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名坊园传承千年技艺 中外媒体聚焦手工制瓷

名坊园传承千年技艺 中外媒体聚焦手工制瓷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瓷砖墙面 纯手工瓷器鉴别

2021-03-30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12月22日,“一带一路开启江西时代新征程——中外新闻媒体聚焦江西·一带一路江西行暨高铁时代看江西”采访团来到景德镇“手工制瓷基地”——名坊园,采访园内企业,欣赏手工制瓷技艺的精妙。

在名坊园,景德镇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群芳,陶瓷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章桂芝,陶瓷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组宣部长郑芳,以及名坊园管理处、理事会部分成员,与来访的中外新闻媒体深入交流,向大家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景德镇,以及名坊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并共同参观了名坊园内的企业。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千年瓷都”景德镇汉代就发明了手工制瓷,清代时达到鼎盛,其工艺百花齐放、品质无与伦比、造型精美绝伦。

现在,景德镇的陶瓷年出口额已达约5100万美元。

在名坊园,数十家著名陶瓷品牌企业以“自然而然”的、近乎“艺术创造”的形式介入空间环境。他们多崇尚手工,制瓷上从理论到实践都了如指掌,对泥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深厚的感情,展现出陶瓷企业、家居空间及园林建设的自然化、艺术化和多元化。这些陶瓷企业的诸多元素,诸如手艺的养成、泥土的气味,已经逐步成为名坊园的一种文化载体。

手工制瓷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聪明才智、科技进步以及陶瓷行业和陶瓷人长期的探索、创新与传承,是手工制瓷使景德镇享誉海内外,是手工制瓷支撑了景德镇千年的辉煌。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广泛的机械化生产,使手工制瓷一度被人们淡忘。但其技艺却一直没有中断,只是以零散的作坊形式藏匿于民间。名坊园的建设正是为了让手工制瓷在保护中传承、创新和发展,让这种极富景德镇特色和灵性的手工技艺在各种思潮汇聚的当代继续绽放光彩。

名坊园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共约1000余亩,计划入驻企业100家,总共预计投资约在40亿元。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已基本建成,占地300余亩,入园企业28家。

景德镇政府对“名坊园”构想是,在推动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同时,大力实现优秀陶瓷工业作坊的集中、集聚,扶持手工制瓷业发展;大力推动陶瓷历史文脉、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的挖掘和传承;大力开发高端陶瓷奢侈品牌及产品制作;大力发展陶瓷工业旅游;广泛吸收“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制瓷技艺和陶瓷精品,成为充分展示以景德镇为主的陶瓷历史文化和手工制瓷精品的特色平台。

2012年开始规划设计,2013年动工建设,2015年10月,名坊园正式开园。未来,名坊园这张独具一格的“区域名片”,将为已经获得“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的景德镇,续写篇章,再创辉煌。

此次“一带一路开启江西时代新征程——中外新闻媒体聚焦江西?一带一路江西行暨高铁时代看江西”大型系列采访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江西记者站、中国央广网江西分网主办,旨在解读经济与生态同赢共进的发展模式特色,让世界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江西。采访团在景德镇将采访一天,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和产品的“走出去”进行深入报道。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手工制瓷的大观园非遗传承的圣地


名坊园:吹响了保护传统制瓷工艺的集结号

曾经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景德镇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当中奠定了不朽地位。如今,景德镇依然仰仗着古老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爱慕陶瓷艺术的人们,纷纷以朝圣般的最虔诚姿态,来到这里探寻着为何这里的陶瓷历经千年沧桑仍旧散发着如此迷人魅力的答案。无疑,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仍是景德镇的魅力所在,仍旧生命力强大。正是看到了传统制瓷工艺的价值和力量,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才提出了扶持传统手工制瓷业发展的名坊园构想。

名坊园位于陶瓷工业园区唐英大道以北,外环北路至瑶家坞水库区域,面积达500余亩土地;以搭建特色传统陶瓷产业集聚平台,吸引景德镇市传统手工制瓷发展态势好、实力较强的特色作坊企业聚集,共同打造国内外陶瓷名人、名品的“名坊园”。

名坊园建设进展如何?未来的名坊园又将要如何发展?近日,记者来到名坊园施工现场进行采访。

(一)

