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合作之舟”再啟航

“合作之舟”再啟航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1-04-03

大理石瓷砖。

中國與東盟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經濟和社會往來,共同構筑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紐帶。著眼於中國在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需要以及東盟國家的共同發展,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格局,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長遠發展,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構想。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曾為繁榮亞非歐國家經濟,推動東西方溝通作出重要貢獻。今天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歷史選擇。目前,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5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致力於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如今,中國-東盟博覽會再次發力,緊緊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內容,對博覽會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打造升級版博覽會,作為先行者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搭建獨具特色的平台。

從萬裡使節到同台共“舞”

早在西漢時代,南海諸國派遣使節,不遠萬裡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前來中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之所以能夠成為天然的合作伙伴,正是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為雙方之間的交流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在中國-東盟合作“黃金十年”的建設中,中國-東盟博覽會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部長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了政策溝通,為雙方經貿等多領域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10年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東盟合作機制,還有一系列磋商對話機制落戶廣西,形成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南寧渠道”,為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發揮了特殊作用。

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立足於中國與東盟合作,而且面向全球開放。(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工發組織等國際負責人出席歷屆博覽會,每屆博覽會邀請RCEP成員國等在內的區域外國家和地區企業參展參會,舉辦“10+6”企業家交流會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中國-東盟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交流合作。

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於2014年9月16-19日在廣西南寧舉辦,新加坡擔任主題國。本屆博覽會將突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一系列舉措來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各領域合作。

從“絲綢瓷器”到“電子電器”

“南珠之鄉”合浦,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2000多年前,我國商船從這裡出發,把中原和沿海的陶瓷、布匹、絲綢帶往南部海岸沿線的馬來半島、緬甸、印度等地,並運回東南亞甚至歐洲的毛織品、玻璃器皿等異域珍品。

合浦始發港古時的輝煌是今天的鋪墊,時至今日,廣西既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區。目前,東盟已連續14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對東盟開發的重要橋梁,廣西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已經逐漸向出口機電產品、電器,進口橡膠等大宗農產品的方向轉型升級,從“絲綢瓷器”進入到“電子電器”的巨大轉變。

而在過去10年中,中國和東盟貿易成績斐然,由2004年的1059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6.1億美元。中國-東盟博覽會推動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助推器”。

在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將重點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東盟國家的商品,組織契合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需求的中國名優商品參展,集中推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政策和環境。另外,還將推動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帶。舉辦產業園區招商大會,以中馬“兩國雙園”建設為典范,推動廣西與印尼、泰國等更多東盟國家建設“兩國雙園”。

從“七下西洋”到互聯互通

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以單向輸出為主,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更強調雙向互動和互利共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和東盟緊密相連,它串聯起來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通過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經濟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串聯起亞洲、非洲、歐洲乃至全世界。

互聯互通是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先領域,也是一直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優先倡導的合作領域和重點方向。

過去10年,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中國與東盟10國加快了互聯互通,進行了多層次、寬領域、跨區域的全方位合作,保持著10%的年均增長率,正成為全球經濟拉動主要力量。

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系列論壇、會議和相關活動,建立了港口合作和信息通信合作等互聯互通機制,參與承辦了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戰略合作會議,積極推進雙方互聯互通建設。

借力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系加強,中國與東盟陸海空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聯通成效顯著。今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將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舉辦南新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市長圓桌會、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工作會等活動,為這條古老海上絲綢之路再現昔日輝煌增添活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國、東盟國家,輻射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延伸至沙特、伊朗、埃及,最終與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國家聯系貫通。在收獲了“黃金十年”的合作成果之后,在中國與東盟合作“鑽石十年”的開局之年,新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正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續寫新的輝煌。

延伸阅读

牙舟陶 穿越600余年的时光


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的牙舟陶,相传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平塘县志记载: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就已经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也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牙舟陶逐渐走向没落,目前,政府各级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力图让牙舟陶重振雄风,但是如何突出重围,仍然是个难题。

就在7月底记者到牙舟进行采访时,又获悉,已经有外地人正在抢注“牙舟”陶的商标,这引起平塘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开始就这一抢注事件与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交涉。

