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

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

陶瓷文化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发展

2021-05-12

陶瓷文化。

在德化采访,可以看到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感受到针对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一个植根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在崛起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困惑,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自信与忧虑之间

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充满了自信。

记者在采访不同艺人时,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对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所达到的艺术高峰,会不会感到惶恐和卑微?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乐观自信的。

这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整个陶瓷业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辉煌。以传统瓷雕来说,上世纪50年代在国营厂里师徒只有寥寥几十人,如今有1000多人从事艺术瓷制作,单是民间的陶瓷研究所就有200多家。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德化陶瓷在材质和技术上的确已经超越了历史。例如,如今在胎土和釉水的纯净细腻程度上已远远超过前代,历史上的瓷器经常会看到杂质和黑点,如今在德化瓷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黑点了。

陶瓷再次成为德化的主导产业。今天的德化人成功地走出一条传统工艺美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古瓷都的薪火越烧越旺。自信的心态,在陶瓷企业家和管理者中也同样存在。

然而,一些陶瓷文化的研究者则认为,目前在德化,由于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工业机械取代手工制作,造成传统技艺的退化流失。同时,整个陶瓷业还没有形成重视、保护陶瓷文化的意识和氛围。至于工艺师群体的过于自信,也是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理解不深入的表现。

德化陶瓷烧造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要保护些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着重了解的问题,但始终得不到清晰的回答,甚至连许多老艺人也说不清楚。

市场与艺术之间

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国内其他著名的陶瓷产地,就会发现这些产地要么是官窑所在地,要么曾有大批文化人进入,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德化在历史上就是依托港口,以外销为主,以量取胜。这既是德化的优势,也是德化的“软肋”。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再度崛起,实际上走了与历史上同样的路线。

眼下,德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陶瓷学院,这个学院被视为德化陶瓷未来的希望。

在德化陶瓷学院的校园大道一侧,竖立着大型的何朝宗观音、达摩像,而各种西方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则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种景观并不让人感觉任何的突兀或不协调,也许,开放性包容性正是德化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今天工业化生产的西洋工艺瓷,虽然流于粗糙速成,却已经成为陶瓷文化新的组成部分,谁知道它会不会给明天的德化瓷雕带来一些灵感?

然而,一种工艺文化的提升,最需要的是能够吸引高水平人才长期投入其中的机制。

苏献忠是德化年轻艺人中的佼佼者,生长于陶瓷世家,毕业于美术院校,又在陶瓷学院任教。他告诉记者,在陶瓷学院可以发现一些潜质不错的学生,很希望能将他们培养成才。但作为学生自身,首先也要解决生存问题。因为做陶瓷的成才周期长,年轻人往往急功近利,坐不住。

谈到自己的创作,“同样存在市场与艺术的矛盾”,德化的陶瓷创作整体上以迎合市场为主,经销商关注的是中低端消费品,高端艺术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当然,这也跟目前大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有关。“我个人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好卖,不喜欢的作品反而好卖。但是你不可能不做走市场的东西,否则只好喝西北风”。

发展与保护之间

苏清河是德化陶瓷界目前健在的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参加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颁证仪式归来。他说,此次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强调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政府意识到一些传统工艺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必须及时加以挖掘、整理和抢救。德化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例如,在器型制作上已全面机械化,难度稍高的手工制作,就要请景德镇的技工来。传统的彩绘技艺,整个德化能掌握的不到10个人,而且年龄全部在70岁以上。

如今,要想在德化找一个熟练的手拉坯工匠,已经很难了。

日本的造窑技术是从德化学过去的,他们的龙窑与德化的几乎一模一样。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对这一套古老的技术十分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而在德化,电气窑炉已“一统天下”,很少人懂得造窑和烧窑。一位老工艺师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们要反过来向日本学习烧造技术。”

其实,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长远看,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文化的意识和态度。丰富瓷都的文化内涵,做到陶瓷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是德化陶瓷在发展中必须破解的课题。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保护的完成,而只是保护的开始。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资源如何实现保护与焕彩“双赢”


近日,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长青的带领下,宣传部全体干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一行走进泉州创意十足的“领SHOW天地”、“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和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去领略这片充满灵动和生机的创意热土。

