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水刀 > 导航 >

“瓷刻第一刀”独创“十运瓷画”

“瓷刻第一刀”独创“十运瓷画”

瓷砖水刀 瓷砖推刀 十大瓷砖

2021-05-15

瓷砖水刀。

“金陵瓷刻第一刀”,愣是在一块普通的外墙瓷砖上琢磨出了一幅创意十足的彩色“十运瓷刻”。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一把普通的刻刀在老陶的手中被使得出神入化。去年名城会上,老陶一幅用102块瓷砖刻就的《江山万里图》经本报报道后,让他一下子声名鹊起,这次他为十运会创作的瓷刻一样出人意料。昨天下午,老陶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的作品:一块普通的瓷砖上,十运会的吉祥物金麟笑容可掬地大步向前,正要跨越奥体中心的彩虹穹顶;金麟右手紧握火炬,十运会的会徽“龙腾虎跃”则化为火炬上跳动的火焰。一块不大的瓷砖上,同时浓缩了十运会的吉祥物、会徽和奥体中心,巧妙新颖的构思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精巧的创意颇费了老陶一番心思。“我总共花了一个多星期,其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构思上了。”因为老陶家没电脑,一下子找不到金麟和会徽的图样,他愣是跑到大街上对着满街宣传画勾了半个小时带回家。“奥体中心则是看了《南京日报》上的一张照片,因为奥体中心的穹顶最有代表,所以我就把穹顶加以抽象雕刻出来。”老陶说。

老陶自创的这门瓷刻手艺,就是在瓷盘或瓷砖上刻出疏密不一的小点,然后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组成画面。点的疏密不同,上色以后就有了深深浅浅层层浸润的效果。老陶指点记者细看,“你看‘奥体中心’这一大块红色,其实都是一个一个小点组成的,这都要一刀一刀刻出来,然后一点一点上不同色彩,而且这次用的是普通瓷砖,特别脆,所以比平常要难得多。”

虽然费了很多功夫,老陶却不想把它留在家里。“这幅瓷刻就是为十运会创作的,我希望能够把它无偿送给十运组委会,表达我一个普通市民为十运做贡献的一点心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刘贺珍藏的华夏“第一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不久前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刘贺珍藏的三件青瓷双系壶,大美至简,朴素无华,端庄内敛、古意盎然。这或许就是我国最早的瓷器之一,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和鉴赏。

一、白陶与原始瓷

在海昏侯墓中,与青瓷双系壶一起出土的还有陶罐、陶鼎、陶盒以及双系陶壶。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白陶,通体洁白如玉,细腻温润,表面为网状印花纹,异常精美。(图1)用陶鼎和陶盒吃

饭时可以一器两用,鼎和盒的下部当小锅用,上面的盖子打开后可以当碗或盘用,非常适合汉代的分餐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陶器皿出土时全部都是破碎的,出土后是由有关专家精心粘结起来的,说明这些白陶质地坚硬,体大胎薄,很容易破碎。(图2)

这些白陶器皿都是陶器中的精品,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享用。其胎质使用的原料与灰陶、黑陶及红陶不一样,而与制造瓷器的原料基本相同,烧制时也比一般的陶器温度要高些,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对于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白陶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青釉器”也出现了。这种青釉器具有瓷器的许多特征:它们的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物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们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从白陶、原始瓷进化到真正的瓷器,中国人大约用了1500多年的时间。其中的关键,就是掌握了烧制的温度。

众所周知,陶器的烧制比较简单,只要在地上挖个坑,留出烟道,填上柴草,再放上凉干的坯胎,之后覆盖一些柴草,用湿泥全部糊好封住,最后点燃柴草,燃尽后便烧出陶器。直到现在,西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制陶。然而,这种露天烧制的方法温度最高达到800℃左右,所以烧制出来的只能是陶器。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先民们在这里止步不前。

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却在“火的洗礼”中百折不挠地探索着,先发明了横穴窑,又发明了竖穴窑,到商代时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窑炉技术,窑内温度提高到1200℃以上。再烧制陶器时,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三个现象:其一,有些黏土做坯的陶器会产生变形和熔融现象;其二,有些后来叫瓷土做坯的陶器会比低温烧制的更加坚硬;其三,有些黄色的黏土在高温下完全融化为玻璃质的黑、褐色釉。

这三种奇怪的现象一旦为人们所认识、所控制、所利用,烧制陶器便由量变产生了质变,原始瓷和真正的瓷器相继出现了。

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有没有上釉,其实不准确。因为早在商代和西周,就已经出现了在陶器表面上釉的先例,秦汉时期釉陶和彩陶盛行,但它们本质上仍然是陶器。准确区分陶和瓷,主要有四个要点:

一是烧成温度不同。如上所述,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000℃左右。而瓷器的烧制温度则比较高,大都要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而瓷器一定要用瓷土作坯。最好的瓷土就是离海昏侯墓不远的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

三是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是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等等。

在这四个要点中,最重要的是烧制温度和原材料。人们只要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瓷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充分必要条件。

明代外销第一瓷“克拉克瓷”亮相厦门


明代外销第一瓷“克拉克瓷”亮相厦门

本月底,明代沉船“南澳Ⅰ号”上的上万件瓷器可能将被全部打捞出水。据专家初步分析,出水的青花瓷主要来源于漳州平和窑。

随着“南澳Ⅰ号”打捞工程的推进,曾受宠于洋人的“克拉克瓷”,越来越被国内瓷器收藏人士关注。记者昨日获悉,从今天起,一批平和克拉克瓷精品将在裕鑫古玩城撩开面纱,向市民讲述三四百年前中国民间精湛的瓷器工艺。曾是明代外销第一瓷

“克拉克瓷”,很洋气的名字,却是正宗的中国明代造,而且其故乡在漳州平和。

昨日,“平和克拉克瓷经典民间收藏展”主办方介绍,今起在厦展出的二十几件克拉克瓷,集中了本土藏家和国外回流瓷器的精华,其中不乏受藏家关注的青花、五彩大盘、大碗。如一款五彩双龙双凤大盘,不仅器物保存完整,而且颜色焕发出跟新品一样的光彩。

克拉克瓷重新回归国内藏家的视线,与轰动一时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程密切相关。2007年开始打捞后,“南澳Ⅰ号”陆续出水了大量青花瓷,其后被专家鉴定为是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而克拉克瓷的主产地就在漳州平和县。

记者了解到,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见证了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无限繁华。

民间收藏或持续升温

“明代克拉克瓷主要满足外销需要,国内长期对其关注度不高,收藏的完整瓷器也比较少。”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叶文程教授表示,克拉克瓷属于民窑产品,在长期受到忽视后,现在正在重新焕发光辉。

据了解,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克拉克瓷总体不够精致。另外,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当时的欧洲人更多地把瓷器当做摆设,由此也造成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

不过,叶文程指出,随着这几年曝光的增加和考证的进展,克拉克瓷的真面目得以重新示人,在收藏界的关注度将不断提高,加上目前国内存量较少,未来的增值度还是很值得看好。“目前一个40cm以上口径的克拉克瓷,收藏价值在几万元。”

南宋运瓷船惊现常山港


考古的许多重大发现往往源自于农民的偶然一掘,秦俑的发现如此,三星堆的发现亦如此。而对于常山县常山港一条挖沙船上的几名船员来说,他们一次普普通通的挖沙作业,也许将挖开一艘近千年前的南宋沉船之谜。

碎瓷片如雪花般冒出

时间要追溯到去年的10月6日,在常山港流经常山县阁底乡的一段河滩上,一艘当地常见的挖沙船正一如既往地进行挖沙作业。突然,有船员发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竟有大量晶莹光亮的碎瓷片如雪花般从江底冒出来。

最初,船员及当地村民并没有把这当回事,但此后几天里,当地一些文物贩子和文物爱好者听到风声后,赶过来收购一些品相完好的瓷器,村民们得知后也蜂拥到现场拣拾瓷片,引起当地派出所的注意,遂通报给常山县文物办,并立即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半柄船桨揭开沉船一角

去年10月15日,衢州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赶到常山,经鉴定,确认这些瓷器是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特产———影青瓷。影青瓷,又称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重要瓷器品种。其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乎青白之间,相当珍贵。另据当地一位村民介绍,他曾潜水下去探察,结果触摸到一叠叠的瓷器。此外,在挖出瓷片的同时,还发现不少“烂木头”,其中一块很明显是半柄船桨。柴馆长由此推测,这里可能有一艘运送瓷器的南宋沉船。

从村民以及文物贩子手中,常山公安部门最终追缴了64件影青瓷文物。

抢救性发掘即将开始

近日,记者前往常山采访时看到,发现瓷片的水域已被保护起来,现场几米高的围堰已经做好,有专人24小时值班。当前,挖掘沉船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现场一通电,就可进行抽水作业。据了解,省文物局已经将此列为2002年考古的重大项目之一,专家即将对此进行抢救性挖掘。