600年历史成就牙舟陶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镇位于平塘县境中部,距离县城26公里。牙舟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资源丰富,是陶瓷制作的理想环境。

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16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当时,明朝为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大量屯军进驻贵州。后来屯军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入当地布依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艺就是这个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由于牙舟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

到了清朝末期,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这时候,小小的牙舟镇,就有100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解放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将制陶业全部集中于牙舟镇内,“大炼钢铁运动”时,有人砍倒了两人才能合抱的一棵大树,在大树根下发现了用于烧陶的古窑遗址,有大量的陶片出土,印证了牙舟陶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记载。

195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贵州向北京赠送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4年到1984年这10年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牙舟陶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推荐,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1984年,国家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牙舟陶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工艺精湛,很具观赏价值,牙舟陶器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60岁老陶工苦撑牙舟陶艺

在牙舟陶走过了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的辉煌后,平塘县力图做大牙舟陶。1984年在县城组建“平塘县工艺美陶厂(牙舟陶瓷厂分厂)”,由于烧制时采用倒烟窑、推板窑,抛弃了传统工艺,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使得制作成本大幅增高,同时机械生产烧制技术不过关,被强制搬迁到县城的牙舟制陶艺人又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又思念家乡,不能安心工作,加上厂领导不懂技术等原因,致使新厂倒闭,而老厂又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工艺和规模都上不去,最后导致新厂和老厂全部倒闭直至今日。

如今,在距县城26公里的老厂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烟囱和布满灰尘的厂房,昔日的繁忙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牙舟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产品没有了市场。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粗犷的陶制品逐渐被制作精细的瓷、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代替,原来比较广阔的市场已经萎缩直至消亡。产品没有市场也就失去了平台。

记者与平塘县政府办黄副主任和牙舟镇镇长陈子微一道,走访了牙舟镇一些制陶人家。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牙舟镇只有汪家街和冗平街的8户人家还在惨淡地从事陶器生产,并且都为零星的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陶器也只有盐辣罐、烟杆斗、茶罐、香炉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已经无法与牙舟陶在外享有的名气相适应。同时,在牙舟镇制陶艺人已经出现断层。据介绍:牙舟陶的珍贵之处在于全部是手工捏制,在于烧制时火候的掌握,因此产品质量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由于牙舟陶产品市场的萎缩,牙舟当地年轻人已经不愿学制陶技术,全是几名60多岁的老陶工苦苦支撑,牙舟陶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现在,仍然在制作陶器的几户人家,制作产品只是销往当地农村和小集镇,制陶也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谈不上艺术。

牙舟陶特点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有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地方特色。陶器无毒,盛放食物不易变味,且经久耐用。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舟陶如何突出重围

牙舟镇冗平街的青年张禄麒在广东打工已经有14年了。去年10月他返回家乡,投资8万元创办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在牙舟开始第一家以“厂”的名誉进行陶瓷生产。7月26日,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出了回家办厂的初衷,他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制陶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摸牙舟陶了,以前的老艺人也只有六七个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牙舟陶就真的失传,牙舟陶就再也没有明天了”,张禄麒决定回家接过老父亲的手艺,把牙舟陶传下去。经过快一年的摸索,张禄麒的牙舟陶厂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他满脸笑意地说:“现在根本就不用我出去找市场,有人上门来收,只怕做不出来。贵阳、甘肃、香港的客商都有。”但同时,张禄麒说,光有自己一家办厂还是不行,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办厂,共同做大牙舟陶的品牌和规模,“我不怕竞争,竞争就会有市场,就会了质量”。

现在整个牙舟镇只有两个阶梯窑,一个是四户合资经营的五洞窑;另一个是五户合资经营的九洞窑,这两个窑的窑炉已经严重破损。在牙舟陶发展最好的时候,阶梯窑和龙窑就有近70个,陶器年产量达30万件。

正如张禄麒所言,一枝独秀不是春。牙舟镇镇长陈子微说,该镇在巩固的基础上做大牙舟陶,正在策划引进1300万的资金来做牙舟陶。目前,平塘县已经制定了关于牙舟陶的五年保护计划,把保护老艺人和培养牙舟陶艺后继人才都列入了计划之中,还计划在2009年和2010年建立牙舟陶传统工艺作坊、建立牙舟镇牙舟民族传统工艺生产一条街、建立牙舟陶瓷博物馆等。

