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陶瓷器 > 导航 >

阳城县:打造中国“陶瓷之乡”

阳城县:打造中国“陶瓷之乡”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陶瓷艺术

2021-04-13

【www.taoci52.com - 中国古代陶瓷器】

阳城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悠久的生产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阳城县把陶瓷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以现代园区经济的理念,着力打造建瓷工业园区。11月9日,在阳城县芦苇河畔,机声隆隆,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晋陶陶瓷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

负责筹建的老总商兆峰告诉记者:“晋陶的产品定位为高档日用瓷和艺术瓷,将文化艺术设计与陶瓷制作有机融合,独创三维陶瓷技术,专业生产五星级酒店及高档会所专用瓷具。”

与晋陶毗邻的是又一家大型的现代陶瓷工业企业三英,由广大佛山三英精细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300亩。这是一个拉长陶瓷产业链的工业新型化项目。

在获泽河的源头、当年泽州府所在地,一座蓝色的工厂在四周的黄土地衬托下,非常醒目。它就是由伏岩山煤炭有限公司和广东客商联合投资兴建的,一个具有非常意义并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陶瓷企业舒耐奇。

从晋陶、三英到舒耐奇,这些无不代表着阳城陶瓷的“高、精、尖”。目前,阳城县已有建筑陶瓷生产厂家18家,日用陶瓷生产厂家11家,年产值达20亿元。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湖北省通城县:积极打造华中陶瓷中心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指导,紧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作为九省通衢的中部核心大省湖北而言,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更加时不我待。通城县地处武汉“8+1”城市圈重要成员的咸宁境内,属于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中地区,既能共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区位、政策、人才、资源等优势,又在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拥有巨大空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陶瓷业颇具规模,奠定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资源丰富的通城县在承接沿海陶瓷产业转移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鄂东南地质大队勘察论证,通城县境内可供使用的各种高岭土资源蕴藏量在3000万吨以上,不仅有丰富的风化花岗岩型、风化伟晶岩型、风化细晶岩型、断层泥和淋积粘土型资源,陶土储量也在6000万吨以上,可作彩釉砖块、日用精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彩陶、建筑用陶的制作原料。通城县高岭土的吸水率和白度均超过了国家标准,而且开采便捷,近的可就地取材。中国建材科学院有关专家到通城县考察后称,这里的陶瓷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国都为数不多,这将为通城振兴陶瓷工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通城县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陶瓷工业发展较快,全县大小陶瓷厂超过300家,陶瓷生产厂的净值近1000万元。生活、建筑、工艺用瓷涉及的品种多,样式全,是当时邻近三省的抢手产品。后来随着体制落后和技术人才的流失,陶瓷业逐渐衰退。但是当时的规模生产为现在承接沿海陶瓷产业转移和振兴陶瓷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城是一块正在崛起的投资热土。近年来,该县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磨具磨料、中药制药、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电工绝缘材料、矿产品开发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中的陶瓷工业园区占地8平方公里,已完成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日趋完善,陶瓷工业废渣二次利用配套产业初具规模,废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之中……这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为通城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大力发展陶瓷工业,符合通城县的实际,且投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借助新一轮陶瓷产业转移,优化升级,打造“陶瓷之都”的契机,通城正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通城陶瓷工业园,为沿海陶瓷企业进入通城保驾护航。以开放的视野组织生产经营,以更新的机制加快技术创新,以驻足湖北面向世界的眼光来进行招商引资。

通城县政府正在积极规划,到2015年,将把陶瓷业建设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工业系统的主导产业,将通城打造成为华中地区集陶瓷原料加工基地、陶瓷产品生产及出口基地于一体的“小瓷都”。对投资过亿的生产型企业,县政府实行“一事一议”。即企业投产后3年内县级税收部分对企业实行奖励返还制度,并配送部分标准厂房;投产3年内免收一切县级管理规费,上级部分应收取的规费实行“一卡制”定费。从签订投资协议起,县政府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全程代办执照、监理工程、招工培训、信用贷款、安全生产、治安维护等系列服务措施。真正落实“四全”政策,即:税收全奖、规费全免、厂房全送和服务全程。

通城县电力隶属华中电网,依托三峡水电工程,境内建有小水电站6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大工业用电价0.53元/千瓦时。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同网同价为1.23元/吨。4000~6000大卡的煤炭均价350元/吨。

丰富的优质陶瓷资源、充裕的能源、务实的招商政策,市场区域广阔、高起点高规划的通城陶瓷工业园成为陶企挺进华中,承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新亮点。今年上半年,通城县赴佛山进行陶瓷招商。全球鹰、天宇、奥雅、金尊、艺高、彩石烧等6家佛山陶企与通城县分别签订了投资合同和投资意向协议。投资总额达7.5亿元,其中合同金额3.5亿元。

据行业专家分析预测,国内外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和转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通城县只有通过推动沿海产业向中部逐步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双向互动和共赢。使陶瓷工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通城打造成为内地乃至世界的“陶瓷之都”!

