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生产瓷砖 > 导航 >

世界古老陶瓷生产线将恢复生产

世界古老陶瓷生产线将恢复生产

生产瓷砖 瓷砖生产 瓷砖腰线

2021-03-30

生产瓷砖。

在南昌一家大型超市采购部工作的吴沁女士经常要到景德镇采购瓷器。由于工作关系,她对传统的手工制瓷十分感兴趣,拥有一套在传统生产流水线制作、传统柴窑烧成的瓷器餐具,一直是她的梦想。

由于受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效率低下的传统手工制瓷在市场上无法生存,在瓷都景德镇已经没有仍在生产的传统手工制瓷生产线。出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的需要,历史文化博览区保留了最后一条始于明代的圆器(主要制作碗、盘、碟)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条仅存的生产流水线也被迫停产,后来仅用来向游客展示手工制瓷工艺。

这就是众多像吴沁一样热衷传统陶瓷的普通人无法实现梦想的原因。

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市场需求强势回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促进下,历史文化博览区决定将这条生产线恢复生产。目前,已经进入产品调试阶段,很快将实行商业化生产和销售。不久的将来,吴沁女士的梦想就可以成真了。

到过历史文化博览区的游客,一定不会错过参观手工制瓷工艺表演。在现场表演的都是70岁左右的老艺人,游客可以参观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等手工制瓷工序。2006年,手工制瓷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览区有多位老艺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保护景德镇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压力很大,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的老艺人最小的也近60岁了,而且表演对原料和技术的要求远远低于实际生产。

“圆器生产线是世界最古老的、最为分工精细的生产流水线,它是景德镇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系之一。”周荣林认为,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传统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只有恢复商业生产,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此,他极力倡导恢复这条圆器生产线。

同时,传统手工陶瓷市场强劲回升为古老的圆器生产线恢复商业生产增加了最重的砝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制作的陶瓷越来越受欢迎。记者了解到,历史文化博览区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普通碗已经飚升到每只近600元,而景德镇九段烧瓷厂纯手工制作的陶瓷茶具售价高达万元仍供不应求。

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博览区接待的游客直线上升,2009年游客比2008年翻了一番,日均接待参观游客达到2000人。很多游客参观了圆器生产线后都有购买手工瓷的打算。

陈武平介绍说,这条圆器生产线恢复商业生产后,每天限量生产50-200只碗、盘或碟,这些产品都将在去年复烧的清代镇窑里用松木烧成。首批产品将于6月12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当天进行烧窑。为了确保消费者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这些产品只在博览区内销售,每只售价初定为200元左右。

周荣林介绍说,圆器生产线即圆器作的诞生和明代大量青花瓷远销欧洲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欧洲的外贸定单,景德镇先民把规格统一、生产量大、便于脱模的产品种类生产以流水线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了专门的圆器作坊,把从修模、练泥、做坯、修坯、剐足、施釉、画坯等多个生产环节安排在同一空间中,在一个院落中按生产所需安排出正间、厫间、晒塘、泥塘等功能空间。

圆器行还根据陶瓷制造的工艺流程合理地安排好了每一个工种的固定工位和规范操作程序,保证生产工艺井然有序。在历史上,圆器行是从业者最众的一个行帮。

得知历史文化博览区圆器生产线将恢复商业生产,吴沁显得十分兴奋。“200元一只碗,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接受”,吴沁说,“在传统生产流水线制作、用清代镇窑烧成是最能吸引我的元素。”

