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

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5-15

瓷砖墙面。

【南京日报报道】“千金易得,宋瓷难求”,用这句话形容宋瓷的珍贵一点不过。熟悉收藏的人都知道,若能拥有一件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那真可以称得上是“家有宝物”了。然而,南京日报记者日前接到读者爆料,透露某藏友家中有一批宋代五大名窑瓷器,质量上乘,有些足以和国家博物院藏品相媲美,价值不可估量。如果这批“天价古瓷”确系真品,此事堪称“轰动收藏界的重磅新闻”。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记者决定深入调查一探究竟。

爆料人竟是历史系副教授

记者在与爆料的何姓读者深谈后得知:他本人现为南京某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有着30余年的收藏经历,自称对古瓷的鉴别虽不能称“火眼金睛”,却也能分个八九不离十。据他介绍,这位镇江藏友向先生从事收藏也已30余年,经验老到,为人低调,在收藏界名声并不很响。何老师表示他刚刚听说向先生有一批传世珍宝时,也是疑心重重,但当他亲眼看过这些以定窑为主的宋代珍贵瓷器后,激动万分。以他的经验,这批古瓷确系真品,有些甚至是国家博物院都没有的存世孤品。

“天价古瓷”藏身普通民居

在何老师的帮助下,记者和神秘藏家向先生取得联系,并获邀前往镇江向先生的住地一探究竟。6月11日,记者如约来到向家,这是一幢非常普通的居民楼,向家的面积也不大。向先生打开一间房门,我们看到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里3层外3层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锦盒。他告诉记者,这些是自己从事收藏30年来收集的300多件藏品,以高古陶瓷为主。除宋代名窑瓷器外,他还有更为珍稀的高古瓷器。向先生首先向记者展示了一件造型独特的兽型器,介绍道:“这是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秘色瓷——兽纽香熏炉,釉面青绿嫩润,神兽造型逼真。和宋代名窑相比,越窑‘秘色瓷’年份更早,存世更少,除陕西法门寺出土过16件秘色瓷外,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很少见到。”当然,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宋代名窑瓷器”是少不了要看的。向先生一边从锦盒中拿出实物,一边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批宋代名窑藏品中定窑瓷器居多。看,这件白釉灵芝孩儿枕,童子神态天真可爱,全器施白釉,釉色牙黄晶莹透亮,底部无排气孔,应为北宋早期作品,目前只有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收藏有一件同式样的孩儿枕。”此外,向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宋青花神兽折腰碗、白釉三羊纹尊、黑釉葫芦形五管瓶、绿釉印花凤纹盘、绿釉高足五管油灯等。记者看到这些藏品每件都保存完好,有的瓷碗还带有“尚食局”、“尚药局”及“聚秀”等底款,件件造型精美,创意绝伦。据向先生介绍,这批古瓷中还有汝窑、钧窑、哥窑和官窑藏品若干,个别品种故宫博物院仅存瓷片。短短大半天时间,我们没来得及看完向先生这批藏品,但我们的兴趣却更浓了。这批古瓷如果是真品,那对全国收藏界来说的确是特大新闻。

专家表示不敢相信

记者回宁后拨通了几位古陶瓷专家的电话,在听了大概的情况介绍后,大多数专家表示不敢相信此事。其中一位专家更是直言:“说故事,说故事,这绝对不可能!”据专家介绍,宋代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宋代官窑因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不做随葬品等原因存世量少,弥足珍贵。钧瓷被历代皇室贵族视为珍宝,而汝官窑烧制时间总共不过20年,成品率极低,仅为宫廷贡品,残次品一律砸碎,就地掩埋,不许流入民间。宋代就有“千金易得,唯汝瓷一片难求”的感慨。目前,市场上五大名窑珍品价格每件多在数百万元以上。专家告诉记者,近几年,古玩市场赝品层出不穷,充斥着太多离奇传说,民间收藏90%以上都是赝品!向家故事极有可能是其中被夸大的一个。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向家藏品都是真的,按市场价,其总价值有望超过亿元!那么,向先生的这批家传神秘“宝藏”从何而来?专家亲临现场后对这批“宝藏”将作何评价?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文革瓷”毛泽东塑像现身?