在“领SHOW天地”,漫步在乐其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蝙蝠侠踩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后座坐着金发碧眼妙龄女郎,她双手高举“年轻真好”。短短208米长的乐其道上,两侧竖立着极具创意的小洋楼,人文咖啡馆、个性主题酒吧、多国料理、艺术画廊、当代艺术展览馆等业态,演绎缤纷休闲乐趣。这条文化旅游街,不仅是创意写字楼里的休闲配套,上班族下班后可以在此放松,午间也可在此惬意小憩;乐其道更是来泉游客不可错过的泉州创意生活地标。这里汇集各种潮流、时尚产品,是泉州新锐消费的风向标和创意产品的秀场,为城市新新人类提供各种潮流装备。此外,领show天地还主营生活杂货店、创意产品贩卖店、红酒庄、特色书店、时尚品牌专卖店等。

若不是听现场讲解员介绍和观看新旧对比相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集“创意办公、艺文活动、休闲娱乐、个性购物”四大业态为一体、宜工宜商宜游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竟是由一批旧厂房蜕变而成的,别具一格的欧陆建筑景观、丰富多彩的创意元素让人倍感视觉冲击……据介绍,“领SHOW天地”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年轻,正如“领SHOW天地”总经理张澍楠把文化创意产业比喻成一个与时尚和年轻“谈恋爱”的产业。在他眼里,永远的年轻和时尚,就是创意的灵魂。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也是由旧式老厂房改造而来,包括源和堂蜜饯厂、面粉厂、麻纺厂、油厂、电视机厂等。创意园区管理公司按此原则统一规划,通过旧址点对点还原,保留厂房、办公楼的钢架结构与LOFT(阁楼)基本结构,对建筑外部、内部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整、装饰,在原先几近废除的工业用地上,诞生了集文化创意、设计创意、数码创意、服务外包、都市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是一个以保护工业建筑,保护工业遗产业态,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的示范区,也是泉州一个创意企业服务和生活的商业集群。

在鲤城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除历史古迹六孔井、琵琶的外部建筑构造外,地下防空洞摇身变成“名酒银行”,一屋一品的音乐墙绘主题酒店个性张扬,多样音乐业态,共同音乐梦想集结起大批泉州爱乐人……六井孔文创园在保留老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及民间服饰等资源的同时,更是将历史的浑厚沧桑感与现代的时尚创意风巧妙融合,共同打造了现代最富音乐特色的园林式文化创意产业“新天地”。

泉州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立足资源优势,聚焦各种民间力量,充分整合南音、木偶、梨园戏等艺术资源,增强运作能力,特别是善用现代传媒加以策划、宣传,让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尝到甜头。尤其是领SHOW天地与源和1916,更是通过对上世纪的工业老厂房进行修缮、加盖、粉饰、照明等手法,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并对园区空间进行流畅的结构穿插,构建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意园,从而华丽转身,实现老厂房的完美新生。

德化是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历史积淀,屈斗宫古窑址、古龙窑、水车、旧瓷厂厂房……这些带有浓厚陶瓷文化印迹的东西如何实现保护和焕彩的“双赢”?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德化要以开展“文化发展繁荣年”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陶瓷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转变思想,放宽眼界,加强引导,大胆创意,从而使我们德化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擦亮自己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推动陶瓷业由“制造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变。

德化陶瓷版权保护经验全国推广


德化陶瓷版权保护经验全国推广

5月18日,为期5天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第七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和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我县共有11家陶瓷企业参加展销,20位陶瓷工艺美术师的200多件作品参展,获版权创意精品评选3金、6银、10铜的好成绩,并有6件作品成功拍卖。

开幕式后,省长黄小晶、泉州市委书记徐钢等省、市领导在县领导林合龙、黄发建等的陪同下分别参观了我县的陶瓷展馆。并与企业家、工艺美术师交谈,详细了解我县发展版权创意产业,实施版权保护的经验做法及产品创新、品牌打造等情况。

近年来,我县通过引导企业加强陶瓷版权保护,强化市场监管,从严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自律、自我保护、监督约束和调解查处机制,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得到激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我县版权保护工作经验被国家版权局推广,并列为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单位。此次我县组织20位陶艺师的200多件陶瓷作品在版权(创意)产业精品5号馆陶艺展示区参展,参评版权创意精品共获得3金、6银、10铜奖的好成绩。其中8件作品参加版权(创意)产业精品拍卖。

