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贫无立椎之地 ,收藏却能富可敌国

贫无立椎之地 ,收藏却能富可敌国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0-04-26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本义为收聚蓄藏的意思。对于物品储存,维护的癖好,即雅好。古往今来,收藏一直在人们眼中显的极其神秘,富有各种色彩。

古时,收藏自己钟爱的器物几乎是皇族的专权,平民百姓连温饱都尚不能保证,何谈收藏?常言道“盛世兴收藏”,一个时代是否兴盛收藏便是这个时代文化是否繁荣的直接体现。

宋代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诗词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文人雅士便也格外钟爱收藏,如赵明诚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夫妇尤爱对金石书画的收藏,一时传为佳话。特别是宋徽宗时期,在宋徽宗的大师倡导下,文化氛围达到了顶峰。

王现锋钧瓷作品-盛世祥瑞鼎

从古至今,热爱收藏的有心人从不缺少,目前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国民素养也在上升,文化方面的事物开始成为大热的对象,前景光明。

收藏的器物不仅能彰显自身的品味,证明自己的文化修养,再加上收藏品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升值,积累收藏品为子孙留下的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

况且我们所收藏的瓷器字画刺绣等,都是我们老祖宗曾经凭此傲立世界的瑰宝,他们将这些留给我们,如果连我们自己人都不去珍惜,爱护,传承,又谈何其他?

王现锋作品-玉逍遥

现代收藏

爱收藏的人必定是爱生活的人,因为热爱美,所以才能发现美。

张大千大师热爱收藏,喜爱作画,画里有他执着于美的灵气,当年的困窘,如今的一画千金,岁月欠他的终会归还。

人天生就能欣赏美,对于美的感悟就存于心中,或许仅仅缺少一个媒介一个机会去接触美。

身边有人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商人,不是唯利是图,我们要无愧于心,我们贩卖的不是器物,是美好,愿当那个让大家看到美好的引路人。”

艺术品收藏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在漫长的收藏路上,不单要有眼光还要有毅力能坚持,在收藏的过程中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互动,与艺术品的结缘,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品味,其他诸如财富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它与你有缘,你们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有时候并非是藏家在选择藏品,而是藏品在选择你,它向你发出信号,让你为它折服,你能看到它的美,它便认你为主。

才情的养成,除了饱读诗书,还需要胸怀,有胸怀才可海纳百川,静心欣赏千般美景,万种情态。

王现锋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事物大多都有时效性,衣服会过时,饭菜会馊,人亦有生老病死。唯有含有文化底蕴的珍品,才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岁月长河洗刷下越发厚重珍贵。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灰陶持锸男立俑(东汉)


灰陶持锸男立俑,东汉,高48.2cm。

出土于四川彭山崖墓。

陶俑头戴圆形笠帽,头发在脑后向上绾起。双眼微合,面部略带笑意。上身内穿圆领衣,外为两层右衽衣,外衣有缘,袖口挽起,腰中系带,下着裤,足穿布履。腰中垂挂环鼻刀,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锸,锸立于双足之间。

东汉陶器:泥质灰陶羊(东汉)

此类俑,有的称为工人俑,有的称为执箕铲俑,但对于此类俑的身份,则未见深入论述,我们推测可能与治水有关,这可以从其它出土文物中得到证实。四川都江堰与芦山出土的持锸石人皆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其中都江堰所出者与李冰像出土地相距只有几十米。李冰像刻铭提及有镇水三石人,那么都江堰持锸石人应为三石人之一。芦山石人头戴笠帽,衣饰与此件陶俑较为接近。这些石像与陶俑共同的特征便是手中都持锸。锸在古代除指缝补衣服的针以外,也作“臿”或“插”。《汉书·沟洫志》:“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注云:“臿,鍫也,所以开渠者也。”可知锸是开渠通水的工具。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富饶甲于天下,多依赖于水利。秦时蜀郡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福泽蜀地,深受人民爱戴。此类治水人物形象的出现或是蜀地人民重视水利的一种反映。

