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 导航 >

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周日齐亮相

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周日齐亮相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景德镇古代瓷器 古代瓷器大酒缸

2020-09-16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

走进外观是“船形”的福建馆,你就能在门口看到两个脱胎漆器大花瓶,大厅展演台两边则分别放着巨型德化瓷和寿山石,参观者还能在实体展区中央一睹用缅甸纯汉白玉制作的妈祖雕像———这就是世博福建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据了解,四大镇馆之宝还创下了各自领域的记录,《春声赋》是世界最大的寿山石雕,《世博和鼎》是世界第一尊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孤品瓷鼎,“牡丹大花瓶”是国内已知的最大脱胎漆器对瓶,汉白玉妈祖雕像是目前大陆最大的。

记者昨日从福建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筹委会办公室了解到,四大镇馆之宝本周内将全部安放到位。其中汉白玉妈祖雕像前期已经安放到福建馆中;《春声赋》明日进场安放;“牡丹大花瓶”明日从福州启运,17日进场;而《世博和鼎》将于17日从德化启运,18日进场。届时,四件镇馆之宝将全部安放完毕,迎接福建馆20日的试运行。

整块汉白玉雕出8吨妈祖像

3.23米高的汉白玉妈祖雕像是最早入驻的镇馆之宝,也是进入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首件展品,是目前大陆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世博妈祖雕像的制作因此倍受各方关注。记者昨日获悉,在世博福建馆的第一展区,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妈祖雕像就矗立在正中央,极为显眼,两旁则是鼓浪屿和武夷山的微缩景观,届时必将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

面部表情难处理泥塑就做了10天

福建青年雕塑家秦建华是世博汉白玉妈祖雕像的创作者,从事雕刻已有二十来年,在惠安创办了一家雕塑厂,该厂目前是我省最大的汉白玉雕塑厂。秦建华昨日告诉记者,制作妈祖像不同于别的佛像,面部表情要尽量体现“可亲、可近、可爱”,这样才能把妈祖精神传播出来,“其中最难处理的是面部表情”。作为雕塑的一道重要工序,秦建华制作与雕像同样大小的泥塑就花费了10天,那段时间他基本每天只休息六七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泥塑制作出来后,秦建华得到了省世博办和湄洲妈祖祖庙的肯定。

秦建华还透露,制作妈祖雕像是上海世博会的决定,同时还希望用汉白玉做材料。

原石太重缅甸瘦身后抵闽

此次雕琢的塑像高度3.23米,取自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意,是大陆目前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采用整块缅甸汉白玉雕成。

秦建华对记者说,雕琢后雕像仍重达8吨左右,超过上海世博园要求的单位面积承载力,经过我省与上海世博会展览组多次沟通,雕像提前运抵上海安座,之后方才进行展馆封顶施工。

虽然雕琢后的重量是8吨,但原石却重达30多吨。搬运30多吨的汉白玉原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秦建华只能根据妈祖像“上小下大”的特点,在缅甸现场对原石进行初加工,最后只剩下十七八吨,“瘦身”后的原石才得以运回福建。

雕艺之乡十件精品亮相世博

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惠安是中国著名的“雕艺之乡”。截至目前,惠安有十件石木雕作品将亮相世博会。除了汉白玉妈祖雕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泉福共有3件木雕作品将亮相上海世博会,分别是《天马行空·东方神马中国印》、《皆大欢喜·坐笑佛》和《皆大欢喜·人与自然》。此外,木雕作品《千年浴》、《霸王别姬》、《禅心》,石雕作品《金声玉振》及两件影雕《惠安女》和《畲族姑娘》都将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德化大型瓷雕《世博和鼎》

“中国白”是福建的特色文化品牌,是瓷都德化的传世瑰宝。世界第一尊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孤品瓷鼎《世博和鼎》将亮相福建馆。

挂上海宝变身世博鼎

记者从省世博办获悉,《世博和鼎》将安放在福建馆第三展区一楼演示厅展出。

从外形来看,《世博和鼎》鼎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它与《奥运和鼎》相像。记者了解到,两个鼎其实大同小异,它们的差别在于左右两边的挂件,《奥运和鼎》挂的是奥运五环,而《世博和鼎》挂的是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鼎的作者是世界瓷艺设计大师、中国白艺术宫主席、德化陶瓷学院客座教授陈仁海。陈仁海昨晚告诉记者,《世博和鼎》和《奥运和鼎》其实是同一款鼎,只是挂件更换了一下,鼎的主题就变了,这也是当初设计该鼎时的一大特色,鼎可以随着特殊挂件的变化,体现不同主题。

