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 导航 >

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古代瓷器研究

2021-05-10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近日,四川省惟一的省级建筑陶瓷科研机构——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四川夹江县成立。中心的成立对促进四川省陶瓷行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夹江陶瓷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瓷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四川整个建陶行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态势,唯有依托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研发和生产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高端陶瓷产品,使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行业协会为推广平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加速四川省建筑陶瓷产业开发领域的工程化,提升四川省建筑陶瓷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四川建陶行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陶瓷产业集聚和发展,同时,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全国同行业一流的科研机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欧文莱陶瓷跻身为“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2月24日,经过佛山市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经贸局几大政府部门共同审议决定,确定由欧文莱陶瓷组建“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欧文莱陶瓷作为市级工程中心的地位确立,将能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成为佛山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文莱陶瓷对科技创新的坚持投入由来已久,在陶瓷行业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自身的特色,才能在市场上巩固企业品牌优势。欧文莱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产品及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取得过多项富有特色的成果,其中包括多项中国、欧盟等技术专利,同时更在国家级火炬高新科技计划中表现出色,企业成就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也奠定了欧文莱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欧文莱陶瓷成为佛山工程技术中心之后,更多的企业研究成果将逐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对整个佛山市的创新体系深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企业不断壮大实力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欧文莱的发展态势将进一步被看好。

无锡首家古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无锡首家由民间藏家自筹资金筹建的古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华夏古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成立后,将为广大藏友提供古今陶瓷艺术品的研究、展览、交流和咨询服务,并填补了无锡这一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锡城的收藏大军从近20万人猛增至近60万,其中一大批是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无锡市华夏古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是由无锡市国家级文物学会会员、收藏研究工作者、艺术品鉴定师等发起成立,骨干成员均是资深藏家。其中,中心主要负责人陈东仁先生是位对明代成化瓷颇有研究的藏家。该中心位于无锡古运河着名“江南水弄堂”一侧的紫金广场4号楼,还经公安部门审批,设立了鉴定委员会,可依法开展古陶瓷鉴定服务。中心对所需鉴定物品首先釆信科学检测数据,此外将组织3名或3名以上具有鉴定资格的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所需鉴定物品的外观、工艺进行综合认证。

据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无锡江南博物馆馆长马明生介绍,无锡地处江南经济富庶地域,收藏文化十分浓郁。无论明、清,还是民国时期,从事藏品交易的人往往会首先选择来古运河畔的无锡,他们会随“米船”“客船”将藏品运到无锡,而后辗转上海、苏州、常州、南京、杭州等地销售。他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无锡市有70余家各种艺术品场馆,不论其藏品多寡,总体体现了无锡是全国闻名的“收藏之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发展特点,艺术品是反映历史时代的一面镜子,无锡与陶瓷结缘就已至少四五千年。”陈东仁先生说,大家都知道宜兴紫砂,孰不知宜兴青瓷是被誉为“东方的蓝宝石”。而该中心的成立,将主要闭门潜心做学问,同时开门交流树品牌。将整合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资源,打造服务收藏家的信息平台。

景德镇市的国家陶瓷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迭出


设立在景德镇市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3年多来,该中心在提高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与陶瓷主产区、企业合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骄人的业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中心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日用及建筑陶瓷行业技术领域关键性、基础性、共性技术为主要研究开发方向,致力于行业材料、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创新研究以及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项目12项。项目成果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水平达国内外先进或领先水平,其中有不少成果正在进行产业化推广。如高档低温烧结细瓷制造工艺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中低温陶瓷广泛存在的质量不高、档次低、能耗高的矛盾,与传统瓷相比,节能可达20%,且绿色环保。无铅无镉熔剂及高档花纸技术项目申请了两项专利,其铅、镉溶出量属国际先进水平,是一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成果。目前,景德镇三蕾瓷用化工厂和大方花纸彩瓷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将该技术成果应用于陶瓷颜料和瓷用花纸的生产。

