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 导航 >

明清青花:骚人遥驻木兰舟

明清青花:骚人遥驻木兰舟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明清瓷器鉴别

2020-09-16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骚人遥驻木兰舟”,这是宋代马远绘画中的诗句,以其意境简约、超逸,成为后世许多瓷画的场景。马远的《秋江渔隐图》是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首题画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无余。这和多少“青花客”的“遥驻”“春风”相协调,自成一种艺术的和谐之美。

笔者在《古画肆》中识得马远的《秋江渔隐图》,其画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许多瓷画(图1—图6)所演绎和运用。

马远是南宋宁宗时期的诗人画家,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

南京古陶瓷研究者叶伯瑜认为,明清时期有许多仿似马远“骚人遥驻木兰舟”的瓷画作品问世。他说,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诗人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后世在大量瓷画中有“马远的影子”,可见,马远对瓷画的影响之大。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这些技法在后世的瓷画创作中都被工匠所吸收。

从这8枚青花瓷画上看,正如马远诗句的特点,笔法比兴并用,虚实相生,唤起我们的许多联想。马远在诗中称曹侍御为“骚人”,这是古代对诗人的褒称。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客人。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可以一面赶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春风无限潇湘意”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表现了作者怀念“骚人”之情!

诗人的无限相思而不得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这些瓷画引出许多古人与船的故事,我们总会将有舟、有山水的瓷画联想到马远,联想到“骚人遥驻木兰舟”这样的诗句,既有美好又有原诗隐含的一股悲凉之意。这类瓷画往往有大片留白与空旷,四周的山上或没有飞鸟的踪影;小路、小桥上人影孤单,或是人迹全无,只有在江水中的一叶小舟上,那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迎着寒冷的江风独自垂钓;四周的山连绵起伏,一弯弦月挂在半空,鸟鸣和思绪愔然流韵……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演绎瓷画,瓷画意境与文学的关系,也会给人一种愉悦身心的收获。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明清青花瓷的边饰研究


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胎、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直到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从此,青花以它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釉下彩绘永不褪脱的特点,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是以釉下彩绘图案为装饰,其绘画工具和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纸、绢为载体,在平面上作画;前者以瓷胎为载体,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上作画。为了使绘画技法能够适应陶瓷立体装饰的要求,制瓷艺人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在人们视线接触面积最大的腹部、盘心等中心部位装饰主题文饰,在口、颈、肩、胫、足等次要部位则辅以边饰。因此,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边饰两大类。

边饰作为青花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对边饰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无疑会对鉴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莲瓣纹

莲瓣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西周时期已用于青铜器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纽。东晋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到南北朝时广为流行。此后,莲瓣作为瓷器装饰中最为常用的纹饰一直长盛不衰。直到宋代,富有生活气息的莲花图案取代莲瓣成为主题纹饰,莲瓣纹逐渐从器物上的显要位置退居角落,成为陪衬主纹的边饰。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构图繁密、装饰层次多的特点,边饰在整体构图中作用非常重要。在诸多边饰之中,莲瓣纹以其使用最广、数量最多而名列榜首。

元代莲瓣的外形经过艺术地夸张变形,瓣内饰有精美复杂的图案,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排列方式与夸张的外形。元代莲瓣纹每瓣自成一个单元,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这与名代相邻两瓣之间互相借用边线连为一体的排列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元代莲瓣外形的画法很有特色,瓣肩转折生硬,整体近似方形。外廓的粗直线与瓣内的细曲线形成一种直与曲、刚与柔的对比美,元代绝大多数莲瓣的外形均采用这种画法。元青花中还有一种从唐代金银器上借鉴来的变形莲瓣纹,瓣尖由两片经过变形的忍冬叶相对卷曲而成,每片忍冬叶又酷似半个元代缠枝莲纹中的葫芦形花叶。配上瓣内精美的图案,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2、莲瓣内均绘有图案。元青花莲瓣纹的外廓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瓣内的图案十分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如意云纹。如意云纹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只用细线条将图案勾勒出来;另一种勾勒出轮廓后用青料将云纹涂满。云纹多为三重垂弧,最上面一层的弯角深深地向里勾卷。云纹下面多配有圆形或点状装饰。

