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收边瓷砖 > 导航 >

大师频收威胁短信 犯罪嫌疑人落网

大师频收威胁短信 犯罪嫌疑人落网

收边瓷砖 瓷砖收边条 大理石瓷砖

2021-04-13

收边瓷砖。

近日,景德镇市昌江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对外宣告,经过3天侦查,成功侦破了利用手机短信威胁、恐吓该市多名陶瓷企业家和陶瓷大师的系列敲诈案,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

威胁短信让人心惊

3日,景德镇市昌江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河东中队接到报案称,该市某陶瓷公司高层俞某多次接到陌生手机发的威胁短信和恐吓电话,要求其将两万元汇入指定账户,如不汇款,将绑架其小孩。俞某迫于压力主动汇款2000元,但汇款后犯罪嫌疑人仍继续对其发送短信,称若不按要求补满两万元,“飞龙帮”(后证明系嫌疑人虚构的组织)将不放过其子女。感到害怕的俞某选择了报警。

仅仅一天之后,昌江刑侦大队再次接到报案称,该市某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也接到陌生手机发的威胁、恐吓短信:“您的私家车刹车还好用吗?家人还都好吧,您家住在某小区吧,为了不影响您的正常生活,请您汇款两万元到……”面对如此熟悉自己情况的犯罪分子,该大师也迫于压力打款4000元,但犯罪嫌疑人仍不满足,继续威胁大师,要求其补满两万元,否则其将有生命危险。

由于案件在当地陶瓷业界连续发生,且又值该市两会期间,当地警方高度重视,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方府春亲自督办此案,要求尽快破案。市局副局长、昌江公安分局局长周玉登亲自指挥,由昌江公安分局副局长于辉耀担任专案组长,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专案组通过调查发现,两起敲诈案所用电话号码和银行账号相同,因此确定两起敲诈案系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嫌疑人所为,专案组决定并案侦查。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嫌疑人使用的手机号码系1月2日才开通的,且未登记机主身份。而嫌疑人接受汇款的银行账号则属于一个广东籍女子张某。银行录像还显示,两次取款的男子均不是同一人,这就意味着,嫌疑人不止一个。

警方收网抓获嫌犯

“只要锁定一个嫌疑人,案件突破口就打开了。”办案民警说,他们结合敲诈短信中有该市某陶瓷公司大楼照片这一情况,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到过或曾在该公司工作过。不出警方所料,专案组将取款人的视频给被害人辨认,很快确定其中一名取款人姓曾,4年前曾在该公司工作过。

专案组立即对曾某开展秘密调查,发现其已离异,租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民宅里。侦查员徐立群、张义勇等人随即顶着雪夜寒风开始对曾某的出租屋进行蹲守。6日晚,民警将刚返回曾某住处的两男一女抓获,犯罪嫌疑人曾某、余某就在其中。

警方经审讯后查明,犯罪嫌疑人曾某和余某今年都是27岁,均为鄱阳县人,曾某由于嗜赌,输光了积蓄,便和余某商量,利用他自己原来在陶瓷行业工作,了解众多大师个人信息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敲诈该市的陶瓷大师。之后,余某在女友张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假称有生意往来账款,要到了张某的银行卡,曾某则购买电话卡,开始对各大师进行敲诈。

警方还查明,就在被抓当日,曾某、余某二人还向该市其他3名国家级陶瓷大师进行了短信敲诈,就在他们准备收钱时,被警方抓获。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人特访谈之----陶瓷鉴定大师刘岩


人特访谈之----陶瓷鉴定大师刘岩

刘岩老师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专业工作者,有着丰富经验,年过半百,依然活跃在古玩鉴定的活动中,并帮助更多的朋友认识收藏行业。在国内外的古玩鉴定市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中国字画、瓷器研究与鉴定三十余年则国内最权威的鉴定大师。

陶瓷鉴定大师刘岩老师认为,想要让假货没有留存余地,鉴定师这个行业的各自的水平必须要不断提高,同时还要还所有古玩作品一个真实,这就要求鉴定更加准确,水平更可信任。

刘岩老师以身作责,坚持耐心勤恳、认真负责、敬业守则,专心研究鉴定的手法与技巧,对于古玩鉴定方面,有着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目前经手的各类文物已经达到数以万计,并参加国内外的拍卖会很多次,还从国内外的拍卖会上收回很多重要的国家级文物,是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师。