煤改工程让中国“工业陶瓷之乡”减污增效


中国工业陶瓷最大的生产基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通过实施陶瓷行业的煤改气、煤改电、煤改油工程,全面削减了排污总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湘东是闻名全国的“工业陶瓷之乡”,产品占全国六成以上市场份额。同时它又是萍乡市工业最密集地区,属典型的“烟囱经济”区域,曾一度被列为全国重点污染控制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近两年,湘东加大了对倒焰窑的改造力度,全面向烟囱经济挑战。迄今为止湘东区投入近1亿元,对全区111家陶瓷企业、164座倒焰窑、180根烟囱进行“三改”(煤改气、煤改电、煤改油),目前已完成近百家企业近120座倒焰窑的改造,拆毁烟囱170根。

记者6月22日在工业用瓷生产大户萍乡市金源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无烟无味无污染的煤气梭式窑已经代替了过去烧煤的倒焰窑。公司全瓷填料、拉西环、中铝球等工业用瓷产品从2005年起开始采用煤气梭式窑来锻造,改变了过去大烟囱往外排黑烟,附近居民怨声载道的情况。

据了解,与倒焰窑相比,采用煤气烧制的陶瓷产品,成品率更高,质量更稳定,而且生产的周期也缩短了,每吨比过去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元。全区年产120万顿工业用瓷产品,如果全部采用煤气燃料,将会给企业节约成本3.6亿元。目前全区陶瓷行业的80%已经实现清洁能源生产。

金源陶瓷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曾琦说,2006年公司以煤气为燃料生产的2万吨工业用瓷产品,与以往以煤为燃料相比,减少成本600万元。

同时,通过煤改工程,湘东区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未治理前的2005年,全区水泥行业粉尘排放量为11936吨,治理后的年排放量为1447.24吨。治理改造后,陶瓷行业削减的煤耗量、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96万吨、654.08吨、20.69万吨。

“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上半年陶瓷出口喜人


记者从梅州大埔县有关部门获悉,2014年1-6月份,大埔外贸出口11123.8万美元,比增33.9%;其中陶瓷企业出口9731.5万美元,同比增长39.8%。

据记者了解,大埔是中国的“青花瓷之乡”,拥有800多年陶瓷生产史,陶瓷是大埔传统的出口产业。近年来,大埔县有效整合资源“抱团结盟”,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陶瓷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在大埔县陶瓷生产大镇光德的梅州峰联陶瓷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一个个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盆、花瓶等工艺品,一些工人正对半成品进行描绘勾画。“这种纯手工的青花,更具传统特色,立体感更强,在欧美市场更受客人的喜欢,价格也更高”,公司负责人介绍到。今日酒店商城记者了解到,仅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出口额达到54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

为推动陶瓷企业走出去,该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精心组织陶瓷企业参加广交会和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抢抓出口订单。在第115届广交会上组织了37家陶瓷企业展位93个,签约成交9820万美元,同比增长18.24%。与此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支持建立企业网站,应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洽谈、交易,拓宽陶瓷销售渠道。

沈阳法库潜心打造“中国陶瓷谷”


过去几年,法库一度喊出“打造东北瓷都”的口号。如今,随着法库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个生产体系完善,市场覆盖全球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正在法库日益形成。法库不再满足“东北瓷都”,将目标放眼全国。

法库县,从原来的“东北瓷都”华丽升级为“中国陶瓷谷”。在8月8日举行的2013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表示,预计到2015年,法库陶瓷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法库将成为东北亚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法库潜心打造“中国陶瓷谷”

法库地处沈阳北部一小时经济圈内,是全国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全国瓷土基地县,已探明的瓷土、高岭土、硅灰石等30余种非金属矿种,占全市的70%以上、全省的20%以上。

法库从2001年12月31日开始建设中国陶瓷谷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法库陶瓷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

到2012年,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已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陶瓷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亿元,陶瓷产业税收5.5亿元,直接安排就业近7万人。今年上半年,实现陶瓷工业生产总值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亿元。

