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再次挖出古窑址 具体年代待专家鉴定

景德镇再次挖出古窑址 具体年代待专家鉴定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07

景德镇古代瓷器。

“这个古瓷窑应该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吧?”昨日,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在十八桥附近对一处古窑进行的挖掘工作,引起了周边市民的极大关注。但该处古窑的具体年代,尚需等待现场考古专家鉴定。

考古人员挖掘古窑

昨日下午2点15分,记者在经过群英街对面的一处拆迁工地时看到。数十位市民围成一圈,脸朝向中间的挖掘现场,还不停地交头接耳。

“这里刚刚发现了一个窑址。”听完一位围观老者的介绍,记者连忙靠了上去。

挖掘现场已有几个工作人员正在中间一个比较大的洞内进行挖掘,站在旁边的另外几个工作人员正在拍照,并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挖掘。

“我们挖掘是看这处古窑的规模、大小及其具体年代,再进行拍照当作资料,供我们考古研究。”在现场,一名陶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介绍挖掘工作的目的。

经过挖掘,古窑逐渐显露。只见大洞内很大一块区域是被墙砖围着,墙砖已露出地面,挖掘人员则在墙砖外围小心翼翼地挖掘着。

“310厘米。”当天下午3点10分左右,挖掘工作已进行一段时间,一名考古人员一边用卷尺对古窑进行测量,一边向旁边一位女工作人员报出测量数据,这个女工作人员则在纸上飞快地记录下一个个数据。不少市民“坚守”挖掘现场在现场,在考古人员为挖掘忙的不亦乐乎时,围观市民的情绪也非常高涨,记者驻足现场的1个多小时中,不少人离开了,又陆续有人来到现场,并且不少人还“坚守”现场一刻也未离开。

“不要靠近,请不要站在砖上面。”为了保护古窑址,考古人员不时地阻挡试图靠近的市民,不久,考古人员找来红塑料绳,临时将挖掘点围住,以防止市民靠近可能对古窑造成的破坏。

“它至少应该有百年历史吧。”对于自己的揣测,住在附近的高老太的依据是,当时在这处古窑上的民房是在解放前建成的,而古窑理所当然比民房的历史更加悠久。

“不知道这里以前有古窑,但听说以前附近住着很多有钱人,有窑老板并不稀奇。”一名年约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说,古窑坐落的位置在金家弄和生意岭附近,而这两个地方的名字来源,据称是因为这里当初曾住过很多有钱的生意人,因此地名便为金家弄、生意岭。只是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权威人士认可。

古窑址周边有多个盗挖洞

“最先是盗挖者发现此古窑的。”指着挖掘现场的两个大洞,一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大洞便是盗挖者留下的。

随后,记者在挖掘现场周边看到到处都留着盗挖者留下的大小不一的洞,其中有一处几十平米的地方竟大小有着数十个洞,其中有一个深约近2米,洞口直径2米左右的大洞。

“这里经常有人在附近挖。”对此,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他认为来挖掘的人都是“寻宝”来的,可能是有人寻到“宝”了,所以陆续有不少人来此挖掘,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大坑。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有哪些古窑?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º。器型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

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象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

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 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的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

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抠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明代只见青花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都有这类器物出土。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 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在《景德镇有哪些名家名匠?》一问中介绍。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古窑址


泉州港在唐代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宋元时期发展为驰名世界的贸易大港。从泉州输出的货物中,陶瓷制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至今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以及环印度洋地区乃至欧洲,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遗存物,其中不少是产于泉州地区的古瓷窑。

泉州地区制造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很久以前,居住在晋江流域的古越族人就懂得烧制陶器。考古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都可以见到印纹陶片,一些地方还伴有青绿釉陶。这是泉州陶瓷生产的起源。

迄今为止在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窑址,是位于晋江市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处的溪口山西坡,始于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的窑址。该窑废弃1300多年,地表已垦为农田。从周边遗留的瓷片和窑具及尚存1米左右的堆积层可以看出当年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产品以罐、缽、盆为主,碗、盏次之,还有盘、瓮、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施青釉,大多粗糙而笨重。唐朝至五代是泉州陶瓷业初步发展时期。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18处,其中以沿海的晋江、惠安居多。产品主要有四系或双系罐、缽、碗、盘口壶等,胎质坚细且较薄,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褐、黑。与磁灶溪口山古窑址出土的陶瓷残片相比,质量明显提高。

