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日用瓷 敦煌遐想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日用瓷 敦煌遐想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现代瓷砖

2021-05-17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在裸白的骨质瓷面上,几朵朴素的小花呈放射状布局,整个画面简约委婉———这是由知名敦煌艺术设计专家常沙娜设计的一套名为“敦煌遐想”的系列咖啡具上的图案,图案构成正是敦煌艺术中富有代表性的小花。

由专家负责造型和图案、在传统工艺的日用瓷器中加入现代设计理念的一项尝试即将接受市场的考验。包括上述敦煌系列在内的另外3套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

和教授张守智设计的瓷器精品,将于1月2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发行。

这些冠名为“有限发行收藏版21头、咖啡具日用瓷”的日用陶瓷精品共有“晨曦海棠”、“雾霭绣球”、“神龙提梁”和“敦煌遐想”4个系列。前两个系列为汉光瓷,每个系列发行100套。后两个系列是骨质瓷,分别发行900套。记者昨天从操作这一项目的上海陶瓷博览中心获悉,总计2000套的日用陶瓷已有400套被定购。

对比国际不少知名的日用陶瓷品牌,国内陶瓷生产在造型和图案设计上有着明显不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舒惠学表示,专家参与昭示着精心设计对于日用瓷的重要性。

“两个系列的汉光瓷都是手工制作,上面的图案完全采用手绘。由于用的是釉下彩,画了之后还要经过高温烧制,保持图案的一致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技艺只是用在艺术瓷中,长期以来在日用瓷制作中都不敢采用。”舒惠学说。此外,镶接、修胚等陶瓷中传统的手工艺在这批日用陶瓷中也得到充分利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瓷鉴定新招:传统鉴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传统鉴定文物的方法利与弊:

在长期的实践中,鉴中国古陶瓷的传统方法,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存在失误。

1、有利因素:近百年来,人们通常是以传统的“目鉴”来判定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年代和窑口。这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排比鉴定方法。是鉴定者通过对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胎体、款识、釉面、烧造方法等进行仔细观察后,对古陶瓷的装烧方法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进行分类比较,对古陶瓷的彩绘用料及装饰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对彩绘图案纹饰进行艺术性对比研究,经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验证考据,考察中国古陶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结合各类考古出土资料,而做出的鉴定结论。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鉴定实践中。人们在鉴定过程中,经大脑积累和辩别,成为具有可行性的鉴定方法,无疑形成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2、不利因素:由于各个鉴定者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在鉴定某件器物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需要作出某件器物结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分歧意见。这是传统鉴定方法受鉴定者主观意识局限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件器物,经多个专家鉴定,竟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听谁的,往往是谁的权威大、头衔高就听谁的,那么,就必然影响到文物的价格、定级等诸多方面。假如大专家“掉眼”,那么,这件文物就会受到不公的待遇。

二、“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挑战:

自宋代以后陶瓷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各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是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后世历朝都有仿制。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在时代特征或器型特点等方面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清代仿品有的还落有年款,就更易于辨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给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鉴定难度。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般的仿制瓷器。从造型、胎釉、纹饰图案等方面随心所欲,生搬硬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辩识。

2、较高水平的仿制瓷器。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较精致,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3、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辩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红、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较少。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本,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制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再以同时期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进行手工摹画,线条比较准确生动。青花瓷器采用的青花料,据说也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料化学合成,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代青花瓷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比,“高仿古瓷”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往往对鉴定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又在哪里呢?目前,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科技测试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现代科技测试已取得的成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胎釉化学成份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 “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这些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类同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研究的同时,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3、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器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器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器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特别是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4、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以确定其窑口(产地)。但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做法目前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考古发掘的标准器,以求鉴定准确:

1、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

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2、标准古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

窑址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他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和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

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和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庞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

青瓷渐成高端日用瓷新宠


千年古技艺成就青瓷美名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产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期起远销亚、非、欧等洲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入选的陶瓷项目。

11月中旬,由国家林业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召开,记者也走进了龙泉。在这个青瓷产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青瓷工厂,每走几步,就能看到销售青瓷产品的店面,有的人家甚至在家门口摆出一堆瓷器,供人欣赏购买。