然而,就在牙舟人为振兴牙舟陶寻找出路的时候,却传来了有外地商人正在抢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牙舟”陶的注册商标。一旦注册成功,这将意味着牙舟的陶器不能称为“牙舟”陶了,这一延续了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面临着重新更名的危险。

7月26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了抢回“牙舟”陶的注册商标,平塘县政府、县工商局、平塘县牙舟陶瓷商会等部门已经与国家工商总局取得联系,就外地人抢先注册“牙舟”陶商标一事作交涉。平塘县政府也已经将牙舟陶向国家文化部申请,请求将牙舟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茶之灵性,壶之趣味


茶具文化和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艺术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紫砂壶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

淄博:工陶鲁玉陶瓷蓄势再腾飞


玉石,青花,国瓷馆。岁末年初,淄博工陶鲁玉陶瓷的三个亮点着实让淄博陶瓷界为之一振,熟悉鲁玉陶瓷历史的人会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老国瓷多年蓄势终于开始发威了。

60年陶瓷生产史,淄博陶瓷“五朵金花”中鲁玉瓷、鲁光瓷、合成骨瓷首先在这里制造成功,鲁玉瓷1984年3月荣获中国高级日用陶瓷唯一国家银质奖,同年被确定为中南海紫光阁接待用瓷,目前鲁玉陶瓷已成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外交部专用瓷。

隆冬时节,新落成的国瓷鲁玉陶瓷馆内一派清新典雅的韵味。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不同于传统风格的青花系列作品、填补中国新材料空白的天润玉石,格外引人注目。

“天润玉石是张启山董事长的呕心沥血之作。经过五年的研发,天润玉石取得成功,实现了陶瓷和天然玉石的完美结合。就天润玉石材质先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言,说它即将开辟一个新的陶瓷玉石时代并不为过。”站在长达25米的天润玉石“中国瓷魂”巨幅作品面前,总经理李玉强语气中透露着敬意与自豪。

记者初次见到天润玉石,立即被材质的莹润之感和质地之美所震撼。它的素雅、光润、透明,给人一种宁静深厚的感官效果,而仅有5毫米的超薄度和大规格、极佳的热稳定性,改变了过去陶瓷板的沉重、尺寸小、质感差、不透明、热稳定性差的不足,其艺术表现力更强。从以天润玉石为材质创作的作品看,整体呈现大气、典雅、朴素的艺术感觉。

按照张启山董事长的规划与设想,天润玉石作为中国陶瓷与天然玉石结合的新材料,将被打造成一个独有的文化艺术新门类,这个门类定位于装饰艺术和纯粹艺术,为中国玉石文化产业做出积极贡献。艺术家可在天润玉石板上进行书法、绘画、雕刻,并能制作各种园林景观和小品,还可以制作精美的玉石餐具,在艺术表现力上实现了传统材质难以实现的效果。天润玉石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工陶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中国和世界空白。

在天润玉石新材料实现突破的同时,鲁玉陶瓷的青花产品也走向成熟。总经理李玉强说,鲁玉青花的魅力在于,利用合成骨瓷,采用独具匠心的装饰手法和独特的高温烧成工艺,实现了不同于景德镇青花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为,在骨瓷上彩绘后,经过高温烧成,彩绘与釉料可以融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立体感更强、色彩更加丰富自然的釉中彩特色。鲁玉青花已形成了工陶的自主知识产权,现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八项著作权,已成为淄博陶瓷艺术的优秀代表。以独特工艺创作的多项作品,《论语》餐茶具被选为山东大厦最高规模接待用瓷,《八仙过海》餐茶具获全国饭店协会评比金奖,《飞天》则以高超的艺术想象和完美的装饰画面成为高端文化礼品。

