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从器型和工艺来识别元青花

从器型和工艺来识别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1-04-24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有20年的收藏经验,对瓷器、古籍(民国以前的线装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赏能力。 

武常藏品元青花《大禹治水》人物故事纹双龙耳盘口瓶

应读者需求,本报开启藏家版面,欢迎各位藏友分享经验。

“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具有20多年收藏经验的民间收藏家武常认为,“高古瓷”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包括元代。而“高古瓷”中,宋代“五大名窑”和元青花最受人瞩目。

元代青花瓷器可以按照使用青花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硕大,制作精良,画工精美繁密,青花发色呈深宝石蓝色,主要供宫廷和王公贵族使用,或出口中西亚地区,当今存世量极少;而使用高锰低铁型国产钴料的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较小,制作粗糙,画工粗放简约,青花发色呈灰蓝色,主要供级别较低的官员和民间百姓使用,或出口东南亚地区,存世量很大。

目前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主流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因为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艺术表现来说它都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属官窑产品。

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型大多尺寸不一,一般分为两大类:1.立器,常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花觚、香炉(熏)、直口(双耳)瓶(罐)、盘口(双耳)瓶(罐)等;2.圆器,常见的有圆口、花口、多边棱口的各种(高足)碗、盘、杯等。当然我们没有见过的器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逐步去发现并予以研究确认。

元青花瓷器不论大小和立器、圆器,其制作工艺都是采用模印成形工艺(分节)制坯;泥接组型;外壁旋转修坯,削挖足底。所以立器必须具有两个特点:1.泥接痕的存在,内壁泥痕没修明显凸起,可看到或摸到;外壁泥痕已修平但可看出。2.内壁有明显模印成形痕迹的存在,而不是拉坯成形的痕迹。

对于新出现的大型立器器型的确定,主要从成形工艺方面研究。大型立器都是用配套的阴模分别手工印制出各分体胎坯后,再按要求用泥粘接组合在一起就可形成需要的瓷器胎体。只要在制模时考虑到模具配合尺寸的通用性,就可以实现用少量模具生产出更多品种器型瓷器的需求,这完全符合当时制瓷业分工明确、批量生产的需要。实际只要把已确认公布的元青花同类瓷器图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应部位有相同点,如:盘口高瓶与盘口瓶(罐)的上半部相似,下半部不同;盘口高瓶与大梅瓶的下半部相似,上半部不同等。

在收藏没有见过的元青花器型时,建议应细致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瓷器成形工艺方法是否与元代的一致;2.瓷器的构成部件形状是否与真品元青花的基本构成部件相符合。如都符合,就可以认定此器型基本符合元青花器型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收藏鉴定:从彩绘工艺和装饰样式看弘治青花


明代弘治朝(1488-1505年),孝宗勤于朝政,任用贤臣,裁抑宦官,朝序清宁,民康物阜,史家有“弘治中兴”之称。明孝宗个人生活节俭,据史籍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曾数度停止烧制或减产瓷器,因此,这个时间虽不算短暂的王朝,官窑传世品的品种和数量却都很少。弘治青花延续成化的工艺和风貌,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近几十年来,海内外考古成果和传世品陆续有新发现,特别是民窑青花瓷,品种多样,装饰新颖,反映出在此时官窑处于低谷时期,民窑却十分兴盛,对此古陶瓷界和收藏界逐渐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试以有款识和纪年价值的器物与相似器物类比,探讨弘治青花几种典型样式,从而勾勒出这个时期青花装饰艺术大致的轮廓。

彩绘工艺

一、官窑纹样 以常见的两种样式举隅:一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莲池龙纹碗的纹样,二是仿成化朝的折枝花果纹盘的纹样。

莲池龙纹碗(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口径20.1厘米。纹样的线条和料色都很清晰,基本上是两个色调,线条描绘的鬃毛上染有淡料色,头与颈、背与鳍之间色调有所变化,花瓣边缘较中间淡,较匀净、澄澈,不见有明显混浊的笔痕。青料色泽较浓艳。碗内口沿的波浪纹浪头钩线,由漩涡线组成未钩轮廓的浪体,在波浪纹上染淡料色托白色波浪。从以上特征判断,彩绘程序是先钩绘所有的线条,然后用调配好的浓淡两种料水染色,达到一种先后染色色调基本相同的效果。大色块的纹样上没有染色的水珠痕,龙须、鳍、爪、火焰、莲花叶的茎、水草等细曲的双钩线内料色填得准确,没有溢出轮廓线之外,说明染色所用的笔较小。莲池龙纹盘(图2,出光美术馆藏)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口径21.4厘米,盘内圆直径约13厘米。纹样相对较小,龙纹则是一个层次的色调,而莲花、叶与图1同。图1的纹样较大,故以两个层次的变化以达到色调丰富的效果。