因为现在的古玩市场仿品很多,特别是一些收藏家们喜欢确不能准确判断,找到刘岩老师的人特别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一些还从国外带着藏品专门来请教刘老师,刘老师的原则的就是尽自己的所能,把产品的真实出处讲给藏家们听,还原藏品的真实身份。

刘老师近年参加了全国多家媒体的收藏栏目拍摄,在现场给更多的人传播陶瓷文化,这也是他做了一生古玩鉴定事业,最想要做的事情,让更多人对陶瓷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公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品味与能力,从而推动陶瓷产业一个大发展的前景。

紫砂市场有点怪,有炒作嫌疑


有业内人士表示,紫砂市场有点乱,炒作主要集中在家族、职称、泥料、艺人四点。名家效应引发的“家族说”在紫砂圈颇有市场,所谓某大师的儿子、女儿、侄子、外甥一干亲属,但凡能拉上关系的不管出没出“五服”都要加上某某大师之名。

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精美紫砂茶器多是从宜兴定制的,很多看不到作者的款识,因此我们品评的标准就只剩下了泥料、做工、窑烧、韵味,也就是顾景舟老人所说的形神、气。

近几年紫砂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紫砂泥料的以次充好、成型方式的模糊概念、依靠炒作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这些都让刚刚了解紫砂壶的收藏者一头雾水,毕竟紫砂壶不同于其他艺术品,紫砂壶有很大的实用性,市场的纷乱,让很多追求实用性的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

市场看好紫砂正是源于实用价值和人文艺术价值的结合,符合传统文化,各种层次的人都能在紫砂壶上找到自己关注的点。紫砂市场有足够的活力和爆发力。当然紫砂市场要完全成熟还需要慢慢提升。

陶瓷大师培养继承人是传扬文化重要形式


陶瓷大师们的创作与实践

现在的陶瓷大师们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也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有着较高造诣和修为,所以培养一批自己的继承人,不仅是继承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还在于不断发展自身,传承陶瓷文化。再好的艺术品传世,都比不上技术的传世,而技术的源远流长,才能让艺术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陶瓷大师们的创作与工作实践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在全国不同地区,都有各自陶瓷生产特色,尤其是陶瓷大师进行评选之后,更多的艺术流派都得到认可,也从专业的角度得到广泛的交流,各大流派之间的相互切磋,对于各自的提高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些横向的交流不断进步,也给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站在发展继承的角度来看,实现陶瓷文化风格不断创新,还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的任务,陶瓷大师们不可推卸。

培养新一代的陶瓷产业继承人,不断提高陶瓷艺术创作的品质,这两个任务要同步进行,实现同步有效的进步,作为专业的陶瓷大师来说,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的提升,达到艺术的最境界,不仅是陶瓷大师们自已的成绩,也是陶瓷产业发展的标志,而传承陶瓷文化,继承陶瓷事业,必须要把培养人才这件事提高到最重要的日程上来。

频访河北三大名窑


邢窑是我国陶瓷史上享誉中外的唐代白瓷典型,当时与定窑白瓷、越窑青瓷同是外销陶瓷的主流。在埃及、伊拉克、朝鲜、日本等国古遗址内均曾发现过它们的遗物。唐代诗人陆羽称它是“类雪、类银”,皮日休则以“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比喻它与越窑瓷器的规整和轻薄。而在唐李肇《国史补》一书中更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可见其制作之精与为国人所欢迎的程度。然而多年来未能发现窑址。

1977年,因邯郸陶瓷公司总工程师叶广成提供线索,说他去临城普查矿源时,曾看到了许多宋代白瓷与窑具的堆积,所以我特意与冯先铭同志乘考察定窑、磁州窑之便,顺路前往河北临城县射兽、南程二村一探究竟。但只发现不少类似定窑、磁州窑的宋代瓷片堆积,而未见唐代器物及窑址。由于临城与文献中所说的内丘毗邻接壤,同属邢台地区,因此推测还有找到邢窑的可能。只因时间紧迫,还需转去河南、山西一带考察窑址,所以半途而返,寄希望于他日。那次是由邯郸陶瓷公司协助派车前往,经过沙河县直赴该地必须横穿三里宽的干涸的沙河。不慎被淤沙将所乘吉普车阻塞无法前进,只得下车步行,倍觉吃力。忽然想起了《西游记》唐僧途经流沙河的一段故事,情景虽不相同,但他为了取经,与我们探寻窑址的迫切心情却很相似,不禁暗自好笑而信心倍增。而今回首前尘,依稀犹似昨日。