目前,法库已累计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186家,形成了以建筑陶瓷为主,涵盖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电瓷、卫生洁具等12大类27个品种的现代陶瓷生产体系,市场覆盖中国东北及俄罗斯、美国、蒙古、韩国等多个国家地区,产销率一直是100%,成为全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

法库也因此先后被授予“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陶瓷谷”等称号,法库陶瓷谷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中国陶瓷谷大市场销售收入突破百亿

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法库陶瓷产业园区拥有国家级陶瓷科技研发中心、陶瓷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00万平方米中国陶瓷谷大市场。

其中,中国陶瓷谷大市场下辖七个分市场,共入驻商户715家,汇集了全国几百家的建筑陶瓷、卫生洁具的名优产品。2012年,市场销售收入已突破100亿元。

如今的法库陶瓷业界流传着一句话——法库陶瓷“买全国,卖全国”。

法库浩松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显宗告诉记者,这句话反映出法库已经成为全国陶瓷产品的集散地之一,在这里能买到各类知名品牌产品;同时,诸多企业落户法库,使得“法库制造”这张陶瓷业界的金字招牌叫响全国,销售网络覆盖大江南北。

“陶博会”将吸引10万人汇聚法库

正是依托法库日益壮大的陶瓷产业集群,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每年都吸引国内外陶瓷业界人士参加,已成为全国陶瓷行业发展方向的窗口及平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2013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将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主办,辽宁法库陶瓷协会、东北瓷都商会、国内外陶瓷主产区(商)协会、中国瓷谷各陶瓷企业承办,于9月5日——7日在法库举行,会期三天。

据悉,本届展会以“城镇化与中国陶瓷谷”为主题,以“陶博会”为载体,展会设置六大展区,参展范围分为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产品展销及建筑陶瓷产品展销两部分,预计参展、参观人数将达到10万余人次。

据法库县县长陈佳标介绍,2013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在原有展出门类的基础上,专门在陶瓷文化创意展示中心开辟了专门的艺术瓷展区,主要展出宜兴、德化、景德镇等全国陶瓷知名主产区的艺术瓷展品。届时,这些精彩纷呈的艺术瓷展品将为世人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过去这些传统陶瓷重镇咱们请都请不来,如今纷纷主动联系法库、落户法库,足见法库陶瓷产业在全国的突出地位,以及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的知名度和巨大魅力。”陈佳标说。

法库陶瓷业目标千亿产业集群

冯守权表示,预计到2015年,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将力争落户生产及配套企业突破1000户,争创各级名优品牌10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法库届时将努力建成汇集建筑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新型建材等产业于一体,集科技研发、市场销售、会展交流、物流集散等功能于一区的国家级循环化经济示范园区,东北亚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在陶瓷产业的强力拉动下,法库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综合指标居于全省第一集团,成为正在崛起的沈阳北部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现代田园城市。”冯守权说。

宝岛台湾“陶瓷之乡”的喜乐哀愁


莺歌,一个位于台北县的古朴小镇,因盛产陶瓷而享有“陶瓷之乡”的美称。日前一次偶然的莺歌夜游,让记者于不经意间体会到这里捏合煅烧在陶土和彩釉中的喜乐与哀愁。

莺歌的制陶业可谓由来已久。据当地史料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福建泉州吴姓家族渡海来台,取用当地的田土烧窑制陶,自此开启了莺歌人“点土成金”的历史,至今已有200余年。方圆仅18平方公里的莺歌小镇,在最繁盛时拥有近千家陶瓷工厂,陶瓷商店、博物馆、陶艺馆更是不计其数。当地居民从事的工作,也几乎全与陶瓷有关。

来到这个陶瓷的世界,首先体会到的是陶瓷带给人们的闲趣和快乐。在有着“陶瓷老街”之称的尖山埔路上,喜欢陶瓷的淘宝者们,多半不会空手而回。几百家风格各异的陶瓷商店和展厅,会充分满足你欣赏和选购的欲望。

在这里,陶瓷不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在陶艺家黄永全经营的“釉之华-活的陶瓷教育馆”,记者就看到了许多看似粗糙却充满了童趣、童心的陶瓷“作品”。

原来,为了推广陶艺文化,莺歌镇上设立了好几家陶艺教学馆,供喜欢亲手尝试制陶工艺的游客和孩子们尽情地创作和“玩泥巴”。现场会有专业人员指导,客人从定中心、开洞、拉高、成形一直玩到“修坪”阶段,之后的上釉、窑烧则交给店家来完成。

