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

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02

陶瓷艺术。

佛山陶瓷产业提升有了明确的方向。近日,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要求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转移等工作;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佛山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扶优扶强”,积极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佛山日报》7月13日)

对于佛山陶瓷如何转移,如何提升,如何转型,佛山政府终于迈出了坚定一步,给出了正面的明晰的答案。佛山政府发出的“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声音,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有潜力与提升价值的陶瓷企业将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或扶持,这自然会让处于行业中上位置的陶瓷企业欢欣鼓舞;一是对于一些处于陶瓷底端、高污染的小型陶瓷企业则坚决执行淘汰制,这将会使那些弱小的陶瓷企业心有戚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转移淘汰一批”,政府必会“动用所有的行政力量,包括税收、环保、交通检查等等手段”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场行动”。尤其是为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政策性时间要求,不排除政府可能动用硬性手段,甚至用一刀切的方式使“低端、高污染的陶瓷企业”无疾而终。

佛山陶瓷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长期的无为而治与“放水养鱼”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更得益于陶瓷产业能够不断裹挟着个人、集体等各种资本进入,让无数小型陶瓷企业象荒草般疯长与蔓延。这种“草根经济”的疯长与蔓延,客观上为佛山陶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营活力,推动着佛山经济迅速向前奔跑。时空转换,当佛山经济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运营,这些由民间小资本所堆垒起的低端、高污染的作坊式生产,遭遇“绞杀”的厄运虽已是大势所趋。但念慈其曾为佛山经济做出过贡献,政府即便是对其进行坚决淘汰,也应该考虑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的退出,给予政策上的呵护与关照。而不仅仅是“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必然象一片和谐森林一样,有参天大树,也有无数小草。在佛山陶瓷产业因提升而进入新的转型时期,给予即将遭遇淘汰的小企业以合理的照顾,即可以显示政府的温情一面,也更符合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毕竟任何大的陶瓷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评论:佛山整治传统陶瓷业 关停能否带来转型?


“佛山陶瓷”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受环保、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影响,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成了当地政府整治的重点对象。

佛山市目前已列出详细时间表,全市400余家陶瓷企业三年内将只留几十家,今年就有上百家陶瓷企业被限期关闭、搬迁。为此,当地陶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震撼。

前年招商、去年投产、今年关闭

一位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过去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办厂,2006年在地方政府的动员下搬到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当时考虑这里距离市区有三四十公里,不会受城市规划影响,因而投入6000多万元建了新厂。2007年4月,该厂通过了各方面验收投产,岂知刚过半年多就被列入关停企业名单,要求今年底前必须搬走或者关闭。

这位企业负责人痛心地说,一条陶瓷生产线的投资回报期在5年左右,有关部门不做前瞻性的产业指引,而是采用“骤死”方式进行产业调整,让企业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陶瓷曾是佛山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陶瓷业在佛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仅占GDP的不足10%。与此同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也使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面临重重压力。

2007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

今年初,这个市陶瓷企业集中的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等相继确定了关停企业名单,计划年底前完成175家陶瓷企业的转移关停,占总数的50%。

节能减排压力大,资金链断裂风险高

记者采访中发现,佛山陶瓷企业界表示,理解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但实施办法不能简单粗暴。

佛山建辉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信辉说,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明确的环保标准,也没有跟企业协商,就公布了要关停的企业名单,这等于“杀死”企业。他认为,企业对节能减排政策是拥护的,只要有相应标准会努力做到。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想关就关,让企业没有喘息的机会。

记者在一份狮山镇政府文件中看到,这个镇对43家陶瓷企业设立了关停期限:2008年底前关停24家,2009年关停10家,2010年关停6家,仅保留3家企业。佛山有的区领导表示陶瓷企业一家不留。

关停名单一公布,企业骤然陷于困境。一位在顺德区乐从镇从事卫生洁具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经销商一听说关停企业名单,就不敢再进货了,这将导致一些陶瓷企业资金链断裂,现有的库存产品贬值、积压;不仅如此,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以及对员工补偿也将成为难题。

