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鉴别瓷器 > 导航 >

拿瓷器时不要提耳朵

拿瓷器时不要提耳朵

鉴别瓷器 瓷器鉴别

2021-04-13

鉴别瓷器。

陶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

拿瓷器时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瓷器很容易从手中滑落,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塑像时,忌单手拿塑像的头部,因塑像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

拿大盘大碗时要捧握

手拿瓷器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地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精致的工艺提璧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顾景舟开始创作设计紫砂提梁壶,并不断创新,精心修改,终于成功,最后把它定名为“提璧壶”。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惟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顾景舟的提璧壶。

提璧壶气势雄浑,色泽古雅,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其外轮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给人的视觉效果轻松而休闲。通过观赏和把玩,能够达到怡目养神、舒展身心的效果。提璧壶的盖面如一枚古雅的玉璧,壶嘴与提梁比例适度,既考虑形式上的贯气,又注重实用时的顺势。在细部处理上更是独具匠心。为了衬托壶体的气魄,在制壶过程中使用的云肩线特别薄,而且又特别窄。盖钮微妙的线面变化,由提梁形成的虚度空间与壶体产生的虚实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远观其壶,能够给人一种海市蜃楼的感觉。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壶身的基本形态为古玉璧形状,寓变化于壶身之中。作者利用自己的想象,把从两个侧面看上去方正的璧形变成向里微凹的曲面。壶身底部利用外圆式的收拢方式,给人的感觉稳固而又牢靠。底部圈足支点缩小,托起壶身,壶底为玉璧底,显得壶身丰满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延伸,修长微曲。实际上壶流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修长中的微曲是制壶过程中的最难之处。一把好壶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壶嘴,行家通常称之为流。因为壶嘴决定一把壶的出水速度、声音、水柱的长短形状、水花的溅起,这一点顾景舟在提璧壶中做得非常到位。

该壶简练劲挺的提梁凌空而起,虚实相间而又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整体轮廓端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其制作一丝不苟,寓俏丽于刚健之中。既有形式上的贯气,又兼实用上的理趣。文力度凝重,格调清新,风韵别致,在材质、工艺、内涵、形体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收藏瓷器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古瓷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艺术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道厚重恢弘的文化长廊,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价值的定位也是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在当下热气腾腾的瓷器收藏市场,人们兴奋于拍卖行不断被刷新的记录,古代官窑陶瓷可谓一物难求,价格更是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古瓷器的收藏价值,越来越多地被更多人所认可。

在鱼目混珠的瓷器收藏市场,复制品、高仿品大量充斥市场,在利益驱动下,愈演愈烈,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杀伤力,对于收藏者来说,如何评价古代瓷器价值,如何识辨真假、去伪存真就成了收藏者必经的一道门坎,本期《第1收藏》结合资深藏家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为您总结出一套鉴赏古代瓷器价值的实用方法。

现为南京博物院鉴定征集部研究员、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古陶瓷责任鉴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多年的程晓中先生建议普通收藏者在收藏瓷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入对门,路子要正。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讲特别重要,一旦路子走错,可能终身都难纠正。我见过花费巨资错买了许多赝品,而至今执迷不悟者。初学者要从瓷片标本入手,不要开始就买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高起点”。

2.多看少动,戒除贪欲。

多看权威书籍、图册,多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多看实物,经常到博物馆去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但这只能是宏观的感悟。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不能上手,如同隔靴搔痒,很难掌握微观特征,故有它的局限性。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多上手瓷片标本。在市场中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心贪。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知识,就想到市场去捡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中招”。

3.研究揣摩,提高悟性。

搞收藏“悟性”很重要,“悟性”从何而来呢?靠研究、靠比较、靠分析、靠揣摩。对瓷片标本要反复研究、仔细琢磨,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你的悟性就能提高。

4.广交藏友,参加收藏组织。

初学者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鉴赏瓷器时需注意的几个特征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审美标准,因此其生产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一般来说,年代越早的瓷器越是古朴,年代近的瓷器则更为花哨,而且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瓷坯会越来越薄,重量会越来越轻,造型则越来越美。