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在轮番热议中进行着:从“工艺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的“现代性”到“现代手工艺”,从工艺“产销合一”到“文化产业”……思想的碰撞,闪现出行业各界的信心、忧虑和历史的担当。其中,最能让人同声相应的,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特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两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关乎中国工艺美术生死存亡。

浪费是缺失之源 工艺美术是人与物结合的产物。

唐宋名文天球瓶(微雕)王芝文

人才是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近些年,特别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以来,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的呼声迭起,高、中、初三级人才的梯队配置比例失调,专业人才的技能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人才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培养渠道不畅等问题渐次凸显。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1/5相继去世,在世的大师平均年龄约58岁,多数已进入老年。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却在流失: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只有1693人,仅占55.9%,其中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600多人,约20%。此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人才缺失的另一端是人才的浪费。如今,“学艺不从艺”的青年学子日益增多,在企业改制和行业调整中下岗、改行的普通工艺师更是无以计数。以北京珐琅厂为例,这家曾有2000多工人的工厂,目前只剩下300多人,新人入行的很少。

特需资源是部分传统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特需资源濒临枯竭: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储量稀少。淄博、唐山的高岭土几乎枯竭,景德镇高品质的高岭土已相当稀少。加上批量化生产的现代工艺品对于原材料的抢占,特需资源缺乏的趋势日趋严重,部分产品被迫停产。

枯竭的另一端同样是有限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勇介绍,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市场的自由开放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了承包商对资源的疯狂开采、投资者对资源的疯狂占有。渠道的放开也造成了资源分散,加上企业准入门槛低、人才稀缺、多数传统工艺美术无法建立产品标准的特征等问题,使产品的质量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假冒伪劣、恶性竞争难以制止。

工艺美术讲究“因材施艺”。个性化形质是其特点和价值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即便是陈列工艺也在批量化生产“规格货”,造型千篇一律、价格低廉,充斥着工艺美术市场。它们所占用的原材料,不但未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也更容易因为艺术附加值低而遭废弃。

内因是艰难之本

工艺美术人才和特需资源的缺失、浪费是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多种因素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市场而停产或破产,许多工艺师下岗或改行。行业内部的建构被冲垮,行业协会、企业、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各谋其职,人才交流甚少。工艺美术教育与工艺美术生产结合的机制也被中断,行业与高校疏离,学院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再加上现代社会高学历及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和劳动观念的改变,当他们面对师徒相承的传承方式,以及繁琐、重复、出师慢的工作状态和无法与高薪行业相比拟的工资、工作环境等条件,更容易被别的行业所吸引,就业方向也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从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带徒、研究等提供了保障。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只有9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大多数工艺美术大师无法享受政策的惠泽。王勇介绍,工艺美术技术职称中,高校教授为高级,行业、科研机构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副高待遇,而大师只是荣誉称号,在职称、工资制度中不享有任何优惠,部分地方政府给予大师的每月几百元的补贴,对于大师的创作和带徒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特需资源的枯竭和浪费,同样根源于国家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文化主导了人们的生活。从城市到乡村,道路、建筑、室内外装修等各类工程的大规模开展,以及城市生活所需各类日用品,除了使用化工原料外,也大量消耗着木材、竹材、石材、陶土等原材料。对利益的追逐和消费型社会过快的消费更新观念,使人们对物的珍惜之情变得日渐淡薄,对原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

说到底,行业本身的不足,人才资源的匮乏,这些内在因素才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艰难所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创意产业园区”在各地的兴起,让工艺美术业内人士满怀期待又有所思虑。

作为经济产业,工艺美术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石头加人工等于外汇”的行业;作为文化事业,工艺美术曾经在90年代掀起“文化热”时,被纳入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之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工艺美术的绝大部分市场曾经并仍处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之中。不能否认它在每一个特定时期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低廉的、非自主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的生产和经营的繁荣,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并不是它的兴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认为,应当避免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将工艺美术的命运系于单一市场、听命于外力控制的急起骤落式的“峰端效应”,促成蓄势待发、积水成潭的理性“峡谷效应”,从“资源型”转向“魅力型”——工艺美术品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关联,但不应单纯靠“资源”增值,应该将其价值定位转向由于设计的成功与加工的机巧而产生的产品魅力,才能求得平稳长久的发展。

