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观点:佛山陶瓷该不该拿“骄傲”说事?

观点:佛山陶瓷该不该拿“骄傲”说事?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4-30

陶瓷艺术。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的人或者事物都值得炎黄子孙们感到无比骄傲的,如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瓷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智慧的创造,而在欧洲直到18世纪才大量制造出真正的瓷器。“瓷器”与“中国”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这充分说明了在国际上,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这应该让我们很值得骄傲!然而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陶瓷产量仍然居世界第一,仍然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但是无论是从产值,还是从创新能力、品牌价值而言,中国却都不是陶瓷强国。这又该不该让我们骄傲?

佛山陶瓷作为目前全世界陶瓷产业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与品牌,拥有很多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诸如,佛山陶瓷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专业制造产业链集群和中国陶瓷行业最大的色釉料生产制造集群;其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策划、营销等方面人才济济,堪称建陶产业的“黄埔军校”;还集中了全国行业90%的专业媒体;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全世界销售。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值得佛山陶瓷甚至中国陶瓷骄傲的,但是“骄傲”以外的呢?

中国有句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许是古老的人们骄傲于中国的瓷器是世界之最,以致埋没了以往的创新动力;也许是后来者(国际品牌)居上,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中国还有句话说道:好汉不提当年勇。如果一位好汉老是拿当年的勇来提,未免让人觉得你已是英雄迟暮不复壮年。不知道佛山陶瓷在看到自己的骄傲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骄傲”以外的东西。有了骄傲应该是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厚实基础,而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佛山陶瓷作为中国陶瓷业的老大哥,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肩负起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重任?面对国际优势陶瓷品牌的激烈竞争,面对百年一遇的经济与金融危机,笔者不禁要问:我们该不该拿“骄傲”说事?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


在陶瓷行业,替厂家“养猪”的经销商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的人之所以替厂家“养猪”,是因为实力不济或者害怕担风险而不肯投资买“猪苗”,而有的人则是因为满足于“养猪”的那份劳务费而心甘情愿为厂家打工。

前些年,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火爆,建筑装饰材料几乎是供不应求,绝大部分陶瓷厂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而打着厂家品牌旗号的不少经销商也成了百万大款,甚至是千万富翁。于是,有部分经销商心里暗想,只要有钱赚,做不做自己的商号品牌都无所谓。

然而,由于各种经营成本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厂家为保证自身的产品销量和利润空间,不顾经销商的死活,纷纷缩减渠道环节,取消经销商的总代理权或总经销权。一些经销商眼睁睁地看着厂家把自己辛苦多年经营的品牌和市场交给他人去打理,心里别提有多后悔:早知道会有今天,当初就该打自己的商号品牌!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经销商应该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首先,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行业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一些优势产品或潜力产品的经销权。其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当地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与下线分销商或是卖场的合作地位,确保在与终端商合作过程中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具有更多的谈判砝码。再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能较好地体现出公司的正规化,比较容易召集新员工,同时也能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最后,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利用品牌来确定自己在当地行业市场的地位,有效地区隔并打击竞争对手。

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好处多多,但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并非单纯注册一个商标那么简单,它需要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做支撑。那么,什么样的经销商应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呢?

一是经销新兴品牌产品的经销商。新兴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任何影响力,反正沾不到厂家品牌的光,经销商还不如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着眼长远。

二是拥有完善终端网络的经销商。这个时候打造自己的商号品牌,即便厂家取消经销权,终端网络还是自己的,不用一切从头再来。

三是做单一品类的经销商。无论是经营单品牌产品还是多品牌产品,都适合做经销商品牌,因为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对经销商来说,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重要,但对于消费者来讲,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质量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不管是否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经销商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观点:乙丑第一季 佛山陶瓷审慎乐观


说起陶瓷行业的形势,普遍的说法是“比预想的好”,这种说法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预想的糟”。前段时间有媒体用“三月小阳春”来描述陶瓷行业3月份以来的回暖迹象。我们4月10日报道过“佛山陶瓷五大出口市场继续萎缩”,然而仅仅半个月之后,当我们再次报道陶瓷出口形势时,就要用“扭转颓势”这样的字眼了。因为,根据海关统计,3月份广东陶瓷出口同比增长28.7%,被头两个月的不佳表现抵销后,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长仍然有7.1%。

