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柳叶瓶和梅瓶的区别

柳叶瓶和梅瓶的区别

古代瓷器瓶 古代瓷器玉壶春瓶 古代钧窖瓷器瓶

2020-04-16

古代瓷器瓶。

柳叶瓶和梅瓶都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陈设花瓶,相比之下,柳叶瓶比较少见,梅瓶比较多见,很多人都会把柳叶瓶和梅瓶混淆,但是同时见过两种瓶型的人应该就能看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柳叶瓶和梅瓶的区别

柳叶瓶以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最为出名,其他的并不多见,但柳叶瓶确实是一件很不错的观赏器型。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柳叶瓶和梅瓶区别

1、名称的区别:

柳叶瓶因型似柳树叶而得名。梅瓶因口小的只能插梅花枝而得名。

钧瓷天青釉柳叶瓶

2、器型的区别:

a、柳叶瓶口小而平,且口沿外扩较宽;梅瓶虽也是小口,但口内收,口沿非常窄。

b、柳叶瓶颈虽短,但比梅瓶要长,比梅瓶要宽一点。

c、柳叶瓶器身丰肩,肩向下斜切至足,体态瘦而纤长;梅瓶丰肩,但肩详细为弧度过度至足,体态丰满,具有一定的曲线美。

d、柳叶瓶底足直径要比梅瓶小,且梅瓶整体比较厚重丰满,柳叶瓶整体比较苗条消瘦。

钧瓷梅瓶

柳叶瓶和梅瓶总体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器型,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柳叶瓶瓶型一般都比较小,而梅瓶的瓶型却可以做的很大。

在陈设的器型中,柳叶瓶多以精致的小器型出现,大约高度都在18-25公分左右,而梅瓶多以相对较大的器型出现,高度大约在30-50公分左右。

豇豆红柳叶瓶

所以,在选择这两种瓶型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要陈设的位置,要达到的效果进行选择,柳叶瓶和梅瓶都是经典的器型,其陈设效果是非常好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历代梅瓶瓷器器形和功能的演变


梅瓶始于唐代的器形,也是中国瓷器造型中最经典的,流传时间比较长的瓷器器形,受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的喜欢,梅瓶流行于宋代,风行于元明时期。样子收藏对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征、釉色、用途等介绍梅瓶的发展历史。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就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本文试从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点、用途诸方面进行浅析,以便对梅瓶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代梅瓶器型的演变

其造型各个时期略有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敛腰窄胫等基本特征。

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各窑生产的梅瓶丰肩,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如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南方生产的梅瓶则肩较溜,略显矮胖,如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弦纹梅瓶。

辽、西夏及金代梅瓶均受北宋北方窑的影响,具有形体挺拔修长的特点。

元代梅瓶造型为小口外折,短颈呈上窄下宽之梯形,肩部比宋代梅瓶更趋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

明代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

清代梅瓶除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造型外,有所创新。创新的式样为口部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给人比例不谐调之感。

二、梅瓶名称的演变

从历年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来看,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形因特别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之为鸡腿瓶。两宋约辽金时期的南北方窑场中都有生产,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绘瓷或化妆土剔刻瓷等。宋时称其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令畴的《侯鲭录》中记:“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复,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意,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许之衡的说法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历代梅瓶釉色特点

梅瓶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釉色丰富的器物。

唐代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唐,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纹。

此种造型习惯上称为“梅瓶”,是装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认为,瓷梅瓶始烧于宋代,此件实物证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现。

(一)宋代

北方的河北磁州窑、定窑、河南钧窑、禹县扒村窑、登封窑、鲁山窑、陕西耀州窑、山西雁北地区瓷窑、辽代赤峰缸瓦窑、西夏宁夏灵武窑等,分别烧制白釉黑花、白釉划花、钧釉、黑釉白花、白釉划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刻花、黑釉剔花、白地褐花、黑釉剔花等各种釉色和纹饰的梅瓶。南方的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浙江龙泉窑、湖南衡山窑等,分别烧制青白釉、白釉褐花、黑釉剔花、青釉及褐绿彩绘等釉饰的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二)元代