泉州在唐代已步入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至中晚期,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相继割据长达数十年之久,海外贸易却有新的发展。王延彬任泉州刺史二十多年,“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称招宝侍郎”。《清源留氏族谱》记载了五代末年,泉州的“陶瓷、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还,民甚称便”。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泉州生产的陶瓷器物已是外销的主要货物。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代外销陶瓷》中说,波罗洲 之文莱发现的唐代两耳罐,与在安溪县出土的随葬品无异,马来半岛发现的唐代耳罐,也与在肖厝区山腰镇唐基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这些实物资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泉州陶瓷业发展的状况。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业伴随着泉州港的日益兴旺而迅速发展起来。陶瓷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海外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又直接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事务。元代泉州多次设行省,海外贸易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泉州的陶瓷业在宋元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依托于泉州港而十分便利地把产品推向海内外市场。为了防止钱币外流,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规定凡买外货,“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这一规定无疑加强了陶瓷器物在海外贸易中的作用,必然要刺激陶瓷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南宋偏安江南,福建被视为后方,社会较为安定,北方因战乱或不满异族统治的移民来到这里,他们带来的新技术,也促进了泉州陶瓷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业生产,无论在规模或质量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至今在泉州地区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永春、晋江等地,其中又以德化的宋元古瓷窑最为引人注目。

德化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式置县,属泉州管辖。宋元时期,德化生产的青白瓷就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42处,半数以上集中在城关周围的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其中以盖德的碗坪仑窑址和浔中的屈斗宫窑址保存较好。

景德镇艺术瓷厂的白金年代


在繁华的珠山中路瞎逛,随意找一个路口探索。七拐八拐后豁然开朗,有一条古色古香的“红店街”,连接了莲社北路,正对着的那处繁华,许多年前曾矗立着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业的翘楚——“艺术瓷厂”。

顾名思义,“艺术瓷厂”以生产釉上装饰陈设艺术瓷为主,它是一个在景德镇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时代的产物,亦是时代的象征,仍在影响着时代。诞生之初,它就好似一处收集无数陶瓷秘密的百宝箱,囊括当时红店、作坊业的精英,旧式传统在这里融汇,被继承、发展和创新。即使在停产改制后,“艺术瓷厂”这块招牌仍旧发光,因为它对整个景德镇乃至陶瓷界的影响,已经渗透进骨血里。

那么自1958年9月成立,1998年停产改制,“艺术瓷厂”这40年里是怎样光景?我们探访那些与“艺术瓷厂”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在他们的回忆里,穿越到“艺术瓷厂”的白金年代。

一、诞生的秘密

“艺术瓷厂”的前世今生,徐焕文一路见证。和他的出身一样,“艺术瓷厂”可谓出身名门、根正苗红。

解放初期,业仍然很困难,有资料显示:陶瓷业主大量破产,百业萧条,工人大量失业;陶瓷艺人四散,有的流浪,有的返乡,有的甚至上山为僧,四处寻求生活的出路;存者也是惨淡经营,难以维持,曾经制造出无数美仑美奂的瓷器的景德镇陷入历史底谷。

徐焕文经历过那些苦难。尽管他的父亲徐永权(名韵泉)是近现代陶瓷名家,1912年就读中国陶业学堂,师从周小松;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担任绘瓷指导员;20世纪30年代在景德镇开设“三友瓷店”,擅长人物瓷画。但是父亲英年早逝,徐焕文12岁就进入作坊学艺,1953年底进入美术生产合作社,师从汪野亭之子汪少平学习粉彩山水。从此,他从普通社员到生产小组长、生产大组长、美研所副所长,和“艺术瓷厂”一同成长。

就在徐焕文进入美术生产合作社那年,组织上派赵渊来景德镇担任市委书记。赵渊在景德镇一干就是十余年,他和夫人韩光的到来对业特别是“艺术瓷厂”意义重大。

美术生产合作社1952年成立,初期只有彩绘,不过十几、二十人,此后几年里它不断根据“指示精神”、行业改造扩大,合并了景德镇第一、第三、第四工艺社的彩绘部门以及东风瓷厂的新彩部,陆续更名“美术合作工厂”、“工艺美术瓷厂”。1958年9月24日,景德镇市政府下发文件,工艺美术瓷厂和出口瓷彩绘加工厂联合组建“艺术瓷厂”,三天后,借了第六小学的操场举行成立大会。整座瓷厂由景德镇手工业者、作坊从业者组成,加上后来从建国瓷厂选拔了一批人才、带徒传艺选拔了一批新生代,瓷厂成立时职工达到5138人。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经济,景德镇建设了很多陶瓷工厂,如: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雕塑瓷厂、为民瓷厂、宇宙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东风瓷厂、红旗瓷厂、景陶瓷厂等大型瓷厂及配套企业原料总厂、陶瓷机械厂、瓷用化工厂等,这些企业又自办大集体、小集体。作为地方性国营瓷厂,不少瓷厂的成立带有官方色彩,和体制紧密相连。彼时这样的陶瓷工厂几乎覆盖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核心”,艺术、建国、人民、东风瓷厂等著名瓷厂的厂区、门市部都设立在城市心脏位置,距离行政中心最近,又坐拥繁华的商业地段。