在青瓷传承与创新设计评比大赛现场,记者邂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先生,他介绍,“青瓷在烧制中不能有任何瑕疵,它的造型朴素典雅,颜色淡雅,有一种玉的神态,让人看着就很安静,很喜欢,一连看上好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很养眼。”在他看来,龙泉丰富的瓷土资源、泥料、水等孕育了独特的青瓷。徐朝兴有个徒弟,在其电话指导下采用相同的技艺同样的釉料拿到外地烧,却怎么也烧不出这种釉色。“我也觉得很奇怪,后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龙泉与青瓷有特别的缘分,换了个地方就不是这个味道了。”

有着“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美誉的龙泉青瓷产品可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薄胎厚釉,面显纹片,丰厚饱满;“弟窑”白胎厚釉,釉色葱翠,色泽柔和,温润如玉,其中的梅子青、粉青釉更为精品。相比景德镇的白瓷,青瓷并不重画工,而重调釉,“因为没有任何遮掩的工艺,青瓷不能有任何瑕疵,讲究一次成型”,所以青瓷往往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因为烧制程序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多次试釉,青瓷都是工匠自己手工拉坯,也就决定了其大多以玲珑小巧见长,越大制作工艺越难。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著名中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如此说。在中国制瓷史上,龙泉窑是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唐代以来就有“南青北白”之美誉,青瓷白瓷二分天下,历史上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的哥窑瓷器,说的就是龙泉青瓷。

高端日用瓷瞄准京城市场

“让龙泉青瓷从艺术殿堂走向大众生活,是我们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的两手抓战略。”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向本报记者介绍道,一直以来,龙泉青瓷致力于传统技艺传承、保护和发展,局限于艺术瓷上的精益求精,现在龙泉提出大陶瓷、大产业、大文化的理念,按照产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方向,走高端艺术瓷、中高端工艺瓷、中高端日用瓷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单色釉的龙泉青瓷经久耐看,似玉非玉,胜玉超玉。”在蔡晓春看来,龙泉青瓷很有市场潜力,喜欢的人很多。但

传统的器型价位较高,大师的作品一件就要好几万元,完全属于高端人群的收藏品,开发日用青瓷则能让喜欢青瓷的人群也能拥有和欣赏。

蔡晓春介绍,龙泉市政府一方面除了把大师的作品做精致,把人类非遗的名片发展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把企业生产的日用瓷高端化艺术化,支持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让青瓷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在龙泉青瓷的产值才几十亿,等于我们现在抱着金饭碗,但还没有把潜力开发出来,

做到百亿是没有问题的。”

据记者了解,在龙泉,已经有一些现代化企业在倾力打造日用瓷,金宏瓷厂是茅台、五粮液等国酒的青瓷酒瓶供应商,龙泉“中国青瓷小镇”的鉴·真青瓷则已经走出龙泉,在杭州、上海、北京开出了品牌店,开始了走向全国之路。

“在日用瓷打造方面,莱太商城的青瓷店是龙泉青瓷在北京的第一家。”蔡晓春介绍,从客户反馈来看,北京社会各界人士都喜欢龙泉青瓷,北京的收藏界也很看好龙泉青瓷,与此同时,北京很多中高端消费人群希望有龙泉青瓷的餐具、文房四宝、酒具、茶具等。龙泉青瓷在北京有很大的消费潜力,而莱太商城位于使馆周边,国内的高端客户和外国友人都会光顾,“这个店将成为宣传龙泉青瓷的重要窗口”。

相关链接

选购青瓷留意性能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莱太商城的鉴·真龙泉青瓷店,该店内既有青瓷的茶具、餐具、香具、装饰品,还有一些小型工艺品,如打火机、各式茶宠等,小巧而精致。据店员介绍,很多消费者看到青瓷会很感兴趣,“有的一坐就是一下午”。记者了解到,尽管这里是龙泉青瓷的第一家品牌窗口,但对于北京的消费者来说,网上也有很多青瓷日用品销售,它们也都打着“龙泉青瓷”的招牌,器型相似,价格却相差甚远。

蔡晓春承认,龙泉有很多自产自销自己接单设计施工的家庭作坊,目前龙泉市正在进行整合工作,支持并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品牌连锁店来规范和管理市场。“我们正在考虑,对这些品牌连锁店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建一家验收一家。”