1980年初,河北省临城轻工业局曾派人来我家,询问当初考察邢窑窑址的情况,经指明路线和唐代瓷器特征后,由邢瓷研究小组同志们继续往北前进普查,终于在氵氐河附近的岗头、澄底与祁村、双井一带发现了唐代白瓷,尤以祁村、双井所出者最为精白,堪当“类雪”的美誉。当年即在邢台地区召开了“邢瓷鉴定会”,我与傅振伦先生应邀出席的同时,又在向南接近内丘的边界一带进行勘察,在贾村附近更发现了隋代青瓷和白瓷器物。1984年在内丘老唐城、磁窑沟一带,当地考古工作者更发现了大量隋唐邢窑白瓷及窑址,对此两县均有详细报导。在1986年我第三次考察邢窑时,重又对此两县窑址作了综合的对比和论证。

过去陈万里老师曾在《邢越二窑及定窑》一文中提到的“磁窑沟”,而今已被分作东西两地,分属于临城和内丘管辖。据当地人传说:“附近有两条河流,一名千泉河,一名百泉河。古时候两岸均有瓷窑,南北各有一座土岗,瓷窑即依岗傍丘构筑而成。老人们分别叫它‘白龙’与‘黑龙’,白龙专烧白瓷,黑龙专烧黑瓷。当时白龙已死因水源枯竭 ,乡人们彼此相戒不要再挖黑龙的头。可是后来忽又有人在该地建窑挖了龙头,所以黑龙也死去,从此未能再烧瓷器。”另据一老农言说:“古时候这里烧过瓷器,后来因为给皇帝烧窑失败被勒令停烧,原有的工匠们都迁移到南方烧窑去了。”有的老人还具体告知说:“是迁到观台烧瓷去了。”按:观台乃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处于邢窑的西南方。这一民间传说也为两窑关系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虽然不必尽信,但是结合临城和内丘出土有隋唐宋金元的青、白、黑瓷等大量实物,足以说明其烧瓷历史悠久。特别是在西磁窑沟一带,堆积的窑具和瓷片甚多,北坡上还留有所谓“尧舜庙”的遗址,庙已不见,据说“曾发现过一处石碑,已被破坏,断作桥基。以往每逢烧窑时就在此处祭神”云云。由于“尧舜”与“窑神”的发音十分相近,因此推想当初或是一座“窑神庙”,可惜已无碑记可考了。据目前所知,北方名窑如陕西耀州窑、河南当阳峪窑、宜阳窑、扒村窑、新安窑、鹤壁集窑以及山西榆次窑等窑址附近,多有北宋时期的窑神庙。假如这里也有窑神庙的存在,按其唐代即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想来,应该建庙时间较早,至少也不会晚于上述各处。而且在庙址附近尚有一些窑具及瓷片堆积,可以作为旁证。此外,陈老在前文中谈到”一块有弘治七年及隆庆三年的窑神庙碑记”,可能就是那块已断作桥基而无法再读的物证。

1986年5月,为准备赴日本讲学,我又与原在故宫工作的贺利女士同去内丘、临城作第四次考察时,据内丘文化馆工作同志告知:“带有‘盈’字款的白瓷片多数产自西关即老唐城址)。传说唐代大和年间曾发大水,以后将城地东移。其它窑址如中冯洞 只是偶然拾得一二片而已。城内礼堂北及北大冯窑址均有‘唐三彩’残器及印模、陶范、素烧坯等出土”云云。馆中存放有许多出土的这类器物,经过仔细观摩,在胎质与工艺等方面与河南巩县所出者有所不同,多为黄、绿、赭色,未见有蓝色者。它们的出现填补了河北省唐代陶瓷的一块空白。但是我们自己去西关“老教场”一带寻觅“盈”字款器物时,却已难得一见。只有大量黑釉瓷片,其中一片尚有暗花纹,颇属罕觏之物。另得一隋代白釉深腹杯残片,莹白胜过临城贾村窑隋白瓷一筹。但两县所出隋代白瓷,一般多有少许青绿色釉聚留在口边或下腹部和杯心垂釉一带,且有细小开片或斑点。这种时代特征也说明白瓷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与唐代白瓷相比尚有逊色。

