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绝_陶瓷知识

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绝_陶瓷知识

陶瓷知识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瓷砖知识

2020-04-24

陶瓷知识。

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近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得以保存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龙窑。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记载,佛山陶瓷基地形成於唐宋,至明清最为发达,“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泯外之国”,深受人们的欢迎,嬴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声誉。石湾以前烧窑以龙窑为主。建国以后,相继出现了倒焰窑、轮窑、多孔窑、隧道窑、电窑、辊道窑等。

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亦少有在平地垒筑高台建就,取其倾斜顺应火势,宛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因称“龙窑”(石湾人旧称窑为“灶”)。在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窑灶107条。现在石湾陶瓷生产均采用先进窑炉,龙窑公存三条,南风古灶是最古老之一。

南风古灶的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复日,凉风习习,故名为“南风灶”。南风灶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生产亦不断修葺。现在的烟囱是近代才加建的。现窑体总长37.8米,窑墙外宽6米,窑内宽平均2.3米。窑面有火眼34排(每排5个),行活称一排为一下火,共34下火。火眼作为烧窑时投放木柴之用。窑侧有灶口4个,用于产品出入。南风灶以前以烧制大盆类产品为主,现为工厂煅烧园林花盘产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南风古灶五百年 陶瓷精品述说龙窑历史


一个汇聚了南风古灶五百年龙窑烧制历史的陶瓷艺术精品展,昨日在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

这次名为“薪火传承·窑宝见证——南风古灶五百年华诞展”的展览,展出了南风古灶500年以来使用南风古灶龙窑柴火烧制的作品。“本次展览是为弘扬南风古灶柴烧文化,推动石湾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见证南风古灶五百年华诞而举办的。”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黄鉴说,通过对南风古灶的历史回顾与作品展示,让古窑的艺术之火更好地传承下去,将这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140多件(套)作品是南风古灶众多柴烧作品中的一部分,其中有部分陶瓷作品是来自美国、荷兰、印度、韩国等各国艺术家在南风古灶烧制的柴烧作品,他们将现代陶艺和传统柴烧相结合,融合了自然、人物、宗教等各种题材。展览分为户外展示区和室内展示区两部分,户外展示区以环境艺术陶瓷和建筑陶瓷为主,室内展示区以大盆、园林艺术和艺术陶瓷为主。“展览将南风古灶的部分历史资料和曾举办的活动资料一并展出,让游客和观众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五百年的南风古灶,增强对龙窑文化的认识。”黄鉴说,希望游客和观众在欣赏的同时,用心体会陶艺大师和柴烧大师的精神世界,领略柴烧的变化莫测,感悟龙窑的独特魅力。

据悉,此次展览于昨日起至4月30日结束。

陶艺家游客共同见证南风古灶圣火


新年第一天,南风古灶500年历史的龙窑前,百位游客和陶艺家们一起见证了盛大的新年祈福点火仪式。同时,计划今年奥运会前完成的“百神景观墙”将成为南风古灶又一景观。

昨天上午10时,在现场百位游客、陶艺家们共同见证下,龙窑新年第一把圣火熊熊点然,场内一片欢腾。欣赏着前来助阵的舞狮表演,点火人中的一位高鼻子外国友人难掩兴奋,他就是来自美国的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IAC)副主席黑格比先生。

这位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任教的黑格比教授,曾是陶瓷艺术罗伯特·C·特纳荣誉奖获得者,而该奖的分量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南风古灶的圣火与奥运圣火一样,承载的是数千年人类文明的精髓。这里有五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这里也凝聚了人们在新年里的希望和祝福,从这个角度说陶艺是最古老也是最有创新意义的艺术。”黑格比说。

记者还从南风古灶管理部门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南风古灶方面近期专门收集了包括行业祖师、民间祭祀的伏羲、神农、皇帝、火神等民间百神,并将在今年8月份奥运会前烧制一幅“百神景观墙”。据悉,首个公仔陶坯“灶神”已于近日公开亮相。

佛山南风古灶将造世界大“陶吧”


7月5日,南风古灶园区公布5年规划方案,园区管理方将用5年时间进行分期开发,届时南风古灶国际创意产业园区预计将聚集800多家企业,年游客量将达100万人次,总税收将在10亿元以上。

规划:建设世界陶文化圣地

据佛山创意产业园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南风古灶园区将重点打造国际生态陶艺公园,引进东平河水,重现明清石湾“隔岸柴歌”的情景;并建设国际艺术家村,利用园区现有古旧民居开发成岭南民居创意村;同时,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玩陶中心,与世界知名艺术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在各地建立连锁“陶吧”。