折枝花果纹盘(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专仿成化的品种,沿用前朝的技法,钩线、拓抹(结合烘染)。折枝栀子花的花瓣的边缘为深色,整块状笔触,料色较匀净,没有重复交错的痕迹,应是用饱含色料的大笔触拓抹而成;主叶脉与大笔触笔痕平行,分叶脉线条清晰,没有竖抹的痕迹,说明是在叶面上填色后再钩绘叶脉的。这是明永乐、宣德的彩绘工艺,而且又是成化仿宣德的典型品种,所以继续保留了这种技法。稍有不同的是成化、弘治已少了洗染的一道工序。

二、民窑纹样 弘治民窑青花占有相当的分量,有细腻精致与粗放简率之别,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两种特征举隅:

缠枝莲纹双兽耳瓶(图4-A 英国达维德基金会藏)“弘治九年(1496年)”铭。先钩线,再染色。此纹精细,与官窑图1彩绘工艺相同。莲池鸳鸯纹净水碗(图5-A 景德镇陶瓷馆藏)“弘治四年(1491年)”墓出土。莲花叶钩线、染色;鸳鸯由若干个笔触拓抹的色块组成,水草由从细到粗的一笔拓成。此纹粗率,用钩线、拓抹与染色结合的技法,没有严格的工艺程序。

装饰样式与特征

一、官窑 青花装饰的器型主要是碗、盘。碗常见三式:外壁绘莲池龙纹,内口沿波浪纹,内心绘莲池单龙纹;外壁绘缠枝莲花龙纹,内仿永乐青花金彩莲池纹(详见下文);外壁绘云龙纹,内口沿波浪纹,内心双龙戏珠纹。盘常见两式:盘心绘莲池单龙纹(与碗心同),双龙戏珠纹(与碗心同);碗、盘绝大多数是内口沿饰波浪纹,偶见盘内口沿饰卷草纹。碗、盘圈足内均为“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纹样特征:用笔严谨,线条匀细,染色清澄,色调青丽。图1是弘治官窑龙纹的典型特征。嘴紧闭,这是所有弘治官窑龙纹的最大特征,未见有张口呲牙的形态。侧面龙首正面眼镜似的小圆圈眼睛,一大绺上扬的鬃发,弯曲的躯体,车轮形的五爪等,都保留了成化的风貌。此纹的双眉和须都作尖刺状(双龙戏珠碗、莲池龙纹盘也同,如图2)。成化龙纹则为一条焰尾状(弘治也有此样,如图7缠枝莲龙纹碗)。莲池龙纹是此时期的创意,多条竖向、弯曲而纤柔的莲花茎、叶茎和水草,与一条染色后呈横向、波浪形的龙纹之间构成多与少、细弱与粗壮纵横交错的线形对比;空间又有花、叶、浮萍等几种形态的点、面形的调和,产生极丰富的形式美感。此纹配景本来是借鉴了成化官窑莲池纹罐(图6),龙纹也是传统的基本形态,但是两者之间巧妙结合就赋予新颖的美感。

陶瓷纹样中向来至尊的五爪龙纹此番全都以合嘴安舒、温存平和之态出现,又游于莲池之中,莲花在佛教中暗喻清静纯洁,此处则应从龙文化的另一层面探讨其内涵。《涅经》云:“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王维《过香积寺》诗云:“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如果这种含义与原创之意相符,那末,此纹样显然有因花悟道,入于禅定,虚怀自省,涤心养性之意,反映出官窑文化内涵的觉悟与发展,达到了历代官窑最高的精神境界。

缠枝莲龙纹碗(图7-1,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龙纹与图1完全相同,内绘莲池纹(图7-2),所仿的永乐纹样料色晕散,线条模糊,内壁金线描缠枝纹大片脱落。此中心的纹样,作了适当的修改,如左右两边的花茎与下边的纹样连接在一起整体感更强。线条柔和流畅,纹样规整精致,染色匀平,色调淡雅,是官窑花卉纹样的佳作。

中国陶瓷的器型和纹饰丰富多彩


“陶”的发明者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世界上各个地区都生产出陶的文化;而“瓷”则真正属于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在古代中国,这一独一无二的创造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输送带”而传遍世界各地。

