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艺术瓷砖 艺宝瓷砖 陶瓷艺术

2020-09-03

艺术瓷砖。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在崆峒区,有一位民间艺术爱好者何文华,在通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把瓷器与盆景完美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美观雅致的作品,而他被称为国内艺瓷工艺加工制作第一人。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来讲解一下何文华的瓷艺人生。

主人公:何文华

据了解,何文华是崆峒区电信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从没有上过任何艺术类学校,采集奇石、制作盆景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爱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何文华就养成了觅石、赏石、藏石以及制作盆景的爱好,他也因此成了陇东奇石家协会总顾问,经他策划的《泾河奇石邮资明信片》,2003年在国内首次以赏石为题材发行,当时在国内花卉盆景界还引起了巨大反响。

首先来到何文华的家里时,他正在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盆景浇水。映入眼睑的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精美盆景一时间让记者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现年52岁的何文华说:这些充满神韵的盆景都是他利用瓷盘、酒瓶、茶壶、花瓶和石、树、草、苔以及摆件等物品制作完成的。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命名,他就起了个名字:艺瓷工艺盆景。何文华的艺瓷工艺盆景在运用透视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种景观制作材料的主次、从属、虚实、对比等构图关系,做到了移步换景。

题名:飞来石

2001年何文华开始制作艺瓷工艺盆景,当时我国盆景从以弘扬为中心的继承、促进阶段,转入以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求精阶段,各地涌现出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盆景。刚好这年他代表甘肃省参加了《花木盆景》杂志社在苏州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在会上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汪彝鼎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国内盆景加工制作的最新信息。

回到崆峒不久,一件小事促成了他在艺瓷工艺加工制作领域的新尝试。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何文华在加工制作中着实走了不少的弯路。酒瓶大多是陶瓷做的,只有把表层的釉磨去,才能在瓶身上打眼,开洞,整个打磨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不然酒瓶很容易破裂。在浪费了数十个酒瓶之后,在半年后的一个下午,何文华终于找到了顺利切割的方法和要领。这一天他利用自己安装的喷淋设备和购置的切割工具,成功地打磨出了第一个酒瓶!而这也意味着他在国内艺瓷加工领域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题名:乐园

瓶盆景的制作成功,使何文华对瓷器渐渐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市场上流行着各式各样酒瓶,有的华丽珍贵、有的庄重大方。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些酒瓶像花瓶一样经过切割加工来栽种盆景,不但能变废为宝,还能增添室内的艺术氛围。所以何文华便开始收集了各种酒瓶。就这样,通过构思、选材、切割、镶嵌、布置、胶合等—系列程序,何文华心中的山、意中的水、经过自己的灵巧双手,逐渐成为了一件件独特韵味的艺术品。由于花瓶、酒瓶等瓶口相对较小,透气性较差,与其它盆景相比,艺瓷工艺盆景的养护难度就大多了,要十分讲究施肥和浇水,否则会形成烂根。为此,何文华花了不少心思。

何文华的这些风格独特艺瓷工艺盆景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国内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许,他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作品一百多件,并在《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理论文章十余篇。他并没有得意于自己在艺瓷加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反,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只是基本定型,因为说不定哪天他会对它们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

题名:榕树下

多年来,何文华将业余时间都放在精心制作艺瓷工艺盆景上,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把乐趣演变成兴趣,不仅陶冶了精神情操,还增进了身心健康,实现了匠心独具的盆景用材之道。经过不断苦钻,他走出了不同凡响的艺瓷工艺之路。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评《艺术家辞典》


由学院邹继艺老师主编的《艺术家辞典》一书,在景德镇举办千年庆典的时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60万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书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杨自鹏,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分别为此书作序。由此可见,该词典虽然仅为一地之师编纂,却是份量不轻了。

这本书辑录了600多位当今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研究及教学的陶瓷艺术家、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生涯,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职务、荣誉称号等,类似于小传。书中的文章,要写几篇,几十篇不算太难,但达到如此系统完备,真的就不容易了。秦院长在序言中说:“目的(指该书)在于全面真实地记录瓷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坛上的主流群体与艺术风格特色”。还说该书“语言朴素、客观、生动、真实,编著内容新颖,形式规范,具有史料性、文学性、收藏性。”