昨日,厦门收藏爱好者辜先生展示了一尊景德镇白瓷制作的毛泽东塑像。这是12月4日,住在同安县城的一个朋友以8000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

塑像通体乳白,但可能因为时间较久,许多部位带有不少黄褐色泥垢灰尘。整尊塑像重量约有20斤,高93厘米,宽30厘米,底座高21厘米,底座正面刻有“毛主席万岁”及五角星和五朵向日葵浮雕,背面则刻着“一九六七年十月”几个浮雕字样。

据福建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会长丁建南先生说,这座塑像经过他和其他收藏爱好者鉴定,初步认定其使用的材料是“文革瓷”,但还需专家进一步鉴定。如果能确定是“文革瓷”的话,那塑像的价值就可以达到8万元。

□什么叫“文革瓷”

所谓文革瓷,包括上世纪50年代末到文革十年所生产的、带有当时特殊政治历史印记的瓷器。这种东西的存世量已不多,因此受到了当下古玩收藏界的青睐。这一阶段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瓷器的造型与风格均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政治色彩浓、造型品种多、制作工艺精等特点,与历代瓷器有较大的区别。“文革瓷”多为塑像和章牌之类,而“主席用瓷”是这一阶段瓷器制作的顶峰,也可称之为该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

“天价古瓷”尘埃未定,央视又欲“探索发现”


【南京日报报道】24日,“天价古瓷”鉴赏会在本报举办。向先生一行专程携带4件窖藏“天价古瓷”和其他5件藏品,从镇江赶来。本报10名幸运读者和本市几位陶瓷收藏专家亲临现场,围绕这批神秘藏品进行热烈探讨。

权威机构鉴定过的“珍品”

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向先生首先拿出窖藏“天价古瓷”中的4件藏品:白釉印花花口盏、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紫釉盖罐。这4件藏品都是经过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鉴定过的,向先生还出示了4份检测报告的原件。向先生指着藏品对大家一一介绍道:“看!这个白釉印花花口盏,通体施白釉,盏外可见泪痕与竹丝刷纹,盏内印有盛开的两层莲花,共34个花瓣,清晰可见。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为母子口盖罐,盖面刻有龙纹。据文献记载,‘尚药局’款是盛放药品的盒子,国内仅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碗口微敞呈葵口式,浅圈足,露胎处呈洁白色胎。牙黄的釉色温润高贵,显出玉般光泽,碗中印有3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紫釉盖罐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紫定’是定窑瓷器中的酱色,因稀少而十分珍贵。”“为什么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宋代瓷器一点磨损都没有?”一位藏友指着光鲜如新的藏品脱口而出。“这4件都是窖藏的,和传世、出土藏品有所不同。”向先生说,“传世藏品一般为实用器或观赏器,人们常常接触把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器物表面会留下痕迹,行话叫‘软道’。而出土的,因为不管南方的土还是北方的土,都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对器物有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釉面剥落或有轻微斑痕。而我的这批窖藏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岳父接手时,就被细沙掩埋着,所以既没有‘软道’,也无斑痕。但由于自然老化的原因,器物表面上有层‘酥光’。”

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介绍完后,向先生邀请大家上前观看。几位收藏爱好者立即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天价古瓷”,相互交流着赞许或疑惑的眼神(如图,南京日报记者姚强摄)。一番打量后,收藏爱好者王春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是对的,因为它这符合定窑瓷器的特征。釉面、胎体、芒口、指甲痕都符合。”而多数收藏爱好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定窑的完整器物,因此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几位陶瓷研究专家并没有急于上前一探究竟,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堆瓷片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一些定窑的标准器物瓷片。其中有些是南京出土的,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在南京即位,这些定窑瓷器应该是宋朝皇族在南京流传下来的宫廷御用器物;另一些是从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采集到的标准器物残片,其中有盘、碗、罐等。和存世定窑瓷器相比,在器型上会有些差异,但质地相差不会太大。”一番对比后,周馆长告诉记者:“我感觉还是有些差异。首先看釉色,定窑瓷器釉面为‘亚光’,表面润泽;其次,定窑瓷器印花工艺非常高超,图案自然;再次,白瓷积釉处釉色并非白色,而微微泛黄、发青;最后,瓷器上刻花刀法细腻,一气呵成,即使一刀不到位,也绝不加第二刀。”至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有些专家对其中“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的“含糊”说法表示“不理解”。对于专家的质疑向先生表示理解,但他也认为,定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在收藏界有争议是难免的;而且,定窑系列包括很多窑口、无数器物,而“标准瓷片”并非包罗万象,因此藏品和瓷片对比有些差异,并不能说明藏品本身不对。

