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第七届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

第七届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3

景德镇古代瓷器。

11月5日上午,2011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在景德镇市陶瓷学院陶艺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开幕。分别来自中、韩、美、澳、法、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陶瓷材料与工程领域的技术、产品以及基础科学的研究。此次论坛为期三天,以“陶瓷餐具、瓷砖、卫生洁具和粘土砖的生产技术、陶瓷制品基础科学、高技术陶瓷新工艺”为主题。

法国利摩日陶瓷高等工业学校校长AgnesSmith教授,澳大利亚陶瓷分会西大利亚分会主席JimLow教授,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薇,陶院院长周健儿等出席开幕式,该学院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wwW.tAoCi52.cOM

开幕式上,周健儿、沈薇先后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周健儿、AgnesSmith、等14位各国专家、学者分别对陶瓷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科学、技术、产品以及陶瓷工程的高等教育等方面做精彩报告。

据悉,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一直以来由韩国陶瓷学会和韩国窑业技术研究院在韩国主办,两年一次,已经举办了六届。近年来,会议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研讨会的召开有力地促进了中韩日三国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第七届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由该学院、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与韩国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及瓷砖工业协会以及韩国窑业技术研究院联合首次在中国景德镇举办。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举行《溯源》批判·继承研讨会


近日,《溯源》——批判·继承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活动就龚循明等中青年陶艺家4年来给景德镇带来的“溯源”现象、原创精神、陶艺的当代面貌及艺术家通过作品的情感传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会人员就如何让艺术进入中国艺术主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界泰斗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陶瓷雕塑界泰斗周国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唐自强、张育贤、熊钢如、李菊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及参与“溯源-绘画作品第六回展暨总结展”的龚循明、熊亚辉、李泉、陈少岳、韩子丰、戚彧、赵文亮、缪野、马丁民、由翠青、高颖、汪凯12位陶瓷艺术家参加。

王锡良认为溯源团队都是群了不起的年轻人,并表示对他们走的路举双手赞成。他说,这条路(指“溯源”)是艺术的路,是创新的路,是有前途的路,“龚老师作为领头羊,带着一群年轻人,他们共同努力。其实,他们一路走来,寸步艰难,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走到今天这步确实不易”。

周国桢说:“对景德镇当前陶瓷艺术发展状况看,确实需要批判地继承,我们要好好想想我们这条艺术路,有多少是对的,有多少是值得思考的?如今,照搬传统的人太多,这些东西搬到什么时候为止。我觉得很多陶艺家都需要冷静下来,有哪些需要继承,有哪些需要丢掉的。”“既然是研讨会,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可供探讨。”熊钢如认为,大家可从内容、表现形式和材料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可以思考优秀文化传统怎么去表现?身边的事物如何去表现?如何借鉴漆画的成功经验为艺术所用?如何利用对颜色釉的运用为当代人服务?有争论、有观点、有碰撞、有启迪……这次的研讨会不同于以往,不流于表面形式,王锡良等老一辈陶瓷艺术家在仔细翻阅“溯源·绘画作品第六回展”画册后,对参与“溯源”的12位艺术家给出了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就何为“源”展开讨论,熊钢如就提出问题:源究竟是生活之源、精神之源,还是陶瓷语境之源?大家各抒己见,就文化历史、艺术现状及未来提出见解,又就当代该以何面貌示人,传统或经典应该怎样传承等问题展开探讨,不求观点的一致或被大多数认同,只为在观点的碰撞中能得到启迪,学术性氛围油然而生。

研讨会上,大家不局限于仅仅讨论陶瓷艺术,也谈论了漆画、油画乃至中国画,谈论了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思潮,志在从“他山之石”中找到合适的经验,来推广文化艺术,来寻找艺术家前进的方向和应有的面貌。

研讨会也不局限于就艺术谈艺术,独立学者子贺通过史学和哲学去谈论艺术,从而谈到陶瓷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陶瓷艺术品经纪人谢明则通过近来的几场春拍从市场角度谈论了艺术,认为“什么是作品?什么是产品?市场会给出鲜明的信号”。

龚循明、陈少岳、韩子丰、戚彧、马丁民、由翠青、高颖、汪凯等也结合自己创作经历、创作思想、创作方向及自己对“溯源”乃至陶瓷艺术的见解纷纷发言。

第五届中国先进陶瓷国际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近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先进陶瓷国际研讨会(CICC-5)。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张国军研究员提议,本次会议中特别设置了第一届超高温陶瓷的专题研讨会(InternationalSymposiumonUltra-HighTemperatureCeramics,UHTC07),张国军研究员为此次专题研讨会主席。会议收到了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土耳其,德国,日本以及中国的43篇摘要,在为期一天的口头报告中,分会场里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们介绍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台下听众也纷纷提问,踊跃发言,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也为国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国内外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超高温陶瓷分会场是此次CICC-5整个会场内参加人数最多,气氛最为热烈的分会场之一。本次研讨会的圆满结束,为国内对超高温陶瓷的研究带来了压力,也注入了更多活力,有着积极的推导作用。