编辑推荐

通过模具了解德化陶瓷生产历史


家住龙浔镇宝美村的苏惠联先生向人们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近百件的陶瓷模具。

据了解,这些陶瓷模具都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生产陶瓷的主模,系苏惠联的爷爷苏瑞兰创办陶瓷作坊所设计生产的。这些陶瓷模具形态各异:有的是碗、汤匙等日用品模型,有的是弥勒佛、笔筒、笔架等工艺瓷模型,拂去模具上的灰尘,图案栩栩如生:有喜鹊登枝、有松鹤延年,令人百看不厌。最难得的是,这些陶瓷模具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但仍然保存完好。据苏氏族谱载,苏氏历代以烧制陶瓷为业,苏瑞兰继承祖业,在宝美村后井窑烧制陶瓷,并在泉州南街13号开设“德陶”陶瓷店,陶瓷店的员工多达60余人,销售德化陶瓷。1926年,苏瑞兰在“德陶”陶瓷店去世后,“德陶”陶瓷店才停业。

据苏惠联介绍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这些模具是德化瓷大量销往各地、甚至销往外国的见证。此外,这些模具对进一步了解德化瓷烧制生产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文化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竟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代的景瓷生产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我国古代陶瓷对国外陶瓷生产的影响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销往国外。入宋以来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与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的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完全按欧洲人喜爱的式样烧制,具有中西方风格融为一体的特点。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纹就是荷兰的国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现在唐代陶瓷上绘画艺术风格,比法国现代画代表人物毕加索要早一千多年。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尔(1682-1719年)烧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法国继德国之后烧制出相似中国的真正瓷器。英国的韦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机和铅版转印的装饰技术,把陶瓷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大众市场。当18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生产瓷器后,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已是强弩之末了。

中国古瓷对朝鲜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响巨大。自汉唐以来,中朝日三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陶瓷就大量销往朝鲜和日本。特别是宋太祖和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瓷器销往朝鲜、日本后,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朝鲜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受中国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先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中国制瓷工艺又有朝鲜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1616年也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烧制出与中国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时代,日本已成为强大的陶瓷国。中国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这个巨大的传统市场,而且还多了一个争夺欧洲和西亚出口市场的强劲对手。

高丽青瓷

高丽青瓷。是指公元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统治的这470多年期间所生产的青瓷。高丽青瓷自出现之日起,就是为贵族和宫廷所使用。高丽青瓷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当时高丽王朝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瓷器的输入,对高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纹饰、造型忠实地沿袭了越窑、定窑、耀州窑和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据宋代知名画家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色,丽人谓之翡色。"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这里,徐竞将高丽青瓷与宋汝瓷、越窑瓷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高丽青瓷的名贵。

高丽青瓷釉色比较接近于龙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为主调,釉面光泽,有细小纹片,并镶嵌黑、白纹饰。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关。据《高丽史》记载:"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乐调、礼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铜瓦器,以顺土风。从之。"从此不难看出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李朝瓷器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产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国元末明初白瓷影响,釉调较深,烧造的白瓷像雪一样纯白。李朝时代人们崇尚清正廉洁、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贯穿李朝整个时代。李朝瓷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从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从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书介绍一件李朝官窑彩瓷的珍贵实物彩罐,高11.5cm,口径14.6cm,底径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细纹开片。釉层细致莹润,胎土洁白细腻,手感较重。底部有五角星状排列的六个突出圆点,为官窑产品标志。正面有三具飞龙在云中振翅飞翔,龙纹用黑色釉。灵芝型彩云用豆绿色和浅蓝色浓淡搭配涂盖。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中国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处有两道豆绿色纹样。罐两侧浮雕狮子头,狮子两眼圆睁,目光炯炯,口衔圆环,威猛雄壮,气势磅礴,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晶莹光润。背面从右至左书写"惠我无疆"黑漆色大字。充分体现了李朝晚期官窑水平,其工艺之精,堪称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带青色,同时出现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红,釉里褐等。这时青花瓷的花纹用笔幼稚,柔弱的流线可以简练到惜墨如金的程度,与我国明初景德镇民窑瓷相类似。

伊万里窑与吴祥瑞青花瓷及其它

明正德六年(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贵,当初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清代,伊万里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并且烧制数量可观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烧制的带有公司英文缩写V·OC标志的器物。

中国制瓷工艺对日本的陶瓷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所烧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记录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