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宋代定窑瓷有哪些特征?怎么辨别?

宋代定窑瓷有哪些特征?怎么辨别?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2021-03-01

瓷砖有哪些。

宋代定窑瓷有哪些特征?怎么辨别?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

定窑指的什么

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主要产品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

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定窑白瓷有什么特征?


定窑白瓷有什么特征?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

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宋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宋代酱釉瓷器有哪些特征


在瓷器中,有一种瓷器叫做酱釉瓷器,这种瓷器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所烧制,曾为宫廷贡品。因为宋代酱釉瓷器的制作非常精美,而且艺术魅力很大,深受世人的喜爱,让后世人仰慕,因而到了明朝时,还出现过仿制宋代酱釉瓷器的现象。1964年,南京博物馆在明故宫玉带河遗址中发现大量明朝的瓷片,其中就有酱釉瓷碗、外酱釉里蓝釉碗等,由此可见,在明朝,酱釉瓷器也是很受欢迎的。那么,宋代酱釉瓷器有哪些特征呢?据专业人士极少,宋代酱釉瓷器有三大特点:

一、器型不大

受当时烧制工艺的影响,宋代酱釉瓷器的器型都不算大,像碗、盘、瓶、碟等,都是一些比较小巧的瓷器,数量和品种都很少。此时烧制的酱釉瓷器古朴混浊,充满典雅之美,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颜色特别

一般情况下,各朝各代烧制的瓷器都是以白釉为主,而到了宋代,出现了非常特别的颜色,也就是酱色。这种颜色的瓷器是在青瓷基础上烧制而成的,其颜色因为釉料中含有比较多的氧化亚铁而变成了看起来像酱油一样的颜色。

在烧制过程中,当氧化亚铁的含量达到百分之五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米黄色的变化,当氧化亚铁含量达到百分之八左右的时候,就会变成暗褐色或者是赤褐色,如果烧制的温度比黑瓷高三十到五十度,最终烧制出来的瓷器就是酱褐色或者是芝麻酱色。

三、制作精美

虽然颜色方面,宋代酱釉瓷器要比白釉颜色深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它不精美。事实上,宋代酱釉瓷器的精美度非常高,而且造型优美,艺术精湛,深受世人的喜爱。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烧制的酱釉瓷器都非常漂亮,比如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酱釉梨形执壶,高12.5厘米,口径是4厘米,呈梨子形状,壶颈比较短,弯曲不够自然,但是腹部饱满,平底,足内较深,而且胎质细腻,釉色较薄。

此壶设计非常独特,烧制工艺不低,而且看起来十分稳重电压,虽然比不上官窑,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目前市场价值很高。

宋代酱釉瓷器在瓷器史上的知名度非常高,到了后世,依然有不少朝代在仿制,比如明初之时,就有不少仿制,而到了明末崇祯继位时,仿宋代酱釉瓷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且产量增大,这也导致目前市场中看到的酱釉瓷器大多以明朝为主,宋代酱釉瓷器很少,所以,宋代酱釉瓷器的价格非常高。

宋代定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代定窑瓷器怎么鉴定?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常常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分离非常严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状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非常奇异,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审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圆满,足面(圈足与空中接触局部)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中央釉厚,有些中央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非常奇异,但在审定中却十分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审定之关键。

4、变形

定窑器物,特别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性。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氛围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构成完整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惹起仿制者足够的注重,仍可作为审定的一个规范。

宋代定窑 白瓷翘楚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期,瓷业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瓷窑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产规模极其庞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保留了唐代以来以釉取胜的特点,又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宋代白瓷名窑辈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窑场当属河北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贡品为历代宫廷所珍藏。从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近100年的时间里,定窑烧造出大量的质量精美的白瓷器,影响极其深远。在北方以漳河、汾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称之"定窑系"。在这个定窑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窑场最多,有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定窑的制瓷工艺还影响了当时江淮流域的制瓷业,出现景德镇窑、德化窑、吉州窑、潮州窑等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定窑在宋人的笔记中虽屡有陈述,但是在唐代却因受到邻近邢窑的影响,才在瓷器的制作上向精白细致与优雅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器著称于世。

