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30年藏龄500件珍品 ———访古陶瓷家庭收藏室主人顾林昌

30年藏龄500件珍品 ———访古陶瓷家庭收藏室主人顾林昌

古代瓷器收藏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3-01

古代瓷器收藏。

顾林昌向记者介绍了其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古瓷藏品。要得到这些东西,不仅仅靠眼力和魄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对我国古陶瓷文化的深刻理解。

“藏龄”30年在沪上收藏圈子内,顾林昌是公认的古陶瓷收藏家。虽然顾林昌加入上海市收藏协会的时间不长,但其“藏龄”至少有30年。在沪郊川沙顾林昌的家中,记者有幸一见其珍藏的古陶瓷珍品。

尽管顾林昌的家庭收藏室只有10平方米,但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瓷器,玻璃柜内、桌上桌下,甚至门旁都挤满了“宝贝”。可别小看这些瓶瓶罐罐,它们绝大部分都是高古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宋代以前的瓷器,堪称珍品。

据顾林昌介绍,他收藏的瓷器囊括了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等所有品种,且至少可以配置这五大名窑套系5套以上。要知道,在瓷器收藏圈内,若是能得到其中一个品种的珍品便此生足矣。

五大名窑齐全据顾林昌介绍,在五大名窑中,以汝窑为魂。他所收藏的“北宋汝窑粉青釉六棱花口瓶”,高22厘米。此瓶通体刻花,施粉青釉,釉面布满蟹爪纹,器型古朴,气韵素雅,釉色滋润,制作精细,品相极佳。另一件“宋代官窑海棠口瓶”,高23厘米,此瓶造型独特,通体施灰青釉,瓶上有大小交错的冰裂纹,釉面肥厚似堆脂,温润如玉,光素典雅,反映出了宋代陶艺制作所追求的完美情趣,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器物。

当然,让顾林昌最为得意的是一件“宋代哥窑海棠口贯耳瓶”。此瓶为仿青铜器造型,通体为六瓣瓜棱状,颈两侧堆贴贯耳,施哥釉,有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呈黑色,胎质细腻。该器造型端庄古朴,器型优美,为宋代哥窑难见之精品,极具价值。

不过,还有一件“宝贝”藏在柜子深处,顾林昌一般很少对外人介绍,此次他特意拿出来给记者欣赏。这是一只“宋代定窑净瓶”,高23厘米,是古代佛教用器。此瓶造型俊秀大方,古朴端庄,细长口,长颈上设一鼓盘,丰肩,束足,肩部设一短形流,器物形状自然,装饰别致,加之通体施酱釉,更增添了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需眼力更需魄力要得到这些东西,不仅仅靠眼力和魄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对我国古陶瓷文化的深刻理解。别的不说,光这些古陶瓷的形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过程,就很难有大的收获。

在少年时,顾林昌就受到酷爱收藏的外公熏陶,学习各种各样的收藏知识来锻炼眼力。1986年,30岁的顾林昌开始着手收藏古陶瓷。有一次,顾林昌遇到一个小摊贩正在售卖旧瓷器,其中有一件瓷瓶被一个老外看中了,小贩开价为5万元,而旁边老外还在讨价还价。凭借自己的眼力,顾林昌判断这是一件年代久远的汝窑刻花瓶,于是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事后证实,这是一件宋代珍品,若不果断出手,此瓶已经流落到国外了。

顾林昌表示,30年来,自己的足迹遍布了山西、陕西、江西、福建等各地古玩市场及山乡村庄。每次出门,他至少都要花费十几万元,若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宝贝”,不管对方开什么价钱,他都要收回来。

“我也收到过赝品,但我会把这些赝品拿回来和真品一一比对,通过这些教训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与判断力。”顾林昌表示,“有时候,一件‘宝贝’我可以呆呆地看十几个小时。”www.taOCI52.coM

据统计,顾林昌至今已收藏了上千件各类瓷器与杂项,其中至少有500多件是珍品。由于受到上海市收藏协会的鼓励与帮助,顾林昌目前正着手准备开一家正式的私人收藏馆,预计明年开馆。“我的收藏馆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只是为了和同行以及有志之士共同鉴赏和交流经验。”顾林昌由衷地说道。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瓷器收藏爱好者30年的淘瓷之路


瓷片

瓷罐

瓷片

1981年,我怀揣着在部队每月拿到的10元津贴所攒下的百十元退伍金,退伍回京。等待分配工作那段时间,因从小就喜欢古董,便游走于京城的各个古玩市场、老天桥、团结湖、老官园、龙潭湖市场,在市场里刨齿老瓷片、老古董等。

我认为,瓷器一直是文玩收藏市场的重要一项,身边很多爱好收藏的朋友手里都有老瓷物件。从我入行以来,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老瓷,从明清、民国到高古唐宋元,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中、在真真假假间、在向资深藏家学习中,也逐渐形成自己一套辨别及鉴赏方法和对古瓷艺术性的个人认识。