看瓷器的外表,永乐年间制作的瓷器的底部中央大多是外凸内凹,底圈的边比较宽,这和当时制作的瓷坯有关;明朝中期的瓷器上下接触处(腹中部》有明显的接痕,眼看手摸都感觉得到;清代以后,制瓷技术大大发展,采用了旋削对接方法,消除了这条接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没有这条线来断定是清代初期还是清代后期的作品,以及分辨真伪品。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以明清两代的青花为例,永乐、宣德青花用的是进口的青料,色泽浓翠,自然晕散而有黑疵铁斑。成化青料主要采用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成色典雅素静,清丽明快。嘉靖、万历青料几乎都采用回青料,成色浓艳,蓝中略泛紫色。清代康熙青料基本上使用浙江料,成色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层次分明,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而雍正的青花以仿永、宣浓翠晕散为主,由于采用国产青料,青花的晕散和黑斑只能用笔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

在元代之前,瓷器上很少有落款年份的字样,从明代开始,特别是官窑制作出来的瓷器很时兴落年款,因此是哪一朝代制造的,就可以一目了然。不同时代,落款的方法、笔法,甚至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宜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而不是固定在器底,因此有“宜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而且,在清朝时一般用“某一朝代年制”的字样,而不是“某一朝代年造”,因此在瓷器上多加观察,是非常的必要。

古玩鉴赏不要迷信理论


作为福建古玩收藏鉴定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施瑞代老人已经在深圳定居一年多了。几十年的收藏之路,让施瑞代对现在收藏风潮的火爆看得很淡,他认为,收藏是需要底蕴的,看着一些人把赝品当做珍品,觉得既无奈又伤心。

收藏者过于“迷信”理论

施瑞代从7岁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古玩鉴赏学习,像古瓷的尺寸、每个朝代的特点、画工的技法都是他当年的必修课。但施瑞代却说:“古玩鉴赏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甄别古玩更需要多年的磨砺,绝不是按书本对照就能掌握的。”前一阵子,深圳的一个收藏者请施瑞代去看看他收藏的瓷器,当看到那些瓷器后,施瑞代很委婉地告诉那个收藏者,这些藏品很多都是“高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却远远不能称其为古玩。这个收藏者很不服气,拿出资料来一边对照一边对施瑞代说:“你看看,和上面介绍的一模一样,怎么说是假的呢?”

对此,施瑞代只能一笑而过,他发觉现在深圳很多收藏者都十分相信书上的资料,有些人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仅有理论是不行的,作为藏家更需要眼力和实践的功夫。据施瑞代介绍,在与他接触过的深圳收藏者中,有些人甚至投入了几百万买来的却是一堆赝品,而花几千、几万买“教训”的人就更为普遍了。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施瑞代认为,一些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专家”往往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导,而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太少了。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收藏要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收藏者对于目前的艺术品现状缺乏客观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收藏的误区。施瑞代分析说,现在许多藏家总是抱着能升值的看法进入收藏市场,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火,就收藏什么,而不去认真地挖掘以后有更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比如说,现在一提瓷器收藏,很多人就会想到名贵的“官窑”,施瑞代对此却有着他的理解,他说:“收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官窑’现在几乎很难在市面上能见到真品,但许多人却仍然一味地去寻找收集它,而对于‘民窑’却很少去关注它。我觉得不出5年,‘民窑’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就会出现大的变化,因为‘民窑’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像‘民窑’这类的藏品,它升值的空间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施瑞代觉得,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进入艺术品行业的目的,切不可贪大求全。

清道光时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清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的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器更青花瓷器史上最有名气的,也是收藏圈里的朋友们喜欢收藏的,收藏圈里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叫做清三代。青花瓷器发展到道光时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退步。那么清道光时期青花瓷器鉴定的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道光时期青花瓷器总体青花发色淡雅,不够沉稳,有一种浮在器表的感觉。淡描是道光时期常用的方法,用道描的方法画勾莲纹,也叫勾子莲。和康、雍、乾时期青花瓷器的缠枝莲简化了很多。线条比较弱,大瓶、大罐上常用双“喜”字,奇怪的是盘子碗上缺没有喜子。常见的纹饰还有:鸳鸯莲花、菊花、石榴、山果、山水风景、婴戏、八仙、云龙纹、八宝、鱼藻、博古等等。