专家谈“收藏经”

鉴赏会上,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收藏正成为继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最热门的投资话题,收藏鉴赏知识也尤其受到关注。现在文物鉴赏多用三种方法,一是科学法,二是对比法,三是经验法。科学法听起来最科学,其实却没达到应有效果。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连猜带估’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鉴定的人有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能从胎、釉、器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判断。”此外,收藏心态也非常重要。周馆长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一些收藏发烧友,想通过一两件藏品一夜暴富,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随着鉴赏会的结束,“天价古瓷”系列报道也暂告一段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鉴赏会当晚给南京日报记者打来数个电话,对本报“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许随着央视记者镜头的深入“探索”,围绕“天价古瓷”会有更多的“发现”。南京日报记者将密切关注,将“天价古瓷”的最新进展及时披露给广大读者。

天价青花薄胎大碗现身上海陶瓷成就展


3月31日,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艺术综合组的征集工作结束,短短20天征集各类艺术陶瓷上千件,其中一件高49厘米、碗口直径124厘米的青花薄胎大碗尤其引人注目,参展者更是标出118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陶瓷展的纪录。

数百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满了陶瓷艺术作品,其中一件青花薄胎大碗尤其引人注目,标价更是创造了陶瓷展的纪录——1180万元。

刚刚填写好参展作品资料的邱启先告诉记者,他去年参加了北京的陶瓷展览,觉得政府为陶艺创作者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他们的作品有机会在世界各国的人们面前亮相,无论是从商业还是艺术的角度,都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遇。所以,今年他一听说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开始征集作品后,就觉得应该继续积极参加,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据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自3月10日开始征集,短短20天已经征集陶瓷艺术作品上千件。

作品征集期结束后,组委会将会在今天,邀请专家组人员对所有作品进行遴选。遴选出来的作品将全部放置在离世博园区非常近的上海展览中心,组成“中国瓷都景德镇——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从5月10日起开放,供世界各地的人参观、收藏。

神秘的“7501瓷”


进入月,一个有关景德镇的消息震动业界。消息说,经过两年多的改造,“瓷”生产线重现当年风采。“瓷”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指示,专门为毛泽东主席设计的一套生活用瓷,由于它的保密性,曾被列为年的第一号任务,取工程代号为“7501”。这批集中了景德镇多位陶瓷艺术家设计研制的日用瓷,如今已被众多收藏家争相追逐,陶瓷界人士私底下甚至称其为“现代官窑”。近日,记者走访了当时参与研制的艺术家,从他们的回忆中挖掘出“瓷”的那段神秘历史。

重修生产线保留“7501瓷”那段历史

今年4月,代表着中国陶瓷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投资200万元后,历经2年多时间的改造,终于将备受收藏界关注的“7501瓷”生产线恢复,并且将当年的窑炉、生产车间修旧如旧,甚至连烟囱也被依原样修复。该所所长占启安自豪地称,这样做不是为了去仿制“7501瓷”,而是想保留一段历史,展现景德镇传统的瓷器文脉,告知世界,景德镇有着不可撼动的瓷都地位。

在瓷都景德镇分别有轻工部、江西省和景德镇市三家陶瓷研究所,当年,为主席用瓷的研制生产“7501瓷”的重任是怎样落到了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呢?占启安告诉记者,1975年初,时任景德镇市委副书记李可时和省公安厅副厅长黄庆荣来到研究所,谨慎而神秘地交办了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这就是事后人们才知道的为毛泽东主席研制生产日用瓷的工作。

时任研究所副所长的杨火印还清楚地记得黄庆荣在向他们布置任务时说的话:“这次保密的任务,是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至于是为谁生产,则属于机密不许过问。”

10吨优质高岭土确保“7501瓷”的品质

“7501瓷”由于它的保密性,曾被列为1975年的第一号任务,因而取代号为“7501瓷”。为了保密,在这一政治任务完成后,研究所不仅没有对该任务做项目研制报告,甚至在年度工作总结中,也对该任务只字未提,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对此任务一概不知。

