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鉴别 > 导航 >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2-02

瓷器鉴别。

十大瓷厂倒闭了,伴随着20世纪的尾巴,迎着21世纪的曙光。都接连倒闭了,一根根高耸入空的烟囱,依然如一位位威武的老兵,沉默,耸立,坚毅,不屑于向苍天诉说。

景德镇十大瓷厂厂房图

是谁在废弃的厂房,这样轻轻吟唱:“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深夜,我喜欢伴随着一杯浮梁浓茶,翻阅《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看多了王朝倒闭,你又怎会觉得王朝倒闭值得惊讶?

十大瓷厂的倒闭和王朝倒闭相比,就如山崩地裂和十棵大树被砍伐,又有什么值得惊诧的呢?

然而,总有一批景德镇人和外地人对十大瓷厂的倒闭而莫名惊诧。

我尤其不愿意看到对十大瓷厂的倒闭怀有一副痛心疾首、大义凛然的样子,也不愿意听到将倒闭的原因统统归罪于政府,却丝毫不理解政府的难处。

没有谁能永葆青春,没有谁能长生不死,王朝也一样,十大瓷厂也一样。

说起景德镇的十大瓷厂,景德镇需要永远铭记一个人。

赵渊,山西昔阳人,1938年参加革命,自1953年6月至1963年12月任景德镇市委书记,又自1963年12月至1968年9月兼任景德镇市长。

毛主席虽然没来过景德镇,但他老人家很是知道大清督陶官唐英,很是关心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他在寻找新中国的唐英,他要重振景德镇瓷业的辉煌,他选择了赵渊。

1956年的一天,毛主席在南昌特地召见赵渊,当面指示:“你是管理瓷器的,就得把瓷器的事儿管好。”

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支持,还有什么干不好的?!

赵书记极为勤政,不辞辛苦,带头创建了陶瓷学院,促成了原轻工业部在景德镇设立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以及一个又一个数千工人的国营大企业: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雕塑瓷厂、为民瓷厂、宇面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东风瓷厂、红旗瓷厂、景陶瓷厂、华电瓷厂等,简称“十大瓷厂”;此外,还有配套企业:原料总厂、陶瓷机械厂、瓷用化工厂、耐火器材厂、石膏模具厂等。

当年,国内市场上曾一度流传“景德镇在为六亿人造饭碗。”

可有谁能让历史永远辉煌?可又有谁能让气数不尽?

人心散,则气数尽。气数尽,则王朝倒闭。

工厂尚未倒闭,人心却早已涣散。又有多少人无情地提前离开十大瓷厂?

又有几人知道,十大瓷厂自身存有的难以克服的种种的弊端?又有几人理解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为挽救十大瓷厂而所做的种种努力?!

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直到2012年,景德镇竟然还有一些商家向我兜售老瓷厂的餐具、花盆和鱼缸等,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店家总是唠叨地反复介绍:“这是老瓷厂的最后一批货了。”

我抚摸着这些老瓷厂生产的瓷器,仰视周边高耸的烟囱,突然感到一种悲哀。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景德镇瓷业管理,堪称三国鼎立,自称系统,导致生产与销售背道而驰,越驰越远:陶瓷工业公司,是老大,管生产制造与科研教学。陶瓷出口公司,管外贸。陶瓷销售公司,管内销。

拼命生产,拼命积压。

生产不顾销售,生产无视市场所需,已经不是计划经济的市场了,你还按计划经济的年代生产,不亡何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女怎会懂得大唐兴亡的原因,只能说说皇上的风流韵事。

关于唐朝的兴亡和启示,江西的大伯乐,欧阳修,率领一批千里马,历经17年,主编了一部《新唐书》,共有225卷。

关于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兴亡和启示,我的这篇文章又算得了什么呢?忍不住“闲坐说玄宗”罢了。

扩展阅读

国博十大镇馆国宝


一个世纪,几代国博人建成国家宝藏。120余万件藏品,国宝荟萃。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后母戊鼎、晚清“海内三宝”的大盂鼎、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玉龙、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宋代木雕“木雕观音”……

盘曲欲飞 红山玉龙

档案:高26厘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绿色,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红山文化文物,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1989年红山玉龙被调往北京参加展出随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赏析:这是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反“C”字。

目前已发现的原始玉雕中,时代较早、工艺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玉雕。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克商之证 利簋

档案: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铸造于西周时期,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国家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之一。

赏析:簋,流行于中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簋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青铜利簋见证了中国古代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鸿盘史诗 虢季子白盘

档案:重215.3公斤,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铸造于西周时期。据传,清朝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嵋县。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虢季子白盘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形制,还有盘内底部正中铸刻的111字铭文。这些铭文被后人赞为青铜器上的“史诗”,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鉴赏价值。

青瓷之王 青瓷莲花尊

档案:高59.5厘米,北朝时期,大约烧制于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出土于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此物为馆藏,而相似的南朝文物青瓷莲花尊正在国博地下一层展出。

赏析:莲花尊除了是佛教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外,它的用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现存的莲花尊大多是处于墓葬之中,所以专家认定,它们是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

青铜奇葩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档案: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铜犀尊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1963年在陕西出土。