鲁玉陶瓷,新的魅力刚刚开始。

让瓷器离生活再近一点


“断桥残雪”青瓷香台实物图。

中国的英文名为“china”,之所以被称为“china”,这与瓷器分不开,传说18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不懂得制作瓷器,中国的瓷器到了他们那里之后大受欢迎,因为当时出口欧洲的瓷器大多来自于土质优良的昌南,所以,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china)当作了瓷器与生产瓷器的中国代称。

中国的瓷器从器型与功能上吸收了陶器、木器、玉器、漆器、青铜器的精华,替代了它们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瓷器的功能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浙江理工大学的李锋说:“我觉得目前陶瓷产品或作品,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厨房等日用产品和纯艺术品这两个大类。我看过杭州举办的艺术衍生品展,里面的一些陶瓷艺术衍生品也还是没有跳出艺术品的范畴,真正把陶瓷艺术衍生到生活中的产品,很少。”

如何让陶瓷艺术衍生到真正的生活中,成为了李锋心中的“执念”。也许,正是这份“执念”让他设计出由传统陶瓷与现代工业产品相结合的共振音箱“voiceofchina”。

陶瓷与苹果共振

李锋设计的“voiceofchina”共振音箱十分小巧,设计也特别简单,它由瓷器制成,外形像弯弯的一节玉管,通身为白色,釉面光洁,没有一丝多余的纹样或色彩做装饰,中间留有手机插放的槽口,如果不说明用途,音箱更像是一件陶瓷的工艺品。

当然,这款共振音箱并不是普通的工艺品,不但如此,而且超级跟随潮流步伐,在人人都有苹果手机的时代,它是李锋专为iPhone全系列及iPodtouch(第五代)设计的陶瓷共振音箱。无论是哪一款苹果手机,哪怕是“土豪金”与音箱搭档也绝不会有违和感,相反音箱简洁现代的造型,与苹果共振后,“潮”的感觉更加明显。

苹果一族只要将自己的爱机放在扬声器中间的槽中,声音进入谐振腔中,音量就会放大,特别是音箱会加强低音,放大的声音从左右侧出来,形成了立体效果。

在iPhone播放一首歌时,经过音箱的良好共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度增加到不使用共振音箱的2倍以上,音调音色得到了明显改善。

陶瓷共振音箱的“爸爸”李锋说:“我选择针对iPhone做共振音箱主要是考虑到iPhone的消费群体很大,同时也是关注度最高的手机。其实这是一个系列作品,除了给iPhone设计这款共振音箱,同时,我还给联想手机设计了共振音箱。”

就是因为一只碗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知道共振音箱。这是一种很神奇的音频设备哦!它运用共振发声原理设计,让音频经过转换后以机械振动介质面,如:木质桌面、金属、玻璃等,使介质整个产生共振,从而播放出悠扬的乐曲,让人可以聆听到身边各种材质对音乐品质的不同诠释。

这样一件设备,偏偏又和如玉般的瓷器合为一体,这让人十分好奇设计师李锋怎么想到把这两样糅合到一块儿的。

2013年,李锋开始设计“voiceofchina”,他说:“我在看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场景,侗族姑娘把碗扣在收音机上,收音机的歌声一下子就响亮了很多,同时变成了立体声。这个场景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加之近几年来,李锋因为偏爱陶瓷,一直都在关注。他觉得瓷器质地坚实细密、表面光滑,敲击声清脆悦耳,具有独特的音质和音色,人们用“声如磬”来形容陶瓷,它的优美音色,自古就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既有很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锅碗瓢盆”,也不仅仅是“花瓶”。

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李锋从设计到制作却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初步完成。最初,他拿着设计稿与做陶瓷的师傅交流时,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认为方案不可行,受到陶瓷工艺的局限,这个产品很难实现。

那个时候,李锋也考虑过其他材料,比如:塑料,但塑料很轻,音箱放置后很难保持稳定,而且塑料的工艺很难解决产品整体成型的问题。他分析了很多,认为其他材质很难实现陶瓷的效果,无论从声学效果,还是产品的重量,以及材料的成型和工艺来说,陶瓷都是比较理想的材料。