杨火印说,接受“7501瓷”的研制生产任务后,大家一致认为“7501瓷”应该走“白如玉”的高白釉工艺路线,这样可以给其一种高雅纯洁之感。杨火印告诉记者,高岭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瓷器的质量。因此,研制生产“7501瓷”必须先解决高档高岭土的来源。

江西省委很快就从抚州调来10吨上好的优质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早在1955年,就因为其可烧制高档瓷器,而被当地村民开采。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采过半,“7501瓷”研制生产时,省委从接近枯竭的矿储备中,紧急调运来10吨优质高岭土。优质高岭土送到研究所后,技术人员立即投入到坯釉的制作中,所有坯料在实际球磨60小时后,再经三次180目筛,三次除铁后,再成腐15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增强可塑性,使得成型后的坯料不易开裂报废。有了这些优质的原料,就保证了“7501瓷”素胎洁白如玉的品质。

从毛泽东诗词里找花面

洁白的瓷坯上,又该绘制什么样的花面呢?根据高白釉工艺路线,研究所工艺师们在提出多套设计方案后,最终决定采用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刘雨芩创造的“水点粉彩”装饰技法。此技法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雅丽的艺术效果,国家外交和驻外使馆用瓷也多采用此法装饰。

烧制“7501瓷”的煤窑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平是刘雨岑之子,“7501瓷”釉上“水点桃花”系列就是他设计的花面。

刘平透露,当时这个任务首先是落在湖南,没有提花面要求,只是说毛主席喜欢偏暖色调,湖南就做了一批辣椒、番茄花面的餐具,毛主席认为俗了点。1975年,中央办公厅向江西省委下达任务,要求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3个月内完成毛泽东用瓷。任务下达后,省委拨给制作经费计人民币3.5万元。

景德镇组织了包括王锡良、汪桂英、刘平在内的40多位顶尖高手,突击研制设计,由他们分别设计器型、花面。刘平说:“因为设计时间紧,大家都要设计,从毛主席的诗词里找灵感,梅花源自《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桃花则来自《七律·登庐山》的‘桃花源里可耕田’。设计图纸全部拿到省里,再送到主席那里审,最后决定是梅花和桃花。”

完不成任务要军法从事

一位参与“7501瓷”研制的技术人员回忆,在成型师傅夜以继日地赶制下,很快就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瓷坯送到烧炼车间。但是,“7501瓷”的烧成温度在1390℃~1400℃之间,高低都不成器,当窑内温度达到这个温度后,一旦加煤时有冷风吹入炉中,就容易“倒窑”。看着一窑的瓷器毁于一旦,技术人员心理压力特别大。而且,釉下彩的屡次试验中,釉下红色在1400℃窑温时就开始出现龟裂,为此还差点处分人。整个所里压力重重,相关人员只好来到南昌,向黄庆荣请求再延长一些时间交货。

杨火印说,他和研究所罗慧蓉副所长一起向黄庆荣汇报时,黄庆荣只同意延长20天,并表示,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军法从事。所幸在全所的努力下,总算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忆起研制生产“7501瓷”的那段日子,杨火印认为很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媒体报道过的生产“7501瓷”时有解放军守在研究所,由军代表实施军管的说法纯属误传。

实际生产4200余件成品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自1975年初受命研制“7501瓷”,至当年8月底,共烧制了22窑产品,实际成品4200余件,包括两种花面的釉下红梅、釉上水点红梅、釉上水点桃花、釉下对画芙蓉花与竹叶等5个花面,共34个品种;其配套方式极为特殊,釉下红梅专用瓷5组合为一套,计92头,其中一组47头餐具、1组13头餐具附件、1组13头书房用具、1组13头茶具、1组6头观赏器。其式样简洁、典雅、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雅。

杨火印说,当年精挑细拣出了最好的10套精品分装成10个箱子,当年9月分配给北京中南海4箱、湖南省警卫接待处2箱、江西“828”3箱和相关人员1箱。之后,他要求留下的残次品瓷器全部打碎,同时销毁设计图纸。因研究所罗慧蓉副所长向他请求将剩下的部分“7501瓷”留在该所作科研用,并还提出保留一套图纸。因此,余下的“7501瓷”得以保留下来,暂时存放在研究所。

