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鉴瓷心经

鉴瓷心经

瓷砖墙面 瓷器鉴别课 全瓷瓷砖

2020-02-25

瓷砖墙面。

目前,困扰古陶瓷收藏界的最大难题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近来有许多收藏者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传统经验鉴定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往往一件藏品分别请几个‘专家’鉴定,会得出各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最近,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答读者问中也说道:“博物馆工作者应尽能掌握目鉴与科学测试两方面的手段,那是最合适的。”

前些日子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藏友拿来一只青釉瓷壶,从该壶的胎质、釉色、造型、工艺和自然旧貌上看,它应是我国汉代江浙地区(越窑系)生产的早期青瓷器。该壶身上不仅有人们常见的水波纹和阳工弦纹作装饰,而且划刻有变形鸟纺(俗称:九头鸟)和鹿兽纹。其刀法之流畅,纹饰之精美在同类器物中是十分少见的。它应当是汉代青釉瓷壶中的精品。尽管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小窑在仿制此类产品,但是仿品与真品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远不足以乱真。其不同之处如下:

1.真品胎体致密度较低,其中多含有铁质黑点,但分布不均廖若晨星。赝品胎体坚实,所含杂质非常细腻,如同黑胡椒粉一般均匀分散在胎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者为纯人工练制坯泥,后者采用球磨机、练泥机加工陶瓷泥料。

2.真品露胎处发色不均,有火石红、青灰和土黄等色彩的自然变化。赝品胎体发色匀称,多为灰红色或灰白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烧成有关。前者采用木柴烧制,原始而简陋的炉膛内的烧成环境复杂,温度和气氛变化较大。后者采用现代煤窑或油、气窑烧制,炉膛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分布均匀。

3.真品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内外壁上留有明显盘筑痕迹。赝品采用手工拉坏成型工艺,内壁留有拉坯指纹,外壁留有修坯刀痕。

4.真品采用草木灰配制釉药。赝品采用石灰石、长石配制釉药。二者釉面有明显差异,前者质沉稳,有“麻赖”现象。后者质地轻浮光亮,仅有“菊皮”现象。

5.真品造型粗犷古朴,纹饰端庄娴熟。赝品造型细腻呆板,纹饰夸张变形。仅以壶胫上水波纹为例:前者为连续的S纹,十分潇洒;后者是连续的U字纹,非常做作。

6.真品的自然旧貌与赝品的人工作旧有明显不同。在《战国青瓷研究》一文中已作过介绍,不再赘述。

7.经过科学测试后发现,真品与赝品的釉子老化系数有较大差异。前为0.35以上,后者为0.08左右。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件具有典型特征的汉代青釉瓷壶,拿到北京某博物馆,被科技部主任鉴定为“不好”(古玩行或文物界内人士说“不好”就是赝品的意思)。我问他“不好”的根据是什么?开始他不作明确回答,后来在我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两点他自己的判断依据。一、“手头感觉有些沉”;二、“壶口的形状感觉不好”。我事后了解到,尽管该博物馆有数万件藏品,但并无南方汉代青瓷藏品。那么他的“感觉”很可能来源于产自北方的汉代铅绿釉陶器。众所周知,瓷器的致密度要高于陶器,在两者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自然前者要比后者重,更何况早期青瓷是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胎体不可能做得很薄,与铅绿釉陶器相比,“手头感觉有些沉”理所当然。此外,汉代青釉瓷壶的有多种形状,早期产品为直口,中期产品的口微向外撇,晚期产品为喇叭口,北方汉代的铅绿釉的陶壶多为盘口。可以说这位主任对产自南方的早期青瓷没有作过认真研究,故有误判。

近几年,随着古董仿制技术的不断提高,文物界的一些鉴定“高手”被新制赝品“打眼”的事屡屡发生。他们中的某些人从维护个人“脸面”出发,不认真总结经验,不在提高鉴别力上下功夫,而是如惊弓之鸟,多采取一种宁左勿右的鉴定方法。只要碰到自己没见过或者看不懂的东西都说成“新仿”。他们从讲自己的鉴定根据,常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求教者,以此表示自己学问的深奥。人们一旦对其结论指出问题或提出异议的话,他们又会用“观点不同,学术之争”的说词来加以遮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专家”都采用这种方法为收藏者进行鉴定的话久而久之还能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呢?

与此相反,一些居心叵测的商家拿赝品冒充真品来欺骗消费者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件新制“古董”少则几千元,多则数百万元,让收藏者蒙受巨额损失的事时有所闻。去年底出现在北京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件蓝釉龙纹梅瓶就引起了收藏界众多人的争议,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派意见认为该瓶是现代仿品,另一派就咬定是元代真品,并说是由某某专家拍板定案的(未见文字材料)。据说该瓶卖了二百七十多万元。我有幸见到该梅瓶,并作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其结论是这两派人的意见都不够准确。我认为此瓶是一半真(极少部分),一半假(绝大部分),瓶底真,瓶身假。其理由如下:

1.我首先观察了梅瓶的底足。虽然底足已经裂成两半,其中有一半被黑色液状的原质,具有典型景德镇地区元代器物的特点。无论是胎体质地、足圈造型、修坯的刀痕和垫烧痕迹等非常地道。我认为仅从瓶底判断没有问题,是元代真品。

2.我又注意到在该瓶瓶身靠底足部位有一圈横向断裂。显然此断裂处应是坯体的接胎部位。景德镇元代梅瓶都是手工拉坯成型。由于当时用的“麻仓土”可塑性较低,所以一件器物要分段制作。据我所知,因为拉坯过程是在高速旋转的“轮子”上由下向上运动,所以接胎部位一般是在器物的腰部、肩部或胫部,从未见过有接足圈的。此为异常现象。

3.该瓶上有两种颜色的釉,底色为蓝釉,龙纹部位是白釉。它的古代制作工艺应是先在制好的生坯上蘸一道蓝釉,然后刻划上龙纹,再把纹饰上的蓝釉剔掉并填上白釉即可。但我注意到该瓶蓝釉颜色深一块、浅一块不均匀,这是一般“蘸釉”工艺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只有“吹釉”或“涂釉”才会如此。此外底足胎釉结合部位呈高低不平的锯齿状,这也说明它不是采用“蘸釉”工艺,否则应为光滑平整的环状痕迹。景德镇元代瓷器的底釉都采用“蘸釉”工艺,不会采用“涂釉”工艺,更不会采用“吹釉”工艺。“吹釉”工艺在清代以后才出现的。

4.我还察觉到该瓶白釉与蓝釉结合部位的个别处有露胎现象。露出的胎骨呈白色,而且白度极高,它与底足胎色形成明显反差。显然瓶身和瓶底用的不同一种瓷土,瓶底为元代麻仓土,瓶身为现代高岭土。

5.足圈外壁有切削打磨痕。

综上所述,该瓶应为接老底之新作。据我的分析推断其制作过程如下:

造假者先找来一件元代残器的底足,再根据足圈大小配制一只梅瓶瓶身。为保证上下两部分在釉烧过程中能收缩比例一致,需先将上釉前的瓶身烧至瓷化。再根据瓶身下部的直径大小用砂轮切削磨足圈外壁使之相互吻合。由于整个器物在釉烧前已经瓷化,所以只能采用“吹釉”或“涂釉”工艺。又由于瓷化后的坯体丧失了吸水率,所以釉面很难涂抹均匀。分段制作的瓶体原本要在生坯时粘接,把瓷化后的瓶身和底足粘接在一起,其粘接强度几乎等于零,在二次烧成冷却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又使之断裂成两段。由于釉成断口的一致性是证明上下两段曾为一体的唯一证据,所以不能进行修复,只能进行简单粘接,否则将欲盖弥彰更令人生疑。可能是在出窑或粘接时不慎,又把底足摔成两半。造假者为了使该瓶展现出传世旧貌,将汽油溶液的沥青溶液灌入瓶中进行涮里(最常用的作旧方法)。由于底足上有一道裂缝,沥青溶液由此渗出,污染了一部分底足。

除上述作伪方式之外,我最近还见到一件更奇特的东西。过去行内人所说的“老胎新工”,多指明清瓷器。即在明清素胎瓷器上加工新的彩绘图案。而我见到的是一件仿汉代青瓷罐,它是把光素无纹的淘罐,加工成有猫头鹰造型和纹饰的青瓷罐。此罐做工极佳,无论是胎质、造型、纹饰和自然旧貌都很难看出破绽。我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只有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出土了一件青瓷猫头鹰器盖,像这样完整的器物从来没有过。造成我对此罐产生怀疑有两点:一、经科学鉴定,该罐釉质老化系数为0.08,与汉代青瓷老化系数不符。二、釉色与质胎不符。观其胎质应是采用还原焰烧成的,再看其黄釉,又应是氧化焰烧成。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后经调查方知,它是出土的陶器上加盖一层流动性极差的釉料,再用工具刻画出猫头鹰纹饰,经一千多度氧化焰烧成。其作伪手段之高超真是前无古人。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鉴道私藏 品酒鉴人


有诗云:“庄外十里醉人醉景迎风宿醉,宴闭三更香风香路踏月寻香;鉴酒鉴香鉴味鉴色实为鉴人,天道地道酒道人道品鉴之道。”诗中所散发出来的是酒香四溢的芬芳,却更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其中。可以说,作为中国顶级的私藏酒,鉴道就像是用古老传统的酒文化为世人酿造了一部有形的无字天书——堪称是酒中的“道德经”。人们在品味它的时候,就像是在品味着一种道法自然的人生取向,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归宿。那么,鉴道私藏究竟是一种怎样品质的美酒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吧。

