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评论:保留42家企业就是保住了“佛山陶瓷”?

评论:保留42家企业就是保住了“佛山陶瓷”?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陶艺家瓷砖

2021-04-26

美家美瓷砖。

8月28日上午佛山市主要领导人再次与几位陶瓷大佬对话,中午市领导还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共进午餐。几个小时的交流总体气氛和谐,宾主基本上都能畅所欲言,彰显了目前政府以人为本的一面。但透过融洽对话的表象,政企之间思想的交锋依然无处不在,尤其是几家被列入关闭对象的小企业没能抢到话筒,很是郁闷。

但有对话总是有收获的,这次座谈的两个主要收获:一是领导当场表态同意考虑在本市规划一个精品陶瓷工业园,供那些处在中心城区或居民区的陶瓷企业转移生产基地。二是为推动行业的清洁生产,政府开始关注如何将企业原材料加工环节转移出去的问题———也就是关注原材料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做到将现有的原材料加工环节转移出去,留下来的理由就非常充足了,因为这个环节的污染占了大约一半。更令人有些亢奋的是,29日下午,佛山市经贸局召集佛山陶协领导及主要企业代表,就前一天上午市主要领导与佛企老板对话涉及的几个核心话题继续座谈。市经贸局的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市里原来就有考虑在高明明城镇规划精品陶瓷工业园,让一些发展势头好,产品附加值高,能代表佛山陶瓷水平的企业进驻,这些企业主要是政府计划留下来的企业。他还表示,如规划落实,现在所处的位置不合适的保留企业,政府将让其转移到精品陶瓷工业园,只是土地不可能按需分配。TAoCI52.com

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遗憾的是这个积极的信号只是给准备留下来的那42家企业的,不是给计划关闭搬迁的235家企业。对于这235家企业来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眼下并没有丝毫改变。最有意思的是,紧接着28日上午的这个座谈会,29日佛山市政府又召开第十次陶瓷产业调整提升联席会议,按主流媒体的报道:会议要求各区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年底基本完成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任务,也就是再关掉139家。报道甚至提到:“对各产区列入关停名单的企业,不管有没有可以保留的陶企或者外资企业来收购、兼并,仍要按期关闭或者搬迁。”政策执行还不仅是这样密不透风,简直可以说是快马加鞭,层层加码。在29日下午举行的市经贸局与陶企代表的座谈会上,顺详陶瓷副董事长罗国均诉苦说:他们在三水区的厂今年3月26日被定为二类提升企业,为此他们投入100万改造尾气排放。4月25日政府发文表示达到排放要求。6月份政府通知搬迁,可以谈补偿。7月份政府要求年底一定要搬,不谈补偿。据称三水乐平镇10多家企均遭此“待遇”,他们现在与政府谈判的诉求已经退到最底线———给点搬家的过度时间吧。

回到第一个问题。政府态度坚决,只保留有42家陶企,并列入扶优扶强,理由是这些企业虽然只占总数的11.6%,但其销售值却占了60%~70%。换言之,保留了42家企业,就基本上保留了“佛山陶瓷”———更何况政府还要在本地建立精品陶瓷工业园,给42家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行业人士却并不这么看:首先一批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权被严重忽视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一些产品技术和艺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一方面是行业特性所决定,同时它们也可能就是未来的“大”企业。其次是当作为产业集群中坚力量的大批中小企业非正常死去后,陶瓷产业集群也就跟着走到了尽头———42家企业不可能构成产业集群。没有了产业集群也就没有了集群效应———它能转化为企业经营的集约化效应。换言之,42家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理论上也要上涨。再次,靠42家企业的有限产能很难培育大市场、大物流、大会展,当然也很难充实所谓的“总部基地”概念。总之,只有42家企业的佛山陶瓷,已经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意义上的“佛山陶瓷”。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评论:引佛山陶瓷企业 勿忘“佛山经验”


广东佛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国家七大产瓷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其当时的产品结构主要为日用陶、电陶、化工陶。陶瓷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陶瓷行业中的知名度也很小。

