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有什么瓷器 > 导航 >

原始青瓷有什么特点?

原始青瓷有什么特点?

古代有什么瓷器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瓷砖有哪些

2021-02-22

古代有什么瓷器。

原始青瓷有什么特点?

瓷器的兴起和繁荣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原始青瓷是在生产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属于瓷器初创阶段的产品。它以瓷石为原料制胎,通过盘条、慢轮拉坯等方法成型,经过1100℃左右的高温烧成。与东汉时期出现的成熟青瓷制品相比,原始青瓷的烧成温度偏低,胎体的烧结尚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施釉较薄且易脱落,制作工艺显得比较原始。最早的原始青瓷大约在商代开始出现,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东汉时期。考古资料表明,原始青瓷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其中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出土较多,而考古发现最早生产原始青瓷和生产窑址最为集中的则是浙江地区。

商代

原始青瓷使用瓷石为原料,使用盘条、慢轮、手工捏塑等成型工艺,在器物内部形成较比粗糙的轮制修坯痕迹,胎色呈青灰和黑灰等色,施釉较薄,装饰以素面为主,间有少量菱形的云雷纹、斜角相交的席纹、方格纹、拍印纹等明显保留了从印纹硬陶脱胎出来的痕迹。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的数量增加,显示了其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胎釉特征变化明显,釉面玻化程度显现,但釉层还比较薄。除了豆、盂、钵、罐、瓮等常见造型之外,开始出现尊、簋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纹饰上打破了较早以前的素面,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和贴塑等纹饰。这一时期器物的主要装饰特征是普遍装饰有几道粗疏的弦纹,之间有篦划纹,有的贴几个小泥饼,此外还见有折线纹、席纹、方格纹和拍印纹等。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这个时期,原始青瓷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保留以前纹饰的前提下出现了大量的S形贴塑纹,代替了小泥饼的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他还有篦点纹底内有粗松盘旋的痕迹,大件器物的外底刻划有符号。施釉多不到底,釉面薄厚不均,有釉面凝结的现象。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

此时的加工水平提高,生产开始使用快轮成型,胎体薄厚均匀,器物内部可以看到细密的螺旋纹,即快轮拉坯成型的痕迹。仿青铜礼乐器制品的数量增多。盅、碗杯、盂、盏、盘等以素面为主。大型礼器、乐器出现了C形纹、蟠螭纹、夔纹、饕餮纹,铺首啣环等为东汉以及两晋时期的这种装饰开创了先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原始青瓷,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器物釉面多为褐绿色、酱紫色。制品造型以盘、碗、壶、罐、鼎、瓿、盒等为主,同时还生产谷仓、猪舍、羊舍和牛、马、犬等瓷塑明器。器物肩部除流行装饰双耳外,还常装饰有弦纹、水波纹、凤鸟纹、动物纹等。西汉中期有半环形耳、S形堆纹、水波纹、狩猎图、云气纹、神兽飞鸟,线条娴熟流畅,自然生动。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什么是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与缥瓷


 龙泉青瓷|官窑冰裂纹茶壶

本文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什么是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与缥瓷。

一、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是一种胎色灰白、胎质坚硬、器表施薄层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器,与陶器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具有其所没有的优越性。它虽属于瓷器范畴,但又于瓷器所必备的物理化学性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是由陶器到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故被称为“原始瓷器”。

二、原始青瓷

大约在商代中期(约前16世纪),我国制陶工艺出现了质的飞跃,由高岭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青釉瓷器,即“原始青釉瓷器”,堪称颜色釉的鼻祖。商代至战国是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控制自如,釉色也掌握不好,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三、青瓷

青瓷釉面基本呈青绿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之一,于东汉时期进入早期发展阶段。青瓷是在坯体上施含有铁成份的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铁的呈色作用,可呈现青色。如还原气氛掌握不好,则呈偏黄褐色泽。

四、缥瓷

缥瓷是一种晋代出现的早期青瓷。缥是一种青白色,缥瓷就是一种色调基本青白,但也常闪灰黄的瓷器。晋代由于坯釉配合及烧成工艺尚未熟练掌握,以及器物施釉很薄,烧出来的好成品也不过是二种青白色。其中纯正青白而不泛灰黄的产品也不多见,所以大家把近似这种釉色的称为缥瓷,意即釉色不纯、不稳。

原始青瓷


或称“原始瓷器”,也称“釉陶”、“青釉器”等。瓷器原始阶段时的制品,一般认为产生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制品的胎体含铁量在2%左右,经过人工施釉,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器物大多为尊、卣、簋、壶、豆、罐、鼎、杯、盂等盛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部分钟、錞等仿青铜礼器。原始青瓷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河南郑州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的济宁、益都、北京琉璃河、江西清江吴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浙江德清、安徽屯溪、广东饶平、山西侯马等地都有发现。经化验后证明,这些原始青瓷的瓷胎系用高岭土烧制而成,瓷釉光润、多施在器表及口沿内,器内施釉的少见。其釉为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法,也有手捏和泥条盘筑法成形的。常见的纹饰有云雷纹、细格纹、相格纹、条状纹等。从瓷器的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及物理性能看,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比较低,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杂质较多,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差,胎体颇多裂纹、变形。器物造型也比较简单,控制火侯不够成熟,釉色尚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带有明显的原始色彩,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产地,在浙江省江山市发现两处早期窑址后,在浙江省的绍兴市和萧山市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窑址,在浙江省德清县发现西周、春秋、战国的窑址十几处。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有什么区别?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有什么区别?