鉴道私藏出自茅台古村,是以前茅台镇上一些老酒师全手工自酿出来仅供自己及亲友喝的酒。这些老酒师可谓是经验丰富,又只是少量制作供己饮用,自然要比大众化的那些“茅台酒”精致多了,一代传一代,有些竟陈藏了有50年之久。到庄主这一代,更是遍饮世界各大美酒,与法国食邑,墨西哥龙舌兰等酒师切磋技艺,并自创了“过冷河”工艺,使原本就已极佳的酒质变得更加清冽·静厚。为规范操作,保证酒的质量,维护酒庄信誉,庄主还特制定了“鉴道酒庄八酒制”。首先严把出货关,采取‘出酒一票否决制’,即由本庄酒师,酒庄东主和非本庄的第三方酒师共同组成一个评委,只有全部同意,才可以作为酒庄的私藏酒。其次采取‘酒体全程养护制’为保证酒体的纯正·无杂,只能接触陶瓷,原木,谷物等自然物质,决不能接触塑料等化学物质。继而在‘酿造·包装·防伪·高度酒出品和陈年私藏酒出品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譬如:为什么一定要用陶瓷?因为它遮光透气,利于酒体的呼吸和静睡;为什么一定要用天然软木?因为软木不会影响酒质;为什么一定要用53度以上的酒?因为酒只有在这个度数以上,结构才最平稳;以及为什么要陈放这么久?就是为了把酒体中许多低沸点的醛类物质挥发掉,私藏酒必须窖藏八年以上才可以出货。最后还明确了鉴道实行‘会员制销售’,只向本酒庄认可的尊贵购买者直接定制供应,以确保鉴道私藏酒的品位。总之,高超的酿酒技艺加上严格的科学管理,终于打造出了可与世界顶级私藏酒相媲美的中国私藏酒之王——鉴道私藏酒,正是:其色微黄,晶透而稠重,酒香安静平稳而劲厚,香体高贵而富自然谷物味,酒体结构平衡,味纯正,舌感圆润,厚重如冷油过舌,回味悠长,不燥不辣如美玉,强劲而又绵软,愉悦,欣快的酒香涤荡整个身心;民国版更是纯一酒体全酒全期的陈酿,其香天然自成,不似别物后天所加,尤其是50年级的鉴道,蕴时间的内力于酒中,劲道深厚,底蕴悠长,一经出瓶,满屋皆香,一经入口,满口皆香。鉴道私藏,它就是酒中的黄花梨,含在嘴里,就会沁入心脾,也可比劳斯莱斯,是真正的酒中极品。

不过,鉴道的品位虽高,其做派其实还是很低调的,它也只求品味相当的人。鉴道私藏就像是在弹一曲“高山流水”一般,只在“知音”之间流传,,小众即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酒中知己么,也是不在其多,而贵在相知耳!倘若你都不知鉴道为何物,拿它兑饮料喝,那高贵的鉴道也真是怕你糟蹋的。要知道,恪守着传统作法的鉴道私藏,其出产量还不够现在的千万富翁每人一瓶分的。常言道:“好马配好鞍,宝剑赠英雄”,鉴道私藏也只会青睐真正懂得自己的人,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鉴道私藏一直都坚持“会员制销售”的原因所在。或许,鉴道私藏是有些清高的,但却并不狭隘,恰恰相反,“鉴道酒会”总是不定期地在一些城市举办“鉴道世界名酒品鉴会”等高尚文化交流活动,欣赏世界各地包括酒王在内的名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茅台·五粮液等纷纷涨价的当口,庄主还特意嘱咐各地经销商,不要去说别人,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的,鉴道私藏是有些清高的,却也只是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品质,固守着自己的一个定位而已。应该说,以酒会友,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以酒鉴人,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可以领略到许多的哲学思想,也可以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就是鉴道,一品你端起它就像是在读老子的《道德经》一样的私藏酒,其味是那么的古朴·醇厚·清冽而悠长。

乾隆青花古瓷的鉴藏


讯清代乾隆一朝共有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业界资深人士周国光先生表示,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

早在不久之前,资深古董收藏家周国光先生前往拍卖行去鉴赏藏品。其中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云龙纹案缸被周先生拿在手中品鉴的时候,他感觉其手感非常适中。他评论道,那是一件非常开门的真品无疑。当时的起拍估价为120-180万元人民币,但周国光先生认为这样的价格并不算是天价。由于乾隆时期的官窑级别古董陶瓷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周先生表示即便是在拍卖行研究也是需要十分认真。

此外,周国光还解释道:“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周先生对于乾隆时期的青花之创意追求精、奇、巧的特征进行解说。他表示,乾隆时期的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华夏收藏新闻部文字记者:朱妙婵、摄影记者:陈雪雯)

瓷器鉴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区分


在瓷器审美方面,经过两宋数百年辉煌瓷史的洗礼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能让人眼前一亮。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这个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只得认他人为母,生在帝王家的显赫显然不足以抵挡高处不胜寒的清冷,由此养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传说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对后宫佳丽的莺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许多怨悔与苦恼,是以他一方面通过接连不断的亲征、布施天下的郑和下西洋等活动彰显雄性,另一方面清净沉闷,城府阴沉,只能寄情于器物。

《明太宗实录》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朱棣对白瓷情有独钟。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乐白瓷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极大发展。这种白瓷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以“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甜白瓷是一种素色釉瓷,唐代白瓷便有了极大的盛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延展流变至明代永乐,制瓷工匠们殚精竭虑,使得白瓷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并将“脱胎”研制为特殊的制瓷工艺,即薄胎细白瓷。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对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较具体,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莹白,形容质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珑剔透,把永乐、宣德时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尽致。