第二,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比较丰富,在道光时期青花瓷器出现了冬瓜罐,形状像个冬瓜,有盖子,盖子就是冬瓜的蒂,非常的形象。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灯笼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鱼缸、花觚等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细腻坚致,大的器件胎体比较厚重,小器件青花瓷器较精细。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釉面白中闪青,釉面有微微的起伏状,有的釉面像芥麦地,我们把这种釉面现象叫做波浪釉,波浪釉和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的橘皮釉是有质的区别的,一定要分清楚的。总体造型和清三代比较笨重。

第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款识。道光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款识大多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款。要注意的是不画双圈,笔法有力度,写的非常规整。这个时期还比较流行堂名款,最有名气的堂款是“慎德堂制”,因为“慎德堂制”堂名款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款。虽然是堂名款,仍然是官窑瓷器,并且是最好的官窑瓷器。谢谢阅读!请评论!

弘治时黄釉瓷器 色泽均匀娇艳闻名中外


明弘治·黄釉盘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此收藏品是"大明弘治年制"款,盘直口弧壁,底微凹,圈足内收,通体施黄釉,足内白釉闪青,里心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大约八百摄氏度的低温中烧制而成。"黄"与"皇"同音,因此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专为皇帝日用或祭祀使用。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弘治朝最为有名,其色泽均匀娇艳,因采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为"浇黄"或"娇黄"。

本盘釉面匀净,釉色娇嫩淡雅,为弘治黄釉瓷之代表作。

收藏陶瓷需谨慎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如今网上销售瓷器已经成为热门,大家从精心拍摄的照片上很难分辨瓷器的真正品质,使得大家更加难以区分两件图片上相差不多的瓷器,觉得价格差距太大,特别是陶瓷十大品牌的陶瓷收藏品,感觉瓷器的成本深不可测,“猫腻”多多。瓷器的价格真的十分混乱吗

我想把我在景德镇几十年制作瓷器的感受和大家聊一聊,让大家了解一些瓷器成本概况。

不要从一些表面现象上去看瓷器的价值;瓷器与其他商品还不同,景德镇瓷器基本是手工制作,技术基本是传统工艺,产品无法到达同一标准,过去有一句民谣“百窑万件出一宝”就是说一件完美的瓷器十分难以制作,瓷器成品会出现几百种质量缺陷,都会影响最终销售价格产生意想不到的差距。呈色、釉质、精细程度、工艺难度等等许多因素都会使得价格发生差异。一件低档瓷器和一件高档瓷器表面看都是泥料成型后施釉再经烧成,从生产流程看差别不会太大,但当你了解高档瓷器制作的艰辛之后就会明白成本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再说说工艺的问题

仅从原料的价格差异我们就能够看出价格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仅仅有钱购买使用这些原料还不够,因为许多高档原料由于多年无人明白其使用方法和烧成工艺,需要多次试验成功会才能够使用,极少有内行专家进行试验。

他们多年的生产实践告诉他们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工艺制作瓷器最终的结果经济上必定是失败,外来投资者不了解瓷器制作规律,贸然试验改革,就不会轻易成功,几乎都是铩羽而归,因此仿古瓷制作技术的进展十分缓慢。

制作的成本也是一项主要成本,比如一只茶杯成型最便宜的机压成型只需要几角工费,注浆成型可能还会便宜,而一只手拉胚薄胎茶杯成型工费就要几十元。

而且能够制作高端精品的工匠还很难寻觅,从制坯到烧成出窑需要经过晾坯、利坯、修坯、补水、荡釉、彩绘、施釉、挑坯、装窑、吹灰、烧炼、出窑……一系列的辅助工序几十道工序,其中只要有一次疏忽就会使产品报废,如果制作中高档瓷器这些辅助工种也务必雇用专业辅助工匠。