近十年来,随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清雍正粉彩大盘等名古瓷器在各大拍卖会上连连拍出天价,其高昂的价格使造假者趋之若鹜,使很多爱好者望而却步。其实,大量存世古瓷都是当年实用瓷,并没有那样至高的身价,但它们均为手工制作,无当代机械化造成的僵直之性,那份自然之美和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并不比名瓷逊色,这也是仿伪者再怎样也万难企及的。同时,这也是收藏爱好者不论普、名之器皆能通过辨古瓷、赏古瓷达到提高审美、陶冶性情的最终目的。

说到手工、机械化制瓷,这是辨别新、老瓷的关键之一。即便再逼真的仿品在当下也难以全部复原古时纯手工的流程,成品中必然会体现出机械化带来的过于纯粹、僵硬、浮艳的特点。收藏爱好者需要首先了解手工、机械制瓷在胎釉上的区别,才能保证不为仿品所惑。

同时,古瓷在胎土上不论窑口或灰、黄、白、粗、细胎皆是经过淘洗、陈腐两个手工工艺形成的。其中,陈腐工艺使瓷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因其费时费力,目前已被真空练泥机所取代。因此,工艺的差别必然会造成古瓷的胎均有黏糯拉韧之感,而真空练泥机制胎绝无可拉伸之力感。此外,胎质特点的差别,使老瓷整体观之形体舒展、线条富有内在的伸展力,真空练泥制瓷只有形样,但整体僵板、线条呆硬。

古瓷在制釉原料上的手工、机械差别,因其烧造质变中的“玻璃相”较大,因此不能从微观层面明确区分,但总体造成的光泽差别还是可以准确区分的。手工制作的釉料在微观下也一定是参差相容的,从而烧造后才呈现出古瓷表面的自然、柔和、漫化的宝润光泽。而机械制的釉料过于纯粹单一、微观下颗粒均匀无变,烧造后同是浮艳、僵直的釉光,虽然仿品大多用微酸、细沙、鹿皮等将釉面打乌去除“贼光”,但不可能整体改变机械釉的本身特性,反而常使仿品釉面呆木无神、了然无趣。

制瓷烧造炉具和燃料变化,也让仿者难以入手。古时虽有龙窑、馒头窑等不同炉具差别,燃料也有煤、木柴等,但在控制火温上总比当代的气窑、电窑要复杂。

此外,古瓷器几乎贯穿整个中国文明演变过程。自2500年前原始青瓷创烧之始,古人就结合时代气息,加之瓷物性质稳定,至今皆有大量留存,虽然“整器”在市场中存量很少,但大量瓷片、普品依然能使广大爱好者了解、学习、感悟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当然,作为瓷器收藏爱好者固然了解古瓷之美,但总被防不胜防的仿品所困。实际上,在收藏领域凡物皆有仿者。作为收藏爱好者不论收藏何类别,首先要明确收藏是为提高自身审美修养、丰富自身文化生活之趣,在实际收藏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不能抱以捡漏之心,才可以通过收藏得到审美的情趣,才可能在无心之间得以一定物质上的收获。同时,要正确看待仿品,既然是仿品必然没有真品的市场价值,而仿品有些特征也同原物近似,不能清晰甄别之差别、不能过仿品一关,其实也说明尚未深刻理解真品真正的美。

收藏家陶瓷珍品的介绍


☆靓品一:金代磁州窑大盆

这件宝贝的主人也是青铜焦斗的主人———正定瓷器收藏家刘金海先生。在看过这件器型硕大的藏品后,“探宝”专家都赞不绝口。此器物直径可达50cm,褐彩,有漂亮的纹饰。造型端庄大方,大盘底部为鱼草纹,内壁饰以规整的莲瓣纹,外面施黑釉,双鱼画面灵活生动。专家李和祥认定,此为金代磁州窑的典型作品,品相不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说到这件磁州窑大盆的收藏史,正定收藏协会副会长郝双群先生告诉记者,大盆也是刘先生十年前买的。刘金海以收藏瓷器见长,所以,对于这件罕见的磁州窑大盆,更是珍爱有加。有人曾出高价想收藏,刘先生却从未动过心。

☆靓品二:嘉庆葫芦方瓶(一对)

“探宝”专家寻访至我省邢台,见到了收藏爱好者魏杰先生的一对粉彩葫芦方瓶。这两件瓷器高40cm,外型秀美、着彩绚丽。省民间收藏协会秘书长李昆堂介绍说,这是一对典型清中期粉彩葫芦方瓶器型,一只主绿釉,一只主蓝釉,上装饰有开光花卉,地子全方位饰以席纹,纹饰繁琐并不失工整,上下以粉彩锁口,端庄完整,是一对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邢台市收藏协会会长吴佩英不失时机对藏品和它的主人进行了介绍。他说,这两件器物在魏杰那里已经保存多年,别看魏杰年龄只有40多岁,但搞收藏已经有20多年了,他家中藏了不少瓷器和玉器,“眼力好”在邢台收藏圈里也是出了名的。

民间收藏蓬勃发展 聚焦09年的七件收藏事件


2009年,收藏界热点不断。无论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红火,还是金融危机下萧条的画廊业,无论是工艺美术的理性成长,还是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梳理这一年来的七大聚焦事件,看看2009年的收藏界都有哪些“被聚焦”的事儿。