走在唐英大道以北的名坊园路上,现代的、徽派的、园林式的企业建筑群使人目不暇接。内外格局各异的20多栋单体建筑,每栋均是青瓦白墙,高度协调,整体风格有机统一,没有丝毫突兀之感。园内道路宽阔,路网发达,建筑外是青青草地和古木。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不耽误工期,晚上,这里依旧是灯光明亮,业主仍在连夜赶工,即使遇到雨季,工地上仍旧看得见施工的工人们辛苦地工作,只为工程能按期圆满的竣工。记者看到,园内格局已定,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标致”地挺立。很难想象,仅仅一年多之前,这片土地的原貌,竟是杂草丛生的山地,直到名坊园项目部开进大型机械来平整土地,还时常有野兔、野鸡出没其间,荒凉可见一斑。那时候,名坊园还只是一张蓝图和一片荒山。

名坊园,是集景德镇名人名作坊及国内五大名窑于一体,旨在集中与竞争中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制瓷这一艺术瑰宝的文化产业项目。2012年确立,2013年6月正式动工,项目落地在陶瓷工业园区,并由陶瓷工业园区具体负责实施。首批从两千多家陶瓷作坊中,通过“海选”及专家团队审核把关,确定的20多家作坊基本为“有绝活、有实力、有市场、有影响、有产值、有税收”,并全部以“企业化模式”注册入驻园区,同时,吸引了外地的邢窑、越窑磁州窑及河南汝窑、官窑等中国各大历史名窑入驻。建设模式主要采取“政府定规划,审设计,做公共基础配套,企业自行出资建设主体”的方式进行,一期占地共约240亩,每户企业占地5亩左右。

据介绍,名坊园是围绕陶瓷发展优先战略,在推动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同时,大力扶持手工制瓷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和制造高端陶瓷奢侈品牌及其产品,大力实现陶瓷手工业作坊的集中、集聚,大力推动陶瓷历史文脉、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的挖掘和传承,大力发展陶瓷工业旅游而精心打造。同时,她将成为我国首个吸收“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及其精品,充分展示名人、名品、名坊及中国名窑口的手工制瓷平台。

据了解,名坊园委托知名设计单位及市建筑设计院完成有关规划和设计工作。建筑风格主要以现代中式并体现徽派元素,具体到各个单位则由企业自主决定,要求融入手工生产、工业旅游观光、传统技艺展示和购物休闲等元素,充分将陶瓷生产、展销和旅游哦、等有机的结合,既符合园区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又能突出各自特点。

目前,名坊园项目一期所有入园企业已全部完成土建工程,部分企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园内景观工程已履行完所有相关审批程序,2015年1月内开工建设,以确保今年5月可正式开园。名坊园项目二期已完成规划方案设计,2015年内可望完成土建。建成后的名坊园,将立足景德镇,归集国内各产瓷区能工巧匠,形成传统手工制瓷基地,将被打造成为国际国内高端陶瓷手工产品展销平台,突显“名人”、“名品”效应,建设景德镇区域“名片”,并构建起以之为核心的陶瓷文化旅游新景区。

(二)

名坊园的打造对于景德镇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第一个意义是打造“景德镇”招牌之下又一个区域“名片”和陶瓷品牌。经过海选,对入园企业层层把关,使得进入名坊园的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坯胎”。入园之后,经过严格管理,辅以创意、改造和提升,就极有可能成为“景德镇”这个地域商标之后的的另外一个“品牌”:到景德镇就去名坊园!买高端瓷器就去名坊园!

名坊园汇集了当前国内众多名窑入驻,除了景德镇本土企业以外,还有五大产瓷区、十大窑口,婺州窑、邢窑等知名窑口入驻。名坊园汇集了国内顶尖的手工制瓷技艺,并且以企业化模式、市场化手段进行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合拳”,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工业陶瓷、科技陶瓷与国外相比缺乏优势等不足。可以利用传统手工制瓷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抢占国际高端市场,重新在国际上刮起景德镇“旋风”。