这些瓷厂中尤以“艺术瓷厂”最具代表性,韩光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身份兼任艺术瓷厂党委书记,当时对“艺术瓷厂”的建设就是举全市、全陶瓷界之力将它打造成样板工厂,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界的风向标。全厂职工曾分散在莲社北路、珠山中路原群英堂蔡家街、中华南路口(现新跃广场附近)的美术彩绘大楼和门市部、珠山东路、薛家坞、江家坞等处办公,瓷厂规模之大可想而知。让人惊叹的不只是瓷厂的规模之大,还有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莲社北路占地12亩的宿舍建造时,只用了14天就突击建成了三层楼房。艺术瓷厂在莲社北路的彩绘大楼足有八层,说它是举全市、陶瓷界之力建设不足为过,它的第一层为包装车间、展厅,第二层是美研所,第三层至第六层是各个车间,第七、第八层是烤花车间,彩绘大楼建设完全现代化,甚至建设了直达电梯。

1966年文革开始,省革委会提出在瓷器行业中精简一万人的决定,景德镇变通之后,从“艺术瓷厂”分离出“陶瓷彩绘合作工厂”(后来的新光瓷厂)、曙光瓷厂、景德镇建筑公司,并且调拨一个成型车间给宇宙瓷厂,整座工厂只剩两千人,徐焕文最初的美好时光接近尾声,“文革”开始。但是不管规模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化,诞生之初,“艺术瓷厂”就是“典型”。

二、瓷业高峰在此都

作为样板打造的“艺术瓷厂”,绝对不是虚有其表,它的“软实力”也是首屈一指,成立之初,它就拥有很多从许多身怀绝技、手艺顶尖的陶瓷艺人,技术力量最强。

作为全厂1/5138的徐焕文清楚地记得:“1960年至1966年是最鼎盛时期,那时候老艺人都很年轻,40、50岁,精力旺盛,每个人的实力都很强。”除了师傅汪少平,因为或多或少有过合作,他印象最深的是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等前辈和同事。

为了激励陶瓷艺人,肯定他们的成就,表彰他们的贡献,景德镇在1959年和1961年分两批授予35名身怀绝技的艺人“陶瓷美术家”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授予的还有一批陶瓷设计师、设计员职称。这就是徐焕文记忆中的“三段职称评定”,艺术瓷厂有近十来人获得“美术家”称号。他的后辈、现为著名陶瓷评论家的曹新民对此进行过统计:1959年之后评定的5批共55名美术家中,“艺术瓷厂”有18人。

关于“艺术瓷厂”的知名陶瓷美术家,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上面有: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复、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焕文、邹甫仁、余文襄、叶冬青、陈先水、周湘甫、叶震嘉、常兆新、邹国均、汪昆荣、吴元清、王一亭、王鹤亭……许多人物现在只能从历史和瓷器中品读,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各怀绝技。

那些留在历史中的人物,手艺到底神奇到何种地步?郭沫若创作的《访景德镇》一诗给出了答案。这首流传较广的七律诗,是他在1965年参观“艺术瓷厂”之后即兴创作。据曹新民考证,最初成诗时,郭沫若写的是“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在《郭沫若游历诗选》出版时,为说明景德镇独一无二、的特点以及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盼,最终修改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景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珍逾拱璧明逾镜,画比关荆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后来居上数东洋,夺取万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赤县十番强。花纹形式求新颖,供应需求费较量。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

先抛开诗中描述的出口创汇不谈,仅从几位陶瓷美术家的个人经历管中窥豹,就能发现“艺术瓷厂”在艺术纪念瓷和国家礼品瓷方面的成就十分了得。早在1958年,景德镇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成立小组,专门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画陈设瓷,这个任务就下到了艺术瓷厂、陶研所。徐焕文画的一块5尺2的瓷板“英雄城南昌”,和王锡良的“井冈山”、胡献雅的“瑞金”、余文襄的“安源”等瓷板画一起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更不用说1965年时章仕保已五次为故宫博物馆复制已残破的清宫藏瓷;1972年指名由毕渊明创作的礼品瓷,以国家名义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现在说起曾经的“十大瓷厂”,人们总会有诸多争论,有些人习惯按成立时间排名;有些人习惯按生产规模排名;有些人习惯按陶瓷创汇排名……每当遇到这样的论资排辈时,“艺术瓷厂”总是最不尴尬的一家,因为它是全国陶瓷行业获奖产品最多、品种最丰富、种类最全、单件创汇率最高的企业。

三、分工的力量

陶瓷行业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智慧密集型产业。回到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行业依然秉承传统的精雕细琢,“过手七十二道方克成器”,可它的管理理念并不落伍,至少“艺术瓷厂”常常“第一个吃螃蟹”。

作为地方国营瓷厂,官方对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作出规定,各司其职。1959年景德镇市政府在“关于陶瓷企业产品特色分工的决定”中,对各大瓷厂的生产种类进行划分,通俗的说法是:艺术瓷厂生产艺术瓷,雕塑瓷厂生产雕塑瓷,光明瓷厂生产青花玲珑瓷,建国瓷厂生产颜色釉瓷,人民瓷厂生产青花梧桐餐具……由于“艺术瓷厂”采用釉上装饰分工,根据这份文件,“艺术瓷厂”开始以陈设艺术瓷、粉彩工艺瓷为主打产品。