聚焦一:亿元时代

1.69亿元、1.344亿元、1.08亿元、1.008亿元——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曾巩《局事帖》镜心,朱熹、张景修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2009年秋拍,这4件古代书画将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直接送入“亿元时代”。

伴随着亿元时代来临的还有不断被打破的记录。中国绘画全球拍卖记录被刷新,中国内地瓷器拍卖记录被改写,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也诞生新记录,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的个人成交价纷纷创出新高,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也相继收获其历史最好成绩……显然,2009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继2003年至2005年的那波高潮后再度迎来了一轮涨势。

可就在2009年年初,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还曾令业内人士和藏家揪着一颗心。2008年秋,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艺术品市场阴云密布。然而,就在大家对2009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担心和观望的时候,2009年的春拍却出人意料地呈现出人气火爆、市场正逐步回暖的趋势,而2009年秋拍的战果则可作为艺术品市场彻底由阴转晴的标志。

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迅速恢复元气,甚至迈进亿元时代,与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率先复苏、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显然都深度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艺术品市场的“井喷”中,中国书画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主角。1996年10月,傅抱石《丽人行》在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成交,中国书画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3年后,中国书画拍卖已经一脚迈进了亿元时代。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在13年中的成长和壮大。4件作品迈进了亿元大关值得欣喜,尤其是这4件作品竟有两件是一向被低估的书法作品,藏家文化修养和品位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虽然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已进入了亿元时代,但业内也出现了不少理性和警惕的声音——在为中国艺术品价格与国际接轨而欣喜的同时,如何避免出现新的泡沫,如何促进市场更加健康、理性的发展应该成为“后亿元时代”最令人关注的问题。

聚焦二:惨淡经营

金融风暴从2008年刮到2009年,虽然不像第一轮那样猛烈,那样令人措手不及,但其内力却有增无减,古玩艺术品一级市场也并没有逆势而动的意思,疲软依旧是这一年的主流。

作为国内画廊区的代表,北京798艺术区在这一年的惨淡经营似乎可以看作国内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代表。金融危机以来,798艺术区内的画廊、工作室不断搬离,在艺术区的公告栏上,转租、转让的消息占了大半,虽然艺术区“变味”——脱离艺术、靠近商业使真正的艺术家、画廊经营者心寒,但毋庸置疑的是,经济方面的压力显然更为主要,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画廊业重新洗牌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无独有偶,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艺术区,也纷纷传来画廊撤离、销量锐减的消息。很多勉力支撑的画廊,也不得不缩减开支,趋向保守。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很多画廊撤下了过分张扬的、政治寓意鲜明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不算高,而又颇受年轻白领喜爱的以80后卡通艺术为代表的作品。显然,他们的客户群也已经从外国人转移到了国内数量渐增的白领阶层。

画廊艺术区呈现出一派荒芜的景象,而占据了每年艺术品交易极大份额的艺术品博览会境况也不容乐观。从2009年年初的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到岁尾的艺术北京经典版,尽管场面依旧热闹,海外画廊也“冒雨”来中国“避风”,但从各大艺博会的交易数据来看,普遍皆有不同程度的下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金融风暴下当代艺术的一蹶不振,原本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博会不得不纷纷拓宽视野,经典艺术乃至瓷器工艺品都较往年占据了更大的份额,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气。

作为与画廊艺术区平行的古玩市场,下滑状况虽然不像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业那样剧烈,但惨淡经营依旧是这一年的关键词。在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古玩市场中,能维持前两年的火热态势的没有几家,缺少了人气的古玩市场自然也缺少了“钱景”。对此,一些古玩城纷纷出台新的办法,举办展览、活动吸纳人气,同时面向不同群体使活动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这些举措在阴云密布之下也起到了一定“疗效”。

凡此种种,见证了金融危机下古玩艺术品市场所受到的冲击。然而,悲剧般的景象并不完全预示着悲剧性的结局,金融危机给过热的市场适时地泼了一盆冷水,让市场获得冷静回调的机会,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聚焦三:超级规模

可以说,“超级规模”是2009年博物馆、美术馆的关键词。

“用3到5年的时间建造100座博物馆”,这是2009年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豪言壮语。昆明不是惟一一个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城市,上海、西安、成都、江苏常熟以及其他一些城市也已经加入或打算加入这个行列。

同博物馆一样,美术馆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大。2009年,规模宏大、设备一流的美术馆在不少省市拔地而起。其中就有号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占地3.5万平方米。此外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也开门迎客,天津美术馆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深圳当代艺术馆、广东画院美术馆也已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就在博物馆、美术馆大规模建设之时,业内也传来了诸多质疑的声音:无论是展现历史悠久的建城历史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还是满足市民在这方面的文化需求,是不是非要将一座城市打造成中国“博物馆之城”,建造大量的博物馆不可?国家有关部门肯拿出钱来建美术馆,可见其对于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视,但众多省市一窝蜂地大力兴建超大规模美术馆,究竟能在美术的教育与普及、美术作品的展示与收藏等方面起多大的作用?