景德镇烧造出青白釉、青花、蓝地白花、釉里红梅瓶。磁州窑烧造白釉、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黑花的梅瓶。

元代磁州窑梅瓶

磁州窑梅瓶高23、口径4、腹径15.8、底径9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腹部上鼓下敛,底足根外撇。白釉为地,饰以黑釉纹饰。腹部两个不规则的菱形开光,开光内花纹一为“林和清爱梅”,一为折枝花,自口沿至底绘多层次的装饰纹。足底无釉,呈浅台阶形,并有不规则的乳钉状凸起。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三)明代

梅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黄釉青花加红、哥釉青花、仿哥釉、青花赭彩、三彩、五彩、蓝釉白花、酱釉白花、白釉、红釉、蓝釉、影青釉、珐花、孔雀绿等。

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通高45厘米、口径7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隐圈足,砂底,摇铃式盖。腹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及腹下部饰变体莲瓣纹。肩部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6字楷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微微泛灰。

白釉暗花梅瓶

明嘉靖白釉暗花梅瓶通高4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8厘米。小口,短颈,丰肩,下腹内收,隐圈足。器身有两道接痕,周身施白釉,下暗刻花纹,肩部为云肩内折枝花卉,腹部为缠枝花卉,足部饰莲瓣纹。颈下一周暗刻“大明嘉靖年制”6字楷书款。

(四)清代

梅瓶品种更为丰富,计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青花红彩、青花胭脂紫彩、淡描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白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釉里黑、白釉浅青绿花、天蓝釉白花、豆青釉白花、哥釉铁花、白釉地五彩、五彩加金、斗彩、粉彩、青花粉彩、霁洒红釉地粉彩、白釉地矾红彩、茶叶末釉金彩、霁红釉、洒蓝釉、霁蓝釉、粉青釉、豆青釉、铁锈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定釉、窑变釉、白釉、茄皮紫釉、炉钧釉、珊瑚红釉、淡粉釉等。

粉青釉梅瓶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高23.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6.5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瓶身满施粉青色釉,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仿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色,比影青略深,釉面匀细,造型优美。

四、梅瓶用途

(一)储酒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类的容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二件宋代磁州窑梅瓶和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桂林元代民窑瓷器中,曾发现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的梅瓶残件。这些都是直接表明梅瓶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储酒器。

此外,还有些从侧面反映梅瓶基本功能的铭文。如桂林博物馆所藏出土于明墓的一件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着“天藏地酒”之谐意,表明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青花梅瓶上的图案哪怕是目不识丁者也能让他一目了然地认识其基本功能。比如1972年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这只“瓶中瓶”的画,与我馆所藏的不少陶梅瓶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际用途。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有些梅瓶,既无铭文也无图案直接反映其储酒的基本功能,但从它出土时瓶内的共存物也能直观地得知其用途。如山东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梅瓶内即装有美酒。最典型的莫过于1983年5月桂林明代靖江温裕王墓出土的高腰带盖梅瓶了。该墓出土的这件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四百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瓶酒是用当地产的著名“桂林三花酒”与乳鼠和名贵中药泡制而成,是特产的滋补药酒,对孕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的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明代则成为靖江王族的常用酒。这瓶酒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增加了珍贵而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梅瓶储酒功能的直接反应。另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有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之寓意,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之所在。

另外,梅瓶除了作为酒具外,还被帝皇作为高贵的赏品赐予臣下。如南京博物院藏的1995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古井内出土的白釉梅瓶,瓶的肩部就写有“赏赐”二字。据考证,这件白釉梅瓶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给臣下的贵重器物。往往赏赐梅瓶时,瓶中多装满一瓶御制的美酒,使获赏者既有精美的梅瓶观赏,也有美酒可喝,真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陈设观赏品