想购买青瓷产品的消费者还面临着如何辨别好坏的问题,工艺大师们都说得有点玄乎:“首先要看是否有瑕疵,其次看它的色泽润不润。”总结起来就是通过看和摸,看产品像不像玉。浙江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建芬还介绍,如果是器具,可以看其瓶盖等是否紧贴,太松则说明制作不太好。莱太商城鉴·真龙泉青瓷店总经理王博还介绍,龙泉青瓷各家的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都是不同的,近年来也有厂家添加现代颜料来烧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购买餐具、茶具等要盛装食物的产品,最好让商家提供相应的质检报告,这样更安全。

陶瓷文化:古瓷鉴定新招:传统鉴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传统鉴定文物的方法利与弊:

在长期的实践中,鉴中国古陶瓷的传统方法,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存在失误。

1、有利因素:近百年来,人们通常是以传统的“目鉴”来判定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年代和窑口。这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排比鉴定方法。是鉴定者通过对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胎体、款识、釉面、烧造方法等进行仔细观察后,对古陶瓷的装烧方法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进行分类比较,对古陶瓷的彩绘用料及装饰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对彩绘图案纹饰进行艺术性对比研究,经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验证考据,考察中国古陶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结合各类考古出土资料,而做出的鉴定结论。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鉴定实践中。人们在鉴定过程中,经大脑积累和辩别,成为具有可行性的鉴定方法,无疑形成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2、不利因素:由于各个鉴定者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在鉴定某件器物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需要作出某件器物结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分歧意见。这是传统鉴定方法受鉴定者主观意识局限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件器物,经多个专家鉴定,竟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听谁的,往往是谁的权威大、头衔高就听谁的,那么,就必然影响到文物的价格、定级等诸多方面。假如大专家“掉眼”,那么,这件文物就会受到不公的待遇。

二、“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挑战:

自宋代以后陶瓷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各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是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后世历朝都有仿制。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在时代特征或器型特点等方面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清代仿品有的还落有年款,就更易于辨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给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鉴定难度。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般的仿制瓷器。从造型、胎釉、纹饰图案等方面随心所欲,生搬硬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辩识。

2、较高水平的仿制瓷器。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较精致,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3、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辩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红、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较少。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本,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制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再以同时期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进行手工摹画,线条比较准确生动。青花瓷器采用的青花料,据说也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料化学合成,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代青花瓷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比,“高仿古瓷”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往往对鉴定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又在哪里呢?目前,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科技测试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现代科技测试已取得的成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胎釉化学成份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这些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类同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研究的同时,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3、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器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器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器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特别是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4、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以确定其窑口(产地)。但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做法目前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考古发掘的标准器,以求鉴定准确:

1、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

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2、标准古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

窑址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他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和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

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和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庞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

创新成本高拖了日用瓷后腿


日用瓷廉价,生意难做;工艺瓷附加值高,遍地开花。随着陶瓷市场变化,许多工业设计师“摇身”变成工艺美术师

11月1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金边文化中心,由江西省景德镇市精艺陶瓷有限公司主办的展销会悄然开幕。展架上精品琳琅满目,但业内人士仔细一看发现,绝大多数展品都是“好看不能用的”工艺品,日用陶瓷不知隐身何处。

而就在金边举行陶瓷展销会前几天,11月8日至15日,广东清远第二次迎来展,确切地说,主要是工艺陶瓷的展览。展览者言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薄如纸、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等的特点,展品也大多为海内外著名工艺美术大师之作。然而,日用陶瓷的身影还是难以寻觅。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无论是在我国城市的大小宾馆饭店,还是在大街小巷,再也难以看到餐具的身影。记者近日从北京街头几个卖瓷器的推车小贩处得知,他们所卖的廉价工艺陶瓷倒是来自景德镇。而在大中超市的货架上,质地精良的日用陶瓷,也鲜有来自曾经名噪海内外的陶瓷产地景德镇。

一位在景德镇多年从事陶瓷生意的陶瓷商店老板告诉记者,如今在景德镇,天价工艺陶瓷到处都是,而价廉物美的瓷碗、瓷杯难寻。即便能买到,质量、款式也未必有几十年前的好。

难道是不登大雅之堂,或是没有市场,导致日用陶瓷被景德镇逐渐抛弃?