有专家提醒,经济好转之后,文化的地位被大大抬升,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各省市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杆。作为只有投入却几乎没有盈利的公益性机构,博物馆、美术馆要靠钱养着,可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奢侈品”,因此它也必须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工程”。但博物馆、美术馆毕竟是实践美育和教育的重镇,不能只要投钱就可以了事。所以,如果只管“建”,不管运营,也将导致整个行业的萎缩。

聚焦四:理性成长

整体来看,2009年当代工艺美术市场的发展呈现出理性发展的趋势。

2009年新年伊始,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高调亮相。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46年来首次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展,不仅规模空前,而且优中选优,力推精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当代工艺美术从工艺到艺术的变化。

接下来,无论是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还是北京、上海、深圳、扬州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展会,精彩依旧的同时更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方面,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那些与自己生活联系紧密的工艺美术品了,工艺美术逐渐走下高山仰止的神坛,步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当代工艺美术逐渐走出了“炒料”时代,过去大受追捧、天价频出的白玉和翡翠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艺术品位、文化内涵、时代特色才是收藏、投资人考量更多的因素。

不仅如此,中青年工艺美术师逐渐崛起,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2009年10月,由中国收藏杂志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委办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2009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和“中国收藏2009艺术陶瓷高峰论坛”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奖的60件作品绝大多数都出自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之手,这对引导正确的收藏理念,摒弃“厚古薄今”、“追名气、追资历”的传统观念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纵观全年,工艺美术收藏逐渐跳出“炒料”的怪圈,众多中青年创作者在良好的平台下逐渐崛起,当代工艺美术市场在理性中逐渐成长,而且首家工美大师经纪人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浮出了水面。

这一切都说明,未来的当代工艺美术市场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

聚焦五:红色神话

毋庸置疑,2009年,“红色”二字足够撼动整个收藏界与艺术市场。从拍卖场到古玩市场,从各级博物馆到个人藏家,祖国的60华诞吹响了藏界“红色”的集结号,令以“红色”为题材的艺术品、收藏品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首先“露脸”的是“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在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上,新中国美术史标志性作品——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出人意料地以795.2万元人民币高价顺利成交;随后,北京翰海推出的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油画《南泥湾》以1344万元的价格落槌。秋拍中,中国嘉德的“新中国美术”夜场、北京保利的“红色经典专场”、上海朵云轩的“红色记忆·新中国美术专场”等“红色”专场都创下了骄人战绩。

与拍卖市场中一枝独秀的“红色”美术作品相比,民间“红色收藏”可谓百花齐放。书报刊、邮票、宣传画、瓷器等在内的众多藏品在各地的民间收藏市场上处处开花,个别品种的价格更在短短数月内攀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与此同时,各地收藏组织紧跟“红色”浪潮,大江南北以“红色”为主题的收藏展览、交流活动此起彼伏。比如山东德州举行了“文化收藏精品展览”,河北藏协推出了“红色收藏之旅”。此外,湖南、四川、辽宁等地也都陆续推出了以“红色收藏”为主题的民藏活动,以“红色”藏品为主的个人展览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相比之下,各大国有博物馆的展览则更加突出规模与实力。以首都博物馆为例。国庆期间,该馆陆续推出“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城市记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多彩中华”四大重量级展览,千余件展品共同讲述新中国60年间的变迁。中国美术馆则用700余件“红色”经典名作的空前阵容“向祖国汇报”新中国60年来美术界的万千气象。

而耗资1亿余元、历时4年多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则为2009年的“红色”热潮划下句号。这项引起美术界、收藏界广泛瞩目的工程为国家收藏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开启了新的篇章,也为日趋干涸的“红色”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鲜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红色收藏”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同时,也经受了来自于市场定位、收藏群体、文化内涵等多方考验。未来“红色收藏”究竟能否续写2009年创下的“神话”,我们惟有拭目以待。

聚焦六:跨界交流

长期以来,“走出去、请进来”一直是各级民间收藏组织的工作指导方针。2009年,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跨国、跨省、跨地区的民间收藏文化交流活动在各地不断涌现。

2009年4月,浙江省收藏协会的18位会员踏上了台湾的土地。通过此次台湾之行,收藏者不仅能够参观到诸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文化胜地,更得到了与台湾藏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上海收藏协会也于2009年组织会员到日本、韩国等地进行书画收藏文化的交流切磋。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民间收藏组织间的跨界协作,更加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收藏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此外,2009年各地民间收藏活动异彩纷呈。收藏展、鉴宝会、藏交会……各级收藏协会作为民间收藏的引路者,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自身品牌,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向协会“靠拢”。其中,四川藏协主推的“换宝”大会、宁夏藏协倡导的爱心捐建等特色鲜明的民藏活动,都为进一步提升民间收藏组织形象、发挥民藏组织的社会职能等做出了有益诠释。