现代航空航天飞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对新型高温材料的需求。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尖锐表面如引擎进气道,翼缘和头锥等都会在与大气的激烈磨擦中产生高温,其防热系统都需要在高空大气中和2000摄氏度以上高温下能重复使用的材料,即所谓的超高温陶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意大利,中国等国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了对超高温陶瓷的研究,掀起了一阵研究的热潮。

中国先进陶瓷国际研讨会(Chin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gh-PerformanceCeramics,CICC)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一个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旨在为我国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国际交流机会,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先进陶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向各国同行展示我国在先进陶瓷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宋元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市举行


8月15日,由景德镇市文旅局、湖州市文旅局主办,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化旅游集团、景德镇唐英学社承办的“彝鼎留芳——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1号会议室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荣休所长、研究员任志录,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处主任、研究员吕成龙,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汤苏婴以及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州博物馆、浙江省湖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南开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和本市高校、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黄金龙指出,宋代瓷业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第一次技术高峰,青白瓷器成功烧制,令景德镇享誉四海、扬名中外。在宋代,景德镇还成功烧制了让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之醉心的米黄釉瓷器。2012年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出土了一批国内外罕见、品质最好、器型丰富的米黄釉瓷器标本;近年来湖田窑考古证明,景德镇存在多处烧造米黄釉瓷器的窑场;在一个多月前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特展上展出的200多件精美绝伦的米黄釉瓷器,经北京大学检测,证明在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二元配方,这让我们看到了工匠们骨子里的创新、创造精神。

黄金龙表示,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衷心地希望各位专家能在此次研讨会上,擦出思想的“火花”,带来文化的“盛宴”,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米黄釉瓷器的工艺技术、历史发展、窑业分布等课题,为学术界推动米黄釉瓷器的研究提供更多学术参考与借鉴,更为景德镇的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做出新的贡献。

开幕式上,市委副秘书长、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志华宣读著名古陶瓷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业强为研讨会发来贺信,林业强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作了《韩国新安沉船米黄开片釉瓷产地再探——相关产品的延伸研究》、《试论杭州聃的南宋米黄釉瓷器》、《景德镇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的科技分析》、《“彝鼎留芳——宋元米黄釉瓷器特展”部分展品的瓷釉成分分析》、《米黄釉瓷器的考古学观察——以湖州凡石桥遗址为例》、《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米黄釉瓷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宋元之际景德镇窑业创新思考》、《论景德镇米黄釉瓷器》、《南宋宫廷用瓷之饶州景德镇窑考论》、《15世纪景德镇御窑花器及相关问题》等专题报告,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国外专家学者进行视频学术交流。

最后,秦大树作了学术总结,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超出预期,大家通过学术探讨,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不仅提高了研究深度,加深了对米黄釉瓷理论和技艺的理解,更拓展了研究广度,赋予米黄釉瓷更多的文化和时代意义。

据了解,一个半月前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特展开展至今,有近5万观众参观展览,受到业内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从国内各地前来参观和进行科学检测,为进一步厘清米黄釉瓷器的工艺、窑口等系列问题。此次宋元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将编辑出版相关论文集和展览图录,制作米黄釉特展VR线上展厅,让受疫情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前来参观展览的朋友们了解展览和学术交流成果。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钢表示,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是对米黄釉课题研究的开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今后能进一步深入研讨米黄釉瓷器。

关于对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的通知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寸发标

