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全国人大代表刘昌林:景德镇要打造“陶瓷特区”

全国人大代表刘昌林:景德镇要打造“陶瓷特区”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3

景德镇古代瓷器。

讯: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市长刘昌林在接受大江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陶瓷特区的景德镇的产业传承从古至今从未间断,如今,景德镇依然拥有打造“陶瓷特区”的巨大潜力。

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陶瓷特区”。从古代开始,中央政府就直接派督陶官到景德镇专门监督为皇家生产陶瓷,而且从元朝开始也一直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此外,景德镇还是一个没有城市和农村之分的城市,原著民很少,外来人口众多。景德镇单一陶瓷产业支撑这个城市发展了几千年。

刘昌林认为,作为陶瓷特区的景德镇在产业传承方面一直没有间断过。“景德镇继承了上千年的制陶技艺,你到大街上随便撞到一个人,他就有可能是从事陶瓷行业的。”刘昌林如此描述陶瓷文化的深厚和人才的丰富,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景德镇依然拥有打造“陶瓷特区”的巨大潜力。

手工陶瓷是景德镇人的精神载体,是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刘昌林认为,打造陶瓷特区,首先就要扶持手工制陶。

“景德镇因手工制瓷而名,因手工制瓷而兴,因手工制瓷而享誉世界。景德镇一定积极发掘和扶持隐于市间的良工巧匠,以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注陶瓷以灵魂和生命,复兴的世界艺术名品和国际奢侈品牌地位。”刘昌林说。

振兴日用瓷、发展高科技陶瓷也是景德镇打造陶瓷特区的必经之路。刘昌林说,景德镇将以国有企业为主力,全面梳理历代日用瓷精品,按照市场需求、现代时尚、世界潮流,用现代生产技术制造高档日用瓷;整合部、省、市陶研所和陶院的科研资源,按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加强院所与企业联合,推动高环蜂窝陶瓷等高科技陶瓷产品的发展。

此外,景德镇还将在确保环境安全和节能减排为前提下,合理发展建筑陶瓷;加强陶瓷矿产资源保护,实现优质陶瓷原料的有序开采和效益最大化;尽快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和《景德镇瓷器原产地保护标准》,加强“景德镇”牌及四大传统名瓷商标管理。

在谈到电子商务的未来时,刘昌林表示,电子商务将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不仅要发展传统的市场,也应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两个市场,缺一不可。”刘昌林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宁钢:挖掘陶瓷文化基因 探索保护与传承新模式


“要重视民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陶瓷文化基因,探索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模式。”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大学校长宁钢对记者表示,建议从筹建民窑民俗博物馆、创设陶瓷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打造陶瓷文化精品工程等维度,推进景德镇民窑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宁钢介绍说,民窑作为文化的基石,在瓷业发展和城市文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手工业发展城市,景德镇努力打造以标志性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转换为契机,发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但是,景德镇民窑遗址众多且相对分散,保护难度大,部分窑址盗挖严重,对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造成了困扰。此外,与民窑生产相关联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保护思路有待梳理。”他说。

对此,宁钢建议从五个维度推进景德镇民窑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首先是筹建景德镇(中国)民窑民俗博物馆。充分挖掘景德镇民窑生产过程中的工具、窑具、匣钵、生活民俗,通过生产工具和生活习俗演变,让民众了解发展变迁历程,进而认知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

其次,筹建景德镇(中国)外销瓷博物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景德镇民窑外销瓷器产品的搜集,分时期、依照种类,展示在千年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史上的不同瓷器产品。尤其注重对景德镇代表性的瓷器产品,如青花瓷、克拉克瓷、纹章瓷等,体现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文化融合。

三是筹划创设“景漂”陶瓷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新时代的陶瓷工匠,既传承了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精神,也具有时代“印记”。建立集艺术交流、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为一体的景漂艺术交流中心,能够汇聚合力,展示景德镇最新的陶瓷艺术发展历程。

四是推进加强景德镇民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现有民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础上,探索民窑文化遗址认定标准和保护模式,加强与民窑文化遗产相关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再造。

五是以景德镇民窑对外文化交流资源为依托,打造陶瓷文化精品工程。讲好文化“过去的故事”“现在的故事”,实现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艺术作品创作与陶瓷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梅亦:让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 与世界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景德镇市市长梅亦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团媒体开放日上表示,陶瓷是中国名片,还是世界语言。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让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

