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仿古陶瓷制作同样是一门艺术

仿古陶瓷制作同样是一门艺术

陶瓷艺术 简一瓷砖是 瓷砖制作

2021-05-07

陶瓷艺术。

在本次陶瓷文化周活动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些古色古香的瓷器,听专家一讲,可着实让记者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古”瓷竟都是现代货,而且现代仿古瓷与历代仿古瓷还有着自己的时代痕迹。

1、据了解,现在正规的厂家制作仿古瓷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些瓷器利用高科技进行分子分析,重新配制原料配方,制作出来的产品达到了足以“乱真”的效果。还有些仿古瓷是仿制古瓷的技法,其中加上了自己的构思和创作,形成个性的艺术风格。他们以新仿品售人,开门见山,没有作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这样制作出的仿古瓷就是收藏的精品,价格也比较合理,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目前最好的精品是,仿制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的仿古瓷,如果做工精湛,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有不少的私营业主,没有什么制作仿古瓷的标准,但凭低价雇来的师傅制作,做成什么样就认可什么样,所以一时间,市场到处都有“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款识的瓷器,还有的用化学原料对瓷器作表面轻度腐蚀,以除去新瓷的光泽,达到骗人的目的,不过这样的产品一般很容易识别。

最为“尖端”的瓷器厂家资金雄厚,高薪聘用专业人才,秘密专仿明、清官窑瓷器,从陶土、胎釉、成型、彩绘、原料、窑火等都一一进行研究,用出土的明、清官窑各式破残瓷片实物作对比试验,不断改进,直至满意,真正做到“假冒不伪劣”。烧成的产品亦进行严格的挑选,落选者绝不示人和入市。选中者再进行人工、化学、机械的作旧处理,其手法当然比前述作旧法要“先进”、“科学”得多,也保密得多,有的还会在其口部、底部做出“旧的”伤口来,以示该器的岁月沧桑。这样的仿古瓷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是作为古瓷来销售,其售价也就可想而知。对这种不惜工本由“系统工程”制作的仿古瓷,其鉴别的难度非同一般,上当的人也就不在少数了。

2、识别是否是仿古瓷需要相当丰富的陶瓷知识、独具慧眼,还要有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简单的识别方法:一、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造型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二、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三、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如康熙青花是采用国产浙江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四、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人物神态朴拙,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五、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而仿瓷大多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六、借用于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舒朗,而仿瓷气泡一般细密且极细小,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舒朗之感。

应该说景德镇所生产的仿古瓷也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陶瓷文化,有其自己的品位和文化内涵、艺术语言和风格、制作者的匠心、才华及水准,正因为这样,景德镇的瓷器才会人见人爱,流传久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仿古瓷器制作方法揭秘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烧瓷艺术家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在这些遗物中有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和创新之作,也有后代仿制品,无不表现出高超的制瓷技巧。就仿古瓷而言,早在宋代,当时的几大名窑就被其他地方窑所模仿。元代瓷器中,仿宋代钧窑和定窑较为突出。到了明清两代,仿前代瓷器更加兴盛,各朝均没有中断过。

遥看古今,制造仿古瓷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是文化传承,保持传统品种;二是以假乱真,牟获商业利益。笔者认为我们对待仿古瓷不能一味的呲之以鼻,因为它的出现不但不妨碍创新,而且能够促进创新。

正因为仿品的制作技术不断更新,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原有水平,所以导致许多藏友在仿古瓷上交了学费,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仿古瓷的制作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对仿古瓷的鉴赏有所帮助。

首先除了烧造时按古瓷制作,还需要通过几个步骤来做旧:

第一步:磨损:用细砂轮磨平毛糙的地方,主要是胎底,同时将瓷器放在地上来回滚动,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如有需要,还可用玻璃裁刀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

第二步:剥釉:剥釉最好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第三步:戳破气泡:用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比较好操作。

第四步:去火光: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器物的表面,由下往上刷,釉层厚的地方涂刷时间可长些,薄处可相对短些,一般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太厉害会毫无光泽。如果觉得太亮,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

第五步:做色:其目的是给人一种已用旧、若脏东西都跑到瓷器缝里去了的感觉。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涂遍器身,底部足圈重点,约48小时后用干布擦拭。所有露胎处、开片处几乎都呈不同程度的紫褐色。如果觉得底足颜色太深,可用洗衣粉擦洗,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视觉上给人以误差。

第六步:做土锈: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502胶水,拍上黄泥,黄泥最好是墓土,其中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以在器物的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星期以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

第七步: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什么是艺术陶瓷


艺术陶瓷是瓷器艺术与陶艺的合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彩陶、印纹陶所具有的质朴粗犷的风格;唐宋时期陶瓷技艺飞速发展,色彩缤纷的釉下彩、色釉,白釉的出现,刻画花等新装饰技艺出现,为后代的艺术陶瓷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到了今时今日,艺术陶瓷按照材质可细分为:青瓷、白瓷、高白玉瓷、黑陶瓷、骨瓷、炻瓷等种类;以生产工艺可以细分为:釉下五彩瓷、中国红瓷、帝王黄瓷、刻花瓷、青花瓷、毛瓷等种类。以窑口划分,可细分为:景德镇、龙泉瓷、德化瓷、钧瓷、汝瓷等种类。

