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 导航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 艺术瓷砖

2020-07-24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蓓蕾挂枝头,花开满园闹处州。对于有着1400多年建州历史的丽水而言,民间艺术宝藏,种类繁多且弥足珍贵。“艺术之乡”的桂冠,戴在丽水的头上再合适不过了。8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丽水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级别的“艺术之乡”。

翻开丽水民间艺术的珍贵画卷,丰富程度让人惊喜。其中有以“丽水三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以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松阳高腔和丽水鼓词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和曲艺;有以处州古廊桥为代表的民间古建筑艺术;有以青田鱼灯舞、畲族稳凳等为代表的民间舞蹈和杂技;有以畲族三月三歌会等为代表的民间习俗;还有以刘基、仙都传说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传说。

龙泉宝剑,名扬天下。“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万里横戈探虎,三杯拔剑舞龙泉”,不知不觉,龙泉早已成为宝剑的代名词。相传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寻找铸剑佳地,最终在龙泉秦溪山下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龙泉铸剑用材讲究,良工锻炼,工艺独特。以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著称。欧冶子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在我国历史上,属龙泉青瓷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龙泉青瓷起始于南朝。宋代,龙泉的哥窑为全国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青瓷民窑之巨掌。“哥窑”产品釉面布满纹片,胎色灰黑,古朴而庄重。“弟窑”产品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色呈朱红,青润如玉,莹澈剔透。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为我国瓷器制作技术提供了丰富经验。

“国宝”青田石雕最早问世于魏晋时期,以青田本地所产的蜡石为原料,精细雕琢成为名贵的工艺品。如今,青田石雕早已名闻世界。其石材质地细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其中以灯光冻石最为名贵,价等黄金。青田石雕因材施艺,因色取俏,造型新颖,层次丰富,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之奇葩。

东方陶瓷艺术瑰宝之一的遂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艺术,具有胎质细腻、精雕细镂、纯朴庄重、无釉无彩、古色古香的特色。缙云河阳剪纸工艺精巧,带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全国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字串7

扩展阅读

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


陶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守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瓷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陶艺发展的开初,本属民间艺术,它根植民间的土壤,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着壮观的发展和规模,中国陶瓷曾征服了海内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内外的帝王将相。

中国皇帝在景德镇曾多次设立御窑厂,为陶瓷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越到后期,由于统治者审美水准的低下,又要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形成了一条繁琐、堆砌、做作、空虚的宫庭艺术格式,因此就有官窑民窑之分。

民间陶艺,尽管经历着各朝的风风雨雨,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的发展起来。

一、民间陶艺的特征

民间陶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长、地方特性、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

民间陶艺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民间陶艺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朴素、不加修饰、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运用自如,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夸张、稚拙之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要说现代抽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我看就数民间陶艺了,因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就是抽象的典型。民间陶艺的选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价廉物美,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材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加工细致,纯度很高的材质,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纯度较底的材质,更能体现粗犷,朴素,原始的材质本身的美,因为这种材质一经火焰烧成后,化学反映复杂表面肌里效果丰富。从而使纯真的感情,自由的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体现。

景德镇的民间青花坯胎,就是采用含铁质较高的下脚料,使用单纯一种青料彩绘,有料有笔,层次分明,在单纯中见真情,从素雅中见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温烧成,画面呈现青白相映,晶莹透彻,“娇翠欲滴”,互为渗透,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手艺是民间陶艺的重要特征,只有纯熟的手工技术,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随机应变的体现心灵的感受,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迹刀痕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显示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火焰是陶艺最具特征,最受制约的一关,所以陶艺也可说是火的艺术,任何不经火的考验,就谈不上是陶艺了。

火是可怕的,但人为的控制它,又能造福于人类,造就着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釉彩。钧瓷无双,靠的便是火焰的变化和气氛的控制。制约看起来是坏事,也是好事。人们不可能超越制约的一面,但只要能在制约的范围内去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才是陶艺的真正语汇。民间陶艺便是最能适应的体现火焰的作用了。

民间陶艺,从立意、选料、造型、制作、装饰、火焰的运用,都是有机的完整的结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处理得当,才能产生和谐的,自然天成之美。

二、景德镇民间陶艺的现状

a、现代工业的冲击

自从五十年代初期,将无数个体的,作坊的生产方式,改造成全民的大规模的、号称十大瓷厂(最大的五千人左右)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工艺流程,也不遗余力随之改造,曾显赫几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为之夺魁的几十座传统柴窑被倒焰煤窑所代替(至今仅保留二座柴窑“,随后手工淘泥,手工拉坯,修坯,手工绘制民间日用瓷,都用机械精制原料,机械压坯修坯,用花纸贴花,用橡皮印花所代替,几乎凡是用手工的工序,都进行了改造,因为手工被认为是“落后的”;同时将景德镇传统的多品种单件艺术瓷、小配套的日用瓷、釉色以白里泛青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改造成以高白泥釉、大配套的日用瓷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于是产量扩大了,数量提高了,然而原料单纯了,温度一致了,装饰规范化了,质量降低了,原有的手工淘泥、拉坯、修坯,民间青花几乎都不见了;更可怕的是这种技艺被淘汰了。景德镇的优势和固有特色几乎被消亡了。

