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自己贴瓷砖 > 导航 >

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

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

自己贴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2021-04-23

自己贴瓷砖。

在陶瓷行业,替厂家“养猪”的经销商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的人之所以替厂家“养猪”,是因为实力不济或者害怕担风险而不肯投资买“猪苗”,而有的人则是因为满足于“养猪”的那份劳务费而心甘情愿为厂家打工。

前些年,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火爆,建筑装饰材料几乎是供不应求,绝大部分陶瓷厂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而打着厂家品牌旗号的不少经销商也成了百万大款,甚至是千万富翁。于是,有部分经销商心里暗想,只要有钱赚,做不做自己的商号品牌都无所谓。

然而,由于各种经营成本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厂家为保证自身的产品销量和利润空间,不顾经销商的死活,纷纷缩减渠道环节,取消经销商的总代理权或总经销权。一些经销商眼睁睁地看着厂家把自己辛苦多年经营的品牌和市场交给他人去打理,心里别提有多后悔:早知道会有今天,当初就该打自己的商号品牌!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经销商应该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首先,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行业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一些优势产品或潜力产品的经销权。其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当地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与下线分销商或是卖场的合作地位,确保在与终端商合作过程中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具有更多的谈判砝码。再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能较好地体现出公司的正规化,比较容易召集新员工,同时也能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最后,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利用品牌来确定自己在当地行业市场的地位,有效地区隔并打击竞争对手。

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好处多多,但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并非单纯注册一个商标那么简单,它需要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做支撑。那么,什么样的经销商应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呢?

一是经销新兴品牌产品的经销商。新兴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任何影响力,反正沾不到厂家品牌的光,经销商还不如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着眼长远。

二是拥有完善终端网络的经销商。这个时候打造自己的商号品牌,即便厂家取消经销权,终端网络还是自己的,不用一切从头再来。

三是做单一品类的经销商。无论是经营单品牌产品还是多品牌产品,都适合做经销商品牌,因为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对经销商来说,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重要,但对于消费者来讲,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质量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不管是否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经销商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年终歇产后的陶瓷企业应该做什么?


由于陶瓷产业的特殊性,年终歇产维修已经是惯例。可是今年来的比较早,个中原因也不乏产业出现困境所致。截止日前,95%的陶瓷砖生产都已经进入年底停产维修期,生产人员大部分已经放假了。停产后的陶瓷企业应该做什么?一放了之吗?值得思考。

员工盘点

年终盘点好像应该是财务部门、统计部门、仓库部门应该做的事。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也就是走走过场,做些陪衬。其实不然,以人为本的陶瓷企业,除了盘点财物,重点应该放在人上,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兴衰全在人身上,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凝聚力、增长力也需要以人为动力。

陶瓷企业的员工盘点,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员工能力和任务达成情况的盘点。要对员工进行年终考核,首先应考核能力,企业需要像李云龙这样的干才,可是这些人往往也有一些小毛病,面对功过,如何奖罚,如何挖掘潜力,如何对一个事件,一个过程进行分析盘点,我们不但需要朱元璋的小本本,也需要一种战略和谋略。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盘点。人力资源部门和各部门主管应该针对年度人才流入流出情况进行盘点,尤其是要反思离职人员的原因,对离开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要有结合点,要扭结在一起,同心同德才能把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干好。检讨和管理企业发展阶段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如何建立将员工职业生涯纳入企业发展目标的培训计划,都是年终歇产急需要考虑的事情。

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融合度的盘点。从员工的行为方式表现上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员工的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融合度的盘点对很多尚未形成强有力文化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能让企业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现有文化中惰性的、不适合企业健康发展的元素,并加以修正或剔除。

创新盘点

2012年对于陶瓷产业来讲就是产业提升年,销售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知识产权部门需要针对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盘点,需要对竞争对手的知识结构、产品结构、产区布局、人才布局进行盘点,为制定2013年的企业发展目标做好规划。

创新盘点,需要知己知彼,需要用战略眼光竞争意识去强化企业的核心利益,因此盘点创新,需要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维护好信息管理、项目管理、人才管理和知识管理这四轮战车。