期望:打造成企业总部集聚地

该片区规划建设成国际创意产业基地,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建立陶瓷研发中试基地、软件检测平台及各种创意公共平台;同时,还将与国家专利版权部门合作,打造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线上、线下全天候交易平台。另外,园区还将建设青年公寓、商务公寓、五星级多功能酒店、会议中心及展览中心,在旅游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平台上发展会展业。

陶瓷知识:景德镇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窑遗址。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汉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产贡瓷的最早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从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这是元朝在全国唯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此时,瓷器的生产有新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瓷、绿釉瓷等。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景德镇窑场的繁荣。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南来。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时的碗、盘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少,以至绝迹。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饰的变化。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饰所代替。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题记,如宋、詹、吉、酒、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晚期的碗、盘印纹开始复杂、繁密。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南宋后期,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淡青色。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印章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罐、炉、壶等基本消失。装饰方面,刻画花、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但仍以印花装饰占主导地位。荷、莲、菊、石榴、荔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鱼等成为主题。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龙纹"target="_blank"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元青花可分为菲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罐等。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罐、瓶等。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器类有碗、高足杯、圈足盘等。饼足碗占多数,这种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品质低下。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类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质普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清亮。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寿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碗的器形较为轻盈、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纹饰构福字纹、仙人乘槎纹、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器物内壁常常不加装饰,或仅在口内装饰几组缨络纹饰。外壁装饰较丰富,如缠枝莲、缠枝菊、变体仰莲、凤穿莲、莲池水藻、莲池水禽、树石栏杆、海涛云气纹、柳下婴戏、水草、蕉叶纹等。绘画多一笔点捺而成,所绘枝叶肥润、圆柔;出现少量双线勾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现象,常见的一蹴而就的粗犷绘法开始演变成勾勒轮廓并渲染细部的工笔画形式,有圈足矮小、胎质灰黄、釉色浅白、烧制粗糙;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写一些吉、三字吉语或数字,绘法草率,成为一种低水平、再无创意的廉价产品,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湖田窑也终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窑遗址。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汉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产“贡瓷”的最早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从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这是元朝在全国唯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此时,瓷器的生产(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瓷、绿釉瓷等。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景德镇窑场的繁荣。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南来。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时的碗、盘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少,以至绝迹。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饰的变化。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饰所代替。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题记,如“宋”、“詹”、“吉”、“酒”、“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晚期的碗、盘印纹开始复杂、繁密。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南宋后期,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淡青色。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印章(盒)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罐、炉、壶等基本消失。装饰方面,刻画花、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但仍以印花装饰占主导地位。荷、莲、菊、石榴、荔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鱼等成为主题。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密,层次丰富,对元青花的装饰有一定影响。

元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元青花可分为“菲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罐等。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图案,青花发色青翠,主要供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后者以大件器物为主,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器形有盘、罐、瓶等。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图案,纹饰层次繁密,青花发色浓艳,人物故事题材丰富,主要供伊朗、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器类有碗、高足杯、圈足盘等。饼足碗占多数,这种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品质低下。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类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质普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清亮。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图案,证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窑青花器的主题纹饰。还常见内心绘“福”、“寿”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碗的器形较为轻盈、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纹饰构图较繁密,题材也丰富。内底绘二字宝杵结带纹、“福”字纹、“仙人乘槎”纹、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器物内壁常常不加装饰,或仅在口内装饰几组缨络纹饰。外壁装饰较丰富,如缠枝莲、缠枝菊、变体仰莲、凤穿莲、莲池水藻、莲池水禽、树石栏杆、海涛云气纹、柳下婴戏、水草、蕉叶纹等。绘画多一笔点捺而成,所绘枝叶肥润、圆柔;出现少量双线勾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现象,常见的一蹴而就的粗犷绘法开始演变成勾勒轮廓并渲染细部的工笔画形式,有图案化趋向,但仍不失流畅,飘逸之感。

明代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水平江河日下。此时的青花器形主要见小碗类,其碗壁斜直、圈足矮小、胎质灰黄、釉色浅白、烧制粗糙;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写一些“吉”、“三”字吉语或数字,绘法草率,成为一种低水平、再无创意的廉价产品,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湖田窑也终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大型陶瓷史诗画卷《千年窑火》今问世


9月24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陶瓷史诗画卷《千年窑火》,在市委五楼宣传部举行了发行仪式。