学院陶瓷史教授欧阳世彬认为,现在大肆宣扬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如炒得沸沸扬扬的“珠山八友”,其实并不妥当。景德镇的出名,不是因为哪个派系的技艺,而是因为它大量日用陶瓷的生产。古代的景德镇,向宫廷进献的也是日用瓷,并非工艺陶瓷。而工艺美术陶瓷绘画这一部分,是后来逐渐从日用陶瓷中分离并发展的。

欧阳世彬认为,发展工艺美术陶瓷无可厚非,但并不能以牺牲日用瓷为代价。很多业内人士也对景德镇日用瓷的衰退表示担忧。“如果不是日用瓷的发展,就没有景德镇的辉煌。”他们认为,目前景德镇缺的不是工艺美术大师,而是能支撑行业发展的工业设计大师。

根据计算,以景德镇现有的国家级工美大师的规模,每年仅能为景德镇创造不超过1亿元的收益,但一位日用陶瓷工业设计师,平均每年能得到5000万元的订单。

令业内扼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开始成为瓷画家、瓷雕家,却不愿花点心思设计几只可以使用的陶瓷碗碟。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据介绍,创新需要一定的先期投入,生产工艺需要重新制版。由于成本巨大,企业不敢承担风险,宁愿一直用老的模版。而原来的设计师因为一直无用武之地,也纷纷转为工艺美术家。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舒慧学介绍,一位名家的手绘花瓶价格可以高达数万元,甚至十数万元,即使是一个茶杯,也要千余元。可日用瓷的设计费用却非常微薄,致使现在常用的日用瓷,如碗、盘、杯仍沿用明代正德年间的造型,千年不变。由于设计的落伍,致使有“瓷都”之称的中国,许多企业成了国外著名品牌的“加工厂”。

在我国唯一的陶瓷大学--学院,工业设计教育也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该学院教授钟莲生指出,现代陶瓷主要分为陶瓷设计、陶瓷绘画和现代陶瓷三大板块,对于景德镇而言,陶瓷设计的发展空间原本极大。而目前的情况是,业内很多人士本末倒置,跳过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去追求各种陶艺风潮。

记者联系景德镇几家陶瓷公司后得知,工艺陶瓷仍然是各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虽然也有日用陶瓷,但公司打出来的旗号无一不是“陶瓷工艺品”。记者了解到,在我国,日用瓷的工艺、材质可以与世界一流瓷器媲美,但设计水平却远远落后,自主品牌也乏善可陈。有专家表示,日用瓷与艺术瓷并非水火不容,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共赢的支点。

日用瓷应注重实用性


日用瓷艺术化的道路,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日益提高的今天,国内外日用瓷生产发展的明显趋势。景德镇陶瓷市场也是这样,日用瓷越做越薄,越做越透明,越做越精细,越做越高档。现在餐厅餐桌上的餐具一摆出来,就会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桌面上的日用瓷,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一样,给人以绝妙的视觉享受。

日用瓷艺术化,始于上世纪末。这一趋势深得白领人士的欢迎,但对大多数中低档消费人群来说,他们并不赞同。艺术化的日用瓷价格,是普通日用瓷的数倍甚至近十倍,使用寿命却是普通日用瓷的几十分之一。花更多的钱,去买用不了多长时间的瓷器,有多少人愿意?

青花薄胎碗

笔者有一同事,长期使用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对古色古香的青花,有天然的喜爱之情。他家餐桌上的瓷器,几乎全是普通青花瓷,如果不是不小心碰破,一件瓷器是可以用几年的。不久前,听说私营企业生产的日用瓷高档化非常漂亮,他就到市场走了走,发现青花日用瓷都变得高白、胎薄、透明,煞是好看。于是,就花去数十元买了一些正德汤碗回家用。由于价格高昂,他叮嘱家人要小心使用。然而,任人这么注意,这10个碗不到1年,还是全部“报销”了,原因就是这些薄胎的碗,不耐热不耐碰,10个碗都是因为“无缘无故”产生裂缝而丢掉的。餐具不可能不遇热不受碰,所以这些瓷器淘汰率极高。换言之,不少艺术化的日用瓷好看不好用,它的日用本质属性大打折扣。