万紫

王一君

王经民

王冠军

王淑凝

毛国强

白耀华

包天伟

朱军成

任星航

刘比建

刘文斌

刘永森

刘延山

刘红立

刘宝玮

刘静波

孙燕明

李先海

李志刚

李露

杨青

杨莉

杨德金

连紫华

吴尧辉

吴鸣

邹英姿

汪明

沈国兴

张炳光

陈小甫

陈军

陈明良

陈烈汉陈新华

林东

林霞

罗布斯

达罗利香

罗藏旦巴

季益顺

周云峰

周信兴

郑幼林

郑春晖

郑寒

宗者拉杰

孟玉松

项德胜

赵春明

胡兆雄

钟锦德

施德泉

姚建萍

贺兴文

袁新根

夏吾角

钱高潮

倪成玉

徐土龙

徐伟军

陶昌鹏

黄文寿

黄永平黄志伟

黄克刚

黄宝庆

黄福华

曹永盛

麻双鸣

梁金凌

葛军

蒋国兴

蒋喜

程飞

程美华

傅长敏

赖礼同

满建民

蔡泽荣

裴永中

阚凤祥

翟惠玲

樊军民

潘成松

潘惊石

潘啓慧

薛晓东

第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6日拉开帷幕


第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暨世界陶瓷采购大会。第六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今天同时在中国五大瓷都之一的山东淄博开幕。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陶瓷协会代表、部分国家驻华使节、二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主办方、承办方的官员以及来自海内外陶瓷企业的几千客商,出席了在位于山东淄博市中国陶瓷科技城举办的开幕式。

据介绍,本届陶博会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主办,第六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主办。陶博会的主要活动有世界陶瓷采购大会、对外经贸洽谈会、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中国陶瓷馆日用陶瓷馆开馆、陶瓷精品展,新材料技术论坛得主要活动有院士、专家淄博科技兴、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成果对接洽谈会、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成果展等。

作为中国的陶都,淄博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这里考古出土的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象征“红陶釜”,见证了淄博陶瓷文化的历史。陶博会和新材料技术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淄博陶瓷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促进了淄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工程院牵头的新材料技术论坛的举办,为淄博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前五届新材料技术论坛,为淄博拉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8.01亿元人民币。

据悉,本届陶博会和新材料技术论坛比以往任何一届规模都大,推介出7000多项高新技术项目、100多项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项目、48个国外项目。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举行


今年6月8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中国陶瓷艺术魅力,由国家文保基金会、安徽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儒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暨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

活动当天,冯林华、周国桢、彭竞强、徐庆庚、熊钢如、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李菊生、吕金泉等一批中国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展开了大运河与运河瓷系列大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运河和陶瓷作为祖国的两大文明,后人理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下去。

在千年瓷都举办本次研讨会可谓意义非凡,陶瓷艺术家围绕大运河文化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研讨、创作,以精湛的陶瓷艺术语言诠释蔚为壮观的大运河文明,深入挖掘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运河文化和陶瓷艺术魅力,为大运河申遗营造了浓厚的、良好的氛围。安徽泗县表现出了尊重文化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并且,以面向全球的视野与信心发展一县之经济、文化。这与中国梦背景下的经济崛起、文化复兴相契合,实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一个新探索。让我们走近泗县,感受其深厚的运河文化及人文魅力。

安徽泗县,古称泗州。据《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皖北水城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衔接点,更是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由北而南过泗州,则是吴楚之地、烟雨江南;由南而北过泗州,则是沃土中原、北国风光。作为2014年大运河申遗项目,今年8月,中国大运河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考核。隋唐大运河南宋之后逐渐废弃,目前只有泗县境内28公里的运河故道还保持着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依然是隋堤烟柳、百姓生息、河流逶迤、村庄依依。泗州运河故道因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稀缺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考察评估的重点河道之一。

相传当年隋炀帝沿运河南游下扬州时,奢华之极。据《开河记》载:“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民间女十五六岁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嫩羊相间而牵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唐末五代词人韦庄在《河传·何处》中亦有词为证:“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画桡金缕,翠旗高飐香风,水光融。春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江都宫阙,清淮月映迷楼,古今愁。”

如果说隋时代的运河带给历史的记忆是封建帝王的奢华,那么,唐以后的运河则是中国政治统一,民族、文化、经济融合贯通的一条主渠道,直接孕育、推动了唐宋文化、艺术的兴盛和发展。古泗州在隋唐大运河中不是一个可以一闪而过的码头,而是一个经济动脉的枢纽,更是一个唐宋文化的舞台,诗词歌赋、工艺美术、戏曲宗教都曾在这里集聚、繁衍,留下了封建鼎盛时代的诸多印记。

伴随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大运河故道发掘了仕女拉纤陶瓶、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宋代帽骨簪、绿釉褐彩执壶、三彩兔座枕等一批具有较高考古价值的珍贵文物,随着这些尘封地下的古陶瓷一一面世,沉睡了千年的运河仿佛一夜之间穿越而来,抖掉历史的尘埃,迎接新的生命。在大运河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人们找到了“仕女拉纤、纳黍行舟、泗滨浮磬”等许多运河民间传说及典故的历史物证。

由此,发掘运河瓷、保护运河瓷、研究运河瓷、创作发展新时代的运河瓷成了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在泗县运河论坛发言时所说,保护文物的目的,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发展创新再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文化,才是保护文物、继承传统的最终追求。