元代莲瓣内的装饰图案有的非常精美华丽,如折枝花卉、杂宝纹等。折枝花卉一般多为莲花,花芯作石榴状,花瓣形如麦粒,瓣边或下部留有白边。花叶为元代典型的葫芦形。莲瓣内加绘杂宝纹为元代所独有,火珠、犀角、海螺、法轮、珊瑚、方胜、宝杵、银锭等相间排列,极富装饰形。

3、装饰范围广。莲瓣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盘碗类圆器直至瓶罐类琢器,无论用与肩、腹还是用于盘心,都显得协调自然。构图层次较多的器物,还常常描绘多层莲瓣纹以增加美感。

明代前期,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瓣内图案趋向简单、 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基础经过几何变形产生的一种装饰图案,洪武莲瓣内的宝相团花已经完全图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两个圆圈为中心,外圈绘一周连珠纹。花瓣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先均分出八个花瓣,再在每个花瓣顶端画一个小圆圈;另一种由花芯向上下左右各画一个如意形花瓣。加绘宝相团画的莲瓣仅见于洪武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器物。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统莲瓣,也有瓣尖向内凹的莲瓣。还有一种瓣内涂满青料的莲瓣,瓣体狭长,顶部为圆弧形,没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机构上,有的各自分开留有间隙,有的互借边线连在一起。此外,单层莲瓣和双层莲瓣也都兼而有之。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迄今尚未发现暑有年款的官窑瓷器,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此时民窑生产青花瓷器却很有特色,根据近年来纪年墓葬出土的资料,民窑青花装饰的莲瓣纹主要有三种:一种为白描莲瓣,多用于器物肩部及器盖;一种为写实性较强的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还有一种双螺丝靥形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及器盖。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双层莲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种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开始盛行。这种莲瓣的排列方式与永宣时期那种外层莲瓣之间露出里层瓣尖的双层莲瓣不同,直接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画一个瘦长的小莲瓣。大莲瓣内的图案精美复杂,小莲瓣则较简单。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上的莲瓣纹除少数精品模仿官窑的画法外,大多数产品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画的简单粗放,有的是在粗细相间的垂直线分隔出的方框内,画一组上下大小的圆涡线;有的则只是在两条弦纹之间画上粗细,长短不等的垂直线来表示莲瓣纹。

明代后期的莲瓣纹除继续延用中期的式样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莲瓣的自然形态,成为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二、蕉叶纹

蕉叶纹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觚、陕西扶风出土的鸟纹觯上均装饰有蕉叶纹。早期蕉叶纹严格地讲实际上应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两兽驱体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下腹装饰一周写实性很强的双层蕉叶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主要用于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一个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元代蕉叶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叶缘的变化较多,有的为全缘,叶缘用平滑的弧线画出,没有波折和起伏;有的为波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有的为皱缩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大的波线画出。第一类的轮廓线一般较细,第二、第三类较粗。

洪武时期蕉叶纹的装饰部位与元代相同,但蕉叶的排列形式出现了变化。元代那种每片叶子互不相连的单层蕉叶已不再用,代之为双层蕉叶。前排蕉叶之间的间隙较宽,后排蕉叶的主叶脉由元代的一条直线变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从底部直贯叶尖,侧叶脉与元代相同,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

永宣时期,蕉叶纹的装饰部位除了颈部外,还常用于器物的肩部和下腹。饰于肩部的蕉叶叶尖向下,蕉叶的排列以双层为主。主叶脉由两条直线勾出,中空留白,下端较宽,上端不像洪武时期那样直贯叶尖,而是交于靠近叶尖的部位。侧叶脉画得比较稀疏,线条也略带弧度。主叶脉两侧常常用青料加以渲染。

空白期时期的蕉叶纹大多用于器物下腹,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蕉叶每片叶子之间的空隙很小。双层蕉叶前排的叶子间距很宽,后排蕉叶只有下部很少的一部分叶缘被遮住。主叶脉与侧叶脉的画法与永宣时相同,但线条较粗。叶缘一般多为皱缩状缘,有时还采用曲折更大的圆齿状缘。叶片内有时也加以渲染,但渲染的部位由永宣时的主叶脉两侧变为叶缘的内侧,宽度很大。