该中心软硬件的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组建了一支高效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设了以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热工及设备、工业陶瓷、陶瓷艺术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等6个研究室和日用陶瓷、建筑陶瓷、陶瓷机械装备、热工设备等4个中试基地,配套了完备的科研和中试条件。3年来,累计投入固定资产1.2亿元,其中投入仪器设备5800多万元,占总投入的50.94%。

该中心还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致力于行业关键技术的突破。他们先后承担了一批对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影响的国家、部、省科技项目及国际合作研究等项目,项目总数为88项,取得成果143项,其中81项为国际先进以上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得到授权43项。

四川陶检中心乐山落成 树立四川规范化模式


近日,四川省陶检中心新的办公大楼落成仪式暨陶检中心新年茶话会在四川乐山召开,来自四川陶瓷行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陶检中心施主任介绍了新办公大楼的情况,并就07年四川陶检工作的思路向代表们进行了说明,在检验与监督上将加大力度,对新能源的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标准的实施上,将继续加强引导,树立了四川建辉贯彻新标准的规范化模式。对四川企业存在的贴牌问题,提出了要人人为四川陶瓷正名的口号,要求从几家大的企业开始,鼓励大家走品牌化建设的道路,再创四川名牌,国家名牌,国家免检。企业家代表也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据施主任介绍,四川省陶检中心成立于2001年,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已有5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拥有最新的各类专业检测仪器。新的办公大楼占地上千平米,是目前四川最为专业的陶瓷检测中心,07年中心将转变工作方式,主动到企业办公,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为提高四川企业的整体形象做出自己的努力。

东方陶瓷迹型 物证研究中心挂牌


8月16日,由广州番禺博物馆和广州东方博物馆联合组建的“东方陶瓷迹型物证研究中心”在位于广州亚运城的东方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见图,许林海摄),同时,活动展示了元青花迹型研究成果,受到业界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当天,省、市、区收藏界专家和珠三角地区各博物馆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对于陶瓷鉴定的物证研究,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比较获得大家认可的,就是用仪器进行热释光的物证鉴定。不过由于它是有损检测,年代确定差异大,还有测不出信号和不易普及等局限性,因此不能确保对所有器物鉴定的正确性。

陶瓷鉴定的物证研究就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探索研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去揭示鉴定的客观真理。

据主办单位负责人介绍,目前,由番禺博物馆、广州东方博物馆及广东省收藏家协会联合牵头进行的陶瓷迹型物证研究,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研究的前列,因为它创新了“陶瓷迹型学”这门新的学科,使其从多年的散论阶段,进入到了概论阶段,它将对陶瓷鉴定行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也会给收藏行业和文物市场带来很多正能量的影响。期待陶瓷迹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期待陶瓷迹型研究成果建立起的客观标准,改变目前收藏鉴定领域的社会乱象,恢复民族文化信心,重树道德标准,将科技与文化很好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的四川由于其所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等独特情况,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生活需求,从商代开始就已制陶,这从最著名的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就已得到证实。到了汉代、两晋、南北朝,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至唐、五代及两宋,制瓷业就更加成熟,窑址更是星罗棋布。考古资料表明,古时四川境内陶瓷窑址有:成都始于晋至唐宋的青羊宫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瓷和三彩的琉璃场窑;邛崃始于南朝至唐宋的十方堂窑和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固驿窑;新津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白云寺窑和隋至唐烧制青瓷的玉皇观窑;金堂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锁桥窑;灌县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马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白瓷的玉堂窑;双流隋唐烧制青瓷的牧马山窑;乐山隋唐烧制青瓷的关庙窑和宋烧制黑釉瓷的西坝窑;郫县唐、五代烧制青瓷的大坟包窑;武胜唐烧制青、黑瓷的礼安窑;广元五代至宋烧制黑釉瓷的瓷窑铺窑;彭县宋代烧制白瓷的瓷峰窑;重庆宋代烧制黑釉瓷的涂山窑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邛窑。

在四川的古陶瓷中,谷仓罐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器物。谷仓罐又称衣禄罐、老人罐、寿罐,是专供陪葬的明器。按四川民间习俗,人死后每个墓葬最少要放两个谷仓罐,放置钱、谷类和一些杂物,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渐少。正因为在四川民间从古至今有这样的陪葬习俗,才能为我们保存下来众多的、不同时期的谷仓罐。

