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乾隆古瓷重返瓷都故里

乾隆古瓷重返瓷都故里

瓷砖墙面 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如何鉴别乾隆瓷器

2021-05-24

瓷砖墙面。

瑞典东印度公司送给景德镇的瓷盘,右下角为同时打捞出来的瓷片。

有这样一块瓷盘:260年前出口到欧洲,却不幸葬身海底;之后,在打捞中奇迹般“起死回生”;260年后的今天,它远渡重洋,回到当年的诞生地——景德镇。这,并不是记者杜撰的传奇故事,而是日前发生在瓷都的真实一幕。

9月18日,瑞典东印度公司亚洲区总裁杨·鲁德克先生造访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并带来了一件历经劫难、极富传奇色彩的珍贵古瓷。这是一块乾隆时期(1736—1795)景德镇民窑出产的瓷盘,它直径22厘米,高3厘米,画面为青花装饰的“八宝图”,绘有神笛、宝葫芦、玉如意、凤羽、博古架、书籍等。260年前,这个瓷盘和它的“同伴”被装上著名的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开始它的欧洲之旅。就在商船接近目的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商船不幸触礁沉没,船上装载的大量中国瓷器、茶叶、丝绸无一幸免统统葬身海底。事后,瑞典对沉船实施了打捞,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精美的中国景德镇瓷器变成了瓷片。令人称奇的是,有些瓷器却完好无损,得以“起死回生”,被人们视为吉祥宝器,倍加珍惜。这次杨·鲁德克先生带到景德镇的瓷盘,便是极少数幸存品之中的一件。

哥德堡号仿制船将于10月2日正式启航,重新它的“中国之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一揽子合作协议,此次杨·鲁德克先生来景实地考察,并决定将哥德堡号古船上的瓷器复制工作由环球陶瓷独家承担。对此,本地古陶瓷研究者预言,随着“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现和哥德堡号的“中国之旅”,国内外将掀起一股景德镇民窑瓷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时隔近200年后 “泰兴号”沉船古陶瓷珍宝重回故里


近200年前,在福建泉州发生过一起伤亡超“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清道光二年(1822年),“泰兴号”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出发驶向印尼途中不幸沉没,造成1800多人遇难。1999年,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把“泰兴号”打捞出水,共清理出35万余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发轰动。这些文物大多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福建德化瓷的代表作。2018年,社会人士郑长来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购入12万件清代德化青花瓷。

11月28日,作为第四届海丝国际艺术节活动之一,“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郑长来将“泰兴号”出水的50件清代德化青花瓷无偿捐赠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时隔近200年后,“泰兴号”沉船瓷器回归故里。此次捐赠大大丰富了该馆陶瓷文物藏品的收藏体系,有助于推动德化瓷外销史与古代陶瓷海外贸易的学术研究。

当天,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陶瓷的海外贸易展开专题学术交流。与会专家表示,“泰兴号”沉船事故复原了一段被遗忘了的历史,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此外,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瓷与近年来在德化桐岭、梅岭、东头、后所等窑址出土的青花瓷的造型纹饰完全相同,印证了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而且在青花瓷烧制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北方瓷都”无缘奥运纪念瓷


两年前,北京奥组委曾征集奥运旅游纪念品瓷器,唐山市有关部门获悉后,鼓励该市陶瓷生产企业应选,但该市20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竟然没拿出一个样品,遗憾地失去了分享奥运经济的机会。

在今天开幕的第一届陶瓷文化论坛研讨会上,唐山市工业促进局产业政策处处长于宗河谈及此事时,仍然感到非常遗憾。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奥组委的信息后,曾广泛地和陶瓷生产企业联系、接洽,由于奥运纪念瓷对产品规格、尺寸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求造型优美,所以唐山市最终一个候选作品也没拿出来,失去了竞争资格。

“归根结底是设计能力上的差距。”于宗河介绍说,目前唐山只有两个国家级陶艺大师,这和该市“北方瓷都”的地位很不相称。同为陶瓷生产大市的中国瓷都景德镇,目前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2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个,设计创作能力强,使景德镇瓷器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价格高。

目前,唐山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忽视了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将成为唐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短腿”。近几年,唐山市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唐陶股份和惠达集团成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唐陶股份还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该市的陶瓷产品曾被“APEC”会议,香港、澳门礼宾府和中南海选为用瓷。

科技兴瓷重振瓷都雄风


瓷都的支柱产业是陶瓷,千百年的熊熊窑火造就了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也使景德镇名扬四海。科技兴瓷,重振瓷都雄风是今天每个瓷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建设经济重镇,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的要求。