甜白瓷很为现代人所钟爱,拍场上明代永乐甜白瓷屡创天价,而且明永乐以后,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间多有甜白精品,并且康乾雍三朝仿制无数,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鉴藏真赝,辨别正牌永乐甜白的特征也是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功课。永乐甜白釉的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胎体的仰光透视,呈现出极为浅淡的粉红色,但又与龙泉窑中粉青有极大区别。二是釉面积釉处呈现虾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乐相同,极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开始出现了特有的橘皮纹,所以遇到无款识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纹判定永乐还是宣德。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款识。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仰光透视,闪青白色,没有其粉色,这是区别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据。

巨瓷被鉴为赝品 原因竟是太重


不相信自己花数千元买来的“宝贝”竟不是古物,收藏者当场与专家“争执”起来;一只身形巨大的“清代”瓷器被鉴定为赝品,原因竟是瓷器“太重”……

 昨天,故宫博物院的鉴定专家来厦鉴宝,鉴定结果却让闻讯而来的收藏者们“大跌眼镜”———他们带来的“宝贝”不少都是赝品。专家提醒,刚跨入收藏门槛的藏友不应急于投入大量资金,应从小件物品积累经验,以免上赝品贩子的当。

 竹雕“貌不惊人”专家很赞赏

 昨天的现场鉴宝并未出现“黑马”,没有出现“流落”于民间的价值连城珍品,让鉴宝专家有些失望。不过,收藏者们也带来了一些让专家眼前一亮的“宝贝”。

 杨老先生家藏的四件“洋杉卷枝图案蓝边盘”是19世纪的西洋盘子。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认定说,这是欧洲早期彩瓷,瓷质为典型的英国和欧洲胎体,釉质温润,绘画与用彩“很精彩”,是研究欧洲瓷器、绘画、图案的极好材料。这样的欧式瓷盘,在本地也是比较少见的。

 另一件“貌不惊人”的竹雕也让专家大加赞赏。钱先生祖传的一樽“金光竹雕群仙图”是清代晚期的作品。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玉器和青铜器鉴定专家刘静在仔细把赏之后说,这只竹雕题材非常丰富,图案不仅有八仙,其他各路神仙也一应俱全,这种广东特有的雕刻不太注重雕工,而以祝贺之意为主。“到民间鉴宝2年多来,这样的竹雕还是第一次看到。”

 “古”佛像咋有“双眼皮”?

 当然,昨天送鉴的物品也是鱼龙混杂。外表古色古香的赝品,在经过专家法眼之后一一显形。

 昨天,有一只身形巨大的瓷器,主人认为是清代物品,但专家却发现其上的绘画较为死板,图案也有民国时期的特点。不过,最大的破绽却在于“太重啦,这种瓷器送入宫廷之后多半送给皇帝把玩,可这么大的瓷器皇帝可拿不动”。

 还有一尊青铜佛像,看起来古味十足,但专家在经过摸、闻、望之后认定,这也不是真品。最简单的原因在于,佛像的眼睛虽然和传统样式一样,是眯成缝的月牙形,但“古代佛像可没有这样的双眼皮”。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鉴藏


时间回到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古代佛塔的修复施工。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于是发掘工作开始了,4枚至高无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异宝的出土立即轰动海内外,人们期待更多的发现。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从法门寺传出:14件精美的瓷器从地宫中出土。据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懿宗“恩赐……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经专家核实考证,它们居然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2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及瓶1件。

秘色瓷最为神奇之处就是“无中生水”,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为其典型: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间微外折,器底为凹底并有支烧痕迹。碟内身通体施有绿色釉,外壁留有丝绸包裹痕迹。高4厘米,腹深3.4厘米,口径25.3厘米,底径14.5厘米,重800克。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呈现“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秘色瓷还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等。其他的秘色瓷器隐约也有水感,但相对较弱。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比,发现“无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器底部均为“凹底”。

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相应地从瓷器口处观看,瓷器底部形成一个微小的弧面。

当看到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时,第一感觉是碟子底部整体亮于碟子腹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无中生水”的视觉差。原因是碟子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以观察到的最亮处为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着碟子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层展开,直至碟子底部与腹壁相接处,使碟内有了波光粼粼之感。

相反,其他非凹底的侈口秘色瓷器则不具备器底凸面对光的发散效果,光线很难形成器底和器腹的层次感,所以水感很弱。更为巧合的是:地宫还同时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蓝色素面琉璃盘的造型也是凹底。此盘通体蓝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它也有着与凹底的秘色瓷同样的“无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强。这也再次证明了设计巧妙的凹底器形是秘色瓷“无中生水”的真正原因。正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对秘色瓷的描绘:“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侈口秘色瓷碗共3件,器形相同,以其中一件为例:碗侈口、平沿、圆唇,腹壁斜收微鼓,碗底部微凹。通体素面,施青釉,外底面有一圈支烧痕迹。碗底外壁留有墨迹清晰的唐代仕女图案。碗通高6.8厘米、腹深6.2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11厘米,重902克。