市场规律须尊重,行政手段要适度

近日召开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与总部经济发展峰会”上,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表示,陶瓷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环境逼出来的。随着广佛都市圈的加快发展,佛山的城市定位迅速提升,保留大量的陶瓷企业与城市不相称。

佛山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产业不调整没出路,佛山的目标不是不要陶瓷业,而是大大压缩生产,把陶瓷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陶瓷机械制造等放在佛山,形成国际陶瓷创新中心,发展陶瓷总部经济。

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我国陶瓷业从传统工业转向现代工业,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让企业死掉。“佛山陶瓷”是一个知名地方品牌,应从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指出,佛山市似乎没有抓住陶瓷业产生污染的关键所在,比如燃料产生的硫化物是陶瓷生产的主要污染源,应该采用清洁燃料。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清洁能源的要求。而在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其他陶瓷产区,由于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陶瓷业的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情研究专家李春华博士说,企业是搬迁还是留下,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让企业难以信服。政府应该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千方百计地改造、提升产业,将传统的陶瓷产业提升为现代工业,而不该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运用行政手段开列企业关停清单。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佛山陶瓷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15万-18万人,涉及化工、机械、包装、餐饮、物流、广告等诸多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要适度,不能简单地“赶走”了之。如果陶瓷企业纷纷关闭,还想发展所谓的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佛山南海狮山政府奖励陶瓷企业转型


昨日下午6时,狮山松岗石碣村某陶瓷企业的外来工正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们将行李全部打包了。“企业要停产转行。”工人小陈说,明年不会再回厂上班。

这家陶瓷企业由于污染重、能耗高,而且不符合环保要求,所以企业老板自行先将企业进行了停产,并打算寻找新的投资渠道。目前狮山镇共有43家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及陶瓷原料加工企业,目前都面临着淘汰的危机。

“我们原本也打算上马环保设施,但随后发现,我们这些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环保设施所需资金,所以就打算停业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无法达到排污标准,所以决定提前停业,早做其他打算。

为还群众一个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环境。昨日,狮山召开陶瓷行业调整提升动员大会,出台了《陶瓷产业提升规划及实施方案》。按照“先治理,后规范,强化执法”的原则,狮山将对污染重、能耗高,且环保和安全生产不达标、不符合规划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就地转产或关停等措施,同时鼓励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做优做强。

根据方案,狮山将用3年的时间在官窑大榄片建立陶瓷产业专区,保留3家龙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品牌战略;同时分3年分批对全镇陶瓷产业实施转移或转产、关停、土地功能置换,到2010年关停转移40家陶瓷生产企业。

“治理污染,政府是无情的,但在企业调整中,政府服务要有情有意。”狮山镇委书记孔海文表示,政府将积极引导企业调整提升,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根据方案,狮山镇安排专项整治资金,对自动关停、转移、转产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符合条件企业可享受南海区“三旧”改造扶持政策。

评论:景德镇本土陶瓷企业应具有忧患意识


去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内外陶瓷企业升级、重组、外迁的有利契机,以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为平台,以前瞻性的眼光,以大开放的格局,以惊人的效率引进了一大批像金意陶、乐华、特地、圣泰、辰道等在全国陶瓷行业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相继引进,从全局着想无疑为日后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全面振兴储备了项目,引来了资金,积蓄了能量。但作为生产个体的景德镇市中小陶瓷企业面对如此强势外地陶瓷企业集团的落户,又该做何思考,做何准备,做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相对处于弱势的本土中小陶瓷企业对此不能再无动于衷,而是应该居安思危,应该强烈地具有“狼来了”的忧患意识,应该及时认清形势,及早准备,调整策略,应对竞争。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原材料的竞争必然加剧

外地陶瓷大企业、大集团必然凭借它们相对雄厚的资金,相对前卫的管理方式,以规模求效益,借管理降成本。在规模上力求做大,做管理上力求做强。它们的入驻必然会影响原材料及相关能源的供给市场。而作为本土的中小陶瓷企业因产量较低,需求量相对较小在原材料供货价格及紧缺能源配给上必然处于劣势。