在馆中所见一唐透影白瓷杯,底足外撇,呈玉环形,造型精巧,玲珑可爱。据说临城还发现有划“张”字款者,但在重去临城考察时未能看到。又闻1985年附近农民因修建房屋,挖出一件白瓷大碗,洁白似雪,可惜被故意打破,已片瓷无存。仅在临城文保所内得见一唐大中二年861年)刘府君墓出土的白釉盏托四出口卷边,玉环底 ,釉虽灰暗而型制甚美。另有已发表的唐白瓷壶及马镫壶、玩具等,早在1980年都曾见过,而今好似老友重逢,倍感亲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祁村窑址找见一唐黑釉壶流残片,而以前只见白瓷及一褐釉壶流,另有金代叠烧之黑釉碗底一个。在山下村与贾村窑址还觅得元钧釉残片,亦为前所未见者,并为该窑的烧制品种提供了具体的物证。偶于南程村水沟内拾到金代白地黑花大碗残片,内书“色期白雪”四字,大有希望再现唐初“邢瓷类雪”之意。对比此时已成明日黄花而日趋没落的状况,实在是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联系1980年在西磁窑沟所得的一件“金白地绘黑花题诗枕”残片,也可证知确曾受到磁州窑技法的影响。同样地,在南程村、解村、山下村窑址一带所得大量的宋、金白瓷,除了模仿定窑印花工艺外,四次所见所得竟无一片是刻、划花白瓷,而且胎釉粗灰,多有开片,早已失去了“类雪”、“类银”的特色,则又是后来每况愈下的明证。此外,在祁村窑址先后两次都寻得晚清时期的白瓷残片,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清代窑址”中曾提到“临城窑”,而且至今临城贾村仍设有烧造粗瓷的窑场。如果结合河北省其它两大名窑的兴衰起伏和连绵不断的历史,以及当地取之便利、用之不竭的大好资源想来,究竟对于临城邢窑的上下限与烧制工艺和品种,乃至它与内丘邢窑的历史渊源,恐怕还需要再作正式的考古发掘后,问题方得彻底澄清。

总的看来,临城邢窑除所烧隋唐白瓷为其主流外,尚有同期的青瓷与宋、金、元时期的白瓷(印花、绘黑花)及黑釉、赭釉、黄釉、钧釉等瓷器。而且时限较长,品种亦多。耐人寻味的是,内丘邢窑虽有大量的隋、唐白瓷、青瓷与唐三彩,却未见后来有模仿定窑、磁州窑及钧窑的制作(只见有宋金时期流行的一般白瓷残器,数量有限)。两地相比,后者精品(包括“透影白瓷”)较多而时限较短,似乎昙花一现。加以地处丘陵地带,因而窑址与残器往往被流土埋没而不易发现。这或许也是它之所以长期难以寻觅的另一原因。然而两地白瓷毕竟是驰名中外,各有千秋。尤其是唐代工艺的高度成就,不仅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新水平,并且体现了人们重视清白无瑕、朴素无华的高尚情操。因此我曾以“七律”寄怀:

邢瓷自古有佳评,类雪类银世所称。

漫道内丘存旧址,最初发现在临城。

洁清不氵夸似雪白,朴素无华如玉莹。

各有千秋得美誉,难分轩轾莫相轻。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看到的一些名胜古迹,与考察中听到的有关民间传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临城城内的一座九层八檐的宋代方塔——原名“普利寺塔”,又称“万佛塔”。高约30米,四壁刻有佛像九百七十四尊,形态各异,多已残缺,寺亦不存。只见塔檐上还挂有风铎,偶尔随风摆动,发出声响。传闻当年普利寺有钟,风起钟鸣,因而有“普利晓钟”之称。最有趣的是因年久失修,塔顶倾斜,六十年代邢台大地震时,塔顶忽被震直而恢复了原貌,真可谓之奇观。

据说过去在祁村、双井附近曾有唐塔二座,为砂石建造,早已没入土中。而氵氐河也曾流水潺潺,不似今日干涸。联系上述的普利寺塔,得知临城也有八景之说,即“氵氐水春帆、普利晓钟、尧峰晚翠、夕坡弄月、钓台渔唱、天台积雪、桃源清泉、棋盘极歌”。可知当地名胜古迹尚多,只以行色匆匆,未能逐一领略。

