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皇家瓷厂”二期发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景德镇“皇家瓷厂”二期发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4

景德镇古代瓷器。

南昌1月9日电对中国目前现存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官窑遗址的二期主动发掘于日前结束,一批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重要遗迹、遗存和文物首次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这次发掘发现了重要遗迹两处:一处为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遗址,根据出土遗物证实,江西瓷业公司成立于清光绪28年(1902年),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另一处是明初窑炉遗迹,考古学家发掘出土了六座排列整齐的葫芦形窑炉,这是考古界在官窑遗址中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窑炉群,为研究明初官窑的烧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考古学家还另外发现了埋藏明永乐、宣德早期和成化官窑落选贡品的遗存各一处,出土的瓷器大多能复原。其中永乐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黑釉刻花三足香炉、白釉印花盘口弧壁碗、红釉印花盖盒、宣德白釉卧足碗、永乐龙纹小碗和各种仿青釉的小罐等,均为海内外孤品,被中外考古学家誉为“绝世珍品”。特别是一件高10厘米、口径16厘米的红釉靶盏,盏心“永乐年制”篆文印款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靶盏中纪年铭文最清晰的一件。即使高度发达的现代工艺都未能掌握这种红釉上色原理。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中国以往对官窑发掘都是因建筑施工需要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学家从景德镇曾经出土的十余吨古瓷碎片中复原了3000多件珍品。今后有关部门还将对景德镇官窑遗址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完)<www.TAoCi52.Com/p>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德镇首次出土一批明代官窑孤品


随着景德镇官窑主动发掘的进行,一批珍稀的明代成化年间瓷器被清理出土。考古专家从数百块碎瓷片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目前世界上仅见的明皇室专用花卉罐、白釉小杯和绘画专用调色盒。这些新出土的文物被发现于珠山北麓发掘工地中的成化官窑遗存,这些明代成化年间的碎瓷主要分为三类:青釉盖罐、天球瓶、铺首天球瓶、贯耳瓶、渣斗式花盆、海棠形花盆与盆托;青花花卉纹碗盘、人物纹盘、双狮纹靶盏及各种花草纹盖罐;白釉制的精巧卧足小杯、菊瓣小杯与带子口的调色盒,器型多样,花色繁多,充分展示了当时官窑瓷器的优良品质,大大丰富了成化官窑的品类,为研究成化官窑提供了更多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考古研究所所长李一平介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四只不同花色的青花花卉罐,除一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见收藏外,其余的款式花色均为目前世界所仅见,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同时,专家首次发现了白釉菊瓣小杯和白釉调色盒,其做工和器型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由于这些均为残器,具体图案、器型以及相关数据仍有待精确复原后再另行公布。下一步考古人员将把这些瓷器碎片分类整理修复。官窑也称御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为确保瓷器的绝对品质,当时官窑必须超额烧造,据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被集中砸碎后埋藏入官窑范围之内,以禁绝流入民间。这些碎片随着朝代的更替形成层次清晰的堆积,成为中国唯一能全面延续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景德镇明、清的官窑在以珠山为中心、“周长五华里”约5万平方米的区域之内。从2002年10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组成的景德镇官窑遗址考古队,在景德镇先后两次主动发掘,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发现了大批明代官窑窑炉遗迹、以及晚清江西瓷业发行所遗址,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

海南一古窑址考古发掘出土千件清代陶瓷


新华社海口5月24日电(夏萍)为期两个月的海南省澄迈县福安窑址考古发掘日前结束,共发掘出土1000多件清代陶瓷文物。经专家鉴定,初步推断福安窑址的时代为清代中期,距今200多年。

主持发掘工作的海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郝思德介绍说:这是海南第一次对古窑址发掘,共发现4座窑炉,其中2座保存较为完整,其形制结构基本上可以看得清楚。福安窑址的发掘填补了海南古窑址发掘的空白,为研究海南古代陶瓷技术和工艺传统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探索明清时期海南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

本次考古发现的瓷器釉色分为青秞、青花、酱秞3种,器形主要有碗、壶、罐、杯、盅、盘、蹀、盆、缸、瓮、盏、香炉、砚台、烟斗、器盖、瓷权(秤砣)等。其中青花器形带字款、花卉图案,有的瓷罐带有海南地方特色的青蛙纹样,同时还发现大量窑具,主要有垫饼、垫圈、垫钵等。

