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 导航 >

宫廷瓷及大的器型可重点考虑 假冒品少适合新手

宫廷瓷及大的器型可重点考虑 假冒品少适合新手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古代瓷器器型 古代瓷器有哪些器型

2021-04-06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相比其他被炒得火热的瓷器,广彩显得不温不火,但海外大量的收藏,也令收藏界逐渐将目光转向外销瓷,而随着海外藏家抛出越来越多的广彩,广彩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

欧美市场主导外销瓷拍卖

据史料记载,明代大量外销的瓷器,在欧洲市场多数以拍卖的方式交易。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拍卖1602年马六甲海峡抢到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所载瓷器,这批瓷器是明代万历时期的青花瓷。此举使中国青花瓷以“克拉克瓷”之名远扬欧洲,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

有行家认为,欧美市场主导外销瓷的拍卖行情自1604年至今,时间超过400年。

即便是当下,外销瓷的收藏市场仍在欧美地区——以纽约、伦敦、巴黎等欧美地区的沉船瓷、外销瓷(欧美市场通常称为“中国出口瓷”或“中国贸易瓷”)拍卖的常设性相比,中国市场外销瓷拍卖的数量和规模小,收藏者接触外销瓷的机会不多,专场拍卖更是屈指可数。历年苏富比、佳士得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举办的拍卖会,是收藏行情的真实写照。

收藏周刊记者在广州市文物总店了解到,广彩价格的上涨是这几年的事情,“近五年至少涨了8倍”,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介绍,有一件精品,几年前不过5万元的价格,现在已经涨到了近40万元。

他表示,从国家博物馆的外销瓷展览,以及国内各大拍卖行的风向可以看出,外销瓷拍卖或将成为拍卖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他认为,现在的价格还没有完全起来,值得投资者关注。

宫廷瓷代表广彩最高工艺

广州市文物总店瓷器专家张卫星表示,宫廷瓷代表了广彩瓷的最高工艺,它将普通的广彩瓷远远抛离。

“通常来讲广彩年限越早越值钱。不过,广彩收藏还有一个秘诀,纹章瓷收藏价值要高于普通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陈起平认为,当时欧洲的皇宫贵族一般会在中国定制彩瓷,作为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广彩,一般都会有自己家族的徽章图案或者皇族标识,其制造工艺要求比一般的民间广彩高很多,所以质量也好很多。“广彩精品还是有利可图的。”对于新手收藏广彩,张卫星建议,藏家不宜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分辨真假,因为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分辨真假在艺术品行业还是一个技术难题,他认为应该找行家、有经验的藏家多方面辨认。

“品相、工艺、器形都要考虑到。”对于广彩收藏,张卫星建议,因为是外销瓷,广彩的很多图案都是表现西方文化,但一些大的器形可以重点考虑,因为大器形要烧出精品来很难,这在中也一样。

收藏建议

仿制成本高假冒品少适合新手收藏

此外,值得庆幸的是,仿制广彩成本很高,对技法、材料、工艺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目前在瓷器市场,广彩是最少被仿制的。因此,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从以往经验来看,广彩作品价格近来已经上涨6-8倍,潜力巨大,适宜新手收藏。不过,陈起平提醒市民,广彩一直以来都是手工制作,因此,目前市场上用胶印盖在瓷器上代替手工线描的广彩瓷,没有手工漂亮,而且基本上没有收藏价值。

“仿品早在2006年左右在景德镇就出现了,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大规模仿冒的情况。”张卫星告诉收藏周刊记者,当时有广彩的学员在景德镇发现一个清末的长颈瓶,彩釉仿得比较好,但其实行内人士还是能分辨出来。

此外,他还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市某位领导曾要求广州彩瓷织金厂仿制一个清乾隆的瓶子,意在了解广彩的水平,虽然仿出来的形还可以,但彩料不行。

知多D

纹章瓷

徽章纹瓷器又叫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订制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特有的标志。纹章瓷主要分为名人徽章、机构或公司徽章、省城徽章、军队徽章。名人徽章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订做。城镇徽章多由荷兰、美国订做。机构公司徽章多由荷兰、美国订做、军队徽章仅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印度的某些部队订做。