紫砂泰斗李昌鸿、沈蘧华大师喜收爱徒,开启陶瓷融合新篇章


2018年10月21日,顾脉李门掌门人李昌鸿、沈蘧华大师夫妇收郭勇为入室弟子拜师仪式在陶都宜兴李昌鸿、沈蘧华艺术馆隆重举行。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黄保余先生、非遗委员会副主任刘军华先生、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老馆长时顺华、大型纪录片《中国风骨》之顾脉李门总导演吴高远先生、著名钧瓷艺术家代表崔松伟先生、顾脉李门众弟子等出席了此次拜师仪式。

李昌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紫砂泰斗。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与夫人沈蘧华同为顾景舟第一代入室弟子,1984年,由他设计、沈蘧华制作的《九头竹简茶具》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1986年《丙寅大吉》组壶(合作)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2001年创作的《青玉四方》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一衡茶具》(九件)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丙寅大吉”、“九龙组壶”、“四方特奎壶”、“青玉四方茶具”、“一衡茶具”、“高八方壶”、“斗方壶”等一批作品。二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大师为人厚道,谦虚好学,师德高尚。习字作画功力深厚,潜心钻研紫砂理论,培育新人,传授技艺。早期与顾景舟、徐秀棠合编《宜兴紫砂珍赏》;与唐伯年、叶龙耕合编《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的研究》等多部书籍;2002年编写《紫田耕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大师及夫人沈蘧华女士从艺的主要创作精品及理论研究,对后人的学习很有启发。大师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紫砂艺术研究的论文,理论功底扎实,有独到见解,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非凡作用。大师在紫砂行业默默耕耘六十余载,尊师爱幼,不图虚名,其业绩被海内外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鉴于对紫砂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业绩载于英国剑桥1997年名人录和国际名人录。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郭勇,河南禹州人,国家高级陶瓷工艺师,陶瓷设计师,工艺美术师,2016,2017连续二年获得中国钧瓷年度人物、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主任,郭勇设计创作的作品基于千年传承的传统技艺,同时闪耀着时代和科技的光辉,先后取得五十余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二十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的代表作品钧窑·莲花如意盏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首届上海当代中国钧瓷名匠作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魅力许昌”文化创意大赛年度文化礼品等荣誉;作品钧窑·万钧同心印先后荣获首届上海当代中国钧瓷名匠作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作品钧窑·九色鹿荣获“魅力许昌”文化创意大赛银奖,作品钧窑·福禄公道杯荣获第四届“大河杯”中原壶设计大赛金奖。

在郭勇的主导下,万钧堂钧瓷携手俄罗斯皇室珠宝品牌MOISEIKIN(莫伊希金)共同打造国际艺术品牌“皇世万钧"系列作品,作品荣获2017首届“汉风杯”当代玉石雕刻大赛金奖,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银奖及“最佳人气大奖”第一名,并被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河南钧瓷博物馆、河南古陶瓷博物馆、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钧窑·莲花如意盏”被俄罗斯汉特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的当代中国钧瓷作品。2017年5月12日,万钧堂钧瓷艺术生活化作品经过层层选拔,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河南馆钧瓷代表作品,惊艳展出,获得中央及各省市领导、国内外参观者的一致赞誉。

此次拜师仪式邀请原宜兴紫砂博物馆老馆长时顺华为郭勇见证人,并邀请诸位师兄师姐以及来自全国的陶瓷界同仁前来观礼。

收徒拜师仪式重现中国传统礼仪,由徒弟郭勇向李昌鸿、沈蘧华大师郑重递上拜师帖、献拜师礼、行拜师礼,最后由师傅李昌鸿亲手在拜师帖上亲盖“师道印”并回赠顾脉李门秘传工具与收徒帖,收郭勇为入室弟子。

此次仪式庄重、温馨,处处传统文化内核,仪式成功举行为众人带来一场充满新意的传统礼仪课,对中国紫砂艺术和钧瓷艺术的相互融汇贯通,创新发展,对中国传统国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再次证明了融会贯通、发扬传统的紫砂艺术将未来迸发无限可能性!

古法拜师,守艺传承,顾脉李门,代代长明,紫砂艺术,万古长青!