由于成都古玩市场这类东西较多,笔者便收藏了一些。这些谷仓罐从南北朝至宋都有一些,各个时期也各有特色,这对我们认识四川窑口各个时期谷仓罐的特点提供了一些信息。

一、南北朝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南北朝时四川制瓷业发展较快,不但烧制青瓷,也出现了黑釉瓷。这个时间段的谷仓罐,罐盖一般都比较高,其纹饰有竹根纹、绳纹、节齿纹、泥条纹等。如:

黑釉竹根纹谷仓罐高2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均饰以竹根纹。施酱黑釉近底,单底无釉。这是四川最早的黑釉瓷,十分罕有。

青釉绳纹谷仓罐高31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此罐分盖及罐体两部分,盖及斜肩皆由竖绳纹装饰,罐体腹部向下急收,并由四道竖绳纹装饰至腹底。施青釉至腹下部。

青釉塔式谷仓罐(图3)高30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8厘米。褐红色胎,大半施青釉,釉色不纯正。塔式盖,直口,短颈,短斜肩,长圆腹,从盖到底饰六道节齿纹,从肩至下腹饰四道竖节齿纹装饰。

青黄釉节齿纹谷仓罐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7厘米。盖顶圆纽,罐唇口,罐体上细下粗,近底内收,平底。从盖至罐底有四道横节齿纹装饰。施青黄釉至第四节齿纹处,罐形别致。

青釉堆贴条纹谷仓罐高2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罐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盖顶圆钮,罐体斜肩,圆鼓腹,平底。盖及罐腹上半部以堆贴条纹作装饰。施青釉至腹下部,釉色纯正,造型奇特。

二、唐、五代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唐、五代时期,四川制瓷业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谷仓罐不但形制多样,更强调胎装饰和纹饰装饰,出现了画花、贴花、堆花等工艺。纹饰上有人物、动物、花卉、网纹、钱纹等。如:

唐代青釉画斜方格纹双系罐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卷唇口,短颈,左右设双系耳,长圆腹。罐体画青白色网格纹,平底。底及无纹饰处露胎。

唐青釉节齿纹荷叶盖罐高2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盖呈荷叶形,罐卷口,短颈,缩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延。罐体凸起五道弦纹,罐体在凸弦纹处堆贴竖向节齿纹四组,造型古朴奇特,施青釉,釉色姜黄,施釉不均,釉不到底,罐体内及底部未施釉。

唐青釉堆贴折枝花纹罐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1.5厘米。唇口,短颈,斜肩,鼓腹下部渐收至底外延,腹底呈圆条圈状,单底。肩部设四个相对称的小钮,腹部上下各饰一圈节齿纹,中间堆塑折枝花纹。施青黄釉,大部剥落。

唐褐釉“开”字罐高27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8.5厘米。仓顶式盖,罐卷唇,短颈,丰肩,肩部堆饰条状竖纹,罐腹至底用竖向节齿纹形成开光。一开光中间饰以阳文“开”字;另一开光中间饰以钱纹,寓意开罐有钱。施褐釉近底。单底及罐内未施釉。纹饰独特,十分罕有。

唐青釉龙凤纹罐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塔式盖上立一凤鸟,罐卷唇,短颈,丰肩。肩一侧堆塑独龙抢宝纹,另一侧饰竖泥条纹。腹部下收,足呈螺旋式高足。施青黄釉不到底。盖与罐体釉色不一致,或为后配盖,或烧成所致。、

唐青釉堆塑纹罐高22.5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9.7厘米。碟形盖,罐唇口,宽斜肩,肩部以泥条堆贴分为四区,一区饰人物、动物,一区饰太阳纹,另两区饰花卉纹。肩下渐收,至底饰以一圈节齿纹。底足呈螺旋状。纹饰生动,十分珍罕。

