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3-25

瓷砖墙面。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仿古瓷不等于古瓷赝品


仿古属艺术品仿真复制范畴。国外艺术仿真复制业已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方国家,无论在政府办公室、大酒店、大宾馆,还是写字楼、客厅、卧室,随处都可以看到艺术复制品。

景德镇瓷器仿古,历来有之,如明代制瓷名家周丹泉、陈仲美等所制仿古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清代的郎窑、年窑、唐窑以仿历朝古瓷著称,其中唐窑“仿肖名窑诸器,无不媲美”;民国时期虽仿古成风,亦有精品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瓷业生产发展,仿古瓷成为一大生产种类。景德镇各瓷业单位聚集一批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烧制了很多外形和内在质量较高的仿古瓷。尤其是中国轻工业部陶研所与建国瓷厂不仅仿制宋代的影青刻花、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明清两代的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翠青、霁蓝、茶叶末、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等颜色釉瓷,更有仿历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珍品;人民瓷厂在上世纪60年代为北京明定陵博物馆复制了一口“云龙”千件大瓷缸,署款为“大明嘉靖年制”,陈列在定陵的地宫;艺术瓷厂按照北京故宫提供的样品,成功地复制了清代同治皇帝婚典御用瓷,粉彩黄地龙凤樽、鼎、罍、彝四大系列40个品种共224件。

1979年7月23日,国家用瓷办公室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署《关于仿古瓷器产销协议》,指定景德镇市艺术、曙光、建国、雕塑四个瓷厂(1980年后增加人民瓷厂)定人定车间为乙方仿制古瓷。3年间共生产、销售仿古瓷61306件、价值900多万元。此外,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为故宫博物院及有些省市的博物馆仿制了不少名贵古瓷,如他们仿制的元明青花,获得陶瓷考古专家的好评。

由于仿古瓷销路不断扩大,颜色釉、釉里红、青花挂紫、斗彩等工艺技术都得到传承和提高。为保证一些独门技艺后继有人,国家特许老艺人自带艺徒、子承父艺,从而推动了陶瓷仿古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国有企业外,少数民营企业和作坊开始仿制古瓷,曾一度产销兴旺。90年代以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民营企业和作坊跟着做仿古瓷的越来越多,经过市场的“考验”,其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

一是高仿品。生产高仿品的企业,有雄厚的资金,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用高薪聘用专业人才,对各个朝代的名瓷,从瓷土、胎釉、纹饰、外形等都一一进行研究分析,用实物或残片进行对比,反复试制,直到处处到位为止。对烧成的瓷器,亦进行严格的拣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决不入市。在销售时说明是仿制的,明卖明买,不搞所谓做旧。由于这类瓷器数量不多,成本高,卖价自然不低。佳洋陶瓷有限公司高仿元代《鬼谷子下山》瓷罐,从制胎、绘画到成瓷一丝不苟,层层把关,达到了造型真实、纹饰逼真的效果。高仿品亦属高档艺术品,是有较高经济价值的。

二是中仿品。选料、制作比较讲究,均为手工操作,价格合理,亦有一定的市场。企业改制前建国瓷厂的颜色釉及釉里红、人民瓷厂的青花、艺术瓷厂的粉彩及古彩、曙光瓷厂的青花及浇黄三彩、雕塑瓷厂瓷雕等,按定单作为陈设瓷进行生产,品种较多,数量较大,质量较好。现在仿古瓷中的多数民营企业和作坊,也生产这种大路货,但底款打的是古代年号,也有不打底款的,这种瓷品的利润较普通陈设瓷和日用瓷强得多。

三是低仿品。用料不讲究,绘制较粗糙,有的以贴代画,卖价低廉。更有甚者,搞花纸贴、印子戳,马马虎虎地打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底款。这样粗制滥造的仿古瓷,不但卖不起价钱,而且同行之间打价格战.自相残杀,影响极坏。

仿古瓷作为当今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能继承传统技艺,使为数不多(或孤品)的古瓷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也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了一条购买的途径。仿古瓷不是膺品,它们之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膺品通过“做旧”故意隐瞒其假身份,以假充真蒙骗买家;而高仿品一开始就声明不是真品,但他仍是艺术品。

对仿古瓷生产,首先要讲“度”和“量”,“度”就是讲质量。忌假冒,不懂不要仿。“量”就是限数量、忌盲目,多了不值钱;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从严打击“做旧”哄骗顾客的恶劣行为。并且需要一个有权威的仿古瓷鉴定机构,当好购买者参谋,改变混乱现状,维护瓷都形象;再就是,瓷器不要随意打古代年号。除高仿品外,现在市场上有些粉彩、古彩、颜色釉陈设瓷和青花文具,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本来就是现代的,根本没有必要打什么明、清纪年款,应该用厂名或者制作者姓名,只要质量过得硬,顾客同样是欢迎的。