我国评9个陶瓷文化历史名城 93人获颁艺术大师


中国陶瓷出口 陶瓷名城和艺术大师功不可没

中国一年出口22亿件艺术陶瓷产品,世界各国平均每十个人就拥有四件。在各类陶瓷产品数量多年雄踞世界榜首的后面,中国陶瓷名城和艺术大师功不可没。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13日在此间联合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以此首肯陶瓷名城、陶瓷工作者和大师的贡献。

据介绍,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龙泉市、福建省德化县、江西省景德镇市、河南省禹州市、河南省汝州市、湖南省醴陵市和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等9个城镇,同时获得“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

陈烈汉等93名在国内外陶瓷艺术前沿领军人物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该奖项分成传统艺术、窑口、日用陶瓷设计和现代陶艺等四类,其中传统艺术类人数最多,达79名,尤以拥有瓷都景德镇的江西为最,有18人获颁艺术大师称号。此前,中国于2003年首次举办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工作,连同本次共评出128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此外,大会还分别向20位老陶瓷艺术家和3位长期致力于陶瓷艺术教学研究和普及推广的陶瓷艺术家,颁发了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和推进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发展特殊贡献奖。

中国轻工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颁证大会上说,目前,中国陶瓷工业已从完全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日用陶瓷年产量达270亿件,其中艺术陶瓷产量达50多亿件,产值近500亿元,年出口额15亿美元,且国内产量和出口量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他表示相信,随着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陶瓷定会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

美不胜收的青花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在各种器物上形成了“装饰美”,这种艺术性的美来源于客观世界,蕴涵于大自然之中,是艺术家与工匠们相结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依照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条理与重复的法则,把握物体的结构、运动的姿态和物与物之间的象征意义与和谐关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不胜收的图案来。这些装饰图案反映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沉丰厚的思想和优雅明快的审美情趣。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为各种器物所采用,又互相融合,不断发展,特别是那些蕴涵着传统文化,闪烁着民俗光彩,有着吉祥寓意的图案,用来教化人心,美化生活,更为民众喜闻乐见,给人们增添无穷的乐趣。

陶瓷属于造型艺术中的工艺美术门类。它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既有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不同器型,在不同器型上又有着美不胜收的各种装饰图案。特别是在古代青花瓷器上,除各种主纹饰外,以钴蓝绘制的装饰图案,可以说是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品目之繁多、绘制之精美,在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受到人们的喜爱是理所当然的。一般说来,在官窑青花瓷器上,装饰图案构图严谨,绘制精致,表现细腻;民窑青花绘画则比较率意,但更为生动活泼,当然,其中也有相当精细者。青花瓷上的装饰图案,有一些可作为主纹饰,而多数是对其他主纹饰起辅助和衬托作用。

青花瓷装饰图案的构成

(一)单独图案

在古代青花图案的构图中,许多是以单独的图案进行装饰的。这有三种情况:

一是结构上比较自由的、没有轮廓限制的图案,如折枝花、杂宝、暗八仙、博古图等;二是用一定几何形组成轮廓均齐对称的适形图案,如圆形的皮球花、团鹤、云头中的图案等;三是开光中的图案,不能超出开光的轮廓线,但在其中又是单独的纹饰。这些图案既形成对象本身的轮廓美,又体现出图案的形式美。

(二)连续图案

在古代青花中,连续图案的构图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把单位图纹左右或上下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使图案具有连续性。形成事物之间的组合美和变化美,给人以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缠枝福字

1. 二方连续图案的构图。这种图案又称之为花边或边饰。如环绕青花器物口沿或肩、足部的回纹、莲瓣纹、蕉叶纹、忍冬纹等等。

宝杵图

2. 四方连续图案的构图。这种图案是把单位图纹上下左右连为一体,具有整体一致的艺术效果。如六边形的龟背纹、“卍”字锦地纹、圆形相套的金钱纹、大片的海水纹、冰梅纹等。

古代青花瓷装饰图案的常见形式

古代青花瓷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常见的有下列一些:

宝钱图

1. 回纹——古代青花瓷装饰的传统纹样。因其线条形式如“回”字一样整齐排列而得名。回纹给人以回环往复和方正、庄重、连绵之感,多用于器物内外口边沿或下足部。

宝钱图

2. 忍冬纹——忍冬即金银花,多年生攀缘类植物,花可入药。忍冬纹为古代青花边饰的常用图案。所绘枝蔓花叶按一定规律弯曲缠绕,有绵长不断之意。这种二方连续的图案呈现一种运动姿态,绵长的连续曲线流畅而有节奏,形成旋律线,产生优美的韵律感。