对于传统青花瓷爱好者来说,时下一些所谓青花日用瓷,已失去了微青莹澈的釉质、鲜丽沉着的青料、古朴雅致的纹饰的本质属性,失去了本釉白中泛微青,釉与色和谐统一,明静稳重的绝妙艺术效果。也许小伙姑娘们更钟情于这高白青花瓷,但对于大多数的中老年人,特别是青花爱好者来说,古色古香的传统青花,更是他们的挚爱。因为那艺术化了的“青花”,实际上不过是海碧蓝的蓝花而已。从这点来说,部分艺术化的日用瓷的“艺术”是否正宗却也值得推敲。

日用瓷艺术化是一条前景广阔的发展道路,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坚持这一点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发展普通日用瓷的生产。因为日用瓷毕竟不是艺术瓷,重点是要保证其实用性。如果艺术化了的日用瓷,既高白又胎薄,同时又耐热且强度又很高,这将是两全其美的,而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不是难事。但即使是这样,传统的日用瓷生产绝对不能丢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笔者以为,这是恢复发展景德镇日用瓷生产,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不如此,“振兴”之举或是空谈。

建国以来首套“艺术”日用瓷将发行


“全世界70%以上的日用陶瓷在中国制造,但在国际上的高档日用陶瓷展厅内却很难觅到‘MadeinChina’的字样,占陶瓷市场绝大多数的日用陶瓷不够艺术、缺少自己独特的设计是主要原因。”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这一传统工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很担心。记者昨天获悉,由陶瓷设计专家组共同完成的“有限发行收藏版21头茶、咖啡具日用瓷”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在日用陶瓷艺术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寻求日用瓷的艺术据介绍,此次“有限发行收藏版21头茶、咖啡具日用瓷”共2000套。负责造型设计的张守智、杨永善教授都是著名陶瓷艺术家,其作品紫砂《曲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收藏。进行画面装饰的常沙娜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艺术设计研究专家。在设计完成后,这次所有的陶瓷生产都将靠纯手工完成。几十个工人每天也只能生产两套,而因为调色和特殊形制的原因,也有不少作品“夭折”。一位陶瓷收藏家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一套日用陶瓷,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陶瓷优势资源正被“蚕食”“在中国菜肴红火的同时,我们看到很多餐馆使用的瓷餐具几乎一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教授认为:“日用陶瓷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以艺术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存在的现状是多数日用瓷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只把日用陶瓷作为器物来生产。作为一大陶瓷产地,潮州拥有的工艺美术师等专业艺术设计人员却不足10人;而另一方面,因为接受来样订单,设计人员无用武之地,大量艺术院校相关学生进不了瓷区。“中国曾在古代就以陶瓷享誉世界,我们在材质、工艺和设计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说。许多外国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进驻佛山、潮州和唐山等产瓷地,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生产他们设计的“艺术”日用瓷。张守智介绍:“这些产品出口后没有任何中国的标签,在国外高档‘艺术’日用瓷的展厅中以高出国内产地30倍的价格成交。”同时,外国公司又“收购”一些有特色工艺的制瓷厂家,如以高温釉下彩工艺闻名的湖南群力瓷厂几个月前就被韩国某公司掌握了控股权。由著名陶瓷艺术设计专家组打造的这套日用陶瓷是一种尝试,希望可以带动国内日用陶瓷艺术设计,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游宇表示。

德化发展高档日用瓷正当时


编者按:“陶瓷产业升级”已成为德化县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一方面,德化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壮大陶瓷产业和增强发展后劲,正在积极促使陶瓷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已成为德化陶瓷业谋求新发展的自觉行动。基于此,本报将推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系列报道,多方面密切关注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

本报讯尽管德化白瓷在全国乃至世界工艺瓷市场,都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不高。

“因为德化生产的陶瓷,西洋工艺瓷约占80%,日用瓷约占15%,瓷雕约占5%,其中产量大宗的都为低档的小工艺瓷产品,虽然产量大,但是它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很高。”德化县龙浔镇党委书记林星民说。