不仅如此,黑龙江、海南等地的收藏协会还通过换届选举的形式,吸纳新鲜血液,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而让更多有识之士补充到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服务的队伍中来。福建、甘肃等收藏协会则通过设立新的专项委员会,有重点地加强专业门类的民间收藏力量,凸显鲜明的地域性收藏文化。

总之,收藏群体、收藏专业化组织数量上的增兵扩容,成为过去一年民间收藏组织的另一大显著特点。

聚焦七:文化政策

盘点2009年有关收藏、艺术的政策、标准或法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以说是最受瞩目的。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全国GDP的2.6%,并且以每年超过17%的速度在增长,更意味着我国已经坚定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将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中国的未来。而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文博界、艺术界、收藏界也将因此备受恩泽。

除此之外,2009年6月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发出的《关于优先购买“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的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在国家购藏文物方面启用优先购买权。

我国法律法规中出现对文物收购行使“优先购买”的概念,是在2002年颁布的新《文物法》中。虽然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在关于收购拍卖企业上拍的珍贵文物方面做过相应的探索,但这一次,“优先购买权”真正派上了用场。应该说,这次收购是国家对于如何在相对公平的机制下购藏珍贵文物的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而言,2009年10月1日施行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则尤为让人欣喜。由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该《办法》,让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向民间收藏敞开了大门。《办法》除了特别强调文物的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样也可以书面申请认定文物之外,还要求文物行政部门建立民间收藏文物定级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民间收藏文物的定级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发出的一则通知,在集邮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该通知称,国家邮政局自2009年10月1日起停止发布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发行公报,向社会发布邮票发行信息的工作改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承担。通知还要求,邮政企业发行的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邮资信卡等邮资凭证,应立即停止使用“国家邮政局发行”字样。

这则通知引起了集邮界的广泛讨论。很多邮人提出质疑:如果改由企业发行邮票,那邮票是否还能称为“国家名片”?许多集邮者也担心,这一改变虽说是中国邮政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需要,但这个拐点之后,中国的集邮将走向何方,还需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政府为民营博物馆立法,也出台政策扶植民营博物馆。继安徽省酝酿给民营博物馆立法,以规范、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壮大之后,杭州市相关政府部门也在2009年出台一些政策,用来扶植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政府部门纷纷将目光投向民营博物馆,无疑会对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

武汉陶瓷收藏市场崛起 5年涨5倍藏家按揭买瓷器


“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后,武汉当代陶瓷收藏市场也逐渐崛起。”青年陶瓷鉴赏家、收藏家付国荣称,2000年左右,一件当代名家瓷器也就卖几千元一件,当时消费的主力是工薪阶层,有人曾按揭付款在他那里买过瓷器。到2003年左右,开始有小老板介入该市场,到2008年以后,动辄10多万的名家瓷器已很常见,收藏人群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为主。

记者了解到,付国荣手上有一件长宽各50厘米的粉彩《瑞雪丰年》瓷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的作品。2008年,付国荣买这件瓷板画时花了1万元,但次年,一个藏友以3万元买走,后该藏友因想变现,付国荣以6万元价格从其手上又把这件作品买回。因其画工独到,很有意境,现已被国内排名前三的嘉德拍卖公司选中,这件藏品还在继续增值。

付国荣介绍称,同等水平的一件作品,2008年至今5年时间,市场价格至少涨了5倍,而且越是精品,价格越坚挺,即便在整个艺术品不景气的年份,精品瓷器也在稳步上涨。他提醒道,收藏名家瓷器,要关注瓷器本身,不要一味迷信作者头衔,从材质选用、寓意、作者情感投入、纹理机理的表现等考察一件作品是否精品。

民间藏家:唐青花不止6件


唐青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曾经表示,从考古发掘来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一条唐代沉船曾经出水了3件,中国、伊朗等地各有1件。然而,这仅仅是公布出来的数字,在中国民间收藏家的手中藏有大量完整的唐青花,记者在收藏家刘景宏手中就亲眼见识了一件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

20年前偶得完整唐青花

据刘景宏介绍,这件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是他20多年前去河南出差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起初并不知道它是唐青花,后来经过了多方面研究、考证才证实了它的唐青花身份。

20多年前,刘景宏去河南出差,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农户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葫芦瓶,酷爱收藏的他对这个葫芦瓶爱不释手,于是准备将其买下。刘景宏试探性地向农户主人出价,农户主人以家中祖传为由拒绝了他。回到家中的刘景宏满脑子都是精美的葫芦瓶,寝食难安。于是,他很快就又抽空来到了河南农户的家中,准备说服主人将这个葫芦瓶卖给他。经过了反复几次,农户主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将这个葫芦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让给了他。

刘景宏把这个葫芦瓶拿回家中,除了精美、古朴外,整个葫芦瓶很像一个倒扣的杯子。经过了多年的总结以及考古发现,刘景宏证明了这个葫芦瓶就是河南巩义窑出产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雏形。

青花瓷器起源及演变

随着对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种说法。

一、“青花元代说”。这是关于青花的最早说法,这一说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对于青花瓷器的研究中国起步很晚,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欢花瓷。他们认为,青花瓷器太花哨,很俗气。所以,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关于青花瓷器的文献记载很少,而最早开始研究中国青花瓷器的却是美国人。