明代中期以后,装饰在不同器型、不同部位的蕉叶纹,形态各异、变化较大。用于颈部等细长部位的蕉叶往往画得窄而长;用于器物下腹的蕉叶往往被压得宽而短。叶片有的只勾轮廓,有的用双线勾出轮廓后再填涂青料;有的整片叶子除主叶脉外全部用青料平涂;有的后排蕉叶只勾轮廓,前排则用青料平涂。装饰在同一部位的蕉叶有时因器物造型上的差异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成化时期有一种大罐,肩腹之间的过度圆滑自然,肩部装饰的蕉叶自肩部一直垂到上腹,显得十分和谐。弘治以后罐类的肩部多较丰满,肩与腹的转折明显,肩部装饰的蕉叶也随之变短。

三、如意云纹

瓷器上的如意云纹应该是从古代建筑上借鉴而来的。山西五台山著名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其博风板上下垂的“悬鱼”实际上就是如意云纹。此后历代古建筑上都大量采用如意云纹作为装饰,例如尉县南安寺塔(辽代)、易县圣塔院塔(辽代)的塔身上部,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宋代)的雁翎板上均装饰如意云纹。如意云纹有于云头顶端朝下,又称之为“垂云纹”。瓷器上大量使用如意云纹是由元代开始。元青花的如意云纹主要用于装饰罐、瓶类大型器物的肩部,故又俗称“云肩”。

元代纪年墓葬中最早采用如意云纹作为装饰的应属江西延佑六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形盖瓷瓶。此瓶肩部的如意云纹扁而宽,轮廓用外粗内细两条线勾出,云头内无任何装饰。元代后期至正型青花上的如意云纹,在此基础上有很大发展。云纹的轮廓由两条线变三条线,中间一条较粗,内外两条较细。云头硕大丰满,瓶、罐类器物肩部一周只有四至六个。如意云的构图十分巧妙,云头的垂弧为三层,最上面一层的两个尖角深深向里勾卷,两个相邻云头之间的连线为反向的弧线,相交后形成一个顶端朝上的两重垂弧如意云。云头里均装饰繁褥华丽的图案,有水波纹、水波荷叶、云雁、瓜果等。除白地青花外,还经常使用青花地白花的技法。

洪武时期的如意云纹与元代相比变化显著,云头明显 变小,里面的装饰大大简化。此时青花玉壶春瓶肩部常装饰一种小而简单的如意云纹,先用单线勾出轮廓,里面涂满青料,仅靠近轮廓处留出一圈白边。云头的垂弧有三重也有两重,相邻两个云头基部的弧线直接相交,使两个垂弧之间形成一个凸起的尖角。洪武时期还流行一种云头内饰叶脉纹的如意云纹,云头轮廓用外粗内细两条线勾出,里面所饰的叶脉纹显然是从蕉叶纹借鉴来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蕉叶纹的侧叶脉由平行的斜直线构成成。而如意纹内的侧叶脉由平行的弧线勾成。此外洪武时期还有一些仅用双线勾轮廓的如意云纹以及云头内饰折枝花卉的如意云纹。

永宣时期,云头内饰折枝花卉的如意云仍继续流行,但花卉的画法明显不同。洪武折枝花趋于图案化,呆板有余而生动不足。永宣折枝花写实性强,笔法流畅,画工精细,品种也较丰富,常见的有折枝牡丹、折枝灵芝、折枝茶花等。洪武时期那种云头内饰叶脉纹的如意云纹已不再用。

此时如意云纹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跳出了“云肩”的框框,开始用于装饰肩部以外的其他部位。这类如意云纹的云头很小,垂弧均为两重,第二重垂弧的弧线向内勾卷于中心相交。结构上由以前的相互勾连变为各自独立,云头一个挨一个连成一周。有时云头排列较松,在其空隙处加画小圆点等简单图案作为点缀。云头的方向也由以前一律向下的“垂云”变我根据装饰需要可上可下。

明代中期以后,如意云纹与前期相比变化不大。瓶、罐类肩部仍时常采用云头较大的“云肩”作为装饰,云头内加绘折枝花卉、缠枝花卉、折枝花托八宝等。技法上主要采用勾勒填涂和单线平涂的方法。另一类较小的如意云纹主要用器物口沿、圈足、器盖等部位,造型上变化较多,云头之间还常配以各种云纹相近似的图案。