以莺歌为代表的台湾陶瓷业曾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创造出一段绚丽的辉煌。但近些年来,由于岛内经济不景气,台湾的陶瓷产业逐渐萎缩,莺歌的一些陶瓷业者开始被迫转行,部分有实力的陶瓷业者则赴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天地。黄永全告诉记者,眼下莺歌陶瓷业的整体竞争力已大不如前,基本没有出口,只能依靠岛内市场及观光消费。莺歌的陶瓷业也逐渐由大规模陶瓷生产转向创意型陶艺。

原来,在表面的光鲜和琳琅背后,竟也隐藏着莺歌陶瓷几分“苦中作乐”的无奈。

“不过,我们还是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陶艺创作中的独特创意。”黄永全说,“而且,我们在创作中始终会坚持反映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和思考。”

这位年轻陶艺家的一件作品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这件名为“融合”的作品由一堆看似杂乱的芋头和地瓜组成。“一些政治人物总是喜欢在岛内挑起族群矛盾,把台湾民众硬分成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黄永全说,“于是我用这两种东西分别代表‘本省人’和‘外省人’,把它们混杂在一起让人无法区分,借此表达人们希望团结、融合的心声。”

这一瞬间,记者的心中不禁感受到一阵强烈的共鸣。一堆没有生命的陶土,竟也能诉说出岛内民众乃至大陆同胞埋藏心底的共同渴求。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诚挚的诉说和不懈的追求,莺歌的陶瓷文化才能这样薪火相传,在困境中仍能坚守住快乐和希望。

法库县强力打造“东北瓷都” 全县大干50天


“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建设1000条各类陶瓷生产线和中等规模城市为目标,强力打造‘东北瓷都’,昂首阔步冲刺全国百强县!”11月9日,法库县委书记王凤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年初以来,法库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空间、优环境、上项目,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在全市一市三县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下一步,法库县将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富民、资源转化、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推进陶瓷、木业、新能源、绿色食品、轻工家电五个主导产业和物流、生态旅游两个经济区,以及万寿菊、树莓、花生、棚菜、葡萄、畜牧六个特色产业建设,搭建科研、教育、服务、卫生、金融等服务平台,使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王凤波说,法库县将采取倒计时的办法,全县总动员,大干50天,确保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到年末,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入全省前20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利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增长速度高于上年增长水平,为明年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品牌战略 夹江县全力打造百亿瓷都


夹江建陶产业集群的4家企业12个品牌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是夹江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市工业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技术创新之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倾心打造全省百亿陶瓷产业集群取得的重大成果。12月22日,夹江县委书记赵勇就打造中国西部瓷都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夹江是一座新兴的陶瓷工业城,建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的中国西部瓷都,整整经历了20年。赵勇介绍,目前夹江有建陶企业97家,238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5亿平方米,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18%。相关配套企业50多家,各类经营户1600余户,建陶及配套业年销售收入达63亿元,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配套齐备、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经委已明确表示将夹江建陶业列入全省2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赵勇表示,此次夹江4家企业12个品牌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是多年实施质量品牌战略的回报,必将对夹江打造百亿建陶产业集群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夹江将继续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预计到2010年,高中低档产品比例由2:3:5调整为3:5:2,实现年销售5亿平方米,行业总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

作为西部瓷都,夹江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等建陶主产区相比到底具有哪些竞争优势呢?赵勇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五年,夹江的建陶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与沿海的建陶主产区相比,夹江具有能源、区位、成本、集群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天然气优势,不但价格成本远低于重油,而且烧制的陶瓷质量也更好,这是沿海地区不能比的。

在打造具有强竞争力企业这个奋斗目标上,赵勇表示,政府将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引导,贯彻循环节约理念,坚定红坯研发路线,突出结构调整主题,培育品牌打造核心,完善产业集群系统,健全行业秩序规范。

法库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争创中国陶瓷之都


作为沈阳市产业集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法库陶瓷产业从2002年第一条陶瓷生产线落地至今,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利用资源优势,法库“一抓到底”让陶瓷“希望之光”辉耀四方,成为实至名归的“东北瓷都”,引领法库县域经济走向辉煌。

如今,法库陶瓷产业力图实现新飞跃。以改变中国陶瓷发展格局、改变世界陶瓷发展格局的气魄,法库人发扬“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精神,计划大干三年,创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向“中国瓷都”目标迈进。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争创中国陶瓷之都。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法库陶瓷产业定将续写新传奇。