当李锋被做陶瓷的师傅拒绝之后,就向在陶瓷方面的专业人士请教,同时不断地与陶瓷师傅交流和探讨。陶瓷共振音箱制作上最大的难点在于,因为音箱的形态和功能都比较特殊,而且受陶瓷工艺的局限,成型难度大,烧制后的变形很难控制,同时还要跟手机做精密地配合,但陶瓷的尺寸精度没法保证。

终于,制作开始了,但是李锋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只能通过一次次的打样,不断调整,前后打样近10次,才最终成型。

制作这个音箱的师傅说:“我做了30多年的陶瓷,还没有遇到如此麻烦的产品,难度大,要求高。”在这个音箱的设计和制作中,李锋以半毫米这样的尺度来要求音箱加工的精度,而这对陶瓷来说,尤其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音箱成型之后,李锋依然在不断地寻求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我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作品或者产品中还有可以改进的,我就会一直不断地改进。”

设计师名片

李锋

2001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

同年至今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

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

著作:

出版《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等教材四本,其中《产品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两本教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荣誉:

浙江理工大学教坛新秀称号和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主持、参与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资助项目等各类科研8项;

为美国通用电气等企业完成量产的产品设计近二十项。

最近获奖:

原创作品“断桥残雪”青瓷香台获得2013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大赛金奖;

“苹果手机共振音箱”获得2013年红点概念设计奖。

联想创客大赛全国九强—最佳商业价值奖。

对话设计师

人文杭州:很多时候设计作品很能代表设计师,您认为这个作品能代表您本人吗?

李锋:这件作品我觉得是可以体现我个人的一些特点。我崇尚自然,所以我希望用最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功能,有时候我觉得设计不是一种发明,甚至不是一种单纯的标新立异,设计只是作为设计师视角的一种发现。

设计师是应该用作品说话的,作品需要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位和追求。我希望作品或产品能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能够忠实于材料真身的特点,能够呈现出其真实的特性。

人文杭州:今后您还会继续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产品吗?

李锋:会。我在今年年初确定了自己的个人原创品牌:“器道|Keydo”。“器道”源自“器以载道”,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造物境界的追求,器道设计的理念是倡导将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需求作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充分考虑材料的自然属性,力求使器物的设计符合造物的内在规律,并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实现道法自然,器道合一。

人文杭州:您设计的“Voiceofchina”有什么特点,是否还有同材质不同款式的系列作品?

李锋:这个共鸣音箱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无需任何电源,自然扩音的特点很符合器道合一的理念;同样是我年初设计的断桥残雪青瓷香台,我觉得我也就是利用了断桥现有的形态,与点香的功能进行了一种融合,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落灰成雪的意境,而这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人文杭州:今后,我们是否有可能使用上您设计的这个作品?

李锋:如果你们喜欢我的作品,能够使用我的产品,我当然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我的作品因为在联想创客大赛中获奖了,联想联合淘宝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众筹的平台,1月10日就会上线,名称是“联想创客淘星愿众筹”,到时候我的这些作品都会在上面呈现。

丹麦之花


有一位热爱西洋彩瓷的前辈告诉我,早几年,即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少有人知道那几个著名的牌子,所以当王府饭店的GEORG JENSEN专卖店打折销售顶级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时,她赶紧过去采购,大概清楚这牌子能打折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皇家哥本哈根起先是一间工厂,1775年由丹麦皇太后朱莉安·玛丽和国王克里斯钦七世批准并赞助丹麦药剂与化学家Franz Henrich Muller创立,就叫丹麦瓷厂,可没过几年瓷厂就经营不善,出售股权,国王就接手了,改名丹麦皇家瓷厂。到了1790年,著名的“丹麦之花”系列诞生,它被公认是瓷器的黃金時期最具原创性与最受欧洲艺术启发的代表作,以一本名为《丹麦之花》的植物图鉴命名,图鉴从1761年开始制作,1883年完成,收录了3240种植物,也成为丹麦之花系列的图案来源。到了19世纪中期,瓷厂从皇家风格走向民营,手绘蓝白瓷逐渐成为女性的工作。1885年,另一个著名的系列“唐草”由新任总监、年轻的建筑师阿诺·克罗格创作出来,他发展新的釉下彩手绘装饰,结合过去古典图案和更新的创意,发展出更具丹麦特色也是现在的唐草图案。