二、人才的竞争必然空前

无论是从企业规模、工作环境、配套设施等硬件还是从企业文化、员工培训、福利待遇等软件方面,本地中小陶瓷企业目前基本上都无法与外地陶瓷大企业、大集团相抗衡,因此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土的陶瓷企业无法回避更不应该退缩,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沉着应对不利形势确实是陶瓷界人士必须引起重视和深入思考的现实难题。

评论:保留42家企业就是保住了“佛山陶瓷”?


8月28日上午佛山市主要领导人再次与几位陶瓷大佬对话,中午市领导还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共进午餐。几个小时的交流总体气氛和谐,宾主基本上都能畅所欲言,彰显了目前政府以人为本的一面。但透过融洽对话的表象,政企之间思想的交锋依然无处不在,尤其是几家被列入关闭对象的小企业没能抢到话筒,很是郁闷。

但有对话总是有收获的,这次座谈的两个主要收获:一是领导当场表态同意考虑在本市规划一个精品陶瓷工业园,供那些处在中心城区或居民区的陶瓷企业转移生产基地。二是为推动行业的清洁生产,政府开始关注如何将企业原材料加工环节转移出去的问题———也就是关注原材料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做到将现有的原材料加工环节转移出去,留下来的理由就非常充足了,因为这个环节的污染占了大约一半。更令人有些亢奋的是,29日下午,佛山市经贸局召集佛山陶协领导及主要企业代表,就前一天上午市主要领导与佛企老板对话涉及的几个核心话题继续座谈。市经贸局的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市里原来就有考虑在高明明城镇规划精品陶瓷工业园,让一些发展势头好,产品附加值高,能代表佛山陶瓷水平的企业进驻,这些企业主要是政府计划留下来的企业。他还表示,如规划落实,现在所处的位置不合适的保留企业,政府将让其转移到精品陶瓷工业园,只是土地不可能按需分配。

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遗憾的是这个积极的信号只是给准备留下来的那42家企业的,不是给计划关闭搬迁的235家企业。对于这235家企业来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眼下并没有丝毫改变。最有意思的是,紧接着28日上午的这个座谈会,29日佛山市政府又召开第十次陶瓷产业调整提升联席会议,按主流媒体的报道:会议要求各区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年底基本完成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任务,也就是再关掉139家。报道甚至提到:“对各产区列入关停名单的企业,不管有没有可以保留的陶企或者外资企业来收购、兼并,仍要按期关闭或者搬迁。”政策执行还不仅是这样密不透风,简直可以说是快马加鞭,层层加码。在29日下午举行的市经贸局与陶企代表的座谈会上,顺详陶瓷副董事长罗国均诉苦说:他们在三水区的厂今年3月26日被定为二类提升企业,为此他们投入100万改造尾气排放。4月25日政府发文表示达到排放要求。6月份政府通知搬迁,可以谈补偿。7月份政府要求年底一定要搬,不谈补偿。据称三水乐平镇10多家企均遭此“待遇”,他们现在与政府谈判的诉求已经退到最底线———给点搬家的过度时间吧。

回到第一个问题。政府态度坚决,只保留有42家陶企,并列入扶优扶强,理由是这些企业虽然只占总数的11.6%,但其销售值却占了60%~70%。换言之,保留了42家企业,就基本上保留了“佛山陶瓷”———更何况政府还要在本地建立精品陶瓷工业园,给42家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行业人士却并不这么看:首先一批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权被严重忽视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一些产品技术和艺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一方面是行业特性所决定,同时它们也可能就是未来的“大”企业。其次是当作为产业集群中坚力量的大批中小企业非正常死去后,陶瓷产业集群也就跟着走到了尽头———42家企业不可能构成产业集群。没有了产业集群也就没有了集群效应———它能转化为企业经营的集约化效应。换言之,42家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理论上也要上涨。再次,靠42家企业的有限产能很难培育大市场、大物流、大会展,当然也很难充实所谓的“总部基地”概念。总之,只有42家企业的佛山陶瓷,已经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意义上的“佛山陶瓷”。