“折色”和“长行”

广彩人物纹因绘画技法不同而有“折色人物”与“长行人物”之别。折色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景德镇的传统彩瓷相近。而中国传统瓷器上没有长行人物,它的风格很特别,因为是外销瓷,国人是很难看见的。这种技法是因为外贸而出现的。

折色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景德镇的传统彩瓷相近,先描出形象轮廓,后填色。

长行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折色人物不同,它不是先行勾出整体轮廓线,而是部分勾线定位后,再用其他形式来表现。如画侍女,先开面相,画出发髻,定好领口、裙头、袖口等位置,再用色块画出,整个人物就显现出来了,类似前人所说的斗彩技法———“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画者要胸有成像,各部分布局大小有法,落笔不可更改,否则整个人物形象就会被破坏。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器型独特的浅绛彩瓷文房器


浅绛彩瓷文房器

笔者酷爱文房用品的收藏,尤其对晚清浅绛彩瓷的文房用品情有独钟。因为,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浅绛彩瓷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不可小视。

浅绛彩瓷借鉴了中国绘画史上所有的重要流派,并把清代的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在瓷器上进一步展现出来。在光润的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鸟齐备,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并催生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再度繁荣。浅绛彩瓷画师不仅在瓷器上抒情言志,而且还用文字和画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其还有一定的文史研究价值。

浅绛彩瓷在目前存世的数量虽然较大,但其中的精品非常有限。随着其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扩大以及收藏界对其价值的重新挖掘,近年来,其市场价格是稳步上升,尤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精品的价值更是扶摇直上。

浅绛彩瓷中的文房器,因文人气息浓厚,制作精良,器型独特而受到相关藏家的关注,如:一件大口径的精品笔筒的价格,与五年前相较而言,已翻了3倍之多。近几年,各大型拍卖会如:嘉德、中拍国际等拍卖公司都已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笔者珍藏有两件器型相类似的名家浅绛彩瓷文房器,其最大特点就是器型独特。在几年前的扬州双博馆文房用品展上曾展出过与其相类似的一件。该文房器绘画精致,书法流畅,品相完好。从底部标签看,属近些年海外回流的精品。在笔者的这两件藏品中,一件是清光绪名家义茂氏所作,作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其正面、侧面和顶部共有12幅绘画及书法画面,从书法内容上看是义茂与少川氏、主雪氏共同合作的。另一件是光绪御窑厂名家喻春所作,画面有山水、花鸟、博古和钟鼎文共9幅。这两件浅绛彩瓷文房器高近20cm,分为上中下三层,应该是古人案头放置笔墨等文具的多功能盒。并且这两件文玩器顶部的盖子历经100多年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瓷香炉从宫廷珍玩到收藏雅品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之后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由于瓷香炉超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收藏界一直备受青睐,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瓷香炉,更是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市场价格稳步攀升。

宋代之前,香炉这种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的,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才逐渐丰富起来,有银制、铁制等。特别是到了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瓷香炉纷纷问世。

随着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这些曾经是文人的把玩之物的瓷香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在不断攀升,受到国内外藏家的喜欢,宋、元、明、清朝的瓷香炉在国内市场不断拍卖出新价。

瓷香炉,“三维一体”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瓷香炉的收藏队伍中,不少收藏鉴赏家拥有珍奇的古瓷香炉,他们大多数因为喜爱瓷器,而转为收藏这种不仅具有瓷器特点,还具有生活实用性的瓷香炉。它的艺术构造和花纹可以说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瓷香炉爱好者林志勤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然机遇踏入收藏界,遂一发不可收。林志勤开始也是主要喜好研究古瓷器,重点是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收藏与研究。之后他在瓷器收藏中发现了其中的精品—瓷香炉,便对它爱不释手。

林志勤说,受到近年来瓷香炉收藏热情高涨的刺激,收藏投资风生水起。瓷香炉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具有造型的工艺艺术。相比于铜香炉,它还具有瓷器工艺的价值,可谓是“三维一体”的价值体现。