几乎就在分工确定的同一年底,“艺术瓷厂”集合30多位陶瓷艺人,成立景德镇第一家“美研室”,后来技术人员越来越多,1963年升级为美术研究所。这个机构和特种工艺研究所、陶瓷壁画研究所一起,并称为“艺术瓷厂”的新产品开发研制机构,是整座工厂的智囊和心脏。按照工序,整座工厂还划分出成型、烤花、彩绘等生产车间。其实这样的机构设置,更像是传统作坊的规范版、扩大版,十分灵活,既保存了陈设艺术瓷、粉彩工艺瓷这类主打拳头产品的优势,又不丢失厂里在古彩、墨彩、洋金、刷花、综合装饰、青花玲珑等彩种的技术力量,为打造“全能型”陶瓷工厂奠定基础。

1990年出版的宣传册《瓷国明珠》中记录,“艺术瓷厂”生产上有设备先进的原料精制、机压成型、离心注浆;高超娴熟的手工拉坯、利坯,奇特的刀刻、镂空,精巧的堆雕、镶接等;工艺制作成龙配套的作业线,色调粉润柔和的丝网印花,精湛绝伦的彩绘技术加工,外观漂亮的彩色包装,以及隧道油窑烧成,电子微机调控的电炉烤花,全厂整个生产过程堪称第一流。

整座工厂产品涉及彩类11种,花色品种1750个,生产的产品有:以粉彩为主的中胎、薄胎系列瓷、花瓶、缸、钵、凉墩、瓷板、瓷盘、壁画、皮灯、方复、异型以及西洋陶瓷等,还有洋金、贴花餐具、茶具、酒具和青花色釉陈设瓷、日用瓷、彩色玲珑瓷以及综合装饰的各种系列瓷。可谓品种繁多、规格齐全、造型新颖,质地洁白,高中低档皆备,大至两米多高的万件花瓶、长逾百米的鸿篇巨制的壁画,小至不及盈指的单件花瓶以及薄如蝉翼的薄胎瓷,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花鸟虫草,赋花鸟以神韵;有飞禽走兽,呼啸于山林,搏击于长空;有山川美景,再现大自然的婆娑之色;有古代人物,神情并茂,娓娓动人;有图案纹样,工致繁密、吉祥如意……“穷春晓秋冬之变化,图川流峰岳之精神”、“展神仙佛道之貌,写先哲名媛之美”、“描奇花异卉之天香,绘锦禽彩翎之国色。”

细致的分工合作,从瓷厂成立之初就可见端倪。1962年,“艺术瓷厂”接到任务要创作莲塘清晓、云岩探宝、东郊新秋、昌江瓷艇、珠山挺秀、公园揽胜、旧城春色、高阁临江这“瓷都八景”,这次人物就是由美研室分工合作完成,徐焕文、邹国均、汪云泉、陈耀星、邓必诏主创,汪少平、施宁旺填瓷,赵惠民、傅尧笙执笔人物,毕渊明赋诗题字。

明确分工之下,每家瓷厂都拥有自己的品牌,艺术瓷厂的品牌最为醒目——“景德镇牌”和“福寿牌”,一个以城市命名,一个福气吉祥。因为供不应求,连买瓷器都得开后门。

四、最好的时光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眼中,“艺术瓷厂”最辉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说是成立之初;有些人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些人说是1980年至1990年;还有人认为,它一直都在最好的时光。

1986年退休后,徐焕文在厂里继续画了8年,一直画到最后一张画桌消失。他无法忘记创业最初的热情,也无法忽视改革带来的繁荣。所以在他眼中,艺术瓷厂有两个白金年代,一个是1960至1966年,一个是1980至1990年。

和徐焕文不同,曹新民、张茂生、徐星都经历了上山下乡,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入艺术瓷厂。在那个年代进入瓷厂,被他们认为是一种光荣和幸运。当时瓷厂是景德镇最好的单位,更何况进入的是鼎鼎有名的艺术瓷厂,且不说厂里生活设施完备、待遇优越,只看学习的机会,也比别人多。

不过三个人眼中的白金年代完全不同。

1971年进厂,学烤花,现在是知名陶瓷评论家的曹新民说:“白金年代在1985-1995年。当时很多瓷厂停工,艺术瓷厂照发奖金。这个时期生产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产品,不少喝国家大事紧密相连,政治影响、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都比较深远。”

1972年进厂,学雕塑,现在是著名陶瓷造型师的张茂生说:“1976-1982年最辉煌。刚成立时还是摸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含金量最高,既有老艺人启下,又有新生代承上。”

1975年进厂,学成型,现在是艺术瓷厂副厂长、美研所所长的徐星说:“从1958年成立到1998年停产,40年间它一直辉煌。尽管期间有些波折,但是它是景德镇艺术家的摇篮,培养了大批艺术家,至今还在影响时代。”