B、宫廷艺术的冲击

景德镇自从有了御窑厂的建立,宫廷艺术就开始产生。这些专为皇宫营造的瓷器,民间不得使用。宫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惜工本,从原料的选择、加工、造型、制作之精工,画工之细微,烧炼之讲究,都是优选最佳;另一方面,画工由原来的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自成画风,到完全听从督陶官的指挥、宫廷意趣和画风所左右,于是由自由、泼辣的画风转到工整、呆板,以致到繁琐、堆砌的宫廷艺术画风;同时们误认为,宫廷主张的、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于是这种画风一直延续至今,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刻板。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许多海外华人却误认为这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外贸人员也以画工的多少和画面的繁简来定价格了。

C,文人艺术的冲击

民间陶艺与文人艺术,有它共同的东西,也有它不同的东西,民间陶艺讲究直观、单纯、明快、夸张、趣味;文人艺术更讲究意境、含蓄、诗画、金石相配。在装饰方法上,民间陶艺,当它装饰一个主体的器皿时,它往往考虑的是全局,是面面可观,是与器皿的高度结合;诗书画不同时装饰在一个可视画面上,图章或年号是写在器皿的底款上。这样更能使人感到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立体的整体。

文人画则不是这样,而是将一个立体的器皿当成平面来装饰,诗书画、印章,同时在一个可视画面呈现,其它的几个面也许就毫无价值。这样的画面往往呈孤立的,有强加于器皿之感。至于民间陶艺那种,自由、洗染、奔放的潇洒风格更是没有。但是文人画的社会基础雄厚,格调高雅,书卷气浓,一旦将其搬到陶瓷装饰上来,也就很快占有了重要的席位。

纵观这些因素,都对民间陶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冲击。现在我们要呼吁、要用现代观念来保护和发展手工民间陶艺,要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更具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现代民间陶艺。

三、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是现代文人用现代的审美观念,采用可塑性很强的土质,直接手工成型或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辅助成型,经火焰烧成后形成一种硬性的、永不变质的一种陶艺。

陶艺有原作陶艺,有产业陶艺。产业陶艺是指通过模具或机械的手段能大量或批量生产同一造型或画面的陶艺产品。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有所发展,有一定的市场,因为可以价廉物美。原作陶艺系指直接用陶土、瓷土手工成型、加工、烧成或烧成后再行加工多次烧成的单件作品。

现代原作陶艺,既不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也不是现代工业设计。它是用现代艺术观念来表现一种纯精神和情感的、个性化很强的纯手工原作陶艺;它可以说是民间陶艺的延续的发展,是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它重新恢复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它重新肯定手工的价值;它放宽了对材质的运用范围和对泥土本质的探求;它不拘一格的追求更多的表现手法;更重视火焰的神秘作用和偶发性的肌理效果。它是民间陶艺之光,是回归意识的反映,是二十世纪现代审美的体现。也可说是寻找失落了的民间陶艺的质朴情感和语言以补充、丰富和刺激现代陶艺的新语汇。

现代陶艺的出现,是国际性的普遍现象;是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后,失去人情味,而追求回归自然,日常生活归真的情感需要。

这说明科学上的规范化,代替不了艺术上的多样化,复制品代替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

现代陶艺是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陶艺的发展开僻了前景,陶艺的发展又体现了科技。陶艺的构思、构想、设计必须通过科技得以实现。对现代陶艺的创造,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滥用科技成果是可悲的。

陶艺的制作和装饰过程,不能立即看到最终效果,往往处于朦胧状态,只有通过火焰,才能最后显现真面目,因此要求陶艺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科学的头脑,又要有艺术的细胞;既要能熟练的驾驶材质、制作过程、烧成温度的选择的控制,又要有现代的造型能力,只有在基本上掌握这二方面的知识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挥材质、工艺流程、烧成的特殊作用,现代陶艺这一特殊的个性语言才能得到发挥。

四、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处境

中国的陶艺家基本上都是在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工厂、研究机关、学术里进行创作,其主要创作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其主要考虑的是适应市场,适应生产规程,适应大量的推广,要陶低成本。他们不可能用过多的主观意识强加于生产,强加于市场,当然这是主要的,但长此以往,陶艺家也就很难发挥自我的创作性和个性。

中国现代的原作陶艺,还处在萌芽状态,还难于很快扩展。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一是作品尚欠成熟,还不够对路;二是经济水平还远不到能购买原作的程度;三是多数文化层次未能达到能接受的水准。

目前有些陶瓷产区的原作陶艺有所发展,主要是销往国外,那些没有打开国外渠道的就难于扩展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起码制作、烧成设备,只好求助于大型工厂的大型设备。这些工厂一般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多属大批量,有自己特定的规范化的工艺程序,它不可能适应不同陶艺的追求。其结果是陶艺家的追求,只适应现成的工艺流程,而不是工艺流程适应原作陶艺的需要。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多数懂得造型的,不懂得工艺、泥料、制作,烧成是怎么一回事大都不知道;懂得工艺的又不懂得造型艺术,甚至连一点美感修养、美与丑、高雅与庸俗都分不清。当然这里牵涉到一个如何培养陶艺家的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的分家,还是科学和艺术溶为一体?