江南初夏,绿意盎然。一场以“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为主题的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

研讨伊始,主办方国家文保基金会和泗县共同指出:泗州与景德镇在唐武德年间同期建制,这两个同时诞生的城市将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脉脉传承。这次研讨会是一次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交融,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景德镇是制瓷圣地,而泗州大运河用繁忙的漕运见证了中国各地名窑精品瓷器流通和出海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可见早在汉代就已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景德镇是陶瓷艺术集大成者,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也是由于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水运而在众多窑口中脱颖而出。田余庆在《运河访古》中提到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的丝绸工艺、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向海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李广宁在研讨会上首先介绍了运河与陶瓷的文化之缘:泗县出土大量丰富多彩的各地各时代的瓷器,是大运河泗县段作为古代交通命脉的见证,也反映出唐宋时期泗县经济的繁荣与辉煌。景德镇及各窑口的瓷器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联通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造就了“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

中国陶艺泰斗、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桢教授指出,大运河是流动的文脉,作为古代的“高速公路”,它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流动和交换,当代人应当铭记这条运河。举办这次活动说明了主办方站得高望得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冯林华认为:在中国梦背景下,经济崛起、文化复兴是当务之急。大运河承载着陶瓷文化,陶瓷文化体现着运河文明。尊重这段历史,挖掘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将弘扬历史,开创陶瓷文化的新纪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熊钢如说,大运河是历史的河流,也是科学技术的河流。安徽泗县的隋唐大运河“活遗址”弥足珍贵,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触手可及。泗县对于文化的尊重,给我们很大触动,我们将加强交流合作,努力促进运河文化与陶瓷文化的交融、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李菊生激动地说:“大运河见证了中国陶瓷史,陶瓷也见证了中国运河史。今天我作为陶瓷文化后继之人,与运河滋养长大的泗州儿女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陶瓷与运河文化,感慨万分。我们匆匆忙碌的人生与运河邂逅,不由得发出牵动灵魂的感叹。历史虽已远去,但遍布历史遗迹的大运河,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吕金泉说:“水运是瓷器南北运输的主要方式,瓷器散落在河中并保存下来,是古代南北物资交流的有力佐证,大运河为南北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主要渠道。”

彭竞强、徐庆庚、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等著名陶瓷艺术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纪峰、武凤金、徐文强、赵中良、吴墨、余学凡、程子风等艺术家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泗县县委书记王娟在答谢发言时说:研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探讨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并深入挖掘大运河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贯穿泗县全境的隋唐大运河,与散落其中的精美瓷器,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传承、创新、发扬运河文化、陶瓷文化,让它们共同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

又见炊烟升起,薄雾笼大地,一叶小舟,一张渔网,一段渔歌,描绘出运河人家傍水而居的幸福生活。自古以来,泗州百姓与古运河相依相生,对这条自隋唐以来汩汩不息的大运河充满感情。这种特有的运河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百姓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为激活文脉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在运河论坛上谈到,保护大运河这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运河贴近百姓,走进生活,服务大众的一种理念和文化。文化,是依附于物质的生活,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血脉,有血脉才能生存生长,而其血脉就在于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保护原有的文化血脉,让文物有机生长,让文物古迹和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泗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法立说:泗州古运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运河申遗项目,是隋唐大运河的活遗址,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颗灿烂明珠。我们正努力充实运河城市文化底蕴,培育运河城市文化精神,发展运河城市文化生产力,秉承“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发展理念,在传承与发展中,建设一座当代的“运河名城”。

如今,运河故道的航运功能已然衰退,河面上没有了千帆竞发的情景,但是仍然发挥着行洪、灌溉的重要作用。泗州人一直珍视呵护着这段河道,很好地保存了许多闪亮的人文景观,如邓墩、鹿鸣山、永乐桥、虹灵沟、洋城湖、义井等,当年运河漕运繁盛时期的风采都不曾真正远去,运河仿佛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老人,沿路不断串联起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和传统精神,泗州人不会忘记这条汇聚了运河文化、陶瓷文化及泗州文化的河流,不会忘记那曲折的岸线,荡漾的碧波,欣欣向荣的城市,古朴温馨的村落,曾经的繁华和今日的梦想。

品味遗存,触摸历史,人文脉远,运河水长,一幅磅礴的历史文化画卷正在泗州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下徐徐展开……

唐山一百多骨质瓷新品种亮相第七届陶瓷博览会


将于九月十八日在唐山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有国内外330多家厂商参展,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有八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亮相,创国内外参展厂商之最。