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浅谈瓷器摆放


“黄金有价,艺术无价”,随着社会审美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居装饰中越来越追求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没有艺术品的装潢,住宅家具越高档越显平庸。艺术品不仅可渲染家居生活的情趣,又可反映主人的文化品位。因此在装潢中真正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是艺术品。而在众多的艺术品中,瓷器历来要显得名贵得多。

艺术陶瓷贵在创意。经济富裕的家庭,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彩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文具、茶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要求达到形象美、情趣好、有内涵三个要求。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艺术陶瓷在家居中的具体布置,要根据室内的空间大小与风格而定。作为点缀品,艺术陶瓷宜精勿滥。好的陶瓷作品可以设置于专门的陈设柜架上,例如将客厅中的装饰架做成半通透隔离架,既是一种空间划分方式又是很好的陶艺陈设架。架上陶艺品较多时应将其按大小、颜色和风格归成小类,矮小的置于前边,以保证整批作品的最佳视域。另外,地柜、茶几、餐桌、梳妆台上均可摆一两件陶艺品。

值得一提的是,陶艺本身是作品,不宜用太多艳丽的花插在其上,以致喧宾夺主。如果要插花,在陶艺器皿上插一枝、两枝花也就行了,这样既浪漫又高雅。

台上的陶艺品既要考虑视觉效果,又要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小的挂盘或陶瓷版画一般成排横置或斜置于客厅、卧室的墙上,可以形成较好的装饰效果。大件作品则一般设置于墙角或玄关处,客厅、卧室甚至门外两侧都可摆放,此时一般成行或对称,距离也需要宽松些。这样,既可防止碰破,又不会妨碍室内交通路线。有人喜欢在这些陶罐中插些干树枝、竹枝、麦秆之类,别有一番自然风味。

瓷器要注重摆放,正确的摆放能显示它的高贵,能给周边环境带来和谐。花瓶在全国室内装饰的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因为“瓶”与“平”谐音,有平安,富贵,和谐的寓意。大堂或者卧室的东南方向摆放花瓶可以带来更多的财运。室内摆放大件用品最好呈八卦形,因为座椅是彼此相邻,可促进人际关系的合谐。

实事趣闻

摆放瓷器防止打架

为了预防韩国国会议员因政见不合大打出手,韩国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想出“高招”,在会议室中央摆上两个高价瓷器,并警告议员打碎要赔。

报道称,今年5月,韩国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的会议室多了两个大瓷瓶。这两个瓷瓶出自韩国陶艺协会会长尹泰云之手,价格不菲,摆在前面的红褐色瓷瓶的市价为3000万韩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后面白瓷瓶的市价为2000万韩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这一妙想的实施居然非常奏效。

元代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


元代瓷器知名的就是元青花瓷器,但是元代官窑瓷器除了枢府釉以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官窑瓷器就是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浮梁瓷局”在元代朝廷的关注下,景德镇的陶瓷大师们开始将釉上彩绘运用到高岭土制成的瓷胎高温釉器上,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品种,可以说元代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元代特有的瓷器。

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一种五彩瓷,但它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堆垛”效果,立粉堆彩瓷是在元青花、元代釉下彩、釉上彩技法基础上的工艺新突破,用堆花立粉法制作五彩加金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一个重大工艺创新。聪慧的元代工匠借鉴古波斯掐丝珐琅的工艺用于陶瓷工艺的大胆尝试,其意义不亚于元青花,只不过因这种稀罕的器物工艺复杂,多为宫廷所用,实物留存凤毛麟角。

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有五个特点:

一、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是以卵白釉为胎体;

二、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具有元代器物典型特征;

三、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绘制方法是立粉戗金五彩,胎体基本同于枢府之青白釉瓷,在乳浊的青白釉地上以堆花立粉的特殊工艺堆出纹饰轮廓,再于轮廓内分别填彩并嵌金片。其红、紫、赭、黄、蓝、白、绿、孔雀绿料彩,高高凸起于釉表,彩质如玻璃料般透明,色泽既浓艳、鲜亮,又沉着、古雅,各种色彩与嵌金浑然一体;

四、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采用“堆垛”工艺;

五、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元代官窑瓷器,它应是元代景德镇供皇家之用的御窑珍品,它的被发现,将景德镇烧成五彩瓷的历史提前了约半个世纪之多,并首开珐琅彩之先河。

科学鉴定能否在艺术市场占一席之地?