青花梅瓶的另一功能是作为陈设器,供人观赏,愉悦人们。在北京辽代墓群的墓葬壁画中,发现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佚名画《第四嘎尊者》中也出现有经瓶插花;明代唐寅《采菊图》中亦画有陶渊明之仆童手持插菊花的梅瓶。可见,青花梅瓶也用作陈设装饰品。从梅瓶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案及纹饰看,其观赏价值是相当高的。

(三)丧葬中的明器

梅瓶做为陪葬品,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梅瓶多置于棺椁的四周或周围。如北京定陵万历帝随葬的四个梅瓶,均置于棺椁四周,而孝后、端后(引者注:应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随葬的各两个梅瓶,则置于棺椁头前的两侧。至于郡王所使用的一个梅瓶,则多置于棺椁的前面。可以看出,这不同的陈设方法本身就含有不同的使用意义。我国古代,往往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表达一种吉祥的含义,把梅瓶放在棺椁四周,可能是作为一种‘四方(椁为方)清(青)平(瓶)’的象征;而内盛以酒置于棺椁之前应是‘清(青)平(瓶)长久(酒)’的寓意。总之,明墓的梅瓶,是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与‘风水’寓意的象征。”

虽然梅瓶是中国瓷器史上最经典的造型,但是在历史长河里,它的瓷器和功能还是在时间进程中变化,这是时代审美的变化,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民俗的区别。

梅瓶收藏源远流长


近日,由上海古玩有限公司、景德镇官窑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钟氏陶瓷联合举办的“迎新春景德镇当代杰出艺术家作品展”在城隍庙丽水路88号城隍珠宝3楼隆重展出。此次展览云集了众多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近百件,作品风格各异。展出众多国家级、省级大师的精品名作。展品中不仅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艺术陶瓷界泰斗王锡良的作品;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晓球、钟荣华、方波新近创作的美术陶瓷精品。其中一对由余晓球大师亲手制作的影青釉红彩描金梅瓶(见图),采用中华民族所喜爱的红色釉精心描绘出龙的明暗层次,再用金线勾勒出鳞髪形态,作品工艺细腻,颇具神韵,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及浓郁的传统风格,极具收藏价值。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古今第一瓶,钧瓷梅瓶鉴赏


梅瓶是中国传统经典的名瓷器型,梅瓶是一种口小、颈短、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型,因其口小的只能插一枝梅花而得名,故称“梅瓶”。

古今第一瓶,钧瓷梅瓶鉴赏

梅瓶是各大窑系都制作的一种器型,造型优美程度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算是中国瓷器第一造型。

梅瓶也称为“经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其造型姿态优美、线条流畅,如同俏佳人一样美丽。梅瓶最早做为酒具使用,也可用来观赏。

钧瓷梅瓶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梅瓶在宋代以后颇为流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梅瓶的观赏价值越来越高,清代梅瓶多为传世作品,观赏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朝代不同,梅瓶的审美也不同,如宋代梅瓶挺拔高雅,元代梅瓶粗犷豪放,明代梅瓶雄健稳重,清代梅瓶奇巧秀美等,都体现了当朝的文化艺术特色。

钧瓷柴烧梅瓶

梅瓶做为第一瓶型,特别是在宋代各大名窑争锋的时期,钧瓷梅瓶也是不可缺少烧制器型,钧瓷梅瓶有别于其他梅瓶,钧瓷梅瓶以优美的窑变而深受欢迎。

钧瓷在宋代时期是皇家御用瓷器,故所有的珍品都被收入宫中,民间流落极少,当时的钧瓷工艺因不计成本,已经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钧瓷荷口梅瓶

以上图片均为钧瓷梅瓶,其器型也不尽相同,窑变更是丰富多彩,不变的的是梅瓶的优美姿态,梅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瓷器第一器型,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想而知。

青白釉龙纹梅瓶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专家鉴定室,首先呢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张宁先生,张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现场,那么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这个藏品大家看个头儿不算小,它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演播室藏品呢我们先放一放,还是先请张老师给我们解决一下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位姓金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这个照片。

嘉宾:这是一种黄釉的,另外又是雕刻的镂刻的,花鸟纹的一个瓶,黄釉镂刻花鸟纹的一个瓶。这种造型怪怪的。

主持人:怪怪的?