在美国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丝绸之路,才将中国的陶瓷、丝绸和文化传到了欧洲。正因为这条丝绸之路,欧美等国才得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陶瓷”,李•麦德曼称。

那么丝绸之路是否也可以被称作陶瓷之路呢?对于这一问题,李•麦德曼认为,陶瓷艺术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陶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来看, 在他看来,丝绸之路也可被称作陶瓷之路,就陶瓷和丝绸的重要性来说,二者同等重要。“有了丝绸之路这一商贸往来、文化交流通道,其他国家才有机会了解中国 的陶瓷——这么美的艺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陶瓷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的陶瓷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 过陆路和海陆运输,将中国许多精美的艺术品传到了世界各地,才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到了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陶艺家来说,我认为其中对我最 重要的就是陶瓷。”

李•麦德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成为一名陶艺家之前,他和他的团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中开发技术产品长达25年,拥有美国 的专利超过37项。李•麦德曼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波特拉谷,现在他全部的时间都在工作室创作作品。

在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创造出“瓷器”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类的中国,是世界各国许多陶艺家极为向往的地方,李•麦德曼也不例外。一有机会,李•麦德曼 就会到中国搜罗一些蕴含中国古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国细细把玩,把玩之余也会借鉴其中的某些元素,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将一些元素 融入其陶瓷创作中。

李•麦德曼称,中国的陶瓷,无论是工艺上还是文化上,都对其影响至深。李•麦德曼在陶瓷创作中,非常重视作品器型的设计塑造和纹理的创意,所以他对中国古 代陶瓷作品的器型和纹饰非常感兴趣,“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陶瓷器型和纹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李•麦德曼表示,在其创作 中,中国陶瓷多姿的器型和丰富的纹饰给了他很多启发,能让他创作出造型各异、生动活泼的作品。

作为一名当代陶艺家,李•麦德曼在品味传统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创新,在创作中,他通过突出陶瓷表面纹理赋予作品能量和活力,创作的作品既赏心悦目又生动自 然。“我所追求的是用我所创作的形体和纹理来表现自然界中有序与随机之间的有机联系。”李•麦德曼用多种釉料来增强作品表现的生动表现。尽管他的作品是具 有实用性的,更重要的是具有陈设和强有力的艺术体现及文化性。

从瓷器釉面显色鉴别元青花真伪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青花凤穿花执壶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③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多用于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器盖内侧素胎,呈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主编微信ID/电话:13512153405

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瓷器有气泡很多收藏瓷器的人都知道,但是您知道什么样的瓷器有气泡,甚至你听说过瓷器气泡有死亡状态吗?通过瓷器气泡图片让你了解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瓷器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有气泡,在瓷器收藏和鉴别中我们发现凡是釉上彩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气泡的,没有气泡的瓷器:粉彩、法郎彩、广彩等。凡是釉下彩瓷器,一般都是有气泡的,比如青花瓷、单色釉。斗彩瓷器:凡是青花部分都是有气泡的,青花是釉下,所以有气泡,而斗彩部分,是没有气泡的。

瓷器气泡死亡断代方法

怎么通过瓷器气泡死亡时间进行瓷器的断代和瓷器的鉴别呢? 利用气泡断代,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气泡,什么是气泡死亡, 200年至4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二十,400至6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四十,600年至8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六十。800年至10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八十。1000年以上的瓷器气泡,基本上死亡,如果是很大的气泡,比较难已死亡。

康熙青花瓷的器型、胎釉鉴定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器型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多古朴凝重,在清朝瓷器中显得高大雄伟。康熙青花的造型早期仍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很大,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无论琢器圆器全部都规矩整齐,大到一米多高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

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旋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的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10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也从外向内旋修一刀,这种器足的处理方面是康熙朝独有的。

主要器型有碗、盘、壶、尊、香炉、凤尾尊、棒槌瓶、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将军罐、笔筒等,其中有些造型独特,在瓶类中,除了传统的梅瓶、玉壶奉上瓶、抱月瓶、葫芦瓶外,最常见的是棒槌瓶、荸荠瓶和特殊的方瓶等。尊有观音尊、凤尾尊、摇铃尊等。到了晚期,仿明成化青花瓷比较成功。

胎釉

在胎釉上,康熙前期的胎骨已有所改进,但仍不够细腻,还较粗重,釉层也肥厚,有些泛青。总的来看,康熙青花的瓷胎可分为四种: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的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面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此类有罐、瓶、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早期釉面呈青白色,釉汁凝厚透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胎土的淘炼更加严格,极为纯净细腻,加上制瓷技术的精细,使得胎质显得洁白细腻而又坚硬致密,胎体也变薄。大器及一般的琢器胎体比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但因为修胎细致,衔接痕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可用肉眼看出。与此相应。釉面也光滑细腻,釉质莹润柔和,釉色洁白无瑕。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玉质感。到了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续到雍正时期。