赏析: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盛酒器,多为圆腹,大侈口,下有圈足。犀牛背部有一个形似马鞍,可以启闭的活盖,犀牛腹部是空的,可以存酒,在犀牛嘴的一侧可以往外倒酒。

青铜美器 四羊方尊

档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器身高58.3厘米,重量接近34.5公斤。铸造于商后期。1938年春天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山村。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当属位于肩部四角的卷角羊头。“四羊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

青铜之王 后母戊鼎

档案:原称“司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铸造于商后期,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后母戊鼎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司”应为“后”,代表她生前的地位。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宁静致远《木雕观音》

档案:坐像高两米,为宋代文物。2005年,国家文物局将这件长期被海外收藏家收藏的艺术精品收购回国,进而入藏国家博物馆。这是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宋代木雕。

赏析:据粗略统计,北美多家大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宋代木雕佛像数量在20件以上,而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此之前尚无宋代木雕佛像精品。这件高达两米的大型木雕观音造像的入藏,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

西周重器大盂鼎

档案: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铸造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清朝道光初年,也就是1891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赏析:制作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为青铜器中的重器。因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为晚清“海内三宝”。

圆鼎之最子龙鼎

档案: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铸造于商末周初,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辉县。是目前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

赏析:因其鼎腹内壁铸有“子龙”二字,因而得名。“子龙”二字铭文铸刻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龙”字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很像一条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子龙鼎和后母戊鼎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方圆重宝”。

景德镇侧记:中国十大名窑——汝窑


“这是一个盛会,是陶瓷的海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展区的李廷怀大师在被问到对参加本次有何感受的时候,激动的向我说道。

中国陶瓷大师李廷怀向展台前兴趣盎然的客人介绍道:“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他还说道;汝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广为流传。

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景德镇参加,这里空前的盛况是他未曾想象到的,虽然他之前也在其他地方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但是这里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世界瓷都的魅力和感召力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还对作者感慨道“下一届我还想来”。

新润成瓷砖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


中国人自古就有重视家的观念,当人们有了自己的家以后,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家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装修,而瓷砖可以说是装修需要的非常大的一个项目,也是人们进家后对家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够挑选到合适的瓷砖就成为了许多人纠结的问题,现在的瓷砖市场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新润成瓷砖,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的它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新润成瓷砖的亮度非常好,不论是抛釉的、抛光的还是微晶石的,它的亮度都非常好,这是衡量瓷砖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瓷砖的亮度高,对于提升家整体的感觉非常重要,一进来可以带给人们阳光之感。

第二、耐磨性好,对于瓷砖来说,耐磨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指标,许多瓷砖就因为硬度不够,耐磨性不好,过一段时间将表面的釉面或玻璃面磨损以后,开始发污,有了一种斑剥的感觉,这样的瓷砖质量就不好,也不可能成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的,而对于新润成瓷砖来说,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三、样式,好的瓷砖品牌都有自己的设计师,对瓷砖的样式、花样进行设计,以一种审美的角度来跟上时尚发展的潮流。这一点对于一般的小厂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购买瓷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品牌。

第四、抗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瓷砖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抗菌性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这个特性,好处不说大家也明白了吧。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那都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心灵寻求宁静的所在,家的舒适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瓷砖可以说是进家之后我们对家的第一感觉,如何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家有一种满意之感,瓷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的新润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瓷砖的品质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专业的。要想让家变得亮丽起来,要想让家能够成为我们爱之所在,在选择瓷砖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毕竟大品牌有时就是品质的有力保证。之所以成为十大名牌,那是跟其产品的品质分不开的。

景德镇瓷博会侧记:中国十大名窑——汝窑


“这是一个盛会,是陶瓷的海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展区的李廷怀大师在被问到对参加本次瓷博会有何感受的时候,激动的向我说道。

中国陶瓷大师李廷怀向展台前兴趣盎然的客人介绍道:“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他还说道;汝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广为流传。

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景德镇参加瓷博会,这里空前的盛况是他未曾想象到的,虽然他之前也在其他地方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但是这里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世界瓷都的魅力和感召力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还对作者感慨道“下一届我还想来”。

紫砂茶具除了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的就是独特的十大益处


紫砂茶具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作为器具的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种精神国度的构建和延续。持一把精致的紫砂壶,品一杯上好的茗茶,于江南烟雨中品百年风流,悟一世禅机,岂不快哉!关于江南文化的内核,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留给我们的这样一个版图的各个角落感触一二。关于江南文化对江南人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或许能从贩夫走卒的点滴生活里、从小桥流水的屋檐下窥见一斑。而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江南文化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浓缩。

紫砂虽小,却壶通大道。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建构。紫砂壶的存在,使人们有了一个养气的媒介。一块紫泥,在点石成金的巧思里,承继着文人风雅,流转着世代交替,同时也将人类的才情融捏握于寸土之间。壶中天地大,这天地是排除一切物质、利益、私欲之外的另一种境界,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包含了人们对自我、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世界的思索和感悟。于繁杂世事中,觅得一处沉静的心灵空间。自古茗壶似名人,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造就了一副秀丽的画卷。其实不为人所知的是,紫砂茶具除了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的就是独特的十大益处。

1.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一:“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二: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读者不妨一试。

3.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三: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4.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四: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五: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6.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六: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紫砂锅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七: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8.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八: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品特性。