龙浔镇是德化陶瓷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地区。林星民书记说,为了改变不利局面,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将是德化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德化县政协常委、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一直以来,德化主要生产的西洋小工艺瓷,价格便宜,像地摊货一样,而在英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一套日用陶瓷餐具却可以卖到几千元。因此,提升陶瓷的技术含量,发展高档化精品化的日用陶瓷,是德化陶瓷企业未来生存和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据记者了解,大力发展高档日用瓷,已成为德化不少陶瓷企业的自觉行动。近段时间来,德化县以生产出口工艺瓷为主的陶瓷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高档日用瓷和科技陶瓷,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推动陶瓷业转型升级。

其中佳美集团作为德化县最大的陶瓷出口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出口工艺瓷为主,如今也打算投资建设高档日用瓷生产线,据悉目前已进入筹措准备阶段。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生产西洋工艺瓷并销售到全球的陶瓷企业,德化第五瓷厂也于今年初就致力于“中国白”高档日用瓷的生产,目前已完成土建工程2万平方米及厂区部分道路硬化工程,今年7月份,高档日用瓷生产线开始试投产。

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市场发展战略的需要,今年10月也投资五六百万元,新增加了一条高档日用瓷生产线。

“大力发展高档日用瓷,政府和企业想到一块去了。”据介绍,早在今年年初,德化县委、县政府即出台了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对新办的高档日用陶瓷企业实行了土地使用、购买设备贴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补助,鼓励陶瓷企业按国家标准生产高档日用瓷,扩大陶瓷标准件生产总量,推进陶瓷生产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

同时,该县还多次举办高档日用陶瓷技术指南培训等专题讲座,邀请朱学博、徐刚、石汝军等国内外知名的陶瓷专家学者前来德化传经送宝,为德化县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帮助陶瓷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部分。广东佛山陶瓷艺术源远流长。佛山澜石镇河宕曾出土了新石器晚期的彩陶杯、蓝纹红陶釜,证明了中国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广东佛山的石湾陶瓷艺术在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历尽数千年的沧桑,至今依然绽放出灿烂的异彩,显示其特有的魅力。

唐宋两代是佛山制陶业的重要发展时期。1957年以及1972年先后在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村发现了唐宋窑址。陶瓷的大批量生产,使佛山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陶瓷基地,产品除供应国内所需,更外销到海外。当时佛山艺术陶瓷制作已具相当高超水平。

佛山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则始于明代。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佛山陶瓷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行会组织,使石湾成为陶瓷的中心基地。在广州当时的出口商品中,陶瓷出口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丝织品。当地的陶艺家利用本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研发出数十种颜色各异的色釉,并因势利导,塑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的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而器皿处理上则以浓厚多姿的釉彩掩盖陶胎的粗糙,同时吸纳各大名窑的釉色和造型,生产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器皿。尤其是仿钧窑产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进入清代,佛山陶瓷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在乾隆年间,陶瓷制造业分为大盆行、白釉行等23行。其中白釉行生产中小型产品,在240个品种中,绝大部分是艺术陶瓷。而专产大件器皿的花盆行品种之繁多为23行之冠。其中尤以艺术韵味独特的花脊称著。而举世闻名的“石湾公仔”(石湾人物雕塑)更是取得辉煌的成就。石湾公仔吸纳、仿造当时各大名窑精华,如仿钧窑冰裂纹釉、乳浊釉,仿建窑鹧鸪黑釉,使石湾公仔增加了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仿耀州窑刻花、仿磁州窑黑白彩绘和红绿彩绘,丰富了石湾公仔的装饰手法。借鉴江西吉州窑中舒窑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韵味,更奠定了石湾公仔在当时陶艺界的坚实地位。清代产生了以黄炳、黄古珍、陈祖等一批陶塑名家,代表着当时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黄炳,出生于制陶世家,擅长捏制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造鸭、猫等动物。其动物多以胎骨泥为胚,不施釉彩,借鉴工笔国画手法刻画体毛,并以时钟发条勾勒胎毛,形神逼真,开创了石湾陶塑“胎毛技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黄古珍精于制作器皿,他借鉴宋代吉州舒窑的彩绘风格,结合石湾的各种彩釉,以“仿舒加彩”的独特手法拓展了石湾陶艺的广阔领域。而陈祖则擅长瓦脊人物,他不着重于人物的小节刻画而注重于通过塑造人物的面目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绪,为“意塑派”的先驱。