四、海涛纹

以水波作为陶瓷纹饰盛行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场生产的刻花、印花瓷器中,水波纹占有很大的比例。常见的有水波鱼纹、水波荷花、水波鸳鸯、水波鸭莲等,从画面组合来看,均为荷塘风光。宋代瓷器中也有单纯的水波纹,如河北定州、正定等地出土的白釉印水波纹枕、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印花盘等。这类水波纹虽不能排除是表现海水,但用篦状工具划刻出的水波整齐而平静,有旋转流利的动感但缺乏波涛汹涌的气势,因此宋代的水纹一般统称“水波纹”而不叫海涛纹。元代除了绘有鱼藻莲荷的池塘风光和衬托龙、海兽的海水波涛外,二方连续形式的海涛纹已成为当时青花上常见的边饰之一。

元代海涛纹主要用于大罐的口部及大盘的内口沿。经过夸张处理的海涛高高涌起,巨大的椭圆形浪头从高处压下。海涛的轮廓用浓重的粗笔绘出,里面勾画长短不等的细密曲线,笔法酣畅有力,线条生动自然,动感强烈。这种粗犷毫放的海涛纹为元代独有。

洪武时期的海涛纹仅见于大盘的口沿。构图上仍延续元代的形式,但更加图案化。海涛轮廓采用较粗的线条绘出,浪头小而呆板,轮廓线的上下各用细密的平行曲线表示水纹,其间点缀一些小圆圈表示飞溅的水珠。整个画面毫无立体感。

永宣至空白期海涛纹的变化比较丰富,画法上追求写实,并大量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蓝色的海水,雪白的浪花,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海涛有的画得汹涌澎湃,每层波涛之间都夹有白色浪花,构成波涛的曲线弧度较大,浪花里有时加绘圆涡线以表示漩涡;有的画得较平缓,隔三四层波涛才绘一组浪花,波涛曲线的弧度也较小。

明代中期以后,青花瓷器上海涛边饰的应用逐渐减少,画法趋于图案化、简单化。例如弘治时期盘碗口沿常用的一种海涛纹,以细密的平行曲线表示水波,用留白的手法在曲线中形成一条不规则的宽线表示波涛和浪花,每个单元之间加绘圆涡线表示漩涡。嘉靖时期有的海涛纹更加简单,在细密的平行曲线中先留出一条较宽的规则的波线,然后在其间画上一条细曲线。这类海涛纹早已失去前期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勃勃生机,演变为一种抽象、呆板的图案。元明青花边饰除以上几种以外,较为常见的还有卷草纹、回纹、菱形锦纹、古钱纹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元明青花瓷器的边饰,品类虽然不多,但变化较大;时代风格虽然各异,但继承关系甚为明显。因此,探求其变化,了解它们的发展脉络,对我们更科学、更准确地鉴定这一时期的器物,肯定会大有裨益。

青花瓷行情势头上扬,明清青花适收藏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从去年上半年青花瓷市场表现来看,因受颜色釉瓷器猛烈上升势头的影响,青花瓷市场遭遇低谷。但青花瓷中的精品、珍品瓷器仍然受到藏家的追捧。在经过大半年之后,势头又再度上扬。

明代嘉靖年制款青花大盘

尺寸:口径36CM

成交价:65000RMB

成交时间:2011-5-2621:53:07

清中期哥地青花龙纹大瓶

尺寸:高60.7CM

成交价:13500RMB

成交时间:2011-5-1823:34:47

清康熙青花通景山水人物大香炉

尺寸:直径22.3CM

成交价:11100RMB

成交时间:2011-5-821:11:51

清康熙巨型青花花卉竹纹折腰大盘

尺寸:直径39.7CM

成交价:10000RMB

成交时间:2011-5-121:38:23

小编整理华夏收藏网等相关艺术收藏网站的拍卖出售数据及拍品描述,得出以下青花瓷行情分析:

目前是收藏青花瓷的较佳时期:一方面行情已逐渐回暖,预计在今后的一两年内还会逐渐走高;另一方面,拍品的成交价还在比较理性的程度,尚有增值空间。青花瓷虽起源于唐宋,但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少见且出土的多是残片。一件元青花由于历史并不长,存世量实在太少,所以民间觅到的基本上都是仿制品。总的来说,有心收藏青花瓷器的,不妨多关注明清时期的作品。

青花瓷行情势头上扬 明清青花适收藏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从去年上半年青花瓷市场表现来看,因受颜色釉瓷器猛烈上升势头的影响,青花瓷市场遭遇低谷。但青花瓷中的精品、珍品瓷器仍然受到藏家的追捧。在经过大半年之后,势头又再度上扬。