或许,那段“拿奖拿到手软”的历史,最能说明,怎样才算一座瓷厂的白金年代。

1980年,“福寿牌”粉彩瓷荣获国家金质奖;1983年,“景德镇牌”薄胎瓷荣获国家银质奖,1989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6年,“景德镇牌”瓷板画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88年,“福寿牌”古、墨彩花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0再获“金杯奖”;1989年,粉彩瓷、薄胎瓷、金斗方龙凤贴花产品分别获得全国出口瓷评比金牌奖、银牌奖……

这些是《瓷国明珠》中的记载。据载,该厂还有38项产品分获部优、省优称号。名牌优势使该厂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精品佳作选入国家礼品瓷,许多艺术作品被世人珍藏。

也是在1988年,艺术瓷厂为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管理体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大胆改革,当年实现利润105万元,一挽颓势,重新回到“百万富翁”行列。

名利双收,当然是最好的时光。

五、瓷厂夫妻档

如果事业、爱情能够双丰收,不论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是最好的时光吧。这些话,完全就是潘文复、田慧棣的真实写照。像他们这样同班同学,又进入同一家工厂研究陶瓷,这样的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不仅在艺术瓷厂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也是整个陶瓷界的一段佳话。

潘文复和田慧棣两人都出生于1938年,巧合的是,两人的家庭背景也十分相似。潘文复出生于景德镇,生长在陶瓷美术世家,叔公潘陶宇是清末民初粉彩瓷画名家,父亲潘庸秉是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师承陶瓷名家张志汤专攻粉彩绘画;田慧棣出生于浙江上虞,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田萱与大画家吴昌硕交往甚密,家中藏列的书卷、字画使她从小受到美术启蒙。1958年,两人同时考入学院美术系,成为首届学员。潘文复得益于名师张志汤培育,又好学求进,大学毕业就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田慧棣求学期间受青花名师聂杏生画艺影响颇深,留校任教青花专业课两年后,才追随爱人的脚步调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试验组,担任造型设计、釉下装饰设计工作。

世界很大、天地很广,两人兴趣广泛,想法却很简单,全心全意研究陶瓷工艺。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以车间为家,吃住都在厂里烧炼或者成型车间,最简陋的窑房住过、最传统的柴窑烧过,失败了互相鼓励,然后重新再来。

这样的随性达观、单纯坚持,很快带来效果。潘文复成功创制了高温色釉粉彩,开拓全新的陶瓷装饰语言;田慧棣也创造性地用稀土原料配制材料,研制出的稀土彩色玲珑瓷艳丽莹润、装饰色彩丰富又有变化。

外人看来,这对夫妻好像总是腻在一起,他们当时都把目光放在研究釉色、原料、造型、新工艺之上,不过他们得出的结论和绘画方向却大相径庭、互相独立。

潘文复时而浓烈时而淡雅。他擅长高温色釉装饰,他有厚实的传统粉彩瓷画功底,善于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既体现材质的自然美,又具有工笔瓷画的意趣。他能熟练掌握运用色釉7大类30多种色调的性能运用于陶瓷装饰。

田慧棣富于女性特质,清丽雅致。她擅长青花瓷画、色釉综合装饰,题材多以花果、山水为主,作品构图考究,布局平和自然,设色清丽雅致,轻松悦目,注重材质美的运用。

两个人好像较着劲得奖。1983年经有关部门鉴定,潘文复创制的粉红、淡绿、淡蓝、淡黄五彩玲珑釉为国内首创,并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代表作品《金色桂林》300件梅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并于1978年获美术作品评比一等奖,被馆收藏。田慧棣也不甘落后,她的主要代表作“青釉白花瓷”和“彩色玲珑300件皮灯”分别获得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全国首届稀土“神农杯”特等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金龙奖”以及多项省市级奖。

别以为,这样的一对夫妻就是“工作狂”,他们热爱旅游、享受生活,许多名山大川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即使在下放的三年时间里,两人也淡然以对,该如何生活就如何生活,努力活在当下,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他们是爱人,也是知己。

回忆起过去,最让田慧棣骄傲的,不是潘文复当过艺术瓷厂厂长、她当过特种工艺研究所的副所长,而是两个人努力试验出来的成果,能够投入生产,为厂里带来巨大效益。

事实上,这对夫妻档的努力,也是艺术瓷厂很多“双职工”家庭的缩影。

六、上阵父子兵

尽管是按照现代化陶瓷工厂建设,在“艺术瓷厂”,一直保留对拜师学艺这项传统的尊崇,不管是谁、不管哪个工种,都要拜师,在师傅的带领下学手艺。一般学徒时间为三年,学成才能晋级、加工资。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厂里除了会对外选拔有资质的学徒,也允许带子传艺。“毕老虎”毕渊明和女儿毕德芳,“雪景大王”余文襄和女儿余慧光,“刷花宗师”陈先水和儿子陈晓亮等人,王隆夫和女儿王淑凝,都是由父亲亲授技艺。