邦瀚斯于今年5月底正式宣布将与位于英格兰南部的贝德福德郡的格连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达成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做中国瓷器的辨伪鉴定。

世界共知,随着中国艺术品价位的逐步攀高,赝品的制作的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到目前为止,在过去六年内产生的新兴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这个领域。

格连菲尔德大学日前耗资巨大建立了它们的新实验室和实验团队,现在他们正致力于运用瓷器中的“跟踪元素”(英文 "trace elements" )来鉴别瓷器。这一技术只需要很少量的取样,部分情况下根本不需取样。

早在2005年ATG就报道了从陶瓷的化学成份中提取和识别“指纹”的技术。这是两个澳洲科学家研究成果:这项技术通过分析古代瓷器釉料和其剥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以判断出瓷器的年份和大概的地理位置,个别的可以精确到其窑址。

2010年9月,中国瓷器专家Guan Haisen(人名)开始使用热释光和能谱分析技术(这一技术需取样且目前已经发现技术漏洞)在北京古玩城做鉴定。这两项技术都是由美国公司 Ocean Optics所开发的。

今天,邦瀚斯与格连菲尔德大学项目(Bonhams/Cranfield)旨在艺术市场中开发和应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以便让艺术品在进行科学鉴定时尽量少受伤害,跟踪数据库可以更加详实。

邦瀚斯亚洲区总裁Colin Sheaf说道:“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终于寻找到了可靠的鉴定技术使得那些伪装的昂贵的中国瓷器再也无处遁形。”

“格连菲尔德大学研究组将提供专业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家来做这些技术分析,而邦瀚斯则会负责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以便科学家们能够接触到核心材料。这样的合作让我们都很有信心。这个项目不仅对合作双方都有益,对整个学术和艺术金融市场也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尽管不少专家还是对这项技术持质疑态度,认为任何的科学技术都不会是严谨和无懈可击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科学鉴定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会有一席之地。

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赏析


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根据历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可知,长沙窑的产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至西亚、南亚、东亚等地,而其窑址所在地的长沙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长沙窑遗物,这其中以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最多,共计4800余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国内收藏最多者。这些瓷器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也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一些瓷器更是将诗词装饰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本文所介绍的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见图)便是见证两者相融合的佳器。

题诗瓷瓶高23.6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2.5厘米。敞口,颈部长且粗,圆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颈肩处有一半环形系,系的正对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寒食元无火,轻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瓷瓶胎质为灰色,通体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古城村。

瓷壶字迹清楚,诗文内容语出自然,立意精洁。通篇对仗,虽为“宽对”形式,但亦可称之为工整。第三、四句本应为“新柳”对“古坟”,“上”对“前”,最终将“柳”与“上”的次序调换,“上”之词性亦随之改变,使“鸟啼新上柳”为写时间之早而非原来的季令之早,尽管打破了对仗,但通观全篇,不得不承认这一变动确有别出心裁之妙。通过对诗文瓷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长沙窑之所以能够在唐代晚期扬名世界,成为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并驾齐驱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创烧和广泛使用。

长沙窑是兴起于中晚唐时期的商业性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区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带,今人名为长沙窑,唐时称为石渚窑。长沙窑是安史之乱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南北制瓷工艺融合的产物,其焙烧技术多继承岳州窑的工艺,而产品的种类及其釉彩、装饰工艺则与中原特别是河南瓷业有着较深的渊源。唐朝空前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而日渐风靡的饮酒饮茶之风更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群众基础,加上当地有着优越的水路条件以及丰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沙窑才得以迅速发展。