1978年,黄庆荣再次来到研究所时,提出希望研究所为华国锋同志制作一批专用瓷后,研究所才将库存的“7501瓷”作为华国锋专用瓷,补缺同时,再增加一些新东西。因此,在接受任务的3个月内,就将需要的华国锋专用瓷生产任务完成。后来,许多不知情的人将华国锋的专用瓷称为“7801瓷”,其实,品质上“7801瓷”就是“7501瓷”,仅仅是补充了两样新的瓷品。

当年的烧炼车间

收藏界热捧的“黑马”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所长占启安介绍,1978年底,除了留下少量瓷器放在研究所陈列外,所里决定将大部分剩下的“7501瓷”作为职工春节福利分给大家做纪念。近300名正式职工按抽签的方式各领一份,每份大约10件左右,其中,有的是白胎素瓷。由此,“7501瓷”开始从封存的状态流向民间。

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创始人孔发龙告诉记者,1987年,因为他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亲属关系,常出入于戴荣华工作的研究所,耳闻了该所为主席专门制作了一批瓷器之事。他认定“7501瓷”就是现代官窑器中的御用瓷,于是他开始收购这批瓷器。

孔发龙称,目前,他收藏的“7501瓷”数量达到数百件之多,此前,曾有上海一家外企的老总在看到他的收藏后,出价几千万元要全部买走,但他想“7501瓷”是江西的应该留在江西,留在景德镇。所以,他斥资筹建了博物馆,将“7501瓷”对外展出,就是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千年文化,让“7501瓷”展现她特有的魅力。

“秘色瓷”现身长沙


面似男像的“秘色瓷”观音坐像11月15日晚,长沙市八一路。记者像往常一样来到湖南省收藏协会文物鉴定中心专家黄念曾的家里。在闲聊的不经意间,敲门声响了:神秘的人物,神秘的古瓷,神秘的鉴定,神秘的展现!男观音神秘展现来人无语,红绸子包着的是一件青铜器般的人物坐像。“观音面似男像,颜色青灰,缨络纹,瓷体未开片,未脱釉。底胎灰白,越窑青瓷无疑!”黄念曾细看坐像自语,来人坐下抽烟,无语。“不是唐代的,就是五代的,因为宋以后观音逐渐变成女像。”黄念曾兴奋地说,“宋代青瓷颜色青灰中开始偏绿带黄,这个观音青灰色,最迟也是五代,甚至就是‘秘色瓷’!”他放下瓷器,转身小跑到卧室,拿来一个笔记本,取出一张小卡片。“你看,这是温州博物馆的那个龙泉窑的观音,太像了,坐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温州的已经丰满流润起来,明显开始女性化了。”

千年才破的谜题“1991年就听说新出了‘秘色瓷’,但一直无缘见到。”黄念曾用惊异的目光盯着来者,来人回答:“祖传下来的!”从黄念曾与来人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秘色瓷”的一般知识。相传最迟是五代十国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了一种青瓷,“臣庶不得使用”,因其釉色秘而不宣而得名“秘色瓷”。后人只能从诗文里领略它的风姿,但“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缺乏实物证实。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从而破解了“秘色瓷”的谜底。至今不解的色惑“与后来宋代的五大名窑相比较,越窑‘秘色瓷’不但年份更早,而且数量更少”,黄念曾说除陕西法门寺出土了16件“秘色瓷”外,国内外各大小博物馆均未有“秘色瓷”器物藏品。“这个观音还变色,冬天全部青灰色,夏天青灰中偏黄绿。”来人说。“对!这正是‘秘色瓷’最大的特征,不过至于为什么变色,直到现在还没有公认的研究成果”。黄念曾肯定地说,“像这样的观音菩萨塑像千年难见!值得好好珍藏下去!”事后,黄念曾对记者说,“这件‘秘色瓷’在国内交流价格不会下于100万。”

神秘的『主席用瓷』


继领袖像章收藏热之后,人们近期又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是当年定制给毛主席用的器皿。这套神秘的“主席用瓷”一上拍卖台,立即吸引收藏者的好奇心。在北京的数次拍卖会上,有一两位在新加坡投资的华人,悉数将其拍走,“主席用瓷”因而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与此同时,京城里还出现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在民间寻觅“主席用瓷”,他们南下景德镇,千方百计说服瓷器的主人出让这些宝贝。