明代嘉靖年制款青花大盘

嘉靖年制青花大盘

清中期哥地青花龙纹大瓶

哥地青花龙纹大瓶

清康熙青花通景山水人物大香炉

大香炉

清康熙巨型青花花卉竹纹折腰大盘

清康熙大盘

小编整理华夏收藏网等相关艺术收藏网站的拍卖出售数据及拍品描述,得出以下青花瓷行情分析:

目前是收藏青花瓷的较佳时期:一方面行情已逐渐回暖,预计在今后的一两年内还会逐渐走高;另一方面,拍品的成交价还在比较理性的程度,尚有增值空间。青花瓷虽起源于唐宋,但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少见且出土的多是残片。一件元青花由于历史并不长,存世量实在太少,所以民间觅到的基本上都是仿制品。总的来说,有心收藏青花瓷器的,不妨多关注明清时期的作品。

明清青花瓷器莞藏量逾千对


在东莞的民间藏家手中,明清时期的青花民窑精品数量达到了千对以上,其中将军罐数量最多。而这些瓷器,都是近年东莞各镇区兴建工程时出土的器物,保存还比较完整。在2003年,寮步上屯村一工地上出土的一对明代稀有梅瓶曾轰动一时。

据藏家孔庆海介绍,东莞本土藏家手中的这些民窑瓷器价钱比较低,同官窑瓷器的价格相差约100倍,东莞的瓷器基本留在藏家手中很少流动。但东莞在打造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一些文化名人到东莞交流频繁,也增加了东莞人对古玩市场的了解,未来瓷器市场前景也将看涨。

东莞大量出土青花精品

青花瓷器藏家们告诉记者,东莞本土的瓷器非常丰富,明清青花民窑精品数量多,大部分是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多数罐身形似将军,图案以凤、山水、人物、花卉为主,而民间的“龙形”图案则很稀少。其色泽淡雅、深沉,不雍容华贵而显内涵,图案丰富,可雅俗共赏。

藏家孔庆海说:“东莞民间收藏的这些瓷器多数都是民窑精品,因为是本土出土,基本都为真品。”孔庆海介绍,东莞在历史上比较偏僻,而因为靠近海边,很容易退守。当年内地一些士绅逃难至此,死后多数都有一对以上的青花瓷作为陪葬品。而东莞在近年修路、建房的过程中,不时挖出一些瓷器。

记者了解到,最初东莞很多瓷器都被砸破了,但后来有一批民间买家主动到工地联系,在各个镇区,陆续都有青花瓷器出土。而这些墓地的基本特征是,陪葬品不多,基本没有墓志铭,身份多数是当年的逃难而来的士绅。

孔庆海藏有明清青花大概30对左右,是6年前开始在东莞本土的一些藏家手中收购过来的。除青花外,普通的明清瓷器也有上百件。

在孔庆海的瓷器藏品中,最珍贵的是一对明代釉下三彩。其罐身为将军罐,瓶身山水图案是青花、釉里红、梅子青三色组成,画面色彩对比鲜明,立体感强烈,视觉效果比较独特。其瓶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

孔庆海告诉记者,这对瓷器是在数年前从东莞本土的“收买佬”手中高价购得的。对具体价钱,孔庆海笑而不答,只推说釉下三彩瓷器非常罕见。

民窑瓷器未来行情看涨

本土藏家最早收购青花价格只有5000元到6000元一对,以后价格慢慢涨到了3万多元。但现在价格最高的达到8万多元,普通一点的在一两万元之间。

“未来民窑瓷器价格肯定要往上涨。”孔庆海说,因为青花非常火,媒体上报的多数是官窑,而这类官窑数量已经少之又少,官窑和民窑的青花数量相差100倍左右。而民窑精品价格相对低,行情也将上涨。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东莞出土的民窑基本都留在东莞本土民间藏家手中,流动性很差,这也使得瓷器价格被低估。而现在东莞全力打造文化名城,文化名人到东莞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古玩市场感兴趣的市民越来越多,在未来民窑瓷器价格将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元明清青花瓷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纹饰每个朝代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历朝历代的瓷器纹饰上的龙纹早期非常霸气,中晚期的龙纹纹饰比较柔弱无力,瓷器上龙的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明代中晚期 瓷器上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清代晚期到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瓷器上龙纹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通过瓷器纹饰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明清青花瓷将成为收藏重头戏