与原始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褐、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没有烧结,夹生了;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硬陶却因过火而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除了所用原料淘洗粗细程度不同外,烧成温度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

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又没有釉子,多做贮藏器皿,而原始青瓷略微精细一些,又有釉子,多做食器使用。这时期原始瓷的另一个特点是品种减少,与印纹硬陶在品种、用途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工。原始瓷以生产碗、盘、盅等饮食器皿为主,印纹硬陶则以罐、坛、钵等盛贮器为主。推测分工的原因有二:一是印纹硬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宜于盛贮食物;原始瓷胎质细腻,器型规整,器表有光滑透明的釉层,清洁美观,利于口唇接触和便于洗涤,所以把它做成饮食器。二是现已发现的春秋晚期至战国的窑,多数为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在同一个窑场生产,便于原料、器类与产量合理调整与安排,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有什么区别?


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有什么区别?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古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古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越窑青瓷是中国瓷器艺术品中一个小的分类,古越窑青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东汉后的三国时期的古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釉水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少数烧成温度不足。釉色中黄釉或青黄釉色很少见,釉层均匀并且釉水与胎体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脱落现象,这说明当时已经成熟掌握高温还原技术,而且控制高温烧制的时间温度点已经很稳定。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赵士岗四号墓出土的青瓷虎子,提梁采用堆塑手法制作成一只奔虎,背部弯曲更显造型有力。南京清凉山出土的青瓷羊,身躯肥硕,昂首张嘴,四肢卷曲伏地形态安详,青釉色泽清亮透彻。还出土的一件刻划“甘露元年”铭文的熊形灯,江苏吴墓出土了器形复杂的谷仓青瓷等,都代表了这一时期青瓷烧造的成就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晋时期,因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制作更加精湛,品种益加丰富,由此青瓷可以满足更多阶层的需求。尽管青瓷窑场的增加和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扩大,青瓷也因市场的因素变得不再高昂。但是,对于动荡社会的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没有条件享用的。那些造型复杂,刻画精细且形状独特的青瓷器物,制作困难,费工费时,显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便拥有的。西晋时期的小件青瓷,精巧玲珑,形态优雅的笔筒、瓷砚及各种明器,是为文人和世家子弟专供的产品。因此,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很明显的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东晋时期的青瓷产品,基本沿袭西晋时期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特点,只是在产品形式和使用功能上丰富了很多,说明青瓷逐渐向市场更加迈进,呈现普及化的趋势。三国、西晋时期,曾经大量烧制的明器基本停烧,说明世俗文化里厚葬之风,正在经历一场因观念的变化而逐渐改变。常见青瓷器形如罐、壶、碗、盘、钵、盆、洗、碟、灯、砚、水盂、香炉、唾壶、虎子、动物造型烛台等,适用对象向普通生活需要贴近。釉装饰方面,西晋后期出现的褐彩点釉青瓷效果,在东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

南朝时期,青釉瓷烧造方面没有过多突破性,基本仍保持之前的制作工艺标准,胎质细密,胎色呈灰白色,通体施以青釉。主要产品有碗、盘、盏、盏托、壶、罐、鸡头壶、唾壶、虎子等日用青瓷器。较前期不同之处,是南朝佛教盛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特别是对南朝时期青瓷造型风格和装饰题材内容影响深远。

佛教自东汉传入,至东晋被梁武帝定位国教,南朝造佛像皈依佛门之风更盛。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可以反映佛教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这时期的青瓷的装饰纹样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造型和装饰充分体现了以佛文化为主的题材。由于佛教文化在古代的中国本土属于新事物,很快吸收融合了本土文化艺术形式,由经变题材逐渐过渡到以描述本生故事题材的造型风格中,对后来佛教文化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运用到青瓷的装饰题材,出现了佛像、飞天等造像艺术内容。忍冬纹、连珠纹结合莲瓣纹等佛教故事中常用题材成为了新装饰题材,经过长期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的式样。其中,莲花纹样最为突出。莲花纹样在佛教故事中代表了吉祥、圣洁的寓意。

无独有偶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认识里,该题材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追求。这种深层次的认识上的共识,拉近了精神世界的距离,促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很快迸出默契的火花,为文化的快速融合注入了增进剂。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宋元时代的影青瓷,与宋之汝窑、官窑、哥窑、钩窑、定窑五大名窑的收藏价格可以说相差甚远,陶瓷市场甚至可以说与汝、官、哥、钩、定之价有着天壤之别。

汝官窑的一只小小的盘子都乃价值连城,而即使景德镇其同时代的头窑产品,即湖田窑的生产的名品也极难与其相抗衡,价也难值几万;一只品相全优的高质量的娃娃碗也仅仅只值一万来元;至于其他傍窑侧品那就更不用说了。

影青瓷的特点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影青瓷的发展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1世纪北方陶瓷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龙窑有什么特点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龙窑在我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在明代以前南方各主要产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已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角形状似龙,所以称龙窑(也叫横焰窑)。窑容积一般在50-150立方米之间,窑长在30-80米之间,内宽1.5-2.5米,内高1.6-2米。沿窑长方向在两测开有若干投柴孔或窑门,燃料为松柴。烟囱极低(1米高),窑通道较矮小,上下温差较大,因此,龙窑的建造费用相当低廉。

龙窑的特点是:

1、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所造成的几何压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在接近零压状态下操作,减少了漏气、吸气现象。

2、由于燃烧段逐渐后移,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使热损失显著降低,并可提高燃烧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3、由于烧成快,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其热效率接近于隧道窑。

4、窑的结构简陋,使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5、窑内温度和气氛波动较大,烧制大件产品和比较致密的工业陶瓷容易发生冷裂。有时由于烧成温度下的保温不足,影响烧成质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原始青瓷有什么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原始青瓷有什么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有什么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