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宋代的考古工地现场发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几个青花碗,于是“青花宋代说”便由此产生。但这一说法只限于浙江考古界内部,经过国家考古研究鉴定发现,这几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属于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说”应该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发掘出了几件残破的青花瓷器,这次考古发现促成了“青花唐代说”的形成。

唐青花价值几何

这个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高16.5cm、宽11.5cm、上口4cm、底足6cm,为净水器,纹饰为和平鸽。刘景宏表示,从这个和平鸽的飘逸、洒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唐代以丰腴为美,从这只鸽子的丰满程度也可看出其是唐代的作品。

唐代的青花瓷器为陶胎,釉层较薄,破碎之后釉层易剥落,所以很难见到完整瓷器。据刘景宏介绍,唐青花以点蓝为主,本身带纹饰的就很少,像这种带花鸟等主题绘画的可以说极其罕见,完整的同类瓷器几乎没有,其珍惜程度堪比汝窑瓷器,其价值不可估量。

陈景顺:40年收藏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对古陶瓷的爱好和痴迷,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的陈景顺,用40年的时间,搜集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利用古瓷片标本潜心研究,并在古陶瓷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经验,成为打击假文物的鉴赏专家。2006年他被河南电视台国际部特聘为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现任河南省考古学会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上世纪90年代,成“家”立业

陈景顺今年61岁,1974年5月,他到禹县拉货搞运输。看到五颜六色的钧瓷,陈景顺一见钟情,自此开始了收藏生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开始收集流落在民间的文物。1991年春天,陈景顺与朋友到邙山野游,一件外形独特的陶器吸引了他。那是一件黑陶,浑身席纹,有三个小腿,当时是农家大嫂用来盛食喂鸡用的。陈景顺掏8元钱买了一个盆子,从农家大嫂那儿将这个“鸡食盆”换了回来。到家后,几个文物爱好者一看,居然是一件商代的黑陶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凭着这件黑陶鬲,陈景顺加入了中国收藏家协会。

水到渠成,成立“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

为了普及文物知识,满足文物爱好者的观赏需求,陈景顺从上万片标本中挑选出精品2000多片(件),按时代顺序、不同窑口、不同品种,精心设计,上架陈列。通过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观摩,经荥阳市文管部门批准后,2001年6月成立了“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并同时向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收藏爱好者免费开放展出。在2000多片(件)的展品中,有隋代青瓷,唐代花釉瓷、唐三彩、唐代绞瓷、绞釉、黑瓷、白瓷和黄釉瓷。还有宋代汝官瓷、钧官瓷、天目瓷、影青瓷、宋三彩、襟加彩、白底黑花、白釉化、钧瓷及明清的青花瓷等等。釉色品种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釉色润如碧玉,画面千姿百态,生动传神,时代延续千年之久。

珍贵文物不自藏,精品捐献文管所

陈景顺收藏古瓷片名声彰显,多次参加全国、国际性的古陶瓷学术研讨会,已同美国、日本、瑞士、泰国、新加坡、意大利、英国、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30多个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陈景顺爱好文物,热心弘扬古瓷文化,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利用文物发财。2001年9月,陈景顺把多年来收集到的128件(套)珍贵文物捐献给荥阳市文物管理所。此举在荥阳市引起很大轰动,并受到荥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这些文物包括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商周的陶器、汉唐的瓷器、明代砖雕、清代刺绣、民国报纸以及“文革”时期的造反司令部布告等,几乎涉及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时期。其中裴李岗时期的石磨盘、石铲、石斧,唐代的一套白陶(共8个)、七星盘等文物已达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标准,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郑明驼)

老人收藏瓷器三百多件-陶瓷


今年63岁的沈照启是个性情耿直,有一说一的老人,他从小就对古董瓷器喜爱有加,自从走上瓷器收藏之路,三十多年来共收藏瓷器三百多件,足迹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知名窑口和山野村落。沈照启常说:“我收藏瓷器只追求精品,尤其最喜欢那些庄重、大气、寓意深刻的瓷器。”

从小与瓷器结缘

沈照启的爷爷过去是北京西四北大街上一家老字号的老掌柜,早在抗战和民国以前就喜欢收藏一些老古董。沈照启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有两个大躺箱,他爷爷当时就将收藏的古董放在里面。他小时候经常登高去躺箱里一探究竟,也失手摔坏过爷爷珍藏的瓷器,当然也没少因此而挨揍。不过,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沈照启与瓷器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沈照启对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就觉得这些东西很美、很喜欢,而这个童年时期留下的烙印也一直伴随他直到今天。

到了“文革”时期,沈照启居住的大院里面有一个被他称为“三大爷”的人,解放以后靠登三轮车生活,家里面也有几个大躺箱,不过收藏的东西主要是以字画为主。当时“破四旧”之风盛行,因为沈照启一家所居住的平房有独立的灶台,于是三大爷就求沈照启帮他烧字画,沈照启说:“那时候我虽然一边烧一边看,但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疼。”