陈仁海说,这个鼎的体量突破了德化瓷雕历史记录,重达250公斤。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青花瓷青花瓷是应用 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瓷在工艺上是在陶瓷颜料中调入“玻璃白”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  颜色釉瓷如果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颜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许多种类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剂。着色剂主要有含铜、铁、钴、锰等化合物。低温颜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为象牙窑红等。明、清两代的颜色釉瓷色彩就十分丰富,再经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发展,更是无色不备,除恢复传统色釉56种外,又创新各种色釉60多种。为凤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丰富,产品畅销全世界。 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雕塑瓷 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代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 、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明代出现许多精雕细刻的瓷佛像,颇负盛名。清代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产品。 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由于其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修坯时刀力安平稳均匀,轻重适宜,操作时甚至要凭耳听手模来测走厚薄,稍有不慎就坯胎粉碎,前功尽毁。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滋润透影,薄轻巧”。到了明代吴昊十九的“卵 杯”、器质就非常高超,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特点,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确实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解放以后,薄胎瓷有新的发展,产品大而且有粉彩薄胎瓷,还有青花薄胎、玲珑薄胎、色釉薄胎、不论薄度、白度、透明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影青瓷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花,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使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与青花瓷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可以说与青花瓷是一树绽开的两支并蒂花。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 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釉里红的制作是均窑紫红斑釉变而来的。钧窑的紫红斑纹原为自然形态,其形有的象蝙蝠,有的象鱼,其后渐次为人工所控制。釉里红常常与青花配合装饰,称青花釉里红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种别致的装饰纹样。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的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现存的一件标有“至元戊寅”铭款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流传至今的珍品。    综合装饰瓷 采自艺之所长,集技法于一身,是人们对综合装饰的赞誉。确实,所谓综合装饰,就是陶瓷工艺上根据作品的需求,采取多种技法,运用不同原料,以及不同的烧成温度给瓷器作装饰。这种把多种技法集中到一件作品的做法,其优点是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艺术美。综合装饰方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的角度上看,景德镇过去只有釉上釉下的加彩、斗彩等装饰方法,而综合装饰需要多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采用釉上釉下不同色料,运用绘画,雕刻等多种手法,采取高温、低温不同的烧成温度,经过窑炉和红炉的两次焙烧才能完成。由于综合装饰表现天地宽润,可以充分表达设计者的意图,尽量发挥各种装饰方法的优点和工艺新彩和窑彩 以色调丰富明快,富有表现力见称的“新彩”(旧称洋彩),是清末引进国外陶瓷颜料调成由质或胶状,然后画于瓷器上。景德镇新彩有多种装饰方法,如手印、丝印、刷花、新花、喷彩等。其中的手印和丝印贴花装饰和金彩,电光彩等都已广泛装饰于配套的中西餐具、茶具等日用瓷上。窑彩也叫釉下五彩。其制法是将纹样绘于釉下或层中间,经高温一次烧成。其色彩比青花丰富,适宜装饰体薄质精的“高白釉”产品,色彩透明雅丽,釉面光洁滋润,纹样活泼隽秀。由于颜色在釉下,所以经久耐用,永不褪色,也无铅毒。

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

一、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二、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人窑烧制而成。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球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三、粉彩瓷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四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四、颜色釉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月观音


珍稀的水月观音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景德镇四大名瓷_陶瓷常识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

一、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二、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人窑烧制而成。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球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三、粉彩瓷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四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四、颜色釉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浙江萧山博物馆珍藏的精品中有两组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组是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当地都把它视为镇馆之宝。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胡人形状,分别为武士俑和仕女俑,于1994年6月在萧山(市)城南(乡)联华村西山南麓墓葬中出土,后为萧山博物馆收藏。

武士俑,高28.9厘米。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此帽子形状与萧绍平原一带的乌毡帽酷似。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珠状目,高隆鼻,嘴部为两小孔,唇上阴刻翘须,神情肃穆。俑身中空,胎体较厚,通体施青釉,局部釉层肥厚而光亮,露胎处因氧化而呈褐色。帽沿、衣袖上均饰有条状斜方格纹和锯齿纹。

仕女俑,高26.3厘米。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际。卧蚕眉,珠状目,高隆鼻,小嘴口,双耳带有珠状耳环。脸部丰盈,神态自若。身着斜襟交领长袍,袍长及地,覆盖双脚。右手握一把长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头,左手怀抱一小孩,小孩头挽双髻,身着宽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玩具。大人小孩所着袍衫上均饰有若干条状斜方格纹。俑身中空,胎体亦较厚,露胎处同样因氧化而呈褐色。施灰青釉,脸部釉质尤佳,莹润而光亮。

俑作为人殉的替代品,用于陪葬的偶人,是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一大文明与进步,虽然它遭受孔子的强烈抨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还是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至元明。俑在不同历史阶段制作的材料、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陶、木、瓷、金属等等,姿态、形状、人种等等也各有不同。瓷俑出现在三国,西晋时期最为盛行胡人形象。萧山博物馆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就属于胡人(珠状目,高隆鼻)俑。它与东南沿海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西晋时期胡人俑,为同一类型。

武士俑头戴胡人的“浑脱帽”,身着汉人的“袍”,汉中带胡,胡中有汉,留下了当时汉胡文化渐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实物。特别是所戴尖顶帽又与现代绍兴(萧山)地区十分流行的乌毡帽非常相象。“魏晋迄于隋唐,受胡风影响的尖顶毡帽即所谓‘浑脱帽’,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两件人物俑的衣饰同时也成为民间衣饰打扮方面北风南渐的佐证。