评论:陶瓷企业走了 佛山总部经济还能做什么


在原来以佛山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早几年向外扩延乃至布局四川夹江、山东淄博等地,并一度形成“异军突起”、佛山陶瓷产业面临“四面楚歌”局势的基础上,由去年到今年这段时间,江西高安、景德镇、丰城、沈阳法库、湖南衡阳、湖北当阳等新兴产业基地也开始迅速抢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刺激着整体陶瓷产业发展的神经。陶瓷产业扩张之势也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在陶瓷行业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圈地”或者说是“扩展”运动期间,由“佛山陶瓷”始发形成的产业新格局,不仅催生出江西、四川、河北、华东、福建、辽宁、东北、山西、安徽等大小超过10个集中型的产业集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全国建陶业陡升数亿平方米的产量的确有点触目惊心!而在此期间,我们更留意到,除了科勒、亚细亚落户山东,冠军签约成都,斯米克、马可波罗进驻江西丰城精品陶瓷工业园外,出自佛山产区的金意陶、箭牌、欧神诺、新中源、新明珠、欧雅(包括投资房地产和陶瓷生产基地)、汇亚、中盛等又在江西、湖南、湖北、沈阳等地大展拳脚无疑成为轰动业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来自佛山产区的业界人士关注的并非表面,而是隐藏“佛陶”外迁局势的背后!

对于佛山陶业,无论是当地政策“不留人”或者是行业发展趋势影响,陶瓷企业走了,“佛山陶业空心化”已成定势。谈起陶瓷行业的发展,不少注重行业大局的佛山陶瓷老板都会生发出这样的感叹。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概念很是顺理成章地摆在了行业人士的面前。这里我们暂不去过度探究当地政府给予“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怎样的含义或者动作,我们先从接踵而来的总规划为1000余亩的瓷海国际、占地面积700多亩中国陶瓷城二期工程“中国陶瓷城•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以及集中于中国陶瓷城隔壁的南风马赛克城等来看,几家超规模的陶瓷营销商贸中心同居于佛山禅城区季华路沿线地段,这在原来已经形成陶瓷营销商业气候的佛山季华路而言无疑是再添重彩!加上距离不过十几分钟车程的华夏陶瓷博览城,佛山陶业已形成(中国陶瓷城近6万平方米、华夏陶瓷博览城60万平方米、华夏陶瓷城二期590亩、瓷海国际超过1000亩、中国陶瓷城二期700亩等)将近300万平方米的超级陶瓷营销展示中心,其品牌集中度与流通功能配置可谓全国一流!

回过头来再说“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借用陶城报刘小明的一句话,佛山实际上早已在全国陶瓷行业拥有“总部经济”的地位,比如佛山的陶瓷产销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展示与物流等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系统,这在整个行业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并且这一直是行业认可的。而在当地政府在城市环保与建设主题下,对于佛山陶瓷产业的大批外移,佛山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也许是明智之选。

这样一来,非常充裕的展示与经营场地自然需要吸引更多的陶瓷品牌入驻经营。对此,本地企业基本都可以参与其中毋庸置疑,但关键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品牌企业入驻佛山,这可能将是目前“佛山陶瓷企业走了”之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适时出现,估计正是醉翁之意不在其它。

在早几天由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组织的“陶瓷精英俱乐部对话”中,一位业界人士提出佛山陶业空心化了,佛山陶瓷营销中心未来做什么?在场不少人一致认为是做陶瓷品牌中心、陶瓷营销展示中心和商贸中心。其中也提到做零售,但最终不是很成立,因为佛山未来面对是全国或者全世界,而不仅仅是当地的消费者。

按照策划学思路的分析,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在正确的定位下,佛山面对做强品牌营销中心及做大陶瓷流通业的主题,就必须考虑为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陶瓷品牌带来怎样的回报,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以怎样的魅力或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以及提升佛山陶瓷营销中心的商业氛围。包括整个佛山陶瓷品牌营销中心的概念如何包装,如何推广等,都将是佛山有关方面必须的命题。

提起佛山陶瓷“空心化”,不少人说是“3-5年”后的事,那么试问等到“3-5年”后的陶瓷重点区域——佛山会是什么样呢?