据柴福有馆长介绍,这批瓷器很可能是南宋时期从景德镇运往都城临安的,路线可能是从景德镇经陆路运到浙江开化的华埠,再由此经水路送往临安,不料中途沉船。目前发现的影青瓷主要有斗笠碗、印花盒子等五大类。

据了解,即使从世界范围看,内河流域发现古沉船也非常罕见。此次常山港发现的是否是南宋古沉船?船上是否载有大量珍贵的影青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专家们的挖掘,这些谜底会一一揭开,本报将对此作连续报道。

刻瓷艺术浅谈


作为我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刻瓷采用钻石等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镌刻出山水、花鸟、动物、人物、书法等纹饰,根据画面需要再填以墨彩。刻瓷作品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刻,极具魅力。

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数天或者数十天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刻瓷与其他陶瓷装饰技法相比,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更要掌握娴熟的镌刻技法。众所周知,瓷器硬度高,釉面光滑,既硬又脆,需用坚硬的工具进行雕刻,关键部位一刀失误就会前功尽弃。古往今来,学画者众,事刻瓷者寡,历存的刻瓷作品数量也因此较少,透过这些存世不多的刻瓷作品,其发展轨迹渐呈世人,延续至今。

清乾隆年间已经有人将山水等纹饰镌刻于瓷板之上,再用紫檀木镶边,做成挂屏供室内陈设之用。清光绪年间,刻瓷艺术得到较大发展,用刻瓷技艺装饰的瓷器品种逐渐增多,有花瓶、茶壶、帽筒、罐、缸等。

清末从事刻瓷艺术的艺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在清末烟画的一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刻瓷师傅正在依照顾客的要求,在其购买的茶具上雕刻书画,由此可见刻瓷业在当时的影响力。

民国时期,刻瓷艺术继续流传。中国陶瓷馆(淄博)所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46件刻瓷作品中有44件源于民国时期。民国后期,由于政局不稳,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制瓷业落入低谷,刻瓷艺人生活无法保障,纷纷转行另谋生计,能坚持下来的也寥若晨星。

卫浴选购 安全第一


一款优质淋浴房,可以为大家带来舒适的淋浴体验,在选购淋浴房时消费者除了关注其功能价值外,最注重的还是淋浴房的基本核心参数:安全性。就说这近些时日新闻媒体上报道的淋浴房自爆事件,没人希望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吧?俗话说“防患于未然”,亲们还是在购买淋浴房之初就慎重以待,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专业人士分享的淋浴房选购要点吧!“三挑一查”面面俱到,淋浴房安全有保障。

1、选玻璃:钢化玻璃+防爆膜

钢化玻璃是安全玻璃的一种,但许多用户以为钢化玻璃等同于防爆玻璃,其实不然。不同的制作水平,制造出来的钢化玻璃质量也会有高低,加上钢化玻璃也有千分之三的自爆率,因此选购安装淋浴房玻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厚度6-8mm——太薄不安全,太厚没有必要,建议选择6-8mm的安全玻璃,敲上去声音清脆、表面隐约有纹路。

边缘平整——使用前检查玻璃边缘确保没有损伤、边角处理平整,避免安装后带来自爆隐患。

用太阳镜看——选购淋浴房时带上太阳眼镜,若可见玻璃上呈现彩色条纹,就是安全的钢化玻璃。

2、选铝材:多角度测试硬度、光洁度

淋浴房其牢固性大部分靠铝材维系,一般为铝合金制作,需要支撑几十公斤的重量,因此其铝材的硬度厚度都会直接影响淋浴房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厚度要超过1.2mm——好的铝材,厚度范围在1.2mm-1.5mm之间,有的甚至能达到2mm,走上轨吊玻璃铝材则需在1.5mm以上。

硬度在13度以上——通过手压铝框能够简单测试出铝材的硬度,硬度在13度以上的铝材,成人很难用手压使其变形。

表面光滑——优秀的铝材其涂层牢固,色调光亮,不会被腐蚀;其表面更是表面光滑而无色差和沙眼。

3、选配件:把手、滑轨、墙夹均不可漏

五金配件虽小,但对淋浴房的使用体验影响却大,尤其是拉杆/手柄、滚轮滑轨、墙夹这三件的灵活性、与淋浴房的嵌套性等,选购时需十分留意:

把手圆滑拉杆稳定——把手不宜太棱角分明而要圆滑顺手不费力,拉杆推拉间十分稳定,建议不要使用可伸缩性的拉杆,其强度偏弱。

滑轨平滑密封性好——滑轮、轮坐和轨道难以凭肉眼判断抗压耐重性,主要是滑轮与轨道及玻璃之间的嵌套性是否良好、缝隙小、推拉顺滑,一般说明书标志不锈钢、高级合成材料的滑轮材质会较好。