综上所述,无疑都影响着民间陶艺、现代原作陶艺的提高与扩展。对于民间陶艺来说,一方面要避免淘汰或否定,要弘扬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抬高它到不适当的程度,要扬弃其封建

民间艺术--瓷鼻烟壶


在所有质地的鼻烟壶中,除玻璃胎外,即以瓷胎最为丰富了。和玻璃相比,除了不透明之外,瓷鼻烟壶几乎具有玻璃鼻烟壶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事实上,瓷鼻烟壶比玻璃鼻烟壶出现得更早,因为在鼻烟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便习惯用盛药的小瓶来盛装鼻烟,这些小药瓶均为瓷质。人们在改变了瓷药瓶的原有作用之后,不再称之为药瓶,而是改称为鼻烟壶(瓶),这些小药瓶便是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推荐阅读价低质优朝鲜画升值潜力不容小觑

朝鲜与中国是近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近年来朝鲜画家的作品已数次在中国亮相2009年时值中朝建交60周年,为庆祝我国60...

张大千名画、佛头、恐龙蛋藏匿于文强“

张艺谋遭两家官司叫板:官员炮轰盲目造齐白石作品9520万元成交破全球中国嘉德2009年终总结:成交27.12贾科梅蒂雕塑刷新拍卖纪录成为世界最央视无锡影视基地遭焚或牵动哪位领导被“驱逐”的艺术著名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将创作第17

宋庄嬗变:中国文化2.0时代的选择(延安时期红色国画:革命与现实的交响乐甘学军:艺术品永远会被“检漏儿”的画2010只虎献给世博河南画师挑战“盗墓专业队”不懂行情百万文物只卖博宝2月4日古玩行情报价青花、青花釉里红鼻烟壶

目前所知的瓷胎鼻烟壶中以青花鼻烟壶最为丰富。陶瓷类鼻烟壶在清代产量很大,康熙年间青花鼻烟壶较多见,单色釉、珐琅彩鼻烟壶则较少见,很多不写款。雍正、乾隆年间青花鼻烟壶画工比康熙时更工整,题材使用广泛,产量大,青花发色纯正。道光年间青花鼻烟壶虽然产量超过前期,但水准却大打折扣。此时除少量官窑器外,大多产品瓷质疏松,画工也欠严谨,款识多是书写堂款或是图记款。光绪至民国年间所制青花及青花釉里红鼻烟壶,釉色偏白,画工多不精,精品如凤毛鳞角。现代新仿品,底足款识多以细笔平描,釉面光亮,画面上人物、山景、房舍等多先以细笔勾勒轮廓,再在所勾勒轮廓内加绘青花。

青花缠枝葫芦纹葫芦形鼻烟壶清中期高4·5厘米估价:RMB6000-8000成交价:RMB41800

葫芦形鼻烟壶,圆底无足,小巧精致。通体绘青花葫芦纹,藤叶缠绕全身,因葫芦多子而寓意"子孙万代"。配荷花形象牙座

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俗称“青花加紫”鼻烟壶,现代仿古制品的主要生产地是景德镇的一些小窑。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中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多先用细线画出轮廓,再往轮廓里添釉里红。这类新仿瓷质鼻烟壶一般釉面较亮,古玩行称之为“贼光”。另外,人们将青花鼻烟壶的制作法和釉里红鼻烟壶的制作法结合在一起,便可制成青花釉里红鼻烟壶,在某些装饰题材上,青花釉里红比单纯的青花或釉里红更能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民间艺术奇葩:山西平定刻花瓷背后的故事


始于唐代的平定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平定窑刻花瓷因其特殊的材质、复杂的烧制工艺、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而名扬天下。

2006年9月25日,在阳泉市平定县召开的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展演暨中国刻花瓷艺术节上,平定县被命名为“中国刻花瓷之乡”、“中国刻花瓷研究基地”。从此,平定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献名邦”,又多了一项“刻花瓷之乡”的桂冠。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荣誉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刻花瓷”这个近乎失传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何艰难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平定砂器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秦代就已有生产,唐代始有记载,明清盛名于世,亦有康熙帝御赐“龙字盖”的典故。平定黑釉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以其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花形、精炼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中国陶瓷史》载:刻花瓷,其工艺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生产。上世纪,中国陶瓷考古专家在山西平定发现了大规模的黑釉刻花瓷古窑址。

《大明统一志》等明清两代诸文献均载:刻花瓷平定窑址始于唐,经五代兴于宋,最终因金国入侵战乱而失传。平定刻花瓷,这一珍贵的民间瑰宝,就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烟云中,在平定黄土地上悄然隐匿。素有“文献名邦”美誉的古州平定,从此空留下了一方不竭的黄土。

时光飞转。上世纪60年代,在山西古陶瓷研究所专家水既生教授的帮助下,平定冠庄陶瓷厂终于恢复了平定刻花瓷手工工艺的烧造。平定刻花瓷这种民间瑰宝终于在平定大地上复生,卜同举、张聪、王根正等一批刻花瓷能手经教授之手培训而出。他们挖掘、继承和发展,一鼓作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创作了一批黑釉刻花瓷珍品。并以其黑白相间、对比强烈的艺术特色而在同类产品中崭露头角,不仅在国家及省、市相关评选中屡获大奖,而且漂洋过海,远销到了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然而,平定刻花瓷在新纪元中奏出的强音未能延续多久。1988年,山西相关部门以工艺美术为立项,为平定冠庄陶瓷厂投资后,资金却莫名其妙用在了建筑陶瓷上。刚刚焕发生机的平定刻花瓷,就这样因资金不足而再次夭折。

“别人不做,我做。不能把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就在咱这代人手里弄没了。”

1995年,赋闲在家的工艺美术师张聪遥想当年烧造黑釉刻花瓷的盛况,再看看平定、阳泉乃至山西全省手工艺瓷的惨状———原先的艺人们有的改做镜框了,有的改做硫璃瓦,还有的做起了锅碗盆瓮。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难道就真的在咱这代人手里失传了吗?

