罗洲条载有“每年广、潮二府有数船入港贸易,获利甚厚”。史料记载,称潮州“南洋交通畅达,日用粗瓷大旺”。此时,瓷器制品除普通日用食具外,还有美术玩具、观音佛像、挂壁花瓶、文房杂品等多种工艺美术瓷。

潮州工艺陶瓷特色

工艺陶瓷是潮州陶瓷中最早出现的一个门类,也是目前产业最大的一个门类,主要有通花、瓷花、瓷塑、仿古彩等品种。

通花瓷器是潮州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贴镂空、精巧玲珑的陶瓷艺术品类。早期通花手工拉坯成型,图案以梅、竹为主,贴于湿坯之上,再进行手工镂空雕刻,烧成后不加彩绘。后期通花改用注浆成型,使产品器形向多样、精细迈进,同时上釉装饰。改革开放后,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的拓展,通花瓷品种迅猛发展,突破小型器件和单层镂空的限制,生产出双层和多层可以转动的通花大型陶瓷器件,并出现了与实用结合的台灯、花瓶、笔筒等装饰品、日用品。

高级工艺师杨坚平先生认为:通花的造型设计,既要考虑镂空的艺术效果,又必须考虑到陶瓷成型和烧成工艺的制约。一般常见的通花瓷,除了底纹装饰之外,还有以下的装饰方法:

一是通花在雕镂烧成品之后,与釉上彩绘结合,一雕一彩,相得益彰。

二是通花与浮雕结合,一虚一实,主次分明。镂空底纹为虚,浮雕装饰为实,虚实适度,构成统一整体。

三是通花与瓷花结合,相托相映,互露其美,共表其精。瓷花或寄贴于通花之上,或丛生于通花之中。通花靠瓷花装饰,瓷花靠通花扶持。这一类装饰,人们称之为“寄花通花”,是所有通花瓷雕中,最为完美的装饰手段。在工艺制作上,瓷花是用手工将精细的瓷土捏制成各种瓷花,再把各式瓷花巧妙组合,制成花篮、盆景,或寄贴于挂盘、挂屏、通花瓶之上。捏制的瓷花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其中尤以菊花、梅花、水仙、玫瑰、牡丹等最为出色。

1978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邓小平将潮州枫溪自行研制的高达1.3米、内外三层的“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送给金日成,其造型之精美、技艺之精湛,令人叫绝。一时之间,潮州工艺陶瓷在海内外名声大噪。另外,陈放于人民大会堂的“春色瓷花篮”、曾受周恩来总理称赞的“况钟访鼠”和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金陵十二钗”以及“中华一绝”特大挂盘、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巨型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潮州工艺瓷的最高水平。

潮州的工艺陶瓷,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汇集了潮州木雕、石雕、嵌瓷艺术的技法;另一方面取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的瓷塑的石湾陶塑之长,自成一格。现在,潮州工艺陶瓷以其“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中素雅清新的仿古瓷,是近代潮州工艺瓷的另一成果。它运用传统彩瓷的技法,吸纳西洋画法的艺术特点,中西合璧,融合众家之长而为己用,形成独特的工艺形式。此外,潮州日用瓷更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以其瓷质细腻、晶莹剔透成为国内外高级酒店的首选餐具。正因此,潮州工艺陶瓷已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崇而备受关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鉴定大师的鉴瓷秘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鉴定大师的鉴瓷秘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