捕捉战略信息。科技信息和商业信息对于企业来讲是竞争性战略中的核心,盘点这些信息,有利于企业制定发展目标、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竞争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在信息化的今天,陶瓷产业从业人员需要适应电商营销模式、需要具备竞争性市场环境下的战略执行能力。在创新盘点中找不足,在信息捕捉中找补漏,最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项目过程管理。2013年,产业和企业都将比2012年更加艰难,陶瓷产业需要用精益管理来理顺企业的未来,项目管理的细分化、目标化、责任化、精益化,可以使得企业投入最少、回报最大,从而获得在质量、效益、可持续能力方面的长足增长。

将知识管理落到实处。建筑陶瓷产业竞争环境恶化,一方面是创新力不足,生态发展意识淡薄,而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重视创新,恶意抄袭仿冒盗窃的后果,品牌、原产地标志性保护意识差、专利科技成果保护意识不强所致。尽管,市场化的背后就是竞争,竞争的最高层次就是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战略性竞争,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性资源,是一个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发展核心。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不断循环发展中得到增强。

强身健体

歇产就是我们从战场到训练场。一张一弛本身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是战场和帷幄的分工。歇产后,我们需要查漏补缺、需要培训学习、需要考察调研、需要统筹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孕育、规划、开花的重要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

强身健体,就是希望陶瓷产业尽快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获得突破,用创新力谱写新的生态文明篇章。佛山陶瓷废渣污水排放事件曝光后,媒体和社会更加关注陶瓷产业绿色发展面貌,绿色节能建筑也期待陶瓷产业能提供更加节能、环保、安全的新产品。在2012年里,职业卫生、劳资纠纷事件也让陶瓷产业蒙羞,陶瓷产业应该抓住年底歇产的宝贵事件,强化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环境的学习氛围。

评论:中国陶瓷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办


这个今天看似很浅白的事对于很多行业的过来人却有很多的感慨,是付出很大代价换来的一个觉醒性认识,是未来的中国陶瓷发展要坚定地坚持的方向。

曾经有过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等等世界上经济与科技较发达国家的陶瓷厂家来中国办厂,曾引发一阵国内业界的恐慌与担心。但这些年过去了,外国的在中国占不了多大的份额,国人投资企业发展势头远远大于外国的,外资企业曾经握有的一张所谓高端产品牌子也慢慢暗淡下来。陶瓷产业所包括的美术瓷、日用瓷、建筑卫生陶瓷、装备、色釉料、工艺技术等等全部由中国人主导。

曾经有过一些台资陶瓷企业独选华东一带圈地建厂,还讥讽是不愿与大陆陶企为伍,放了不少不敬之言,却忘记这些企业是本土支持了他们资金、人力、市场资源而生存发展起来的。过不了多少时日的今天,那些放过的大话几乎全都成为泡影。个别人说国内对他们不平等竞争,而恰恰当对他们照顾的变为平等对待之时,他们反而不习惯了。华东陶瓷产区正在走下坡路,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中资陶瓷企业。

曾经有过,国门刚刚打开之时,意大利装备商拿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地砖生产线以207万美金卖给中国,随后的十多年,少数无良的商人更以天价将几家外国陶瓷机械产品卖给中国陶瓷厂。当年有不少的陶瓷企业原本还是好好的,就因为“引进”将之带进破产的边缘。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陶瓷有本质的提高与发展,其缘由之一就是摆脱对国外的过多依赖。先对压机、辊道窑、冷加工机等“硬”件攻关国产化;随后在装饰、磨边、布料器等“硬”件(附属、配套件)进行突破;再后,当对环保、新工艺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中国陶瓷将走进生态、环保、高效、新型制造业的领域,将集文化、传统、科技、现代、材料于一身,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产业。

最近有机会走进大西北、大西南,加上原来的较熟悉的东部地区,几乎每个省份都有陶瓷厂,只是大小高低之差异。陶瓷这个资源密集型、物流量很大的产业,又出现一个新课题,产区应怎么布局?集群化生产要不要打破?生产销售市场半径多大最合适?因为过去讨论这个问题条件不成熟,办不到,现在有条件了。这一点,也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办了陶瓷所取得的成果。