全市科技进步大会,对陶瓷振兴、科技兴瓷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是陶瓷产品结构调整,处理好日用陶瓷与其它陶瓷的关系。总的要求,是要适当控制日用瓷的总量,依靠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尽快形成一定的规模,把陶瓷产业的经济效益搞上去。对艺术陶瓷要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名人名作的同时,提高艺术陶瓷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大力开发适应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处理好高温日用陶瓷与中低温日用陶瓷的关系,在高温瓷方面,坚持瞄准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市场,上质量、上档次、创品牌,防止粗制滥造;在中低温陶瓷方面,要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围绕新产品的生产,解决关键工艺问题,以低成本、低价格、高品质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第二,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实行窑炉改造。这是一项庞大的技术工程,陶瓷公司和焦化厂在新窑炉的研发上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尝试。尽管当前的难度很大,但是今年年底以前停止冒黑烟的目标决不能动摇,明年年底以前烧炼成本下降20%以上的目标决不能动摇。

第三,采取先进技术,实行原料的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当前存在陶瓷原料无序化、粗放型的生产,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瓷土资源,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陶瓷产品质量,必须应用陶瓷原料技术攻关的成果,依法管制陶瓷矿产资源,集中办好少量几家原料企业,发放生产许可证,使原料生产符合质量要求,适应生产企业的需求。

第四,搞好陶瓷辅助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花纸、金水、窑具、石膏模具、陶瓷机械和陶瓷包装企业的技改力度,为陶瓷整体上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该市政府要求新组建的瓷局要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集中相当的精力,狠抓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把“百花奖”的评选活动制度化;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陶瓷科技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态势;要根据会议精神,制订“陶瓷科技振兴纲要”,并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

古瓷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它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当古陶瓷品类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角逐的目标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些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份。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1.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就可以。

2.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3.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销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瓷都藏瓷家孔发龙


已过了“不惑”之年的孔发龙先生,再度过两年,便成为“半百”之人。他从小就爱好藏瓷,是精益斋主,先后成为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广东省鉴藏家协会、深圳海外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属当今瓷都秘而不宣的最大藏瓷家。

你若有机会的话,不妨去赣东北之景德镇精益斋浏览一番,那简直是一座以景德镇名瓷为主的艺术天堂,楼上楼下,架上地面,众多精品,异彩纷呈,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从他的藏瓷年代看去,大多为晚清以来的景德镇名瓷名作,这在《精益斋珍藏陶瓷名作集》中得到充分反映。他很注重珍藏浅绛这一釉上彩瓷,其中有程门运用浅绛这一釉上彩技法装饰的四方瓶和山水画,是光绪年间名噪一时的精品;而与“珠山八友”齐名的汪大沧,继承这一釉上彩技法,在瓷板上所作的山水画,也是很难得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长跨半世纪的景德镇名瓷名作,包括先后荣获陶瓷美术家、师、员,陶瓷行业大专院校美术系教授、副教授、讲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工艺美术大师,瓷都高、中、初级工艺美术师,名老艺人和后起之秀的精品之作,在精益斋中,几乎都能见到,涉及釉下釉上众多彩类和色釉装饰,以及综合装饰等,还有各种不同类别的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最早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王锡良老先生,运用粉彩这一釉上技法装饰异彩瓶的人物画,书有这样一首诗:

“布履东山踏软尘,

中原事业在经纶;

群姬逐体相欢笑,

犹胜桓温壁后人。”

由此可见,此作充满着诗情画意,又刻意追求画面与瓶体造型的协调统一,使两者相得益彰。当然,与“青花大王”王步齐名的聂杏生老先生装饰异形瓶的花鸟画,其釉下工笔,开拓创新,更显示出独具风貌的青花艺术世界,既近似写实,又富有生气,浓淡相宜,明暗相济,形态俊美,端庄富丽。