评论:景德镇本土中小陶瓷企业应重视瓷博会


由国家商务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历时五天已于10月22日胜利闭幕。虽然瓷博会早已拉下了帷幕,但其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给我的感触是深刻的,尤其是景德镇本土中小陶瓷企业对瓷博会的参展参会的态度和认识更令我难以释怀。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是世界陶瓷界的年度聚会,也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一大盛事,作为东道主的本土陶瓷企业本应热情高涨,积极响应,踊跃参予,但纵观这五届的瓷博会,本土的陶瓷企业尤其是中小陶瓷企业的参展和参会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的低。

究其原因,固然有本土中小陶瓷企业囿于资金短缺、规模普遍偏小、创新能力薄弱,难出精品佳作及瓷博会展位有限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其主观重视不够,认识存在偏差也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本土中小陶瓷作坊主狭隘地认为瓷博会仅是陶瓷产品的综合展示和销售平台,若本企业没有有特色的,有创意的可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参展和参会就没有任何意义。笔者窃认为,这是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诚然,瓷博会确实是陶瓷产品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但其意义却远远不局限于此,它同时还是陶瓷文化体验与欣赏的平台和陶瓷信息收集与发布的平台。通过它,该市的中小陶瓷企业在足不出市的情况下便可以直观地零距离地了解和体验世界最前沿的陶瓷设计理念和世界各地的先进陶瓷文化;通过它,我市的中小陶瓷企业也可以在花费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的前提下,感触和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最新陶研成果和最新陶艺佳品;通过它,该市的中小陶瓷企业还可以在参会时较低成本的利用赠送宣传单页、发放企业名片等方式发布自己企业的相关信息,宣传本企业的特色,在扩大本企业知名度的同时跨区域地与相关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效的业务联系,为寻求日后的战略合作和觅寻新的商机做好信息储备。

因此,瓷博会不仅是大型陶瓷企业产品展示与贸易洽谈的盛会,也是本土中小陶瓷企业获取商业信息谋求新的发展的极好平台。

有目共睹,为办好每届陶瓷博览会,有关部门从宣传造势、广纳良言到招商招展都可谓是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在政府搭建的这么好的平台之上,该市的中小陶瓷企业理应端正态度,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厉兵秣马,精心筹备,以空前的热情,以主动的姿态,以超前的思维,以实际的行动因企制宜地积极参予到每届瓷博会中来!

佛山陶瓷大面积停窑 1/3企业面临转型或关闭


这两天,广东佛山的气温有所回升,但作为全国陶瓷最为集中的地区,佛山的陶瓷企业们却依旧处于寒冬之中。压缩生产线,停窑检修成为很多企业的无奈选择。在外部需求不振,贸易壁垒林立,要素成本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下,业内人士预计,有三分之一的陶瓷企业面临转型或者关闭。

往年,陶瓷企业通常会在春节前15到20天停窑进行相关检修工作。然而,今年的停窑比以往都来得早一些,规模更大。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陶瓷企业负责人说,压缩生产线成为很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陶瓷企业负责人:生产线减少了一部分,原来是5条,现在是3条。原来是10条,减少到了8条。

我国是陶瓷出口大国,2012年因为外需不振,仅上半年出口到欧盟的合同额同比下降近30%,而在2012年下半年的广交会上,占据佛山陶瓷出口较大份额的欧洲市场,订单成交额下降超过了20%。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早在2012年10月底,就已经有部分企业停窑检修,目前佛山停窑的企业已达到50%以上。广东洪宇陶瓷出口部经理袁鑫认为,眼下整个陶瓷行业都处于并不景气的环境中。