冰梅纹

3. 缠枝花纹——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一般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形式,绘以活泼多变、错落有致的缭绕藤蔓和饱满丰茂的各式花朵。变形枝蔓常常连接缠绕着菊花、莲花、牡丹等花卉,图案分别称为缠枝菊、缠枝莲、缠枝牡丹等。

开光杂宝图

4. 卷枝纹——又有卷草纹之称,也是忍冬纹派生出的一种辅助纹饰。图案为变形植物枝蔓作连续卷波状,枝叶线条往往概括抽象,不出现花。

对称图案

5. 蕉叶纹——以芭蕉叶的上仰或下垂的方式整齐排列形成的纹饰,有单叶排列,也有双层复叶排列。蕉叶纹是元明清青花瓷大器上,颈肩部或近足部的常用纹饰。

福寿平安

6. 莲瓣纹——用莲花瓣为单位,整齐排列形成的纹饰。有仰莲、覆莲、变形莲之分。元、明青花器的肩、足部的常用辅助边饰。其莲瓣内多绘以其他简单图形,为花卉、杂宝、葫芦、圆圈等。其中元代莲瓣多自成单元,瓣间留有空白;明代莲瓣间互借边线,不留空当。

海水图

7. 云头纹——云纹的一种,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云头。多为瓶罐大器肩部的装饰图。云头下垂上仰,一实一虚,内部绘上海水、莲花、牡丹、花鸟、瓜果、动物等,以丰富其装饰效果。

鹤寿图

8. 菱形交叉几何纹、朵梅纹、连钱纹等。

以上为二方连续花纹图案。

葵花图

9. 锦地纹——仿照锦缎织成的花纹,显得华贵而富丽。在青花瓷上有时作为衬托主纹饰的底纹出现,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莲捧杂宝

10. 龟背纹——以六边形的基本图案组合而成,形成为乌龟背部的几何图案,有长寿吉祥之意。

莲托喜字

11. 金钱纹——以圆圈为基本图形、四方连续交叠组合而成为带方孔的圆形钱币形状。寓意为富贵进财之意。

灵芝

12. 海水纹——以波涛起伏的形状绘制而成,生动而有韵律感。常起到底纹作用,以衬托主纹饰中的花卉、鱼龙、神兽等主纹饰。

以上为常见的四方连续的装饰图案。

如意必定

13. 八宝纹——又称为八吉祥。是佛教常供奉的宝物作为装饰佛教文化,寓意吉祥如意。青花八宝纹主要有法轮、法螺、华盖、宝伞、宝瓶、金莲、金鱼、盘长八种。后来又融入汉文化,发展为表示富贵吉祥的“杂宝纹”:主要增加了银锭、犀角、双钱、珊瑚、如意、灵芝、祥云、圣火、方胜、书卷、画轴、艾叶、蕉叶、宝鼎、笙磬、宝葫芦、宝盒、宝珠等。

如意云

14. 暗八仙纹——以道教八位仙人手持之物作为标志而形成的图案。有汉钟离手持之芭蕉扇,吕洞宾身背的宝剑,铁拐李的宝葫芦,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提的花篮,张果老拿的渔鼓,韩湘子吹的竹笛,何仙姑持的荷花等。让人一见这些纹饰,便可想见其主人,故称作“暗八仙”。

如意云头

15. 莲托吉祥纹——在晚明和清代的青花瓷上,流行以莲花托衬吉祥纹样或文字的图案。为:莲托八宝、莲托杂宝、莲托暗八仙,莲托“福”字、“寿”字、“喜”字,莲托梵文等等。另外,还有“灵芝”、“寿桃”等托吉祥图案。

三花图

16. 五福捧寿纹——清代青花上多用蝙蝠寓意福气。一圈五只蝙蝠,中间书以“寿”字,寓意“五福捧寿”,“福寿双全”是常见的图案。另外还有以蝙蝠和云纹组成的“洪福齐天”。

三狮图

17. 十字宝杵纹——宝杵为佛教法器之一,代表着佛教的一种文化,为元明清青花碗盘心中常见的装饰图案。有的宝杵缠绕飘带,故又叫“结带宝杵”。其中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碗中的十字宝杵绘制得最为精细,民窑青花则画得草率且随意。

寿上添寿

18. 太极图纹——太极图为古代阴阳太极的纹饰,是古人观察日月星辰形成的意象。融铸了古代哲学的智慧。圆圈内由一黑一白、首尾相连、环抱而成的“阴阳鱼”组成。青花上的太极图在圆外常绘以八卦、火焰、弦弧纹等。形式多样,体现了古人对太极的不同认识。青花瓷上的太极图是表示“驱凶避邪”的吉祥图符,为中国道教的标志物。