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瓷都,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最深沉的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千年窑火、万里瓷路”,“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瓷器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更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作为江西文化的代表,陶瓷是中国名片,还是世界语言。

梅亦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作为一名景德镇的代表,听后自己倍感振奋,倍增动力。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让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

为了让景德镇这个世界陶瓷文化圣地有源可溯,有根可寻,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契机,全面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了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三老”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利用工程,以期清晰地展现千年瓷都历史文脉。

目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磁场效应,或者说虹吸效应的文化新现象。陶溪川、三宝瓷谷、御窑景巷、名坊园等一批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陶瓷旅游为一体文旅综合体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

梅亦表示,景德镇还形成了“景漂”“景归”这一城市文化新群体。每年有3万多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今年十月,景德镇将举办第十五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还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联盟,与国外众多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陶瓷文化活动纳入国家大型展览和重大活动的内容,每年都会组织不少不同层级的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梅亦表示,景德镇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江西声音,提升景德镇新形象,汇聚起振兴中国陶瓷文化的更多力量。“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景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得到广大网友的继续关心、关注和支持。我们在景德镇欢迎您!”梅亦说。

人大代表建议在泉举办海峡两岸陶瓷博览会


泉州德化被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如何利用陶瓷优势做足海峡两岸交流的文章,是此次省两会上泉籍省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议题之一。代表们建议,通过举办海峡两岸陶瓷博览会的形式,更好地促进泉台交流。

据介绍,长期以来,泉州德化的传统瓷雕瓷塑与台湾工艺陶瓷比翼双飞,德化还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基地,被省发改委确定为海峡西岸十大创意产业园区之一。不过,由于缺乏家门口的大型专业展销会,德化产区生产的陶瓷,以及中国陶瓷重镇晋江市磁灶镇的建筑陶瓷、中国著名水暖之乡南安的卫浴陶瓷、陶瓷灯饰之乡永春的陶瓷灯饰品,都只能借助广交会、博览会等进行展览、贸易。

为此,来自泉州的省人大代表们建议省政府举办海峡两岸陶瓷博览会,进一步构建福建陶瓷产业的发展平台,打响福建陶瓷品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两岸陶瓷技艺合作与传统文化交流。而在这之前,我省已经有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可以说两岸在经贸交流上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和共识。

景德镇当代陶瓷精品将在全国巡展


记者近日从“红色摇篮,千年瓷韵——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展”会上获悉,500余件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一主题的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精品正式展出,展览时间从7月31日至8月5日。随后还将赴北京国家博物馆、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广州等地进行巡回展览。

本次全国巡礼展展品主要以当代艺术陶瓷为主,主要反映建党90年来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重点反映江西四大摇篮,即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以及瓷都景德镇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展览作品由四个篇章组成:“难忘历史”(摇篮篇)以“四个摇篮”等革命圣地和历史事件为主题;“丰功伟绩”(人物篇)以党的领袖人物为主题;“大好河山”(风景篇)以中国革命圣地和新中国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题;“时代巨变”(时代篇)以江西及景德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为主题。

据本次展览筹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收集到的作品达到1500件,红色主题作品总数达200余件。其中,国家级大师、正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选送的作品就多达150余件,省级大师、副教授选送的作品共有180余件,省级高工及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900余件。本次展览还专门增加了红色旅游纪念瓷的征集,得到了广大陶瓷企业和设计师的大力支持,征集到一批新画面、新风格、新形式的旅游纪念瓷。