这之后,沈照启参加了东北兵团,直到1976年回到北京后,他心里依旧有一个收藏梦。而一想到要搞收藏,他首先就想到了爷爷当年珍藏的那些宝贝。“我爷爷1957年把产业交给国家以后,我一直以为他把那些古董都拿回老家了,后来我有机会回老家找这些东西,可是老家的房子已经被我哥哥给卖了,东西一样都没有找到,特别的遗憾。”沈照启对记者表示,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反倒是由此开启了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收藏寻宝之路。

走四方收瓷器

1979年,沈照启正式开启收藏之路的第一站就是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出手就收了一个陶罐,当地人告诉他是从古井里面淘上来的东西,后来拿到文物公司做了一次检测证实了陶罐是商代的。临走的时候,曲阜一个老朋友送给他一个玛瑙鼻烟壶,上面还有一个墨玉的荷花。不过,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文物商店还大敢收购来自民间的古董。于是,沈照启就将那个鼻烟壶送到了北京颐和园石舫旁边的一个古玩店里。古玩店的一个老先生看了之后觉得挺好,就以当时15块钱的价格收购了。从此以后,沈照启又是四处寻宝,曾经到过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福建、浙江等地,几乎跑遍了各大知名窑口。而在谈到搞收藏的开销时,沈照启说:“我是1983年从工厂辞职的,之后虽然自己也开了家工厂,但是基本上大部分收入都买了古玩了。”

在四处寻宝的过程中,沈照启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就是专门到偏僻的地区去寻宝,沈照启对记者说:“就像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反过来也是一样,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中,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当时的动乱也好,迫害也好,都选择了隐居山野,因此,也很有可能从那些地方找到些好东西。”每到一个村落,沈照启都会首先站在高处看这个村子里面的建筑,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传承的古村落,他都会仔细观察村子里面的建筑。沈照启觉得,这时的自己就好像是风水先生一样的,通过村落住宅的造型和制式就可以大体判定哪里可能会有好东西。之后他就开始跟村子里的人交朋友,等熟悉了之后,再看看可不可以收购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不过,沈照启也表示,自己从不会夺人所好,一般都会询问卖主将东西出手的原因,而得到的回答也往往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

在回忆自己的收藏经历时,沈照启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关于收藏情谊的故事。他有一个朋友是福建人,祖上是做官的,留下了很多东西。沈照启之所以后来能够和他成为朋友,就是源于当年那个福建人带其父到北京看病,因为筹钱要买几件瓷器,沈照启看那些瓷器挺不错的,就都买了,也没有跟他砍价,而且一听说他是为了给父亲看病,又多给了他两千块钱。沈照启回忆说:“他为人很纯朴,一开始执意不要我的钱,我非要给他,于是他让我第二天还过来,他要再带两样东西送给我,就算是跟我交个朋友。”第二天沈照启和那个福建人又如约见面了,这之后二人便成为了好朋友,两家之间此后也经常往来。

收藏之乐在于文化

在听沈照启谈论收藏经历的过程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沈照启指出,中国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从器形上、文饰上都有很多的文化寓意,比如“鹿鹤同春”、“福寿万年”、“子孙万代”等等,这些都寄托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而沈照启在欣赏自己所收藏的瓷器时,也会分析、研究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有一片竹林,旁边有两只鹌鹑,开始的时候自己不懂这些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好看,后来通过读书,通过研究,才知道是竹报平安的意思。”沈照启向记者介绍说。

总结起来,沈照启认为收藏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一种享受。“我这么多年得到的体会就是文物收藏里面其实包含了历史、文学、美术、设计、材料等等的学问,能够让你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而在三十多年玩瓷、研究瓷、欣赏瓷的过程中,沈照启发现自己过去容易急躁的性格也有所转变,并且逐渐养成了一种对很多东西都要进一步搞清楚、弄明白的习惯,而这也正是他玩瓷这么多年来的切身感受。

沉睡千年的海底茶具珍品


元·青花瓷菊花纹小执壶小茶碗

明·青花花卉纹高足碗(景德镇窑)

饭前饭后饮茶,是中国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最要的一件。饮茶不仅能解渴,去腻,还能提神,清心。在品茶之余,欣赏茶具是让人陶醉的事情。正所谓:饮茶凊心瓷朗目,流香美润千古亊。

中国的茶文化自汉、隋代开始当时的饮法是药饮、解渴式的。在唐代,茶文化普遍盛行,讲究细碾点啜。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为普及,爱分茶、斗茶,花巧繁复。当时的茶具,千门百类,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酱釉的茶碗应有尽有。这促进和发展了越窑青瓷茶盏、建窑兔毫盏同时沿承生产,随后,湖田窑、龙泉窑、德化窑、南宋官窑及一些地方窑不断生产烧制出许多不同造型、款式、釉色的茶具。对于当时来说,不只是茶种植生产量增长,陶瓷业也同时不断上升。