9.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九: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10.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十: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大名家画瓷盘 景德镇瓷品中一朵奇葩奇葩


■程十发《少女》

■朱屺瞻《钟馗学耕》■张大壮《鱼乐图》■林风眠《仕女图》■刘旦宅《马前泼水》■陆俨少《青花山水》■关良《宋江杀惜》

■谢稚柳《泼墨山水》

1964年,沈智毅陪画家唐云、林风眠、朱屺瞻等赴江西景德镇蹲点绘瓷。这期间,林风眠为沈智毅在十寸瓷盘上画了《仕女图》:瓷盘上仕女盘膝而坐,手持鲜花,妩媚温馨,优雅文静。线描匀细,圆润、飘逸的曲线美,令人羡爱。唐云除了在瓷缸盖上为沈智毅画了蝴蝶花之外,还在十寸的瓷盘上画了《水仙麻雀》:翠绿为裙的水仙,梢头数朵白底黄心的花蕊,清姿幽香,水仙旁有一大青石,麻雀站立于上翘首自乐,沈智毅说:“此乃唐云瓷盘画中的精品,他是用着心为我画的。”在景德镇,沈智毅一面照顾画家,一面偷闲学画。他说:“那时我学到了两样本领,一是林风眠用纸揿画及用牙签刮画的本领。二是掌握了画瓷的颜料、调色以及基本材料的运用。”沈智毅发现请名家在瓷盘上画些小品,用作市领导出访礼品,效果很好。于是他带回了许多画瓷材料。正巧,时任领导王一平要出访日本,希望上海美术馆请一批画家画一批瓷盘,于是沈智毅策划了十大名家画瓷盘的活动。活动很成功,烧制了近十套瓷盘。

岁月沧桑,“文革”中这些瓷盘砸的砸,散的散,能成套、完整无损的几乎没有。然而沈智毅家的一套用锦盒装好的十位名家画的瓷盘,非常精致。沈智毅说:“我这一套瓷盘前前后后也收集了近四十个年头,最早的数唐云和林风眠,1964年画的,最晚的是刘旦宅2003年画的《马前泼水》。”

1974年,“文革”尚未结束,沈智毅偷着请朱屺瞻画钟馗。心有余悸的朱屺瞻说:“钟馗捉鬼有多种解释,画得不好有含沙射影之嫌,这样吧,还是画幅《钟馗学耕》吧,它没有政治性。”果然画面上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拿着锄头使劲劳作,颇为好笑。然而笔挟风雨之味还是能让人捕捉得到的。

关良画了《宋江杀惜》,陆俨少画了“青花山水”《一帆风顺》,张大壮画了浮萍、桃花、鲦鱼,陈佩秋画了兰花和石头,程十发画了他的拿手绝活“民族少女与飞鸟”,而谢稚柳却画了泼墨山水。沈智毅说,请谢老画时,谢老很实在地说:“这活我从来没有画过,要出丑的。”沈智毅对他说:“你按平时画山水画的手法大胆地去画,你要用什么颜色,我为你调好。”在沈智毅的协助下,谢老画了一张如张大千式的大泼墨,气势很大,待烧制出来后,谢老自己也爱不释手。谢老在上海美术馆办展览时还专门以它为封面制作了首日封。从此,谢老爱上了瓷画,也常为上海美术馆画些小品之类的东西了。一次,他与沈智毅开玩笑地说:“你教会了我画瓷盘,我又在为单位画,单位付的稿费当与你对半分。”沈智毅说:“谢老讲的尽管是玩笑,但亦能折射出一个画家的人格魅力。”

沈智毅的这套十大名家的瓷盘画弥足珍贵,也可以算是景德镇瓷品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喜瓷,玩瓷,在瓷盘上挥毫抒情,这更增加了瓷器的魅力。

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间高手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记者在景德镇实地走访多日,揭开了这些本已身价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奥秘。

12月3日下午,江西景德镇,景电里村。

阴冷的冬日阳光很少,狭窄的街巷里,孩子们正在玩耍,上世纪的水泥老房墙壁上,贴着密密匝匝的小广告。和其他小城不同的是:小广告上边,还贴着一张“高价招聘、古彩填画”的小纸。仿古陶瓷艺术家李广琪告诉记者:“我请一个能画‘高仿’的工人,月薪过万元,但好工人还是难找、难留。”

12月5日,徐悲鸿个人中国画最高拍卖纪录在北京再次被刷新。《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32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2.668亿元。收藏界反应波澜不兴,因为,半年前同样在北京拍出的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卖出了4.255亿元天价,相较之下,这也就是个“半价货”。

“盛世收藏,乱世金”,中国已经进入收藏时代。短短30年间,中国内地已经聚集了8000余万人的收藏大军。但是,知名学者吴树告诉记者,中国收藏有三个“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

收藏之乱,首要的问题是———这95%以假乱真的赝品从何而来?

1、 “梅瓶”的闹剧

吴树告诉记者,很多澳门、香港甚至国外的读者给他发邮件,还配上照片,说最近买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他几乎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为从去年开始,梅瓶造假已经成“疯潮”,“用板车拉到浙江卖”。

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黄云鹏亲手“精仿”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12月4日,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有“中国仿古陶瓷第一人”之称的黄云鹏问记者:“你知道梅瓶吗?”“知道,去年闹得很凶。”“最近还有人一番盛情,想请我喝梅瓶里的老酒,我找理由拒绝了,这种假东西里面的假酒,谁知道会不会喝出人命?”