瓷香炉起源于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例如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风尚之余,数量与品种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但元代的耀州窑、龙泉窑、钧窑也制造了体形较大的瓷炉,这些瓷炉在装饰、造型和技法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

明代,瓷香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当时的瓷炉以景德镇窑为大宗,除部分的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更着重于图案装饰。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瓷、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更是空前繁荣。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香炉的制作推向历史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瓷香炉在几代的发展与完善后,每个朝代的瓷香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历经时代的演变,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瓷香炉,升值空间不断扩大

瓷香炉收藏者历来关注宋、元、明、清等朝的官窑作品,这也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例如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极其珍贵。因此,官窑和名窑制出的瓷香炉在各大拍卖市场备受青睐。

1998年苏富比秋拍的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三足小炉以17万港元成交。2002年4月,在“翰雅蓝天 2002春季拍卖会”上,底价 260万元的拍卖品“宋官窑双耳炉”,最终以300万元成交。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2003年7月27日,在北京报国寺东方国际拍卖行举行的第二次民拍会瓷杂专场上,一件清茄皮紫釉兽耳香炉,色泽呈深紫色,釉色光亮,质地圆润,刻于内壁的花纹浅而精美,受到藏家追捧,起拍价达到了40万元。2004年11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0万元。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官窑、名窑的瓷香炉占据着大片江山,但有些瓷香炉国内不香国外香,在国外拍卖市场上更受藏友们宠爱。例如钧窑瓷器在国内相对显得有些冷落,其市场价格也远远不如明清彩瓷,但在国外钧窑瓷器一直是收藏拍卖的主力军,其价格并不低于明清彩瓷。如在2004年国外市场上,一件北宋钧窑天青釉成交价格为25200英镑。2005年3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宋龙泉青瓷三足炉以84.3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伦敦索斯比拍卖的一只宋代哥窑香炉,估价不到200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303.42万元。

而相对之下,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些。一般的民窑香炉瓷件,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150%。2004年8月举行的福州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产于德化的高11厘米、口径14.5厘米的明代白釉三足炉以2万元成交,一件高9厘米的明末直筒三足香炉以1万元成交。虽然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但升值前景不错。

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少、初入瓷香炉的收藏者来说,不妨以民窑瓷香炉作为自己的一个介入点。因为官窑的作品很多已经被收藏或在博物馆,年份久的官窑作品现在是少之又少,价格也高得吓人。但古代民窑瓷炉作品正受到青睐,其后市走势将看好。

四大因素决定收藏价值

林志勤认为瓷香炉收藏较适合中长期投资,收藏瓷香炉要注重一定的技巧。瓷器收藏重在“古、稀、美、俏”,瓷香炉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从文化艺术魅力来看,宋代瓷香炉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它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到了元、明、清,瓷香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的功能也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瓷香炉开始大量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第二,从瓷香炉“出身”来看,官窑比民窑的作品更具有工艺价值。据载,“官窑”从北宋开始。官窑是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窑,专供皇宫使用,只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可以说官窑所烧造的瓷器代表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官窑的作品更显珍贵。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上不同,因为使用的对象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与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民窑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上至贵族下至贫民,质量粗细不同,有的质量与官窑相差不大。

第三,从工艺造型来看,一些精制的瓷香炉由于其精细的工艺而提升了其价值。如两件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香炉,釉面淡绿,雕刻以精致的莲花纹饰,造型别致典雅。像另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山水香炉,腹部彩分水法染出青花五色,描绘山水图纹。青花色泽艳丽,色阶分明,釉面润泽。

因此,那些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瓷香炉价值不菲。同时,因着瓷香炉的体积大小不同,其价值差距也很大。瓷香炉大的口径有二三尺,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一般来说,大体积的瓷香炉价值相对高些。当然,也有一些小体积的瓷香炉会例外。