如果制作低档产品由于坯胎厚、工艺要求低坯胎成型后只需简单的补水就能够施釉、烧炼,成本很低。

瓷器做工越是精、巧、薄、细、仿真要求高,出现的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个性是景德镇以外其他瓷器产区的瓷器基本都不属于硬质瓷,仅产品变形造成的质量缺陷就比景德镇瓷低几十倍,而这些残次品也要计入成本。

彩绘在瓷器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彩绘工费的差距很大。还以茶杯为例:雇用学徒绘制简单纹样不需要付工资,普通工匠几元而高级工匠需要上百元,如果绘制复杂画面如清明上河图需上千元。就是一个小小的款识成本的差距就不可想象,低档贴花、打印工艺一个款识只需几分钱,而手写一个较为工整的款识一个字就要四元,如果“仿真到位”一个款识就要上百元。

虽然成瓷只有一点点差别但成本的差距却是几百倍,好象一个看似普通的白釉盖碗,有的才卖十几块,有的则达上千元。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取

先从泥料说起,有一百余元一吨的渣头泥,也有三千余元一吨的特种泥,如果按照普通工业产品定价规律“一工一料”的规则,瓷器的价格能够相差300倍!渣头泥是修整坯胎时刮削下来的泥料,只能卖给生产低档瓷器的厂家,一些廉价注浆成型的仿古瓷都是用这种泥料;“中白泥”400元左右一吨,是制作中低档仿古瓷的主要泥料;“高白泥”千元左右一吨,是制作中高档仿古瓷的主要原料;台湾泥料3000左右一吨,是制作高档日用瓷的泥料;“浙江泥”是制作嘉道时期中档仿古瓷的优质泥料;“脚踩泥”是制作高档仿古瓷泥料。

再说釉料,从一角一斤到几十元一斤都有,品种繁多,成瓷釉色有一点点差异釉料的价格可能差几十倍。釉下彩青花料从几十元一斤的“土料”到一万元一斤也难以买到的优质珠明料都有使用;釉上彩料中个性是“洋红”即粉彩瓷使用的基本釉料;所谓的“玫瑰色”普通的只有十几元一斤进口的需要近万元一斤。

这些基本料是保证瓷器制作的根本条件,只要在一个环节上没有使用优质材料,成瓷必然无法到达设计要求。

最后是成品率和其它的一些因素

所有上面列举的成本还不是最终的成本,景德镇瓷制作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残次品率太高。

硬质瓷有两大难关:一是变形,所以景德镇瓷质量标准中没有不圆这一项要求,只是要求不跷;二是铁点,高温烧成时胎釉中的氧化铁会聚集析出显示在釉面上,其他地区生产的瓷器烧成温度低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残次品多更增加了生产成本,个性对于精品来说投入大,工艺要求高无法提高产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是毁灭性的,比如制作一百件瓷器,有二十件残次品,能够把残次品的成本摊入八十件成瓷中成本增长不多,如果是制作两件有一件是残次品,可想而知另一件的成本会增加多少。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景德镇瓷一些表面成本,深层次无形的成本还不包括在内,千万不要把其他地区的瓷器产品和景德镇瓷画等号,根本不是同一类。世界陶瓷组织把景德镇瓷列为“细瓷”一类,而其他地区的产品列为“陶瓷”。

陶瓷生产成本很低,能够机械化生产,比如某著名瓷器产区生产的仿汝釉杯放到微波炉中加数分钟后再放到凉水中釉面会产生开片现象。而景德镇瓷同样采用相同手段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说明它们的品质是不同的。

我们仅仅从表面看瓷器的差距不大就以为成本会差别不大,而从逻辑思维出发错误的认为瓷器的价格存在许多欺骗的因素。个性是购买仿古瓷的许多人感觉自己“受骗上当”,实际上多数人是因为对景德镇瓷的不了解。多数人几乎都没有接触过高档瓷器,也不了解一些瓷器的简单知识,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

了解一些瓷器的生产知识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很有必要,在购买瓷器时能够给自己带给衡量价格的参考,就能够减少被欺骗的机会,也不会漏掉一些货真价实的藏品

古瓷收藏的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长些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