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汝窑的特征与款识

汝窑的特征与款识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09-16

汝窑瓷器的鉴别。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教你识别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明代瓷器怎么辨认,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陶俑的特征与鉴别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目前,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将目光转向陶俑,他们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锈,或用白芨(中药)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数十次,与真陶俑难以分辨。鉴别真伪,主要观察土锈,古代陶俑必有土锈,且与原物凝结一体,难以刮掉。作伪陶俑则轻易可去除。

宋代汝窑有几种款识你知道吗


汝窑瓷器以精美名贵著称,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皇室珍爱。汝窑鉴别大家都知道通过汝窑特有的特征“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来鉴别,其实汝窑也有款识。

宋代瓷器款识没有明清那么正式,以年号为官窑瓷器款识,而宋代汝窑瓷器只有铭文,宋代汝窑铭文有二种,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或“寿成殿皇后阁”,“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另一种刻铭“蔡”,物主可能为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蔡鞗,应为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汝窑盘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瓷器。

雍正粉彩的特征与仿制


中国的瓷器品种非常丰富,详细分类可达数十种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类。由于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文物市场上清代彩瓷较多,粉彩尤其突出。2000年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价为41.8万元,相当于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窑瓷器的价格(参见香港苏富比20周年图录),可见粉彩瓷器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粉彩瓷器赝品充斥市场,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一、 什么是粉彩瓷器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二、 雍正粉彩的特征与仿制

清雍正朝,粉彩进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文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绘画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陶瓷史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颜料则不同,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粉彩的绘画技法多样,官窑更为考究,有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画的笔韵。所绘纹饰以花鸟虫草为主。人物故事画多为室内景观,人物线条柔和,仕女体态修长面目娇美,多衬以几案、绣墩、博古架等室内陈设。画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显示出深远和层次感。还有气势雄伟的山水画,笔法劲健,设色较为浅淡。雍正民窑粉彩的花卉、花鸟纹饰粗狂,人物画中善绘刀马人物或戏剧故事中的情节,色彩凝厚浓艳,胎体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为砂底。

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工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粉彩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 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

乾隆粉彩的特征与仿制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

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

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的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

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

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

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谓高仿品,造型、色彩、纹饰都已达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现代珍品。与传世品相比,主要缺点显得过于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显然颇费工时,如转心瓶、交泰瓶、爵杯,但与传世品相比差距很大,显得板滞粗糙。

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1 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

2 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

3 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4 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有的过于浅淡,有的过于浓艳。浅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浅湖色釉,浓艳者釉厚开细小纹片,釉面呈波浪釉状。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

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时粉彩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

存世稀少的汝窑与民间层出不穷的汝窑骗局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的存世量究竟有多少,这也是一个业内人士经常讨论的话题。而因为汝窑的珍稀,很多骗子也打上了汝窑的主意,各种用赝品假冒汝窑的骗局也登场。众所周知,汝窑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也是所有瓷器收藏者毕生的梦想,那么我们有可能收到汝窑器吗?据档案记载,在雍正年间,酷爱汝窑器的雍正皇帝清点瓷器,发现当时有31件汝窑,看来当时就很少了。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约有67件,最多的台北故宫有21件。

汝窑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徽宗继位后,因其笃信道教,不喜欢定瓷白色有“芒”,推崇河南省宝丰县烧制的“汝瓷”,使得一跃成为“五大名窑之首”。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有天青、豆青、粉青等品种。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其釉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历史上有“纵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因为品质的出类拔萃和存世量稀少,汝窑是历代古董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瓷器。

关于汝窑数量的N种说法

事实上,对于汝窑数量究竟有多少的问题,目前学界最乐观的统计数字认为是有79件,而比较常被提及的说法是65件,这是1987年,上海博物馆出了一本书《汝窑的发现》,这本书提到了汝窑的数量,认为全球公开出版物中提到的汝瓷一共有65 件。所以,65这个数字变得深入人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统计数字在慢慢的上升,散见各方的观点有67件、67件半、不超过70件、79件等几种说法,但归根结底,从60多件到70多件,并没有动摇“汝窑存世量极少”的说法。

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还有少许私人收藏。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民间藏家不服,觉得汝窑的件数被专家们低估了,比如网友玉蝉收藏就在微博上吐槽:“那些都是传世说,雍正至今二百九十年出土多少?仅清凉一处出土多少?还有没有出土?那民间自藏呢?…谈数字是糊涂之举。”这位网友说的清凉是指1987年在对宝丰清凉寺一个小作坊遗址的挖掘考古中,挖掘出了一批被很多专家鉴定为北宋汝窑的瓷器,除此之外,1988年,在离宝丰寺5公里的一个叫蛮子营的地方。当地农民在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批瓷器,被哄抢一空。后来群众交回来47件。据专家赵青云的说法,这些全部都是宋汝瓷。

针对民间有不为人知汝窑的说法,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则点明了两点,汝官窑稀少,一是因为它烧造的时间比较短,二是因为作为中央官窑的产物,当年对汝官窑的管控非常严格的缘故。王光尧说,中央官窑烧造最顶级的汝官窑的时间,顶多也就是十几年。当时,汝州宝丰清凉寺窑场将玛瑙入釉,创烧出独特的天青釉汝瓷,被皇室垄断,成为中央官窑。作为中央官窑,生产是不计成本的,天青釉汝瓷由此达到尽善尽美、登峰造极的成熟期。但这种绝美的天青釉汝瓷专供御用,那些合格品被选入宫中,而其他的不合格品全部当场砸碎,就地深埋。1999年,在宝丰清凉寺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天青釉类汝窑瓷器碎片数以吨计,是对这一说法的印证。所以,汝官窑留存于世的数量必然是极其稀少的,民间能找到真正的宋汝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汝窑骗局何其多

因为汝窑的珍稀,很多骗子也打上了汝窑的主意,各种用赝品假冒汝窑的骗局也登场了,比如2005年,一位喜欢收藏的刘先生在一个古董培训班认识了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用387万元从这位嘉宾的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1只。这只碗有“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证书上有几位专家的签字。后来,刘先生把这只碗送给故宫专家鉴定,经5位故宫专家鉴定为赝品。

匡时拍卖的董国强就讲到这么一段类似的故事,在苏富比拍出天价汝窑后,就有人和他说,肯定会有很多人找你们来卖汝瓷。果然,很快他就遇到号称“家有10件汝窑”的“洛杉矶收藏家”。据说这位“藏家”还拿着本相册,里面是他和国家领导人的合照,还有一摞报纸,是各大媒体对这位收藏家的报道……

汝窑茶具的鉴别与制作工艺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茶具 功夫茶具称。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在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瓷是一首无字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串跳动的音符,是一曲文化的绝唱;是一道华夏文明的灵魂

鉴别方法

造型方面

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

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

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