梅瓶,这个普通人完全陌生的词汇,去年在收藏界可谓大名鼎鼎,今年依然余波未了。不过,梅瓶已从去年年初的“香饽饽”,变成了中国古玩收藏的一个闹剧。

所谓梅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容器,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全称为“元青花装酒梅瓶”。2007年6月24日,广州春拍中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341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去年初,收藏者们发现,似乎满世界都是“梅瓶”。吴树告诉记者,很多澳门、香港甚至国外的读者给他发邮件,还配上照片,说最近买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他几乎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为从去年开始,梅瓶造假已经成“疯潮”,“用板车拉到浙江卖”。

景德镇一间简陋作坊量产的“高仿”瓷器

梅瓶造假,是如何成风的?

吴树从北京行家口中得知,国内最开始炒的是明代青花装酒梅瓶,还不是元梅瓶。当时五粮液集团为了一个明代酒窖中梅瓶的所有权,还打起了官司。收藏界最喜欢的就是“故事”,借助这个“五粮液概念”,一个云南人便跑到景德镇专门订做了一批仿明梅瓶,再运到离泸州老窖不远的地方,将这些“古董”埋进土里,假称有人找到了万历年一个酒窖,领着台湾一个古玩商到四川“实地考察”,果然以假乱真,骗到一大票。

一个“故事”成功了,立即跟风者众。明代梅瓶炒过之后,恰巧景德镇旁边的高安县一处工地又出土了一窖元青花梅瓶,大概有几十只,而且还有墓志铭。有心人怎么舍得放弃这个绝好机会?马上请各大瓷器作坊加班加点造梅瓶,为了更像回事,里面还装上当地的兑水谷酒,封口泥也进行古法还原———按照出土梅瓶的办法,不用强力胶加黄泥的现代手法,而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做成。做好的梅瓶经过“做旧”,用高锰酸钾溶液泡去“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老瓷器釉面比较圆润的光则称“宝光”)、再渗入“土沁”(土壤物质渗入古瓷器釉面造成的洗之不去的痕迹),神仙都看不出来!一时间,梅瓶简直风靡亚洲收藏界,甚至有些藏家还以喝到梅瓶中的古酒为荣,有人因此进了医院。

吴树告诉记者,梅瓶泛滥成灾,终于牛皮吹爆,仅浙江公安部门就根据举报收缴了几千只假古董梅瓶,在不少收藏者做了“水鱼”之后,梅瓶收藏热潮也终于偃旗息鼓。“国内收藏界每两三年都会有一两个有影响的骗局出来,上当的都是收藏者。”

然而,假梅瓶穿帮了,真梅瓶也遭殃,古玩城里有些真东西都卖不上价。几个月前,吴树在北京古玩城一家店里看到一只宋代磁州窑梅瓶,最近已经不见了,他问老板是不是卖掉了,老板说“怎么卖得掉?满街都是假的,这只真的也卖不动价,嫌占地方便拿回去了。”

2、矜贵的“高仿”

至于“高仿货”的去处,一位高仿大师翻出一本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册:“这就是我的东西,我卖出去是6万元。”记者看到图册上的起拍价是:120万元!

“景德镇人太厉害了。日本的纳米瓷,台湾的法兰瓷,买回家看看摸摸,过一阵子产品就做出来了,更不要说已经有上千年传统的仿古瓷,出神入化。”李广琪因“高仿”明清两代外销瓷器在北京大名鼎鼎,在景德镇却刻意保持低调:“民间高人多了去了。”

“现在景德镇做仿古瓷的有上千家,上档次的(即‘高仿’)也有几十家,这些人术业有专攻,仿成化、仿宣德、仿元青花、仿洪武,个个都是水平很高的专业户。不少民间高仿户,看不起我这种什么都仿的人。”黄云鹏以“高仿”元代和明初青花瓷见长,他复制的元青花,明永乐、宣德青花瓷,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在景德镇,他也很谦虚———“有不少人仿得比我好”。

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可能某个老百姓的家,就是一个仿古瓷作坊。爸爸拉坯、儿子女儿描胎雕胎,爷爷烧窑,一家人就是一条生产线。在瓷都宾馆,住着不少长期客人,口音天南地北,但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拿货。宾馆前台服务员说,尤其是冬夏两季,这种人更多,常常是空手出门,提个纸箱回来。“里面装的都是瓷器,但每次件数不多,攒够几个,他们就会退房,也有些会发快递,快递员跟我们说,这种箱子保价费就要好几百元!”

这种长客的身份,在业内叫“经纪人”或“业务员”,说白了,就是各家拍卖公司派到景德镇的拿货人。他们有些是采购景德镇陶瓷界的名家作品,但更多的是买“高仿货”。至于“高仿货”的去处,一位高仿大师翻出一本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册:“这就是我的东西,我卖出去是6万元。”记者看到图册上的起拍价是:120万元!