这首先需要国家推动各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落实及有关政策的出台,建立监管机制和市场准入制,规范市场,激活用人机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需要行业各界的合作、交流,让专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走近企业和市场,让工艺美术大师和技艺传承者真正走入大学,各界人士勉力共行;还需要工艺美术人才深研传统却又不拘于成规,将手工精神融入生活,突破上世纪以来新的创造和生活分离、研究又和新的创造分离的困境,走出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和创新进入“推陈才能出新”的误区……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十字路口,中国工艺美术须拂去历史和文化撞击中的躁动,坦然横跨传统与现代文明,在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寻找到平衡,方能达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景。

何炳钦代表:做好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如何在保护、传承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大学教授何炳钦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何炳钦代表说,御窑厂是景德镇的一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作出两次批示,御窑厂遗址及其构成要素,是体现景德镇制瓷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遗存,也是世界工业化萌芽的雏形,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2015年3月,景德镇市正式启动了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全市包括御窑厂遗址在内的一批历史遗迹作为遗产构成要素主体进行整体申报。就在前不久,经专家评审、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下一步,景德镇将加快修订《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加快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5A景区,使之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金字招牌”,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零公里”。

何炳钦代表认为,创新一直是陶瓷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景德镇在延续和传承陶瓷文脉的同时,创新创意也随之源源不断地生长着,令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再现陶瓷文明的新内涵。就拿近几年来说,在上海APEC、杭州G20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上,都可以看到景德镇生产的精美瓷器。与此同时,景德镇拥有完备的“产、学、研”体系和庞大的创意大军,有世界唯一的陶瓷大学,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1000多人。创意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景德镇创意产业上规模、快发展。这些创新的力量,都是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源源不断的力量。

何炳钦表示,景德镇将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挖掘陶瓷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陶瓷文化创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代表委员小资料:

何炳钦,男,1955年9月生,江西婺源人,1977年考入学院(现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大学教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

“陶瓷文化与工艺创新”助推淄博陶瓷发展


7月8日,记者从淄博市文化部门获悉,该市“陶瓷文化与工艺创新——水晶骨瓷工艺文化创新”项目,作为山东省唯一项目,成功入选文化部2011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该项目由文化部与淄博市政府共建,文化部将拨付专门款项,省文化厅与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管理,淄博市泰山瓷业有限公司承担,淄博硅酸盐研究院协助完成。

据了解,该项目落户淄博将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有力支撑。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今年首次设立部地共建项目,重点培育涉及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中陶瓷工艺创新类仅设立四项。“水晶骨瓷工艺文化创新”项目在材质、生产工艺、装饰方法、陶瓷文化内容和陶瓷文化传播机制上进行创新,其实施和推广可以有效促进同行业相关产品的品牌提升,增强陶瓷产品实用性和观赏性,提升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推动陶瓷传统产业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挥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新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德化产学研对接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科研机构牵手陶瓷生产企业,力促该省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16日,记者在瓷都德化采访时获悉,近日挂牌成立的“福建社会科学院德化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德化龙瓷陶瓷基地”,是该省科研机构首次以产学研对接形式走进陶瓷生产企业。

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称,“科研机构首次与陶瓷企业的合作对接,将进一步深化陶瓷文化产业的研究,提升我省‘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

据悉,此次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和德化中国龙瓷共同设立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陶瓷基地,将依托“中心”和“基地”,定期开展有关陶瓷产业的调研,在德化陶瓷产业的设计、开发与营销,品牌包装与设计师、工艺师的推广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在共建陶瓷研发机构基础上,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合作培养与培训陶瓷设计、营销人才,合作策划、组织陶瓷品牌的推广与促销活动,做好陶瓷企业营销、招商与推广计划的策略研究等,对德化陶瓷的设计、创新和推广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德化陶瓷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德化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产业研究,尤其是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研究,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

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26日,德化县举行工艺美术大师“迎中秋、庆国庆”座谈会,大师欢聚一堂,喜迎佳节,共话瓷都陶瓷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建生希望各位工艺美术大师大力弘扬传统,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创新、创造发展,让德化县陶瓷传统文化艺术之花开遍全国、香飘世界;要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参与到“名师带徒”活动中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宽广的胸怀,为德化县培养更多陶瓷艺术青年人才;要大胆借鉴,对于德化县的陶瓷传统技艺,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但不能因循守旧,简单复制,要转变观念,既要虚心学习和积极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也要开阔胸襟让别人学习借鉴。要拓展思路,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更好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同时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新产品、新品种,进一步促进德化县陶瓷工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座谈中,与会的大师畅所欲言,就德化县陶瓷技艺传承、加快人才培养、陶瓷业转型升级和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意见。