近二三十年来,佛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锐意进取、敢想敢干的闯劲,神话般的快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的陶瓷经济圈。现在的佛山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陶及建筑卫生陶瓷装备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佛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使其资源逐渐匮乏,燃料日益紧张,交通时常拥堵,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整治和迁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陶瓷产业都已成为了该市谋求长久持续发展,恢复创造友好清洁环境的需要和必然。

正是基于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竞争力,基于对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成熟和深刻的认识,佛山市人民政府才忍着GDP会严重受挫的阵痛,顶着陶企搬迁及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决地毅然地提出了迁移(关闭)低端陶瓷产业,建设陶瓷产业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总部经济”的宏伟蓝图,试图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立志从产业结构上提升佛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于是该市统一思想、全盘布局,在政府政策的宣传、引导、影响和驱动下,佛山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完成迁移和关闭;上海硅酸盐陶瓷研究所也已经进驻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城正在扩建;瓷海国际市场也正在发展扩大;佛山陶瓷产业创意园也应运而生!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描绘和展开……

笔者认为,佛山关停外迁污染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低端陶瓷产业,保留并大力发展集研发、营销、物流、信息、会展等元素于一体的高附加值、高平台的“总部经济”是明智也是无奈之举!是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是数十年实践的教训总结!

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到配套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升级到专业陶瓷市场,再发展到陶瓷展销中心、陶瓷精品展销中心最后剥离生产基地集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这不单单是文字表述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更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质变和飞跃!

现在东部陶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集体转移,这对处于中部地区的该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在努力引进承接这些东部陶瓷产业力求快速做大陶瓷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充分吸取佛山陶瓷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应在做好长远产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从本土市情出发,未雨绸缪,综合考虑环保、资源、能源等因素,适度适量地高要求高标准地引进相关企业,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由“景德镇制造”到“景德镇设计”的质的跨越!

佛山42家陶瓷厂上书“成功”降排放标准


一个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引来陶瓷企业与环保企业的暗战。在国家大力强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发展形势下,新《环保法》正式出台,2014年《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被陶瓷企业指责过于严苛,认为新标准将使陶瓷企业遭受困难,佛山42家陶瓷企业联名上书请求国家修改标准。

2014年12月末,环保部修订了《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有所放松。但这却让部分环保企业不满。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环保企业指责标准过低,甚至去环保部投诉。

42家陶企联名上书改标准

佛山是陶瓷卫浴企业云集的地方,陶瓷产业污染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2014年7月,佛山向污染宣战,正式开展全市陶瓷行业大气污染整治行动,要求对全市63家陶瓷企业深化治理,在2014年11月1日前,陶瓷企业全面达到国家《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指标要求。

按照规定,上述63家陶瓷企业必须在相应时间完成整治,无法达到规定标准要求的企业,将视情况采取停产整治等措施。

在提前得知佛山即将对陶瓷行业开展综合治理之前,2014年5月20日,42家佛山陶瓷企业联名上书,委托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一份名为《关于<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等情况的报告》。

上述报告列举了主要国家和地区基准废气氧含量(基准过氧系数)的取值,称中国的国标要求远高于意、德、日、韩,不符合当前建筑陶瓷企业的特点,建议将基准废气氧含量由8.6%调整到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当水平即17%,暂不调整排放限值要求。

2014年12月12日,国家环保部办公厅称,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决定修改《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部分指标数据有所下调。

“以前标准太严格了,很多企业都很难稳定达标,一个全行业都很难达到的标准,那种标准也没有什么意义。”曾任广东蒙娜丽莎新型建材集团企划总监的万杏波对记者表示。

“原来的标准很难达到,企业受到触动才会联名上书要求修改标准,陶瓷排放标准的修改,对佛山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记者。

环保风暴压顶 42家陶瓷企业欲联合改国标


42家佛山陶瓷企业联名上书,要求修改行业排放国家标准。国家环保局有所回应,官网上发布了征集标准承担单位的通知,陶瓷行业排放赫然处于待修订之列。

一场由环保整治引发的陶瓷行业国标之争进入下半场,生死攸关,陶瓷企业也一改轻慢态度,积极参与国标制定。当然,事情还远未到结局之时。

环保风暴

故事源于一场环保风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广东省为这个环境日确定的主题是:“向环境宣战,从行动开始”。对于佛山市禅城区来说,行动几天前就已经开始了。