房地产的脸色陶瓷行业不能不看。佛山的房地产打破了去年底的沉寂,得意了一段时间。据我所知,南庄的某个楼盘在最近两个月每平方米售价飚升1000,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在金融危机重压之下,一批陶瓷企业日子过得似乎依然很滋润。冠星企业瓷源博览营销中心总经理王贵苏告诉记者,罗马利奥一季度销售增长51.7%,他解释这与上年一季度的基数较低有较大关系,但今年全年保持30%的增长还是有信心的。下半年,冠星在清远的生产基地将投产,产能会大大增加。为了化解产能,冠星把“冠星王”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以期这个企业历史最悠久的品牌在抛光砖和瓷片方面有所作为。嘉俊的朋友透露,嘉俊陶瓷一季度“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他们在上海展的展位有近200平方米,在广交会上的展位有80多平方米。蒙娜丽莎的朋友也说,今年一季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不过,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说阳春三月的这点阳光会持续多久。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本报的专栏文章中回应“三月小阳春”一说时,说“从三月小阳春到阳光灿烂还有待时日”,还建议陶瓷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更应审时度势,谨慎从事。萨米特陶瓷集团营销总经理黎汝让在4月上旬一次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对形势“谨慎乐观”。佛山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综合技术中心市场总监刘亚民在谈及接下来一个时期的出口形势时,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房地产市场低迷,新建地产项目减少,居民在房屋装修翻新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也缩减,因此建筑卫生陶瓷出口量不可能在近期有很大的转变。

另外,从一些非正式渠道传出消息,佛山一些企业仍然没有开足生产线,还有一些厂家对经销商硬性压货,产品从一个仓库转到了另一个仓库,终端销了多少,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观点:大佛山陶瓷砖私抛厂红火依旧


在陶瓷行业,私抛厂红火已不是什么新闻,虽然怪得跟“人咬狗”差不了多少,但因为时间久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早在两三年前,私抛厂刚绽露头角,就堪称其兴也勃。几年下来,整个大佛山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私抛厂,而且生意都做的有模有样。甚至,在去年建陶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低迷的双重打击,许多知名品牌都面临困局,而私抛厂却一片红火,竟出现品牌厂卖砖坯给私抛厂的现象。双方都仿佛是皆大欢喜的样子,把一个市场经济中的悖论问题,竟然搞得像符合逻辑。

这应该也是中国特色外加建陶行业特色的东西,据笔者不太宽阔的视野中,尚未发现国外、国内的其它行业有类似现象。

恕笔者直言,关于私抛厂笔者还处于道听途说状态,至今未曾亲身接触私抛厂,了解其真实的内部运营。以笔者狭义的、不成熟的理解,所谓私抛厂,无非就是自己没有生产线,只买几条抛光线、几台磨边机,然后从别的企业买来砖坯,进行最后的刨光、切割、磨边工序,再销售出去的厂家。显然,他虽然从生产厂家拿货,但绝对算不上经销商,因为他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是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如果往前跨一步理解,私抛厂更像贴牌商,自己没有生产线,指定生产商按要求给自己生产加工产品。这和建陶行业内的贴牌的品牌惟一不同的是,私抛厂多了最后的刨和磨的工序。

按照市场的专业分工,生产商与销售商分工合作是非常合理正常的,只要是成年人,基本上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知名品牌自己并没生产工厂,都是找生产商来为自己贴牌加工。众所周知的是,贴牌者都有品牌附加值,哪怕是刚开始经营的品牌,其产品售价定位也一般会高出生产厂家自己卖出的产品。即,贴牌过程是一个增值过程。就像中国的很多产品,以自己的品牌卖出去比较便宜,但是一旦贴上国外知名品牌的牌子,售价就高出几倍,这就是增值。一般情况下,如果贴牌过程不能实现有效的增值,贴牌商就没有支撑自己生存的利润空间,并且也没有能力和生产商直接推向市场的产品形成竞争。当然,贴牌商的品牌影响力非常大,远远高过生产商的品牌影响力除外。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贴牌商是绝不会不实现产品增值的。

非常有意思,也令人费解的是,私抛厂没有强大的品牌影力,只能算是非常弱小的杂牌,其除了产品价格比较低,拼产品性价比外,在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那么它凭什么本事去大厂那里贴牌生产?要知道其贴牌的过程是没有增值的过程,甚至是减值的过程,因为其产品售价是比那些大厂的产品售价低不少。那么维持其生产的利润空间来自哪里,其性价比是如何打造的?这不相当于国内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自己没有生产线,跑去让通用或者本田公司给它贴牌,然后再投放到市场,售价比通用和本田的车便宜,还卖的很火,赚了很多利润。

这事可能吗?谁也觉得不可能,因为这有点悖论。但这事就发生在建陶行业了!