如何从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同治彩花瓶:器型虽大工艺较粗 价难大涨


问答说明:本栏目鉴定专家分别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集雅斋等。读者可将藏品图片发至[email protected]进行咨询,务必选用高度清晰照片。

本期专家: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

说明:本栏目所鉴定的作品均基于读者所提供的原照片,如需进一步鉴定需要观看实物。

同治粉彩盛行于咸丰至光绪早期。但光绪早期也多有出产这种瓷器,因此在鉴定该类品种时难以绝对区分是同治年间还是光绪早期的器物。同治彩花瓶的器型多见棒槌瓶(如读者藏品)和观音瓶(如对比瓷器图片),棒槌瓶的瓶颈上一般没有“耳朵”,而观音瓶通常有龙或狮状的“耳朵”。

“同治彩”具有独特的工艺符号,其中尤以同治彩花瓶最有特色。“同治彩”一般尺寸大、修饰多,而且多为民窑。

近年,虽然艺术品市场整体行情已翻数倍,但同治彩花瓶依然以每年10%~20%的幅度不紧不慢地上涨。有收藏者认为这种平稳上涨的步伐符合真正的收藏理念;但行家认为,光从回报率看,同治彩花瓶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投资对象。

同治彩以花瓶为多,特别是高度为80cm~90cm的大花瓶,部分甚至高达1米以上。这种大瓶多为地瓶,是当时大户人家摆设在地上用于展示之用,后大量流向欧洲市场,近年回流甚多。

曾波强认为,同治彩花瓶多为大器,是因为同治粉彩的风格相对粗犷,小件器型难显该特点,因此同治粉彩碟、碗也较为少见。

此外,同治彩花瓶还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彩绘很满,几近“满工”;二是均有“开窗”(即用不同形状的线条框出主题图案);三是一般用花鸟蝶的图案打底;四是主体图案多是经典小说情节、战将故事或百鸟朝凤这样热闹的题材;五是颜色多为大红大绿,特别多用玫瑰红;六是堆粉很厚。

同治彩画面冲击感很强,看起来热烈、热闹、奔放,但收藏者对其观感分成极为极端的两派。

“喜欢的人认为同治彩的工艺很满很细致,甚至认为‘划算’——工时较多;不喜欢的人认为其匠气十足,甚至很俗气”,有收藏者表示。

有早年收藏不少同治彩的收藏者表示随着收藏经验的积累,对藏品的要求逐渐转化为工艺精致而不是尺寸够大:“而且同治彩的釉面经常被盖满花卉,一是证明胎釉质量不会太好,二是欣赏艺术不能毫无余地。”

同治彩花瓶投资潜力不算大

目前市场流通的同治彩花瓶几乎全是民窑,极少见官窑,甚至连有底款的也少。

由于是民窑而非官窑,同治彩花瓶近年市场走势并不理想,远不能与其他时期的瓷器如清三代花瓶相比,每年价格上涨幅度仅为10%~20%。

“同治粉彩毕竟不是主流的收藏品。”一名瓷器收藏者表示,“但是它可以成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品种,还是有其特别的艺术价值。”至于上涨幅度不大的问题,喜欢同治彩的收藏者认定,稳步上涨更适合收藏的理念。

曾波强却认为,同治彩花瓶投资潜力并不大:“市场价位已经不算低,至少也要数万元,普通收藏者不一定有能力收藏,而资金充足的收藏者又多半不追求这种器型。”他认为,同治彩花瓶的行情不会跌,但未来也顶多按照每年10%~20%之间的幅度上涨。

鉴定

读者:我有一个花瓶,是家里祖传下来的,高 46cm,瓶口直径 13.5cm,瓶身直径20cm,瓶底直径13.5cm。想通过鉴宝栏目请专家帮忙看一下是什么年份、风格的花瓶,并请评估一下市场价格。

鉴定:根据图片判断此瓶为同治粉彩,纹饰为百鸟朝凤,是花鸟纹饰中较常见的题材。其器型为棒槌瓶,画面热闹、绘工尚可、彩料莹润,是一件不错的民窑产品。可惜胎体较粗、釉层较薄、缩釉点遍布、略显粗糙,且口沿爆釉多处,这些都使花瓶减分。目前该瓷器的市场价格约为3万元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