在精益斋里看到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和“文革”时期的名瓷名作,尤其是“7501”瓷--中南海毛主席专用瓷,可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时国内设计制作水平最高的瓷器,其中不仅有釉上水点桃花、梅花图案的瓷器,而且还有烧成难度极高的釉下梅花、芙蓉图案的瓷器,显示出精益斋主孔发龙是最早收藏毛主席用瓷的人之一,并曾提供数百件给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作为长期特别展出,而上海太平洋保险公司,则曾为他在沪长期展出免费保险1000万元;有关部门还曾与其联手开发一叠的《中南海用瓷·首展纪念》--世纪通功能磁卡一万套,以飨海内外收藏界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珍藏。最为可喜的是,投入市场后,由每套定价200元,炒到400元,还供不应求。此外,新加坡的一名商人,则提出愿以精益斋主全家办理移居新加坡,外加人民币400万元的代价,换取200件“主席用瓷”,却被他毫不犹豫地予以谢绝。至于精益斋主开发的名人名瓷名作,特别是手绘高级青花釉底成套餐具等,也为世所欢迎。当然,他藏瓷不限于晚清以来的景德镇名瓷名作,涉及这以前的,包括唐、宋、元、明、清,以及国内外各大产瓷区的名作,他几乎都有收藏。他的藏瓷,先后被选入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收藏指南丛书·陶瓷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青花大典》、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等书刊画册之中,真让人感到欣慰和敬佩。

鉴识雍正和乾隆瓷要点


当下的古瓷收藏界,对清三代的瓷器青睐有加。这是因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传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窑器则越来越见少。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数雍正和乾隆瓷了。因为其珍贵而少,仿品也就层出不穷,在收藏时需要特别小心鉴别。

要鉴识雍乾瓷,先看瓷胎。应当说雍正时期的胎骨与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洁白、坚硬、紧密、细腻的,放大镜下可见糯米状。但其胎质较之康熙时期稍差一点,胎骨也要稍薄一点。到了乾隆朝,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显逊色了,虽然胎质尚可,可无论精细、硬度或洁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时,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有在实物比较之中方能领悟。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瓷釉。这个时期的制品,烧制工艺和火候掌握均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结合紧密,器物显得精细。相对而言,乾隆朝的釉质稍粗。但无论雍正还是乾隆,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细微的橘皮纹,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还会出现波浪纹。当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数瓷品中均可发现这种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雍乾时期,一道釉的品种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窑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其时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颜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条清晰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雍正期的青釉器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与其匹敌,但要确定其雍正年代,必须注意其釉面的橘皮纹和圈足的润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虽品种与雍正时差不多,但制法与质量则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论官窑或民窑,常见有在圈足上涂一层黑色酱釉,而且多数有剥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结合处常不呈一条齐线状,而是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这在鉴识上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两朝彩瓷均较前朝有发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玉质感更强。另一种是白中闪青,也是晶莹滋润的,但比较而言,闪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渐減轻。乾隆白釉的釉质虽然较之前两朝稍次,但仍是很洁白滋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识别乾隆瓷的一个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个层次,晚期颜色深一些,层次更少,总的说此期青花色调较为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质量就不如前朝精细了。颜色也更深沉些,成为蓝中微闪紫色,层次也更少,立体感较差。炉钧釉在雍正朝新创,其主要特点是流淌的蓝釉中,其间又出现红色或青色小点,雍正期这类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数已为仅有青色小点。此外,雍正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则成为密集的点状蓝釉。

在彩绘风格上,较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朝则显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则是华缛多姿、讲求对称。青花瓷在此期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造。雍正前期类同康熙,后来出现不同,色彩的青翠、艳丽和染色层次均不如康熙,到晚期色调更深,层次更少。色调显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料质又不如雍正朝精细,颜色更见深沉,蓝中微显紫色,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两朝均有仿明宣德“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可从其析出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笔涂抹中加以区别。永宣时期用“苏麻离青”出现的铁斑系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深处出现的铁斑是吸进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苏麻离青”铁斑效果系人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进的效果,也是人工点厾而成。

两朝官窑器及民窑精品的底足多现糯米粉感的所谓“泥鳅背”状。与康熙朝的缺口齿咬状有很大不同。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过重,仿雍正朝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漂浮。款识文字书写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饰件为后人臆造。但要识其真伪,最终还要看其有无旧气。而在这一点上,又要细心去排除人为的作旧。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只有对照真品,反复去比较研究。

如何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这三大项中,又以古陶瓷人气最旺,在艺术市场上更是高价频出。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以4150万元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世界记录。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为时尚晚,难以获利。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短见。虽然市面上的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古玩摊贩市场上已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有“前瞻”眼光的收藏爱好者,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投资“建仓”。

一是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器。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人追崇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的潜力会成倍增大。

二是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一旦有机会遇见,大可断然入藏。除宋代五大名窑外,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如吉州窑中的虎斑、兔毫盏前几年仅数百元,现在也就几千元一件,而其真正价值潜力远在此价位之上。

三是选择近现代瓷器的代表作。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增长4至8倍左右。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勇气。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保真系数较高,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稳当实在。

古瓷鉴定知识


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古瓷重返瓷都故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古瓷重返瓷都故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