长沙窑的烧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产品也带有明显的大唐风范,造型多圆润饱满、体态丰盈,圆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运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线。长沙窑的陶瓷产品非常富于变化,常以细节取胜,同样是壶,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变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应用,给人无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装饰也堪说是“千变万化”。

长沙窑陶瓷产品的烧造以中晚唐时期为鼎盛,五代后逐渐没落,其产品造型也随着时代的风尚变化而变化。唐朝至宋朝的整体造物特征变化就是由丰满大度向精致秀气方向发展。因此,长沙窑“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显现出丰腴稳实。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长沙窑除了其产品非常富于变化,且造型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外,其釉彩和装饰题材也是值得后世称赞的。我国瓷器发展到唐代,有人概括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制造青瓷著称,北方以生产白瓷盛名。“南青北白”说,大致反映了中唐以前我国瓷器釉彩工艺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然而,这一相对稳定的格局到了长沙窑时期却被彻底颠覆了。长沙窑在秉“青”承“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明了褐、绿、蓝、红、黑等多种釉色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长沙窑彩瓷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多色釉的出现,首先突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促进了我国南北制瓷技艺的交流融合,为釉色的不断丰富找到了新路;其次,对瓷器的观赏性及其审美价值是一次提升,也为釉下彩的出现在呈色上创造了条件;最后,长沙窑多色釉瓷和唐三彩一样,是颇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多彩的反映。

以釉彩绘画则是长沙窑彩瓷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特征。长沙窑虽然并非是彩瓷的始祖,但是彩瓷工艺的成熟、普及,当功推长沙窑。长沙窑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瓷为主的瓷窑,彩瓷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一半,更重要的是长沙窑不仅是一窑多彩,甚至有一器多彩现象,彩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黄彩等,这些彩往往两种相间使用,施于器物的面积也很大,往往占据器表的大部分,且它既有北方的釉上彩,也有南方传统的釉下彩。除了这些多姿多彩的釉彩外,长沙窑还将绘画题材和釉彩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这可以从国内外不断出土的长沙窑瓷上得到验证。根据统计,长沙窑瓷上的绘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山川、动物、建筑塔庐以及随意画等。长沙窑瓷上的绘画是在文人或准文人的参与下完成的,或者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这些绘画既吸取了宗教画、文人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又更多地表现出民间绘画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长沙窑也是第一个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饰于瓷的瓷窑,根据统计,长沙窑留下的诗歌近百首,其中许多未见于《全唐诗》,此外还有一些教人如何处事做人的警句。这些诗是对生活艺术的提炼,是观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其广泛,有酒诗离别诗等。

长沙窑瓷铭诗,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诗文,也是唐“诗到元和变新体”的见证,还是唐代文学史家公认的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785-824年)期间,“唐文学的第二个繁荣阶段”所发展的产物。“寒食元无火”这首诗及其它瓷铭诗在长沙窑的大量涌现,是这一特定文学环境与土壤造就而成的。长沙窑瓷器上的题铭诗是根植于民间沃土,并以民间喜好与愉悦为基点的,它形成一种连接民间情感的链条,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在瓷器装饰上开辟了一条人文关怀的渠道。

这件唐长沙窑“寒食元无火”诗词壶,器形与长沙窑其余的题诗壶一样,以褐彩书写“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诗文将重点放在了寒食节之上,可以说既出于缅怀先贤的传统,又表现民间情兴所在,同时将目光盯住民间节假日,一石三投,用以扩大瓷铭诗的民间影响,并将寒食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传播到各地。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关于它的起源,据研究,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长沙窑瓷铭诗具有时代的特色,民间的特性,商业的用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加上书写布局有章法,追求笔墨韵律和个人风格,形成为一种有意境、有趣味、雅俗共赏的瓷器装饰艺术,开启了一个瓷铭诗书的新纪元。

长沙窑瓷将传统节日作为其装饰内容的一种,是一种极富有商业化的行为,因为在唐代,无论是从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对节日非常看重,每到传统佳节全民就会狂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长沙窑作为一座身处内地的民窑,为了能够在“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必须制造出迎合大众口味的商品,而传统节日便被窑工们用来作为装饰题材,这也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明代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瓷器


无挡尊这种器形名字很怪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没人知道,只是知道无挡尊是乾隆起的名字,可以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明代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瓷器,那么我们是不是又有很多疑问了,无挡尊瓷器在明代叫什么?