面对“民工荒” 陶瓷企业应该做得更多


2010年果然是一个多事之秋。就在不久前,春节的鞭炮声响里,中央一号文件给陶瓷企业送来了“建材下乡”,虽然迟了一些,到底是一大利好。但大伙儿还来不及高兴,一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民工荒”又开始席卷中国南方省市。以前人多,工作少,愁;现在有工作,找不到干活的人,也愁啊。

陶瓷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民工荒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面对“民工荒”,陶瓷企业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年伊始,进入生产旺季的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公司自己包车到湖南、四川等地,联系当地的劳动部门招工,当即把几百名工人接到厂里,并好吃好住给予优厚的待遇。据悉,不少陶瓷企业鼓励企业老员工回家乡时,动员老乡、亲戚、朋友前来做工,按照人头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这多少令人产生今夕何夕的感慨。因为仅仅在几年前,你要想进一家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做工,还得给人事经理一笔不菲的介绍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民工荒”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近日,深圳卫视联合新浪网对4261人进行的民工荒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民工荒的根源是珠三角(沿海)“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不如留在内地打工”。我以为这样的调查结果比较符合逻辑。最近一些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的工资水平已经与珠三角一带相差无几。既然家门口都有工作,他又何必要背井离乡呢?众所周知,珠三角总体工资水平长期徘徊不前,政府部门和企业陶醉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不能自拔。现在这种人口红利没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工荒是对血汗工厂的警示和惩罚。

陶瓷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这可以理解。但显而易见,这样的权宜之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优惠条件,今天能够给你,明天等“民工荒”过去了,他就可能拿回来。工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长远的、制度化的保障。包括工资和福利,包括一份长期劳动合同和各种社会保障。前者是工人现在生活的保障,后者是工人未来日子的保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啊。

我们一直讲:工人要爱厂如家,为企业作出最大的贡献,甚至不惜用这样的标语威胁之,“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可是,我们的陶瓷企业真的为工人们营造出“家”的感觉吗?有多少企业愿意与工人们一起分享发展成果,而不是仅仅把他们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又有多少企业愿意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与工人们一起共度时艰,而不是将他们一脚踢出去?就我观察的情况而言,不容乐观。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一家企业面临破产,老板把拍卖厂房和机器所得最后一点钱,作为散伙费补偿给员工。员工很感动,表示如果这位老板再次创业,他们一定前来效劳。十年之后,这位老板东山再起,消息传出去之后,他原来的员工纷纷回来。经过登记,老板惊喜地发现:一个都不少。故事发生在英国,但我认为中国的陶瓷企业老总都该来看一看,不管你有没有遇到“民工荒”的困惑。

评论:佛山陶瓷怎样实现品牌自我救赎


近几年来中国陶瓷业可谓风起云涌,陶瓷基地、陶瓷总部、陶瓷产区、西部瓷都、北方瓷都等诸多类似称谓见诸报端。产能占中国建筑陶瓷“半壁江山”的佛山,却走向产业转移的路线?崛起中的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四川夹江、江西高安、沈阳法库等产区的建陶产能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被誉为“南国陶都”的佛山,此时却如同佛山人不温不火的性格一般悄无声息。佛山,究竟需不需要大品牌?

这个问题本来不需讨论,但放在中国陶瓷这个特殊的市场,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像人一样,如果你出生于富裕家庭,或降生在寒窑,两种心态是绝对不一样的。从既往情况来看,由于中国的高消费人群较多,再加上境外人才、外地优秀人才的不断涌入,购买力较高。佛山的陶瓷企业几乎不用走出国门,仅靠国内市场即可实现“衣食无忧”,所以佛山陶瓷企业很少主动开拓国外市场,这客观上造就了佛山企业经营者“小富即安”的经营思想,所以这里也很少产生大品牌。曾听一个佛山的陶瓷老板说,“佛山有没有大品牌无所谓,国内市场已经足够我做了,我没必要再开拓国外市场。”话虽有些偏执,但也的确说明了佛山陶瓷地域文化的特点。