观点:浅谈陶瓷行业的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过了一会儿,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经济学中所说的“羊群效应”的威力。

中国的建筑陶瓷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广东、山东、华东、福建、四川、山西等几大陶瓷产区。从增长趋势看,具有巨大成本优势的河北、福建等地成为中国建陶行业增长的新动力。

1998年至1999年,以佛山南庄为代表的乡镇集体企业大规模进行改制,由此引发了行业新一轮建设高潮。在这股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中,建陶行业的投资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行业整体规划,最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如南庄、西樵、小塘等区域的建陶企业过度密集,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尤其是位于西樵风景区内的一些新建企业,建成不久就不得不搬走,成为这场大规模建设中的败笔。

广东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实行“双转移”的产业策略,对佛山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产业转移、整治提升、腾笼换鸟、关停并转,在2008年一直笼罩在佛山陶瓷业的头顶上。2008年5月份佛山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三个政策性文件,对佛山建陶企业提出极为严格的要求,政府要求仅保留40几家建陶企业,要求年底之前关闭近70%的陶企,使佛山的建陶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走出去的企业,需要面临电荒、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要面对政策的压力。在双重重压,成本已经无法有效地降下来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提升品质,攫取更高端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但是,并非每家企业都有足够的信心进军中高端市场,许多品牌设立之初定位较低的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稀薄。一些中高端品牌可以利用成本上升作为借口,适当提升价格将是必然之路。大规模建设使得佛山环境不堪重负,纷纷外迁的陶企也终于尝到了苦果。更加不幸的是,在众多陶瓷企业到省外各地“大兴土木”、“圈地为王”的时候,原料、燃、油、煤、气等各类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却是水涨船高,加之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各种政策的限制,重压下的陶企承受力是有限的,面对资金链的日益紧趋,生产线不能预期投产,陶企能笑到最后吗?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陶瓷行业闲置的生产线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什么陶瓷企业就不合作,把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为什么不统一战略,把战术搞好,提高应变能力,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行业转型时期往往是机遇迭生期,但能否把握住,企业首先应该盘点自己手中的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核心产品、合适的市场操盘手、完善的渠道网点、足够的资本实力等。否则,盲目跟随大流,也只能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观点:何时发布陶瓷“限产令”


不久前,国家工业和信息部针对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钢铁总量严重过剩,板材问题尤为突出;落后产能比重较高,恢复生产存在盲目性;进口铁矿石增加过猛,容易引发经营风险等,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业减少或停止贷款。由此,笔者突发奇想,国家何时发布陶瓷“限产令”?

细细梳理陶瓷业,也有诸多类似问题:陶瓷总量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市场竞争无序,价格战此起彼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水;各地招商引资你方唱罢我登场,陶瓷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容,供需差距不断扩大;陶瓷行业消耗着大量的能源、资源,单位能耗创造产品价值不高,头上有“两高一资”、“污染环境”、“产能过剩”等几顶帽子,口碑不佳;而且许多陶瓷生产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曾发出控制总量的要求,但却被各地新建陶瓷生产基地、新上陶瓷生产线冲击得支零破碎,一些宝贵的、本不十分充裕甚至面临枯竭的陶瓷生产原材料,却在不断赚取着不断贬值的外汇……

即便是去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没有让陶瓷业停下扩充的脚步。一些实力派陶瓷企业,仍在建生产基地,扩充产能规模,丝毫不受影响。不管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经营多元化的选择,对企业所为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大到国内市场的整体层面考虑,结果会让人倒吸一口气。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瓷砖产量继续扩大,新增生产线估计在200条左右,新增产能约6亿平方米,2009年仍会有大量生产线诞生;近几年中,全国瓷砖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占全世界产量的50%,但出口率却不足20%,卫生陶瓷的产能也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占到全世界产量的30%以上,出口率占到近40%;我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过4000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2万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当惊人。