福安窑址是1964年广东省文物工作者在考古调查期间发现的。2002年,海南省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福安窑址进行了第一次清理发掘,从2002年5月至7月,主要发掘的是窑址废品堆积,共出土文物2300多件。

景德镇市查处一批假冒奥运特许商品


随着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奥运经济也逐渐升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打起了奥林匹克标志的主意。6月24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江西省各级工商部门近期开展了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的专项整治行动,查获了一批假冒奥运商品。

据了解,景德镇市珠山区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查获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的“奥运福娃”雕塑瓷和印有“奥运福娃”图案的瓷瓶500余件,查封一家非法生产制造“奥运极品瓷”礼盒的工艺包装厂,查获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包装礼盒和大量印有“北京2008年奥运特许商品的奥运极品瓷”字样的包装彩印纸和胶印底版,总案值11万余元。

工商执法人员表示,未经北京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以商业目的(含潜在商业目的)使用奥运会徽、吉祥物等与奥运有关的标志。市民如果购买奥运商品,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奥运特许商品店,避免上当受骗。一旦发现假冒奥运特许商品,市民可随时拨打12315投诉电话向工商部门举报。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景德镇陶瓷厂


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景德镇陶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一批代表世界陶瓷先进水平的精品佳作亮相景德镇


在景德镇千年华诞之际,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名陶瓷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和主要产瓷区政府代表等人士会集于此交流陶瓷文化,展示陶瓷产品,构建世界陶瓷业的交易平台,一大批代表世界陶瓷生产先进水平的精品佳作登台亮相。

12日,景德镇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在瓷都开幕,作为景德镇千年华诞系列活动中标志性活动,此次陶瓷博览会共设立了三个展馆。一是国际陶瓷精品展馆。全方位展示了当今世界陶瓷发展水平,充分体现了“集世界名窑之大成,展各国陶瓷之精华”的国际特色。来自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唐山、佛山等8个国内主要产瓷区的100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在此布展。来自日本、韩国等地的世界顶尖级陶艺家和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佳作也在此登台亮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我国陶瓷各个历史时期的河南均窑、河北定窑、浙江越窑、江西吉州窑等十大名窑均推出代表作品;二是陶瓷产品交易馆。国内各大产瓷区的100多家知名企业在此布展,参展产品主要是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除各大产瓷区的知名品牌外,景德镇的著名传统名瓷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雕塑均在此进行集中展现;三是名人名作展示馆。全馆安排了140多个展位,一大批国内陶瓷艺术界大师将在此同场竞技。

景德镇首届陶瓷博览会是首次在地方举办的国际性陶瓷博览会。博览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会期将持续五天,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国际知名陶瓷产区市长峰会、中外陶艺家陶瓷绝品精品拍卖会、中外陶艺家现场表演等一系列陶瓷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活动。

建国瓷厂:景德镇第一家国营瓷厂


建国瓷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景德镇建立最早的一家国营企业。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后,中共浮梁地委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陶瓷生产。为了办起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当时的地委书记黄永辉亲自发动驻军、机关干部和吸收的150多名瓷业工人,自筹资金,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同年8月16日筹建“建国瓷业公司”,之后接管了官僚资本“江西瓷业公司”所有坯房、窑厂及财产。

1950年4日1日,正式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1年,建国瓷业公司接受了人民政府没收的旧商会和九窑公会等官僚资本,工人增加到500人、厂房占地面积扩大到2000平方米,并且开始承做苏联大瓷碗等国家订瓷,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大。1952年8月1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建国瓷厂”。

为全市公、私营企业做出示范

当时的建国瓷厂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全厂职工发扬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夜以继日进行义务劳动,检修厂房设备,挖“脚板”泥,取晒架塘。那时没有固定工资,在食堂集体吃饭,卖了瓷器就发点米,工人们不计时间,不讲报酬、不谈福利,生产热情饱满,纪律严明,上下一心,渡过了难关。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厂总产值仍增长3.7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92.8%,为全市公、私营企业作出了示范,显示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1954年,为改变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市里决定建立—座以煤窑代替柴窑,以机械化代替手工的新型工厂,并把此任务交给了建国瓷厂。当时在东郊凤凰山动工兴建,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5年12月投产,取名建国分厂(即现在的宇宙瓷厂)。从原料精制到产品成型,采用了半机械化操作,装置了球磨、搅拌、榨泥、练泥机和电动压坯、施釉等设备,新建了一组煤窑、实现了以煤代柴烧瓷,并不断改进,提高烧瓷质量,为全市推广“以煤代柴”作出了贡献。