淘宝记

在南海沉睡了千年的茶与茶具,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之遗珍。1995至2001年间,琼海潭门港的渔民不断打捞出海底茶具珍品。我在那些年里收藏了不少这些沉睡了千年的茶具。这些茶具不同窑口、品种、年代,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那一次,我和朋友詹先生来到潭门灶坡村的一户渔家,主人不在,我们从窗口看见只有二十来平方米的屋子里堆满了古碗古盘。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从南海打捞回来的真东西。那里面有湖田窑青白釉执壶和刻花荷纹碗,斗笠小茶盏,但品相不完美,釉色好的没几个,执壶是断把断流残破的,有些是全给珊瑚粘满的,面目全非。

詹先生带我到草塘村找另一户渔家。主人人称“阿和哥”,小个子,看样子很聪明。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中学毕业后就跟父亲一直到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作海捕鱼,对南海各个岛屿、礁石都很熟悉。哪里有出水古董,他都很清楚。古陶瓷知识他也懂。他们家有三艘船,一艘家里兄弟用,两艘船租给同乡。同乡捕到多少鱼他都不过问,但打捞到古碗古盘就会优先照顾他。因此,他家有不少从南海打捞回来的古碗古盘。他在门口接我们进院。这院一间主屋带客厅,三间小屋,一间厨房,很宽敞,门窗都有浮雕,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看样子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阿和高兴地说:“明天我们就要出海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他从房间拿出一箩筐的古碗古盘给我们看,我心情激动不已,每一个都摸摸看看,不停地挑选着。最后,我选了两个建窑黑釉斗笠碗、一个湖田窑的青白釉执壶、三个划花碗,两个划花盘,共八件。主人开了价。我本来想还个价,但觉得第一次入港进村买古碗古盘,开门货,每件都有大小不同的珊瑚,没有残缺,没有冲裂,造型也很美,釉色也很泽润。便大大方方地按他开的价买了这八件古瓷器。詹先生也选了二三件。离开前,我给阿和留下电话号码,阿和送了我们俩每人一包海鱼干。

第一次在潭门渔民家买到宋、元时期的外销瓷,心情非常高兴,在回海口的大巴车上,我忍不住欣喜之情,又拿出来仔细欣赏了一遍。

3个月后,正是1999年初春,我随海口巿文联到扬州参加两地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的第四天,我们正坐船游瘦西湖,欣赏杨柳的细芽嫩叶,以及湖中的亭台和杨柳的倒影,感叹江南之美犹如天宫,该多些留影,多些拍下这美景。船到堤岸,接到潭门阿和哥来电话,约我到潭门看他从干豆礁带回几件好东西。

回到海口的第二天是周日,我一早就到解放西邮政大厦三楼,与收藏界的一些朋友交流,欣赏藏品。当时,收藏钱币、邮卡、书画、玉器、家具的玩家多,收藏出水陶瓷的人较少。上午十点左右,一位年青人从琼海嘉积来,经朋友介绍,这人叫“妚儒”,个子高高瘦瘦的;他带来了几件西沙群岛出水的执壶和豆青小茶碗。我们几个朋友一起欣赏。我选了四件豆青小茶碗、两件龙泉青釉梅花茶盏、一件元青花葫芦壶、三件元青花釉小茶碗。另外两位朋友各选了一件青白瓷执壶。我和两位朋友讨价还价,没谈拢,最后都没成交。

后来,我约了老黎和亚群一起到潭门港去。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到阿和家。走进阿和家大院,只见他已搬出一箩筐从西沙群岛打捞回的执壶,青花葫芦壶、盘、碗、龙泉窑青釉梅花茶盏及几个豆青小茶碗。我看到这些东西,觉得很熟这些货,原来就是我前几日在海口邮政三楼见到的。

我挑选了两件龙泉窑茶盏、四件豆青小茶碗、四件元青花釉小茶碗、一件元代青花釉葫芦壶这壶的流身有点破,还带有冲线我总共挑选了十一件。

这次买得很顺利。

老黎和亚群各挑选了二三件龙泉窑青釉碗,也成交了。

满载而归。我们三人当时太高兴了,顾不上在潭门吃饭。亚群开着车回到黄竹加油时,才觉得肚子饿,顺路吃饭,那餐饭我们觉得特别特别香。

海捞瓷之美

现在,这11件海捞瓷已经清洗了,显得非常美。那只元青花小茶碗也有自己的特色:碗的外壁绘制的都是菊花,画得很熟练流畅,花瓣的画法是用线条勾勒;叶子用写意的画法,先用大笔大色,后加勾勒。碗心标记,四件都不一样,两个是“寿”字“寿”字大小不同,字体有别;另两件是菊花,有大小之分,浓淡之区。碗边缘画的是水纹和回纹方连图案,珍贵。

那葫芦壶外壁绘画图案同碗一样,是菊花纹;流身断了一小节,可修。

龙泉窑青釉梅花茶盏,我断代为元代,釉色都好,还有冰裂纹,碗心的梅花是压模的,有立体感,很美。

豆青小茶碗,应是明末清初之器,四件一样,器形很美,完整无瑕,碗外壁为豆青釉,碗内为白釉,有很明显的对比。把玩着这些珍品,直叫人心生欢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