李广琪说,“全国几乎所有拍卖公司都来景德镇进货,原来是别人往拍卖行送,他们收佣金,现在是直接来景德镇收购。”

一位“高仿”者曾告诉吴树,去年底今年初送出去60多个“高仿”产品,今年上半年全都拍卖出去。黄云鹏对此表示相信:“除了(拍卖公司)自己进货,拍卖公司知道(送拍的人拿来的古董)是假的也愿意拍,因为能收图录费啊。几万元一单都是小意思,不赚白不赚。”

记者在采访一位高仿大师的时候,就见到这样一位“业务员”:在大师的陈列室里,他和其他游客有很大区别,手里握着一个皮包,看见记者一行显得很警惕,跟大师低声耳语:“你这么多客人,不大方便吧,或者我明天再来?”大师回答:“这些都是朋友,你先上楼喝喝茶,等会儿我拿东西上去。”

带记者前往的一位行家悄悄告诉我们,这人便是个“业务员”,“这种人看瓷器专盯着破绽看,眼光毒得很!买回去的货,常常先请专家出具鉴定证书,再做一些概念包装,就可以上拍卖会。仿得精湛的,甚至会先送出国‘漂一圈’,扮成‘海归古董’,进海关时盖上火漆,回国拍卖身价倍增,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都有。”

黄云鹏告诉记者:“虽然我声明做的都是现代工艺品,但确实有一些人买我的仿制瓷器,重新‘做旧’后‘上拍’。景德镇有不少人专门做高仿,拿去拍卖行当老东西拍卖,如果卖出100万元,制作者提成3成,拿30万元。”

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3、民间的“智慧”

在景德镇人看来,称得上“高仿”的陶瓷,一是从品质、材质、工艺上可与真品媲美;二是要经过“做旧”,足可以假乱真。“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就真假难分了。”黄云鹏说。一只好的高仿明清官窑,售价已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在古辖瓷都的景德镇市浮梁县,记者有幸见到一位高仿大师。走进作坊院子,只见到处摆着烧成的瓷器,好几个时代的景德镇名瓷都能见到。“这些都是烧坏的,好的成品另外放。”介绍人说,他们做好的“高仿”,能卖到几万元一件。

在院子里,赫然放着十几尊大水缸,里面盛满了水,盖着帆布。原来,缸里正进行胎泥沉淀。好的胎泥光沉淀就要好几个月时间,从一个缸换到另外一个缸,沉淀好几轮;沉淀完之后,再用人工揉泥的办法,把里面的杂质进一步揉出来,“你扔一颗黄豆到上百斤的胎泥里,工人都能给你揉出来!”工作人员说。

行家介绍,一件好的官窑高仿品,除研制、绘画、工艺必须符合宫廷规制之外,还必须满足几个辅助条件:一是胎土,必须取自当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须出自当年的原料产地;三是柴窑烧制。

首先是胎土,高仿者一般会购买仿制古瓷临近的老坑胎土,虽然往往当地政府有所管制,但依然能在黑市买到。现在好一些的高岭土要几百甚至上千元一袋。

其次是釉料,釉料要比胎土贵很多,但几千元一斤的釉料发色已经很好。

再次是柴窑,古瓷都是由柴窑烧制,而新瓷则大多数是在电窑、气(煤气天然气)窑烧成。目前烧柴窑一窑的成本就要3000元至1万元,因为必须用松木当燃料,还要请老师傅看火。但柴窑烧出来的瓷器,由于窑火会有大小、导致窑内温度变化,因此瓷器釉面会留下大小不均匀的气泡,这种特征已经成为专家鉴定古瓷的重要标准。而后两种瓷窑由于温度稳定,气泡较少且均匀。

高仿大师告诉记者,一件高仿品,人工、材料、设备成本可能就要几万元。要仿得天衣无缝,仿制者还常常要把真品拿来比照着仿。但并不是说仿官窑就要买一件官窑成品,“怎么买得起?我们一般是买价格低的残品,或者在景德镇的碎瓷片市场买相同时代和特征的碎瓷片,淘瓷片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景德镇瓷片市场上,买瓷片的一般就两种人:藏家,仿家。”

黄国军是位还原古瓷烧制技术大师,在他的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一件精美的仿古瓷,连瓶底的土沁都很明显,表面没有“贼光”,泛出只有古瓷才有的宝光。工作人员说:“这个是博物馆订做的仿品,我们烧制好之后,请外面的人‘做旧’。不少博物馆为了防止特别珍贵的展品被损坏,会在展示厅里放置高仿品。”

出门之后,同行的行家告诉记者:“有可能是博物馆买的,也有可能是‘业务员’订的货。这件高仿品一般要卖好几万元,拍卖行如果当真品卖,200多万元不在话下。”在另一家高仿者的作坊里,记者看到地上放着一钵灰色的细渣,开车的朋友龙叔说:“这是草木灰,古代烧瓷器的时候垫在胎下面,防止瓷器沾上匣钵(烧制时用于摆放陶瓷胎体的容器),现在还用草木灰这种材料,摆明这里在做高仿。”