最后,林志勤建议收藏瓷香炉的爱好者,搜寻瓷香炉要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宋元明清不同时代古瓷炉的特点,依据特点初步分辨其真伪,当然最后还得靠科学鉴定仪器鉴定以防上当。虽然不少官窑已被名人或博物馆收藏,但也有小部分较好的官窑瓷炉散失于民间,这个具体数字不易考证。而目前民窑瓷香炉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有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因此,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香炉,都期待着收藏爱好者们用心去“淘”。

雍乾珐琅宫廷彩瓷御器


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国际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洋为中用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相比康熙时期,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进步,并且当时已能成功生产国产珐琅料,珐琅料不管从颜色还是品种,比康熙时期都丰富很多。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成为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器风格也更趋优雅。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乾隆盛世 珐琅异彩

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2006年11月,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约以1.51亿港元成交。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1985年5月此碗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制”蓝料款,卷草形双耳,肩部饰卷草如意,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更添文人气息,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图7),“乾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 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投资空间巨大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老窑瓷:北魏瓷器的装烧办法与器型特征


北魏窑炉(ⅢY1)残长13.7米,由窑前作业坑、火膛和烟囱组成。作业坑平面呈长方形,长6.1米,宽6米,深0.7米。作业坑的东部有炉灰堆积,东壁与附近地面均有一层烧结面,表明这里是窑工把炉灰从火膛清出时暂存炉灰的地方。火膛平面呈马蹄形,残高1.1米。火膛口部残缺较严重,火膛两壁下部残留部分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壁砖,后壁用耐火砖平铺9层,与窑床面持平。窑床平面呈长方形,残长4.7米,宽3.35米。窑室壁残厚仅0.22米,保存状况较差,周围护墙以及窑后烟囱均已破坏无存。

窑膛内出土大量青瓷器和少量白瓷器,以及大量三角形或柱形支烧等窑具。有的支烧器与青瓷器粘连一起。从窑炉形制结构与窑内出土遗物可判定此窑炉是北魏时期烧制青瓷和白瓷器的窑炉。

窑炉周围比较集中地分布着多个包含北魏白瓷和青瓷制品的灰坑。

窑炉与同期灰坑中遗存大量大小不一的三足支垫和柱形支垫等窑具。两种支垫均为捏制而成。

从遗迹、遗物情况观察,初步推测北魏时期烧制瓷器的装烧办法是:先在窑床上放置柱形支垫,柱形支垫上放置器物,器物内底放置三足支垫,三足支垫上再依次叠加数层器物。以柱形支垫支撑器物,其作用是避免和防止器坯受窑床底部沙尘污染釉面,又可使瓷器坯件处于适当的最佳温度区;三足支垫的作用是隔离瓷器坯件,防止坯件在烘烧过程中相互粘结。

这种"重合叠烧法"在汉末、魏晋时期已经出现。其优点是增加了装窑密度,充分利用窑室空间,因之这种装烧方法延续时间很长。

巩县窑的北魏白瓷一般是与青瓷同窑一起装烧的,数量上青瓷多于白瓷,两种瓷器在窑床上安放的位置可能不同并且是固定的。就目前而言,这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炉。

与青瓷同窑烧制伴出的白瓷,在器类、形制、制作工艺等方面基本上与青瓷相同,器类以碗为主,皆为深腹,下有饼形足,口沿外饰弦纹一周。其次是杯,此外有盘、斗、钵、盆等。一般北魏白瓷制品胎壁都比较厚重,而且厚薄均匀,自口沿向下逐渐加厚,胎质较细白,可知瓷泥经过了淘洗,烧成温度高,胎体有的有气孔和黑点。一部分器物通体施化妆土。器内壁施满釉,器内积釉现象较普遍,外壁色釉过腹,少见垂釉现象。釉色一般白中泛青,显然是早期白瓷的特征。这也表明早期白瓷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来,主要是选用含铁量低的胎、釉原料,通过筛选、淘洗、制作、烧制等工艺改良而完成的。当然,早期白瓷的烧制成功,是制瓷技法上的重大突破和进步,成为我国制瓷史上由青瓷向白瓷转化的一个里程碑,为以后的精细白瓷和多种多样的白釉彩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宋代哥窑瓷的工艺特点及仿品辨析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窑瓷特点