在数千年的陶瓷生产史里,骨质瓷只是陶瓷大家庭的一个新成员,这种由生产原料定名的瓷制品,是唯一没能诞生在陶瓷之乡中国的瓷种。中国的骨质瓷历史刚刚满40年,唐山就是这页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人,因为“红玫瑰”骨质瓷产品是中国陶瓷的骄傲,也是唐山人的自豪。

骨质瓷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档日用瓷,因在原料中加入食草动物的骨碳而得名。唐山骨质瓷分公司生产的“红玫瑰”牌骨质瓷具有质细、色白、釉亮、胎薄的特点。“红玫瑰”牌骨质瓷从诞生发展至今,谱写了中国高档瓷“五个历史之最”的瑰丽传奇。

创制投产最早。骨质瓷分公司的前身——唐山第一瓷厂早在1964年就开始了骨质瓷的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获得成功,属国内首创,开创了中国骨瓷发展的纪元。

生产规模最大。骨质瓷分公司年生产能力900万件,生产规模居中国第一,世界前列。

器型品种最全。骨质瓷分公司能生产宾馆酒店用瓷、飞机客舱用瓷、中西餐饮套具、礼品艺术瓷四大系列近千个品种。

占有市场最大。“红玫瑰”骨质瓷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国内千余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和各大航空公司,占有广阔的市场领域。

品种知名度高。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就曾到厂指导,90年代后,温家宝、李铁映、迟浩田、何鲁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厂了解“红玫瑰”骨质瓷的发展与现状。“红玫瑰”骨质瓷香飘四海,在消费者中享有盛誉。40年间,“红玫瑰”覆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祖国赢得了经年不衰的尊严和效益。它的历史也成为一串闪光的足迹:1984年获国家同类产品迄今唯一一块银牌奖;1992年至1994年连续三届获我国日用瓷质量分等检测全A产品荣誉;1991年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7年“红玫瑰”骨质瓷被选定为香港回归行政长官官邸用瓷;1999年被选定为澳门回归行政长官官邸用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城楼庆典用瓷;并被选定为中南海专用瓷。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为了不断提高产品档次,逐年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针对制作难度的异形大件产品进行重点攻关,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又成功制成了20寸超薄平盘,500毫米高花瓶等一系列生产难度较大的产品。同时,方型、三角型、波浪型餐具系列产品也相继研发成功。截止目前,他们参加第七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的八大系列百余个品种的展品已准备就绪,展品数量比往年提高60%。

吴康吴锦华陶瓷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6月12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吴康·吴锦华陶瓷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举行,吴康、吴锦华父子是中国卓越的陶瓷艺术家,为中国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首次由国家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为陶艺家举办个人研讨会。

作为中国彩绘肖像瓷板画开山鼻祖,一代宗师吴康之子,吴锦华自幼随父亲吴康学习绘画,从小便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擅长将时代审美思潮与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传统特征有机结合,因此作品不仅富有时代特色美感,同时又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工艺品的深厚文化渊源及工艺绝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吴锦华长期在陶瓷大师云集的瓷都景德镇生活学习,却没有遵循陶瓷界长期以来“拜师”的传统,因而得以博采众长,不仅在陶瓷肖像上传承创新,在陶瓷绘画、陶瓷雕塑方面均有造诣,其代表作品“盖世脸谱无双碗”创拍卖价一百万美元,被评价为“当代陶瓷工艺上一件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集一流书法、绘画、雕塑、制瓷工艺于一体。”吴锦华的多件以虎为题材的作品选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为其赢得“瓷画虎王”的美誉。

吴锦华的创作风格崇拜汉唐文化艺术成就,推崇大气、简约、鲜明、强烈的中国元素艺术风格。喜爱选用汉唐历史典故、人物传奇、成语、寓言、动物生活为创作题材,以现代人的眼光、思维去演绎历史文化,诠释现代生活。创作出各种题材、形式多变的新颖中富有传统基因、内涵深刻的作品。

此外,吴锦华擅长综合运用各种材质、技巧创作作品,因而形式丰富、题材广泛。在风格多样的陶瓷器皿上装饰适合的题材,利用巧妙的构图达到水乳交融两者合一的效果;有目的地刻画人、动物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人、动物的丰富内心情感;以特定的置景环境表现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特色;巧妙地运用绘画色彩语言,增强作品感染力;逐字推敲的配景诗句画龙点睛地突出作品主题。通过精心布局的画面,效果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在给予人美的视觉享受之时,达到哲理育人的效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第七届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第七届亚洲陶瓷技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