三、两宋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两宋,四川黑釉瓷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著名的有广元瓷窑铺窑,乐山的关庙窑和西坝窑,重庆的涂山窑等。这些窑口所烧制出的黑釉瓷各有特色,并出现窑变釉。宋代四川窑口烧制的黑釉谷仓罐更具特色。如:

宋黑釉龙纹罐高1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厘米。碟式盖,直口,丰肩,长鼓腹。罐体中部有一凹槽。腹部堆塑一腾飞的龙纹,施黑釉近底,釉面出现蓝及豆青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黑釉龙纹罐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盖圆钮,罐长鼓腹,腹体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由上至下流淌形成牛毛状纹蓝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瑞虎盖黑釉龙纹罐高24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瑞兽钮盖,长鼓腹并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龙纹。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大面积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为黑釉谷仓罐之珍品。

宋麒麟盖黑釉龙纹罐高24.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麒麟钮盖。长鼓腹罐体,罐体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色釉,下半部呈现如云状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十分珍罕。

以上这些黑釉窑变谷仓罐美妙异常,飞龙飘逸、刚劲,深受市场青睐,更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古玩市场的抢手品种,应引起川内陶瓷藏家的充分关注。目前成都古玩市场偶有所见,机会不要放过。

谷仓罐作为一种陶瓷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在四川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丧葬制度的改变,这些作为陪葬品的谷仓罐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保存好他们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川宜宾发现“陶瓷原料天堂”


初步探明陶瓷(原料)富矿储量达3亿吨,珙县政府着力打造“蜀南陶瓷基地”正当优质陶瓷原料资源日渐枯竭成为世界性难题时,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发现超大型陶瓷原料富矿。经中国建材集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和四川省宜宾蜀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检测鉴定,宜宾珙县陶瓷(原料)富矿储量达3亿吨优质高岭土4000万吨以上、优质石英4000万吨以上。专家分析:珙县陶瓷原料具备兴建年产2亿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蜀南陶瓷生产基地,且可实现数十年持续发展。宜宾位于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的长江上游,北距成都300公里,东距重庆280公里,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在产业配置上,水力、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区位竞争优势。“掌握资源就是掌握财富,四川宜宾发现以珙县为中心连绵几百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有国内罕见的高品位、品种齐全的优质陶瓷原料可喜可贺。”4月17日,在珙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及项目负责人等联合召开的蜀南陶瓷基地开发座谈会上,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院长兼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刘爱平、总工程师马小鹏等资深专家向珙县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了研究开发化验陶瓷原料的情况。会上,素有“实干家”之称的蜀山实业公司董事长杨小平介绍了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签订《技术协作框架协议》的情况,该公司从去年底成立蜀山陶瓷研究小组,邀请该院院长刘爱平以及刘西民、鲁雅文等专家到珙县现场进行资源考察、鉴定,合作研制工艺配方的试验原料全部采用珙县泥(高岭土)、石英岩、绿豆岩、绿页岩、黄砂岩、滑石及邻县的铝钒土。经过几个月数千次的试验,摸索了上万个数据,终于解决了从原料选用到技术配方,从生产工艺技术到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技术上独特可行的墙地砖生产技术,被众多试用厂家确认珙县陶瓷原料品质好。珙县泥由于含氧化硅SiO2高达46%,氧化铝Al2O3高达34%,氧化钾8%,氧化铁0.49%,再加入石英、铝钒土、滑石等,烧失率6.38%;不加任何化学原料,可与目前国内高档抛光砖坯媲美,而且不加放射性原料硅酸锆,白度可达70度以上难能可贵。特别是可以适应低温快烧,吸水率控制在0.1以内完全瓷化,耐磨抗折强度高,以完美的质感、色泽满足人们追求高档、环保的消费目标,使蜀南陶瓷基地原料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珙县县委书记范崇宁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珙县政府要把硬环境建好,正在致力搞好城镇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加紧进行陶瓷生产基地的“三通一平”工作;在软环境方面四套班子开明开放,给足优惠政策,服务到位,与宜宾蜀山实业公司一起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欢迎各地陶瓷企业家到珙县投资,让陶瓷产业在珙县发展壮大。

四川古陶瓷中的贡瓷初探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烧制贡瓷的瓷窑有浙江越窑、龙泉窑、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邓窑(内乡大窑店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等。唐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瓷业发达,窑场众多,从现已发现的实物来看,邛窑、磁峰窑、广元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等瓷窑都取得了很高的制瓷成就,产品制作精良,并具有显著的特色。那么,它们是否曾为当时的官府和朝廷烧制贡瓷呢?