秦院长的眼光是敏锐的。该书除了全面系统以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因而具有“史料性”和“收藏性”。该书主编邹继艺也说:“书中所介绍的600多位陶瓷艺人的成就和荣誉都经过严格审核,是对读者负责任的。一面之词和道听途说决不能算数,词典中介绍的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我也认识和熟悉一些,觉得词典的介绍是比较准确和恰如其分的,我喜欢严谨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成为我喜欢和信赖这本书的原因。”

该书名为《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景德镇卷》,今后可能还会有“淄博卷”、“石湾卷”、“唐山卷”等陆续出版,可见编纂者想得远,切入点也很好。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的人数最多,在客观上具备了编纂专业词典的基础,这就使得这项艰难的工作便于展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邹继艺、汪冲云等几位老师仅用业余时间就难以完成这本60万字的词典。而有了这本辞典之后,就给了各个陶瓷产区以信心和启发,人们有理由期待各类卷集的陶瓷艺术家辞典问世。

虽然关注该书的读者不会太多,但是广大收藏家、陶瓷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等人群会以一种异常的热情欢迎这类书籍的问世。

夫妇艺术家的“瓷情”路


年轻的陈军和傅长敏系一对夫妻,同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中函艺联理事,并共同创立了艺术殿堂———凝翠斋。

陈军意外地将青春交给了陶瓷艺术。他和傅长敏青梅竹马,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在傅长敏之父傅尧笙大师的教导下两人一起学艺和成长。

陈军将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陶瓷材质上并揉进现代陶艺的装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构想,在陶艺作品创作中营造了高雅脱俗的艺术氛围。他的作品笔墨简洁、色彩恬静、构思巧妙、空灵而完整,使陶瓷色釉、造型、画面的组合和谐统一;傅长敏是一位自信、执著的热血女性。她还曾师从孔仲起等著名国画家,其功底扎实、师法自然、艺术个性十分鲜明,尤其以善长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格调高雅的人物画而与其丈夫陈军在艺术成就上比翼齐飞。

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的传统也将失去生命。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支点,如何更好地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价值观,陈军、傅长敏夫妇有自己的诠释。他们深知艺术是世界的,于是乐此不疲地奔走于祖国各地,举办各种陶瓷艺术大展。如顺德景德镇当代陶瓷作品等展览就引起了陶艺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外来艺术家为艺术添砖加瓦


讯: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接近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数以万计。这些艺术家大多已有所成就,他们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新活力。

慕名来景德镇创作陶瓷

来景德镇之前,外来艺术家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在林玉宇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他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2008年,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其间受到了一位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第一次来景德镇的他,在当时的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感受。此后,林玉宇每年都要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对艺术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符号。

为陶瓷艺术注入活力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来自浙江金华的艺术家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地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江虢慧还强调,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为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增添了人气。

中外陶瓷艺术家瓷博会现场献技


10月15日,在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陶艺家技艺展示会。30多名中外顶级陶瓷艺术家,现场进行了陶艺创作,成为瓷博会最受欢迎的活动。

表演会上,来自江西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平尤为引人注目,他出身陶瓷世家,得到其父“珠山八友”刘雨岑的真传,是著名的“7501”“水点桃花”的设计者。会场上,他全神贯注于笔尖,在2.6米的大型瓷版上点出朵朵鲜艳的梅花,“水点”的技法炉火纯青,使在场观众赞叹不已。在外国艺术家表演区,幽默的美国陶瓷艺术家JimLeedy请在场的观众把手或脸放进他做模的泥里,印出深深的手印或脸形再提起来,只见那手、脸沾满绿色的泥浆十分滑稽,引来众人的阵阵掌声和笑声。JimLeedy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在美国是个陶瓷雕塑家,早就向往中国的陶瓷文化,趁这个机会一定要和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传统雕塑工艺。”