古瓷的收藏鉴赏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水仙盆(口沿有修) 此盘浅腹,口底均敛,三云头形足,口沿下和底处各环列一圈鼓钉纹。器表为玫瑰紫釉交融,器内有天青色釉,并分布着几条明显的蚯蚓走泥纹。鼓钉下垂釉相交融,给人以流动感,增添了器物的艺术魅力。底为酱釉,并刻有数字“八”,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的第八件。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其创造性地烧制成功了铜红釉,铸造了钧窑瓷的特色。此件为官钧的代表精品。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甘肃虽贵为文物大省,但是瓷器却并非我们的强项牞至今出土或传世的精品瓷器寥寥无几,广大钟爱瓷器的藏家因此每每只能空叹奈何。幸运的是,通过省收藏者协会会长鲍建和先生的介绍,记者在兰州的一些藏家手中发现了一些可谓价值连城的瓷器,在此推出,以飨好家。

清乾隆青花粉彩山水人物纹瓶 “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下敛,圈足。颈部及足部绘青花缠枝花卉纹,腹部绘青绿山水,笔法自然,山水景色秀丽怡人。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借斗彩的装饰方法,用粉彩色料代替五彩色,形成了青花设定轮廓,以粉彩涂染点缀装饰的新品种。

体端庄稳重中见秀美。小口,宽唇平折,颈部细短,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至中部,通体以弦纹装饰。釉色青翠,晶莹滋润。“梅子青”为龙泉窑中最好的釉色,烧制不易,因而此器十分珍贵。

明宣德鱼子蓝釉莲瓣梨行壶(缺盖、底有崩)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地口,圆腹,卧足,腹一侧有直流,另一侧为执。通体施鱼子蓝釉,釉色纯如宝石蓝般,均匀圆润,有玻璃光泽,胎质白细坚致,腹部饰几组凸起梨形装饰,造型古朴庄重。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

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先摔后粘留“古痕”

古瓷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种痕迹,作伪就是让新仿瓷带有这些痕迹。为此,做假者不惜打烂新仿瓷,再行拼接做旧。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器接旧器作伪”,即将真的古瓷片尤其是带底款的官窑瓷片,与做旧后的仿古器物的一部分粘在一起,再罩一层树脂类涂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器物,新旧同体。这种做法2~3年之内不易看出破绽,但时间久了,涂料会变色脱落,仿古瓷器暴露无遗。

据专家介绍,仿古瓷过于完美,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作伪者往往将新仿瓷人为弄致“伤残”,即“自残作伪”。据了解,“自残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几种,一、将器物口沿撞掉一块,然后再粘上去;二、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三、将瓶类的口部锯掉;四、将整器敲成数块,然后用传统的马钉法将之粘结。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邹永生还介绍说:“仿出土瓷作伪,主要是添加土锈,使新仿瓷留下土锈或釉面土气。此外,邹永生说:“还有一种作伪方法被称为‘传世作伪’,即用硬物在新仿瓷表面划痕迹,使之产生如同长期使用一般的划痕。

藏入古墓赚“历史”

相信不少人会留意到,走在大街上、天桥上,一些摆地摊的人,普通会用大白布书写“祖上是大官,手上的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家庭兄弟姐妹多,分家时东西不好分,只能变现才能分配,又或是等钱急用,虽不舍得,也只能忍痛割爱……”的字样,出售“家传之宝”。行家介绍,这大多数都是造假者编故事制造瓷器历史渊源的伎俩。

此外,以“出版图录作伪”、“假托名专家鉴定”也是常见招数。如有些人给收藏的赝品出版专著,甚至借博物馆作公开宣传展览。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古陶瓷鉴定专家曾波强说,“有一些人专门找一个废弃的旧墓或被人盗挖过的古墓,事先将新仿的瓷器埋下去,再在晚上带买家前去挖墓,从而达到古瓷为盗墓所得的假局,进行行骗。”

古瓷鉴定技巧


鉴定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另一个原因更主要,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 (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

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先摔后粘留"古痕"

古瓷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种痕迹,作伪就是让新仿瓷带有这些痕迹。为此,做假者不惜打烂新仿瓷,再行拼接做旧。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器接旧器作伪",即将真的古瓷片尤其是带底款的官窑瓷片,与做旧后的仿古器物的一部分粘在一起,再罩一层树脂类涂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器物,新旧同体。这种做法2——3年之内不易看出破绽,但时间久了,涂料会变色脱落,仿古瓷器暴露无遗。