随着国际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文化性消费特点的形成以及对奢侈品的追求,人们又重新唤起了历史的记忆,重现追求高端手工制瓷之风,试图藉此重新找回人与陶瓷之间灵气相通的感觉。整个国际市场对手工产品都在进行重新认识与追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内前几年的艺术品消费就显得是对手工产品的“病态”要求,造成了一段时间的“繁荣”,这也折射出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即追求个性化的产品、追求带有浓厚的景德镇符号并且有人为创造性的陶瓷产品。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可以利用传统的手工制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在国际上找到应有的市场,利用名坊园的手工制瓷抢占国际市场。

另外,因为年代久远、历史遗忘等因素,景德镇很多制瓷技艺散落在民间,即将要湮没在历史长河的危急关头,为了体现对历史负责、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市政府以独特的眼光,作出了倡议“集中保护传统手工制瓷,要建设名坊园”的重要决定。名坊园的建设除了上述要达到的几个效果之外,还可以更新景德镇人制作陶瓷的理念,景德镇做瓷器不是做批量产品,而是做高端精品。世界上只有一个景德镇,只有一个瓷都,名坊园的产品要符合景德镇的千年文化底蕴,要符合千年地域酝酿出来的独特品位,所以名坊园的企业要作为向整个景德镇市陶瓷产业业界发出的一种倡议,做精品、做高端、保护传统,要以弘扬传统、传承技艺为己任,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贡献。

陶瓷工业园区办公楼远眺

(三)

“领略生态环境,欣赏精湛技艺,购买高端精品,感受陶瓷文化”,这是名坊园项目发展定位。因此,该项目一改普通商贸区建设标准,突出以特色景区的高标准予以打造。主体建筑已完工的企业主们将积极投入到建筑内部功能的完善上:包括建设以生产为主的手工作坊区、产品集中呈现的展示区、交流和传播技艺的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为客户提供高端服务的“VIP”会所以及颐养身心的休闲区等;陶瓷工业园区也将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名坊园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服务和统一的包装推广。使优美自然环境与工业生产参观有机结合,把传统工艺变成现代人欣赏和消费的产品,变成文化传递的符号和活跃经济的载体,以此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更加令人振奋的远不止名坊园项目本身。陶瓷工业园区在名坊园北侧引进实力雄厚的一家集团公司建设五星级陶瓷文化主题旅游度假村,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在名坊路东侧规划了总共约200余亩土地拟建设二期及陶瓷商贸中心。目前,该项目土地平整已经完工,即将开工建设;正在筹划中的第三期工程,将连通陶瓷工业园区内包括法蓝瓷、宝瓷林、缘源和博大陶瓷等工业旅游景点,以及修通连接浮梁县古县衙景区的道路。到那时,这里将将形成一个以名坊园项目为核心,辐射周边3至4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手工制瓷精品区、传统文化展示区、陶瓷销售商贸区、陶瓷工业生产区、文化休闲度假区在内的,陶瓷主题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服务功能齐全的“名坊园”大格局。

此外,工程配套设施是名坊园建设的重点。名坊园项目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部门前这条宽9米、长860米的路面,通车加铺设雨污水管,仅花费了80个有效工作日。西边还有1500米施工便道,他们也只用了一天两夜时间完成。水和电都是企业建设的保障,园区克服了重重困难,保障水电畅通。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巡查水电,企业如果遇到困难,只需向项目部提出来,他们就会立即去解决。

当记者再一次行走在建设中的名坊园时,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施工人员们个个干劲十足,也有不少厂房已经搭建完工,正在进行内部的装修工作。按照设想,未来的名坊园将成为一座主题鲜明,功能齐全、特色浓郁的陶瓷文化旅游新区,“名坊园”将及陶瓷文化旅游区、创意展示区、精品销售区、休闲观光区为一体。在今后,只要游客们踏进名坊园风景线,就能“一站式”体验景德镇独特的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授恢复失传千年技艺:天目瓷


讯:大自然中的真实树叶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能叶脉清晰地出现在黑色陶瓷碗内——这一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技艺,现身“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上一件名叫《秋声》的陶艺作品中。

此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秋声》由16只黑釉碗排列组成,从外表看,这些黑亮的陶瓷碗并无特别,技巧都在碗内。每只碗的一侧内壁上,均“烙”有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叶脉上的“虫蛀”也清晰可辨。