4、脆弱的真相

高仿真的能骗过专家的眼睛?吴树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民间高手,向他展示了如何骗过专家的眼睛,“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高仿“隐士”李华明(化名)从不在媒体上露面,每年按照境内外拍卖公司和古董商人的订单出货,每年“上拍”的成交率超过60%。他主要做明清官窑,之所以以这个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因为明朝朝代长,虽然流落民间的官器少,但还可以找得到,藏家正因为这个原因,纷纷仗着自己“眼力好”,喜欢“淘宝捡漏”,为高仿品卖高价开了便利之门。李华明说,现在专家上当的事非常多,他就曾经看到一期寻宝节目中,一只在樊家井(景德镇民间陶瓷展销集散地)遍地都是、几十元钱的四系青花小罐,专家鉴定竟然说是元代的,后来,同样一个款式的小罐在另外一个鉴宝节目上又出现了,专家依然说是元代出品。

李华明除了用高仿者通用的一些手法外,还自行研发了一些手段,一一骗过专家的鉴定测试:

一、笔法。明清官窑都是宫廷画家描绘,线条流畅精确。李华明从来不死照真品来画,而是融会贯通,在领会宫廷画法的精髓之后,套用典型的画面布局,人物和风景比例,自行“创作”,信手画来,天衣无缝。而一些低仿的画者心里没底,才会用打底描摹的方法去依样画葫芦,自然画虎像猫,容易穿帮。

二、完美去掉“贼光”。李华明说,如果用柴窑,就把劈柴先用盐水浸泡一下再装窑,钠在高温下气化熏在釉面上,回烧出很柔和的“肉质感”,天然没有“贼光”;如果用电窑或者气窑,则需后期加工,或者是前期用电,后期用木炭;又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往炉子里加一些盐水泡过的松树枝,结果都是一样的,像明清官窑真品一样油润、肥亮。

三、制造“包浆”。又称“黑漆古”,是器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包浆无非是长期把玩摩擦造成的,李华明便雇佣一些老人,让他们用比较细腻的兽皮去摩擦,加速形成包浆。对于这种加工方法,记者竟在网上也能搜索到同样的答案:除了兽皮,棉布也能制造包浆效果。如果嫌手工麻烦,还有人使用药水浸泡的方法,现在景德镇高仿者早已经摈弃了早年的高锰酸钾、氢氟酸等化学溶液的浸泡方法,因为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而且会伤害釉面,而改用自然物质配合研制的溶液推陈出新,给瓷器泡出“包浆”效果。

四、是科技测试。瓷器胎体用的是旧泥,化学成分与古瓷一致;釉面的年份则靠一种化学高手研制出来的药水浸泡,泡的时间越长釉面“年份”就越久。说到药水,李明华还说了个真实的笑话:有一次要做一件乾隆年间的高仿品,由于药水浸泡时间偏长,拿到北京做科技测试,竟然测出是400多年前明代的“真品”,他不得不返工。

最后一招是“假心真皮”。打算拍出天价的高仿品,不妨找一个差不多年代的真品锦盒,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拿出来“上拍”,那就更加威风八面了。

5、坦荡的“山寨”

在景德镇,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仿”者并不遮遮掩掩。对此,李广琪的说法是:“我们是打开大门做高仿、卖高仿,赚的都是辛苦钱,骗人的不是我们,而是拍卖行、古玩店,我们为何心虚?”

一些名声在外的高仿大师,还喜欢复制知名作品,因为越是知名作品,越能凸显其技艺精湛、堂堂正正。

在黄云鹏的展厅里,正中央陈列着两件堪称名动天下的瓷器高仿品,一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一件是“万历五彩鹿纹罐”。前者在2005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以1500多万英镑(合2.4亿元人民币)成交,拍出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价。后者则是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的珍稀藏品。

“‘鬼谷子下山’拍出2亿多元,拍卖前在上海、北京、香港预展,我去现场看过,还托了熟人,摸了摸真品,把所有信息都记下来,拍卖一成功,我的10件仿品就直接上市,堂堂正正卖的是高仿工艺品,售价是2.8万元一个,一下子全部卖光,最后一件卖到12万元,现在流通市价已经要20万元。”黄云鹏介绍。在展厅里,不是黄云鹏亲手制作的“鬼谷子下山”,目前售价也要23900元。

李广琪则仿制过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拍卖的清乾隆官窑花瓶,当时真品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在拍卖的时候,我们就去观摩过,很多人看不到的细节,我们会注意,所有的照片、尺寸记录都有。现在仿制品在英国已经公开‘上拍’,成交价是五万英镑。”

但即使是高仿品能卖到几万元至几十万元,在仿制者看来,他们挣的依然是“辛苦钱”。李广琪做了24年的高仿,觉得高仿的成本越来越高。“真正完全还原古瓷的生产流程和原料成本太高了。比如元青花高仿,以前到山上捡青花料不用钱,现在买一斤成本要1万元。前几年一吨高岭土600元,现在要8000元,而1吨只能淘出300斤实用。这些年我做高仿赚了不少钱,但也花了不少钱去研究。比如说宋影青,我会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分子分析,回来研究配方,回去再测,直到过关……胎体还没做出来,已经花了不少钱。接下来描花、烧制……又是一系列很复杂的流程。”

除了制作艰难之外,高仿行业的一个“潜规则”让高仿者无法批量生产。李广琪说,“高仿瓷做得再像,也是养不大的儿子。仿第二个,之前的客人就跟你急:‘我花了二三十万元买你的高仿,你怎么还卖给人家?我的就不值钱了!’现在我的生意里,最挣钱的都是日用瓷生产,单利小但是批量大;高仿几乎不做了。”