据专家介绍,仿古瓷过于完美,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作伪者往往将新仿瓷人为弄致"伤残",即"自残作伪".据了解,"自残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几种,一、将器物口沿撞掉一块,然后再粘上去;二、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三、将瓶类的口部锯掉;四、将整器敲成数块,然后用传统的马钉法将之粘结。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邹永生还介绍说:"仿出土瓷作伪,主要是添加土锈,使新仿瓷留下土锈或釉面土气。此外,邹永生说:"还有一种作伪方法被称为chr(39)传世作伪chr(39),即用硬物在新仿瓷表面划痕迹,使之产生如同长期使用一般的划痕。

藏入古墓赚"历史"

相信不少人会留意到,走在大街上、天桥上,一些摆地摊的人,普通会用大白布书写"祖上是大官,手上的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家庭兄弟姐妹多,分家时东西不好分,只能变现才能分配,又或是等钱急用,虽不舍得,也只能忍痛割爱……"的字样,出售"家传之宝".行家介绍,这大多数都是造假者编故事制造瓷器历史渊源的伎俩。

此外,以"出版图录作伪"、"假托名专家鉴定"也是常见招数。如有些人给收藏的赝品出版专著,甚至借博物馆作公开宣传展览。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古陶瓷鉴定专家曾波强说,"有一些人专门找一个废弃的旧墓或被人盗挖过的古墓,事先将新仿的瓷器埋下去,再在晚上带买家前去挖墓,从而达到古瓷为盗墓所得的假局,进行行骗。"

古瓷收藏 赝品和真品间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

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 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略谈古瓷鉴定和鉴定人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如今,收藏已热遍大江南北,据说仅京城的拍卖公司就超过了百家。每家拍卖公司必须备有三、五名鉴定师,所以鉴定师这一职位也十分走俏。但是,鉴定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也不是谁都可以当。当得称职的不容易,当得出色更不容易。一个欠成熟或是欠水平的鉴定师常会给鉴定工作带来失误,并给收藏者或拍卖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实际上,当前鉴定队伍中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道德观念等都良莠不齐、差距极大。有的根本不适合胜任这一职业,故而在收藏中、征集藏品中、拍卖过程中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或麻烦。对此,笔者针对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鉴定与考古不是一回事

鉴定是古玩市场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在古玩市场十分活跃、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文物、古玩的收藏交易已成为一项经济交往中十分红火的产业。针对鉴定这一日常性的工作来说,便显得更为重要和慎重,搞不好就造成古玩市场的混乱和交易某方的损失。古玩鉴定这一工作在时间上有限制,在经济上有风险,在信誉上要求十分严格,这是其部分特点。若鉴定者(师)在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高仿制时期,面对真真假假、真假难分、很容易“走眼”的实物面前,没有很强的判断力———“毒眼”,那就很难完成他的工作职能了。

而考古就不同了。考古面对的是野外、原始的古迹,出土的文物(除个别外)基本是真实的东西。只要求面对实物进行断代、分析和归纳,并尽力完整地取出来保存修复,然后从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历史性、艺术性、政治意义、民俗习惯、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工艺以及艺术价值等等。一时存在的问题解决不了也没关系,收存起来查资料找答案,十年八年也不怕,将来再作结论,并不承担风险和经济责任。

可一直以来,很多人张冠李戴,用考古学的方法、用断代特征去鉴定古玩实物的后果,不是错划了许多仿品当真,便是冤屈了很多真品为仿,“枪毙”了很多珍贵的传世真品。对鉴定者的要求

鉴定人员首先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当然从自己做收藏者在收藏活动实践中锻炼出来更好。但光有实践还不够,必须在理论上深造。起码要知道真的为什么是真?真在哪里?假(仿)的为什么是假(仿)?假(仿)在哪些地方?都要能从原理上讲个明白、说清道理。不能在搞不清、分不明的时候一律给个“仿品”的帽子让实物戴上。

我曾见过不少代表买主来鉴定的“鉴定人”,自己连一件真品都没有收藏过,他又怎么可以胜任鉴定人这一职务?也见过某“收藏家”,他家里连一件汝瓷完整器件都没有,就敢洋洋万言大谈宋代汝瓷鉴定要领。我总觉得这样的鉴定大师根本脱离实际,未免有点太荒唐了。

我倒认为想要成为一名鉴定师其实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自己努力、好好学习,多实践,虚心向前人、老一辈请教,多动脑子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可以达到此目的的。作为鉴定人员不仅要学会考古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冶金、陶瓷工艺,以及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践三者融合为一;知道得多也就理解得深,由理解方可知其所以然,才不会教条地去接受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方法。笔者知道现在有不少刚出校门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师,而实践经验一点也没有。这是一大缺陷,不值得鼓励。不能用考古的方法当鉴定的“镜子”