太极图

19. 云纹——用云朵组成的装饰图案。有吉祥如意,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的寓意。可单独用作装饰,多为衬托龙、凤、飞鸟、蝙蝠之类。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十字形云、“三角”形云、“壬”字形云、“如意”云、“灵芝”云、风带云等等。不同时代,云形略有区别,可作辨识的依据。

团凤图

20. 月华纹——为青花瓷上的传统纹饰。以优美的曲线绘成,如同菊花花瓣,从一个圆心出发,回环旋转,连绵不绝。民窑多绘在盘、碗内心。

团鹤图

21. 冰梅纹——康熙时创制的一种装饰图案。特点是以浓艳的钴蓝青料作器物的底色,留出白梅的轮廓和冰裂纹的线条,然后沾淡青花料勾勒出梅花花瓣和枝干。表现出寒梅的出凡脱俗的精神风貌,十分雅致。

团龙图

22. 博古纹——博古图纹为明末和清早期流行的青花图案。它是一种集合式纹饰,包括各种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画卷、书函、盆景、书案、花架等,可以单个作款识,也可多种集于一个画面上,作主纹饰以寓高雅。

五福捧寿

23. 开光纹——又称作“开窗”,是仿照园林建筑中的各式各样花窗的形式,形成青花瓷器上的构图方式。江南园林多用花窗置于围墙、亭台楼阁之壁,有“移步换景”、“开窗见景”之功用,是中国美学在建筑上的应用。瓷器上的开光,多巧妙地绘于瓶罐等器物肩部或碗盘内壁上,在二方连续图案中等距离留出空白,然后用线条勾勒出各种几何形边框,如圆形、扇形、葫芦形、菱形、云形、桃形等。可根据留窗多少,在开光中写上吉祥文字,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四字吉语;也可在开光图形内绘上不同的图案,使装饰效果更突出、更明显。明万历时期的出口瓷,特别是被称作“克拉克瓷”的瓷盘上,多绘以开光图案。有的多达十开光、十二开光,纹饰鲜艳繁密,适应西方人的审美情趣。

月华纹

24. 缠字纹——以松树、桃子、竹子细枝弯曲缠绕,组成吉祥文字,这种图案清新可人,别开生面。

云鹤图

25. 团花纹——将动物、禽鸟等绘在一个圆内,更具图案性。

以上为青花上常见的单独图案纹饰。

文化让人陶醉 让人痴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蔓延在《青花瓷》中浓郁的千年古韵让人陶醉,让人痴。

近日,为庆祝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景德镇举办了以“千年陶瓷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陶瓷文化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瓷器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大约公元前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称之为“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始于汉朝,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到宋朝,瓷器进入到了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青花、釉里红等新品出现在元朝,而明代的“斗彩”、“五彩”则是在继承发扬宋元陶瓷技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珍品。作为集大成者,清朝的制瓷技艺已经相当完善,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说到中国的陶瓷文化,瓷都景德镇无法回避。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景德镇就开始冶陶,唐代烧造出了洁白的“饶玉”瓷,宋代的影青瓷更是声名鹊起。自元代开始到明清,历代皇帝都在景德镇设瓷局、置御窑,监制宫廷用瓷。历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于一地,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制作瓷器的地方有很多,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景德镇这样将陶瓷文化传承千年而没有断代。制瓷不像武术,师傅不会留一手,所以景德镇千年传承的结果就是制瓷技术越来越精益求精而趋向完美”。陶瓷专家耿宝昌在“督陶官文化与景德镇研讨会”上说。

13岁就开始学制瓷的把桩师傅(炉窑工种中最高的一种)胡家旺说,他现在不仅有退休工资拿,也为自己的孙子投身到这个行当而高兴。

当前,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正成为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应如何将经济元素有效嵌入保护工作而又不过分商业化呢?

“要想让陶瓷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民间老艺人感受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让他们觉得做瓷器是受人尊重的,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继续做。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没有了生活之忧,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的董事长陈武平说。作为中国的瓷都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景德镇已经形成了使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陶瓷生产、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的陶瓷产业体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大师频收威胁短信 犯罪嫌疑人落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大师频收威胁短信 犯罪嫌疑人落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边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