这批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怎么诞生的呢?故事追溯到25年前。1974年夏秋时节,中央派人先后赴湖南澧陵、山东淄博和江西景德镇,订制一批专用陶瓷用具。当年10月,三地及时搞出了设计方案同时做出样品送往北京选定。通过反复的比较选择,最后轻工业部陶瓷技术研究所的前身——景德镇陶瓷技术研究所送交的样品被选中。

他们选中的样品大致包括:9分米~15分米盖碗、5寸~10寸和合器(一种餐具)、大口径品锅、中号与大号茶杯,布碟、酱油碟、醋碟、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缸、茶罐、饭锅、大小汤勺等。每套大约近30件。工艺水平精湛,每种瓷器通体都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如其中大件的品锅,有些地方的样品每个重约1000克,而他们制作的虽然同样大小,却薄若蝉翼,每个只有250克重。样品被选中的消息传回陶研所,大家喜出望外。1975年初春,40余名技术过硬的设计、制作和生产人员开始着手进行批量生产。为了表示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对外称之为“7501任务”,意寓1975年第一号任务。陶研所从矿场精选了数十吨上好的矿石,再由人工手选出两吨精选石。由于人手不够,连工人的家属都被紧急动员起来。成形也不是注浆成形,而全是手工拉坯、利坯成形。进入彩绘阶段,更是齐心协力,16道工序有条不紊。“釉上组”和“釉下组”各设计绘制了一套图案,前者是“水点桃花”,后者是梅花、竹子,据说都是主席喜爱的花卉图案。为确保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最后的包装工序是在江西省公安厅的监制下完成的。

嵇锡贵介绍说,当时,挑选瓷器是用放大镜挑选的,有一窑瓷器烧出来后,不知怎地,在梅花上发现了细小的龟裂纹。脑子里政治这根弦绷得特别紧的人立即提出,要把这件事当做政治斗争的新动向来看待。于是,所党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破坏者”主动坦白交代,把许多女人吓哭了。结果后来查明是窑温过高导致龟裂,与阶级斗争无涉,大家方松了一口气。

1975年年底,任务如期完成,共生产了100余套,约3000件瓷器,经过严格筛选,选出6套釉上彩和3套釉下彩工艺送往北京。就在这个时候,所里接到要求把其余的瓷器全部打碎,不得保留的指令。大家简直无法理解:这批陶瓷珍品是景德镇人的骄傲和荣誉,怎么能被打碎呢?!所党委决定:这批珍品暂时封存。后来,这批瓷器中的一部分被不成套地分发给职工做纪念,少部分则被送给一些关系单位珍藏。

1992年,这批沉睡民间的陶瓷珍品命运发生了变化。新加坡一位商人在得知有关真情后,经过精密策划,来到江西,以相对高的价格(据说当时1个茶杯5元钱)把一个个散件收购到手,然后把它们按照原来的设计拼装成套,在新加坡展出。当地的媒体把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商人也着实发了一笔大财。当消息传回江西,陶研所剩下的散件已无法拼出一整套“主席用瓷”了。

据了解,目前在拍卖会上频频露面的“主席用瓷”,都是原先散落于民间的。前年在北京,去年在长沙,“主席用瓷”都创了天价。在北京的拍卖会上,属于主席用瓷试制品的一个釉上彩“水点桃花”和合器,拍得了60万元人民币。

“7501瓷” 人们想象中的“神秘”


“7501”瓷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戴荣华讲述亲历“7501”瓷“7501”瓷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戴荣华讲述亲历“7501”瓷

4月8日,一个普通的展览,让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这个展览,与有关,唱主角的是30多年前诞生在景德镇的“7501”瓷。这批集中了景德镇多位陶瓷艺术家设计研制的日用瓷,如今已被众多收藏家争相追逐,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然而高涨的,不仅是"7501"瓷的价格,就连其制作过程,也被外界传得极为传奇,什么“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生产车间有驻军”等等,让“7501”瓷披上了厚厚的一层神秘的外衣。作为“7501”瓷制作的亲历者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501”瓷的确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什么叫“7501”

1959年,19岁的戴荣华从学院毕业后,分配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他在学校里,学的是古彩专业,进入部陶研所,一直从事古彩、粉彩的研究与创新。“7501”瓷创制那年,戴荣华30多岁,亲历了“7501"瓷的制作。