我很喜欢读书看报。但我常常看到一些名家或权威人士发表文章时经常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不少人都拿考古的断代条件来对古玩市场实物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不说是完全不可以,但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因为古玩市场面对的是99%的仿制品,真品混杂其中凤毛麟角;而考古却是基本上对真品(出土文物)、对原始状态的实物进行分析、辨别和断代。研究对象的情况相差如此之大,岂能套用考古的方法来鉴定这些鱼目混珠的仿品市场的古玩实物呢?下面笔者引用几段刊物上的文章供大家一读:

某作者谈元青花鉴别真假的要领时说:“元青花的地釉感观为青白釉,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试问作者所说两者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如此模糊地说还不如不说,因为从釉色上判断并非是元青花独有的特征。这个模糊的概念叫他人如何去定论?

还有人说:“元青花的花纹比较繁缛,一般七、八层,也有五、六层的,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只画两、三层,显得古朴典雅。”这样说来可以认为画多少层纹饰都可以,让读者如何去领会?就只有天知道了。

还有一位鉴定知名学者这样写道:“元青花有凸起的竖向小圆点组成的串珠纹。串珠纹在元代前后的历代瓷器中极为罕见,故可做断代依据。”可是这段文字的标题是“鉴定元青花”。显然作者把考古断代的概念与鉴定混为一谈了。

诸如此类的文章太多,错就错在统统把断代内涵拿来做鉴定条款。这是传统鉴定法所犯的一个错误。

断代是对的,这些说法也用得上,但是面对仿制品和高仿品,当然不灵了。试问一下,“前面所说元青花有串珠纹,也只有元青花才有串珠纹。”可反过来问:有串珠纹的仿品是否就是元青花?可想谁也不会同意这一说法。

所以诸如许多用在断代方面的条件:雍正瓷的足底为泥鳅背、康熙瓷的足圈为二层台、明代瓷的底部有火石红、元代瓷的足圈斜削一刀、砂底、有釉疤、莲瓣边线是分开画以及造型如何流畅等,诸如此类。只要有这些特征皆可用来断代,但是有这些特征的不见得都是真品。因为现在的仿制品都在按照这些特征仿制,做得真假难分、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要想在鉴定上拿得准,必须从人们想仿也仿不成的方面去做文章。如气泡在釉下的状况、彩色釉的色差辨别(非形容性描述而是科学定色)、胎泥的密度大小、釉面对光的吸收与折射率、胎釉的元素成分组成、土咬与染土的区别以及开片和老化等等。这些是目前的仿制者尚做不好的,也是鉴定技术要研究的方向。笔者正在进行这一工作,也希望有人合作研究。

鉴定者应有的心态

作为一名鉴定师在古玩市场的活动中位置很重要,责任也重,决不可趾高气扬、武断下结论。应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态度。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下结论的就下,不能下结论的就不下,面对实物千万不可乱下结论。把假的断成真的这是欺骗行为,造成买家的损失;把真的说成假的让卖家吃亏也不行。“公正”二字很重要。看不准的就该明说“先不定论”,千万不可偏袒一方或死要面子乱说一通。自己常见的易下结论,自己未见过的也不可随便说成“仿的”。这样武断下结论的人并不鲜见,有人家里祖传三代的东西或是出土的老货,在某无知的“专家”面前就被断成“现代仿品”。这样的事也不少,只能说真正有鉴定能力的人太少了,而“半瓶子醋”的鉴定师太多。甚至有人没有收藏过一件东西、不是收藏家,他也可以到外面去为他人“掌眼”当鉴定师了。有刚出学校的大学生,无实践经验也去当鉴定师,这未免都太草率了。还有人心里很“黑”,不学无术,眼睛只看着钱。因为他有这个决定拍品改变“身份”的权利,给他钱(三、五万),你的货是仿也变成真;不给钱,你的货是真也成假。这些凭钱办事的鉴定师亦不少见。

如果拍卖公司用了这类人物,就等于挡住了公司的财路、毁了公司的信誉。因为有不少真货精品收不进来,拍卖公司能拍出的东西太少了,就不可能多赚钱。如果收进来一些仿品,买主得知之后会找公司的麻烦,则公司失去信誉。笔者奉劝公司老总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鉴定人员是否可信和称职?因此笔者希望鉴定人员一定要学好本事,还要有良好的心态以对大家负责,也对公司负责。鉴定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相关推荐