陶瓷做大很累,做小容易。然而当今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法则不一定明天也适用。陶瓷业也好,其它行业也好,抗风险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规模的大小。市场越大,越能“栉风沐雨”,掌握的客户资源越多,越能“呼风唤雨”。道理谁都懂,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企业困惑于如何处理与代理商的关系,以至于相当多数的企业“投鼠忌器”,放弃了渠道的争夺。

其实,品牌专卖是在成熟市场条件下的产物。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推广一种成熟市场的销售模式,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事在人为。笔者以为,想推行品牌专卖的厂家应该首先搞明白三个问题:品牌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产品是否丰富?利润空间是否丰厚?产品要有特色,要有差异点,品牌影响力不一定大,但对用户有吸引力;其次,他们的产品往往非常丰富,单一品牌下的产品就能够全方位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用户的需求;第三,注重长远利益和市场规范,预留给代理商的利润空间能够满足代理商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代理商能够安心配合厂家做好产品销售工作。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本土陶瓷品牌已具备了拓展市场范围的基础条件,如果能配以奖金和人才的支持,企业做大的现实将指日可待。

当然,品牌建设是企业寻求长期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品牌不一定要做大,重要的是要做强。陶瓷小企业一样可以做品牌,关键是要做精做细,产品推广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但当企业做出特色后,就一定要在品牌和规模上做文章,这方面,佛山陶瓷企业已经错过了很多市场良机,早期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得许多企业忽视了品牌的建设,时至今天,越来越多的佛山陶瓷企业认识到——未来陶瓷竞争必将进入品牌时代,只有成功地建立了品牌,陶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所以,包括像新中源、新明珠、东鹏等国内陶瓷市场打出一片天地的TO-TO、科勒这样的境外品牌都不遗余力地在渠道搭建上做文章,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目前都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回报。我们相信,沿此方向发展,假以时日,佛山陶瓷业必将催生出更多的全国性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评论:引佛山陶瓷企业 勿忘“佛山经验”


广东佛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国家七大产瓷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其当时的产品结构主要为日用陶、电陶、化工陶。陶瓷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陶瓷行业中的知名度也很小。

近二三十年来,佛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锐意进取、敢想敢干的闯劲,神话般的快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的陶瓷经济圈。现在的佛山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陶及建筑卫生陶瓷装备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佛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使其资源逐渐匮乏,燃料日益紧张,交通时常拥堵,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整治和迁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陶瓷产业都已成为了该市谋求长久持续发展,恢复创造友好清洁环境的需要和必然。

正是基于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竞争力,基于对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成熟和深刻的认识,佛山市人民政府才忍着GDP会严重受挫的阵痛,顶着陶企搬迁及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决地毅然地提出了迁移(关闭)低端陶瓷产业,建设陶瓷产业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总部经济”的宏伟蓝图,试图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立志从产业结构上提升佛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于是该市统一思想、全盘布局,在政府政策的宣传、引导、影响和驱动下,佛山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完成迁移和关闭;上海硅酸盐陶瓷研究所也已经进驻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城正在扩建;瓷海国际市场也正在发展扩大;佛山陶瓷产业创意园也应运而生!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描绘和展开……

笔者认为,佛山关停外迁污染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低端陶瓷产业,保留并大力发展集研发、营销、物流、信息、会展等元素于一体的高附加值、高平台的“总部经济”是明智也是无奈之举!是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是数十年实践的教训总结!

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到配套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升级到专业陶瓷市场,再发展到陶瓷展销中心、陶瓷精品展销中心最后剥离生产基地集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这不单单是文字表述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更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质变和飞跃!

现在东部陶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集体转移,这对处于中部地区的该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在努力引进承接这些东部陶瓷产业力求快速做大陶瓷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充分吸取佛山陶瓷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应在做好长远产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从本土市情出发,未雨绸缪,综合考虑环保、资源、能源等因素,适度适量地高要求高标准地引进相关企业,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由“景德镇制造”到“景德镇设计”的质的跨越!