此外,为增强展览现场互动性,还拍摄了“红色摇篮,千年瓷韵”专题宣传片在展览期间播放,并组织景德镇陶艺大师现场绘瓷,还有瓷乐、瓷舞表演等配套活动。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生于江西鹰潭。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任中国文化报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审。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998年在《中国文化报》成功策划并主持了20期大型学术对话“科学与人文对话”;1999年成功策划了在台北市举办的“两岸研究生1999新世纪‘人文与科技的对话’研讨会”。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学、艺术学、文化发展战略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儒学与现代化》、《图书馆喜忧录》、《“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等6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策划、主持、主编有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和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前者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后者于2002年入选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初选。此外还出版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科学与人文对话》、《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我的人文观》、《周国桢现代陶艺作品集》等。在中国美术馆等成功策划大型艺术展览十余次。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景德镇具有非常悠久的陶瓷历史。尽管至今还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证明乾隆四十八年(1785年)所修《浮梁县志》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是否属实,也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景德镇在唐代是否真的有“陶窑”和“霍窑”的存在,但是即使从北宋真宗景德的最后一年(公元1007年)开始计算,景德镇这个名字也已有1008年的历史了。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景德镇能够烧造出让皇帝都心动不已、流连忘返的精美陶瓷。不仅如此,如果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皇家督烧瓷器的“浮梁瓷局”确立为中国“官窑”元年的话,那么到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封建王朝的覆亡为止,中国“官窑”在景德镇前前后后持续存在了633年之久。今天,在世界陶瓷界,陶瓷材料“高岭土”仍是以景德镇的一个曾经盛产瓷土的小村庄命的名;而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精美瓷器,毫无疑问多数产自景德镇。从历史角度讲,如果说陶瓷(china)就是中国(CHINA),那么景德镇就是陶瓷(china),因此景德镇就是中国(CHINA)。

第二,历史造就的是文化,历史越长文化往往会越深厚。尽管历史学家们会为代表景德镇传统陶瓷记忆的老城区的消失而扼腕长叹,尽管人们还在为承载着景德镇当代陶瓷记忆的“十大瓷厂”遗址的逐渐消失而牵肠挂肚,但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师徒言传身教,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陶瓷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民间在陶瓷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一千多年从无熄灭过的窑火,一千多年陶瓷历史的深入浸润,使陶瓷文化早已深入景德镇的骨髓,形成景德镇的血液。今天,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景德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带有陶瓷文化的气息,其空气、土壤和水无不弥漫着陶瓷文化的芳香。文化的力量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并后劲十足!这种文化是让国内外所有产瓷区都羡慕不已和望尘莫及的。如果说景德镇是当今世界陶瓷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城市的话,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

第三,历史终将证实,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最大一笔陶瓷文化遗产,或许是在景德镇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陶瓷教育和培训体系。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每年数以万计地培养各级、各种、各类陶瓷学生。其中,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生,更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有工科生,有艺术生,还有管理生,等等。它已不同于景德镇延续了上千年的“传嫡不传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的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因此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立体化、专业化、合理化。不仅如此,它们培养的学生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外其他产瓷区,甚至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等。几乎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凡是有陶瓷的地方就会有景德镇培养的学生。而且,走遍全世界,还真没有第二个这样有特质的陶瓷教育城。因此,如果说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教育城、世界陶瓷教育中心,似不为过。理性地讲,这套陶瓷教育机构和体系,与国内其他教育机构与体系一样,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但它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由传统顺利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劳苦功高和功不可没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第四,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并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陶瓷科技和陶瓷艺术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体系。这是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另一笔重要陶瓷文化遗产。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陶瓷研究所、艺术研究院等为龙头,以及各企业创设的陶瓷研究机构,和大量的民间陶瓷研究机构等等,它们共同构建了景德镇的陶瓷科研体系。这一体系与景德镇各陶瓷大学的研究力量一道,为景德镇的陶瓷科技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景德镇延续了千余年的传统陶瓷烧造技艺有了科学理论体系。显然,这一体系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陶瓷研究机构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曾经在陶瓷材料和陶瓷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曾经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传承、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以及陶瓷文化传播方面的独领风骚,必然会成为它们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自身重新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第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景德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但凡景德镇人,都与陶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化仅视为官方文化或主流文化,而忽视了其强大的民间特性的话,那么一定会出现重大偏差。就陶瓷文化而言,景德镇可谓人才济济,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立体化的人才结构与梯队。在景德镇,不仅陶瓷教授和副教授、陶瓷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云集,而且还是国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最多的地方,更有许多省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和市级陶瓷艺术大师等等,值得关注的还有难以计数的活跃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以陶瓷为谋生手段的默默无闻的“小工”们。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主要是由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