李正文教授说,碗内的叶子是采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烧制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按常理,这些叶子早烧成灰了,何以还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碗中?“这种工艺不是我的发明,它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绝技。”李正文介绍,江西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金兵犯境时,大批北方工匠南迁至此,创造了这种烧瓷工艺,即将真实的树叶烧制于碗内。当地人称之为“木叶碗”。吉州窑在元初消亡,“木叶碗”传入日本后,备受珍视,被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将此物视为“国宝”珍藏。

年届七旬的李正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关于“天目木叶”仅在史料上有记载,技艺早已失传。2000年,他带学生到吉州窑遗址考察时,有学生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木叶碗的残片。残片上纹脉清晰的、临风飞舞的树叶让他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李正文由此决意重现“天目木叶”技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制,李正文找到了“窍门”。从树上采摘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将之粘在瓷胎上,喷上釉,然后采取1264度的高温烧制。“说起来简单,其实烧制过程极为艰难。”李正文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烧制成功,试过上百种叶子,成功的仅有桑树、枫树、桂花树、菩提树等十余种树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叶酸含量多。

展览上,李正文教授的另一件作品《幻—叶如花》则是将此技艺用于陶艺造型的尝试。据悉,这是“天目木叶”技艺试制成功后,首次在省内公开展出。

青花恋陶瓷传承手工制瓷技艺 日用瓷艺术化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青花瓷无铅无毒,耐酸耐磨,经千年面色不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是,在艺人的笔下浓施淡抹,粗细有致,层次分明,看上去青白相映,朴素大方,隽永雅致。古人说“五彩过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可见古人喜爱青花瓷胜于五彩。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为中的名贵品种。它以含氧钴为着色剂,在瓷精坯上描绘花纹,再施一层透明的白釉,入窑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

景德镇青花瓷197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国际博览会三枚国际金质奖章。

记者在博览区,参观了制作瓷器的“窑子”,见识了瓷器制作的70多道工序中比较重要一些工序。并见证“青花瓷是怎样诞生的”。首先是制胚,老师傅已经70多岁了,在“窑子”里,70多岁的老师傅比比皆是,手艺精湛,经验老道,可说是最珍贵的瓷器活字典。制胚,就是用瓷泥制成所需的瓷器的大概样子,不用特别精细,比如不够圆什么的都不要紧,因为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修正。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从老师傅手里出来的胚,已经相当的规正,巧能生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近听说有一家与青花结缘而起名为青花恋的公司把景德镇流失已久的老茶花重现于瓷都,听来真让人振奋,于是专程进行了采访。这是一家集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青花陶瓷生产企业,创办人罗文波秉承世传之绝技,主攻青花餐具、茶具、办公用具等高档礼品瓷,为发展青花,深研传统,着力创新,投入大量资金,将祖传之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魅力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陆续推出系列以手绘青花为文体载体的高档日用礼品陶瓷。在传承、发掘、创新青花上成绩斐然,不断推出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青花陶瓷。

青花恋公司创办人罗文波一谈起青花眼睛就发亮,显得斯文而沉默的他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青花瓷在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代的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从功能上分,现代青花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日用瓷、仿古瓷、艺术瓷。在装饰形式上,青花还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这就是在瓷器上的蓝色部分先直接在胎上施青花釉并留白,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留白部分,最后再次入炉烘烧,青花釉里红也是以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图纹后施以透明釉,并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