评论:建筑陶瓷企业需积极开辟新的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格局,一些国外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紧紧盯住中国,逐步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他们在看到中国辽阔的消费市场的同时,主要考虑到中国的最佳的投资环境。因为中国的陶瓷原料与人工费用等成本低,又具有比较优秀的技术人才与技术工人,因此在中国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在国外企业转移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到国外去建厂?有没有这种必要?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权衡利弊,做些深刻思考。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时代潮流趋向,似乎不可逆转,在此大环境中,要么取得更大发展,要么作茧自缚,这决非是危言耸听。你不进攻,只能处于被动挨打。中国陶企才有到国际市场上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壮大实力,实现建成陶瓷强国与梅开二度的梦想。

目前在中国陶瓷产品逐步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家开始世界范围的考察,应该说这是带有试探性的第一步,值得赞赏。有的企业通过参加欧洲建筑卫生陶瓷博览会,考察国外每年的技术设备新变化与国际市场,以便将产品扩大出口到国外,其中或许也会想到到国外去闯荡的问题。如果能在国外选择好合作伙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辟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生产成本甚至比国内更具优势的因素生产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打入当地国际市场,产品成本低且减少了运费,可以获得最好的效益,岂不更美?实际上国内有些家电企业如海尔已经在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投资建厂,并大有成效。中国建陶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求生存与发展。现在,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虽然在高档产品上比不上发达国家,但中低档产品却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把企业办到如非洲、南美洲那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必有较大作为。

目前,我国国内中低档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如果将这部分产能拿到发展中国家去发挥作用,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益。有句名诗叫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乐而不为?现在各国经济发展有着多元化趋势,国内企业完全应该立足于整个国际市场范围谋求发展,这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成熟的标志。实际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再者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也并非都是生产高档产品的,其中也包括相当多的中低档产品生产企业。因此我国陶瓷企业将生产线延伸至国外,并非怪事,而是颇具勇气与智慧的作为。国内企业经过详细考察分析,选好合作伙伴至为重要。可以与国外合作的产品种类很多,除了瓷砖与卫生洁具产品外,还有生产设备,如压机、窑炉、原料、釉料、色料等。在合作生产产品的同时,有的也可将技术转让出去。总之,中国陶瓷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建厂非常适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惟有从国门走出去才能打造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国际品牌,并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可以主动寻求与世界一流建陶品牌企业合作,依托国际上现有成熟的品牌及完善的营销网络“借鸡下蛋”,探讨出口发达国家市场的途径。到国外投资建厂,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应该首先解决认识问题。晚做不如早做,可以考虑的国家与地区有东南亚、俄罗斯、东欧及南美等。目前马来西亚提供的吸引外资的领域就包括了陶瓷产品。我国目前已经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到国外去投资建一些陶瓷厂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意义则不仅仅限于国内企业依靠低端出口创了多少多少的外汇与美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崛起。

经过近2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陶业已经逐步强大,在许多方面已颇具实力。中国陶企到国外建厂发展,已经并且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中国陶企到国外发展应该以大企业集团为先导,由于大企业资金雄厚,综合技术力量强,具有很强开拓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从目前国内陶瓷企业的规模来看,虽然缺乏大型的兼备综合生产能力的陶瓷企业集团,但如果今后大家能够联起手来共同做好这件事,应该不成大问题,这应该成为中国陶业今后关注的问题。总之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有作为的企业家不能只是满足在国内你碰我我撞你,只是内斗。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浪又一浪涌动的浪潮,中国陶企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该有勇气有魄力地勇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扬帆远航,到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扩大发展空间,寻求更大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品如陶瓷原料、陶瓷机械、劳务、软件技术及交通设施等产品的出口,把中国陶瓷这块蛋糕做得更大一些,真正铸造出自己陶瓷强国的地位。其实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成功,应该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因此,如若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获得成功,那样中国的陶瓷产业就一定会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


佛山陶瓷产业提升有了明确的方向。近日,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要求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转移等工作;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佛山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扶优扶强”,积极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佛山日报》7月13日)