张聪心有不甘,于是,他把黑釉刻花瓷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张文亮、伟亮和宏亮三个儿子身上,决心把这一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张文亮17岁初中毕业后到冠庄陶瓷厂做了个专职“玩泥巴的人”,在那里,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跟厂里聘请的江苏师傅学会了雕塑,跟省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班的老师学会了设计,后来还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周淑兰教授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每天,同事们下班后都去玩耍了,只有张文亮独自在厂石头轮子上练拉坯。轮子旋啊旋,泥巴转啊转,飞溅的泥巴像雨点般落到脸上、衣上、裤上,他却觉得那是一段最为幸福的时光,乐在其中。

1994年,张文亮设计制作的手工铁锈梅瓶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名人作品展。同年秋,他又被北京美院周淑兰教授介绍去北京一家陶艺礼品厂任陶艺师。张聪这时才惊喜地意识到,昔日里那个拖着鼻涕跟在屁股后挖土取乐的小儿,已在快乐的玩耍中从当代制瓷后生里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手工陶瓷工艺样样精通的全能人物。

1997年,54岁的张聪带着28岁的张文亮,在自家破旧的老院里开始了创业,经过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后,经过年年月月的拼搏,张文亮终于在山西陶艺界有了一定名气,他常常接到外地陶艺坊的邀请,有的愿出高薪聘请他合伙去做老板,可张文亮总是说:“刻花瓷的手工技艺好不容易传到我这里,身为刻花瓷传人,决不能让这一民间技艺再次遗失。”张文亮坚持了下来,他还同时带动起了他的两个弟弟宏亮和伟亮以及妻子和弟媳。

如今,张聪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被评委会称作“传统技艺的承传者,新技法、新材料的开拓者”。2007年,在全省召开的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表彰大会上,张聪荣获“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而张文亮也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优秀杰出传承人、平定刻花瓷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陶瓷家学会副会长。

目前,张聪的《平定刻花陶瓷传统工艺的著作及授徒培训》项目已被列入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

让“瑰宝”——刻花瓷在传承中永远灿然

平定刻花瓷采用当地黏土,历经几十道工序,用传统而特殊的烧结技艺,纯手工制作而成。该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采用“湿作法”,以刀代笔,在坯体未干之前刻花,讲求“刀刀见泥”,一气呵成,具有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泥土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装饰过程的技巧美、装饰形象的简洁美以及与造型紧密相依的整体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教授周淑兰女士评价平定刻花瓷为:“纯粹地道的陶瓷装饰语言。”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张守智先生评价其为“中华陶艺奇葩,山西民间绝活”。

近年来,在张聪、张文亮父子的努力下,平定刻花瓷作品收获了一系列的殊荣:2005年2月,三角刻花瓷瓶获得首届山西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被省民俗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9月黑釉刻花“富贵平安”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06年6月,在国家第一个“非遗保护日”活动,刻花瓷“缠枝牡丹天球瓶”被民俗博物馆收藏;同年11月,在第二届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上,平定刻花瓷张氏传人的作品引起了“国家文保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的高度关注,并达成了收藏刻花瓷意向。2008年4月,张聪的刻花瓷作品“剔花黑釉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珍藏,这是平定刻花瓷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殿堂……

更让张聪、张文亮父子欣喜不已、倍感振奋的是,2006年10月,在刻花瓷的传承地,平定冠庄村张家老院——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成立了。这个研究所以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平定刻花瓷精品为己任,旨在保护和发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更好地将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2007年6月,“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非遗保护单位”和“申报主体”进行国家级非遗的申报。

该所成立以来,在保留原有刻花瓷种类的基础上,釉色和品种上又有新的突破,先后推出了窑变刻花瓷、亚光瓷艺、仿古开片、窑变结晶等品种。其中,刻花瓷《龙凤对瓶》、《窑变刻花瓷》工艺已分别申报了相关的专利保护。

前不久,山西省文化厅向平定刻花瓷传人张聪、张文亮父子颁发了镌刻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的金字牌匾。自此,张氏一家对传承、保护、发展和壮大平定刻花瓷事业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

陶瓷文化:中国民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图:官窑珍珠扁瓶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定窑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霍县窑: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淄博官窑: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出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宝丰窑:在今河南宝丰青龙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后,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线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宜阳窑:在今河南宜阳三里庙,故名。明清两代方志都提到宜阳产瓷,其烧瓷上限,乾隆《宜阳县志》记有:"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复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1068一1077)时宜阳建德应侯庙,则此窑烧瓷当在熙宁之前。以烧青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窑: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数均烧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

内乡窑:在今河南内乡大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邓窑即"内乡窑")

柴窑: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林东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共发现上京窑、南山窑及白音戈勒窑窑址三处。上京窑为辽代官窑,烧白瓷、黑瓷及绿釉陶器,白瓷产品有长颈瓶、海棠式长盘、方盘及长柄壶等。辽上京故城内出土的白瓷"官"字款穿带壶,系上京窑产品。