因此,表面看来,“小工”们从事着生产、包装、运输等并非“高大上”的工种,似乎与陶瓷文化无关,但是他们确实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想象,在史上,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群体,文化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景德镇的陶瓷人才结构才更完整和科学,景德镇才能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完整的陶瓷产业链。

第六,对艺术而言,市场永远是把双刃剑。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就当下中国陶瓷市场而论,景德镇无疑是最发达、最完备、最健全、最有影响力的。无论是艺术瓷市场,还是日用瓷市场,景德镇都已经形成完备的陶瓷市场体系。它是中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和生活陶瓷的集散地和陶瓷物流中心。无论你慢步在景德镇的哪条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多是艺术陶瓷的店肆,甚至连教授、研究员、大师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在销售艺术瓷,更别说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批发市场等几大日用陶瓷市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景德镇“全民皆瓷商”是有充分根据的。无疑,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发达,给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近十多年来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市场行情总体在节节攀升即是明证。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无良商人和资本的恶意操纵下,不少颇具艺术创作天赋的陶瓷艺术家在追逐金钱的游戏中迷失了方向、耗尽了心血,潜心陶瓷艺术探索者也在减少,艺术陶瓷正在日益庸俗化,令人惋惜。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七,景德镇的魅力还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巢”,因而引来了不少的“凤”。景德镇在不断地大量地向外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数以万计的“景漂族”在景德镇创办有数以千计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即是明证。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和雄伟的当代“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图景啊!“景漂族”这个词显然源自“北漂族”。它是景德镇艺术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艺术生命力强弱的晴雨表。就其人员构成而言,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刚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学有所成的老者;有陶瓷艺术圈的人,有其他艺术圈的人;有做艺术的,有不做艺术的……一些人因与陶瓷结缘在景德镇定居了下来,另一些人则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就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来讲,“景漂族”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现象。一方面,“景漂族”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大量到来,必然导致难得的持久的大规模的艺术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是增强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借以时日,“景漂族”中必定会产生有造诣、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家。当然,对于技艺要求较高的陶瓷艺术而言,对于不少只以逐利为目的者而言,他们成为过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景漂族”在景德镇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北漂族”在北京的地位。

毫无疑问,就陶瓷文化而论,景德镇具备了其他地区和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景德镇之所以拥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品牌,正是因为它同时拥有了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史告诉我们,早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前至少一千年,景德镇已经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了,已经成功实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且红红火火持续了一千多年,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卓越成就,创造和培育了中国首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景德镇”。今天,景德镇仍然是一座保持着陶瓷文化之强盛生命活力的城市,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德镇完全有可能像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浦东、滨海等设立经济特区一样,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特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当然,可能性要顺利成功地迈向现实性,还要全体景德镇人持续地共同地付出努力、艰辛与汗水。就当下景德镇的情势而论,除了前文已零散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之外,实现陶瓷文化的整体“自觉”尤为重要。“自觉”是佛教用语。在佛典中,依据“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他觉”、“觉行圆满”。我国已故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大力提倡的“文化自觉”取的正是这一意义。对文化而论,所谓的整体“自觉”,至少应该包括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陶瓷理论家的研究自觉、陶瓷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自觉。这是文化整体走向“自觉”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仅是景德镇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需要,更是景德镇在当今时代能否顺利弘扬“世界瓷都”持续了上千年的内在的文化精神特质的需要。

首先,虽然为人类文明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但是,在我国当下的主体艺术阵营里,陶瓷艺术却长期被边缘化;在世界日用瓷阵营里,又长期被地滩化。艺术瓷走到今天这种窘境,恐怕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未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开拓与发掘有关。本来,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它不输给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遗憾的是,或许由于长期轻视理论研究所致,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特性长期不被陶瓷艺术家们所认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而景德镇的日用陶瓷难登西方世界的大雅之堂,恐怕与其生产观念陈旧、缺少自主品牌、艺术设计水平欠佳、产品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等有关。所有这些现状,显然与当今世界追求“诗意地栖息”的潮流相背离。即是说,今天的景德镇,无论艺术陶瓷的创作,还是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虽然已经形成“大市”,但离“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是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显然,说景德镇没有陶瓷艺术创作的“自觉”者肯定是有偏颇的,但是,如何唤醒艺术家在陶瓷艺术美的开掘和追求上的集体无意识,如何唤醒企业家在习惯因袭、不思创新方面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是艺术创作的当务之急。