5月29日,禅城区召开陶瓷行业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要求全区22家上规模的陶瓷企业,在10月1日前必须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在11月1日前,须全面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的指标要求,11月1日后,未完成深化治理工作的陶瓷企业,必须停产整治。

消息一出,建陶行业炸开了锅。佛山是国内建陶行业最大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产区,建陶企业主要集中在禅城区的石湾和南庄两地。禅城区对陶瓷行业的综合整治,必将触动整个建陶行业最为敏感的神经。

实际上,在佛山进行综合整治之前,陶瓷行业上空早已刮起了环保风暴。

2012年10月,广东清远市就出台了《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3月,紧接着又出台了《清远市陶瓷行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今年1月,广东肇庆市又出台了《落实肇庆市建筑陶瓷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方案》。从清远、肇庆到佛山禅城区的综合整治,广东三大建陶主产区全部卷进了环保风暴。

6月4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称,去年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仅3个达标,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排名,清远、佛山(顺德区除外)、肇庆的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都在6.0以上,其中肇庆的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佛山和清远则分列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七位。

感触最深的当属肇庆,这座在广东素有盛名的山水之城,空气质量居然在广东省垫底,这确实出乎太多人的意料。而对于造成肇庆空气污染的原因,广东省环保厅的相关负责人直指陶瓷工业。

所以,肇庆对陶瓷企业的环保“通牒”也是最着急的,将全市全部的63家陶瓷企业的268条生产线全部列入整改范围,位于核心区域的陶企要求9月底前完成治理,其他区域的陶企也必须在年底前完成治理,并由市环保局分成三组24小时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

燃料危机

无论是广东的清远、肇庆、佛山,还是此前就已经展开整治的辽宁法库、福建泉州,各陶瓷产区的政府部门展开整治时都有一条要求:当地陶瓷企业必须在限期内完成天然气置换工程。这对以水煤气为当前主要燃料的建陶企业来说,意味着一场“燃料革命”。

对此,佛山市建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海发认为:“水煤气改成天然气,是属于清洁生产的手段,就算没做处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也会减少很多,就是说,政府是从预防的角度来解决废弃物的排放。”

国家标准对陶瓷企业排放的要求,比较核心的指标有三个: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燃料由水煤气改成天然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都能更加接近国标的要求,只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粉尘甚至可以控制在国标要求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各地纷纷要求陶瓷企业进行天然气置换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也有人对此不认同。佛山市典美陶瓷董事总经理肖朝旭表示,政府一味要求企业改用天然气,不一定是懂得燃料的选用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水煤气与天然气排放的污染物不太一样,究竟哪种能源造成的灰霾更严重,其实也没有准确的说法。

陶瓷企业不愿意采用天然气,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成本。业界的普遍说法是,改用天然气,光是燃料成本这一块,就要增加30%左右,再加上设备改造及更换的费用,在利润日趋微薄的情况下,这个成本显然不是谁都能承受得了的。有报道称,在福建晋江天然气置换过程中,首批73家陶瓷企业有14家改造拆迁或停产,第二批、第三批99家陶瓷企业中有4家自然倒闭。

另一个更让陶企担心的问题是天然气的供应问题。在福建晋江的气改过程中,就闹出了限气风波,这给各地陶企心理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于枫表示,他曾为此事跟燃气公司沟通过,但燃气公司首先要确保居民用气,并不能保证对陶企的供气量是否充足。

在今年的一次论坛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缪斌更是从能源的总体结构上质疑了全部改用天然气的做法:“如果行业全部使用天然气,一年要300亿到400亿(立方米),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不可能,更不现实。”

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全年供需缺口已经达到了220亿立方米。

标准之变

各陶瓷产区政府对陶瓷企业进行综合治理的一大依据,就是此前由当时的环保总局颁发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恰恰是对于这个国家标准的科学性,陶瓷企业普遍表现出质疑的态度。

5月20日,在得知佛山市即将对陶瓷行业展开综合治理之前,经过42家会员单位同意,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一份名为《关于<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等情况的报告》。

这个报告列举了主要国家和地区基准废气氧含量(基准过氧系数)的取值,称中国的国标要求远高于意、德、日、韩,不符合当前建筑陶瓷企业的特点,建议将基准废气氧含量由8.6%调整到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当水平即17%,暂不调整排放限值要求。