嘉宾:我觉得这东西就是属于自己杜撰的东西,器形、纹饰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东西就一两千块钱,也就是这样。

主持人:看看其他的,这是上海的一位姓黄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应该是叫什么?像一个杯子一样。

嘉宾:这是一个,一个八棱人物把杯,把杯。

主持人:这东西这应该什么时期的呢?

嘉宾:这东西我觉得是新的,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新的东西?

嘉宾:就是。

主持人:您看它那个釉色我觉得挺特别的,像那个孔雀绿。

嘉宾:尽管是孔雀蓝但是很不纯正,尤其是这底款,这就是做旧的痕迹,一看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

主持人:它有没有价值?

嘉宾:价值没有,这就几百块钱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再看这个。

嘉宾:这个应该是一个樊宏彩的一个。

主持人:托盘是一对,好像这是叫做高足盘吧。

嘉宾:这应该属于樊宏釉,樊宏釉下边呢又像是粉彩。这东西不可靠。

主持人:不可靠。

嘉宾:实在不可靠。

主持人:您一看不可靠。

嘉宾;就是当代制品。

主持人:您给估估价,他们很关心手中藏品价值。

嘉宾:这样一件呢我看就是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那么关注艺术品投资关注您手中的藏品关注您手中藏品的价格,同时呢也关注我们演播室的藏品,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演播室的藏品上来,张老师]您看这个瓶子比较有特点,肚子大大的口很小而且它这个釉色呢有点发青。

嘉宾:对。

主持人:应该给我们一个名称叫什么呢?

嘉宾:这叫青白釉龙纹梅瓶。

宋代梅瓶瓷器鉴赏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史上重要器形之一,梅瓶器形美观,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通过宋代梅瓶介绍一下瓷器鉴赏,了解宋代的梅瓶功能、瓷器纹饰以及器形特点。

梅瓶的功能

梅瓶在宋代是装酒的器具,主要是河南磁州窑的瓷器,也有少量定窑白釉梅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分别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当时所说白釉,其实就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而形成的。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代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梅瓶的器形

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美的器形之一,就如果婀娜多姿的少女的身材。宋代的梅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整个形体秀长优美。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其形制犹如契丹人的“鸡腿坛”或“牛腿瓶”。

宋朝瓷器工匠在设计与制作这件梅瓶时,或多或少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以现代审美眼光看,这件瓶体又展现出东方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它既古典又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所以梅瓶一直是瓷器收藏家钟爱的器形。李纪贤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一书中,第58图是一件宋代扒村窑白釉黑花梅瓶。图像清晰,形体少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在不同的博物馆见过几件宋代梅瓶,虽各有特点,但终不及扒村窑这件好看。第58图梅瓶应该算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之一。梅瓶那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

宋代梅瓶的纹饰

宋代梅瓶,以磁州窑型为主,又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等。宋梅瓶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宋代梅瓶多是民窑瓷器,到了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的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而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面以及山水画面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所以瓷器鉴赏要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要懂得取舍,才能欣赏不同朝代瓷器的美丽,和懂得瓷器的艺术价值。

观音瓶:观音瓶瓷器的寓意和由来


什么是观音瓶?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观音菩萨所持净瓶特别相似。

观音瓶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旱灾严重,恰逢观音菩萨下凡而来,便要布云施雨,拯救禹州人民。当观音菩萨要做法之时,发现手中无装盛用的器物。观音菩萨心想,听闻禹州盛产钧瓷,何不借这钧瓷瓶一用呢?此时,正有一女,手持钧瓷瓶而来。只见这宝瓷瓶,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特别适合用来装盛。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端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禹州百姓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将宝瓷瓶命名为观音瓶。这即是观音瓶外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外型简练,线条流畅,对比适于钧釉的改变,加上与观音菩萨有必定的联系,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们的喜欢,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观音瓶图片