民国是石湾陶塑艺术的巅峰,以陈渭岩、潘玉书的崛起为标志。陈渭岩制作的作品工整雅致,无论人物、动物和器皿都以精细见长,又善于仿制古代名窑的颜色釉,开拓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石湾陶瓷仿古作品的广阔途径。他吸收了西洋雕塑人体解剖结构比例准确的长处,引领一代陶艺新风。如果说陈渭岩融会中西,引领一代新风,那么使石湾陶塑艺术走向成熟辉煌的,则是他的弟子潘玉书。潘玉书在石湾陶艺古朴传神的特色上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他擅长塑造仕女形象,以眉眼、嘴角、唇边动态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女性特有的温柔娇媚,其服饰则用细密的线条来表现衣褶的重叠,有很强的动态感和节奏感,从而形成了含蓄典雅、潇洒、俊逸而富于书卷味的独特风格。民国期间名家辈出,如以刻划市井人物生活情趣见长的刘佐朝,以胎毛技法塑动物的霍津,以微塑著称的巨匠廖坚等,他们共同创造了民国石湾陶艺的兴旺局面。

如果说明清两代的民间艺人把石湾陶瓷艺术推向了民间乡土艺术的高峰,那么,以刘传大师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则勇于创新,把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带领石湾陶艺步入了当代艺术的殿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是石湾公仔恢复发展,从民间工艺品升华为艺术鉴赏品的时期,令石湾陶艺的创作从内涵到形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刘传学习前辈潘玉书及各名家的精髓,注重生活积累,大胆创新,作品擅长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突出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夸张而又洗炼飘逸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特征,克服了民间匠人千人一面的通病。他还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主张作品应“动中有静,起中有伏,粗中有细”,在情节处理上要“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与刘传名望并肩的还有以动物陶塑著称的区乾,他以严谨的写实作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各种灵禽的千姿百态。20世纪50年代起,勇于创新、各成大家的还有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大师。他们融会了西洋雕塑的长处,善于将石湾陶瓷的多样化技法,如捏塑、雕塑、贴塑、捺塑等综合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展现出苍劲醇厚的艺术风貌。他们的作品严谨细腻,既有浑厚的传统石湾公仔的韵味,又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的神髓,以造型刚劲传神、人物骨骼奇特、结构紧凑慎密为艺术特色。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以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以勇于创新而成就卓越的陶艺大师还有梅文鼎、黄松坚、潘柏林等。他们有的运用书法、篆刻和古代绘画艺术于陶瓷造型中,以古朴典雅、简炼新颖的艺术特色展示自己致力革新的个性,脱颖出新的姿彩,有的认真研究石湾陶艺的传统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豪放健雅、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著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现代仍能显示其浑厚的文化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亦要看到,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石湾陶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第一,在传承上历代艺人都比较保守,“传男不传女”,“传本派人不传外派人”,致使许多技法不能很好地继承及发扬光大。第二,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意作品还很少,而且创作题材及技法大同小异,模仿抄袭的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当前,石湾陶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令石湾陶瓷艺术走向新辉煌的唯一途径唯有突破传统题材、手法,开拓新领域,并使陶艺作品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合,使自由奔放的现代陶艺与浪漫舒适的现代家居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艺术化的家居文化享受。要借鉴西方大型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感染力,使只供个人把玩的案头艺术走向公共环境艺术的广阔展示天地。如何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打造强大的中国文化产业,使之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在全球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新时期摆在石湾陶艺家面前的重任。

进入21世纪,在繁花竞放的陶塑艺苑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中青年陶艺家已成长起来。他们得益于石湾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得益于一大批前辈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湾公仔”艺术的熏陶。令他们在这块土壤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根植传统,大胆创新”正是新生代陶塑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前辈的艺术成果,博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追求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从新一代陶艺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创新、勇于挑战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如有运用写实、严谨手法延续传统精华的执着;有以点、线、板块结构,结合现代审美情趣,走进现代化生活陈设的和谐。其中既有豪放、刚劲、传神的石湾人物公仔,又有细腻、小桥流水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盆景、动物、昆虫……。新的时代,新的市场,新的追求,新生代陶艺家们的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为石湾传统陶塑注入了新的血液,亦使千年的石湾传统陶艺得以经久不衰,方兴未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日用瓷 敦煌遐想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日用瓷 敦煌遐想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