“这个标准太过严苛,至今为止,建筑陶瓷行业几乎没有企业完全稳定达标,而且短期内也看不到能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以达到这一标准的可行性办法。”于枫表示:“因为无法通过努力达标,企业就会在环保投入方面采取止步观望的态度,反而不利于环保治理工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当年曾经参与了这一标准的评审工作。在她看来,当初这些标准的制定确实是经过认真调研的,其中建筑陶瓷就是以佛山、淄博等地区作为重点调研对象的。不过她自己也曾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承认,“有部分指标由于管理上和技术上的局限,目前仍难于执行。”

对于当初调研的反馈情况,她也非常遗撼地表示:“可惜的是,佛山地区的几家企业基本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90%以上的企业无任何回复与意见反馈。”而部分佛山陶瓷界的人士则表示,当初全国上下对环保方面的重视都不太够,企业就算收到调研函件也不会太重视,回函也可能出现数据虚报的情况,再加上当初标准的起草人可能不太了解实际情况,才会出现某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标准。

为此,记者多次致电和发短信给一位当年牵头起草这一标准的环保专家,但她一直没有给记者任何反馈。

5月29日,国家环保部在中国环境标准网上发布《关于征集2015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属于要修订的标准之一。

得知这一消息后,佛山各大陶企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于枫也表示,由于此前在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报告之前协会和各大陶企都已经做好了资料收集整理和材料准备工作,所以大都按时提交了参与标准修订所需的材料,接下来就只能等待环保部的通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提交的报告中,除了建议修订标准外,还建议将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迁到国内建陶的主产区佛山,以便于标委会和主要企业之间密切联系。

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


佛山陶瓷产业提升有了明确的方向。近日,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要求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转移等工作;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佛山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扶优扶强”,积极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佛山日报》7月13日)

对于佛山陶瓷如何转移,如何提升,如何转型,佛山政府终于迈出了坚定一步,给出了正面的明晰的答案。佛山政府发出的“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声音,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有潜力与提升价值的陶瓷企业将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或扶持,这自然会让处于行业中上位置的陶瓷企业欢欣鼓舞;一是对于一些处于陶瓷底端、高污染的小型陶瓷企业则坚决执行淘汰制,这将会使那些弱小的陶瓷企业心有戚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转移淘汰一批”,政府必会“动用所有的行政力量,包括税收、环保、交通检查等等手段”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场行动”。尤其是为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政策性时间要求,不排除政府可能动用硬性手段,甚至用一刀切的方式使“低端、高污染的陶瓷企业”无疾而终。

佛山陶瓷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长期的无为而治与“放水养鱼”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更得益于陶瓷产业能够不断裹挟着个人、集体等各种资本进入,让无数小型陶瓷企业象荒草般疯长与蔓延。这种“草根经济”的疯长与蔓延,客观上为佛山陶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营活力,推动着佛山经济迅速向前奔跑。时空转换,当佛山经济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运营,这些由民间小资本所堆垒起的低端、高污染的作坊式生产,遭遇“绞杀”的厄运虽已是大势所趋。但念慈其曾为佛山经济做出过贡献,政府即便是对其进行坚决淘汰,也应该考虑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的退出,给予政策上的呵护与关照。而不仅仅是“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必然象一片和谐森林一样,有参天大树,也有无数小草。在佛山陶瓷产业因提升而进入新的转型时期,给予即将遭遇淘汰的小企业以合理的照顾,即可以显示政府的温情一面,也更符合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毕竟任何大的陶瓷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

佛山:98家陶瓷企业年底完成整治


西樵镇掀起重点污染企业治理“攻坚战”

“陶瓷、染整行业整治是今年西樵节能减排治污的重点、难点,到今年底包括有窑炉的地砖厂在内的98家陶瓷企业要全部完成整治。”昨日,西樵镇委书记刘涛根提出今年西樵节能减排治污目标。

据了解,西樵镇目前共有98家陶瓷、抛光、洁具、装饰材料企业和59家染整企业,是南海区节能减排治污的重点镇之一。按部署,西樵镇先跟17家染整企业签下了限期治理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协议,要求所有企业在2月29日前铺设管网,将污水引入西樵纺织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南海区环保局的验收。逾期不完成治理任务或逾期不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要实行关闭。