四川古代瓷窑是否曾烧制贡瓷,在古代文献中无相关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唐衡铨著《唐氏肆考》言:“蜀王建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清代朱琰《陶说﹒古窑考》云:“按王蜀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秘色是当时瓷器之名,不然吴越专以此烧进,而王蜀亦取以报梁耶。”有学者据此认为四川邛窑在五代时曾烧制镶金棱边的“秘色瓷”贡献给中原王朝(参见陈丽琼:《试谈重庆、四川的古外销贸易瓷》,《古代陶瓷研究》第35页,重庆出版社,2001年)。又言“在重庆博物馆中有一件秘色瓷碗,从工艺特点来上看属于成都青羊宫窑产品”(见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第48页,重庆出版社,1987年)。有民间古陶瓷研究者也持类似观点,“在多次亲眼见过四川出土的玉质感特强的‘艾色’瓷片之后,我深信,四川当时确实能烧制出“秘色瓷”(张天琚:《古代四川青瓷及其收藏》,《收藏界》2005年第3期)。

据《全唐文》卷一二九前蜀皇帝王建《答梁主书》原文为:“右件鞍马,及腰带、甲胄、枪剑、麝脐、琥珀、玳瑁、金棱碗、越瓷器,并诸色药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赐贶。雕鞍撼玉,坚甲烁金,十围希世之珍,六辔绝尘之用,枪森蛇杆,剑耀龙锋,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上药非蜀都所纪,名香从外国称奇。远有珍华,并由惠好,顾酬谢而增愧,仰渥泽以难胜,捧阅品名,实惭祗受”(见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册第77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由此可知,金棱秘色瓷等物是梁国皇帝朱温“赐贶”给前蜀皇帝王建,而非王建报朱梁的信物。唐衡铨所著《唐氏肆考》、朱琰所著《陶说》,在征引文献时,将谢物信书误为报信物书,以致宾主关系颠倒。这一错误,董其祥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所撰的《秘色瓷考辨兼论蜀窑秘色瓷》一文中已经指出(参见《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的研究者在热爱家乡情节的主导下,将清代唐、朱二人的错误进一步加以引申、附会,进而得出了四川邛窑曾经烧制秘色瓷的观点。

虽然古代文献中没有四川瓷窑烧制贡瓷的记载,但现已发现的带铭文的印模和实物,以及一些官样造型的陈设器,却可以证明四川古代瓷窑曾经烧制过贡瓷。

一、邛窑贡瓷

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邛窑遗址曾先后出土过2件刻有“官样”铭文的印模。

图1、乾德六年官样印模

1.1986年在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中,出土一件盒盖模(外模)。半圆形,外拱内凹。直径8.8厘米,高3.5厘米。凹面的主体图案为莲瓣、葵瓣、菊瓣纹,以联珠、草叶纹相衬。拱面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官样,杨全记用”十四字铭文(见陈显双:《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耿宝昌主编:《邛窑古陶瓷研究》第198~199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图3之8)。

2.1993年在邛崃市邛窑唐代民居建筑遗址出土一件莲花纹盘印模(内模)。印模直径13厘米,厚3.3厘米。印模背面有深浅不一的不规则圆形气孔,应是烧制时的防裂气孔。印模正面的壁为五瓣花口,模面中心雕刻排列规整的莲子(共40粒),莲子外刻一圈凹弦纹,弦纹外刻一周花蕊(图1)。印模背面阴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十五字环读铭文(图2)(参见李子军:《邛崃市发现纪年铭文印模》,《成都文物》1996年第1期)。

图2、印模铭文拓片

图3邛窑窑址出土的印模(据《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整理)