这些“父子兵”中,也有人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吴锦华就是其中代表。

他的父亲吴康字季铭,13岁师从邓必诏学画瓷上人物肖像,16岁首次试制成功彩色瓷板画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吴康近师王琦等陶瓷名家之技,远师古今中外丹青名家画风之长,所绘肖像传神逼真,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吴康也是艺术瓷厂的元老,他对艺术瓷厂感情深厚,当初成立陶研所,他拒绝邀请留在瓷厂当一名工人。吴锦华常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长大的孩子。”不仅是因为从小随父亲学习陶瓷绘画,也是指在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日子。

从小他就意识到,这里有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常常在彩绘大楼一楼100多平方米的大厅流连忘返,因为这里是老艺人的工作室,就像学堂,每个人一张桌子,每行三张桌子排列开去,老艺人们十分准时,上班时间一定能看到他们埋头苦干。严谨的气氛之中,突然就会听到毕渊明老师高声地吟诗作对,一种文人的豪情又油然而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从小耳濡目染,他没有传承父亲陶瓷肖像画的衣钵,而是以子侄辈的身份向老师傅们讨教,集众家之长,最终确定自己的风格。他一直认为:“艺术瓷厂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学校,这里有最知名、实力最强的艺术家。”

艺术瓷厂锻造了他,像他这样的“异类”也给厂里带来一股新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景德镇有部所、省所,他们搞了很多创新,官方也支持他们。这个时候艺术瓷厂也困惑,于是像吴锦华这样的年轻人,在厂里学习之后的同时努力考取专门的陶瓷院校,从院校深造之后他们带着新的观念回到瓷厂,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

七、订单和交易会

回到郭沫若的诗,诗里曾描写:“……后来居上数东洋,夺取万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赤县十番强。花纹形式求新颖,供应需求费较量。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这些并没有夸大其实。有数据显示,1963至1978年,国家每年外汇储备在1亿至1.8亿美元区间,景德镇瓷器每年为国家换得三千多万美元的外汇。景德镇瓷器成为世界陶瓷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成为国内市场紧俏商品,景德镇俨然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工厂。

那么,特别是艺术瓷厂的瓷器,究竟通过何种渠道销售,从而制造出财富和陶瓷紧俏的神话。

订单式生产,一度是艺术瓷厂经营的主要方式。每年本市的销售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外省市进出口企业都会提前预定瓷器,大部分瓷器通过出口赚取外汇,还有一些通过友谊商店销售。

艺术瓷厂的产销有着明确分工,艺人和工人只管制造,不管销售、不管钱;销售部门负责和进出口部门、友谊商店等单位沟通,了解市场讯息。这样的直接式订单生产的好处,是生产时能有的放矢,节约生产上的资源和人力。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瓷厂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当时的治厂方针目标是:完善承包增效益,努力扩大国际市场,巩固国内市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来抓;充分发挥技术力量的绝对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艺术瓷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参展、参赛作品创出单件最高价;某家公司预付数万元定金,只为一套瓷器;某次交易会,为厂里带来巨额订单。

第一届节上,该厂王隆夫、翟筱翔主创的“六鹤同春”双千件瓷瓶,因为采取手工成型、利坯,整个创作耗时三个月,难度巨大。这件作品在陶瓷节上获奖后,当场被印尼华侨以12万元的价格收藏。

1989年,该厂为香港中艺公司制作一套244件的皇家仿古瓷,一套价格超过5万元。当时厂里制作了500多件,拿走244件后剩下的都存入仓库渐渐被人遗忘,直到仓库纤维板腐烂,这些瓷器才重见天日。曹新民查证后,写了一篇《清同治皇帝的御婚瓷在景复制》的文章,并且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先生证明,这套瓷器立刻身价倍增,创造出“一篇好新闻为瓷厂带来十万效益”的奇迹。

田慧棣制作了两个稀土彩色玲珑的皮灯,一个留在厂里,一个被日本夫妇15万元买走。1966年,她和陈先水合作一套咖啡具,由她造型,陈先水刷花,当时这种特种产品的高档日用瓷稀少,二人奉命带着这款新产品去广州参加交易会,当即有不少销售商提出订货。最后因为批量生产的难度过高,厂里不得不放弃订单。

吴锦华的代表作“盖世无双脸谱碗”创拍卖价一百万美元,这件当代陶瓷工艺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就是在艺术瓷厂时创作。

……

八、教育和瓷厂

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艺术瓷厂显得尤为独立,它有自己的食堂、医院、澡堂、礼堂、保育院、哺乳室,还有自己的学校,其中学校是瓷厂投入最大的地方。它的子弟学校又名五七中学,除了基本课程之外,专门请厂里的陶瓷专家授课;它的721大学,就是后来职工大学的前身。