通过上述几组数字,我们可以分析出,产量激增速度惊人,但需求却相对滞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严重失衡。而且由于陶瓷生产企业设备和工艺的差异,陶瓷产品本身的辐射性问题、节水等硬性指标,有可能被企业束之高阁。鱼目混杂的陶瓷产品和品牌,会加重陶瓷市场良莠不齐。虽然出口拉动是企业的心中最爱,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现实,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消费行为更加成熟和理性化,出口拉动很可能成为企业的一厢情愿。抢占区域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让利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农村、乡镇市场,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托辞。由于产量的增长,相应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面对金融危机,一些陶瓷企业采取停窑限产的方式应对,这是迫于无奈的举措,与总量控制有着主动与被动的本质区别。做好总量控制,对提升产品价格也有益处。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被压得低了又低,降了又降,主要原因就是国内陶瓷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如果有效实施了总量控制,限产保价,是否会对价格回升有所帮助?对相应增大企业利润空间有益处?

企业利益最大化与行业的总量控制存在博弈,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受益。眼下,产量增长的势头不减,总量控制的行动难为,借助国家对陶瓷产业的“限产令”,或是一个两全的选择。

陶瓷收藏市场 艺术批评家不该缺位


近年来,随着知名拍卖行的现当代陶瓷艺术品拍卖,以及在北京、广东、香港等地的现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展销会的多次举办,使现当代艺术陶瓷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但在繁荣的艺术陶瓷市场表象背后,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与市场发展不太和谐的地方——市场缺少艺术批评家,尤其是正直的批评家。

众所周知,艺术品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艺术陶瓷市场也不例外。笔者认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机制应由陶艺家、收藏家(投资家)、批评家(评论家、鉴定家等)和中介机构(经营者、经纪人、拍卖行等)组成,且缺一不可。

我国虽然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周国桢、李菊生等众多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美术教授,但与国画、油画批评家的知名度、广泛度相比,陶瓷艺术界却没有几个响当当的陶瓷批评家。与陶瓷艺术家的数量相比,陶瓷批评家的人数也是少得可怜。批评家的弱势地位,给陶瓷艺术品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陶瓷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比较混乱,究其原因:一是瓷商或经纪人素质低下,与陶艺家里应外合,哄抬价格;二是一些批评家、新闻单位的人员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推出一些名不副实的“名家”“名瓷”;三是收藏家(投资家)或经纪人文化审美品位不高,缺乏应有的艺术素质,盲目购藏;四是陶艺家对作品价格标准掌控不严,同样等级的作品,代理价、收藏价、朋友价差别较大,而这些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会导致市场价格紊乱。这当中,批评家的作用不可忽视。

笔者认为,批评家是陶艺家和收藏家(投资家)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一方面指导着陶艺家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又引导着投资收藏者的价值取向。正直的批评家能依据艺术史和当代文化审美尺度的标准,正确把握陶艺家的成败得失和评定陶艺作品的优劣。在艺术市场中,批评家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有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良知,以及艺术的敏锐性和独具慧眼。

客观地讲,我国也有一些陶瓷评论家,但综观他们的评论文章,大都是歌功颂德的多,严肃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评绘画的多,论工艺的少;评颜色搭配的多,论构图层次的少;对艺术家个人评价的多,而对我国艺术市场整体评价的少。还有一些美术高等院校的教师、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在充任批评家。由于这些人在评价艺术品的成败得失时,依据的只是朦胧的、感性的审美表皮,远未上升到确定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高度去审视把握作品优劣,极易误导收藏、投资群体。此外,一些艺术家雇“枪手”给自己“炒”文章、“抬”轿子,并通过贬低、打压他人的不正当竞争方式,以达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这些行为势必引起陶瓷艺术市场审美标准、价格体系的紊乱。

不可否认,艺术家之所以成为“家”,其作品一定有过人之处。批评家从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本无可厚非。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分代表性作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艺术家也是人,也会出于市场原因或心态原因或健康原因等创作出一般性的作品或应付之作,此时如果也胡乱吹捧一气,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我国的陶瓷艺术家一直处于强势地位,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市场经济的运作,使他们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作品少则万元,高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他们住别墅、开名车,出入高档会所。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都发了”。而从事文艺工作的批评家们,花了一定时间进行调研、评审后所撰写的文章,即使发表了也不过区区百元稿费,何况还不一定能发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批评不当还会得罪人,是导致批评家写作积极性不高、“不正直”的内在原因。