他们公司推出的产品,是结合当代的景德镇青花艺术,并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创新的不同以往的具有现代陶瓷艺术意义最新产品。如过去的渣胎碗,是用劣质的做瓷器剩下的瓷土做的,而他们青花恋产品,却是高档的高白釉瓷,不但是日用瓷,还是艺术瓷。一听就知道他对青花装饰很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青花装饰手法是用毛笔蘸深色青花料勾绘出纹样线条,再用较大的能含水的鸡头形羊毫笔在上稀释浓度不同的青花颜料,染在线条构成的轮廓里,又称“分水”,而当代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他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以大写意法开创“分水写意法”,这为当代青花陶瓷艺术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他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把祖传工艺发扬光大。产品大都是采用先“分水”、后勾线的技艺,在坯胎还湿漉漉的铺着一层薄水时运笔,通过两只手的协调控制坯体上油彩在水流上的走向,将“分水青花”技法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有的产品如“青花影青瓷”,大多是以花草虫鸟、瓜果蔬菜、鱼藻暇蟹、飞禽走兽、山林水色、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自然景物、风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题材为主,很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罗文波觉得原先的青花绘画缺少写意的俊逸、超华,为把青花瓷传统技法发扬光大,他鼓励公司技研人员创新,研究青花装饰手法技巧,用笔讲求新颖,使公司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局面。他们在交流时发现,在青花创作寻觅水墨画神韵的同时为青花纹样式装饰华博所局限性,使产品画面美中不足。在解破难题时发现作画过程中存在许多悬念陡峭,因此他们在青花创作中注意寻料、釉与火的配合,从淡到浓博工艺上下功夫,创新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深受欢迎。日前台湾的一名客商来到青花恋瓷业公司亲眼目睹了手绘老茶花青花瓷的全过程,十分惊讶老茶花陶瓷的技艺以及其潇洒飘逸的风格,愿意出800元买下一只老茶花青花瓷碗。这是景德镇的许多百姓曾经都非常喜欢的老茶花渣胎碗。它釉青色翠、笔法飘逸、画师在绘制过程中不打草图。而是一气呵成,画面却早已了然于作者心中。被人评价为“三分画意新、七分画意浓、十分画意穷”。

手绘青花瓷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据罗文波介绍,他们的手绘老茶花陶瓷与以往的不同。他们将祖传的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并运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与众不同的老茶花陶瓷。

罗文波是罗氏的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罗来炳是光绪年间就制瓷卖瓷。根据国外在水下打捞出的一批宁波瓷,一美国学者为寻根按其落款找到了景德镇,后经鉴定是罗来炳的作品。罗氏第二代罗贤丰也是在同治年间做陶瓷生意的。发展到第三代罗山东也是对陶瓷热衷有加,1990年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职称,其创作的“孔雀双耳瓶”被馆收藏。罗文波对青花瓷更是情有独钟,并把这种情结付诸行动。把原来的瓷坊组建为青花恋的陶瓷有限公司,将日用瓷与手绘艺术结合将老茶花陶瓷的风采发扬光大。

罗文波谈到他的青花情结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他由于受父亲熏陶,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随着年龄的不断长大,对绘青花是情有独钟,色彩淡雅的青花,常常引得他魂牵梦绕。他说有个传说,就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景德镇附近有个县令,那个县令非常廉洁的,两袖清风,有一次乾隆皇帝做寿,其他官员都是送珠宝给他祝寿,这个县令拿不出那么多东西送他,县令在家左看右看,发现几个碗,就是民间吃饭的青花茶花碗,就送给皇帝。乾隆皇帝觉得这个碗的线条非常流畅,非常简洁,就特别喜欢,因为在宫里看惯了官窑的瓷器,那官窑的瓷器非常工整,整整齐齐的。他说这么流畅,这么飘逸的东西,他看的比较少,就下令御窑厂生产这种瓷器。而御窑厂的画师画惯了工整的东西,对流畅的东西还真画不出来,就是摹仿都摹仿不来,因为画的慢,线条就不是很流畅的感觉。做不出来,完不成就要杀头,那些人就都逃难去了。据说那些跑的人就有一些跑到景德镇来了。当时的景德镇就汇集了一批像这样有才能的人在这里。他们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用下脚料,最差的瓷土来做这个碗。通过他们不断实践,制造了渣胎碗,这种老茶花碗在景德镇非常出名,老百姓比较喜欢,这个碗能代表老百姓的审美观,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非常质朴的一种效果。他认识到这扎根于老百姓心中的东西正是青花瓷的真正生命力!罗文波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从小就与瓷器打交道,对制瓷绘画都是行家里手,他发现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老茶花青花瓷渣胎碗多年来在市场上已销声匿迹了。为了传承祖辈们的手工制瓷技艺,发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抡救瓷都的老茶花青花老品牌,他毅然拿出所有资金,创办了青花恋瓷业公司,专门生产青花系列陶瓷。要真正发挥光大青花瓷,他认识到光靠自己一人有祖传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到处访师拜师,重金聘请人才,更新设备,进行开发创新。不到一年就研发生产出餐具,饭具、茶具、茶杯、保温杯、宾馆用瓷、礼品瓷的10个青花系列。在青花恋瓷业的陈列室里,摆满了他们研发的青花新品,在一套称瓷源山水的餐具画面上,看到绘有当时生产泥土的过程,就是72道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这不仅是餐具,更是艺术品,还是一本教科书。