民间瓷鼻烟壶艺术 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在所有质地的鼻烟壶中,除玻璃胎外,即以瓷胎最为丰富了。和玻璃相比,除了不透明之外,瓷鼻烟壶几乎具有玻璃鼻烟壶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事实上,瓷鼻烟壶比玻璃鼻烟壶出现得更早,因为在鼻烟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便习惯用盛药的小瓶来盛装鼻烟,这些小药瓶均为瓷质。人们在改变了瓷药瓶的原有作用之后,不再称之为药瓶,而是改称为鼻烟壶(瓶),这些小药瓶便是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青花、青花釉里红鼻烟壶

目前所知的瓷胎鼻烟壶中以青花鼻烟壶最为丰富。陶瓷类鼻烟壶在清代产量很大,康熙年间青花鼻烟壶较多见,单色釉、珐琅彩鼻烟壶则较少见,很多不写款。雍正、乾隆年间青花鼻烟壶画工比康熙时更工整,题材使用广泛,产量大,青花发色纯正。道光年间青花鼻烟壶虽然产量超过前期,但水准却大打折扣。此时除少量官窑器外,大多产品瓷质疏松,画工也欠严谨,款识多是书写堂款或是图记款。光绪至民国年间所制青花及青花釉里红鼻烟壶,釉色偏白,画工多不精,精品如凤毛鳞角。现代新仿品,底足款识多以细笔平描,釉面光亮,画面上人物、山景、房舍等多先以细笔勾勒轮廓,再在所勾勒轮廓内加绘青花。

青花缠枝葫芦纹葫芦形鼻烟壶清中期高4·5厘米估价:RMB6000-8000成交价:RMB41800

葫芦形鼻烟壶,圆底无足,小巧精致。通体绘青花葫芦纹,藤叶缠绕全身,因葫芦多子而寓意"子孙万代"。配荷花形象牙座

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俗称“青花加紫”鼻烟壶,现代仿古制品的主要生产地是景德镇的一些小窑。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中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多先用细线画出轮廓,再往轮廓里添釉里红。这类新仿瓷质鼻烟壶一般釉面较亮,古玩行称之为“贼光”。另外,人们将青花鼻烟壶的制作法和釉里红鼻烟壶的制作法结合在一起,便可制成青花釉里红鼻烟壶,在某些装饰题材上,青花釉里红比单纯的青花或釉里红更能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钧瓷之乡——禹州神垕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据记载,唐代钧瓷已经达到历史上一个高峰,到了宋代,禹州因靠近都城开封,受到中原文化厚重、浑朴、大气的影响,使钧瓷艺术家们更加追求一种质朴净润、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故其作品造型端庄、法度严谨、做工精细,加之窑变特征正符合了当时崇尚自然之气的“合乎天造,仄于人意”的美学思想,所以钧瓷以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典雅朴素的气质风度和追求的美学境界,从而使宋钧达到了钧瓷发展史上的巅峰。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某些关键环节如釉料配方和原料比例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要制作一流的钧瓷,应选用最佳的原料,原料经风吹日晒、雨淋滋润软化陈腐后,经过碾磨粉碎、筛网过滤、池中澄泥,然后将钧泥反复拍打、搓揉,才能达到要求。一些简单平凡的工艺亦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作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加工、造型、制模、成型,到素烧、上釉、釉烧、检选,有八大生产工序,是现代的制法。在古代,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所谓“十窑九不成”。

从钧瓷作品的表现来看,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穷的神奇之样。更何况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表现力,让人感到美轮美奂,爱不释手。

神垕镇留下了太多的钧瓷遗迹,像一个天然的钧瓷博物馆,这里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古陶瓷文化气息。走进僻静幽深的小巷,笼盔(烧制陶瓷时使用的匣钵)无处不在,它们代替了砖石的功能,镶嵌在家家户户的院墙房脊上,在落日的余晖里,勾勒出一幅幅奇特的图画,形成层层叠叠的优美剪影,令人惊诧。在中国城镇建筑史上,笼盔被用于建筑,无疑是罕见的,我们行走在神垕镇的大街小巷,这种象征神垕钧瓷烧制历史年轮的东西,好像带我们走进这个镇的历史长廊深处,令我们流连忘返。

目前,神垕钧瓷生产厂家有58家,其中孔家钧窑、宋昌钧窑、金堂钧窑等已形成了规模和档次较高的大型企业,培养孕育了一大批钧瓷工艺美术师。其中孔家钧窑从1992年成立,自创办之日起,以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艺术品位为重要目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作品多次在全国艺术陶瓷大赛上获得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国家权威部门收藏,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钧瓷企业。

来到禹州,尤其是来到神垕,你会被瓷器所包围,沿街而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陶醉。目前,禹州人已经形成共识,钧瓷是禹州的一张名片,是祖先留下的一个品牌,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注重品牌,必须注意打造名牌;注重品牌,还要重视名人名作;注重品牌,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善于推陈出新。可以说,有了这些理念,笔者认为,钧瓷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钧瓷是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钧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作为钧瓷之乡的禹州,钧瓷发展史是极其辉煌的,它经历了由起源、产生到创造发展及至艺术巅峰的整个过程,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笔者提高了全面认识、分析、评价、展望艺术品的能力,揭示笔者在以后的艺术之旅中,要养成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学习加实践的探索精神。