吴树为一件高仿藏品的所得算过账,一件高仿明清的官窑瓷器,目前在景德镇的行价为2万至8万元,一般都在境内外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是出厂价的10-100倍。

真正的获利者,是拍出高仿品的最后一个拥有者。

老瓷片再现残缺美


清代瓷片摆件

明代胡人骑马图吊坠

红木嵌钧瓷屏风

人们收藏瓷器,大多追求完整器,老瓷片一般作为标本来学习和研究。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近些年来老瓷片也不甘寂寞,化身为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具艺术气息。

当老瓷片遇上建筑

当人们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大门,首先便会被整整一面墙的老瓷片所吸引。据馆长何飞介绍,这些都是唐代鲁山段店窑的瓷片,“镶嵌在墙上,既有装饰作用,打造博物馆的独特风格,又能体现河南的陶瓷文化,是一种文化推广和展示。”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会员敬勤俭先生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也把老瓷片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小院的墙壁上,镶着各个年代、不同窑口的瓷片,让这个坐落在老胡同里的收藏馆更添一丝古朴的韵味。

敬勤俭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博物馆、会所等,都喜欢把老瓷片融入建筑设计中。普通的老瓷片价格不高,却比很多昂贵的现代材料更有装饰性,也更具文化底蕴。”

残缺美,也入画

在大象陶瓷博物馆,记者还注意到茶室里两幅古色古香的“画”。凑近一看,精美的实木画框里,原来是两个大瓷盘的盘底,上面绘有人物故事,画工精细,颇具美感。何飞介绍道:“这两个磁州窑系人物盘,一个元代,一个明初,是我多年前收来的,因为残缺,价格较低。后来我看盘底的图案很不错,就给它们加了框,挂在墙上就像挂了老画似的,效果挺好。”

这个妙招并不算何飞的“独创”,记者在国香茶城的“鲲鹏茶器”,也看到了几幅加了画框的盘底、罐盖等。店主李鲲鹏告诉记者:“我们在景德镇收老瓷片,有时候会发现一些面积较大、图案较好的盘底,它们不像完整器那样可以配个架子摆在桌上欣赏和收藏,有人就想到这个办法,把它们放入画框做成‘瓷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除了这些“瓷画”,记者还曾在中州古玩城见过一件嵌着数十片宋代钧瓷片的红木屏风,十分独特。据了解,2005年北京华辰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一套嵌有宋代钧瓷碎片的楠木四条屏,估价为12万至22万元。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介绍,“把钧瓷老瓷片镶嵌在木质屏风上收藏,从明清时期就有,现在也有人做,这是钧瓷的一个特色。主要是因为宋代钧瓷完整器鲜有,连瓷片都不多,素有‘钧瓷一片值千金’的说法,人们十分珍视,便有了把钧瓷片做成屏风的传统。其他种类的瓷片,倒是很少做成屏风。”

瓷片饰品的人文之美

除了装饰家居环境,老瓷片也能做成项链、胸针、戒指、耳坠等饰品,给佩戴者增添一份古典美。记者曾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多家银器店见过包银的瓷片吊坠、戒面,前几日,记者走访郑州市场时,也发现了这样的饰品。

这些老瓷片饰品价位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店家介绍,“价位主要是根据年代、画工、完整度、内容题材、官窑或民窑等来决定。瓷片饰品以景德镇的为主,因为画工、题材比较好;也有河南的钧瓷、汝瓷、绞胎瓷等,钧瓷变幻莫测的釉色很漂亮,汝瓷则清雅如玉,很受人们欢迎。”

店内顾客李小姐告诉记者:“我一直很喜欢老瓷片饰品,感觉它比黄金、珠宝饰品更有内涵。5年前,我就在外地买过一个青花瓷片项链坠,当时郑州还没几家卖老瓷片饰品,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

宝石蕴含的是天地精华,瓷片体现的是人文之美。每件瓷片都是凝聚了古人智慧、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它们带给人的,不只是装饰和点缀,更是修养和灵气。

景德镇人民瓷厂的青花路


人民瓷厂最终能成为青花瓷专业生产厂家,并不是上级领导的组合安排,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事实上,1959年底,市有关部门曾对全市各瓷厂生产品种作过一次分工,其中确定新平瓷厂(人民瓷厂前身)以生产中西餐具为主。然而人民瓷厂最终发展为青花专业生产厂,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内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人民瓷厂的青花生产的发展壮大,是历史形成的,是全厂职工勤劳智慧的结晶。