其次,我们知道,“一史一论”是建构一门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就中国陶瓷文化而言,虽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能产生古代之文论、书论、画论那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天,我国虽然出版有多部“中国陶瓷史”,有些已经为时间检验为精品力作,例如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等等。但是,至今仍没有中国陶瓷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等研究专著的出版,相关论文也不多见。如果说中国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完善是有充分根据的。对于早已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的陶瓷,竟然连较为完整的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都没有建构,情何以堪?在陶瓷理论体系建设上,景德镇本应有较大的贡献,但是,或许受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或许受当下市场利益的太大诱惑,景德镇对陶瓷理论研究的重视严重不够。无论学院,还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连相关陶瓷文化研究机构都没有。而一些学理论出身又以理论研究为职业者,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纷纷转到陶瓷艺术创作。无疑,与陶瓷艺术创作相比,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理论研究更加没有地位、更加落后,尽管在国内各产瓷区中景德镇仍然是理论水平最高的地区。陶瓷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景德镇延续千余年的陶瓷文化体系中最大的欠缺与遗憾,甚至是内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动;缺乏理论素养的文化城市显然是跛脚的城市。艺术理论研究的“自觉”已刻不容缓。

第三,至于文化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的“自觉”,不仅是景德镇与其他同等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艺术能否在当代再度崛起并重领世界潮流的关键。中国陶瓷发展史告诉我们,民间与官方一直是促进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虽然民间力量总是非常强大,但是官方却始终处于主导和引领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的每次高峰,都是在官方的直接主导下产生和形成的。当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新现象是,大量文化人在大规模地融入陶瓷艺术,并且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陶瓷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机制体制特点已经预示,官方在文化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对此,我想有选择地引用一段描述陶瓷圈内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的文字来表述我的观点与期盼: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郞,值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余年……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币,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源。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唐英是谁,唐英在景德镇做了什么,唐英在中国乃至人类陶瓷史上的地位怎样,等等,恐怕景德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显然,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少有的成大功的文化官员。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两个词、四个字,即“宁静”、“执着”。宁静可以致远,执着必能成功。其实,有心成功建业者,都可以做到这两个词、四个字,而相对来说政府更容易做到。

景德镇:发挥陶瓷特色 打造产业集群


走进昌南新区陶瓷产业孵化加速基地一期项目现场,在阵阵机器轰鸣声中,只见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为了将被疫情耽误的施工进度抢回来,建设方景德镇城投集团与承建方中国二十冶浙江公司周密安排、科学应对,于2月21日就组织了200多名工人进场施工。

建设陶瓷产业加速基地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干项目年”、推动产业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助力我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只有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产业兴,城市旺。无论是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还是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都必须有陶瓷产业的支撑。“曾几何时,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集聚不够、品牌效应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步伐,一个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朝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陶瓷产业也不例外。”……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集聚,是陶瓷业内人士的心声。

专家介绍,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直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产业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格局,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陶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优化陶瓷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壮大陶瓷产业集群

坐落于昌南新区东北角腹地的名坊园,不仅可以领略生态环境、欣赏传承技艺,还可以感受陶瓷文化、购买高端精品瓷。名坊园建成以来,邓希平的“颜色釉”、镇尚的“以大取胜”、九段烧的“速烧技艺”、厚森的“仿古瓷”……众多陶瓷名人、名坊、名企纷纷入驻。该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有53家陶瓷企业入驻。

“以前,景德镇的一些名人、名坊散落在市区的樊家井、老鸦滩等地,这些地方条件差,甚至连小汽车都开不进去,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形象。”景德镇市镇尚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江中告诉记者,名坊园为景德镇的陶艺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集生产、生态、生活、生根于一体,将名人、名坊集中起来,更好地传承陶瓷文化,提升了景德镇的形象。

名坊园是我市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一个有力见证。近年来,我市以创新为引领,不断调整陶瓷产业结构,在陶瓷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陶瓷产业格局规模初具。