青瓷之乡— 龙泉大事记


乾元二年(759)

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属括州。

五代

贞明五年(919)

龙泉金村、刘田(今属小梅镇)等地制瓷作坊已具有规模。

北宋

太平兴国二年(977)

建造华严塔(俗称金沙塔)。

太平兴国七年(982)

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天禧二年(1018)

建县学(儒学)于县东隅,学额二十。

治平四年(1067)

吴深、鲍康尧、季裒、吴克、鲍强五人同登进士,县民建五桂亭(绍圣中更名籍桂堂)于县东崇因寺左、大溪之涯,题名于亭。

元丰四年(1081)

县令黄发,兴学校,给诸生讲课,入学者众。

元祐五年(1090)

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阁书榜。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

元祐七年(1092)

七至十二月,疏浚龙泉溪。处州各县均仿效。于是昼夜行舟,不再有沉覆之危。

宣和三年(1121)

龙泉县改名剑川县。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

宣和中,因朝廷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靖康元年(1126)

知县姚珏以郑公垟堰为基础,修筑蒋溪堰;新凿云水渠。冬,兴工,次年仲秋竣工。可灌溉畈田三十顷。

南宋

建炎四年(1130)

五月下旬,溃兵杨京力扰龙泉,毁县学,仅存大成殿。绍兴二年(1132)秋,重建。

绍兴二年(1132)

十一月,福建农民起义领袖范汝为余部范忠率起义军攻克龙泉。

庆元三年(1197)

分龙泉县南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开禧三年(1207)

岁旱,修蒋溪堰和云水渠。次年虽续旱,但李山畈受益于渠堰灌溉,水稻获丰收。

嘉定二年(1209)

县人何澹修纂《龙泉县志》。

端平三年(1236)

太学士赵宗王晋 报请朝廷,准建笏洲书院,并祭祀朱晦庵。

淳祐元年(1241)

六月,昴山崩,声闻数十里。

宝祐三年(1255)

是年至五年(1257),虎伤人一千六百多。

咸淳十年(1274)

十二月,元兵入浙,兵部尚书季可(龙泉人)奉命回故乡募兵抗元。元

至元十三年(1276)

十一月,元兵入龙泉,县官降。

至元十五年(1278)

六月,梧桐川(今风鸣乡)木岱村张三八集众二万起事。元行省遣宣慰使伊奇哩率兵镇压。

青田起义军季文龙部攻克龙泉,城郭两千余户毁于战火。

(后)至元六年(1340)

六月,大雨,水涨入县城,深丈余。

十一月, 民饥,拨常平仓粮救济。

至正十一年(1351)

十一月,雷雹雨雪,十二月雨黑黍。

至正十二年(1352)

闽农民起义定攻龙泉八都。浙江副元帅镇处州石抹宜孙率兵星夜驰至龙泉,义军退走。

至正十三年(1353)

旱,歉收。十二月大雨雪。次年大饥。

至正十五年(1355)

六月二十日,青田潘惟贤起义军攻占龙泉,县达鲁花赤台宝忽丁携县印潜逃。章溢集乡兵围县城六日,起义军弃城撤走。

至正十七年(1357)

七月,红巾军由浦城、松溪攻龙泉,元参军胡深集乡兵拒于湖山。

九月,章溢拨私田一百五十亩,于八都玉峰山麓建龙渊义塾。

至正十九年(1359)

十一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克处州,龙泉县归之。

洪武二年(1369)

御史中丞章溢卒,葬于龙泉八都横溪桥头。弘治十五年(1502)墓被盗,朝廷续葬。

洪武三年(1370)

庆元县并入龙泉县,设巡检司于查田;十三年(1380)复置庆元县,巡检司撤。

洪武十年(1377)

正月十八日夜降黑雨,水色如墨汁。

正统元年(1436)

正统间,顾仕成在琉田(今大窑村)主青瓷窑。

正统八年(1443)

知县李善捐俸银购青砖,将城内数条卵石路基改为砖道。

正统十三年(1448)

十二月,叶希八率矿工起义军,攻克龙泉县城。

正统十四年(1449)

七月,矿工起义军陶得二别部攻龙泉,至济川桥,乡兵关闭南北桥门,桥上义军尽被害。

成化元年(1465)

林农广制松香。年贡松香七十斤十五两。造纸作坊遍布,年贡黄白纸五万三千七百九十六张。

成化八年(1472)

八月二十三日未时,城镇直街叶善增家起火,延烧二千余家及济川桥。

弘治三年(1490)

龙泉饥荒,饥民破官仓取粮,为首者遭杀害。

弘治六年(1493)

昂山崩。

正德四年(1509)

春夏大饥,民采榉树皮舂磨作饼充饥,食之多死。

正德八年(1513)

七月二十二日,县前店起火,延烧总铺谯楼(县衙前)、按察司、济川桥及民居二千家。

九月二十六日,崇因寺佛殿起火,毁寺房及五千斤重铜钟一口。

正德十一年(1516)

叶溥出资刊行叶子奇《草木子》。

嘉靖元年(1522)

二至四月初旬不雨,溪井皆竭。五月十五至十九日大雨,平地水漫一丈五尺,人畜死伤无算,留槎洲民居漂荡殆尽。

嘉靖二年(1523)