讲到人民瓷厂的青花,必然会提到一个人:他叫巢克谦,又名巢葆珍。我编纂《人民瓷厂志》调研时,这个名字屡屡被人提起。他生于1893年,青少年时代从都昌到景德镇来学画坯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陶瓷这一行。巢葆珍为人精明,善经营、会管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在民国时期就在老罗汉肚开办了“巢葆珍瓷号”,专门生产青花瓷。据当年同巢葆珍熟悉的老人介绍,“巢葆珍瓷号”的瓷器品种很多,碗坛杯碟瓶罐都有,且大部分是青花瓷,其中以梧桐画面为主。他的青花石榴器尤为畅销,西藏寺庙基本都有他的产品,有的还销往东南亚国家。他有丰富的青花技艺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青花技术和青花生产的队伍。由是,“青花大王”、“巢老三”的名声也为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界所熟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瓷业生产成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景德镇的私人瓷号作坊纷纷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组成了一个个私私联营的瓷厂。1952年,座落在风景路金家分头的华光瓷厂成立,巢葆珍是27位股东中的最大股东。华光瓷厂是当时景德镇规模较大的瓷厂,它有26个生产班组,480名职工。巢葆珍入股华光的不但有他的生产资料,还有他的青花技艺和管理经验,以及一支具有青花瓷生产经验的职工队伍。这些,就成了日后人民瓷厂发展青花生产的基础力量。1956年1月,华光同光大、群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第三瓷厂时,巢葆珍任副厂长,直至“文革”爆发才被免职。他于1967年病逝。巢葆珍的管理才华,被我所采访的所有老干部、老工人一致高度肯定。

1959年新平瓷厂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在国庆前生产一批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青花瓷送往北京。当时全厂青花工人占职工总数近一半,但青花瓷比例却只有17%。一半的工人只能生产17%的产品,其原因是当时青花瓷全是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坯上手工绘画,产量自然受到制约;而产量低却还要生产,是因为青花瓷的销售单价比同品种红花瓷高得多,经济效益很好。因工效低,全厂青花工人加班加点,建国十周年的青花瓷生产任务才得以完成。这件事使厂领导认识到,人民瓷厂要发展,必须扩大青花瓷生产;而要达此目的,青花瓷工艺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厂部组织了以刘书阁为主的攻关小组进行青花工艺技术改革攻关。刘书阁等人从手工制版入手,经过大半年的反复试验,完成了部分青花瓷由手工绘画改为分水贴线条的半手工绘画的实验,当时工效就提高50%。之后,刘书阁又把目标定在由贴线条上升为贴全花并取得成功。很快,他又设计出装饰较为繁杂的芙蓉花纸并投入生产,完成了由手工绘画至全部带水贴花的工艺转变,工效成倍、成十倍甚至数十倍地提高。之后,更为繁杂的梧桐、双龙、金鱼、敦煌、双梨花等十余种青花花纸陆续试制成功投产,至1984年,人民瓷厂除砂芯工业瓷外,青花瓷比例已达100%。这些,都离不开带水贴花这一基础工艺改革。带水贴花的成功,是人民瓷厂最终能成为青花瓷专业生产厂家的极为关键的环节。

梧桐是人民瓷厂青花瓷的主打画面。据史书记载,梧桐画面产生于青花瓷鼎盛时期的清康熙时代,四百年来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梧桐画面版本众多,统一其画面已提到新平瓷厂的议事日程之上。1965年,以在新平瓷厂挂点的轻工部陶研所专家王希怀(著名青花大师王步之子,后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主,参加人员有罗贤初、张彬、秦绍雄、袁迪中等,开始对梧桐画面进行整合。这些人员都是陶瓷工艺美术专业人才,青花工艺造诣颇深,对青花瓷历史也了然于胸。他们深入陶瓷市场,走访民间艺人,查阅历史资料,比较各种画面,结合青花的特点、梧桐瓷的历史和市场营销的需要,最终对梧桐画面作了一次大的修改整合,其中主要固定了画面中的楼台亭阁形象,梧桐树的篇幅也有增大,同时,确定了小桥及桥上人物的画面。该画面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专家论证审批后最终定案。这次画面定型正当其时,因为不久中国大地就陷入“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在“文革”前初步完成青花梧桐画面整合工作,应该是景德镇市青花界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已成了我国的中心工作,陶瓷行业的生产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瓷厂的青花瓷产量较“文革”前有大幅度提高,青花瓷生产工艺也相应进行了改革。新工艺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工艺的要求,再一次进行梧桐画面的修订,又一次提到了人民瓷厂的议事日程上。这一次由副厂长黄新主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炳炎负责,重点是对梧桐画面外沿进行修改整合。邹炳炎等技艺人员成功设计了青花开膛画面,在画面外沿采取织锦边开窗,并在其中增加了由什锦珠帘、绶带八宝(八宝即指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八仙所用的器具)组成的的图案,丰富了画面的欣赏内容。此时青花梧桐瓷带水贴花已全面铺开,此次采取开膛和织锦边开窗改革,实际上把梧桐外沿画面进行了分割,增加了贴边花的伸缩性,使其便于带水色、便于贴花操作,避免了一些质量缺陷的产生,在工艺上保证了青花瓷的质量。至此,亘延数百年的青花梧桐画面基本定型,人民瓷厂立即把这个画面在工商局申办了“长青”牌商标。正是这个画面,伴随着45头青花西餐具在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获金奖而走向全中国、飞往海内外,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人民古老的文化精粹。自此,人民瓷厂青花瓷生产专业厂家的地位完全确立。

青花瓷起源于唐、宋,成熟于元。陶瓷考古界公认,自古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瓷一枝独秀,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产瓷区。人民瓷厂在其58年(1952—2010)的历史中,继承了老祖宗留下的青花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了景德镇青花史上的诸多奇迹。他们为老祖宗争了光,为瓷都争了辉。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为子孙后代所铭记。

陶器和瓷器的六点区别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陶器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景德镇青花陶瓷泡菜坛子梅花图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