去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设计营商周,照例有全球知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老板们前来分享想象力、功能性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皇家哥本哈根的行政总裁Mads Ryder也是演讲者之一。这趟旅程促成了我们经由他了解这个顶级瓷器品牌的现状,验证或颠覆之前对于丹麦乃至北欧瓷器的一些猜想。

经济观察报:在18世纪甚至更早,中国的瓷器大量运往欧洲,我们称为外销瓷。这些瓷器被当地的工匠们再度绘画,二次入窑烧制,形成中西合璧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丹麦当时有无这样的经历?

Mads Ryder:当时由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本身是不贵的,但是漫长的运送路途让它非常昂贵。欧洲自产的瓷器省下了大笔费用。但是需要去让欧洲消费者相信,欧洲瓷器和中国瓷器一样,拥有非常好的品质。

有时候欧洲工厂仿制中国的瓷器,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些瓷器,而是为了说服欧洲的购买者欧洲瓷器和中国的进口瓷器一样好。除此之外,在那个时候的欧洲,并没有一个传统来制作瓷器,来设计瓷器。欧式风格很晚之后才开发出来。

当我们在谈论蓝在釉饰瓷,在技术方面是只有很少差异的。我们用了两个步骤烧制,一开始用低温烧制后用高温烧制。据我们所知,中国人是先在晒干的瓷器上画上花纹然后再高温烧制的,这是不同的。丹麦的瓷器技术是自主开始的,我们很早就使用自己的方式在烧制瓷器。

经济观察报:“唐草”两个字,很难不让人想到与中国相关,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Mads Ryder: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它并不会将我们的风格改变为混合体。事实上,丹麦瓷器是从德国瓷器中获得灵感的,并且由皇家哥本哈根工厂1775年成立前的50年进化积淀而来的。丹麦瓷器以及在此之前的德国瓷器工厂在当时是想与从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竞争的,所以唐草和中国没有什么渊源。

经济观察报:目前在设计上有分经典传统款和更现代的副线产品吗?两者在全球的销路来看哪一种更好卖?客户群体分别的怎样的?

Mads Ryder:皇家哥本哈根有很广泛的产品款式,从非常传统独特的丹麦之花到融合我们的理念和设计师Louise Cambell一起创作的现代风格的产品。丹麦之花是一个非常有市场的产品,它拥有独特的产品性和实用性,全球各地不同的消费者都十分乐于购买。我们的主要市场在丹麦和日本。在这两个地方,我们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在丹麦坚持蓝色凹槽兆,在日本坚持棕叶饰。丹麦的目标消费群是3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享受生活,全职工作,十分喜欢具有设计感的品质产品。我们在日本的目标消费群年纪相对更大一点。但我们在日本这个重要的市场刚刚落实了一个新的理念,皇家哥本哈根蓝瓷工厂将会关注年轻的日本消费者。当代风格餐具“唐草”在大多数市场都表现强劲。很明显,尽管它的历史在丹麦,但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人们的兴趣是在随着时间改变,积极的、消极的均有。从2012年开始,我们再度看到人们对我们最传统的餐具的兴趣在增长,很多人们购买,年龄集中在35岁至65岁。我们的餐具产品中,由Louise Cam-bell设计的是最为现代的,将我们传统设计的四个产品集中在一个上。这个系列在2010年面向市场,我们看到它吸引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年轻的消费者。这或许是因为它并不再是一个传统设计。

经济观察报:欧洲不少国家都有历史悠久的手绘陶瓷品牌,丹麦目前这个行业的状况是怎样的?

Mads Ryder:丹麦的陶瓷行业,与其它国家一样,都是有一定压力的。皇家哥本哈根同样也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商业策略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加关注我们的关键力量和核心业务,管理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引发了再度盈利。即使官方市场数据是不可靠的,但我们知道我们的同行也度过了艰难的时间,这也是因为一些国际出口市场有时候甚至比我们的核心市场丹麦更为疲软。在皇家哥本哈根我们只关注让我们更为强大的东西,瓷器只使用现代及当代的丹麦设计。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