此外,政府、行业协会、美术院校、媒体在文艺批评当中的职能欠缺,以及引导艺术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文化氛围不够、对批评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是造成陶瓷艺术批评家人数不多、队伍不强、影响不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在原因。

在陶瓷艺术界,正直地解说艺术品的真善美,恰当评价一个艺术家,以培育一支热爱传统文化、热爱陶瓷艺术的投资、收藏队伍,是艺术批评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培育健康的陶瓷艺术品市场,需要正直的、高素质的艺术批评家。一方面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美术院校、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另一方面还需要艺术批评家按照历史要求,加强自身文化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学习,沿着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探讨,并结合陶瓷工艺美术的个性特征,开展高格调、高品位的艺术批评活动。唯其如此,我国艺术陶瓷才能魅力长存、健康发展。

观点:佛山发展高科技电瓷大有所为


湖南大学陶瓷研究所所长、教授肖汉宁为佛山陶瓷行业把脉,他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陶瓷行业的影响作出了很好的建议。他建议企业改变方向,开拓电瓷等新的市场。他分析,危机影响之下国家仍在加快电力建设,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电力行业所用电瓷的市场前景必然广阔。

对于他的建议,企业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传统工艺技术的限制,实际上很难做到。

我认为不是这么回事,电瓷生产工艺比陶瓷没有什么区别,相反,技术含量和工艺操作更加简单,而且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相当好。我指出一点,市场前景相当好的条件是必须自主开发适销对路的技术含量高的电瓷产品。

我的建议如下,也是响应肖所长的建议补充。

电瓷是高、低压输配电线路与电力设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电工陶瓷材料。通常,电瓷坯料有长石质、方石英质及铝氧化质三种。许多电瓷设备需要在高温、高介及高频条件下工作,故又出现了许多特种电瓷。长石质电瓷系普通高压电瓷,目前广泛生产与应用。这种瓷在工频电压的击穿电压为25至30千伏/毫米,比体积电阻为1010至1013欧姆·厘米,介质损耗角的正切值为(25-35)×10-8,抗弯强度为700-900公斤·力/平方厘米,抗张强度为300-450公斤·力/平方厘米,其坯料配方中含有45-50%的粘土、20-25%的石英及25-30%的长石。化学组成(%)范围为:SiO2、Al2O320-24、K2O+Na2O3.5-5.0、CaO+MgO<1.2。

添加氧化铝或矾土取代长石质坯料可获得电瓷强度很高,其施釉试条的抗折强度高达1200-1700公斤·力/平方厘米,故广泛地应用于超高压及特高压输电线路上,击穿电压可达30-1000千伏/毫米左右。添加滑石可以制造出500℃的电阻为1010及700℃的电阻为109欧姆·厘米的抗高温电阻电瓷,添加锆英石可以达到抗弯强度为1350-1400公斤·力/平方厘米,抗冲击弯曲强度为1.8-3.0公斤·力/平方厘米,可耐受200-220℃温差的热冲击作用,击穿强度达35-800千伏/毫米。以堇青石为主晶相因膨胀系数低(1.5×10-8)的瓷,具有优良的抗热冲击的性能,且为一种很好的高温绝缘材料,制造磁力开关上的灭弧罩。如在坯料中添加钾长石,氧化锆等方法可以改进电瓷产品质量。这些技术指标我们陶瓷企业都可以达到。如果佛山陶瓷转生产电瓷,其生产工艺、成型和烧结工艺基本上不变,且制造为碟形、棒形、柱形,成型更加容易,上釉也比建材陶瓷简单得多。其生产设备只不过在成型工艺上变换就可以,再添加检测设备即可生产。

对佛山陶瓷转生产电瓷最主要是开发研究适销对路的电瓷产品,而且也是国内急需的。

国内急需的是强度更高,材质更轻更小,击穿强度达标的电瓷,或非陶瓷的复合材料电瓷,或陶瓷添加有机的复合材料电瓷。就本人经验而言,生产陶瓷添加有机材料的复合材料制作的电瓷,国内尚属空白。这种电瓷优点为体积更小,材质更轻,强度更高,性能更佳,使用更方便。尤其在高空输变电线路上,因其重量轻强度高的优势,将很快占领国内外市场。如生产配变电继电保护的也因轻巧和绝缘性能好也很快打入市场。