定窑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在定窑主要产地的涧磁村,从唐代开始,便已经制作出一种和宋代白瓷相当接近的产品了。当时唐代涧磁村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在风格上,器沿均折成唇边,丰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们一般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灰白,烧结良好,与唐三彩胎骨有较多相似处。第二种是较小件的装饰用品,如各式盏托、葵瓣口盘、兽形曲柄壶等等。器物的胎比较薄,断面较细而胎色洁白。第三种,胎质更加细腻.胎色略为发黄。有部分作品为了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实就材料与烧制方法而言,第三种唐代涧磁。村白瓷与宋代定窑白瓷相比,除了纹饰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在不同时代器足的处理上,亦与器形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以碗为例,唐代早期定窑的碗大多平底浅身,胎质厚重。唐代后期碗身多为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以上这种风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制作才更加精致,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变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细致,器壁也由45度的直线形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来定窑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无纹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时候,定州涧磁村与东西燕山村的窑工们,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一方面又习得唐末五代越窑的划花装饰技法,这样一来,可以说是继承融合了唐以来南北两大名瓷的风格与优点。定瓷早期刻划花以莲花纹最为盛行,缠枝菊纹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时出现菊花缠枝花与莲花纹的。

定窑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刻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与缠枝菊纹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的布局很不谐调,这应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所谓篦纹就是一种类似梳子刮过的痕迹,作法是先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划出折枝花或缠枝花的轮廓线然后在轮廓内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现了很自然的复线纹。装饰纹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云龙等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窑的窑工们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缂丝织品的图案花,以及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印花,从此印花技法对我国南北瓷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有较大影响。白瓷的印纹,多在盘碗的内部。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有4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刻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矫健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绞盘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国外,其余4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底部划刻有"尚食局"3字铭文从中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上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让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批把,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摇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至于在烧造技术方面,在北宋中期由于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以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法。覆烧是末代定窑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事实上,在使用覆烧法之前,盘碗都用普通匣钵装烧,即一件匣钵只装烧一件器物,用覆烧法之后,改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费同样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产量,因而覆烧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但是由于使用覆烧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

原始瓷有哪些工艺特征?


原始瓷有哪些工艺特征?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烧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区别于后来的瓷器而被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据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介绍,原始瓷主要有五大工艺特征:

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

第二,与陶器相比较,原始瓷是拉坯成型的。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对比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陶器,我们能发现,拉坯成型的原始瓷与泥条盘筑成型的陶器器物之间是有区别的。拉坯成型的器物内壁光泽度较高,而泥条盘筑的器物内壁一条一条的痕迹比较明显,光泽度也不如拉坯成型的器物。

第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时期瓷器那么丰富多彩——黄釉瓷、白釉瓷、红釉瓷、绿釉瓷、彩瓷等等各色具备。

第四,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一般情况下,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西周兴盛起来的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印纹硬陶的烧造温度也很高,大约接近1000℃,但还是不如原始瓷器的烧造温度高。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都在1000度以上,因为瓷土的性能决定其必须达到这个温度才能烧制成型。但是与后来的成熟瓷器相比,原始瓷也没有达到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青花瓷的烧造温度基本保持在到1300度左右,烧制后才能呈现出那么艳丽的色彩。而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在1000度到1100度左右。

第五,原始瓷的器型大量地仿制青铜礼器的器形。从吴越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原始瓷除了一部分生活日用器外,还存在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而在该地与原始瓷共存的印纹硬陶则不多见此类器物。

怎么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


怎么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宋代定窑白瓷精品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宋五大名窑中,地位是不同的:

汝窑老大,知名度最高,拍卖价格也最高;

哥窑最神秘,冰裂纹似乎更抢镜,话题王;

钧瓷最世俗化,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

官窑和明清官窑容易混,而且它的感觉和汝窑、龙泉窑接近,面目有些模糊。

宋 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碗

定窑呢?我的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五大名窑。名气还不如磁州窑、龙泉窑等叫得更响。

为什么呢?我分析,就因为它的的颜色。定窑是白瓷,但是,现代人最不缺的就是白瓷。审美疲劳了!有点委屈定窑了。

宋 定窑白釉印花芦雁穿花纹碗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古人想制作出纯白色的瓷,很不容易,不是发青就是发绿。探索到了宋代,真正的白瓷依然没有出现,定窑当时最高科技水平了,也只不过是白中泛黄。

直到有一天走进首都博物馆,看见了不止一件定窑的白瓷,才恍然大悟:定窑为什么被列为五大名窑。它的颜色太美了。

宋 定窑白釉鼓钉盒

其实,定窑的器型比汝窑还是简单、日常化,基本就是各种各样的碗。但均能展现出不同细节的美,高手就是这样做的。

按照中国大致的南北方美学特征,北方往往粗犷、热烈,磁州窑很典型。但是,定窑虽身处北方,美学特征却大部分是含蓄的:印刻的花纹也是白色的,远看几乎察觉不到。只有器型保持着北方的豪迈……

宋 定窑白釉提梁壶

定窑一定还有更多的谜团待解。

宋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盖罐

宋 定窑白釉炉

金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洗

宋 定窑白釉莲瓣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定窑瓷有哪些特征?怎么辨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定窑瓷有哪些特征?怎么辨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