德化:东方之白


德化和景德镇一样,千百年来都以陶瓷为主要产业,窑火从未间断,两个瓷都皆是闻名遐迩,唯一的差别只在一座御窑。

德化金竹坑有生产白瓷最好的瓷土,德化山上郁郁葱葱、松脂丰富的松树是旺盛窑火的最佳燃料,最擅长窑炉改造的德化人在这里烧制出赛玉的白瓷。宋代白瓷最著名的是定窑,定窑又称北定,德化被称为南定。

南定的白瓷被肩挑手提翻山至临近德化的永春,以生产香烛闻名的永春距离德化30多公里。德化白瓷在永春放小船,最终到达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从泉州港,德化白瓷走向了世界,被誉为东方之白。

孩儿红

德化陶艺师李建水称,多年前他偶得几吨德化金竹坑的老矿土,为了这些老矿土,李建水在二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德化的陶瓷材料,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批老矿土烧出最地道的德化瓷器,早年金竹坑的一吨老矿就曾卖到过60万元人民币。

金竹坑就像景德镇的高岭,有着烧造德化白瓷最好的瓷土,但在上世纪70年代,金竹坑的瓷土矿枯竭。金竹坑的老矿土据说曾用于毛泽东的水晶棺制作。及花甲,李建水开始着手烧制白瓷雕塑,用的就是他私人珍藏的金竹坑瓷土。最让他痴迷的就是他烧造的“孩儿红”和“猪油白”,“孩儿红”的白瓷在光线的透视下呈现出淡淡的红色,“猪油白”则体现出白瓷油脂般的质感。此外,他还烧出了一件和报纸一般薄的薄胎杯,里外施的釉比坯都要薄的多,可惜有些变形。

李建水成功的将“孩儿红”和“猪油白”申请了商标,这两件都是德化白瓷最极致的工艺,李建水对此兴奋不已。但在李建水的好友王冠英看来,他的“孩儿红”和“猪油白”都未达到明代德化白瓷的指标,只能说接近。80多岁的王冠英是德化白瓷一部活着的史书,在他眼里,“孩儿红”和“猪油白”的德化白瓷工艺根本无法完全复原,那是属于特定时代的奇葩。

古时的德化有松脂丰富的松木,郁郁葱葱的松木为德化白瓷提供了最好的燃料,取自金竹坑的瓷土是最合适烧制德化瓷的原料,古时德化丛山汇流而下的水最宜陶冶,擅长窑炉改造的德化人也总是拥有最先进的窑炉。

这些都无法再复制。

蛋窑

无法复制的比如德化的水流经德化城中的浐溪不复当年清澈,山上的松木也不再用来烧制瓷器,金竹坑的矿土也已枯竭,屈斗宫的窑火早已熄灭千年。

宝美村的屈斗宫遗址是德化宋元时期的古窑,依山势而建的屈斗宫窑是一座龙窑。北宋时,德化无数类似这样的窑口不断地生产着运往国外的瓷器。德化在唐代就开始烧制白瓷,只是那时的白瓷并不精致,有些白中带黄,宋代德化被称为“南定”,呼应北方定窑,足见德化白瓷之精美。

王冠英认为屈斗宫是一座德化窑炉过渡时期的窑址,在屈斗宫窑之前后,是龙窑向蛋窑的过渡,屈斗宫龙窑已经设置了许多窑壁。

蛋窑被王冠英认为是德化窑的杰作,依山而建长长的一串,有着若干蛋形的独立窑室,烧完一间窑室再烧下一间,前一间窑室的热能往下一间传递,兼顾了效率与节能。正是这样的蛋窑,烧制出了“孩儿红”与“猪油白”。龙窑此后在德化的地位变为“碗窑”,因烧制瓷碗而得了这个别称。

德化近泉州港,这座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为德化瓷提供了物流的渠道,也为德化人开阔了眼界。德化瓷从古至今都以品种多著称,其中就有西洋工艺瓷,这里比内陆更适应市场。舶来的技术也被德化人西为中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化就从德国引进了练泥机,开始了陶瓷生产的机械化尝试,但陶瓷生产后期的加工仍以手工为主,至今德化陶瓷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包括冠幅在内的三家陶瓷企业规模最大,是德化三家上市的陶瓷企业。