最关键的是,艺术瓷厂自建起就拥有众多的名家大师,世家后裔和瓷苑新秀,它好像一具孕育母体,培养着各种和陶瓷艺术有关的人才。1990年,该厂获高中级职称人员达410人,是国内著名的艺术陶瓷重点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海内外赢得了“瓷国明珠”的称誉。

即使在文革时期,艺术瓷厂也通过制作“井冈山”牌瓷质收音机盒子度过难关,为何后来没有躲过市场经济的浪潮?是多年固定化产销模式制造出的惰性;是各地友谊商店积压的欠款;还是其内部早已损耗殆尽……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内心特别不好受,却也无能为力。

我们无法一一统计那些曾经在艺术瓷厂工作的人,但是这些人和他们从事的事业至今影响整个陶瓷界。这些,才是艺术瓷厂留给景德镇、留给世人的最大财富。

湖田古窑址


湖田古窑址

坐落在我国宋代著名窑场、雄居青白瓷生产魁首地位的湖田窑遗址上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建的湖田窑陈列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修,调整补充藏品,完善景点布局后,改为现在馆名对外开放的。在湖田窑遗址约40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至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我国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艺术爱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在民窑博物馆目前确定的12处26万平方米的保护区范围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使湖田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

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鉴定专家被“鄙视”


鉴定专家被“鄙视”

“高仿瓷的去向大致有两类。”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的宋则成说,他经营古玩生意已有20多年,对这个链条看得很是清楚。他说,这些高仿品一类是流向富豪收藏者的家里,这些一夜暴富的企业家或为投资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认为自己可以捡漏买到一件国宝,市场上几百万元的东西想花几十万元买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东西也想花几十万买。“故宫中都少有的宝贝,你家里却有很多件,这可能吗?完全是自欺欺人,心术不正。”

还有一个途径是直接送去拍卖。“上拍的东西没有后遗症,因为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卖行提前声明不保真的拍品免责。2008年,瀚海拍卖公司因为拍卖吴冠中画作的仿品被告上法庭,尽管吴本人认定是赝品,但买主依然败诉。这样的大拍卖行尚且不那么可靠,更别说那些小的了,有时一场下来拍品六七成都是假的。”宋则成说。

据记者所知,那些由景德镇仿造出来的“官窑”瓷器,无论是被富豪收藏还是拿去上拍,都有绕不开的一关:专家鉴定。富豪买货会找专家把关,拍卖行更是有不得少于5位副研究员的专家鉴定。如果说这两个环节问题最多,那么专家们的“火眼金睛”面对高仿品,难道失灵了吗?

记者在暗访中,每每问到该如何过专家关时,大部分圈内人总是表现出轻蔑的态度。章一敲称他看过许多电视鉴宝节目,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专家是狗屁。”“我看那个电视鉴宝都气死啦,有些专家拿起一件罐子就说‘这是土里的东西’,其实那就是景德镇出去的。还有些专家看瓷器上的画面线条流畅就认定是真东西,这太好笑啦!在我们这的作坊里,师傅一天要让徒弟画几十个,小徒弟画到后来烦了就随笔一画,专家倒说笔法流畅、画面随意,确定是元代的风格。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专家,但比他们的眼光强多啦!”说完章一敲哈哈大笑。

俞秀峰说他和北京几个鉴定专家都打过交道,有一次朋友带他见一位很有名的鉴定专家,他分别拿了一个真的慈禧大盘和一件自己的仿制品。结果专家把新的说成是老的,反把老的看成新的。“专家的理论水平高,但实践功夫就不行了,景德镇的造假技术更新很快,他们没看过根本想象不到。”俞秀峰说。

这不是大话。据了解,国家级鉴定专家耿宝昌如今已拒绝帮人鉴定。他曾经表示,如果不是站在窑口,亲眼看到那些高仿的瓷器出窑,他也有可能会把高仿瓷当成是真品。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刘金成说:“现在的文物鉴定专家队伍可以这样形容:鱼龙混杂。有些专家写文章真是很漂亮,真看起东西来却不如倒卖文物的贩子,但就是这些人仍然在鉴定文物甚至签字、开证书,这一方面扰乱了文物市场,另一方面却使真正需要保护的国家文物无意中流失,不得不说是文物界的悲哀。”高安市博物馆收藏有19件元青花瓷器,是国内收藏元青花最集中、最规整的博物馆。

在刘馆长看来,国内80%的文物专家都需要提高鉴定水平。“一些专家高高在上,不了解业内真实的行情。还有些专家本来看不出真假,但又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不行,所以就信口开河,利用现在收藏界的混乱局面,故意忽悠。”

“别看那些端坐电视鉴宝节目的专家,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他们说的都是行话、套话,比如说窑口、造型、纹饰、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在外行人看来这些专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然于胸,实际上都是些基本要素,这些话套到真东西上是这样,套到假东西上也是这样,都是模式化的。真正辨别文物真假时,真在什么地方、假在什么地方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比如说明代的釉的鉴别,是真正的明代釉,还是仿制的,区别在哪里,他们可能就说不来了。”刘金成认为,这些电视鉴宝节目对文物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坏的作用,这种不规范、不负责的鉴定其实就是在忽悠国家和老百姓。