十月,修蒋溪堰

冬,于城东建籍桂社学,次年秋建成。

嘉靖三年(1524)

知县朱世忠捐俸置田二十亩,建仁山书院。

嘉靖四年(1525)

县人叶溥、李溥合辑《龙泉县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大饥,县人吴文焕赈米三百石济饥民。

嘉靖三十八年(1559)

九月,戚继光至处州府招募矿工、农民从军,组建“戚家军”,龙泉丁壮踊跃应募。县民制“糖光饼”,欢送入伍士兵。

嘉靖四十年(1561)

闽广义军张琏部属三千余突入龙泉,据城六日。

隆庆元年(1567)

七月,处州矿工数百人集龙泉瞿源起义。处州知府李学礼发兵镇压,矿工散走。

万历二十六年(1598)

知县夏舜臣主修《龙泉县志》。

崇祯十四年(1641)

政和县张某与麻某聚众千余人起事。冬至日黎明破龙泉。知县刘明爽被缚。张、麻部据城一日夜,后撤走。

顺治三年(1646)

明督抚田仰、勋镇方国安溃兵散窜城乡大掠,民皆逃匿。

顺治四年(1647)

原明处州府推官王廷简(龙泉人)联合龙泉柯进春抗清。清遣刘登瀛部镇压,进春死,廷简被擒。

十一月初,程煌联合龙泉曹飞宇发动千余人起义,克龙泉城,达十天。处州参将陈元魁率部镇压,曹飞宇等退驻漈根安营扎寨。

顺治五年(1648)

二月,龙泉柳国柱等起义,屯西乡木岱口等处,陈元魁军镇压。

十月,朱匡明(青田人)、曹飞宇等屯龙(泉)遂(昌)边境。与清兵战,败。次月,冯生舜等扎龙泉西山(木岱一带),清兵进捕。

顺治六年(1649)

六月,龙泉李魁选据山抗清,遭清兵围困,被捕。

顺治八年(1651)

疏浚龙泉溪。

顺治十二年(1655)

胡世定、傅梦吁纂《龙泉县志》。

康熙十三年(1674)

五月,靖南王耿精忠部将徐尚朝攻陷龙泉,抢掠后,纵火焚东前街。十五年八月,清总兵李荣、陈世凯荡平徐尚朝部。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四月,大水,冲毁桥梁庐舍田禾无算。

康熙四十四年(1705)

是年前后,修蒋溪堰,疏云水渠。

康熙四十八年(1709)

闽起义军彭子英、董天福攻龙泉,乡兵对抗于道太,彭子英等退走遂昌。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大水,秋旱,次年大饥。

雍正三年(1725)

大饥。

雍正五年(1727)

县常平仓添建仓廒二十五间,每间储谷六百石,总合储谷一万五千石。

雍正九年(1731)

六月大水,夏大饥。

雍正十年(1732)

虫灾。县民柯国荣于济川桥施粥济饥民。十一年,续饥,县民汤云汉赈饥民半月。

乾隆元年(1736)

创立聚英讲堂。

乾隆十一年(1746)

建育婴堂。

乾隆十三年(1748)

铁匠郑义生在县城东街开设剑铺。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建县丞署于安仁镇,至光绪十六年(1890)裁撤。

云水渠被民侵占,堙塞,知县苏遇龙亲自查勘得复,并督促浚通。

乾隆二十七年(1762)

重刊叶子奇《草木子》,有齐召南、苏遇龙序。并聘县学沈光厚重纂《龙泉县志》。于留槎洲建立留槎书院,勘出百念丘荒田为学田,并将渎田笏洲书院遗址地二亩五分供师食用。

乾隆三十年(1765)

建瀛亭于县衙前长堤上,左右为荷池,池各广七亩许,亭前为三思桥。同治元年改瀛亭为问心亭。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在县署东建金鳌书院。

嘉庆十年(1805)

龙泉巨富李鹤堂捐银一万四千两,复建济川桥。移桥址留槎洲下,历时两年竣工。

嘉庆十一年(1806)

四月,秀才汤瑾出资独兴留槎洲上。自此,洲之阁不再合于桥上。

夏,大旱。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岁大荒。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小梅开设三和堂中药店,并附设药厂,制中成药。

道光元年(1821)

夏至后历四月不雨成旱灾。县城蔡云轩施粥济饥民。

道光三年(1823)

龙泉李澄捐银二千两,重建普济堂。

道光十三年(1833)

大旱,乡民来城觅食,饿死道旁者不计其数。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岁歉收。

咸丰八年(1858)

六月十五日,太平军石镇吉部克龙泉,至七月十五日全部离境去浦城。

咸丰十一年(1861)

十一月,福建总兵林文察率师驻龙泉。

周老九、周六儿兄弟开设“万字号”剑铺。

同治二年(1863)

知县祝乡绅主持补刊乾隆二十七年《龙泉县志》。

同治三年(1864)

设厘卡,开征厘金。宣统二年(1910)升为厘金总卡。

同治七年(1868)

重修蒋溪堰及云水渠。十月开工,次年五月竣工,用钱三千缗(每缗1000文铜钱)。用石三千丈,用夫数百人,绵亘十余里,灌溉四千亩次。

同治十年(1871)

三月,集资疏浚龙泉溪滩。

光绪三年(1877)

知县顾国诏主修《龙泉县志》,次年刊行。

光绪十四年(1888)