《千年窑火》由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任编委会主任,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代市长虞国庆任编委会副主任,著名陶瓷史和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任总顾问,景德镇市市长助理冯林华任主编,中共景德镇市委党史办主任施刊顺任副主编,陶瓷文化史专家万木根为该书撰写文稿,并由陶瓷学院和外国语学校三位外语教师将该书译成英文。全书分上、下两册,大十六开,共730页码,6万字,全中英文对照,刊载了1050张图片,其中有300多张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国内和本市的不曾见过的建国前的珍贵图片。《千年窑火》是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联合编纂的陶瓷专著,它以陶瓷生产工艺为线索,分传世史料、原料生产、胚胎制作、釉下装饰、色釉装饰、陶瓷雕塑、陶瓷烧成、釉上装饰、烤花工艺、选瓷包装、陶瓷贸易、窑具制造、主要瓷厂、教育科研、陶瓷博览、瓷坛名人、旧貌新颜面、珍贵墨影等十八个方面,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全方位展示了景德镇千余年的制瓷历史和制瓷工艺,再现了景德镇制瓷业由陶而瓷,由粗而精、由初而盛、由衰而兴的曲折历程。据了解,该书己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千年华诞的礼品图书。

陶瓷之都传承“窑火”


3月9日,记者从醴陵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策划实施了一批以“陶瓷博览园”、“瓷城古韵”、“渌江新区”3大百亿元投资工程项目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以现代陶瓷产业文明为主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瓷城醴陵地处“一部一带”的交汇点,是“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的结合部,在我省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拥有千年古邑、花炮瓷都、湘赣门户、山水洲城等独特发展优势。去年,醴陵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到全国百强第82位。

近年来,醴陵市围绕加快建设以现代陶瓷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提质老城区、升级经开区、开发示范区,着力打造东部花炮产业组团、东南部玻璃产业组团、南部服饰产业组团、西部现代农业组团、西北部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地组团、北部旅游产业组团6个集镇组团。据了解,醴陵市去年新签约项目达117个,合同引资485亿元。今年实施“片区攻坚年”活动,加速项目引擎发力,全面打开渌江新区建设框架,推动经开区升级,拉动六大组团开发。该市突出“陶瓷文化”主题,主打“釉下五彩”品牌,以“三大百亿元投资工程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50多亿元。

概算投资120亿元的陶瓷博览园,占地4000亩,以已建的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为核心“瓷谷”标志,建设1915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瓷商贸城、釉下五彩生产基地等“园中园”,使之成为展示交易、旅游休闲、创新创业、现代商业聚集之地。

烧造500年的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


鹤壁窑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民间瓷窑场之一,始于晚唐,进入北宋中晚期后达到了它的烧制高峰,终于元,烧造历史达500年之久,文献资料至明代才出现。其烧造的器物与磁州窑风格相同,属于磁州窑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瓷窑全盛时期,面积约有84万平方米,呈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烧造盛况。唐代时,鹤壁窑烧造白釉、黑釉、黄釉刻瓷。

鹤壁窑有一种装饰方法“白地褐彩彩绘装饰”,白地褐彩技法和白地黑花的技法是一样的,但是褐彩随着窑温的不同,黑料呈现的颜色也有所区别。它是以褐彩代墨,以瓷坯为纸,把我国制瓷工艺和传统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其题材构思新颖,代表了鹤壁窑民间艺术的工艺风范。

童儿戏莲枕于1985年在鹤壁窑出土,属白地褐彩彩绘装饰,枕的八个侧面画二方连续的卷草纹,行笔流畅明快,一气呵成。枕面以粗细二条黑线画八角形边框,画面中心是前后相随的两个采莲回归途中的童儿,前者手持莲蓬,回首相顾;后者一手持荷叶,一手前伸,两童前后呼应,似边走边语,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面把乡间的场景与天真活泼的童儿自然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显得淳朴自然,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鹤壁窑所烧器物,基本上为民用瓷器,装饰以富有生活意趣的内容为多。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是鹤壁窑出土的一件精品,朴实内敛,富有民俗特色。

此白釉褐彩题字罐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粗细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各一周,腹部有行文铭文两行28个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下部为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以诗为装饰在鹤壁窑瓷器中并不多见,这件白釉褐彩题字罐体现了民间审美情趣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雅化。

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但又不拘一格,往往博采众窑之长,又高其一筹。赋予创造性的鹤壁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鹤壁窑以其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影响着后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绝_陶瓷知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绝_陶瓷知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