——整合优势资源,壮大陶瓷产业。我市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着力抢占陶瓷产业链的制高点,推进了总投资45亿元的邑山陶瓷工业综合体、红叶陶瓷新厂、陶瓷设计研发中心等20个项目的建设,陶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搭建创意创新平台,不断释放产业发展活力。2017年,洛客设计谷项目正式落户我市。自落户以来,洛客平台已为景德镇本土的富玉陶瓷、熊建军窑和美国常青集团、贝汉美等众多企业进行了创意设计。目前,我市与有关方面正在全力打造洛客设计谷,积极构建全球陶瓷创意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品牌投资孵化中心、营销发布中心、交易中心。洛客设计谷的打造,将从设计端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引领世界陶瓷设计新风尚。

——在推动陶瓷跨界融合上,我市还围绕“陶瓷+生活+艺术”,开创了“陶瓷文化+体验+旅游+个性化订制”的“陶瓷生活4.0”发展模式,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陶瓷茶具产品及设计大赛、花器大赛、大千集艺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陶瓷产业与茶产业、花器产业和服饰产业的交流融合,成功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抢抓国家政策红利,逐鹿全球陶瓷市场

2018年12月28日上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厂顺利点火投产,这艘陶瓷产业“新航母”正式鸣笛出海,走上劈波斩浪的新征途。新组建的景陶集团整合了景德镇红叶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国瓷馆陶瓷有限公司、金品陶陶瓷有限公司和国家用瓷办公室、协会等多个国有企事业单位,是集陶瓷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品牌推广于一体的骨干龙头企业。组建陶瓷龙头企业,彰显着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逐鹿全球陶瓷市场的雄心。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西时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11月1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景德镇时提出,要创出千年瓷都新风光,打造国际瓷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总理的殷切期待,为景德镇的发展擘画了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景德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千年沧海桑田梦,一朝繁花似锦城。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从国家层面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支持,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千年瓷都景德镇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景德镇举办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


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是景德镇市城市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凝练,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推动景德镇市科学发展的思想灵魂。为了弘扬景德镇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乘党的十八大春风,进一步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加强景德镇与全国书画界的联系,经研究,决定举办景东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

主办单位: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出时间、地点(暂定):2013年8月—9月,景德镇市昌南美术馆

参展要求:

(一)作品内容:①弘扬景德镇精神“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作品;②反映景德镇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作品;③反映景德镇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的作品;④反映景德镇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作品;⑤其他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二)作品规格和形式:书法、国画、水彩、水粉等形式作品不超过6尺整宣;油画作品不超过2米×2米;陶瓷作品(含陶瓷书法、陶瓷雕塑)尺寸不限。

(三)作品收件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自即日起至7月15日止,作品寄送至“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大道29号(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请注明参赛作者姓名、地址、电话。报名联系人:陈鑫鼎:电话18607982221;邮箱:[email protected]

(四)大赛不收任何报名宣传费用。

评奖:主办单位将聘请国内知名美术家、书法家、陶艺家组成评委会,评出金奖4名,奖金各20000元;银奖8名,奖金各5000元;铜奖18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若干名;入选作品若干名。入选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统一制作的入选证书,并组织展出。获奖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统一制作的获奖证书、奖金,并入选获奖作品集,免费获赠获奖作品集。

作品退件:为确保作品退件时的安全,本地作者作品在展览结束后一周内凭收条取回作品;鉴于人力所限,外地作品原则上不予退件,如确需退件,书画作品送稿时需邮寄退件费50元/件,陶瓷作品需邮寄退件费200元/件。

参赛须知:凡送作品参评、展览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大赛各项规定。

投资十亿 景德镇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为做大做强千年陶瓷品牌,瓷都景德镇正在重点推进总投资10亿元、规划用地1000亩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江西景德镇因瓷而名,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制瓷中心,景德镇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但在此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景德镇名列其中。

据景德镇市政府介绍,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小实体近2900家。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景德镇紧紧围绕陶瓷这一文化品牌,大力保护优秀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近一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1.2亿元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为加快城市转型,景德镇确定将创意产业作为陶瓷振兴的重要增长点,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世界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目前,投资10亿元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正在重点推进中。这一项目旨在打造世界级陶瓷创意设计、陶瓷文化旅游、会展和交流、古玩与陶瓷艺术品交易、创意教育和资讯传媒等“五大中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昌林:景德镇要打造“陶瓷特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昌林:景德镇要打造“陶瓷特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