“1975年年初,我们所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后,研制一批高档的生活用瓷。”戴荣华回忆说。任务是中央、省、市相关领导直接安排的,说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至于是为谁生产,则属于机密不许过问。

接到任务后,部所开了几次专题会议,对这批高档日用瓷的研制进行了部署。虽然当时没有透露是为谁生产的,但所里的员工在私底下猜测到了,知道这批日用瓷的使用者是毛主席。

“7501”瓷由于它的保密性,曾被列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列为1975年的第一号任务,因而取代号为“7501”瓷。

据资料显示,“7501”瓷共烧制了22窑产品,实际成品4200余件,包括两种花面的釉下红梅、釉上水点红梅、釉上水点桃花、釉下对画芙蓉花与竹叶等5个花面,共34个品种;其配套方式极为特殊,釉下红梅专用瓷5组合为一套,计92头,其中一组47头餐具、1组13头餐具附件、1组13头书房用具、1组13头茶具、1组6头观赏器。其式样简洁、典雅、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雅。画面,取材于毛主席诗词

当年为了烧制“7501瓷”,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了40多位顶尖高手,突击研究设计,选用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艺进行生产。在7501瓷制作过程中,拉坯、利坯、选料、烧炼等,每道工序的工作人员都忙碌起来。“7501”瓷研制生产时,从抚州紧急调运来10吨优质高岭土。优质高岭土送到研究所后,技术人员立即投入到坯釉的制作中。有了这些优质的原料,就保证了“7501”瓷素胎洁白如玉的品质。‘7501’瓷的造型,是汪桂英和李雨苍两人领衔设计的。”戴荣华回忆说,当时,选择什么样的造型,大家感觉,还是从景德镇传统造型里面选择母本,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其造型选中了正德碗,以正德碗为母碗,在其造型上进行再创作,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7501”瓷的造型。

洁白的瓷坯上,又该绘制什么样的花面呢?根据高白釉工艺路线,研究所工艺师们在提出多套设计方案后,最终决定采用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刘雨芩创造的“水点粉彩”装饰技法。此技法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雅丽的艺术效果,国家外交和驻外使馆用瓷也多采用此法装饰。担纲“7501”瓷画面设计的,是彭少贤、刘平和徐亚凤。因为设计时间紧,大家都要设计,从毛主席的诗词里找灵感,于是就选择了梅花和桃花,梅花源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里面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桃花则来自其《七律·登庐山》中的“桃花源里可耕田”。设计图纸全部拿到省里,再送到主席那里审,最后决定是梅花和桃花,即水点桃花和釉下梅花。很怀念一起绘画的场景

“‘7501’瓷从选料、设计造型、成型、画面和烧成,我们所里都是十分重视,精细安排,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戴荣华说。

当时,时间比较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7501”瓷的研制任务,画面绘制采用的是釉上与釉下同步进行。章鉴、王锡良等都参与了画面的绘制,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7501”瓷生产的场景,戴荣华还是记忆犹新。当时,分两个组,一个是釉下组,一个是釉上组,整个绘制工程,是两个组的全体成员参加,采用流水作业,有人画花头、有人勾边、有人分水,一脚接一脚,分工协作,这样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画面的一致性。釉下的画面是彭少贤设计的,是釉下梅花和竹子,并以其作为母画面,扩展到盒器、文具等品种上,参加釉下绘画的有稽锡贵、辛金山、曹翠花、汪长序、张彬等人。

“我当时是在釉上组,我画的是花杆子。”戴荣华说,釉上组人比较多,先完成任务。完成釉上的工作量后,釉上组的人全部到釉下组帮忙。因为釉下组人员较少,工作量大。釉上,坯胎已经烧好,所以成瓷把握性比较大,而釉下就比较特殊了,按照老的习惯,成瓷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说,成瓷一件,要花三件,自然,就加大了釉下组的工作量。

在这个时候,曾出现过一个小插曲。当是釉下的成瓷时,发现花瓣的红颜色开裂了,于是所里迅速组织人员查找原因,组织技术公关,很快便解决了花瓣开裂的问题,使得“7501”瓷顺利完成。