这些碗最大的特点就是碗底外壁留有清晰墨迹的唐代仕女图案。此图在造型上注重写实。仕女发髻高耸,脸形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富态,亭亭玉立;穿着大袖纱罗衫,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盛世大唐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手法上采用游丝细线勾勒,均匀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仕女所穿着绫罗绸缎服饰的飘逸风致和细腻柔软的质感。同时,在其他的秘色瓷器上也发现有仕女图,这些仕女图案是怎样留在上面的呢?这还得从发现秘色瓷现场说起。当时,考古工作者在地宫中室的汉白玉灵帐后面先发现了一个壸门高圈足银香炉,下边藏有金银包边的圆形檀香木盒子,里面有一个丝绸包裹,打开之后惊奇地看到秘色瓷均被绘有仕女图案的薄纸包裹着。原来,秘色瓷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放入地宫时,为了减少瓷器之间的摩擦碰磕,用了有仕女图墨迹的纸来包裹。没想到历经千年,纸张已成灰片,但纸张上的仕女图案印痕却保留下来,这不但为研究唐代绘画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古瓷鉴藏专家斥古董市场鱼目混珠


古瓷鉴藏专家朱正泽正在讲解新老钧瓷的鉴别要领。

陶瓷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陶瓷艺术的历史甚至被认为可以等同于中国文化史。而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都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也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正因为宋名窑陶瓷艺术品量少价高,且宋朝至今已逾千年,一些无良商人从几百年前就开始通过造假来蒙骗藏家,从中攫取高额利益。日前,古瓷鉴藏专家朱正泽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直斥当前古董市场鱼目混珠,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具备专业知识又无高人指点的大众藏友,就算打醒十二分精神,仍很难避免上当受骗。

为使更多的收藏爱好者能够掌握鉴赏宋瓷五大名窑基本要领,朱正泽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认识,分别从胎、釉、型、工、纹五个方面为广大藏友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

汝窑

简介

汝窑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因地处古汝州而得名。按照传统的说法,“只有其境内的临汝县和宝丰县清凉寺产汝瓷,临汝窑为民窑,清凉寺为御用官窑”,“汝窑无大器”,“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然而,朱正泽研究指出,随着近年张公巷窑址、文庙窑址、段店窑址等的科学考古发掘,其标本无论从艺术欣赏、工艺造型和用工用料上看都不输于清凉寺窑,甚至高于它,由此“汝窑无大器”之说亦不攻自破,而“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的说法则明显带有商业炒作之嫌。

鉴别要点

胎:有灰胎,香灰胎,黄白胎,白胎,烧成后露胎处多呈肉红状,支钉烧造者支钉痕处并非露出胎质,应为支钉胎痕。

釉:以青色为主色调,有天青、粉青、豆青、卵青、虾青、月白、乳白、天蓝等色。多为一次施釉,也有二次施釉或补刷。釉面有极细的冰裂纹,即蟹爪纹,少有无纹者。釉中亮泡如珠,有泡若晨星之说。放大镜下釉似云雾,如流云,多蕴蒙泡、内侵泡不一而论。高古汝瓷历经八百余年沧桑岁月,按物质运动规律必有自然氧化,行话叫“开门”。当然,在密闭条件下,古瓷不能充分氧化,就算宝光莹润、无明显外变,但也必有内变,有心者用高倍放大镜观之久而必有所悟。

型:汝瓷器型既有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也有当时的实用器型,以仿青铜礼器器型为贵。

工:特点是裹足,足底施釉;支钉支烧,钉痕小如芝麻,色白而闪黄,呈不规则分布。

官窑

简介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单指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平时一般称“宋官窑”。

据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即北宋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

鉴别要点

胎:呈黑灰或黑褐色,北宋官窑胎体较厚重,南宋官窑胎体较轻薄。

釉: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粉青、月白、米黄、大绿等经典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北宋官窑釉层更厚且多层,底部胎釉均为酱色的保护釉,无流淌现象。釉中气泡大中小全有,以大中泡为主,且每个釉层皆有,重叠交错造成“聚沫攒珠”的美感。

型: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北宋官窑端庄厚实,南宋官窑更显秀美,南北官窑均显古朴之美。

工: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这种特征以南宋官窑更为明显。

纹: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

哥窑

简介

古称“哥哥洞窑”,窑址至今悬而未决,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烧制的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优雅有古韵,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创出了粉青、梅子青、淡紫色或黄米色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哥窑有细碎的开片,俗称“文武片”,开片大小相同称作“百圾碎”,弧形叫“蟹爪纹”。

鉴别要点

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

釉:有粉青、灰青、梅子青,淡紫色或黄米色等,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

型:哥窑的型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

工:哥窑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

纹: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

钧窑

简介

因所在地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窑的特点在于它的釉色。钧瓷两次或多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釉色华丽夺目、灿若云霞,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宋代诗人曾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北宋时期,钧窑有一部分窑场专烧御用瓷,被称为“官钧”。