据考,历史上曾有两个“乾德”年号,一为五代前蜀时期王建之子王衍即位时所用的第一个年号,连用六年(919~924年);一为北宋赵匡胤称帝后用的第二个年号,共用四年(963~968年)。因此,这两件印模的年代应是五代前蜀王衍时期的乾德六年。

这两件印模的发现,说明邛窑在五代时曾为皇室烧造贡瓷。以这两件印模为标准,可以判定邛窑窑址中出土的同类模具也应是烧制官样贡瓷时使用的模具,进而可以识别出一大批邛窑官样贡瓷(图3)。邛窑贡瓷有碗、盘、粉盒、香炉、俑(包括佛像、胡人、武士)、盏托、杯等,其中碗、盘、盏托、杯、粉盒等器物均为仿金银器的造型,与同时期的浙江越窑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图4~图8)。釉色有青釉、三彩两大类。器物上多有印花、刻划花或贴塑装饰。印花题材丰富,动物纹有龙、凤、鸟、鹦鹉、鱼、虎、蝴蝶、人物、飞天、佛像、兽面;植物纹有莲花、芙蓉、牡丹、卷草等。

此外,邛窑产品有部分器物,如省油灯、瓜楞水盂、瓜楞小罐、执壶、水注、水洗、砚台、净瓶、刻花彩绘大盆、梅瓶、葫芦瓶、海棠杯、葵口碗、雕塑狮子等,制作精美,釉质肥润,釉色有乳浊绿釉、青釉和三彩(有的为三彩中的单色绿釉、黄釉),器物上多有釉斑、彩绘、刻划或贴塑、雕塑等装饰(图9~图11)。这些器物虽然无相应的印模或铭文可以直接证明它们是贡瓷,但从制作质量来看,其中应有一部分是邛窑贡瓷。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出土的随葬瓷器,有大盆1件、四系罐2件、六系罐1件,碗2件,绿釉灯台2件,依发掘报告所述,四耳罐、六耳罐、碗是成都琉璃厂产品,绿釉灯台为邛窑产品(图12)(参见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第63~65页,文物出版社,1964年)。五代后蜀重臣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张虔钊墓出土的瓷器,有四系罐4件、碗2件,从考古发掘报告的描述及附图看,全部应是邛窑产品(参见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市东郊后蜀张虔钊墓》,《文物》1982年第3期)。尽管这两座墓中出土的瓷器,与以上依据印模识别出来的官样贡瓷,在器类和制作质量上存在差别,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邛窑中的精品,但它们出土于当时的皇帝和王公大臣这样高级别的墓葬中,并且全部都是邛窑产品,说明邛窑在五代时期是前蜀和后蜀皇宫和官府用瓷的主要烧造者。

二、广元窑贡瓷

广元窑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1930年出版的《重修广元县志稿﹒陶瓷业》中才提到县北磁陶堡有陶瓷遗存,推测其年代为明代。苏轼曾写过一首题名为《送南屏谦师》的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有观点认为:“东坡这首诗,历来都认为是咏建窑的。但广元窑与建窑有同样的兔毫和鹧鸪斑两点特征,而鹅儿黄酒又是四川特产,所以就完全有可能是咏的广元窑,则广元窑为世所珍,当自宋就开始了。”(见雷喻义主编:《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第22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说显然很牵强的,缺乏事实的依据。

虽然广元窑是否烧制贡瓷,缺乏相应的文献记载,但现已发现的广元窑瓷器却为我们提供了肯定的实物证据。

1.广元窑黑釉口盏。口径10.9厘米,高6.7厘米,底径3.6厘米。斜腹、敛口,饼足中心微下凹,形成浅圈足。盏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黑釉,底足及外壁下半部近底处无釉,露出黑色化妆土。从底足可见胎质较粗含有细砂粒。圈足内刻楷书“供”字款,字体笔画流畅,应是在胎体未完全干透时所刻(图13、图14)。