10年耕耘法库陶瓷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对法库而言,却是金子般的10年,是依靠陶瓷产业创造发展奇迹的10年。

2002年3月,当时的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法库要认真查摆自身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要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举全县之力迅速将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陶瓷产业,“此事要一抓到底,这是法库的希望之光”。

地处长白山余脉与医巫闾山余脉交界处的法库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27种,占沈阳市已知矿种的70%以上,占辽宁省的20%以上。矿产地70处,种类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能源矿产为辅;瓷土、膨润土、硅石、硅灰石、方解石、沸石等30多个品种的非金属矿产储量之大、品位之高、种类之全位居世界前列。法库因此享有“全国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全国瓷土基地县”的称号。

2002年春天发展陶瓷产业的战略决策,让长期以来埋藏在法库大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迅速成为法库经济腾飞的抓手。

当年6月,第一家陶瓷企业“沈龙瓷业”落户法库经济开发区,4个月后投产。

一个见证发展奇迹的美好时刻从此开始,一个属于法库的陶瓷时代就此盛装启幕!

2010年8月26日,法库被中国工业陶瓷协会授予“东北瓷都”称号。9月12日,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东北亚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称号。10月12日,荣获“中国产业百强县”称号。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法库陶瓷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不断令世人刮目相看。

如今,法库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陶瓷园区落户企业152家,竣工投产生产线240条,在建生产线162条,产品主要面向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部分产品销到北京、天津一带及出口国外,直接安排就业近5万余人。

“点石成金”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离不开法库县委、县政府坚守的信念:“一张蓝图画到底,是发展陶瓷产业集群的首要保障。只要是老百姓受益的事情、老百姓拥护的事业就要一抓到底,决不改弦易调。”

殚精竭虑,10年耕耘。在陶瓷产业的拉动下,一座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正在法库大地迅猛崛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法库县域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法库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18亿元,同比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98.5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50.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5亿元。

今年以来,截至2012年6月末,园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13亿元,同比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66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6亿元,同比增长60%。

陶瓷产业,改变了法库的命运,让资源大县意气风发走在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腾飞路上。

冲刺千亿举全省之力迈向中国陶瓷之都

法库陶瓷产业的发展奇迹,来自于法库人一如既往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省、市党委、政府自始至终的全力支持。

从2002年陶瓷产业起步至今,法库县委、县政府从未动摇过发展陶瓷产业集群的决心,从未停止过发展陶瓷产业集群的脚步,变化的只是从规模要质量、从粗放要集约、从产业要集群向目标迈进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不变的,更有省、市党委、政府十年如一日对法库陶瓷产业的支持、关注。

去年11月,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法库陶瓷产业要“紧盯国内市场、发展中高档产品、引进外国著名品牌、大力发展卫生洁具和艺术陶瓷,提高附加值”。

今年5月,省领导来法库调研,对法库陶瓷产业寄予厚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争创中国陶瓷之都。”

6月,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家座谈会在沈阳召开,省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79位知名陶瓷企业家亲切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商法库陶瓷产业发展大计,“希望各位企业家紧紧抓住机遇,到法库投资,大家一起努力,早日把法库建设成为中国陶瓷之都”。

建设中国陶瓷之都,法库具备各种条件:这里有充足的原材料,完全可以百分之百本地化;这里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陶瓷企业,聚集度非常高,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地区;这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已经搭建了包括金融、人才培训、研发、展销在内的12个平台;这里依托陶瓷产业,正在形成一个功能齐全、为陶瓷产业发展配套的中等城市;这里交通便捷,商务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这里土地充足,基本能够满足陶瓷产业建设用地需求;这里市场前景广阔,不仅有东北市场,还可以辐射包括蒙古、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东北亚国际市场。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法库陶瓷产业发展,专门设立了1亿元技改资金,用于陶瓷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法库县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支持下,法库陶瓷产业将进一步实施“国际化、品牌化、瓷文化”发展战略,围绕产业调整和进档升级、产业配套服务平台建设、集约使用资源等主要工作全面推进陶瓷城“二次创业”。到2015年,力争园区落户生产及配套企业突破1000户、争创省级以上名优陶瓷品牌100个、有10户以上企业上市、从业人员1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把法库建设成为东北亚现代建材产业基地;汇建筑陶瓷、创意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新型建材等产业于一体,集科技研发、市场销售、会展交流、物流集散等功能于一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陶瓷之都。