孔家钧窑炉钧釉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观音瓶的寓意

因“观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断。

钧瓷观音瓶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的传奇故事上,更在于宝瓷瓶自身的魅力上。

钧瓷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器型上,观音瓶以细颈丰肩为基础特征。线条流畅,如流水瀑布顺山势而下,毫无造作之感。远观,好似“一个直立的人”,束颈、丰肩、修腹、敛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

中华钧窑钧瓷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钧瓷观音瓶

釉色上,钧瓷特有的开片纹理和窑变色彩,使观音瓶具有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而窑色多变,依靠工匠严格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才使得瓷器表面美不胜收。只有正宗的钧瓷工艺加上正宗的钧瓷窑口才能造就出似高山白雪,如红霞漫天的窑变美感。

神韵上,大宋官窑小观音瓶,釉面色彩高雅,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整体神韵天然意趣,每一处窑变色彩都自成图案,韵味十足。纵观小观音瓶,其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独具一格的色彩变化,都让人眼前一亮,无法忘怀。

钧瓷观音瓶器型优美、釉色高雅,堪称珍品。窑火凝珍,凝结出火与人的艺术;求珍去凡,创作传世宝藏。

明代万历梅瓶


明代万历梅瓶

1月16日至26日,《迎新春古陶瓷杂件保真展》将在福州路中福古玩城一楼中央大厅举行,此次展览特邀请山东文物总店、宁波文物商店等国内知名机构携两百余件精品明清瓷器、杂件前来参展,所有瓷器均经专家鉴定。

在展览中,一对明代万历青花双龙戏珠梅瓶颇为引人注目。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以元代明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因其制作工艺复杂,烧造数量较少,一直为瓷器收藏界奉为瓷中珍品。

近年来,在各大拍卖中屡有明代梅瓶上拍,但极少见到成对梅瓶,因其烧造数量较少且器形较大,难以保存,此对梅瓶能成对出现,尤为难能可贵。此对青花双龙戏珠纹梅瓶腹部绘双龙,龙为立姿、张牙舞爪、毛发上扬、体态凶猛;间饰以火珠、海水、祥云等;构图严谨,绘画工细,青花色泽浓艳;从瓶口起蕉叶、开光锦地花卉、双龙戏珠、变体莲瓣四层纹饰排列有序、层次分明,都是明代万历时期青花瓷器典型纹饰,是一对不可多得的明代奇珍。庞志

千般妩媚看梅瓶


提到梅瓶会使人想到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可见梅花是一种品性高洁的花,曾被很多的文人雅士称赞有加。梅瓶是一种小口、丰肩、鼓腹的酒器,曾叫做“经瓶”,后来人们常用于插花,因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当”,故曰梅瓶。古代丝袜工匠艺人们在设计与制作梅瓶时,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梅瓶抽象的造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犹如古代淑女,亭亭玉立。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宋梅瓶是装酒的器具,为了提高其实用性,制瓷艺人将其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既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其“窈窕淑女”的美感。这样上重下轻,日常使用容易倾倒,工匠们就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宋代烧制梅瓶,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厚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成不同的装饰部位,施彩画样,最后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这样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梅瓶体型较高,让人看了具有不安定感,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工匠们采用分割纹饰的方法,横破竖高,宽窄疏密有致,处处讲合适,讲饱满,纹饰留有空间,越是饱满,越是显稳重和美观。

元代梅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其造型多为小口外折,颈部呈上宽下窄,肩部较之前更为丰满,明代梅瓶虽有釉里红、青花、红釉、白釉等,但其造型比较统一,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清代梅瓶基本上延续了明永乐时的风格,有所创新但大都带有皇帝喜好色彩,瓶型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如今,梅瓶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着广大藏友,它千般妩媚的“淑女风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却也蕴含了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石家庄市博物馆陶瓷展厅,这里馆藏有梅瓶实物,可以给您提供一次歆享艺术瓷瓶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