对于佛山陶瓷如何转移,如何提升,如何转型,佛山政府终于迈出了坚定一步,给出了正面的明晰的答案。佛山政府发出的“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声音,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有潜力与提升价值的陶瓷企业将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或扶持,这自然会让处于行业中上位置的陶瓷企业欢欣鼓舞;一是对于一些处于陶瓷底端、高污染的小型陶瓷企业则坚决执行淘汰制,这将会使那些弱小的陶瓷企业心有戚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转移淘汰一批”,政府必会“动用所有的行政力量,包括税收、环保、交通检查等等手段”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场行动”。尤其是为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政策性时间要求,不排除政府可能动用硬性手段,甚至用一刀切的方式使“低端、高污染的陶瓷企业”无疾而终。

佛山陶瓷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长期的无为而治与“放水养鱼”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更得益于陶瓷产业能够不断裹挟着个人、集体等各种资本进入,让无数小型陶瓷企业象荒草般疯长与蔓延。这种“草根经济”的疯长与蔓延,客观上为佛山陶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营活力,推动着佛山经济迅速向前奔跑。时空转换,当佛山经济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运营,这些由民间小资本所堆垒起的低端、高污染的作坊式生产,遭遇“绞杀”的厄运虽已是大势所趋。但念慈其曾为佛山经济做出过贡献,政府即便是对其进行坚决淘汰,也应该考虑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的退出,给予政策上的呵护与关照。而不仅仅是“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必然象一片和谐森林一样,有参天大树,也有无数小草。在佛山陶瓷产业因提升而进入新的转型时期,给予即将遭遇淘汰的小企业以合理的照顾,即可以显示政府的温情一面,也更符合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毕竟任何大的陶瓷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

评论:陶瓷企业应该尽快实施“海外转移”


就国内陶瓷对外扩张而言,新中源是鼻祖。2001年新中源就走出广东省到四川建厂,以后又陆续到湖南、江西、辽宁、湖北建厂。今年陶瓷行业掀起了一股战略布局热:科勒在山东淄博投下巨资,冠军在成都布局,斯米克落子江西丰城,广东企业东鹏、唯美等先后也到江西丰城。

随着主流企业全国布局的展开,一个新的问题也顺理成章地推出:陶瓷企业什么时候到国外建厂。最近坊间传新中源的下一个布局就是越南。为什么是越南?据分析,投资越南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出口美国市场的关税非常低。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美国是200%的关税,而越南出口美国的关税才10%。美国人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是出于政治上的打压,而对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越南的“扶持”同样也有地缘政治上的考量(当然可能也包含有对越战的负疚因素),二是越南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是零关税。而从中国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及印度则经常遭到贸易壁垒的阻止。比如去年印度就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制裁。三是越南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支撑,比如在出口方面就有金兰湾这样的优质港口。四是越南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持续向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突飞猛进,需要大量建材。五是在越南设厂消耗的是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

相比台湾陶瓷企业,大陆企业普遍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意识。台湾陶瓷企业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地多有投资,台湾陶瓷企业在东南亚一带的投资是上世纪80年代陶瓷产业向境外转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今天,当转移到大陆部分的台资企业正面临内地新兴企业竞争压力很大的时候,落到东南亚一带的台资企业则正享受着纵横国际市场的便捷。

陶瓷企业到越南或东南亚其他国家设厂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国家鼓励“中国制造”要“走出去”。近年来,“中国制造”面临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境: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等。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跑到海外设厂置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相关证明,便成为规避在中国内地生产风险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作为民间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现在正在转变为国家意志。商务部最近牵头制定了一份《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已率先动用“政府攻关”在俄罗斯、赞比亚、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并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让企业按市场原则来主导园区的规划和基础实施建设。商务部希望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电、建材行业等的企业逐步“走出去”进入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最典型的一个个案是红豆集团拿到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区的开发权,这意味着他们也获得了一笔不少的政府资金支持及相关便利。

在国内陶瓷行业环境容量、资源承载不足,产业调整升级诉求已经相当强烈的大背景下,如何顺应“中国制造”向“海外转移”,进行“资本输出”的大势,确实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需密切跟踪国家在“中国制造”海外转移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并组织行业主流企业到境外考察并进行政府攻关,尽早参与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中去。当然,如果能争取到在东南亚地区,比如越南设立以建材类为主的工业园区则更为上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自己贴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