中外陶瓷艺术家们还共同制做了一面文化墙,见证中国与世界陶瓷艺术共同走向辉煌。

艺术家跨界做瓷,冲击传统审美


几位来自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跑到景德镇,在瓷器上跨界玩玩,结果,他们做出来的陶瓷与传统陶瓷气质全然不同,去年在沪上展出轰动一时。近日上海璟通艺坊再次举办“惜之如土”当代陶瓷展,这些跨界艺术家的陶瓷作品纷纷被收藏者收入囊中,一位收藏家表示,这些跨界作品刷新了中国陶瓷,对传统审美是一次极大的冲击。

参展的艺术家大泽人、陈向东、张岚军、唐承华长期从事油画、水彩画、版画和雕塑创作,跟陶瓷完全没有交集,但是艺术不能止步,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传统审美的不满足,驱使他们到瓷都景德镇尝试跨界创作,这一尝试不要紧,却给习惯于传统审美的陶瓷界带来了全新的审美冲击。

这些年,在一大批各地“景漂”甚至国际“景漂”加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陶瓷创作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地传统的陶瓷艺术家仍坚持认为,各地艺术家跨界来搞陶瓷创作,只能是玩票而已,因为陶瓷独特的语汇和技法,没有十几年功夫学不下来。而跨界艺术家却对传统技法并不盲目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尝试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帮助中国传统陶瓷走出落后的审美泥淖。

其实,从历史上说,中国传统陶瓷一向是跨界、杂交的产物。北宋陶瓷工匠南迁,才为景德镇奠基了瓷都美名;青花瓷是中东的苏麻离青颜料传进中国,才在陶瓷上绽放出的绝世大美;明清官窑是宫廷艺术趣味与瓷都工艺水平相结合的产物;近代景德镇瓷板画,也是借鉴了早期海派绘画风格。如今,把国际的、当代的艺术趋势,与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将为传统陶瓷带来一个脑洞大开的广阔未来。

甘肃民间陶艺大师“揭秘送艺”发展艺术陶瓷


出身陶瓷世家的甘肃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张明国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自揭秘方,拟将陶瓷文化送进校园,培养技术人员,复古创新发展艺术陶瓷。

在张明国的家乡白银市平川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陶土、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花岗岩、石灰石、凹凸棒等多种资源。尤其是以粘土、长石、石英石、紫砂土为主的陶瓷原料资源异常丰富,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其中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24亿立方米,石灰石保有储量290万吨,远景储量达500万吨以上。

受祖辈的熏陶,孕育了张明国对陶瓷业执着的热爱,从小他就爱把土拿到嘴里舔、咬、嚼,以此感受各类陶土的吸水性和绵的程度。面对陶瓷的72道工序,他以形为本,釉为魂,用悟性制作研发的作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在全国名窑技艺大赛中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

2011年平川区被命名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前,平川区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拥有年产100万件高档文化艺术陶瓷生产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大产业。张明国说,陶瓷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后继要有人,他愿把泥土拉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手工课上学些基本技能,将自己多年来所掌握的陶艺经验和秘方倾囊相授。

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孙守南说,为破人才瓶颈,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与多家陶瓷研究院、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今年在白银矿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专业,寻求能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员。

陶瓷产业是平川区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据境内发现的古老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该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属马家窑文化范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海归艺术家为书画添“新贵”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的景德镇瓷板画,其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出生于广州的海归艺术家连泽强独创的立体堆雕瓷板画,为书画增添了“新贵”。为此,他荣获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瓷板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青花、粉彩、新彩,但瓷板画创作太墨守陈规。如今有一群人聚集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板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民间的瓷板画正在发生变革,包括一些立体瓷板画的出现。

在连泽强的工作室里,几幅乍看是传统山水画,细看却是棱角峥嵘的“立体”瓷板画,画面中的山水呼之欲出。连泽强说,瓷板画的出现在当代艺术上已有时日,但用这种形式来体现山水画面貌尚属首次,这就是立体堆雕瓷板画。

从小学画并迷上了书法和籇刻的连泽强,受陶瓷盆景的灵感启发,萌生了用陶瓷来立体呈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思路,并为此专门在十多年前从定居的澳洲回到中国,到瓷都景德镇潜心研究陶瓷艺术。连泽强通过对釉色的调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出了立体堆雕瓷板画,他因此获得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介绍,立体堆雕瓷板画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而且成品率只有20%。