城镇直街失火,全毁。

光绪十八年(1892)

建留槎精舍,招收诸生,知县毕诒策亲自讲课。

知县毕诒策督建城镇直街和东前街葫芦门防火墙。

光绪十九年(1893)

重建育婴堂,严禁溺女婴。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基督教由德籍传教士传入龙泉。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古董商收购古瓷,大窑村青瓷古窑址被掘破坏。

光绪三十年(1904)

日商天野静之等由上海来大窑村购出土青瓷。

夏至(六月十七)大水,水满城内与屋檐平,船可撑至清修寺边。

六月二十四日,龙泉始设代ban邮政分局(民信局)。

八月二十五日,外国传教士数人被处州双龙会龙泉分部会众驱逐,当夜乘船离境。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书院,兴学堂,金鳌书院改为剑川学堂。其他书院、社学陆续改之。

徐杰、李为蛟、周传濂、李为麟,翁望甫、李有麟等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创办私立毓英初等小学堂,为县第一所女子学堂。

宣统二年(1910)

福州南台太和药房老板(日商)行原始平至大窑村搜购古青瓷。嗣后,年必数次,连续十余年。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廿五日,处州府城光复,成立处州军政分府,龙泉县属之。

设立县劝学总董。

中国·陶瓷艺术(一)——中国陶瓷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第一篇 中国陶瓷概述

陶瓷的类别:陶器与瓷器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陶瓷,是由粘土或主要含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由于炻器数量很少,故主要介绍陶器、瓷器两类。

(1)陶器

陶器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实用器皿。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000度,胎质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故具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等特点。

中国陶器源远流长,早在约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原始陶器是泥质陶器,制作简单,表面无装饰。新石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出现了彩陶艺术,多为红陶。新石器晚期,红陶开始转向黑陶。其后,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是中国陶器文化中的精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彩陶、釉陶、白陶等相继出现。唐代,制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著名的陶器工艺品当推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质生活用具和陶塑艺术品的总称。它以黄、绿、蓝作基调,经过反复的窖变,呈现出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展示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风韵。其中,尤以唐三彩马最为有名。明代,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工艺,驰名中外,紫砂陶壶堪称一绝,享有“世间茶壶称为首”的赞誉,在国际搏览会上屡获殊荣。

(2)瓷器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摄氏1200度的高温,并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

瓷器是由陶器演变发展而来的。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烧出了原始青瓷器。自东汉时期始,瓷器工艺日见成熟。从魏晋南北朝时起,南方和北方的青瓷就渐渐有了区别。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窖为代表,北方青瓷以河北邢窖为代表。北朝晚期,河北邢窖烧制出了白瓷,揭开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新篇章。唐代,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在唐代制瓷工艺中,在青釉、黑釉、褐釉等器物上另外施加不同颜色的釉,烧制成绚丽多姿的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彩瓷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史上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宋代,是陶瓷技艺的繁荣时期,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著称于世。

元代,瓷器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多颜色釉,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

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珐琅彩”和“粉彩”代表了清代陶瓷的最高成就。其中珐琅彩瓷器被誉为“世界奇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器皿来了解中华文明,并把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

陶瓷渊源与发展概述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德国麦森:世界著名的陶瓷之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德累斯顿沿易北河顺流而下,行船约30公里,就可以来到世界著名的陶瓷以及美酒之乡——麦森。每当有贵客临门时,麦森陶瓷博物馆柜台上的陶瓷钟,就会扬起优美的音乐。

这个小镇虽然仅仅2万8千居民,每年却有许多游客到访。麦森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经常被称为萨克森的摇篮。这里可以找到许多中古世纪的房子,比如阿尔布莱希茨堡,这是一座后哥特式的建筑,原先是伟廷家族盖的,但是他们在这栋建筑物完工前,就离开此地了。

这个城堡长期以来是陶瓷业的重心。除此之外,迈森还有大教堂、主教教堂和无数的哥特式及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古世纪的气氛。

古堡、教堂、葡萄园、酒馆和麦森陶瓷博物馆便是麦森最主要的景点。其实麦森在18世纪时与汉堡、马格德堡并列为易北河畔最重要的贸易城市。

无数中古世纪遗留下来的建筑环绕着市中心的市集广场,这里是市民汇聚的场所。市集旁的小路正好通向阿尔布莱希茨堡。1710年强者奥古斯特就在此处,秘密的成立了欧洲第一家陶瓷厂。这个陶瓷厂后来因为工厂不断扩大,因此搬迁到如今麦森陶瓷博物馆的现址。

麦森陶瓷博物馆是所有到麦森一游的旅客必到之处。虽然麦森只是一座小城,但是可看的何止麦森陶瓷博物馆一处。从水路而来,人们从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眺望到后哥特式的阿尔布莱希茨堡和大教堂。

麦森陶瓷历经3个世纪的发展,它的陶瓷种类已经多达23万种,包括了巴洛克、新艺术、现代艺术等各种式样,称得上是艺术史上的珍宝。甚至连一些教堂的钟或是壁画也都使用麦森的制品,其中许多作品极具艺术价值。麦森瓷器向来有“瓷中白金”的美誉,这个尊称正说明了麦森瓷器的美丽和尊贵。麦森瓷器其实和中国景德镇的瓷器有一段渊源。早在13世纪,欧洲贵族就对中国和日本的瓷器珍爱有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