1958年,景德镇瓷厂、十九瓷厂并入建国瓷厂,职工猛增到3600多名,尤其是颜色釉生产的技艺力量得以集中,恢复了传统瓷生产,形成了一支生产高温颜色釉和高档细瓷的技术骨干队伍。1959年北京有关部门曾选择3500件颜色釉产品做国庆用瓷。

难忘的岁月与曾经的“一分为四”

在发展过程中,建国瓷厂也曾受到一些挫折。1958年“大跃进”年代大搞“以瓷代钢”,生产热风管、沼气灯头、瓷质钢锅等,由于盲目冒进,单纯追求产值,造成了一定困难和损失。1959年,市委第一书记赵渊亲自到建国瓷厂粉定八组蹲点劳动两个月,拜工人为师学利坯,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改进管理,给全厂职工极大鼓舞。当时,原燃料的供应和运输非常困难,职工们到陈湾运瓷土,修皇岗运煤公路,还抽出上千名职工组成“社会主义建设兵团”到蚊潭山区砍伐、运输松柴,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文革”时期,在“瓷器不能打仗”、“一厂变多厂”等思想干扰下,建国瓷厂的正常生产秩序给搅乱了,不少传统颜色釉品种被砍,许多从事颜色釉生产的工人,忍痛离开自己的专业岗位,技艺人员由180余人减少到11人,不少工人被调出做泥、木建筑工,还有的改行从事杀猪,搞搬运等。1970年建国瓷厂还被迫迁到柳家湾建厂,因违背客观规律,只得停建,企业受到了严重损失。

与此同时,建国瓷厂被迫划出部分车间办螺丝厂、标准件厂、无线电厂等,使一个好端端的老国营企业“一分为四”,被拨走厂房,调出人员,新建的自动流水注浆作业线被拆散,厂区沦为荒地,企业支离破碎,年年亏损。

改革开放让企业焕发青春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建国瓷厂依靠全厂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医治浩劫后的创伤,充分发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重点恢复和发展了祭红、钧红、影青、茶叶末、窑变花釉等传统产品,创造了凤凰花釉、彩虹釉、羽毛花釉等新品种,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颜色釉等产品遍及国内外,行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瓷获部(省)以上奖励33次之多。其中1979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彩虹釉获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以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以及部长级官员有97次之多。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将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阳开泰”80件花瓶赠给新加坡总理;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又将该厂生产的色釉综合装饰双耳瓶赠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为摆脱企业困境,建国瓷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厂推行了企业深化改革工作。采取划小核算单位,以一个班组、一条生产作业线或一条窑为实体,优化组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2009年,在全市陶瓷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试点,顺利地为全厂职工置换了身份,完成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我市正着力打造“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原建国瓷厂凭借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的陶瓷工业遗产,有效地利用罗汉肚、迎祥弄、龙缸弄等处老厂房、老设备以及人文历史,恢复了明清作群,其中有圆器坯房、琢器坯房和柴窑遗址,包含原来的原料、成型、烧炼厂区在内,建立创意工作室、艺术长廊、瓷展中心……让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和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文化,靓丽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厂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景德镇第二批个人陶瓷艺术馆进入遴选


日前,景德镇市第二批个人陶瓷艺术馆进入遴选阶段。这批景德镇个人陶瓷艺术馆是继周国桢、刘远长、李菊生三位之后,由景德镇市文化部门的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评定委员会确定的。记者了解到,对申请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批准授牌的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将由政府统一授牌,规范管理,并纳入文化旅游和对外宣传展示的范畴。

建设景德镇个人陶瓷艺术馆,不仅是景德镇市打造宣传交流、文化展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平台及特色旅游的窗口,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这是景德镇市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双百方针”,把景德镇建设成文化之都、艺术之城,把千年窑火留下的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光大延续,深挖陶瓷文化资源,推动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创新举措,不仅使景德镇的一些身怀绝技的瓷艺大师有创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进一步彰显瓷都特色,弘扬陶瓷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申请个人艺术馆的起源为2007年4月景德镇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景德镇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申请设立个人艺术馆的艺术家有着较为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在职称上申请人必须具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美术专业正教授职称,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省级以上政府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条件之一,或具有较高陶瓷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名家。馆舍面积要达200平方米以上,并须陈列50件以上本人的陶瓷作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皇家瓷厂”二期发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皇家瓷厂”二期发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