墙夹纵横调整无碍——这是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墙夹是指淋浴房和墙体连接的那部分五金,自身必须有良好的纵横方向调整能力,如果是较为僵硬调整不便的一定不能使用,避免玻璃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扭曲导致自爆。

4、检查水密性:重点看胶条

为了避免淋浴房“泄气漏水”,其水密性主要依靠胶条密封来完成,选购淋浴房时要再三检查淋浴房胶条的严密性:

看胶条与胶条——玻璃门之间胶条十分有磁性,在合页处不会有断点,另外胶条要注意1-2年更换一次,解决老化问题。

观察三大接缝——主要是淋浴房和墙的接缝处、门与门的接缝处、淋浴房和石基及底盆的接缝处,注意无裂痕缝隙位、试水无外漏现象。

精美的刻瓷工艺


刻瓷,就是在质地坚脆、表面光洁的瓷面上,用特制的刀具刻凿各种花卉、山水等,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气韵,还是篆刻艺术的金石趣味,均可用千变万幻的刀法表现出来,其效果是任何绘画艺术形式不能模拟的。刻瓷的特殊笔触,使晶莹坚硬的“瓷器味”与锋芒锐利的“金属味”揉和在一起,使瓷釉的光泽和刻痕的粗糙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文献记载,我国刻瓷起源于秦汉时期。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在瓷器上錾刻底款的方法,以后又有一些帝王和文人在瓷器上舞文弄墨,为了保存字迹,他们就请艺人在瓷器上把字迹錾刻出来。到了明末清初,刻瓷开始在艺人和书画家中流行。清朝后期,宫廷召集了各种民间能工巧匠,成立了“工艺学堂”,学堂设立了“镌瓷科”,专门培养刻瓷人才。

目前在山东淄博和上海还出品一些刻瓷工艺品,但表现手法和技术与古代有所不同。刻瓷艺术多是手工制作,难度颇高,且费工费时,因此发展较缓慢,至今已成“稀有品种”。国内艺术博物馆与西欧艺术展览中心、贝多芬广场等海外知名博物馆都收藏、陈列着中国刻瓷作品。今天,它已成为艺术爱好者的珍贵藏品。

陶瓷知识:淄博刻瓷


刻瓷艺术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秦汉时的“剥玉”,清代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后来,这门艺术有过一段沉寂。二十世纪70年代刻瓷之声渐闻,领其风骚的当推淄博刻瓷。

巧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达情趣神韵。淄博的陶瓷艺术家们将高超的陶瓷制作技法与娴熟的书法绘画艺术一古脑地运用到刻瓷这门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作品意境高远,成为陶瓷艺术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在淄博陶瓷界,有数以百计的专业和业余刻瓷艺人。

因着淄博人特有的灵气,刻瓷艺术在刻刀的回转之间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境界。

鱼藻瓷画 诗书合一


几道斜阳映在江心,江面风平浪静,只微微泛起小小涟漪。水是蓝蓝的,波纹像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像最明亮的玻璃镜。涟漪卷来,好像香槟酒的一层白乳,又好似闪烁的清流溢出了杯口。此为邓碧珊款鱼藻图瓷画画面描绘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有诗曰:“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清荒草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觉雷同庄子心”。题款为真书糅行草,纯熟、流畅、挥洒自如,有书法大家之风度。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画是诗、书、画三绝的完美艺术珍品,是厅堂前的插屏瓷画。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较为暗淡的年代。然而,在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绘瓷名家的倡导下,涌现了“珠山八友”或称“珠山八大名家”。他们秉承浅绛彩画的传统,创造了新粉彩瓷画的艺术风格。在清末民初有相当影响。其中卓成大家的还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家的作品,就其价值而言并不在清三代官窑之下,这是一个艺术宝库,有待进一步发掘。邓碧珊就是“珠山八友”之一。他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才46岁。字辟环,号铁肩子,前清秀才,以粉彩鱼藻纹著名,是珠山八友中品位最高的。他曾向王琦传授书法和肖像画,款字似隶非隶,似真非真。能向王琦传授书法,足见他的书法之高超。他善写隶书,偶尔写写行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的落款有:“铁肩子邓碧珊”、“邓碧珊”。印章有:“碧珊”、“邓氏”、“邓碧珊画”等。他在此画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用印为“碧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刻第一刀”独创“十运瓷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刻第一刀”独创“十运瓷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水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