对于陶瓷企业,该镇要求包括有窑炉的地砖厂、抛光厂以及相关配套的98家陶瓷企业到今年底限期内完成治理,对限期整治仍不符合要求、不能改造提升的陶瓷企业依法予以搬迁、转产和关闭的处理。目前,该镇已有13家陶瓷企业被关停。

“南海铁腕治污的决心大,污染企业在南海将没有任何发展空间。”南海区副区长冯永康说,去年南海通过打响狮山、罗村等几场节能减排治污“战役”,全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了1.19万吨和1700吨,超额完成了任务。今年南海将加大力度在全区各镇街掀起节能减排治污行动,希望西樵在新一轮治污行动中,还群众一个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

评论:陶瓷企业走了 佛山总部经济还能做什么


在原来以佛山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早几年向外扩延乃至布局四川夹江、山东淄博等地,并一度形成“异军突起”、佛山陶瓷产业面临“四面楚歌”局势的基础上,由去年到今年这段时间,江西高安、景德镇、丰城、沈阳法库、湖南衡阳、湖北当阳等新兴产业基地也开始迅速抢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刺激着整体陶瓷产业发展的神经。陶瓷产业扩张之势也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在陶瓷行业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圈地”或者说是“扩展”运动期间,由“佛山陶瓷”始发形成的产业新格局,不仅催生出江西、四川、河北、华东、福建、辽宁、东北、山西、安徽等大小超过10个集中型的产业集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全国建陶业陡升数亿平方米的产量的确有点触目惊心!而在此期间,我们更留意到,除了科勒、亚细亚落户山东,冠军签约成都,斯米克、马可波罗进驻江西丰城精品陶瓷工业园外,出自佛山产区的金意陶、箭牌、欧神诺、新中源、新明珠、欧雅(包括投资房地产和陶瓷生产基地)、汇亚、中盛等又在江西、湖南、湖北、沈阳等地大展拳脚无疑成为轰动业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来自佛山产区的业界人士关注的并非表面,而是隐藏“佛陶”外迁局势的背后!

对于佛山陶业,无论是当地政策“不留人”或者是行业发展趋势影响,陶瓷企业走了,“佛山陶业空心化”已成定势。谈起陶瓷行业的发展,不少注重行业大局的佛山陶瓷老板都会生发出这样的感叹。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概念很是顺理成章地摆在了行业人士的面前。这里我们暂不去过度探究当地政府给予“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怎样的含义或者动作,我们先从接踵而来的总规划为1000余亩的瓷海国际、占地面积700多亩中国陶瓷城二期工程“中国陶瓷城•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以及集中于中国陶瓷城隔壁的南风马赛克城等来看,几家超规模的陶瓷营销商贸中心同居于佛山禅城区季华路沿线地段,这在原来已经形成陶瓷营销商业气候的佛山季华路而言无疑是再添重彩!加上距离不过十几分钟车程的华夏陶瓷博览城,佛山陶业已形成(中国陶瓷城近6万平方米、华夏陶瓷博览城60万平方米、华夏陶瓷城二期590亩、瓷海国际超过1000亩、中国陶瓷城二期700亩等)将近300万平方米的超级陶瓷营销展示中心,其品牌集中度与流通功能配置可谓全国一流!

回过头来再说“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借用陶城报刘小明的一句话,佛山实际上早已在全国陶瓷行业拥有“总部经济”的地位,比如佛山的陶瓷产销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展示与物流等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系统,这在整个行业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并且这一直是行业认可的。而在当地政府在城市环保与建设主题下,对于佛山陶瓷产业的大批外移,佛山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也许是明智之选。

这样一来,非常充裕的展示与经营场地自然需要吸引更多的陶瓷品牌入驻经营。对此,本地企业基本都可以参与其中毋庸置疑,但关键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品牌企业入驻佛山,这可能将是目前“佛山陶瓷企业走了”之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适时出现,估计正是醉翁之意不在其它。