对于艺术陶瓷的鉴赏,应当以“四美”为标准,只有具备了“四美”的陶瓷才具有收藏价值。

一、装饰之美

装饰美,必须依附于陶瓷的形体之上,与陶瓷造型协调,带给观看者美感。

主要指器物造型与上釉(绘画)两方面,收藏者需要结合造型,观察绘画的美感。

二、个性之美

体现了陶瓷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的作品,极具观赏性与艺术价值,代表了陶瓷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是收藏的首选。

三、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就是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韵味无穷的诗情画意。通过意境的营造,使画面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及美感。

四、材质之美

艺术陶瓷属于工艺美术的范围,因此,其相对于绘画作品来说,对材质美有着相当的要求。材质美也被称之为“火的艺术”,经过各种工艺手段以及火的淬炼,方能具备,艺术陶瓷鉴赏“四美” 。

什么是陶瓷艺术?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

一、“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

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

现代中国陶艺虽然路漫漫,随着中经济的发展,它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古代泥塑是如何制作的


中国的泥塑史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到4000年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泥人形态各异,神态神秘,整体形象质朴,它象征着我国劳动人民对于艺术的不断追求和手工艺术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蕴含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继承。

人们通过雕塑艺术,做到了雅俗共赏。在两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土的同时道教也逐渐兴起,再加上一些神话的奉祀活动,庙堂、佛寺、道观的不断出现和兴起,泥塑佛像的需求日渐递增,泥塑艺术也随着得到了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也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了顶峰。

泥塑采用泥作为原材料,所以极易获取,只需要用竹子或可以定型的工具来制作简单的框架,就可以进行泥塑的塑形。我国古代生产力较为低下,泥塑雕像的出现,大大地满足了社会的生产需求。同时,泥塑的材料为泥土,随处都可以挖取,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不必考虑原料对佛像大小的影响。

古代正规的寺庙一般都会采用铜佛像或石雕佛像,这种佛像造价是非常昂贵的。一般的寺庙或者祭祀祠堂,人们一来没有必要采用那么昂贵的材料,二来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在资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采用泥塑佛像是非常合理而且实用的选择。

那么,泥塑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第一步首先就是选泥,采用细腻粘性强的泥土为最佳。因为地域不同,各地区泥土的粘性也会有所不同,制作泥塑一般采用紫砂泥为上。选好了泥土,制作工具需要准备压光和塑形两种,这种工具一般采用竹子或木材制作而成,工匠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造型来进行制作,以达到最佳的造型效果。

这两步都准备好之后,就要进行制胚及雕刻了。首先需要定制好木架,也就是俗称的“立骨”,大型雕像因为考虑到沉重力和固定泥土等因素,通常需要使用整根木棍支撑,再向周围铺上湿土。而小型的泥塑只需要稳住底座即可。这一步算是造型的开始,在重量大小和姿态方面都要进行考量。

完成之后,就开始第一层“糙泥”,确定好泥塑每一个部位的比例、姿态、体型以及衣纹的类型等等。接着进行“中泥”,就是开始对每一个部位塑造体型,将大致的外轮廓塑出。完成之后就是“细泥”,开始细微的调整和刻画、压光,使泥胎质密坚硬。此后再进行“补缝封漆”,泥胎干燥后,再对其细微开裂的部位进行填补,最后进行翻制石膏和添金彩绘,就完成了泥塑的全部制作。

什么是石湾艺术陶瓷?


石湾艺术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风格,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石湾公仔”更是扬名中外。

从汉基出土的水田附船、陶屋、禽畜等陶瓷可见石湾艺术陶瓷的雏形。明清两代是石湾艺术陶瓷兴盛的时期。石湾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新中国成立后,石湾艺术陶瓷更是繁花竞放,新人辈出,先后培育出七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知名的陶艺家纷纷涌现。

石湾陶艺工作者历来注重采集各大名窑之精髓,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为其艺术特色。

山公盆景类:山公盆景又称陶瓷微塑,是石湾独创的一种传统的陶瓷工艺品,相传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石湾的一位名叫刘来的艺人首创的。

人物神仙类:石湾陶艺中的人物类是由于石湾陶泥的可塑性强,烧成后色泽熏褐,适宜塑造健实强壮的筋肉骨骼的人物和老人粗糙深重的肌肤,因此,在石湾的人物陶塑中,男性和老人的形象多于女性和小孩的形象。

鸟兽虫鱼类:早在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猪、牛、鸡、鸭的器型出现。以前从事艺术陶器制作的人多为伤残老弱人士和妇女儿童,因不能积极参与日用陶的劳作,只能利用余泥剩釉,利用窑场的边角空隙搭烧而成,因而带有几分自娱性。