广东洪宇陶瓷出口部经理袁鑫:陶瓷行业很多厂家觉得比2008年还差,很多厂都陆续关闭或停窑,停生产线。采购的人少了,而且很多人对价格苛刻了,这个行业入门比较低,小厂家也不断挤进来。大的在减生产线,小的在关闭。

据了解,陶瓷企业大面积提前停窑与行业产能过剩密切相关。2012年全国的陶瓷产量为110亿平方米,实际需求量为80亿平方米,其中国内需求量为70亿平方米,国外需求量为10亿平方米。很多中小陶瓷企业无力消化这么多的产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停窑减产。

困境中陶瓷出口企业如何转型


今年头两个月,佛山出口建筑陶瓷下降19.6%,卫浴陶瓷下降21.9%,但技术用陶瓷出口增长了12.4%。由佛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佛山海关主办的《佛山进出口公平贸易简报》(以下简称《简报》)第5期对佛山陶瓷、铝型材出口做了深入分析。根据《简报》介绍,今年1月~2月,佛山市对前5大陶瓷出口市场中东、东盟、欧盟、拉美、美国的出口值全线下滑,出口值分别下降11.9%、7.5%、20.5%、23.7%和13.6%。对印度、韩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厄瓜多尔等曾经对我国陶瓷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出口也呈下降态势,出口值分别下降39.2%、51.7%、64.8%、80.8%和31.6%。

陶瓷整治催化出口企业洗牌

1月~2月,佛山市有陶瓷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13家,比去年同期多增12家;其中63家企业去年同期没有出口记录,占陶瓷出口企业总数的20.1%;去年同期有陶瓷出口记录而今年没有出口记录的企业有51家,占去年同期陶瓷出口企业总数的16.9%;出口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陶瓷企业有47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家。

对于出口企业数量的变化,《简报》认为,在金融危机之下,佛山市陶瓷产业进入一个调整期。而近年佛山市对陶瓷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对部分未能达标的陶瓷企业进行关迁和改造,加快了陶瓷行业新一轮的洗牌进程。专家建议,陶瓷出口企业要在本轮经济调整中抓住机遇,改变过去“低质低价”的经营方式,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通过升级改造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掌握主动。

出口企业如何转型

出口企业面临着外贸订单减少的冲击,对内又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面对如此国内外形势,很多出口企业转而内销,如何在国内市场立足,外贸企业如何转型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有专家提出,外贸企业转型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选准定位做好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原来以出口为主的陶瓷企业,再做国内市场却发现,以前的竞争对手已经凭借着扎实的品牌与市场网络遥遥领先。因此,陶瓷出口企业需要重新选择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出口企业在技术上有优势,可以在专利技术上实现突破。所谓商业模式,还包括盈利模式创新、管理模式革新等等,都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重新配置。

第二,强化品牌形象。陶瓷等国内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ISO质量认证,二是明星代言,三是文化理念的宣传。而出口企业也需要经历这些阶段,因为之前国内消费者鲜有了解出口企业的品牌,更何况,大多数企业还在依靠贴牌生产。检验品牌惟一的标准就是时间,纵观世界各大品牌,都是时间凝练的产物而非其他。只有长期强化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印象,才能使长期投入宣传的资金和时间有所回报,才能拥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

第三,保证产品质量。出口企业有一大优势就是产品质量过硬,如果能够把自主品牌的质量做到与外贸产品一样优秀,一段时间后,消费者肯定会发现有一个出口转型企业的产品不错。质量,其实就是知名品牌的前提,是保证,只有保证质量才能有信誉、有知名度。

第四,良好的售后服务为产品增值。品牌不仅仅要依靠广告宣传,尽管广告宣传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国内很多小品牌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这些企业特别注重安装等售后服务。虽然没有广告宣传,但在一定范围内“口碑相传”的效果却比广告好得多,尤其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农村市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