鉴别要点

胎:钧瓷胎体厚重,少薄胎器形。

釉:钧瓷以釉色取胜,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交相融汇。

型:钧瓷是北方陶瓷文化的代表,粗狂、豪放、古朴、端庄、雄浑为其显著特点。主要有碗、盘、洗、花盆器型等。

工:工艺的重点是“窑变”,讲究“火的艺术”,故它不以工巧取胜,用一般陶瓷工艺的标准来衡量它,往往会因此与优异钧瓷失之交臂。

纹:行纹名贵的有珍珠点、鱼子粒、鱼子纹、蛛网纹、蚯蚓走泥纹、袈裟片、菟丝缕、蟹爪痕等,这些纹路为钧瓷的审美增添了极多的情趣。钧瓷釉面的典型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在过去曾以是否具有蚯蚓走泥纹作为钧瓷珍品的必备条件。有的钧官窑器上还有大写的一、二到十这样字样,数字越小,器型就越大。

定窑

简介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由于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定窑将白瓷的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实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鉴别要点

胎:胎骨较薄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高。

釉:白釉,黑釉,绿釉,酱釉。

型: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炉,枕,壶等。

工:定窑采用覆烧法,这能提高产量,也能节约大量燃料,但由于这种工艺导致器物口沿无釉:烧成后盘碗形成“芒口”而影响外观,导致定窑最终逐渐走向了衰亡。

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还有因釉下垂而形成的泪滴纹,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记者冯善书

鉴宝乱象调查:亟待规范的“鉴宝”


核心提示: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2011年上半年,古玩市场天价作品频现。

与古玩市场的火爆相对应的是,各种鉴宝节目也充斥着大小电视台的黄金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鉴宝节目不下20个。

但是近日,北京一位古玩爱好者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让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鉴宝类节目。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鉴宝”相关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结果令人吃惊……

什么是宝?什么人能慧眼识宝?什么人能怀着朴素的科学求真意识鉴宝?

随着鉴宝类节目通过媒体走进寻常百姓家,真实与谎言、科学与虚假、智慧与利益,伴随着科普性,一起糅杂到了“全民收藏”当中。

我国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发出忧患之声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引发官司的“汝窑碗”

“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2011年5月下旬,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刘健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

事件起源于2004年3月。刘健称,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中购得一只“宋代汝窑碗”。事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随后,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在博客上发表声明称:“事发前,我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到什么‘古董培训班’。刘先生的碗从谁手里买的,刘先生自己清楚……但到法庭上就需要证据了……”

6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该中心主任沈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晓沪目前在美国出差,并强调“毛老师自始至终没见过、也没与这位姓刘的先生打过交道。”

但沈平证实,一个香港人有一只汝窑碗,确实委托毛老师卖过,“一个姓沈的人从毛老师手里花86万元接过去的,故宫的杨静荣老师搭的桥。”

交易前,该中心对碗进行了鉴定。毛晓沪和杨静荣用传统的眼测鉴定,此外,国家博物馆和地质科学院的两位专家用仪器进行了科学鉴定。四位专家一致认定,该碗就是宋代汝窑!

毛晓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知道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是不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然而,刘健坚称,他的汝窑碗就是从毛晓沪手里买的,“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随便开的“鉴定证书”

“8000元能值吧?”“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能多写点不,写3万块钱没问题吧?”“可以,应该差不多。”

记者注意到,刘健起诉毛晓沪时,提到他有一张汝窑碗的真品鉴定证书,事后,又有专家给他开据了一张确认该碗为赝品的鉴定证书。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表示,在这个圈子里,证书是给不懂行的人看的,或者一些人为了送礼蒙骗领导的。而在北京古玩界,证书随意买卖已是公开的秘密。不管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交钱就能买到证书。一般情况下,证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花钱越多,证书上标明的估价也就越高。

这位向记者报料的收藏家递给记者一只哥釉高足花口笔洗仿品,“这是个仿制粗糙的笔洗,市场价20元都不值,稍微懂瓷器的人一眼就能辨知其价值。只要你肯出钱,肯定会有人说它值上万块,并且给你开具证书……”

6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古玩城三楼的北京各与其古陶瓷鉴定中心。鉴定中心门口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艺术品鉴定师,于晓聪”。简介中称,他曾受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出席《专家鉴定室》栏目鉴定瓷器。海报旁边还有多张与央视主持人合影照片。

记者捧出笔洗后,于晓聪看了一眼,“我这鉴定得收费!鉴定之后,出鉴定报告和证书。”

“要个证书得多少钱?”记者问。

“别着急,我先看看。”于晓聪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察看笔洗的底部,随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发蓝光类似手电之类的工具,又仔细察看了一番。

几分钟后,他说:“这个东西开个证书得2000块钱。能定准了年代,这个东西叫什么,我给你写得清清楚楚。”

“我给你2000块钱,光要证书,不要报告,行不?”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8000元能值吧?”记者问。

“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标在证书上)。”于晓聪说。

“能多写点不,写三万块钱没问题吧?”