国内外需要量最大的是高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瓷,由于线路需要经常改造更换,以及新的线路不断延伸,电瓷需求相当大。除了极少数生产电瓷外,基本上靠我国出口。目前国内电瓷生产厂家不少,但绝大多数依然在传统生产工艺上改进。因为产能过剩,电瓷企业竞争相当激烈,试想一下,在高压输电线路上我们的绝缘子电瓷上几十公斤几百公斤的重量对架空线和架空线底座和高架钢铁塔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施工非常困难。如果我们开发轻巧强度大性能好的绝缘子电瓷,市场是最急需的这种电瓷的,可惜没开发出来。

从市场来说,去年南方电网建设投资482.33亿元,今年大879.9亿元。仅广东今年投入的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达450亿元,其中珠三角九市电网投入289亿元。将来的电网需求科技含量高的绝缘子电瓷,提高装备水平,为提高供电可靠率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正是要开发这种急需的电瓷。

电瓷的经济效益比陶瓷好,因是大宗物质,不是松散市场。只要我们以科技含量就一定能占领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本人愿与佛山有兴趣的陶瓷企业联合开发新科技电瓷这个项目。

观点:谁动了陶瓷行业利润的奶酪?


据来自有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陶瓷产品出口贸易总额正在全力提升,已达到创纪录的近百亿美元。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以及艺术陶瓷产品的出口,呈现全面飘红的喜人景象。尽管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国陶瓷的出口亦面临着严峻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讲,中国陶瓷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总体局面与取向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对于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国内陶业产能不断扩大,品种与产品质量也在提升,但与陶瓷产能不断提高成反比,陶瓷企业的利润率却不断下降。

那么究竟是谁动了陶瓷企业利润的奶酪?值得我们细加分析、找出原因,并应尽快地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办法。笔者以为应该说有如下几项原因。一是国内陶瓷行业激烈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因为无论什么行业,其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是要经历最初欣欣向荣的新生期,紧接着是企业极力巩固自身在本行业的成长期,然后是必须依靠竞争才能存活发展的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依靠将产品降价当作主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各陶瓷企业相互攀比着降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因此,企业对于连年持续降价,直接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二是因国内陶业产能过剩,造成了企业利润率下降。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一波又一波瓷砖生产线热、卫生瓷建厂热,促进了中国陶瓷业的鲜活与快速增长,但紧接着也同样导致了国内陶瓷产能的大幅增长。而国内外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却有限,甚至并没有很明显增长。新加盟的陶企大量增加,导致产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陶瓷消费也提前进入了买方市场。第三是由于近年来陶瓷日常生产所用的能源、陶瓷原料、辅助原材料均出现大幅度上涨趋势,而且其幅度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也大大压缩了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

陶瓷行业许多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下降,使得许多企业苦不堪言,甚至于有倒闭和关门大吉的。但从整个陶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来讲,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若从微观层面看,利润下降给企业以沉重负担,但可促使国内陶瓷企业经营者下决心优化管理,内部挖潜;加快新产品开发,提升企业的竞争素质;再者,可以迫使陶瓷企业扭转经营策略,加强市场开发力度;另外,还能够促进陶瓷企业经营与决策由原始的粗放型,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差异化经营,加大生产开发,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转化。由此而实现把坏事变成好事。

另一方面,从宏观方面看,当国内陶瓷企业利润率甚低时,必然为陶瓷本行业的发展设置一道厚厚的门槛,利润的降低,会促使陶瓷行业由此开始真正走向成熟和强大;由于利润降低,可促进陶瓷行业内部加强资源整合;由于利润降低,促进竞争加剧,从而迫使介入陶瓷行业的门槛升高;利润降低还促使管理不良、技术素质弱势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被淘汰出局。这样更加有利于部分素质好的陶瓷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另外,我们在仔细研究和分析陶企利润下降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内大多数陶企的利润较之于国外陶瓷同行仍然偏高。可以预言,国内陶瓷企业的利润率或许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与可能。因此,无论如何国内陶企利润下降乃是一种市场竞争条件下自发的行为,确属正常现象,这样也就无需大惊小怪。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观点:佛山陶瓷该不该拿“骄傲”说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观点:佛山陶瓷该不该拿“骄傲”说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