汉末西晋社会动荡,大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被强行掳掠迁徙到中原,以补充内地劳动人手及兵源的不足。这些掳徙来的胡人,成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依附民”,依形制型烧制成瓷俑随葬,反映了与墓主人的主仆关系。再则,随着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海外贸易现象产生。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和胡僧。这与这对瓷俑一并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上双手合十,作祷告状的胡人互为印证,从一个侧面佐证佛教是通过海上由东南沿海传播的。

总之,萧山博物馆收藏的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在制作造型、形象服饰、殡葬风俗等诸多方面蕴藏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极具研究价值,不失为“镇馆之宝”。

景德镇四大传统陶瓷有了专业标准


在人们的印象中,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但千百年来,陶瓷产品一直没有具体的专业标准。2月26日,记者获悉,该市四大传统陶瓷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过批准,并于2014年2月开始实施。这是该市制定的首批陶瓷类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上世纪曾制定过陶瓷产品质量标准

闻名世界,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粉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产品驰名世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十大瓷厂’最辉煌的时期,主管部门曾经制定过陶瓷产品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烧制方面,更多的是对企业生产方面约束。”参与陶瓷专业标准制定的景德镇市瓷局行业管理科姜涛介绍,但制定的标准不完善,比如颜色釉方面的标准,只有铜红釉的标准,而粉彩瓷的相关标准则完全没有。

尽管当时有一些产品质量标准出台,但没有准确的一个定义,假冒景德镇本地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的陶瓷标准很快跟不上如今的审美以及产品质量要求。为保护,确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填补空白,提高陶瓷产品的竞争力,2012年4月,由该市瓷局牵头,组织轻工业陶研所、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研讨制订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历时两年制定四大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姜涛告诉记者,此次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明确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包装、贮运等具体标准要求,为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并发挥其品牌效应等有积极的意义。

据介绍,为制定专业标准,专业人员先后走访了陶瓷学院、工艺美院等科研院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搜集查阅资料文献,百余一线检测人员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中。根据标准中制订的缺陷名称及幅度对照产品逐条检验,验证标准幅度制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五易其稿。整个工作完成后,才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交陶瓷类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建议书。经过近两年时间,景德镇传统四大陶瓷青花瓷器、玲珑瓷器、粉彩瓷器、颜色釉瓷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终于获得批准,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大家都知道‘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白到什么程度?亮度要达到多少?行业内却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姜涛说,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标准及数据告诉大家,什么才是景德镇的陶瓷。该标准出现后,今后有关陶瓷产品的侵权现象将大幅减少,还将大幅提高今后质量。

据介绍,今后适当时机,景德镇还将对一些尚没有标准的陶瓷产品进行标准制定。

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

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哥窑瓷器的四大特点


哥窑瓷器的四大特点

哥窑五足洗(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时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均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窑作为宋代重要瓷窑之一,它的产地至今还未被确认,仅仅在历代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窥见一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现存于世的仅有一百余件,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窑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窑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独特之处。哥窑瓷器如此名贵,那么哥窑瓷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第一,瓷釉。哥窑瓷器上的釉属于无光釉,釉质非常厚,光泽莹润犹如酥油一般,手感细腻。颜色丰富多彩,有灰黄、灰青、米黄、粉青、月白、油灰等多种种瓷釉彩。

第二,开裂。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特征就是瓷器的釉面开裂,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釉面开裂现象。釉面开裂本来是瓷器烧制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但是后来人们掌握了釉面开裂的规律,认为那是一种美,并且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有意让其开裂。裂纹有的浅而黄被称为“金丝”,有的深而黑,则被称为“铁线”,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之说由此而来。哥窑瓷器的釉面开裂现象致使瓷器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裂纹,虽然釉面有开裂现象,但是对釉面没有其他的影响,釉面光泽仍显莹润,手感也非常细腻。

第三,气泡。哥窑瓷器表面所上的釉比寻常的瓷器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能赶上瓷器胎质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瓷釉之中会产生气泡,像露珠一般若隐若现,这时候釉质不是显得很莹澈,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聚沫攒珠”。这是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传统鉴别方法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四,胎质。烧制哥窑瓷器的土含铁量非常高,在瓷器烧制过程中,土质中所含的铁会还原,所以哥窑瓷器的胎质都是呈紫黑的铁色。在上釉时口部釉质较薄,底部一般是不用上釉的,所以没有上釉的瓷器的底部会显现胎质本来的颜色,即铁黑色,通常被称为“铁足”。而瓷器口釉质较薄胎质的颜色相对会比较淡,呈现紫黑色,所以被称为“紫口”。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之说由此而来,这也是鉴别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以上,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哥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哥窑瓷器闻名海内外,其烧制工艺在中国瓷器史上谓之一绝,历代虽然仿制品很多,但是在制作工艺上都远不如哥窑瓷器。哥窑瓷器现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贵,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周日齐亮相》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周日齐亮相》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