“可以,应该差不多。”于晓聪让记者去给笔洗拍照,然后交钱办证。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证书是一张黄色厚纸板。于晓聪说,把鉴定的东西拍照后,贴在证书上,然后他给卡个钢印,并写上估价和评语就算完事了。

有“证书”的仿品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

记者随后走进北京琉璃厂的胡同内,那里至少有20多名男男女女散坐在路边,不断有人与记者搭讪,“先生买古画吗?便宜,带证书的!”“先生,买高仿画吗,与真迹一模一样,专家都看不出来……”

一名中年妇女将记者引入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胡同,经过几番拐弯,抵达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屋子。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书画,在门口处最显眼的是一个铁皮柜子,上面摆着两三摞红色的证书。

她顺手拿出一本,展开里边夹着的一张宣纸,是一幅“范曾”的国画,“这画是仿的,但是证书的照片是真的,两个一模一样。”

“证书也是假的吧?”记者问。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她笑了笑,“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她答。

离开前,她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边写着“绘画工作室仿范曾、启功、中石、刘大为等各大名家,小甘。”

向西没走出几步,一个叫徐智平的小伙将记者拉入胡同的一间平房,“大哥,我有范曾的《八仙图》。”

他从一个抽屉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从中倒出了证书和画,“你看,这是荣宝斋的证书,绝对是保真,是我们私下里从旁边拍卖行花钱买回来的。”

与其他仿品相比,这张画卖1600元,是普通仿品的两倍,“虽然贵,但仿得像。真迹就在路对过的荣宝斋里!”为了让记者相信,徐智平亲自领记者去看了真迹。

在荣宝斋一楼大厅内,矗立着2米多高的一幅《八仙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范曾的真迹,售价2000万元人民币。

记者询问真迹的证书,女工作人员说:“荣宝斋作为国有企业,画作没卖出去之前,是不开具证书的。啥时卖出去,啥时再开证书。”

但记者注意到,在琉璃厂的东街,有一家画廊显得与众不同10余名画家现场作画,现场销售。

“绝对的真迹!”我国著名书画教育家、收藏家刘国柱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创意,目的就是为了让买家知晓真假。他表示,这种鉴定证书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因此也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证书只能代表某些鉴定人员的个人意见而已。有的专家收了钱之后,明明把真的说成假的,一旦对方找上门,他就会振振有词地说:“就这个水平,学识低,只是个人参考意见……”

“鉴定中心”的骗钱圈套

“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物市场、琉璃厂、故宫附近大大小小的鉴定中心多达数十家。这些鉴定中心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几乎都标明“陶瓷及工艺美术鉴定(文物除外)咨询,技术推广,组织文化艺术推广等服务……”

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富先生告诉记者,所有鉴定中心都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就是超范围经营。

“一件东西拿到专家眼前至少可以赚你两笔钱。一笔是鉴定费,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一般情况下收费从200元到数千元不等。”富先生说,这与专家的身份、知名度有关,最值钱的专家有两种,一是上电视的专家,再有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

“第二笔钱是开据证书的钱,一般开具一个证书至少1000元。”富先生称,有的专家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把真的东西说成假的,或者把假的东西说成真的。

此外,鉴定中心还有一种骗人的把戏。在鉴宝行业中,除靠眼测外,还要借助高科技完成。北京古玩城从事鉴定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买家和鉴定中心相互勾结,赚取鉴定费。买家要求卖家将古玩送到指定的鉴定中心进行科技测验,但鉴定费要卖家承担,鉴定中心收取费用之后,将给买家提取一定的比例。

6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天雅古玩城附近一家写字楼内的鉴定中心。办公室卢主任称,每件东西科技检测费为2500元。

“我准备买20件瓷器,如果要指定到你们鉴定中心,对方掏检测费,那么每件能给我提多少?”记者问。

“每件给您提500元!”卢主任说。

向记者报料的老板还透露,有的鉴定中心为了骗取鉴定费,与买家设圈套,把货真价实的东西硬是说成假的,买家就有理由拒绝购买,结果卖家只能白搭检测费。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文物部门并没有批准过任何文物鉴定机构,但现在北京确实有各种鉴定中心多达几十家。他们只是企业行为,工商批准其只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鉴定证书没有法律效力,同样他们也不需要到文物部门备案,文物部门也没有权力对其管理,只有工商部门有权对其经营范围进行管理。

“专家”也分很多种

“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故宫的专家都在我们中心搞鉴定。”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许多“鉴定中心”墙上挂的专家标注为“故宫博物院专家”。据了解,有一部分专家只在自己开设的鉴定中心鉴定,还有一部分专家靠走穴来赚钱,在多家鉴定中心挂职。

6月24日,在为清华大学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授课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胡德生把专家的构成分为四种人:第一种是正直的专家,“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专家,是不会轻易给别人看东西的,谁请都不去。我就是这样,除非公家请我我才去。”第二种是腐败专家,什么样的东西都给看,给钱就给看,“专家一杂就不专了,杂家永远不如专家。”第三种是“二把刀”专家,虽说有职称,可能是刚刚进来的,这样的人水平还不够;第四种是假专家,“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在北京古玩城进行瓷器鉴定的宋先生则告诉记者,专家鉴定说话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许多人会要求开具证书,如果鉴定结果为真品,他就会在证书写上“此品为某某年代的”,如果为赝品,他就会写上“此品具有某某年代的风格”。“几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在宋先生眼里,语言技巧性很重要,“就是打官司告状,他们都打不赢”。

专家构成人员复杂,专家“说法”又颇具技巧,那么这些专家又是怎么包装出来的呢?