在早几天由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组织的“陶瓷精英俱乐部对话”中,一位业界人士提出佛山陶业空心化了,佛山陶瓷营销中心未来做什么?在场不少人一致认为是做陶瓷品牌中心、陶瓷营销展示中心和商贸中心。其中也提到做零售,但最终不是很成立,因为佛山未来面对是全国或者全世界,而不仅仅是当地的消费者。

按照策划学思路的分析,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在正确的定位下,佛山面对做强品牌营销中心及做大陶瓷流通业的主题,就必须考虑为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陶瓷品牌带来怎样的回报,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以怎样的魅力或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以及提升佛山陶瓷营销中心的商业氛围。包括整个佛山陶瓷品牌营销中心的概念如何包装,如何推广等,都将是佛山有关方面必须的命题。

提起佛山陶瓷“空心化”,不少人说是“3-5年”后的事,那么试问等到“3-5年”后的陶瓷重点区域——佛山会是什么样呢?

佛山明年底前关停90家陶瓷企业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市第三次加快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治理工作现场会上了解到,2008年年底之前,佛山市将关闭、搬迁90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关闭了35家。

这次会议也是陶瓷产业整治提升第七次联席会议,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佛山市强势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以实现“拒绝污染,做强陶都”。佛山市是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和集散基地,陶瓷产业是禅城区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人有难以割舍的“陶瓷情结”。但是陶瓷产业多年的粗放发展也给当地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陶瓷产业调整势在必行。据调查统计,目前禅城区有陶瓷企业115家,去年陶瓷行业工业能耗占禅城区的43%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区的20.4%。记者从这次会议上了解到,2008年底以前,将对现有115家陶瓷生产企业进行分期、分批、分类整治,通过各种形式淘汰90家低端的陶瓷生产企业。目前,已有35家陶瓷企业被停产或关闭,25家企业被列入“扶持壮大”类陶瓷企业也确保完全达到清洁生产标准。不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如果整治仍不达标,同样会被关停。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整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认识,做好规划全面铺开工作,保证思想、组织、责任到位,不能为整治而整治,要把整治、调整、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还要加强法制研究,为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佛山陶瓷:设计就是生产力


陶瓷行业与设计师频频“亲密接触”,从佛山陶企热捧第二届广东室内设计大赛,到佛山陶瓷引入意大利产品设计提升产业国际化,更有陶瓷企业家直接提出:设计就是生产力。

从卖产品到卖产品设计

其实,陶瓷企业对设计师的重视是近两年已有的事,陶企对设计师的重视是认为设计师能够把产品卖出去,把它看作渠道建设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设计营销”。因为家装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如果用上了哪家瓷砖企业或者卫浴企业的产品,被设计单位一般都会认同而不至于去更换另一种产品,这就使得设计师在用什么材料上有“话事权”,也使得设计师更受到材料企业的尊重。

然而,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对设计师的“应用”已经不局限于卖产品,而直接“应用”到产品设计上。如东鹏、金意陶、大唐合盛等。在有关设计师的活动上,就频频见到这些企业的负责人的身影。金意陶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乾先生就说过:金意陶成立3年来,企业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以“设计就是生产力”为理念,从陶瓷的研发、应用到空间展示方面,均追求最流行前卫的设计元素。金意陶正是靠重视设计、尊重设计、理解设计,跟设计界深度沟通紧密结合,才从根本上缩小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企业之间的差距。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欧洲的流行元素,金意陶更是聘请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设计师作为设计顾问;前不久的博洛尼亚陶瓷展览会,金意陶专门组织了由设计组、研发组等部门构成的学习团前往观摩取经。

设计师备显尊贵

无独有偶,最近,由广东东鹏控股的佛山大唐合盛陶瓷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靓家居建材超市共同举办了相关活动,也是将设计师请为“座上宾”。大唐合盛请了500名家装设计师为其品牌顾问,使得平常默默无闻的设计师备显尊贵起来。

陶瓷企业家们呼吁陶瓷界和设计界要进一步加强沟通,真正地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希望中国L+D设计联盟在今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设计师,为中国的陶瓷注入源源不断的设计动力。他们说,如果佛山陶瓷乃至中国陶瓷的设计水平跟上来了,佛山陶瓷、中国陶瓷就可以名副其实地说跟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保留42家企业就是保住了“佛山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保留42家企业就是保住了“佛山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美家美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