立体堆雕瓷板画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业界关注。连泽强日前在广州举办的展览上,吸引了众多的市民。连泽强还计划将这些精品陆续拿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展出。

连泽强说,由于釉面的光泽度,用瓷板画表现油画的效果很难,但是这种表现形式也被艺术家成功破解了。他的一位朋友已经可以把油画完整地烧制在瓷板上,不用手触摸的画,就效果上看,你分不清楚是油布还是瓷板。

连泽强认为,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沉淀,陶瓷堆雕艺术只是目前引起艺术发展震荡的技法表现之一,在未来的10年内,景德镇的陶瓷书画将进入百花争放的时代。

[传奇]陶瓷艺术家赖德全


赖德全和他保留的初稿

赖德全是江西景德镇一位陶瓷艺术家。因缘际会,今年4月、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他成为一个特别的见证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中央赠送的两份礼物――名为《源》、《脉》的瓷瓶,他是主要制作者之一。

6天完成任务

研究所所长的赖德全今年51岁,外祖父是学院教授,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爱上陶艺,后来发明釉上珍珠彩的技法,是景德镇的实力派陶瓷艺术家。

赖德全一直记得那个日子,接到任务时,距离交初稿日期,只有6天时间。“当时真是又感动,又有压力。国共两党跨越半个世纪的握手,也是两岸关系的良好开端,意义十分重大。国台办重视,江西省委、景德镇市委都非常重视。”

于是,用1天时间,几位老艺术家一起研究题材,2天时间,赖德全动手彩绘瀑布,又2天时间另一位老艺术家彩绘牡丹,最后1天用于烧制。衔接得丝丝入扣,任何环节都不能出一点问题。

最后是成品下午出窑,当晚9点搭机运往北京,因为次日就是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交到连战主席的日子。

“当时担着风险,因为瓷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在烧制的过程中,很难百分百保证不出一点问题。所以听说还准备了后备方案,如果烧制时出了问题怎么办。”

赖德全说到这里,面带得意:“结果真是天意,两个瓷瓶都没有任何毛病,全都一次性烧制成功。倒是后来怕运输时出现问题,想复制一个作为备用,却烧坏了。”

为什么选了黄河和长城

到底选择题材能够表现出这份礼品的重要意义,几位艺术家坐在一起研究了很久。应该画“黄山黄河、长江长城”是没有疑异的了,因为这是最能代表中国风景。

送给连战主席的《源》就选取了黄河壶口――喷涌而出的黄河水,下衬红鲜鲜的牡丹花。赖德全说,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用黄河来代表源头最恰当不过。而4月正是国花牡丹盛开的季节,同时,牡丹也象征友好,象征春天。画面中有9朵牡丹,则寓意“九九归一”。送给宋楚瑜主席的《脉》选取了长城,因为长城是中华大地的一条巨龙。两幅作品正好是“一脉同源”。

为什么长江、黄山没获选?赖德全说,长江很难表现,如果只是山水,主题不明确,黄山又经常画,画得太多。而黄河的壶口瀑布不一样,具有特别意义。研究时,只有人提出疑虑,说瀑布不好表现,一泻千里的气势很难展现。赖德全当时表示,说,我能画得好,画山水正是我的专长。赖德全后来笑着坦诚:说这话时,心里压力也是非常大。

80万元也不卖

在景德镇赖德全自己的工作室里,至今还摆着一个绘有壶口瀑布的小口梅瓶,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亲手送给连战主席的那个瓷瓶的初稿。

“我们的初稿就是这只瓷瓶,”赖德全说:“当时考虑,如果选传画稿会很快,但是陶瓷要烧制,烧制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色彩,谁都不能保证,所以就直接做出瓷瓶,拍照后,传给相关部门。他们的意见反馈回来后,再做修改。后来,大家看后的意见是壶口瀑布的山崖矮了一点,瓷瓶这种东西,不好修改,所以就决定重新再做一只。”

除了已经带到台湾的《源》和《脉》,这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样品。一家企业听说后,出价80万元人民币,赖德全没卖,因为怕企业利用它炒作,影响作品本来的重要意义。赖德全要自己保留它,因为能够成为今年春末的海峡两岸重大事件的特别见证者,这份纪念与记忆值得珍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