哥窑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市场分析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宋官窑瓷特点及仿品辨析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官窑瓷特点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窑仿品辨析

官窑瓷器自问世后即很名贵,历代多有仿制,仿品可分为4种情况:一是宋代龙泉窑仿;二是明清官窑仿;三是清末民国仿;四是现代新仿。宋代龙泉窑所仿官窑瓷器采用垫饼或支圈烧,没有支钉痕。另外,龙泉窑仿品没有一件是满釉支烧的。明代仿官窑均是景德镇御窑厂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多为粉青和灰青色。清雍正时仿官窑产品釉色多为豆青、灰蓝和月白,少数无纹片,多为大开片,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失透的容易与宋代官窑混淆,其精致产品中,支钉痕为黑色,类似汝窑细小的芝麻钉。

市场分析

宋代官窑是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其制作的瓷器为宫廷所垄断,所以官窑十分珍贵。而且官窑瓷流传至今的真品非常稀少,故其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精品。所以一旦在拍场上出现,价格就高得惊人。

珐琅彩瓷器 绝版宫廷艺术品


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洋为中用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相比康熙时期,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进步,并且当时已能成功生产国产珐琅料,珐琅料不管从颜色还是品种,比康熙时期都丰富很多。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成为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器风格也更趋优雅。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乾隆盛世珐琅异彩

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2006年11月,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约以1.51亿港元成交。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1985年5月此碗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制”蓝料款,卷草形双耳,肩部饰卷草如意,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更添文人气息,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图7),“乾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投资空间巨大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中国陶瓷的器型和纹饰丰富多彩


“陶”的发明者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世界上各个地区都生产出陶的文化;而“瓷”则真正属于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在古代中国,这一独一无二的创造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输送带”而传遍世界各地。

在美国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丝绸之路,才将中国的陶瓷、丝绸和文化传到了欧洲。正因为这条丝绸之路,欧美等国才得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陶瓷”,李•麦德曼称。

那么丝绸之路是否也可以被称作陶瓷之路呢?对于这一问题,李•麦德曼认为,陶瓷艺术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陶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来看, 在他看来,丝绸之路也可被称作陶瓷之路,就陶瓷和丝绸的重要性来说,二者同等重要。“有了丝绸之路这一商贸往来、文化交流通道,其他国家才有机会了解中国 的陶瓷——这么美的艺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陶瓷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的陶瓷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 过陆路和海陆运输,将中国许多精美的艺术品传到了世界各地,才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到了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陶艺家来说,我认为其中对我最 重要的就是陶瓷。”

李•麦德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成为一名陶艺家之前,他和他的团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中开发技术产品长达25年,拥有美国 的专利超过37项。李•麦德曼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波特拉谷,现在他全部的时间都在工作室创作作品。

在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创造出“瓷器”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类的中国,是世界各国许多陶艺家极为向往的地方,李•麦德曼也不例外。一有机会,李•麦德曼 就会到中国搜罗一些蕴含中国古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国细细把玩,把玩之余也会借鉴其中的某些元素,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将一些元素 融入其陶瓷创作中。

李•麦德曼称,中国的陶瓷,无论是工艺上还是文化上,都对其影响至深。李•麦德曼在陶瓷创作中,非常重视作品器型的设计塑造和纹理的创意,所以他对中国古 代陶瓷作品的器型和纹饰非常感兴趣,“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陶瓷器型和纹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李•麦德曼表示,在其创作 中,中国陶瓷多姿的器型和丰富的纹饰给了他很多启发,能让他创作出造型各异、生动活泼的作品。

作为一名当代陶艺家,李•麦德曼在品味传统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创新,在创作中,他通过突出陶瓷表面纹理赋予作品能量和活力,创作的作品既赏心悦目又生动自 然。“我所追求的是用我所创作的形体和纹理来表现自然界中有序与随机之间的有机联系。”李•麦德曼用多种釉料来增强作品表现的生动表现。尽管他的作品是具 有实用性的,更重要的是具有陈设和强有力的艺术体现及文化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