瓜果器物类:清初也有些人制作蔬果。这些陶艺人多是农村出生的老弱妇孺,昔日造型,随手拿个瓜果翻印为模具便可制作,或以模具为基础略加修饰、点缀便制成各种各样的艺术日用品或摆件欣赏。

建筑瓦脊类:瓦脊又称“花脊”,它是装饰在屋脊上面的各种人物、鸟兽、鱼虫、花卉、亭台楼阁陶塑。花脊分为正脊(正殿屋脊)和看脊(后廊顶脊)两种,都由几块雕塑接合而成,往往是一块就表现一个主题,一个故事,或一个主要人物。花脊所施釉色以深沉稳重的蓝、绿、褐黄色居多,因为花脊以天幕为背景,施用此类釉色能避免刺目耀眼的弊病。至今仍保留下来的佛山祖庙庆真楼前院的人物看脊“九龙谷”,雕塑的是杨家将大战九龙谷的场面。

紫砂陶艺的艺术品位是制作者生活的积累


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是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凤点头等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引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紫砂壶的精品力作,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品位,都是超一流水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其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情趣,鲜明的人格个性。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以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一生钻研,以传统的造型、严谨的制作技巧有机结合,严谨、一丝不苟贯穿于作品,自始自终,终以作品秀丽多姿而傲视群雄,引成独树一帜的顾氏风格。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的七大老艺人中的王寅春、朱可心、裴石民、任淦庭、吴云根,他们处于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时世艰难之时,终能对紫砂艺术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做到了承上启下,传师授艺,为今天的紫砂繁荣奠定了基石,他们的传世之作,精品迭出,繁中求简,静中求动的古朴之风迎面而来,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在作品中呼之欲出。王寅春、裴石民的高足何道洪以浑厚、圆润,张力十足的造型特征,结合其精湛老到的制作技巧,作品给人以宛如珠玉般的润泽,引成了泰然处世超凡脱俗的艺品风格。素有紫砂泥魔术师之称的吕尧臣,把泥的捏拿玩到了极致,其绞泥“沙漠之舟”的飘逸、灵动,恰如“大漠孤烟直”,体现出玩味人生、追求情趣的艺术效果。蒋蓉这位花器大师,把全部精神依托在西瓜、青蛙、花花草草的自然界中,童心升华成雅性,作品的传神,反映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艺品如人品,紫砂陶艺的艺术品位是制作者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鉴赏和品评,是提高我们欣赏和鉴别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见仁见智,本人仅在这里抛砖引玉,是珠玉,她早晚会发出光泽。

收藏是门大学问 别急于求成


藏友大康学的是陶瓷专业,自然非常喜爱陶瓷,毕业后也是从事陶瓷生产的工作,所以对历代陶瓷的生产工艺和特点都非常了解,有着丰富的鉴定经验,家里也收藏不少古瓷。自从另一位陶瓷发烧友出高价从大康手中买走一件古瓷后,大康才知道,原来从事古玩淘金是如此地容易,于是大康一发不可收拾,加大了对陶瓷的收藏,只要有人欣赏他的藏品,他也愿意卖。正是因为大康对陶瓷的专业,才让他在古瓷交易中从没失过手,所以很多藏友都找大康,我的一件古瓷也是来自大康手中。

几年下来,大康不但收藏大量瓷器,而且还从中赚了不少钱,但大康并不满足现状,觉得只收藏古瓷太单调了,算不上一位大藏家,所以大康决定扩大门路,准备投入一笔巨资收藏古玉。等我再次去大康家玩时,大康收藏到玉器已是上百件,但我仔细看了看那些他辛苦收藏的古玉时,我顿感大事不妙,十件里至少有八件是现代玉器,作为朋友,我只能如实相告,大康怀疑我的眼光,又另外请高人鉴定,结果还是确定为赝品,大康顿时瘫倒在地,那些可是他花了全部家当才淘回来的,居然大多是赝品,大康无法接受现实,一下就病倒了,从此对收藏也没了兴趣……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我个人觉得,收藏一定要讲究稳中求胜。藏品市场上的品种何其多,只要一走进古玩市场,准能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每一类藏品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哪怕你精通一类,但也不能代表你能鉴定所有的古玩,古玩是一门大学问,一辈子也学不完,只能慢慢来,别急于求成。

记得那次,我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件瓷器,非常美观,品相极好,老板说是清代的,开出了两千元的价,虽然我觉得价格也不贵,而且我也非常喜欢,但我还忍住没买。最后请一位比较在行的藏友为我鉴定,朋友看了瓷器后就拉着我走了,告诉我那是件高水准仿品,几乎接近真品,做得再好还是仿品,没有历史意义,也没收藏价值。我暗暗庆幸自己的冷静,所以没把握的藏品,坚决不买,收藏是门大学问,一定要讲究稳中求胜,别急于求成,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

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


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

所谓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那么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

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1、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2、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3、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4、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仿古陶瓷制作同样是一门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仿古陶瓷制作同样是一门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