记者在一家网站发现,“只要缴纳28800元,经过24天的学习,便可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颁发的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结业证。证书上加盖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专用钢印。”

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清华大学门外的科技楼。一位叫金龙的20多岁小伙接待了记者,他自称是这个研修班的组织者。

他称,学习结束后可以参加鉴定师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鉴定师资格证。“我们学员参加考试需要交5600元钱,开卷考试,如果去劳动部需要交7800元,闭卷考试。”金龙表示,“开卷考试100%保证通过。两年来,仅清华大学就培训出100多名这样的鉴定师。”

记者就此致电授课教师胡德生:“24天就可以培训一个鉴定师吗?”

“就是两年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鉴定师。”胡德生说。“那你又为什么去授课呢?”记者问。

胡德生说,他们请我去讲课,至于其他颁发证书之类的事情并不知晓。他告诉记者,至今他也没有鉴定师资格证。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人为了出名,只要上电视,不给钱也可以,甚至挖关系找门路给制片人送礼,就是要上电视出名,因为如果参与电视台的节目之后身价会倍增。出名之后,为了赚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有些专家开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胡德生称:“对于上电视的专家,我不予以评论。因为弊病太多,(电视上)说真话容易得罪人。”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胡德生说,只有专家才会造假才会卖假。有人曾在网上报料,有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

同样,刘国柱也强调,不要过于信奉电视上的专家。有些专家利用电视平台忽悠人,他们所说的、所给出的估价只代表个人,或者说电视栏目组的意见,并非代表市场。

“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对于目前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刘国柱认为,电视鉴宝节目的初衷是好的,普及了文物知识,提高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但许多节目中,一些专家一味地追求藏品的价值,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盗挖古墓。

他说,艺术品和古董投资是一种潮流,这本身没有错。但是需要理智和知识,即使投资真迹,在交易过程中也会有风险。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肖卫基称,许多电视台都与其有联系,电视上鉴宝节目具有娱乐性,好多东西都是假的,甚至有持宝人请来演员当“托儿”,这些节目把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变得低俗化。

对于这类鉴宝类节目,他显得很反感:“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眼下的鉴宝行业,孰是孰非凭的就是良心!”肖卫基说,在此基础上,大多数专家认为,鉴定一件物件需要两种办法,一是眼学(眼测),二是靠科学的仪器检测。

“单靠一种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沈平说,毛晓沪多年来一直推崇二者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仪器鉴定,可以通过激光照射检测釉面上的成分来区别新旧判断古今,且对瓷器没有任何损伤,“加上眼测,鉴定结果更准确。”

刘国柱指出,目前文物鉴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当。这个职业因为没有标准化,大部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哪个环节应负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正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让一些不良人员钻了空子。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希望文物部门介入鉴定行业。刘国柱建议,首先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其次,对鉴定人才的培养要规范,建立相应的评审制度;清理整顿鉴宝行业的电视节目,打击市场上的各种欺诈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氛围。

刘国柱说,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这种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鉴藏:元吉州窑纪年珍瓷两种


至元十六年波涛鸾蝶纹净水钵

本刊 耕生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

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1);腹部绘主题纹饰水波纹,中间有一个竖长方形开光,书“□入敬神会,永充供养者”(图1-2),开光上部绘以荷叶,下部托以莲花,布局与宋元时期荷幡形落款相同;下腹部饰以卷草纹一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淳祐七年(1247年)、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均为丁未年,经考证,南宋孝宗淳熙年釉下彩绘在吉州窑尚未成熟,未见细密繁冗的风格出现;南宋末与元末两个年代,由于战乱,国力衰落,亦可排除;唯元成宗大德十一年的可能性最大。

2012年深圳举办的吉州窑展上,展出民间收藏的另一件吉州窑釉下褐彩波涛鸾蝶纹净水钵(图2)。此钵由两庆书屋提供。钵内壁绘鸾蝶,腹部以波涛为地纹,开光内书写“吉州路总府刘仕达舍入皈敬堂永充供养,至元己卯岁腊月谨题”。元代有前后两个至元己卯年,分别为前至元十六年(1279年)和后至元五年(1339年),根据《元史·地理五》记载:“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另一司、八县。元贞元年(1295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可见该钵制作年代只可能为前至元十六年。

将这两件珍贵的自铭的元代吉州窑褐彩绘画瓷,与元代纪年墓葬、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一件吉州窑卷草纹长颈瓶等资料结合考查,可窥见吉州窑元瓷的一些真实面目。这两件珍瓷也反映出波涛纹是元吉州窑非常流行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