当年釉上组和釉下组合在一起绘画的热闹场景,戴荣华至今仍然怀念。

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7501”瓷收藏热的升温,该瓷的市场价格不断飙升,原来四五十元钱就能买到的一件碗,如今已升至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

这一现象,从侧面,证明了“7501”瓷的工艺价值和艺术水准。但也还有一定的炒作之嫌。正是因为一些媒体和商家的炒作,“7501”瓷变得也越来越神秘,包括它的制作过程。曾经有不少媒体报道,在“7501”瓷研制的过程中,有解放军守在研究所,由军代表实施军管,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内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戴荣华和他的同事看到这些报道后,觉得有些可笑,他说:“‘7501’瓷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神秘,媒体和外界传言的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那是杜撰。”

“那时,我们还是和平常一样上下班,没有什么特殊的气氛,工作也不是很紧张,只不过是我们都暂时放下了其他工作,把精力放在了‘7501’瓷上而已。”戴荣华说,就像他现在画瓷器一样平静。接受采访时,戴荣华正在创作。

流传到民间,现在,我们在各类展览,或者公、私博物馆,都能一睹“7501”瓷的真容。但大多数人所见到,大多来自私人收藏。

“7501”瓷是主席用瓷,曾被誉为当代的“御用瓷”,为何会流传到民间呢?戴荣华回忆说,当年,所里选送了一批到中央和省里,剩下的都封存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

大概过了两三年时间的年底,所里发福利。当时有很多瓷厂单位都时兴发瓷器给员工当福利,于是部陶研所除了留下少量瓷器放在研究所陈列外,所里决定将大部分剩下的“7501”瓷作为职工春节福利分给大家做纪念。当时所里的正式职工按抽签的方式各领一份,每份大约10件左右,其中,有的是白胎素瓷。由此,“7501”瓷开始从封存的状态流向民间。

后来,“7501”瓷在收藏界不断受到热捧,“7501”瓷的仿制者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常能看到一些仿品,但仿品毕竟是仿品,只能类其形,不可能像其神,‘7501’瓷是一个集体创制的,融合了各名家的特点。”戴荣华说。目前,在仿品中,仿釉下的比较多,但无论从画面的颜色、画工,还是器型的胎质、底款,都是不一样的。

“7501”瓷,通过各种途径,是展览也好,是拍卖也好,这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让“7501”瓷展现她特有的魅力。

国宝级“景瓷”现身佛山


佛山10月28日电(宋百虎)借“2003中国陶瓷卫浴进出口交易会”和“第17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在佛山举办之良机,艺人将一批国宝级陶瓷工艺品带到南国陶都,在中国陶瓷城北门与佛山市民见面。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薄胎瓷是景德镇瓷器中的名贵艺术品之一。薄胎瓷以“薄”为其特征,所谓“只恐风吹去,又恐日炙消”,形象地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和名贵之处。制作薄胎瓷从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装烧都要有极高的技术要领和严格的工艺要求。修坯是其中艰难精细的一环,老艺人全凭耳听手摸的经验测定厚薄,把2-3毫米的粗坯修刮到蛋壳一样,坏体经高温熔烧不变形,故成为驰名全球的陶瓷珍品。这次在佛山中国陶瓷城北门销售的景瓷工艺品中就有这样一只口径为45厘米的双面彩绘的薄胎碗。

陶瓷雕塑也是景瓷重要品种之一。工艺上,景瓷雕塑有圆雕、浮雕、镂雕、捏雕、镶雕、堆雕等几类;色彩上,有粉彩、新彩、描金和各种颜色釉等装饰。景瓷雕塑,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富丽多姿,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华九龙柱”就是景瓷雕塑中的稀世珍宝。这次来佛山中国陶瓷城的景瓷工艺品中就有一件惟妙惟肖的仿制品。据介绍,“中华九龙柱”是采用景德镇特有的原生高岭土,先经过24道除铁工艺制作成质地细嫩洁白的原坯,再经过工艺师4次绘图、5次雕刻、2次煅烧而成,造型简练而富实、构图精细而大气、着色雍容而平和,高贵典雅、工艺精湛。其雕刻一项就需2名工艺师连续工作200多个工作日,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其厚薄不均的造型,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成时不发生变形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制造一件完美无缺的“中华九龙柱”实属不易,她也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追逐对象。(责编/翟秀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