据目前的资料,在瓷器上刻写“供”字款的瓷窑还有越窑。据林士民著《青瓷与越窑》一书,越窑北宋时期的铭文“贡(瓷)窑类有贡、内等”,并附有一件刻划双蝴蝶纹“供”字款盘标本的图片(图15)。(林士民:《青瓷与越窑》第233、2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又据林士民《越窑青瓷铭文器的研究》一文,在上林湖后施岙窑址曾出土刻有“供”字款的圈足碗底(见《浙东文化》1998年第1期)。据童兆良《上林越器单字款》一文统计,越窑出土刻“供”字款器物的窑址有马家滩、燕子窠、后施岙等多处(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五辑)——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此外在民间收藏的实物标本中,也见有外底圈足中心刻“供”字款的盘标本(图16)。

广元窑和越窑瓷器上的“供”字款,与建窑黑釉盏上刻写的“供御”或“進琖”铭文具有相同的意义,其目的都是为了标明此类器物是专门供给皇帝和宫廷使用的贡瓷。据蔡京的《太清楼特燕记》载,宋徽宗曾用建窑兔毫盏款待群臣,在宴会上“执事者以宝器进,上量满酌以赐,命皇子宣劝,军臣惶恐饮釂。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建溪毫盏,即建窑兔毫盏。

2.广元窑瓷器中的玉壶春瓶(汝窑、官窑中的类似造型有学者称为“鹅颈瓶”)、觯式瓶、细颈胆瓶、鼎式炉、橄榄式贯耳瓶等器物,在形制上与同时期的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著名瓷窑的同类器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与龙泉窑的器形尤为相似(图17,说明:1.南宋龙泉窑三足鼎式炉2.南宋龙泉窑贯耳瓶3.南宋龙泉窑觯式瓶4.南宋官窑胆式瓶5.南宋官窑鹅颈瓶6.南宋官窑直颈瓶7.宋代汝窑细颈瓶8.宋代汝窑鹅颈瓶9.宋代哥窑胆式瓶10.宋代哥窑三足鼎式炉11.宋代哥窑贯耳瓶12.金代钧窑胆式瓶)。这个几个瓷窑在宋代都具有贡窑或官窑的性质,广元窑与它们的某些产品在造型上的相似性,除却时代共性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它们都是在按宫廷的要求烧制贡瓷,所以产品的形制必须要符合皇帝和上层贵族的审美标准。广元窑这些造型的器物,除有黑釉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绿釉和黄釉产品,器物造型优美,产品质量很高,属于广元窑中的高档产品(图18~图23)。广元窑黑瓷中有兔毫、玳瑁等装饰品种,其中黑釉兔毫盏在形制、底足和釉色等方面几乎与建窑黑釉兔毫盏完全一致,并且制作质量毫不逊色(图24)。因此,广元窑的这些器物,作为贡瓷进献给宋代宫廷使用是完全可能的。

三、四川磁峰窑、重庆清溪窑有烧制贡瓷的可能性

除广元窑外,宋代四川地区烧制高质量瓷器的瓷窑还有磁峰窑、金风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等,它们的产品中也有鼓腹长颈瓶、觯式瓶、细颈胆瓶、鼎式炉、花口瓶、梅瓶等符合宋代贡瓷造型特征的器物。就产品质量而言,以磁峰窑白瓷、清溪乳浊釉瓷最为精良,最有可能烧制贡瓷。

磁峰窑白瓷中的觯式瓶和刻花香炉,釉色洁白,修胎精细,可与北方定窑媲美(图25)。清溪窑中的乳浊釉觯式瓶、胆瓶、花口瓶、梅瓶、碗等精品,造型优美,釉色与制作质量丝毫不输北方钧窑瓷器(图26~图28)。虽然目前尚无相关文献资料或可靠的器物铭文证明这两个瓷窑曾经烧制过贡瓷,但从其形制特征和产品质量分析,它们完全符合宋代贡瓷的标准。因而,四川磁峰窑、重庆清溪窑有曾经为朝廷烧制贡瓷的可能性。当然,这一观点,目前只是一种假说,有赖将来发现可靠的刻写有相关铭文的实物予以证实。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