罗文波介绍这些新产品时显得非常自豪,他指着一套手绘虾趣餐具的画面说“景德镇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这种画画得相当好,师傅画这个东西起码要苦练十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非常活灵活现,非常通透,有虾在水中游的感觉。”

罗文波成功了,他不仅使昔日老茶花渣胎碗重现瓷都,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高档瓷土代替了原来的劣质瓷土,品种也不仅仅局限在吃饭的碗上,把它扩展到餐饮生活的多领域,现在的手绘渣胎碗和手绘老茶花青花系列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陈列起来是艺术品,放在餐桌当碗用。他还告诉记者,如果资金允许,他还想再建栋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把青花瓷做得更好,把企业做大做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揭牌


7月4日上午,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演示中心揭牌仪式在陶瓷历史博览区举行,镇窑维修工程开工仪式也同时举行。市委常委、副长市卢正大,市政府及文化局有关领导和我市首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老艺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卢正大等揭牌。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千年窑火留下了精湛的制瓷技艺,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传统制瓷技艺的瓷业工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项目已被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市领导非常重视传统制瓷老艺人及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去年9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景德镇市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定程序,评审产生了我市首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老艺人,促进了我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陶瓷历史博览区保留了传统的镇窑和作坊,聚集了一大批制瓷老艺人,是我市最大的4A级景区,在这里建立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及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演示中心,充分发掘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有力举措。把这个“基地”和“中心”建设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镇窑是我市300担规模柴窑的唯一遗存,把窑房建筑保护好,将窑炉“修旧如旧”,同时维持生产性保护方式,以保护传承砌窑、烧窑的传统技艺,其意义和影响深远切实把瓷都的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聚焦:中国陶瓷走向千年复兴


谈起世界文明国家,不能不谈到中国;谈到中国文明,不能不谈到中国陶瓷。15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走过千年的日子里,中国陶瓷也走上了千年复兴的道路。正在景德镇举办的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尽管只是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首次国际性陶瓷活动,但国际陶瓷界仍对这里展示的中国陶瓷给予了高度关注。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以及国际各主要产瓷区政府代表等陶瓷界人士共2157人,目前经贸洽谈会的签约项目总额已高达10多亿元,其中对外贸易总额就有2600万美元。国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名誉社长稻盛和夫再三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陶瓷的尊重,他在会上说:“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以高超技术生产出来的瓷器博得了世人的极高评价。”他将18世纪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制瓷技术,尊称为京瓷的源头,认为中国陶瓷是当今精密陶瓷的发祥地。的确,中国是一个与瓷同名的国家。在古代欧洲人还在用蕉叶当食具的时候,中国已经能够成批生产精致的陶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惊艳亮相后,帝王们抛弃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羡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从1000余年前,世界各地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这种需求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到达了顶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中国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史料记载,约在1602年至1657年之间,仅中国景德镇一个城市就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不过,随着欧洲开始获得中国制瓷的技术,以及中国错失工业革命良机,加上近现代的长期动荡,曾经震撼了世界的中国陶瓷开始走向近百年的衰弱。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刘垚介绍,到新中国刚建国不久的1950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全国每人每年还买不到一件瓷器。之后,国家对陶瓷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经营体制、科研能力和市场观念的改善,以及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再次成为陶瓷大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增长到153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日用陶瓷出口量从1960年的1.7亿件增长到2003年的94.41亿件,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换汇20.44亿美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0%,卫生陶瓷的产品占世界总产量近30%,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产品出口额达7.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其款式、花色、品种、规格数以十万计。不过,尽管陶瓷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少,但中国陶瓷业在实现从制造中、低档陶瓷到生产高性能、高新技术陶瓷的产业升级中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仅近两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陶瓷制品单价就已经每年都下跌7%。“中国是陶瓷大国,但还不是陶瓷强国。”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表示,企业规模欠缺,研发能力不高,能耗高污染重,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让中国陶瓷全面复兴仍需付出艰辛努力。目前,中国陶瓷界正在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复兴付出极富成效的努力。在企业界,新陶瓷产区潮州市的工厂在2003年出产的电子瓷极板已达1200多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另一个陶瓷产区醴陵年生产工业陶瓷近16万吨,并将在美国设立专门的陶瓷产销中心;广东投资数十亿元打造陶瓷类高新科技园,建成后的生产线将达到零排放标准;传统产瓷区景德镇的环球集团与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研发了世界首创的日用中温彩色陶瓷,获得世界业内高度赞赏……在陶瓷研发领域,一系列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目前的陶瓷发动机、抗高压高温的陶瓷新材料技术、生物陶瓷等在实验内已有相当数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已经拥有300多家纳米陶瓷企业,众多先进陶瓷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预计到2010年,世界高新技术陶瓷市场销售额将高达1500亿美元。世界陶瓷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抢占这一市场的实力和速度,此间参加会议的日本国家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小田喜一相信,随着中国陶瓷科技发展进行的顺利,中国的陶瓷行业必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千年陶都”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享有“千年陶都”的美誉,也是中国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记者日前来到铜官窑遗址和铜官古街,探寻长沙铜官窑复兴路上的传承与创新。