传统的德化陶瓷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式的进行陶瓷生产,几家合起来建一座窑。家庭式的作坊没有形成帮派,自然地传续着德化的陶瓷生产。

这样的形式在德化解放后才发生改变,和许多建国初期的国营企业类似,德化优秀的制瓷匠人都进入了德化瓷厂,又称国营一厂,王冠英就是最早进入德化瓷厂的一批员工。

德化瓷厂在研制电窑时,曾烧制过一批瓷器,其中偶得了接近明代象牙白的白瓷,这让德化瓷厂员工兴奋不已,他们后来将工艺改良制成高白瓷,他们烧制的高白瓷最终被选为中央礼品瓷,作为国礼馈赠国外友人。

德化瓷厂是福建省的明星企业,当地人以进入瓷厂为荣,相比县政府这样的机关,人们更愿意在德化瓷厂就业。王冠英回忆德化瓷厂的职工思想统一,工作积极性高,即使在市场化浪潮中,德化瓷厂的效益仍非常好,改制与否对于这家国营厂似乎并不重要,虽然后来仍难逃改制之命运。

瓷国明珠

市场化让德化人如鱼得水,在这座人口二十万的县城里,有几万人从事陶瓷行业。从泉南高速出口的陶瓷文化墙,到县城内随处可见的陶瓷企业、作坊和门店,处处可见陶瓷元素。

出口一直是德化陶瓷最大的销售渠道,近年这里才开始生产茶具,唯一蹊跷的是这里喝功夫茶的年头远超过生产陶瓷茶具的年头,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闲暇时和功夫茶的这里的生活常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夫妇的茶桌摆在宽敞的接待室里,他的妻子陈桂玉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笑称自己开的是夫妻店。

茶室的楼上是柯宏荣夫妇的作品展厅,展示了夫妇二人合作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受益于德化瓷厂的改制,柯荣宏夫妇得到了自由尝试德化陶瓷雕塑创作的机会,他们的雕塑瓷从传统到创新,形式和题材丰富多样,代表了德化陶瓷雕塑的最高水准。

德化瓷釉产自本地,含钠的长石和石英让德化瓷釉半透明度很高,而且特别莹润。材质的美让艺术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但相比其他地区的陶瓷雕塑,德化瓷塑制作并不容易,单色的表现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高达25%的收缩率,意味着在制作时必须极其精细,陈桂玉说,比如观音开相,用料稍微偏颇便会让观音像开得不正,而且无法补救。

德化的艺术瓷创作以白瓷雕塑为主,从明代的何朝宗到现在的柯宏荣夫妇,德化白瓷雕塑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和进化,在艺术陶瓷领域德化白瓷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瓷国明珠。

职业教育

德化的艺术瓷创作近年呈现出多元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映雪一直致力于德化瓷的绘画创作。她几年前成立了凤凰山瓷画院,吸纳了德化最好的陶瓷美术家进入。

曾映雪供职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陶瓷绘画逐渐被这家学校重视,在学校的一个大厅里就展示了师生的国画和瓷绘作品。

擅长瓷画和书法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曾两次受邀到该校讲学,校方希望吴锦华能为他们的瓷绘教学和创作提供思路,并聘任吴锦华为客座教授,在这里吴锦华还有一间工作室,方便他随时前来创作指导。

不断与吴锦华这样的顶级陶艺家交流,让这所学校的瓷绘创作能力提升迅速,也逐渐获得了收藏市场的认可,曾映雪对此甚为欣慰。德化白瓷有着独特的美,在赛玉的白瓷上进行彩绘装饰,也许能让德化白瓷开辟新的可能。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陈文森,对职校的艺术化教育十分重视,德化本身就是将艺术陶瓷生活化的成功典范,提供优秀的艺术创作能力,将为德化的陶瓷产业提供产业的源动力。

这所学校有着良好的声誉,德化大部分的陶瓷艺术家都出自这所学校,德化70%的陶瓷企业家也来自这所学校,现在德化的陶瓷企业对该校的毕业生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能开出比应届本科生都要高的薪资。

陈文森的理想是通过院校教育引领陶瓷产业人才的培养。

实际上,德化的人才培养已经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和家庭传承模式,过渡到了院校教育与传统传承模式结合,这为德化陶瓷人才的梯队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是德化瓷业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