明 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

明永乐(1403—1424)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高16.5厘米 外径17.5厘米 内径9.6厘米

明青花阿拉伯文无档尊

明青花阿拉伯文无档尊上下两头均外折成宽沿,中段呈束腰圆筒状,中心有一周凸起,无底,上下直通。尺寸:口径17厘米 底径17厘米 高17厘米。上口沿上部绘瘦窄、规整的变形莲纹,下部绘四大四小对称的八花卉。器身纹饰以弦纹为界分为三层,中间凸起部分,绘模糊的变形莲纹;上下两部分以缠枝花卉为地,上书阿拉伯文,大致内容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赞颂归于真主”吉祥颂语。下沿上绘瘦窄、规整的变形莲纹,底部内沿有一圈无釉。

李唐越器人间无!浙江出土秘色瓷欣赏


如果说宋瓷是我华瓷器的第一座高峰,那么五大名窑无疑就是五大天王。当时已经名重一时,现世更加视同拱璧。但还有一种瓷器,比五大名窑更为稀少,珍贵,那就是秘色瓷!

晚唐诗人陆龟蒙《咏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让世人第一次见到了“秘色”这个名词,诗以“千峰翠色”生动描绘越窑秘色青釉滋润之美。

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以“捩翠融青”、“明月染春水”、“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等华丽的辞藻对“秘色”瓷器作了详细的描述。

清代最大的收藏家乾隆皇帝亦云“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珍以孤”可见在皇家眼里。越窑秘色瓷也是传说中的收藏品。

在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之前,秘色瓷在文博界就是一个谜。没有人见过或者知道它的模样。

1987年,因修建陕西扶风法门寺明代砖塔,在塔基下发现了唐代的真身宝塔地宫,出土了数百件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唐懿宗(860-874年在位)李漼所贡奉12件越窑青瓷。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明确记载这批瓷器为“瓷秘色”,有净水瓶1件、碗5件、盘6件,器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匀润,呈青绿、青灰、青黄之色,均光素无纹。自此,秘色瓷的真面目总算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批文物均为杭州钱氏家族出土文物。钱镠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创者。吴越国一共三王。在北宋早期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并入北宋,亡。

2017年2月25日,全国重量级文物考古专家集聚浙江慈溪,确认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最主要的烧造地。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而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也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青瓷褐彩云纹盖罂高66.5厘米,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施釉,釉色青黄、润泽,胎质细密。整器高大、规整、秀美,纹饰生动。水丘氏墓出土。水丘氏为钱镠之母。此物是五代时期吴越秘色瓷早期的成功之作。

在上林湖出土的一件瓷质匣钵上,考古专家发现了“罗湖师秘色木宛”六个字,“秘色木宛”三个字则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不仅是在窑址上首次发现 “秘色”字样,更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

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无挡尊)瓷器


文盘座瓷器很少人听过和见过这种器型,文盘座也叫无挡尊,早在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就有烧造,它源自于西亚铜器,是中外商品、文化交流的产物。除这种器物,景德镇烧造的青花花浇、大扁壶、水注、折沿盆等也仿自西亚铜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这种盘座,以乾隆朝的仿制品最为精致。尊内放置一花形铜胆,可用于插花,为宫中陈设器。

从无挡尊外观看,永乐器座青花色泽深浓,乾隆时的仿品青花色泽亮艳,缺乏前者的古旧感。

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清乾隆,高17cm,口径17.1cm,足径16.5cm。

器呈圆筒状,中空,无底,上下口均出宽沿,直壁,腹中部有一凸棱。通体满饰青花,上下口沿均绘蕉叶纹,器身三层纹饰,上、下均绘缠枝花纹,其上书阿拉伯文,器身中部以凸棱为界,对称饰仰覆莲瓣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