长沙铜官窑是指唐代出现在长沙石渚、铜官一带的陶瓷作坊,兴于8世纪中后叶,至五代而渐衰,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时期的铜官陶瓷产品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南亚及北非,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是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多彩,瓷器上呈现一种或多种色彩,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瓷器装饰格局,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尤其是首创釉下诗文题记,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沙铜官窑的另一创举更加引人瞩目,那就是在瓷器上融入了阿拉伯等域外文化。比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有骑士、胡人和舞者;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植物;还有“摩羯”星座和特殊装饰的狮子等。

长沙铜官窑的流传面之广,外销量之大,在中国陶瓷史和“海上陶瓷之路”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这艘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6.7万多件,其中5.6万多件被证实产自长沙铜官窑,占沉船全部瓷器的90%以上。

如何再现长沙铜官窑唐朝时期的繁华,激活千年古窑沉睡的魅力?近年来,长沙望城区以陶瓷文化产业复兴为契机,依托铜官窑原有陶瓷文化资源和“一带一路”机遇,建起了集研发、创作、生产、交易、展示、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文化产业链。

在政府的规划和帮扶下,陶瓷艺术家工作室、大学生创客群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他们在学习和传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同时,在产品形态和市场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跨界创作、参与体验,创造了一批批符合当代审美观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再用文创+互联网的思维营销出去。

其中,铜官柴烧的创建人、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是一位佼佼者,作为铜官本地陶瓷艺人的传人,在政府的引导下,他选择了与父辈不一样的创业道路,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独特的销售模式。

“通过在网上古玩城‘押窑’的方式,消费者能参与到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而且能体验到一定的神秘感和参与感。”刘嘉豪说,在消费者定下款式后,他们将通过直播制作过程来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由于参与费用并不高,消费者若是获得烧制精美的作品就赚到了,如果是品相一般的也不会亏。”刘嘉豪还引入众筹模式,曾在2天之内,以每套7000元的价格卖出20套瓷器艺术品,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对手艺人的尊重,铜官以前出去打工的手艺人大都回来了。特别是这两年政府做创客基地,鼓励全国各地学艺术的学陶瓷的艺术生到铜官来创业,这两年,像我这样的工作室每年都增加上百家。”刘嘉豪感慨地说。

目前,铜官窑陶瓷的文创、旅游等相关门店已有100多家,并以每年成倍增长的态势飞速发展。长沙铜官窑瓷器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光彩。

千年陶瓷技艺“结亲”纳米技术


制造历史已有1700年,千年窑火使景瓷深深烙上了传统工艺的痕印。然而,走进今天的瓷都景德镇,你会发现千年陶瓷制造技艺已经和当今世界前沿科技——纳米技术结上了亲。

在景德镇规模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景德镇市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一套民族气息浓厚的“吉祥如意”粉彩餐具呈现于位置显著的展位上,可看上去它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公司副总经理张志良介绍说,这是一套采用纳米材料研制的抗菌日用陶瓷。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景德镇日用陶瓷生产不断改进工艺,以釉中彩、釉下彩取代原来的釉上彩,消除粉彩贴花的铅镉污染。然而日用瓷还有可能受到二次污染,容具表面容易沾染上细菌,使用消毒柜是一种办法,能不能让日用瓷本身附带抗菌功能?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想到了纳米材料。