除了实践功底不够,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找一些专家鉴定,如果没有好处的话,基本上说是假的,得到好处后,假的也说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贩子在卖瓷器时甚至和专家勾结,提前说好是四六分、还是五五分(利润),把赝品卖给一些企业家。我遇到好多这种情况,若干年后,这些企业家醒悟过来了,但也无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悲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仍执迷不悟。”宋则成说。

在采访中,刘金成甚至痛心地表示,如果不尽快建立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一堆高仿文物。他感慨地说:“我见到某专家讲座将某一件元青花器物作为例证,与历史事件“嫁接”得天衣无缝,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件器物其实就是个高仿赝品!”他还透露在某省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普查中发现,该省80%的博物馆都存在高仿品,且达到藏品数量的5%左右。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雾里看花》中,市博物馆在拍卖会上花费几千万元收购了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官窑,但随后被告知这是由圈内第一造假高手制作的仿品——朱仿,这让众专家大跌眼镜,博物馆馆长更是羞愤难当,最终跳水自尽。现在看来,《雾里看花》中的剧情与现实相比并不夸张,只不过生活中很少有谁因为买到了赝品而跳河自尽,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倒手卖给下家。

景德镇市瓷局副局长刘子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目前广义上的人口有50多万,其中一半与瓷器业有关,除了从事制瓷行业外,还有运输、经营等相关辅助行业。这些瓷器业的生存形态以作坊、工作室、民间研究室等小生产方式为主。“2009年,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制瓷企业有2000多家,而实际上,加上个体的作坊能达到5000多家。”刘局长推算说。

但是,据多年从事瓷业生意的李永发估计,景德镇的作坊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景德镇单从事仿古的作坊就有3万多家,其中上档次的有二三十家。”

对于数量庞大的“仿古”行业,当地政府似乎更愿意解释为“是对传统工艺的恢复”。“当今景德镇的复古工艺可谓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瓷器,从器型、胎瓷、画面等各个角度已经完全恢复。”刘局长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同时感慨:“复古的过程真是不易,有时烧制百件难能有一件成功,要有牺牲精神。”当记者问到大量充斥于世的仿品是否会对艺术品市场的秩序形成威胁时,刘局长如是说:“虽然高仿瓷与古瓷无限接近,但终究不会一样,一般不会瞒过专家的眼睛。”

记者手记“造假二代”的明天在哪里

在景德镇的民间作坊,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高仿艺人”大都已步入了中晚年,如今,在他们身后又有了下一代的接班人。章一敲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女婿已经办起了自己的作坊,儿子也打算干这行。在烧窑车间,章一敲耐心地教儿子怎样看窑内的火候,而每当有客户来时,儿子就会跟在父亲身后察言观色,学习生意经。据记者观察,在景德镇“仿古”业中,这种子承父业的现象很普遍。原因不难理解:对于孩子而言,长期耳濡目染,进入这种角色很容易;而家长呢,只要孩子愿意学,就会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法则的一成不变,景德镇瓷工们的生存状态也无需更新,两代人的文化角色便轻而易举地得以自然延续。在复制赝品的同时复制上辈人轻松富足的人生,生存如此简单,有多少窑工还会企望自己或下辈人去刻苦钻研、劳心费力地成为标新立异、相对清贫的“陶瓷艺术家”呢?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制假售假的“传承有序”,很可能会断送景德镇千年的瓷文化传承。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自宋代以来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前端,关键便在于制瓷工艺的创新。从宋影青的烧造工艺、元青花的二元配方,到明清两代颜色釉的使用,无一不是景德镇制瓷人的祖辈们通过技术进步和艺术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而今天的景德镇人,所钻研的却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的高仿品打进国内外拍卖场,如何用高超的做旧工艺蒙过专家们的“眼学”鉴定和“科技测试”。倘若真能泉下有知,面对着这样一种“锐意进取”的“瓷都新气象”,不知那些砸碎每一件赝品、终生致力于维护瓷都名誉的老辈制瓷人们,该作何感想?

关于瓷都的未来,景德镇瓷局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虽然景德镇的仿古瓷可说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但长远看不会有发展前途,因为这种无限接近古代官窑的技术缺乏真正的创新。他强调,景德镇当下的发展重点正是创意陶瓷。

我们不敢去贸然设想,“造假二代”们的明天会如何?中国文物市场未来的发展将如何?但如果古董交易能够日趋正常规范,文物收藏能够回归科学理性,那么“二代”的生活也许会变换一种轨迹;相反,如果市场一如既往,那么他们则可以安居乐业,并精心培养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倘若果真如此,景德镇的窑火还能烧得出中国陶瓷的盖世奇葩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再次挖出古窑址 具体年代待专家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再次挖出古窑址 具体年代待专家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