清代(中晚期)青花瓷还较为常见,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就难找了。明代青花瓷,有哪些特点?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感觉还很模糊。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76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明代青花瓷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期:洪武时期,永宣时期,成化后的明代中晚期时期。洪武青花瓷的生产,因该是元青花生产向明代过渡的交接时期,洪武青花的器形,工艺,很多方面还和元代青花有类似的特点,所不同的就是青花料不同,元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有铁锈斑。洪武青花用的是国产料,青花发色灰暗,灰黑。永宣青花瓷,是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生产的巅峰之作。青花发色用的也是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纯正带铁锈斑。永宣青花瓷的工艺,材质,器形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瓷界对永宣青花瓷有“永宣不分”之说。成化后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青花发色也显得黑灰。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早在200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便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等到2005年,该烛台二度出现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最终以2035万元的高价成交,短短今年间,翻升超2倍。同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1.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其高仿品市场上价格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碗”以2306万元成交。2010年,一件“清干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6866亿港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去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41亿港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成交。

青花瓷值得品味,新手如何介入明清瓷器收藏


投资者问:我是一个商人,一直以来都忙于公司业务,虽然平时对青花瓷器很感兴趣,但没有时间。这两年公司业务上了正轨,手头也有了一些闲钱,所以想开始收收明清青花瓷,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时候?大家都说现在市场上99%都是赝品,对于我们这些新手,该如何防备又该如何鉴别呢?

瓷器藏家刘超答:青花瓷从它诞生以后就是瓷坛霸主,历朝历代都有人收藏。青花创烧500年以后才有了粉彩,虽然粉彩比较艳丽,符合多数人那种艳俗的审美情趣。但人们最终发现:彩瓷重色,无法细细品味。而青花瓷只有区区蓝白两色,却是十分典雅,值得藏者品味。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看,明清瓷器是热门,而且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如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曾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一款“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四年后,当此烛台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拍中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笔者几年来也收藏了一些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几年放下来,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和鉴赏水平,而且,还发现它的经济价值也在不知不觉中上升。

明清国产瓷器使用的青花料珠明料的分类


喜欢收藏青花瓷器的人都知道明代宣德以后尽快青花钴料逐渐被国产青花料取代,主要浙江的“陂塘青”和云南的珠明料,那么你知道珠明料有几种吗?

珠明料主要产自云南省曲靖(宣威镇)、会泽和宜良等地,也称土墨、大青和碗花。珠明料从明正德晚期已经开始使用,迨到康熙中期方普及。

珠明料名称由来

珠明料记载首见于明王世懋《窥天外乘》中,“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宦官)镇云南,得之(珠明料),以炼石为伪宝(假“回青”)。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张浦生先生在其著作中仍将珠明料称为“回青”)”。明正德《云南省志》也说,“姚安土产,货用大青”。大青就是珠明料。由此可见,在明代正德晚期,一种堪与回青媲美的优质青料产销已经被宦官垄断,并被当做“回青”卖到景德镇官窑谋取暴利。时人亦俗称云南青料为“回青”,为区别于西亚进口的“回青”,遂将之以皇姓国名昵称为“朱明料”。

珠明料的分类

珠明料按照好坏的等级分为三类,明清时期,把云南产质地较好青料称“珠明”,次之名“省庄”,再次者叫“黑花”。

好的珠明料中氧化钴含量在5%左右,而氧化锰则含30%左右,云南各地产的珠明料质量良莠不齐。尽管云南产珠明料的地方有 30多处,但以曲靖、会泽和宜良等地青料质量较好,外观呈灰黑色块状,昆明、牟定、华亭和曲靖等地所产者则次之。产钴矿的山,树木大都矮小且稀疏,俗称为“瘌痢山”。

珠明料青花发色的特点

珠明料发色堪称青花瓷的标准色调,珠明料烧制的青花瓷呈色纯正沉稳,色泽浓艳,层次分明,被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

朱明料制瓷,青花瓷进入暂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青花文化。 云南省自古钴土矿资源十分丰富。清灭明后,为肃清明朝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改“朱明料”为“珠明料”,一直延用至今。民国时期珠明料供不应求,价格昂贵。洋料因价廉物美,景德镇制瓷者大都趋购洋蓝料(日本、德国进口化学纯氧化钴)。珠明料用者寥落星辰,仅供脱胎、粉定厂家使用。建国后,景德镇高级细瓷仍使用珠明料。21世纪珠明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