只争朝夕不到一个月引资35亿元

有了新目标,就立即付诸行动。“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人,明确发展思路后,正举全县之力,以改变中国陶瓷发展格局、改变世界陶瓷发展格局的气魄,迎接陶瓷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春天。

着力引进新的陶瓷企业,成为法库人努力的重点之一。在他们看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必须在继续巩固提升建筑陶瓷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卫生洁具、艺术瓷、日用瓷、特种瓷和新型建材企业。

于是,法库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带队的招商小组,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招商小分队,分赴国内外陶瓷产区,展开新一轮招商攻势,进行地毯式排查,着力招引名牌企业、龙头企业。利用以商招商、陶瓷商会招商、聘请一批区域招商代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延伸招商触角,不断拓展招商层面,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陶瓷品牌。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法库县的“四千”招商精神,很快见到了实效。

5月10日以来,法库经济开发区共派出5个招商组,接待来访客商750人次,洽谈项目65个,达成意向项目11个,签订合同项目5个,引资总额35.5亿元。

赴福建、走山东、下广东、奔江西,与法库县签约的5个项目永德科技陶瓷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工业精细陶瓷项目、世拓(沈阳)建筑系统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文化石项目、沈阳新宝丽洁具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的卫生洁具项目、沈阳市中瑞陶瓷建材市场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的市场项目等,个个含金量十足。

11个意向型项目,其中投资超亿元的就有7个。如淄博海特曼集团与开发区初步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新上4条高档内墙砖生产线,总投资3.5亿元,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大连中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高端陶瓷市场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中国全友卫浴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建设卫生洁具及配套生产项目。

据介绍,下一步法库将加大产业配套企业招引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根植性,提高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对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对能产生集聚效应的核心企业,要“筑巢引凤”,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精诚所至一次座谈会签约22个项目

6月13日,对法库陶瓷来说,是个好日子。当天,在沈阳召开的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家座谈会,广东亚洲陶瓷控股、佛山全友卫浴、广东科捷制釉、佛山金牌陶瓷、江西威福尔能源科技、大连中星制冷等11家企业负责人踊跃发言,为法库陶瓷冲刺千亿产业集群建言献策。与会的79家知名陶瓷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准法库,此次座谈会共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42亿元。

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诚意,让投资者心动,进而积极行动,携起手来,汇聚到法库争创中国陶瓷之都的洪流之中。

对这些知名企业来说,投资法库,前程远大。

未来三年,将是法库发生巨变的三年。城际铁路开通后,沈阳至法库只需30分钟;通用飞机可实现开放点之间的通航;东北地区最大的陶瓷市场、国家级的检测和研发中心、充足的气源、充沛的双回路电力、日供10万吨的工业用水以及30万城市人口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潜能,法库都展示出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法库县委、县政府承诺:法库是诚信的法库,将尽心竭力地为来此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提供“主动、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创造“舒心、安心、放心”的发展环境。

法库县委、县政府真诚地希望,企业家朋友们聚焦法库的陶瓷产业发展,抢抓法库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到法库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赢发展。

法库县委、县政府的真诚,感动了投资者。法库发展陶瓷产业独具的优势,更让知名企业心向往之。具体而言,法库境内现已探明陶瓷黏土和高岭土储量达3亿吨以上,适合做各种陶瓷,且开发成本较低;在全国陶瓷产区,唯有法库陶瓷企业集中在一个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产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有国家级陶瓷研发中心和陶瓷技术检测中心,能为陶瓷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煤炭、天然气、煤制气、煤层气、电力等能源丰富;交通便利,生产运输成本低;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工业、商业用地储备充足,土地成本较低;园区有建筑陶瓷、电瓷、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洁具等门类相对齐全的陶瓷生产体系,一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更让人心动的是,法库发展陶瓷产业具有投资环境的优势。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东北亚新型建材产业基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将会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实行封闭式管理。发展陶瓷产业除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外,还享有法库县制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为发展陶瓷产业,法库搭建了12个平台,即一流医院、一流幼儿园、一流职业技术学校、陶瓷学院、公共研发中心、会展中心、配套住宅、星级酒店、物流中心、融资平台、陶瓷博物馆、休闲游览中心。

据介绍,今后,法库县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创新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实行全方位封闭管理,充分放权、授权,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全程高效服务;继续深化包保体系,将服务企业人员队伍建设成一支信息快捷、办事高效的前置系统,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一个运转灵活、高速的指挥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管理经验,创新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投融资、考核等体制机制,为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提供保证。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阳城县:打造中国“陶瓷之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阳城县:打造中国“陶瓷之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陶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