景德镇高白瓷器需要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成,纳米材料与陶瓷特殊制造工艺如何相融又是一个难题。陶瓷公司从中科院购进银系列纳米级抗菌母体材料,经过一年的研究试制,他们终于在去年9月成功烧制出抗菌日用白瓷和彩瓷,这是目前我国市场上仅有的运用纳米材料的日用陶瓷。经广东省微生物检测中心的检测,这种抗菌白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在95%至99.9%,釉上彩、釉中彩抗菌彩瓷的杀菌率在92%至99%。

张志良说,千年陶瓷工艺必须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才能使陶瓷产品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今年前10个月,这家企业销售收入已达4100万元,出口创汇200万美元。

如果说这家瓷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企业推出的纳米材料抗菌瓷令人耳目一新,那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陶瓷企业也用上了纳米材料就叫人有些惊叹了。东风陶瓷包装厂是景德镇一家创办才5年的民营企业,规模并不大,主要是为天津一家制药厂生产救心丸小药瓶。然而就是这只比人的小指尖大不了多少的小药瓶,内壁和瓶口都采用了纳米抗菌材料。董事长郑君治解释为什么要研制抗菌药瓶时说,国家正在医药企业推开GMP认证,带有抗菌功效的药瓶肯定会大受欢迎。去年底,运用纳米材料的抗菌药瓶问世了,东风因此赢得了更多的订单。今年5月,东风陶瓷包装厂的抗菌陶瓷材料在陶瓷制品中的应用和产业化生产研究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列入了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景德镇就是这样依靠高新技术保持着千年瓷都的青春。如今,景德镇不仅有运用纳米技术的抗菌陶瓷,还有环保型炻器、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蜂窝陶瓷、用于冶金溶液过滤的泡沫陶瓷,高新技术陶瓷成为瓷都的新亮点。

千年瓷都制瓷艺术绝活将惊艳世博会


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制作技艺

从市文联获悉,在世博会举办期间的6月,我市将组织几十位陶瓷艺术家前往上海,在中国元素活动区现场展示最具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制作技艺。

据市文联主席余志华介绍,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展示是中国元素活动区的驻场项目之一,从6月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6月30日结束。

期间,除了艺术家的现场绘画表演外,还有拉坯、利坯等系列项目,并 安排了现场传习等互动内容。

余志华说,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景德镇陶瓷制作这一最具中国元素的灿烂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及感染力。

“CHINA-瓷器-中国,景德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上海世博会这个世界各国争相展示各自特色的大舞台上,最具中国特色的陶瓷制作表演必将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亮点。”锦宫实业董事长江新跃认为,在中国元素活动区现场展示景德镇制瓷工艺,对于宣传和推广景 德镇陶瓷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他表示,作为扎根于景德镇的锦宫将为此次活动提供全程支持。

据悉,我市广大陶瓷艺术家对前往上海表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家纷纷主动请战,以期把瓷都陶瓷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记者了解,中国元素活动区以省区市活动周活动为基础,整个活动期历时184天,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运营,至2010年10月31日结束。它既是各省区市参与上 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舞台。它以活动贯穿始终,用表演诠释中国元素,通过表演、展示和传承人的现场传习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中国元素的现代生命力及感染力。

中国元素活动区的主要场地之一是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区域内的宝钢大舞台,总面积11200平方米,同时可容纳3500名观众。据有关部门预计,整个世博会期间,中国元素活动区的人流量有望达到800万人次,平均日游客量为25000至35000人左右。

宝钢大舞台规划成四大部分:表演区、展演区、传习区(省区市)、传习区(驻场节目)。

传习区(驻场节目)是展现东方文化魅力的人文项目,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世界对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以世博会的名义邀请、汇聚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文化宣扬与技艺交流的平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名坊园传承千年技艺 中外媒体聚焦手工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名坊园传承千年技艺 中外媒体聚焦手工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